|
证本质研究应树立功能结构观
王小平
摘 要:根据中医“证”的特质,结合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新观点,分析了目前证本质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指出证的本质是功能性的,不是实物粒子的。因此,证本质研究应树立功能结构观,从寻找证的特异性粒子转到证的功能结构变化的研究上来。
关键词:证本质;功能性结构;中医方法论;中医现代研究
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2000)01-0016-03
CONCEPT OF FUNCTIONAL STRUCTURE IN RESEARCH ON TCM SYNDROME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property of the TCM syndrome and the new views of modern science and philosophy,the reasons that the research of TCM syndrome falls into a difficult position at present were analys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 is functional,but not objective.We should set up the notion of tunctional structure and change the focus of research on TCM sydrome from searching for specified particle of TCM sydrome to studying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it.
Keywords:The essence of TCM sydrome;the functional stucture;methodology of TCM
1证本质研究的现状及误区
证本质研究涉及中医阴阳、藏象、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对揭示中医诊治原理,促进中医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60年代以来,中医界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对证本质做了大量研究,证实中医的“证”具有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并部分地阐释了中医理论的某些细节及其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从整体而言,大部分研究尚属于验证性工作,尽管付出大量人力、财力,但仍未找到任何能够确定中医证型的特异性指标。如脾虚证的研究,研究者先后从胃肠道功能、胃肠道激素、胰腺功能、肌细胞化学、微量元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等方面,找了近百种实验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这些指标虽涉及广泛,但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弱特异性,即使特异性相对较高的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和木糖吸收率下降两项指标,其符合率也仅为51.6%和38.1%-60%,而且只能反映脾虚证的部分内容,远远达不到确定脾虚证的要求。像这样无病不涉而又无特异性的指标研究,既不能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也不能揭示证本质。面对证本质研究的困境,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并对指标的选择、方法的应用、概念的规范及动物模型等各抒己见,看法不一。笔者认为,目前证本质研究进退维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研究思路、方法及目标的错位。
考察以往的证本质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套用的是西方经典生物医学还原分析的方法,试图将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相互作用而集成的中医证候还原为某种或某些致病粒子。在他们看来:功能是由结构派生的,功能异常是由结构异常引起的,认识结构才能研究功能;结构就是解剖形态,认识结构必须用解剖的方法;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一定是实物粒子,找到这些粒子,便揭示了本质。上述误区从根本上讲脱胎于16-19世纪西方机械唯物主义“还原论”和“实体论”的思维方式,它既不符合当今“系统时代”的发展潮流,又严重背离了中医理论本身的特色,其结果势必使中医证本质研究出现异化而失去辨证论治的优势。
2中医“证”的特质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古代医学知识和哲学思想的结晶,虽然古代朴素的解剖知识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形态学基础,但受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影响,中医学更重视的是“无形”的东西,加之粗糙、直观的解剖方法无法揭示复杂的生命现象,因而中医学在认识论上强调“粗守形,上守神”,依据“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普遍规律,用“以表知里”、“司外揣内”及取象类比等方法,从宏观整体上观察和研究人体,从整体功能上把握人的生命规律。因此,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超越了其原有的解剖形态,构筑在了整体功能的基础之上,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人体结构不再是解剖形态的,其内涵主要是功能的。
证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它反映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功能结构的异常变化。不同的证候标示着机体不同层面的整体功能异常,“中医把认识疾病的焦点放在了整体功能上,用各种辨证方法把病人身上出现的整体功能异常辨别为各种有特异临床表现的证,每一种证实际上都是有特征内容和表现的整体功能异常态”[1],可见,证的本质应是整体功能的,而不是解剖形态的。
3现代科学及哲学的启示
在现代科学革命中,科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从存在到演化”的转变。研究发现,任何事物都是“生成着又消逝者”,任何事物的结构都有一个发生过程,结构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着,结构不是“原生的”、“第一性的”,而是“次生的”、“第二性的”,是特定的物质能量运动(功能)形成并维持着特定的结构。因此,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首先是“功能产生并决定结构”,然后才是“结构产生并决定其功能”。现代系统论对结构与功能的深层关系做出了理论概括,耗散结构理论从物理学的角度阐明了“结构就是过程流”的本质,以及“功能产生并决定结构”的客观规律[2]。
中医学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与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是一致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气的功能活动的形式不外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构成了“器”这一结构,升降出入消失了,“器”便随之瓦解,“器散”则“生化息”,是升降出入决定着“器”的存在,故强调“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这段论述的寓意与贝塔朗菲所说“结构与功能完全是一回事”“结构就是过程流的表现”不谋而合。中医理论历来将结构赋于功能之中,如心肾相交、脾升胃降、肺主宣降等等。由此可见,只有把握住功能,才能认识其结构。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依其内容不同,可分为空间性结构、时间性结构和功能性结构,解剖结构只是人体空间结构的一种形式。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功能为主的结构,从逻辑上讲不能用解剖方法来研究。
机械唯物观把物质理解为一种实体,认为物质就是实物粒子,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物质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具体化则为物质形态,而物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实物和场两类。实物有一定的可测半径,定域于一定体积,间断存在,有静止质量,两个实物不能交叉;场是连续形态的物质,存在于整个空间之中,没有静止质量,可在空间相互叠加。量子场论证实:实物粒子与场可以相互转化,粒子是能量的聚积,其本质是能量的;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也证实:质量与能量之间可以转化,而质量与能量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由此得出结论:物质形态并非都是实物的、质量的,还有场的、能量的。所以某一功能的物质基础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非实体的。
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早巳对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有所认识,《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王弼注:“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素问·天元纪大论》也有论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宇宙万物生于“太虚”(基态的场),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幽”的,也有“显”的;既有“九星”、“七日翟”等实物形态,也有“寒暑”、“刚柔”等非实物形态。由于中医理论主要着眼于功能活动,更多地是对非实物性物质形态的关注,因此,现代中医研究不应只集中于寻找实物粒子,而应将视野转向场及能量的物质形态变化。
4思考与建议
目前证本质研究的困境,既有教训,也有启示。西医学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不可谓不细致、不全面,但证本质研究中几乎试用了西医所有的相关实物粒子指标,仍未找到与中医某一证型相应的特异性粒子,证明用解剖方法寻找实物粒子来揭示证本质的路子是行不通的。而研究结果又表明中医的“证”涉及西医多系统、多层面,启示我们研究证本质须从整体联系入手。现代西医学受现代系统科学的影响,正逐步从“局部解剖”走向“整体功能”。1977年Basedousky提出了著名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证明原认为彼此独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系统各司其职,又互相调节,构成一个机体整合和调控“网络”。从现代哲学的结构观来看,这个“网络”是典型的“功能性结构”。虽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这一学说的提出表明人体内部除解剖结构外,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联系更广泛的功能结构。沈自尹在肾本质的研究中,得出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结论[3],首次以实验手段证实中医的“证”是功能性结构的改变,如能沿此思路以整体功能研究为主,而不是将其分割还原至某些粒子,这一研究将更有意义。中医学是通过功能研究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进行现代功能结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证本质研究又是关系到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内容的重要命题,可以预见,证的功能结构变化的研究,将是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钱学森说过:“人体科学(包括医学)的研究要走出困境……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体的功能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及目前证本质研究的状况,笔者建议:
第一,明确研究目的,转变研究方向。证本质研究的目的,是发展中医,使中医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而目前以“实体”研究为主的验证性工作,虽有一定意义,但对中医理论自身发展而言少有益处,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更是微乎其微,甚至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在中医的科学性及临床疗效已被普遍认可的今天,验证性工作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有限的人力、物力不应再花在“研究中医”上,而应投入“中医研究”之中,经历了挫折后的中医界,应当头脑清醒,真正明确证本质研究的目的,从中医自身的学术特点出发,尽快将寻找证候特异性粒子的工作,转向证候整体功能改变的研究上来。如此,既符合中医证候本义,又与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第二,建立中医功能评价系统。既然中医研究的对象是功能性结构,那么用西医解剖方法的标准来评判中医研究,则有失公允和准确。因此,中医界当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医特色及现代科学原理的以功能评定为主的评价系统,这是一项庞大而艰难的工作,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医证本质研究走出误区。
第三,引进“功能性定量”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发展,科学方法也经历了从分析到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精确到模糊的深刻改变。中医学关注的是人的活体功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特性。因此,研究人的活体功能,用分析、简单、精确的方法难以把握其本质,必须从系统、复杂、模糊的方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现代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整体功能的新工具,如系统论中的系统方法、控制论中的黑箱辨识方法、信息论中的信息方法以及模糊性数学方法等,这些方法不但能够对整体功能进行定性研究,而且可以将其量化,弥补中医证候理论定量不足的缺陷。同时可以借鉴现代西医学在系统思想指导下所提出的新理沦和新方法,为我所用。运用功能性定性定量的方法和手段,才是揭示证本质的正确途径。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功能性定量”;[4]的设想,值得研究者参考和借鉴。
以“功能结构观”研究证本质有着重要意义:①功能结构可涉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功能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多层次地反映证本质。②人体内存在着目前尚未认识的功能结构,通过证本质研究可发现和证实这些结构,从而阐释以解剖结构观无法理解的生命现象。③通过证的功能结构的研究,可以找到中、西医学的某些契合点,进而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现代医学体系。
作者简介:王小平(196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硕土,1998年考取本校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藏象。
作者单位:王小平(山东中医药大学1998年级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4)
参考文献:
[1]黄国荣.关于证与人体功能态关系的方法沦研究[J].中国人体科学,1996,6(1):21-26
[2]祝世讷.中医现代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难点[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6):402-407
[3]沈自尹.对祖国医学“肾”本质的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1976.1(2):80-82.
[4]刘天尹,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功能性定量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27-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