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7 12:2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06 07:31am 第 1 次编辑]

能否请二位先生从西医的观点谈谈如下两个问题:
1:西医的淋巴系统和中医的少阳三焦之间有无联系?假如有联系,联系在何处?
2:从药理学的角度来讲,能否就中西医的药理学谈一下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葡萄糖,我个人认为:入脾胃,缓肝之急.....类似中药的甘草。(也不知道这样强解对否)
大家欢迎呀![move]五积散使劲的鼓掌[/move]




2
发表于 2003-10-17 18:59:07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黄同道青年英才,且关心本坛和所作贡献远胜在下,故敢请黄同道先答。
3
发表于 2003-10-17 22:30:44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10/18 08:01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肖红2003/10/17 06:59pm 发表的内容:
请黄同道先答。
先生过谦了!今请勉力作答,望先生补充指正;说实话,有先生坐镇,在下心里就不虚了。
两个问题:
1:西医的淋巴系统和中医的少阳三焦之间有无联系?假如有联系,联系在何处?
2:从药理学的角度来讲,能否就中西医的药理学谈一下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葡萄糖,我个人认为:入脾胃,缓肝之急.....类似中药的甘草。(也不知道这样强解对否)
回答如下:
1、先请说一下我对中医三焦的理解,再看有无联系。
三焦“一名”,在“内经时代”,就已经有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指实”:
(1) 一个是六府之一府
“……。三焦者,中读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2)一个是躯体三部位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
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忧而渗入焉。……
黄帝曰:
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读,此
之谓也。”
第二种名实,后人发展出三焦辨证学说,亦从部位取义,未敢置喙,然与五积散先生的问题“少阳三焦”显然无关——因为那种三焦,只是部位三焦,不是“少阳”三焦,下面只取第一义,取“六府为阳”的意义,用足少阳的名义来解“少阳三焦”(六府为阳:其余五者是手三阳以及足明、太阳阳)
既然少阳为府,按照中医的认识,就应该有“中空”的特征。
“中空”的特征,胃大小肠胆膀胱,无一例外,三焦自不能外。否则就不该叫做“府”,更不会归入经典的六府之一(叫做“府”的,并不是只有六个,还有不能归入六府的府,例如女子包等)。
具有中空特征的、能够上下左右前后无所不通的(“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又号曰“中清之府”、而无“五脏”相与合的“孤之府”,会是什么呢?
——在下以为是“脉管”,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
众所周知,汉末华佗,精通解剖,他的认识,引以解释同样从解剖发展起来的西医的认识,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华佗的《中藏经》中,就有一篇,专门论三焦的,叫做《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认为“三焦”有三,上则曰“三管”,中则曰“霍乱”,下则曰“走哺”,可以说既合于内经》上中下三段论的说法,又无违于《内经》“脉管”(中空的“府”、“孤之府”)的认识,可为至理,后人没有必要舍此而它寻,在下也不必舍此而它寻
——其实也找不到更好的说法了:)
西医的认识:体腔内大的脉管(华佗也应该是见过的),主动脉从心脏发出,向上不是直接分为颈总动脉、腋动脉各两个,而是只有三个,所谓“三管”:因为右头臂干先独自发出,然后才分一为二的,这可能就是华佗的解剖学认识“上则曰三管”的来源;“下则曰走哺”,就该是主动脉主干向上分出三个“上行的”脉管之后的延续,在人体正是急流反转,向下走行,故曰“走哺”(由升主动脉,经主动脉弓转而为降主动脉);“中则曰霍乱”,相信华佗已经亲自解剖过活体的人体,中间的心脏却不敢也没有打开,只知其霍乱之声,上下交乱流动之实,而终不能知到底是如何的个交流法,故但曰“霍乱”而已。不过,这也已经了不起了,西医的认识血液循环,却比华佗的几于真理的认识,晚了一千多年,中医人的荣耀,还是国人的悲哀?
华佗的能够活体解剖,不但见于史记(见《后汉书》),更可以见诸专业书籍,《华佗神医秘传》(华源孙思邈编集)卷二十二“华佗注仓公传(附)”就有记载:
积瘕
齐中蔚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浮合也,是脾气也。右脉口气紧小,件瘕气也,后溲血死。
按:此若经吾师治,必不令其瘕之自溃溲血而死。意盖仅能诊脉决死生,而不能治病也!脾去而人不致死,瘕破而肉不致痛,此理彼犹未知耳。    ——樊阿注(樊阿,华佗弟子)
华佗,就相当于今天的中西汇通派代表,其弟子也不少,蔚然成风,以至于竟有《中藏经》以及可能更后出的《难经》问世,用脏位脏体,来解释五行藏象,严重地扰乱了中医藏象理论的实质的认识,罪不可赦,责无旁贷,暂且不提;
但是,他的“脾去而人不致死”的认识,却是史无前例,一直到西医传入之前,汉后中医解剖极不发达的情势下,恐怕也是后无来者,那么,心脏的重要性,“霍乱”的名实,心脏的“不可解剖”故而只能称做“霍乱”的用意,“三焦”的名实,我说是《中藏经》作者华佗的源于实践的认识,大家可能也就没有异议了。(华佗及其弟子樊阿的“脾去而人不致死”的认识,可以认为是来源于长期解剖实践的认识,并且说明,华佗确实曾经给人切除过脾脏,并且未曾致死,已经存活了下来!
那么,曾经开胸浣腹,极尽中医外科之能事的华佗,必然曾经亲眼见过位于胸腔中的心脏,也就可以无疑义。不过,在华佗时代,心脏还是不可解剖的禁区,应该是事实。心脏的重要性,“霍乱”的名实,心脏的“不可解剖”故而只能称做“霍乱”的用意,“三焦”的名实:如果我说可能是《中藏经》作者——华佗的“源于实践”的认识,大家可能也就没有异议了。)
五积散先生垂问,让把三焦落实到西医解剖实体,引用华佗的认识作答,不知满不满意?不过,在这一点上,我确实是倾向于华佗先生的认识的!
那么,“西医的淋巴系统和中医的少阳三焦之间有无联系?”,我就不好说了,只能回达到这个程度,不过我的意见是:既然古人的认识手段有限,既然古人的肉眼 ,只能认识到可见的血脉循环,淋巴系统,恐怕不容易和“中医的少阳三焦”相联系,倒是和“血脉循环”的联系可能性,最大了。
“假如有联系,联系在何处?”,若要强说,只能说是联系在血脉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共通性——假如说“少阳三焦”就是“血脉循环”的话。具体的通联点:胸导管(左淋巴导管)从左锁骨下静脉汇入,右淋巴导管则从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2、中医的药理学,重在气机出入,王道;西医的药理学,重在生克损益,霸道。
葡萄糖,类似中药的甘草,不如说,一日三餐的馒头,类似中药的甘草,“甘者,五味之主”故尔!甘脾黄中居属土,可以常服;酸辛苦咸偏居,不可以为典常,却足以为药力。
第二个问题,还是太大,不便于展开,容后陈述,可否?
4
发表于 2003-10-17 22:52:17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10/17 10:57pm 第 2 次编辑]

具有中空特征的、能够上下左右前后无所不通的(“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又号曰“中清之府”、而无“五脏”相与合的“孤之府”,会是什么呢?
只有脉道,合适以上条件:因为每一个具体的“有形”的府,譬如大小肠、胃、胆、膀胱,虽然“中空”,但都不可能“上下左右前后无所不通”;
只有脉道,才会被称作“孤之府也”,不能与五脏相合,全身“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而一点儿污渍也不沾,不象其余的五府,故而能够号曰“中清之府”;
但终归也还是府,不离于:中空:的“府”的一般特征。所以这里解释的,也只能是六府之一,而不是包罗脏器的“大腔子”,不是三个部位的有形体!
只有脉道,才适合于“有名而无形”的说法。《内经》第二种意见,值得怀疑,可能是当时人只知道三焦范不可概、“有名而无形”,于是就这样说了。其实不知道“有名而无形”,正是指的遍布全身、不可以“形”来具体描述而言。)
5
发表于 2003-10-17 23:20:53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拜读复文,禁不住击节赞叹:黄歧建中汤先生,真乃医界俊杰!
6
发表于 2003-10-17 23:28:16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曾见“三焦为微循环”之说,今又见黄岐建中汤先生此解更为通透,三焦之意通明有望耶?
7
发表于 2003-10-18 01:25:02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答五积散同道:
8
发表于 2003-10-18 01:43:16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五积散同道的两个问题是大问题、难问题。第一个问题很难,第二个问题很大。
关于第一个问题,黄歧建中汤同道的答覆相当深入全面,并使我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说这个问题难,一是经典和古人就有很多争论,二是近现代的有关学者至今没有大体一致的看法。
我们先看经典和古人的争论,虽然那时的看法与西医无关。
《难经》说:
“二十七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经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请看!心包与三焦为表里,它们都有经而无形。读者可能说:五脏六腑不是古已有之的成说吗?胆胃大小肠膀胱五腑都确有其物,为什么会再加上一个无形的三焦呢?
这个问题从汉代至今还没有人说清过。我们先看看争论的大概。
《难经》八十一个问题中,有两难讨论当时的疑问。
“三十九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简言之,三焦只不过是个空名。
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然而,《难经》第八难给后人发挥命门一个理论,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即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值得重视的是,这个“生气之原”同时也是“三焦之原”。可见,三焦与命门又难解难分,而且提示,三焦曾经是经脉脏腑之外的学说。
古人的分歧,王清任有粗略的概述。
“其论三焦,《灵枢》曰:手少阴三焦主乎上,足太阳三焦主乎下,已是两三焦也。《难经》论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又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此论三焦是有形之物。又云两肾中间动气,是三焦之本,此论三焦是是无形之气。在《难经》一有形,一无形,又是两三焦。王叔和所谓有名无状之三焦者,盖由此也。至陈无择以脐下脂膜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内一层,形色最赤者为三焦;虞天民指空腔子为三焦;金一龙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论。论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无形,诸公尚无定准,何得云手无名指之经,是手少阳三焦之经也。其中有自相矛盾者,有后人驳议而未当者。总之,本源一错,万虑皆失。”(王清任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应该说明,王氏提到的书有的我没有看过。其中有的大概再也找不到了,但相信王氏所述是真的。
   解放后,讨论三焦的文章不算很多。却也是众说纷纭。仅举两家。
   庞氏说:“在《灵枢•营卫生会》篇中,主要说它的营卫运行和包括上中下三部内在脏器功能而言,并未说出它的确切部位和形态。在《难经》25难、38难中,则明显提出三焦是‘有名无形’。从此二千几百年来,各家对三焦之有形无形,争论纷纷。到了近代有认为三焦属于‘淋巴系统’的,也有人认为古人对三焦的认识是属于空想的。”他认为:“三焦是有形的,凡脏腑与脏腑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凡其空隙之处,皆是一气相通,即为三焦之形。”(庞近宜,我对‘三焦’的认识,中医杂志, 1962年第三号10页)
    刘氏认为:“三焦是上连于肺,下连于膀胱,外为躯干,内为肠胃,在胸胁腹里之内,包罗十一脏腑的一大腑。正如《古本难经图注》所云:‘三焦者,托于内而护于外之一大囊也。’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胸腹膜这样一个组织器官。”(刘继安 试探“三焦” 中医杂志  1962年第三号六页)
当然,我也说不很清。仅说以下几点供参考。
第一、我认为三焦是比较晚出的理论。《素问》中只有《灵兰秘典论》提到过(论功能只说:水道出焉),《灵枢》中则有十来篇提到过。之所以晚出,大约是为了满足十二经的要求――因为没有它不够六腑。此说在当时经过不少学者发挥。尽管如此,最后仍然不成熟。
第二、三焦的一种说法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见营卫生会)。此说应是从当时酒、醋等酿造知识来的。用以说明水谷在体内的消化过程。这和脾胃运化过程有些重复,因而造成两说并存。
第三、说三焦相当西医淋巴学说,很勉强。试查灵素所有关于三焦功能的论述,绝大多数讲的是水谷运化、血液循环、血液生成等,只有《灵枢、廱疽》篇可勉强说有淋巴的意思。
第四、除了最大的乳糜管,淋巴管都是很细小的,古人很难发现。胆总管、输尿管古人都没有发现,则发现淋巴管的可能性更小。
第五、关于三焦的功能,以《营卫生会》叙述最多,我更倾向于该篇的说法。它讲人体怎样把水谷消化吸收、排泄,吸收者变为血液和卫气而运行全身。
第六、古人积极探索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曾经有人提出过,三焦从印度医学来。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根据实在很渺茫。
关于中西医药物学或药理学。恐怕最好分几个题目讨论更利于作者也利于读者。黄同道的看法略同。
至于葡萄糖和甘草这个具体问题到可以大体说清。
葡萄糖可以相当准确地理解为谷气,因为它就是谷物当中的淀粉分解产物。素食中所含最多的营养成分是淀粉。平常我们说饿了,就是血糖低到一定程度了。再低,就出现心慌、无力、出汗、面色发黄、肢体颤抖,再低就出现抽风昏迷乃至死亡。
小建中汤用胶饴治疗心悸,就是为了紧急补充谷气。
食肉民族的人同样要把肉变为葡萄糖,他们的血糖含量和我们没有大差异。
所以认为葡萄糖缓肝急很可能不对。
其实,说甘草缓肝急也似乎欠妥,至少它不是主要药物。所谓肝急,最多见腹急痛,这时最好用芍药为主。甘草虽然也可以缓急,但力微、效不专。对腹急痛作用较小。甘草的作用甚广,这大约是为什么用得这么广。
好,仅供参考。
9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8 12:25:07 | 只看该作者

请教黄肖二位先生

看罢二位先生的论述,真使我大开眼界,倍增见识,多谢二位先生指导!
关于肖先生文章中,关于甘草的观点,我先暂时保留我的意见.
因最近事物有些繁忙,抽时间再请教肖先生.
再次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1:13 , Processed in 0.0628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