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傣医“四塔五蕴”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3 23: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傣医“四塔五蕴”理论
第一章   塔都档细
概    论
  
傣族传统医学经过千百年的认识实践等临床应用,已发展形成了以“风、火、水、土”四塔,“色、识、受、想、行”五蕴理论为核心,具有傣医诊断学、傣医治疗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等自成体系的不同于其他传统医学的别具特色的传统医学。傣医四塔五蕴理论在我州傣医临床、科研院所及名老傣医、中西医药学者的努力或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以翻译研究整理成中文。现将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献上。
“塔都档细”,即“巴他维塔都,傣语称“塔拎”,意即“土”;“啊波塔都”傣语称“塔喃”,即“水”;“爹卓塔都”,傣语称“塔菲”,意即“火”;“佤约塔都”,傣语称“塔拢”意即“风”。“土、水、火、风”现简称“四塔”,在临床上傣医又称“四塔体属”。
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发现,傣医的四塔理论广泛记述于《巴腊麻他坦》、《帷苏提麻嘎》、《嘎牙桑哈雅》等文献中,与南传上座部佛教《解脱道论》、“观四大”的“四界差别论”经典中所称的“四大种”,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在许多方面的提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傣医四塔中说,它主要用以解释人体有生理现象和物理变化,就其性能和作用来说,傣医所指的“塔拎”(土)即为人的机体,尤如世间大地,以坚为性,能载万物。何谓“土”?《帷苏提麻嘎》云:“那内自身的,属于自己中生而属于自己的,坚的(硬的),固体的(粗触),所执持的(保持),有住立(站立)作用的故名为‘巴他维’(土),同时也包括了水、火、风三种元素。
何谓“啊波”(水)?那内自身的水,似水的,所执持的(维持),以粘结性和流动状态,湿之为性而达全身各处的故名为:啊波”(水—体液),包括了土、火、风三种元素。
何谓“爹卓”(火—阳气)?那内自身的火,似火的,有遍熟性或暖热特相的,以它而熟,而热的,以它而衰老,根坏力竭,皮皱发白的,以这它而燃烧及以它而使[之食的,饮的、嚼的、尝的,得以消化的,以它而燃烧使之发育长大,或其他一切内自身的火,所执持的(维持)故名为:“塔菲”(火),同样包括了其他(土、火、风)三种元素。
何谓“佤约”(风)?那内自身的风,有支持性或动性的,似风的(气—正气),吹动的故名为“拢”(风气)。它有支持,资助的特相,有转动的作用,如“下行风(气),下行风,腹外风,腹中风,肢体循环风,出息入息风”,都有转动的特性,以此促进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土、水、火、风四塔的相互关系上,傣医用“  缘起”学的观点指出:“巴他维塔都”(土)以“啊波塔都”(水、血)而摄之,以“爹卓塔都”(火)作保护,以“佤约塔都”(风)来支持,不致离散毁灭,从而产生不同元素的差别,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之分。土是风、火、水三种元素的住处所缘;“啊波塔都”(水血),以“巴他维塔都”(土)而住,出没于地(机体)之中,以火作保护,以,风来支持,是土、火、风三种元素的结着所缘;“爹卓塔都”(火——阳气),以“巴他维塔都”(土)而住,以“波塔都”而摄之,以“佤约塔都”(风——气)来支持,是土、火、风三种元素的遍熟所缘;“佤约塔都”(风),以土而住,以水而摄之,以火遍熟,是土、水、火三种元素的支持所缘。
在塔都档细中有42种物质形相,其中土有20种;水(体液)12种;火(阳气)4种;风(气)有6种。
傣医认为塔都档细(土、水、火、风)存在于人体内和宇宙之间,世界万物和人之身均有这四种物质要素,亦称“四大生机”的支持,辅助组合而成。在《巴腊麻巴坦》一书中说:塔都档细在正常的时候地“依照俱生”,相互依止,互不离缘的。”又说:“土、水、火、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我今此身,四塔合和,四塔各离,今者身妄(亡)。”以此说明人身“无常、无我、不实、受苦”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理论我们在考证中发现佛经《大象迹喻经》、《圆觉经》、《俱舍经》、《金光明胜王经》卷五,《巴拉满塔本身经》中都有论述,可见傣医理论与佛教文化是相互融合的,不同点在于傣医理论把“风、火、土、水”四塔学说除用以论述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外,还用于临床提导诊断疾病。傣医的四塔理论是傣医对人体和自然界一切事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范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傣医用朴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并把它作为傣医的理论基础,贯穿于傣医学术体系的各方面,并具体落实到了生理解剖,病因病机,诊断等学说上。在《五腊》、《罗勒》、《萨打》,《阿皮踏纳萨》等历史料中把“啊波塔都”,“巴他维塔都”这两个塔都中所含的物质结构用医学代号进行了编列,以此来命名机体各部位的名称,诊断疾病所在的脏腑和部位。认为土属物性,有形,代表机体的五脏六腑及器官,是四塔中最重要的一塔,故称“四塔之本”。机体内的水(血)代表着机体内的物质财储藏,火代表热量(能量)物质的来源,风代表着机体的机能活动。
在傣医文献《档哈雅聋》、《嘎牙桑哈雅》、《巴腊麻他坦》等书中对风、水、土、火四塔作了规律性的分类描述,一是从解剖组织结构方面归纳了人体脏腑的各种组织的属性;二是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述了人体生理机能活动中有演变情况;三是在病因病机方面阐述了四塔所至疾病的分类和基本变化规律;四是在诊断疾病方面提出了应用“四塔辩证”各种类型疾病的属性、严重程度,以说明因土、因水、因火、因风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转归;五是在治疗方面确定了热病寒治,寒病温治,虚病补之等治疗法则。临床上根据风、火、水、土各自不同的致病因素,各个塔都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傣医认为:四塔是促进和要构成世界万物的基体物质元素,也是促进和构成人体的四种生命物质的元素,亦称“四大元素”或“四大生机”。在众多的傣医文献中都清楚的谈到:“没有土,万物难生,没有水,万物可以枯死,人体没有水(体液)生命难以存续,没有火(阳气、元气、热量、能量),万物就无法发育成熟,没有风,万物就不能生长。”同是时认识到人体内的风、火、水、土和自然界的风、火、水、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风、火、水、土保持着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既相互制约,又互为因果。除了保持机体内风、火、水、土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外还必须与自然界的风、火、水、土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关系,如果人体内的某一塔都(或风、或火、或水、或土)偏盛偏衰,都会影响其他塔都共栖平衡关系,机体就会出现异常反应,发生各种疾病。因此,机体内的风、火、水、土必须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相安无事,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机体内的风、水、火、土相互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同样必须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即万物生长。繁殖、延续和进化都必须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一年之间有春、夏、秋、冬之季,气候有风、雨、冷、热之分,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都有它的自然规律,如果风调雨顺,则可见自然界万物生长茂盛,五谷丰登,人畜健康地发育成长兴旺发达。假如该有风没有风,该下雨不下雨,该热反而冷,该冷反而热。就必然使风、水、火、土之间的共栖平衡关系失调,就会发生和种自然灾害,人畜也会有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引起体内土、水、火、风失调,发生各种疾病。傣医这一理论明确地阐述了人体这一个整体与天地相应的自然法则。指出了人类的生活起居必须遵循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规律,才能抵御自然界风、寒、湿、邪的侵袭,保证机体内各种物质的正常运转,使生命得以生长存续,临床上傣医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四塔连心”。下面将“塔都档细”(土、水、火、风)分别进叙述:
  
第一节     佤约塔都
佤约塔都(风气),相当于中医“正气”的范畴。风性尚动,易流动游走,无处不到,可以带来,也可以带走。广义上讲,主要指生命活动在  外的表现,狭义上讲,则主要指机体内起着输导作用的皆属风(气)所主,它包括了全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各种精微物质以及五脏六腑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如五脏六腑、经脉之中的营、卫、气、血,宇宙的气流,肺中的呼吸之气等等,整个塔都由六股风气组成,亦称“六种体属”。
一、阿托嘎玛佤塔,傣语:(音译下同):“拢昂罗电赛维,拢摆带,米拢嘎登,拢昂提优哇“意为“下行风”(气)。这种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管脐以下的脏腑,有压送(输送和排泄)在小便,促进孕育生殖的作用,如果这种风(气)失调则可以出现排便无力,在小便失禁,孕育生殖能力弱等症。因此认为,此风实质上是起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平衡,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二、巫坦嘎吗佤塔,傣语:“拢昂拢赛奔底哩摆内,嘿章艾额,抵啃喝,嗨喝拌哒来,意即:“上行风”、傣医认为,这种风(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管人体脐以上的组织器官,在临床上表现为:“主受纳食物,可以使人喷嚏、咳嗽、眨眼、视物、呃逆、嗳气等。”这些现象实际上是反谢传导系统的机能活动,如果此风过盛上冲蕴集头部,临床上可见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头痛、耳鸣等病象。
三、姑西亚佤塔,傣语:“格拢扔,约乃赛短,嘿嘎嘿英意译:“腹内风(指胃肠内之气),能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移动,有推动研磨食糜,挤送(输布)营养物质和产生排空,饥饿的作用。傣 医认为,如果这种风(气)一旦失调,就会产生纳呆、腹胀、消化不良、嗳气、腹痛等症候。
四、哥坦萨佤塔傣语:“格哇拢昂仁如汪干,哥塔萨体参西双喃列”意译:“腹外风”这种风在体的32处。临床上傣医又把它称作32种风(气),蕴藏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之中,在人体内“塔菲”(火——阳气)的作用下使机体各脏腑和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够正常地运转,认为此风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五、昂嘎赶嘎萨里睹佤塔,傣语:“格哇拢摆乃内墩,嘿拢喃、暖丢摆玛,巴杂、喝害、皇哈索列”意译:“肢体循环风”。这种风(气)主管着肢体的生长,发育活动,能使人站立、坐、行走、说话、嘻笑、哭闹、跳跃等机能活动。傣医认为在临床上一旦这种风(气)的功能失调,便可出现发育迟缓、痴呆、运动无力、迟说话、迟走路等病象。
六、俄萨萨,巴萨萨亚他搭(巴利语),傣语:格哇拢昂
文栽约乃坝,米腊罕纳歪图墩,阿提皮玛哈短贺顿列。意译:“出息入息风”。傣医认为这种风是上行风(气)的章独一部分,一指肺中呼出之气,二指经口鼻吸入的空中之气。由于出息入息的风(气)有节奏的进行,使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活动不停的运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这种出入息的机能活动和此种风(气)一旦停止,生命也即将随之灭尽。
在傣医四塔理论体系中,有关记述风方面的内容很多,傣医认为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元素之一。正常情况下风(气)一般主食物的受纳,水谷的消化吸收,代谢产物的排泄、生长、发育、传导与反射等等。具有支持,资助的作用。在研究整理的过程中同时发现,如果机体内的风(气)动态平衡失调,风与其他塔都(水、火、土的共栖平衡关系出现紊乱,该上行的风不上行,该下行的风不下行,该动的风不动,那么在临床上就可出现一系列与风有关的症候群,这就是“百病皆属风”的病理反应。在傣医理论中,因风(气)所致的疾病种类很多,有热风、冷风、杂风、似中医的“伏气”、“风”、“内风”、“伤风”、“贼风”、“外感”之说。目前已初步整理达300多种,尚需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
  
第二节    爹卓塔都
  
“爹卓塔都”,意为“火”。傣医所指点的火,实为体内
“能量”(热能),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本源之二。这一塔都有四把火组成,亦称“四种体属”(也有的史料记载说:人体内有十一把代名火,生生不息。因无具体叙述尚待进一步发掘补充完善)。
一、温哈革,古傣语:“嘿埋哈罕、文蕊、苏郎摆”。意
译:这种火可以温化腐熟人体所摄取的一切水谷;能化生气血,产生热能,在先天之火及风、水、土的支持,资助之下完成整个消化过程,使之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濡养机体,以维持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达到身强力壮之目的。
二、巴基革,古傣语:“嘿埋乃墩、鲁南”。意指这把火
在体内散发热量,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各种抗病能力,使人的形体健壮,智力聪慧敏捷。
三,基纳革,古傣语:“嘿埋格罕沙腊”。意为此种在体内日夜不停把“燃烧,”使之终生有热量。傣医所指的这把火是体内一切热量的根本,是促进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使其体魄壮实,精神爽朗,生机勃 。
四、基腊纳革,古傣语:“嘿埋米腊纳罕纳,埋尤乃公多,
滚毫,哼喝列喃聊”。意即把火是由父母亲先天所给,能维持人体正常体温,使人体所摄取的各种物质能正常的吸收、分泌和排泄。这把火从生理机能上看,近似中医“相火”、“少火”“后天之火”的作用,也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要素。
傣医所指的这四把火,从生理学的角席看它们是对立统
一的有机体,它们之间任何一种都对另一种起着辅助、支持、牵制、约和俱生的作用,以此来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起到温养五脏六脏及各种组织器宦的作用,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夜不停地“燃烧”,使之维持人体内正常的生命活动。傣医认为,有“火”(热量)才有可能产生人类和生命体,才能使生命体正常地生长发育,进行有效的物质摄取、消化吸收,分泌与排泄。这是指人体内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生机旺盛之火,它包括了“先天之火”和后天通过脾胃之火,(物质摄取之后转化的热量),从而成为生命活动,新陈代谢过程的“动力”。但是在病理状态下体内的火可以抗奋不足,能耗损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使人得病(见四、五两章)。
  
第三节    啊波塔都
  
“啊波塔都”,傣语称:“塔喃”(,意即“水”。傣医所指的水,共有12种物质成分组成,又称12种体属,它包括了血液和其他体液(见附表1)
傣医认为,水是有形之物,是一种流体组织,遍布全身各处,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最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物质本源。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傣医就已经明确地指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血液和其他各种物质的溶解剂,在机体内起着滋润养荣脏腑、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认为,流于血管外色白质清的为“喃”(水),流于血管内质稠、色赤的为“勒”(血),有滋润补益的作用。水血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作用,互相补偿,与“命根”(指机体内的一切有形物质——组织器官),有能生和再生滋养的作用,如果“命根”不复存在,那么,机体便会尤如油灯芯(相当于中医理论中所指的“元阴”、“真阳”、“真水”、“先天之精”受损),不能保持灯焰一样,生命活动即将停止。另外,机体内的水还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如当机体内的“火”过盛时,所产生的热可以被水吸收,不致引起体温的明显升高,当机体内的“火气”(能量)不足时,“啊波”(Apo),即水又可以产生热量加以调节补偿,不致使体内之火气(能量)过于偏低,从而起到维持人体正常体温的平衡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作用。人体内的水(体液)正常时,可见皮肤、口唇等红活湿润、有光泽、弹性好、精神饱满、活力充沛。这就是傣医“水大以湿为性,能溶万物”的道理。在水塔中,除水、血以外,其他的10种水多数则是在生理代谢过程中和情志变化以及病理状态下产生的必然产物。
  
第四节   巴他维塔都
  
“巴他维塔都”,傣语称“塔拎”,意译“土”。傣医所指
的土,实质上是整个人体的代名词,具体由20种组织器官组成这个塔都,亦称20种体属(见附表2)。就其解剖位置、形态和结构及相互间的比邻关系参见第二章第五节1——18各第32条。
在傣医文献《巴腊麻他坦》、《帷苏提麻嘎》、《罗哈牙坦》
等实用经书中说:“‘巴他维’,包括了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和其他组织器官构成这个整体,这个整体尤如世间大地,是构成人体的第一物质本源”,因此被称为“四塔之本”。
土属物性,有形,是生命生长发育延续的基础。就其生
理机能活动来说,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的结合,但又自有所主,如胃肠主受纳食物、消化水谷,化生并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肾脏管生水排水(指正常的尿生成滤过与排泄)和其他生命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塔菲”(傣语ta fei火),男女媾和(交配)之精气等等重要物质;心脏掌握着血,是土塔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血液的运行赖以心脏日夜不停地推动,它象“太阳”的光一样照遍全身各部(指往返迁流不息的血液循环),起着输送营养物质和联系机体各部位(静脉回流)的作用,由于心脏不停的运动,使“喃勒”(血液)日夜迁流不停,以保证动物生命体生生不息。此外,在生理机能活动中,除上述功能外,傣医认为心脏还有精神、思维、意志活动的作用(相当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等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均由心所主;肝主储血和调节血液,产生和分泌胆液的功能;脾有统血、帮助消化食物、输布营养物质,促进“啊波”(水)的运转和排泄,从而维持体现内“啊波”的平衡;肺管出息入息(呼吸),主风(气),它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人体表里上下之风(气)均为肺所主,并与心脏、肾脏、脾脏密切联系,相互协调以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人体的水源,通过节律的出息入息(呼吸运动),调节水(体液)有正常运行,保持滋润心脏、辅助心脏对“勒”(血)的输送等。全身和四肢的骨骼、肌肉、筋腱、手足有支撑、握拿运动的作用。当机体内各自然界风、火、水失调时都可以导致土塔——机全患者病。
傣医四塔(风、火、水、土)理论,虽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不尽相同,但究其含义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风、火、水、土”是古傣医对宇宙自然,对人体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前面已以谈到,人体内的“风、火、水、土”正常情况下相互保持着共栖平衡的关系,即“相互依止,依照俱生,才能相安无事”。反之一旦这种共栖平衡关系失调,机体就会出现异常变化,发生与之有关的各种疾病。也就是说“土、水、火、风”四塔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一方对另方都起着制约的作用,以此维持动态平衡。若一方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一方面的不足也会导致另一方面的太过,从而产生此盛彼衰,此消彼长的“动”的病理变化,故在临床上出现“塔都杭禾”和“塔都软”(见第三、四)。
所谓“风、火、水、土四塔平衡与否,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机体内风、火、水、土四元素之间的相互平衡的各自均衡;二是内四种元素与自然中的风、火、水、土四种元素的相互平衡。傣医认为人体与自然为一体,自然界的风、火、水、土平衡与否,决定着人体内各种物质元素的万衰。也就是说,人类必须遵循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客观规律,才能健康茁壮成长。经过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傣医明确地提出:衣着穿戴、饮食起居、行劳都必须要适应自然变化之规律,如果违反了自然法则,人体内的四种物质元素就会逆乱,理、百疾丛生,重者夭折流产。《巴腊麻他坦》云:“四大合和,人畜健壮;四大各离,百疾缠身……”。由此可见,人体内的“四塔”和自然界的“四塔”既是可以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要素,又是导致各种疾病的致病因子。世界万物既可以以它而生,又可能性以以它而灭,具体地说明了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观,前者略似中医的“形体合一、形神合一”。即把人的机体看作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皮、肉、筋、脉络等形体组织和眼、耳、鼻、口、前后阴等五官九窍联系在一起的机能活动整体。后者为“天相应,天人合一”,它将人体的机能变化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看作统一整体,即宇宙万物的生长变化均依赖于大自然。因此,自然界的风、火、水、土之变化与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傣医的一种形象思维的整体观念,两千多年前直到今天都发挥着它的指导作用。傣医四塔理论,除用来形象的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外,还提出了应用“四塔辩证”的独特方法。傣医诊断书《嘎比迪沙嫡巴尼》云:“谁要当好医生,首先必须精通‘四塔’,方知病处,才能正确下药。”这和中医“善诊者,先别阳阴”的提法十分相近。在治疗用药方面,为了调整患者体内风、火、水、土的平衡协调关系,对症下药,使其达到治疗目的。并根据风、火、水、土的变化情况以及饮食,劳伤等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所致的不同疾病分别组配了治疗“四塔”病的主方“雅补塔都档细”。亦称“雅塔巴聋”(总方,大方之意)和四个不同类型的相应固定成方,傣医统称为“雅塔”。其中用于因风失调而致病的方剂称“佤约塔雅塔”(石傣语)即风塔方;用于因火致病的方药称“爹卓塔雅塔”,即火塔方;用于因水致的方药称“啊波塔雅塔”,即水塔方;用于因土致病的方药称“巴他维塔雅塔”,即土塔方。这四个雅塔中每一个雅塔都有一个基础方施治时根据各个塔都某一个病情的需要,在基础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相应的固定方几十个乃至数百个。每个方剂的药物配伍数量不一,少则3—5味,多则数十味,具体应用时将其划分为“雅塔都杭禾”即“四塔过盛”和“雅塔都档细”即“四塔不足”的方剂,根据“四塔辩证的结果酌情选用四个雅塔中的相应方药进行治之,以此调平患者体内的风、火、水、土,使之恢复其相互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而达到治疾病的目的。
在四个“雅都”中,用于治疗“帕雅拢”(风证——病)的药方很多。因此傣医把复杂多变的风证(病)分为热风证、冷风证、杂风证几大类,种类风所致的疾病达一千多个。对上述各类风证及方药将作专题研究。
  
第二章     夯塔档哈
总    论
  
“夯塔”意为“蕴”,诸蕴,积聚,堆积,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加以分类为一、堆就是蕴。“档细”(傣语),意即“五”,“夯塔档哈”即“五蕴”(以下称五蕴)。
五蕴旧译作“阴”,指“覆蔽”的意思。安息国来华僧人安世高以“元气说”为根本,把五蕴与道术(道教)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等同起来借以说明养生之术。傣医在论述五蕴理论时认为,“夯塔档哈”象太阳的光线一样,照遍全身各部,尤如蜘蛛网络,四通八达,在“心识”的统领支配作用之下形成了五蕴(见后分述)。五蕴一词是梵文skandha的意译,在帕召戈达玛(即释迦牟尼)的南传“三藏经”的八部本经法之中,如《大象迹喻经》、《圆觉经》、《俱舍经》、《巴拉满塔本身经》、《解脱道论》等都有记载。主要宣说“四谛”(梵文)、“五蕴”(梵文)等佛经学理论。按费尔巴哈的说法——它是一种“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不是指一般的自我感或感性的识别力,而是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人类妇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首先碰到的是植根于土生土长的傣族传统文化,由于五蕴理论多为相同,故产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可经说佛教文化与傣族传统医药文化是相互融合的。但是傣医五蕴理论着重从人体生理解剖组织结构角度论述了五蕴的生成。在傣医文献《俄佤达——干酸》、《巴腊麻他坦》、《玛驽萨罗》、《嘎牙桑哈雅》等史料中都有系统地记述,其解释与佛教大同小异,大多数学者认为“五蕴”论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后而被融入傣族医学之中,并且得到了发展。
佛教把世界现象分为“三界”,(梵文),即“欲界”(食欲、淫欲、愿乐、希、求),“色界”(相当于物质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包括显色、形色、明暗、颜色),“无色界”(指生于身体内的一种无形的色法)。傣医则称:“罗档三”意即“三类”。第一类谓之“心法”,所谓“法”为佛教名词,有“持”、“轨持”泛指某一种事物和现象,亦指道理。傣医在论述“心法”时则认为是“精神要素和心理要素”,这具有统领、综合、思考、判断、确定、推度(意识)的作用,包括“受、想、行、识”;第三类叫做“色法”,及佛教名词,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总称,作为“五蕴”的概括,即指“身心”,而傣医主要指“身”,即指有形的物质,能使人感触的一切东西——物质要素。包括了“风、火、水、土四大生机”;第三类指体内的“雾”与“露”(实际上指体内的某一种物质和体液)。
“心法”与“色法”(精神、心理要素和物质要素)傣医和佛教都认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里有其实体,人类就是由五种实体集合而成的。
1、“色蕴”(梵文),指组合成身体的各种物质。
2、“受蕴”(梵方),指随感觉器宦生起苦、乐、忧、思、悲、喜等感情。
3、“想蕴”(梵文),指意象作用,即一切有想念相的总括(包括想象,理性,概念等)。
4、“行蕴”(梵文),指造“造作”和“迁流”以及意志活动等。
5、“识蕴”(梵文),指意识,是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
识为了别,就是对于所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通过“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对象(外界事物)而综合形成的印象进行分析,即所谓的“根生情识”,这是佛教的“五蕴论”。此外佛教还应用“缘起”、“无我”、“无常”的理论来说明人身生长和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变化。
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缘,意为相互的关系和条件,即“因果相续,六递展转,生死轮回”;“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缘起观来解释人身、世界和各种精神现象的根源。
无我,亦称非我,非身。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自我,也就是说世间没有一个实在的、常一主实宰的自体的存在。世间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及由因缘而生”。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人是由五蕴而组合生成的,在这样的聚合中没有不变的“我”。
“无常”,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在生灭变化无常之中,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而是在发展迁流变化的状态中。即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谓之“刹那无常”、“相续无常”、“人生无常”、“世界无常”,终归要变化至于灭尽。
傣医经过长期的摸索探讨,应用五蕴学说的理论来说明组成人体的物质结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认识到了五蕴分别具有竖、湿、暖动的属性和感受、知晓、思维、理解、判断支配等精神意志活动的功能。用朴素的维物辩证观点来阐明人体结构以及各种组织器官所表现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活动。此外在傣医文献中还论述了用以约束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五蕴,如不淫欲;不酗酒;不偷盗;不破坏他人家庭等。认为如果犯了这些规矩,在精神、心理上必然会受到剌激,同样会影响身心健康,亦可发生种种疾病。本章对此不作详述,主要研究傣医用以解释人体基本组织结构和精神意识等生理现象并作为基础理论学科的五蕴。
傣医根据佛教“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识为种种精神活动”的理论,把五蕴视为构成人体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和聚合体,确切地阐明了五蕴的产生、存在既是自然生理现象,以是社会生活现象。傣医认识到五蕴不是单一的独立体,也不是动物和其它生物后天才出现的产物。认为凡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着奇妙的情感,都必须在生命体形成之前就有促成一切动物和其它一切生物生成的各种物质成分(即各种生命体所需要的物质基因)为先决条件。包括在风、火、水、土的协调作用下“夯塔档哈”(五蕴)才能顺当地生成。在《嘎牙维腊底》、《俄佤达——干酸》、《巴腊麻他坦》等文献中把生成“五蕴”的重要的特殊物质称作“稳然纳夯”,这种“稳然纳夯”有两层含义:第一种为男性体内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喃鞍宰”(傣语),意为“精水”(精子)和女性体内的另一种特殊物质“勒央咪”,傣语称“喃鞍英”,意为“经水”(即卵子)。两者通过“桑维塔都嘎牙塔”,意即经两性交配之后,精子与卵子结合而形成“巴敌先体”(胚胎组织)。第二层含义是指“沙门塔水”和“骂酒”(精水与卵水中的某种特殊的物质)二者相遇之后,受精卵子在母体内演化变成胎儿,并在“迪罢佤巴拉搭他,沙帕佤坦”的作用下,促进使胎儿不断地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发育长大的生理现象。
在《档哈雅聋》、《三界五蕴元素》、《巴腊麻他坦》等众多的傣医文献中记述道:由于男性和女性的交配,促成五蕴形成的物质元素“喃鞍宰”“喃鞍英”(精子、卵子),一旦结合形成胚胎,“稳然纳夯”(心蕴——精神意识等),“维塔纳夯塔”(受觉蕴),“山哈腊夯塔”(组织蕴)等五蕴便随着相续产生。这种生理现象佛教称作“24种所造色或四大种(地、水、火、风)。“造色”即指构成躯体之意,傣族医把它叫做“28部形体”,亦称“28种生命物质要素”。另外有32种物质(又谓32种分身)及“心蕴”的21个器官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有领受作用的意识(效应作用)一共89种生命物质元素(指遗传基因见后分述)随“稳然纳夯”(似高级神经中枢的某些特殊物质)共同进入母体。这些物质聚合进入母体时只有“达莱”(一种动物)毛尖上粘着芝麻油一般大小,在母体内“塔都档细”(风、火、水、土)的温煦、资助、濡养之下,两周后“扎塔它碟马西”(巴利语),即受精卵聚成血块;28天后“那哈”(巴利语),即胚胎形成肉块;35天后“班扎沙哈玛雅地”(巴利语)即胎儿逐步开始生长出头部及四肢;72天后形成了健全的五脏六腑,新的生命在母体内诞生。这时“夯塔档哈”也就伴随着新生命的存在而存在。这个期间若不发生意外,胎儿不断长大,280天(十个月)后在“干玛沙宛”巴利语)的作用下(相当于催产素酶加强催产素的作用)使胎儿在母体内转向,并将胎儿挤送出母体,从此接受人世间的新生活。五蕴也跟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延续,同时又随着机体内的“然涛罕扎拉”(巴利语)的作用而衰老结束终止。下面将傣医用以解释人体基本组织结构和精神生理现象的五蕴作逐一分述研究探讨。
  
第一节   鲁巴夯塔
  
“鲁巴”(形状、形体),“夯塔”(蕴),傣语称“贺夯”,意译:“形体蕴”。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形影、样子。傣医所指的形体是指正常人完整的各种组织器官所构成的机体外表和脏腑的影映出现的生命现象。傣医认为,世间的一切物质都有它的“相状”(形状)。如方圆、大小、长短、扁平、粗细、凸凹。人体本身也是如此,有它不同的形象、容姿、容貌、颜色等等。人体自“鲁巴坦”(阳性、雄性)与“那玛坦”(阴性、雌性)相媾和,精子与卵子相遇受孕后开始至“班扎沙哈玛雅地)”。意指受精卵形成胚胎和胎儿生长过程中长出四肢、毛发、手足指(趾)甲等,都是因为“坦”的作用。“坦”指的是某种规范、模式,或规律、方法等。如人体形态不同一其它的动物的样子,生男、生女都是由于“坦”的特殊作用,所以人体的结构便出现了不同的形状(这一现象实际上是由于遗传基因或染色体的作用)。除此以外,在受孕胚胎形成的同时,生命体上就注入了“金塔稳然——稳然纳夯”,意指可以主宰、决定、派生、辗转变现一切的东西——心识,心神,意识等物质元素。傣医认为它是胎儿发育增大的生命物质,如果没有这种促进形体生成,发育并使之增大的生命物质要素,生命体就会夭折流产。所以只有“金塔稳然”的稳定,生命体本身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才可能产生受觉、知觉、感觉各种不同的外界刺激,主动接受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引起种种反谢活动。
在受孕的过程中由于“布利夏帕佤”,即“男性因素”(指不同染色体)的作用,决定了产生不同性别的形体。如男性(阳性、雄性)激素刺激雄性附性器官的发育和“依梯巴瓦”即“女性因素”。雌性激素维持雌性附性器官的发育,两种各自不同的生理作用,以刺激副性特征的出现和维持副性特征的存在,从而形成了性别差异。也是因为这两种不同因素的作用,男女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言行举止,不同的身体形态。如男性有胡须,突出的喉头,高大的体格,粗而低沉的声音。女性表现出发达的乳腺,宽大的骨盆,高调的声音。这些独特现象的生成,都与“金塔稳然”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傣医把它称之为“五蕴”生成的创导者,它是确定各种不同形体的“定型”物质元素。
就其完整的“鲁巴夯塔”(形体)来讲,它包括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处;男根;女根;命根;心所依处;身表;语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段(饮)食、地、水、火、风等”。傣医在《罗格牙坦》《坦乃罗》、《帕苏提麻嘎》等书中较具体地叙述了二十八部形体的形状和生理功能。
1、达(眼):“似青莲的花亦而以黑睫毛及呈有黑白的圆球,圆圈之内黑眼珠的中央前面,象渗透了油的绵膜(灯芯)”,是人体形象及一切事物映现的地方,它由地(土的粘结,水(血)的成熟、滋润,火的温煦,风(气)的促进(资组),由时节、寒暑等自然现象,心(神)和食(营养物质)所支持,产生视物触景(感光)之功能,从而辩别各种物体和现状颜色等。
2、呼(耳):位于是耳廓里的耳腔之内,有如薄薄黄毛似如指套之形(耳膜)。“以声接触欲问活动为特点,以牵引(感受声波刺激)于声中为味”。由时节(寒暑)等自然现象,即风、火、水、土的滋组,“心和食”(心神和营养物质)的支持,从而接受外界各种频率的音波,以及感受身体位置的状态和运动变化的刺激,以之产生不同的情感。
丹(鼻):位于面部的中央,“形如山羊足”,在时节(寒暑)自然现象(,风、火、水、土)的资组,“心与食”(心神和营养物质)地支持、濡养下,以嗅各种气味为主要功能,牵引(传递)于香、臭为特点,是参与呼吸运动的通道。
3、宁(舌):位于口腔中央,根部有一种小花瓣,傣医谓之“尼腊温”(即指轮廓乳头)。以辨别酸、甜、苦、辣、涩、咸”为主要功能,并参与语言发音活动。
4、嘎牙(身):是生命活动在外的表现,由各种组织器官构成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帕萨”,意为神经和血循环系统的各部分。有接触物体的感知性能(如肌觉、腱觉、关节觉等),通过接触能感觉到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被动与主动运动等情况。
5、飘(色):“有刺眼的特相”,相当于物质的概念。包括黄、绿、赤、青、兰、紫及其眼、耳、鼻、舌、身所感觉的一切物质存在。
6、星(声):“有刺耳的特相”,依其它存在的范围(远近)为现状,通过接受不同的声音,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
7、荒(香):“有朴鼻的特相”,以它存在不同的范围为现状。
8、哀(味):“有刺舌的特相”,其味甚多。
9、女根:“有女性的特相”,以显示女性的相貌、行为、举止动作等为现状。
10、男根:“有男性的特相”,有显示男性的相貌、行为、举止动作为现状。男女根二者遍在全身,但不混杂(指雄、雌两种不同的激素或生理结构)。
11、命根:“有守护俱生之色(物质)的特相”,意指机体内的一切有维持机体生理机能活动和维持生命存续的物质要素。如果命根不复存在,那就犹如油尽的灯芯,不能保持灯焰一样,生命就不能存续。所以傣医所指的命根具有保持再生的意思,是维持寿命的依据。
12、心所依处:“有意界及意识界依止(起止、依赖)的特相”。即指精神意识、思维、记忆、理解、推度(判断)。傣医认为精神、意识“位于心脏之中”,它以运动(博动)彼等为现状,依止(依赖)血液而存在。这里所指的“彼等”即指互助,辅助之意。同时由风、火、水、土所温煦、滋养、资助,由时节寒暑等自然现象及心和食(心神——营养物质)所支持,从而使之寿延。
13、身表:由心和风(气)的转起,依于心而“动变”、“动转”、屈曲等为现状。具有保持内脏系统和表示自己意志活动“能”的而故名身表。
14、语表:“依于心及地(土)而存在,以语音之别为现状,通过语言而表现”,即通过言语表明其意志活动,故名语表。
15、虚空:指间隙、划定的某种界限,有显示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区划边际之意。
16、色轻快性:“有不迟钝的特相”,指健全的机体,具有灵敏的功能。
17、色柔轻性:指坚固的,除去坚硬的形体组织器官。
18、色适业性(机体的适应性):“有使身体作业随顺适合工作的特相”。在机体正常无病的情况下,“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是相互配合而不舍弃的。
19、色积集:指最初生起的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于胎中的精神和一切物质状态,由于“坦”(鲁巴坦)的作用,形体生长健全,圆满无生理缺陷,成为某种规范的模式。
20、色相续:即有“转起”的特相。以不断存续为现状(指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作用,使机体不断的发育,增长,再生延续的生理现象)
21、色老性:指机体从娇嫩到发育成熟、衰老、退化的全过程。傣医所无指的“色老性”是指已经成熟了的机体各种组织器官,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使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如陈谷去新,到一定的年龄,牙齿、毛发将自然松动脱落。色老即是“显老”。如皮肤皱纹,上了处纪后头发变白;还有一种情况是“隐老”即没有表面的明显变化(指机体内的“催老因素”),这种现象称作“非色法”的老。即由于各种生理机能已经退化所致;第三种现象是“无间老”,傣医认为这是由于地、火、山、月、太阳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生理机能变化(无可见的变化)。这种现象是否与红外线,磁场,微波等有关,尚待进一步探讨。
22、无色常性:“有坏灭的特相”。以坏灭尽为近因,以坏灭为现状,有牵异形体沉没的作用。”意为人生无常,每时每刻都在流动变迁之中,最终将归于灭尽。具体地说就是指体内正常和生理机能活动由于风、火、水、土的动态平衡失调而导致的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异常反应,谓之“色无常性”。
23、段食:“有滋养的特相,以支持身体为现状”。即指人体所摄取的各种食物化生的营养物质,吸收濡养机体,加上风、火、水、土四大生机合为28种物质要素的“执持”、“执受”(维持、受纳),从而使形体生成。总之,傣医对“鲁巴夯塔”(形体)形成的描述甚多,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从“心”而生。意指心的一种特殊功能,于母胎结生时所受的物质——金塔维牙”(相当于高级神经中枢)为主体,依于意识,思量,派生而使形体得生。二是从“食”而生,即依于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濡养。三是从“时”而生。即依赖自然条件,从而把握自性(自身的自然生理机能活动)使机体健全并健康地成长。
人的这个形体从表面上看,主要以头、颈、胸、腹、四肢各部所组成,分别具有支撑、握拿、屈曲、运动、知冷暖(寒暑)、生熟、松软、坚硬等功能,有适应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如男女之间独特的语音,行为动作,各自不同的姿容,相貌等等。此外,傣医还形象地把人体比喻为一所“医院”,意思是形体各脏腑本身生理机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体内风、火、水、土四大生机失调,各脏腑可因某些因素而发生疾病,所以指把躯体说成是“医院”,“病房”,“细菌室”。实际上这种比喻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指的是形体自积集(产生)到成长、延续、衰老、退化全过程的生理病理变化。
  
第二节  稳然纳夯塔
  
“稳然纳夯”,傣语称“哉皇”,意译“心蕴”(以下称心蕴)。傣医认为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有意识之意。“心蕴”与“鲁巴夯塔”(形体蕴),以及其他三蕴为近因(密切联系),且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心蕴(识)的特殊功能,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形体,即使形成也会妖折流产。在《巴腊麻他坦》、《嘎牙桑哈雅》等书中指出:“稳然纳夯塔”有四个作用,叫做“稳嘎腊”,它以了知为慧,即了知各种事物的变化,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定性认识的精神作用。
1、“鲁巴沙加腊达”,意译:能使人意识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2、“鲁巴沙阿尼帕瓦”,意译:能使人认识到人体的完整性和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稳定性。
3、“鲁巴沙乌扎约”,意为能使人体认识到外界对机体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危害性,因而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条件反射)。
4、“鲁巴千梯”,能使人认识到发生在人体内的一切“善恶”。这里所指的“善”,即机体内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各种营养物质;“恶”,即指机体内各种能引起怒、忧、思、悲的有害物质,可使之感到人必有一死,死后一切将结束。
《巴腊麻他坦》云:“心蕴”包括目2,耳2,鼻2,嘴1,手腕2,肘关切2,肩2,膝2,踝2,髋2,前后阴21个器官,具有灵敏功能,有主宰统领、推度(支配)、派生(确定)其他四蕴的作用。通过心蕴构通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机能活动。傣医认为五官九窍和机体的灵敏运动都与“心蕴”的这种特殊功能活动分不开的,因而把它作为精神现象的总称。由于心蕴的作用,使这人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产生了新的联想和认识能力,这种联想和认识能力傣医称“结生”、“转起”。《帕苏提玛嘎》一书中这样记述道:“见故为眼,它以欣享而启示于色”,就是说由于颜色的变化而能显示一个心意(即一个兴奋点);“闻故为耳,发音故为声”;“嗅故为鼻,开显故为香”;“呼命(语言)故为舌,嗜爱故为味”;“来处故为身(指生起的地方),接触故为处”;“思考故为意……。”认为,“任何受、任何识、为论地过去的(形成之前),未来的(形成以后),现在的均由心所主”。它有摧破覆蔽痴暗,知晓一切事物的功能。不闻他教而获得,这种生理功能,傣医称之为:“思所成慧”,(即通过传授和社会实践所获得的认识,相当于“第二信号系统”)。“慧”为思维之智,傣医所指之“慧”为聪明健康,有丰富的联想,认识和接受能力,它对内、外、粗、细、劣、胜(优)、运近等等均可推理鉴别。即将“眼、耳、鼻、舌、身、意识(领受、感受)、意界(推度、传递)、识(主宰、支配)所感觉到的对象不断加以新的综合分析,了解和认识。眼、耳、鼻、舌、身五识是感觉器官,它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为具体对象。意识为第六识(相当于传入神经末梢),对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效应)以一切事物为对象,起了别、认识的作用。意界为第七识,它是第六识的根源,起着联系第六识,第八识的作用,从而产生思量,识我的自我意识。因此,第八识是世界上一切精神现象的本源,也是决定一切,派生一切的最根本的东西,故又称“根本识”。其中包含着一切精神现象的种子作用,是一种无形的“潜能”。整个世界精神现象即由第八识的作用而产生,存在和活动。心蕴除“藏识”之外,还掌管着血,因此,精神、思维、意志便依彼而活动。傣医认为,心蕴有高于一切、统领一切的功能,是“夯塔档哈”中最重要的一个“夯塔”(蕴)。“藏识”与中医“心藏神”、“心主神明”之说颇有相似之处。这些机能活动在傣医学说中就是由心蕴来主持和体现的。《帕苏提玛嘎》云:“心不生而无生,由心现起而生存,心灭则世间灭,生命征收身体的存续均依心而立”所以说,心蕴包括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功能在内。前面已经谈到,心蕴有统领派生的作用。机体在生理机能活动中,各组织器官,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体内的物质代谢都是在心蕴的统一协调支配下完成的。这种统一协调支配作用基本反应了中枢神经系统中感觉、传入、效应、反谢、判断、推理等综合功能。反之,如果心蕴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就可以随之受到影响和消失,生命亦可随之灭尽。
  
第三节   维达纳夯塔
  
“维达纳”,傣语:“皇湾哈”,意译:“受党觉蕴”(以下称受觉)。傣医所指的“受觉”,是说一切有受觉相的总括。包括“喜受”,“乐受”,“苦受”,“忧受”,“不苦不乐受”等等,凡一切有受觉行为的均为“受”。其中分为“善受”与“不善受”。指外界影响生理机能活动,情绪以及伦理学有关的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受。“善受”主要指喜受与乐受以享受“可意”(乐意)可触的境为特点,以身受乐(指受欲活动、合适)为现状,以心的愉快为特点。“不善受”主要指苦受与忧受,以受不可意(苦受先乐、缺乏欢喜)为特点,有使相应的心情(情绪反应)消沉的作用,以苦恼为现状。“不苦不乐受”(不增长、不消沉)。狭义的受觉指获得了东西的受施人的接受,受纳;广义的受觉,包括了识与知的范畴,即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引生相应的六种感受。是精神、情志、思维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这种精神、思维活动如果长期受到过度强烈持久的刺激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似中医所指的七情内伤)。正常情况下通过“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所引起的五种情欲(见、闻、嗅、尝、处),以之产生领受等受欲活动(这种领受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体主观上的反映。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当直接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时,经过刺激而产生反应,相当于传入神经传到高级神经中枢,即高级神经中枢对自然客观物质现象所感觉到的结果作出的反应)。
傣医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受觉功能的结构基础就是神经系统,但实际上已经用“感受、精通其世间苦乐,受欲的良好愿望”等理论说明了感受器官接受某种刺激能量而发出兴奋的特殊结构(感受器官),傣医称“坦玛”,意指作用,功能。如“占枯巴达”,意为耳觉。即耳环对不同频率的声波(传音性质)的受觉;“哈哪巴沙巴达”意为鼻觉。即鼻对各种气味的受觉;“稳纠哈巴达”意为舌头觉。即舌对各种味道的受觉;“嘎牙巴达”,意为身觉。即身体对外界事物接触之后的各种触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专门化,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感,触境之后产生了意念(思维、意识),从而对新的概念进行新的构思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这些新的认识巴巴西活动过程就象某种细菌和病毒侵入机体后而反应出的各种不同的症状一样,使从发生冷觉、热觉、痛觉、酸麻等。
  
第四节   先牙纳夯塔
  
“先牙纳夯塔”,傣语“先牙”意译:“知觉蕴”(以下称知觉)。知觉系“以现前之境为近因,依所取之相而住著于心为现状,尤如小鹿见草人而‘是人’之想象相似”。它是傣医对物质属性及其相关的认识范畴,是傣医古代朴素唯物,自发辩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傣医所指的知觉,一方面经过直接或间接地观感映现于脑子里所产生的“灵感性”(即感觉到某一种物体是什么),从而得以认识对某种事物产后了记忆(即形成烙印),并认为这种知觉现象是人类出生后通过训练实践而形成的(即条件反射)。它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但当生活气候环境改变时“先牙纳夯”也可以跟着改变,它比受蕴觉有较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如眼视知赤、橙、黄、绿、青、蓝、紫;耳闻知声音(传音)频率的高低,强弱,远近;鼻嗅知其香,臭;舌知其酸、甜、苦、涩、咸、淡、辣、麻;身触知晓于物体的松软、坚硬、冷热、寒湿、舒适与否等等。不断将这些视物触境所获得的知觉传送到机体,然后再注于心(大脑皮层),由此产生新的记忆储存。
  
第五节   山哈腊夯塔
  
“山哈腊夯塔”,傣语“混夯”。意译:“组织蕴”。它系统地阐述了机体内五脏六腑各种组织结构和物质成分,是人类一切精神现象生起、聚集、发动、组合而成的复合物。有想象、感知、滋生的作用,属非永恒的生命,不能长久的生命,它“以忙碌为现状”(指机体内各种生理机能不停地运动现象)。《帷苏提玛嘎》一书中云:“山哈腊夯”与“维达纳夯”,“先牙纳夯”,“鲁巴夯”为近因(密切联系共存),包括了全身组织的各部分,由32种器官,脏腑和其它物质结构所组成。
1、“朋贺”,意译:“头发”。为自然之色是黑色的,形细长圆,有五百万根,生于封盖(头颅骨)上方,前以额为际,后以项为界,在右生在耳朵边,尤如谷芒插入封盖(头颅)的皮中而生。
2、昏,意译:“汗毛”。共有九百万根,不象头发那样纯粹黑色,生于身体各部,覆盖在皮肤上。
3、利丁利麦,意译:“爪”(即指甲)。形如鱼鳞,色白,生于指(趾)彰端的脊背上,一共20枚。
4、厚,意译:“齿”。长得完全(聪明)的人有32颗齿骨,色白,形状各异,生于口中上下二腭骨(颌骨)齿槽中,上下前面(门齿)4个形如葫芦瓜子,只有一个根;门齿两边防的(单尖牙,犬齿)只有一根尖端,形如蓓蕾;另一个双尖牙(前臼齿)有一根二尖端;依次向外的二枚(大磨牙)有二根三尖端;最外边的二枚(后磨牙)有四根四尖端。各牙的主要功用为:门牙以切食物;尖牙、犬齿以撕碎食物;磨牙主要是把食物磨细,此外牙还参与协助发音。
5、囊,意译:“皮肤”,覆盖于全身各部位,色分为黑、青、深褐、黄四种,外层薄皮其聚如缅枣核之量,形与身相同,详言之又各有不同。如足趾,手指似如蚕茧,有赤,白之分,头皮则如钵袋,唇皮无毛,更为细腻。有保护组织器官,具有排泄和调节“唉能唉多”即热量体温的作用和有接受疼痛,冷热,角压觉刺激反应的功能。
6、境,意译:“肌肉”。全身共有900片,一切颜色均为赤的,形态各异,有粗有细,长于全身各处与筋相连,尤如芭蕉树皮包隹芭蕉心一样,附着骨聚的面积与盘骨一起共同完成各种运动。
7、恩,意译:“腱”(含筋、神经),共有900根,色均为白,联络于全身上下,左右而逐步分支,从颈的上部开始,有五根大腱联络身体向前面下走,有五根向身的后面,有五根向左,有五根向右,联络左右手,前面后各有五根联络左足的亦相同。支持身体的有60根大腱联络身体而向下行走,故名为筋。其他散在身体各处的腱有的粗如绳索,有的细如琵琶琴弦,形状各异,附接于全身之骨,如网衣穿身,联络四肢五体各处,以完成屈曲,伸展,旋转等各种机能活动。
8、路,意译:“骨”。约300根筋肉依止的软骨,18根脊椎骨,14根胸骨,24根肋骨,形如镰刀状,1块心骨(胸骨),2根锁骨,2块肩胛骨,7块劲椎骨,2块腭骨,1块鼻骨(鼻腔),2块眼眶骨,2耳骨(听骨),1额骨(前头骨),1头骨(枕骨),9块头封盖骨、形如破葫芦,(颅顶骨,聂骨,蝶骨等),2臂骨(肱骨),各2根前膊骨(尺骨与骨),各1膝盖骨(髌骨),2块锺骨(跗骨)每足各式各1腿骨(股骨),各2块踝骨,各2根胫骨(含排骨),2臀骨(髋骨)。全身骨粗细,长短不一,有圆,有扁,形状各异,色均为白,由腱(筋、韧带)等连接,构成结构严谨,纵横交错而又完整的骨性支架。
9、路爱,意译:“骨髓”。色分黄、白两种,位于骨腔之内,在各种大骨腔之中的髓尤如竹筒中被蒸的大笋之状形,在各种小骨腔之内的髓,尤如放入竹棍节中蒸了的细笋之状形。具有滋养,促进人体健康,使机体正常发育胜长及防止衰老等作用。
10、麻叫,意译:“肾脏”。是位于腰部腹内后侧的两个肉团,色淡红,似系结在一个蒂上的两只芒果之形。由喉底发出一根在筋(腹主动脉),下行少许又分2根粗筋(肾动脉),此外的又有两根粗筋(输尿管)连接两个肾脏下至小腹的膀胱内。肾的主要作用是管生水、排水、即正常尿的生成滤过与排泄。
11、贺哉(傣语),意译:“心脏”。位于胸内的左边,色如莲瓣的背面,形如倒挂的莲蕾,外面光滑,内如丝瓜的内部(指心脏房室的瓣膜0。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掌握着血,日夜不停地跳动,“它象太阳的光线一样照遍全身各部”(指迁流不息的血液循环)起着输送营养物质和联系机体各部分的作用,由于心脏的搏动使血循环往返迁流不息,人体的五脏六腑,精神思维,意志等等皆依彼而活动,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但是,傣医认为:在病理状态下,心脏将会出现“掉举“(指心的浮动状态)现象,有如风吹水波,不稳定,即处于散动状态(心律失常),并指出:”贪“者的心是红的,有粘着作用,尤如投入热锅的肉片或灯上的油垢;“嗔”者的心是黑的,尤如野火燃烧自己,相当于临订上所指的心悸,烦躁不安等症;“痴”者的心象洗肉水色,愚痴有暗,不明事理,不论其哪一种性况都会出现“哉献哉歪”(心慌意乱,烦躁不安,神不守舍等一系列症状。)。
12、哒,意译:“肝脏”。位于右上腹部,颜色为“赤色、淡赤色”能随“出息入息”(呼吸运动)上下移动,根部为一,到了顶端分为一双(肝右叶,肝左叶),傣医认为“智者”(发育正常)肝脏可成2中或3叶,有产生分泌胆液和储血等作用。
13、潘配,意译:“膈膜”(含胸膜,膈肌,深浅筋膜等)。色白如白布片,形态依据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分为覆蔽膜和不覆蔽两种。覆蔽的膈膜。亦称(肋膜),即膈肌,主要覆盖肝脏、脾脏、肾脏及大小肠等,上为心肺。不覆蔽之膈膜(筋膜、肌膜),遍于全身皮肤之下盖于筋肉之间;另如“肠间膜”(大小网膜),色白如睡莲,形似睡莲之根,位于肠的弯曲之处。它们分泌有少量的滑液,起润滑作用,以减少内脏动的磨擦,产有系结固定脏器不致脱离及防御,修复(增生)的作用。
14、麻,意译;“脾脏”。位于左上腹的胃膜之上,形如舌头状,约有七指(七寸)长短,色青赤,有统血等作用。如被打击出来(破裂等),其命将丧尽。
15、耙,意译:“肺脏”。位于左右胸腔之内,盖覆挂悬于心脏及肝脏之上,淡赤色,由32片肺肉(肺泡)组成左右两大叶,形如一个没有切平的饼状,放入水中可浮于水面,很柔软,有弹性,表面光滑,内有无数小孔(毛细支气管),主要作用是撑握风(气)。即通过出息入息(呼吸),掌管人体内各种气和肺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出息平衡生命才能存续。傣医还指出:肺脏除了进行呼吸外,同时也是人体的水源,保护滋润着心脏,从而才能使心脏正常地跳动。
16、赛龙、赛囡,意译:“大肠、小肠”。这里所指的肠,已包括上消化道及胃,上起喉底,下连于肛门,男子的肠有32手(约5——7公尺),妇人有28手(约4——6公尺),有28——32个弯节,似切了头的蛇盘绕曲折于腹腔之中,小肠主管吸收营养物质,大肠主管大便的暂存输送排放。
17、崩,意译:“胃”。色与肠相似,形如水囊未压紧的湿布袋,外面光滑,内如腐烂的肉包,容装一切饮的,吃的,嚼尝的东西,使咽下的东西(食物)与胃中的水(胃液)充分混合研磨至食糜烂为止,通过它(胃的活动,将糜烂的消化物送入肠中。傣医认为:“胃如一个污水池”,是一个烘桶,它象一个“病菌室”,“坟墓”。为过尽管客观存在里面装有极污、极臭、极厌恶的胃中物,但这些胃中物又是极宝贵的,它象土一样生化万物,化生营养物质供给人体,这些物质一部分给生物(虫聚)食用,一部分在胃中消化吸收,一部分生成水(体液)以增长血肉等,一部分生成尿,一部分生成烘排出体外。
18、宁,意译:“舌头”。位于口腔中央,色淡红,形如脾脏,转动灵活,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辅助发音等功能。通过“尼腊温”(味蕾)感觉各种刺激,产生受觉以之辩别味道。
19、喃咪,意译:“胆汁”。色为金黄色、深绿色不等,储藏于象梨形状的胆囊中,是质浓具有苦味的液汁,分“停滞胆汁”(胆囊内的胆汁)和“流动胆汁”(经胆管流入肠内的胆汁)两种。流动胆汁除了毛、发、齿、爪等无肉之处及坚硬干燥的皮肤之外,弥漫其他各处,如果流动胆汁受到激动(指肝脏及胆管疾患)时两眼和皮肤就会变黄。如果停滞胆汁受到激动(胆囊炎等疾患)时,“则有情发狂”(胆绞痛时的痛苦表情)。
20、洒利,意译:“粘液”。色白,生于胃膜之中,有保护胃壁和覆盖胃中食物的作用,若粘液减少时,胃内就会出现成熟的浓疮(溃疡面),呼气呃逆时就会出现恶臭。
21、喃嗳,意译:“浓水”。尤如浓粥的泡沫之色,多发在所击受伤之处,如火焰烧伤,烫伤,疮痒疔毒等化脓均可见到。
22、勒,意译:“血液”。一般分为积聚血和循环血两种,色如虫胶漆汁(鲜红或暗红)。循环血,除了头发、汗毛、齿、爪等无肉之处及坚硬干燥的皮肤外,在心脏的推动作用之下,随着动静脉网络遍行全身各处,日夜迁流往返,起着滋润营养机体各部的作用。积聚血约有一钵之量,装满于肝脏,滋养肾脏,心脏、肺脏。血液有滋润补益机体,濡养五脏六腑的功能,如果血液的来源不足,如各种出血、贫血、都可以导致全身性的障碍,重者以致生命不能存续。
23、喃黑,意译:“汗水”色清透明,遍存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之中,是血中各种物质的溶物,参于体液滋润濡养机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当体内的热力,太阳的热力,气候的变化,或因某些发热性疾病致身体发热之时,汗水则自毛孔之中流出。如若大量出汗时,则可出现饥渴、软弱;无力等症。
24、喃满板,意译:“脂肪”。色如郁金,位于皮肤与筋肉胃肠之间,较纤细,有保护内脏,防止体内热(体温)散发等作用。
25、喃海,意译:“汗垢”。色如椰子油,是体内脂肪的溶解物,位于身体各处,但以手、足、鼻孔、额、肩处为多,是非液体状之物,多因风、火、水、土四塔变化(火热、太阳热等)之时所致,在沐浴时而浮现于水面。
26、喃达,意译:“眼泪”。生于眼的上方,是从眼中渗出的水,色清透明,当有情心生欢喜大笑,或忧伤悲哀哭泣时,或食用特殊食物,烟熏及异物侵入眼眶内时,激恕了眼(刺激了眼腺)泪器而使之流泪,具有滋润作用。
27、喃来,意译:“唾液”。是口腔内混以泡沫状的液体,色白,生于两颊(即腮腺、下颌下腺)舌上(舌下腺)。当有情看见某种或忆想的食物,或把任何酸、苦、辛、咸、热之物放于舌上,或心对某种食物厌恶时,唾液则自然流出。唾液有防止口腔干燥,便于说话,可以润湿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的作用。当有害物质进入口中时,唾液可以将其冲淡洗掉。
28、喃秧辽喃模混,意译:“清鼻涕各浓鼻涕”,色似椰子果之(肉、汁),平常不积聚在鼻孔内,只有风、火、水、土失调感冒各哭泣之时才从脑中口盖(额窦开口)孔流放鼻孔。
29、喃秧勒,意译:“血渗出物”(实际上指的是血浆和血清)。色淡,微黄,清澈,位于全身各部有皮肉之处,当表皮受到损害(如擦伤、挤压伤、烧伤、烫伤)之时那里就会渗出水来,起疱。在正常情况下参与调节“塔喃”(水)的动态平衡等作用。
30、喃蛮路垛喝单(傣语),意译:“关节滑液”。位于身体的180个关节腔内,主管行滑润骨的作用,如若关节滑液少者,起立、坐下、行走、转身、曲屈、伸展之时骨关节便会格嗒作响,此种情况多因“塔拢”(风)激动(过盛)所致,且常见四肢关节疼痛。
31、喃忧,意译:“尿”。尿生于肾,经二根粗筋(输尿管)流至下腹部的“洪忧”(膀胱)内并排除身外。
32、哈滚暖,意译:“虫类”,亦叫“咪帕雅挡来”。分存在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内,它和“夯搭挡哈”,“塔都挡细”一样,随着形体的产生而产生,又跟随着人类生命的衰亡而结束。机体内的这些小虫共1500多种,80个支系(具体的种类,支系名称,因资料不全,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补充),广泛存在于头了变白脱落;生在脑内,使之变成鼻涕流出;长在眼内,使之产生眼泪及眼屎,视物不清;生于鼻腔内,使人喷嚏,流涕;生天地牙根便发生牙痛,腐坏脱落;生在大小筋内(含血管神经韧带等),使之感觉筋骨,肌肉酸痛,曲伸困难等;生存在心、肝、脾、胃肠、血液、胆囊之内会促使人产生饥饿,口干思饮,想吃东西等等。这些小虫究竟是一些什么物质?目前在研究中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为:“体内的小虫,共分为十大类,80个支系1500种,共同破坏人体,使人衰老死亡,发生疾病”。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些小虫共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肉眼可以看见的蛆虫,如食物发酵腐烂后所产生的蛆虫,或随食物进入胃中的虫卵在胃肠内生长成寄生虫(如蛔虫、绦虫、布丝虫、钩虫、鞭虫等),这类虫对机体是有害的,会使用人得病。另一种类型肉眼看不见,它如前述生长在全身各处,但并非全对身体有害,而是参与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但如违反了它们的生活规律,破坏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就可以发生以之有关的各类病症,在《嘎牙桑哈雅》一书中这样叙述道:生育是由男性“耶扎古抵”,傣语称:“麻康朗”意即:睾丸中产生的一种会动脉的“小虫”(精子)和女性月经后产生的“小虫”(卵子),两种虫相遇后(即精卵结合)才能形成胎儿。同时认为:“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繁殖、生长发育、遗传、运动和病变都与这些虫类的物质结构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我们认为这些小虫是有机体,动植物都是这些有机体的结合物,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一切植物生长的基本结构单位。这些小虫能使人生长,发育健壮,在正常的情况下每时每刻都在活动,从而使生物界区别于自然界的另一类物质——非生物界(如风、火、水、土),所以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命自然界。然而机体物质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些小虫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在不断地更新衰退老,如脱发,换牙,高龄人的牙松动脱落等现象,傣医认为是机体内小虫啃吃破坏所造成的结果。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傣医所指的这些小虫,实际上是指自然演化的产物(相当于现代所指的各种细胞)。傣医在理论上虽然没有从细胞学的角度来说明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但已用朴素、直观的唯物辩证思维记述了人类生命物体生长、发育、繁衍等新陈代谢过程中奇妙的生命活动现象。如果我们从细胞分裂的角度来分析机内“虫类”的活动规律,那么脱发、换牙、年长者的牙齿松动及至脱落等现象便是由于细胞分裂停止所致。其次是由于征毛发,牙齿根部得不到“塔菲”(火)的温煦,“塔拢”(风)的资助,“塔拎”(土)的粘结,“塔喃”(水)的滋润,营养供给停止,从而致使牙根部停止生长,毛发乳头萎缩退化,所以出现掉脱现象。  
  
第六节   五蕴与四塔的相生关系
  
五蕴之说,广泛记述于佛经,以及傣医众多的“藏外实用经”之中,旧时译为“五阴”,阴者有隐复(覆蔽)之意。在研究整理中发现傣医“四塔”除与中医“五行”学说有略同之处,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从解剖组织学,生理学的角度叙述了人体形态与结构,较系统,完整地阐明了组成人体的物质要素和精神心理要素,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及生理机能,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现象。另外,以心蕴——心识为主体,从受觉,知觉(即感觉、传导,反射等精神意识、思维)起识了别方面作了论述。为了进一步弄清五蕴与四塔相互间的相生关系,仅就手中有限资料再作必要的解析探讨。如前所说:“凡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须在其形成之前,就有促成一切动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生成的各种物质成分,即各种生命要素为先决条件,“夯塔档哈”(五蕴)才能顺当地生成,这里尚须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要把生成五蕴的89种物质(即基因,见图1——2)。
与风、火、水、土的种子作用(生理机能)相区别;二是要把风、火、水、土这种构成世界万物的生理机能与机体内“喃勒波”(傣语),即雄性(阳性),亦称“喃勒宰”(精子)和雌性(阴性)所因有的“喃鞍英”(卵子)的生理机能相区别。因为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必须通过“以桑维塔佤移稳”(两性交配)之后才能产生另外一种结合物——“巴敌先体”(即受孕形成的胚胎)。这种关系傣医称之为“因果同时,相依俱有”的聚合体。三是分清89种物质(基因)与精子,卵子的种子作用。这几个问题弄明白了,对五蕴生成,五蕴与四塔的关系也就不致于混淆。傣医认为首先应认识到89种物质,它是存在于男性和女性体内的特殊物质,这些物质要延续(遗传)给后代,其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桑维塔度嘎牙塔”(身体的性交配),使“喃勒宰”(精子、卵子)结合方能形成“巴敌先体”(胚胎),之后随着母系供给的养分而逐步生长形成完整的“鲁巴夯”(形体),此为自身的种子而现起(生起),这种现象称为“新生”。然而,在这种生理现象的衍化过程中,如果没有风、火、水、土四塔的作用,精子与卵子亦不可能结合即使结合形成胚胎也可能会夭折流产。因此,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繁殖,生长,发育都必须在风(气)的资助,火气的温煦,水血的滋润,土气的运载,万物才能生长,人体的五脏六脏腑,各组织器官,精神意识等方可生长延续。这一生理机能活动傣医把它视为“增生、引生”即“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身妄(亡)”。也就是说五蕴与四塔的关系是“生于种,现于种、种于种”的关系,即五蕴的聚合在雄性与雌性结合时为“生于种”(种子故),89种物质(基因)随着进入母体“互为缘生”,在“稳然纳夯”(心识)的统邻下产生了形体,此谓“现于种”。并同时在风、火、水、土四大生机的作用之下,保持机体生理机能的衡动状态,从而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健全增长、发育(见图1——3),这一演变过程曰为:“种与种”。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五蕴的生成离不开风、火、水、土四大要素的“引生”功能。同时也说明了人类生命起源,生成的整个过程中构造,组织地如此精严。
图1-3“四塔、五蕴”关系图
附注:
内圈头所指处代表人体的机体,以说明“四塔连心”。外圈子12个字包括了“鲁巴罗”(即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和生物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成分、形相、肤色、血色)和“五蕴”。其中头、手、脚、胖、瘦代表精神意志活动;气代表生理机能;冷热代表傣医诊病的“腊鲁档三”(三个季节,即热季、雨季、冷季)。全图集中说明了宇宙自然界季节、气候、环境变化与机体(天人相应)的关系,即四塔平衡,生机旺盛,四塔失调,万物失缺,发生疾病的辨证哲理。
傣医经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明确地指出:风、火、水、土不亢不衰生机旺盛,四塔平衡生命活动正常延续,偏盛衰则疾病发生,四塔崩溃则生命活动停止。认为,五蕴可以它而生起,也可以以它而衰亡。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卷上云:色者何?《论》云:“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四大种所造,皆名为色(色指的是机体一切物质现象)。”问曰:“云何名大种?”答曰:“体性广故(指自然界之体性,放大难量),形象大故(无量星球,形象大极)。”四大种取色,谓五尘是也(即色、声、香、味、触)。
“五根”与“五尘”,皆以大种(自然界)为“生、依、立、养五因”而生故,故名说造色。“由大种为能造,根尘为所造。”,“谓诸大种若不起,造色必不能起。”这里已明白告知,没有自然界之风、火、水、土便不可能有造色,即没有同风、火、水、土也没有生命自然界,只有有了自然界之风、火、水、土五蕴方能生起,所以说风、火、水、土是促成五蕴生成的主要生因而谓之“生”。五因之中的“依”指依据于“大种”(风、火、水、土)方能得生。“立”指的是转因,即随着风、火、水、土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四塔偏盛偏衰,五蕴亦可随之变异,也就是说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必须适应于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立之。“持”指维持,支持,持续,生而不灭之意。即以大自然为支持的“柱子”五蕴方可续生。“养”指的是风(气)的资助,支持,火气(阳气,即能量)的温煦,水气(津液、体液)的滋润濡养,土气的受纳,消化运载(输布)而令其增长。
傣医还指出,风、火、水、土为五蕴之生因,令五蕴而生,但五蕴和四塔又有种子之意。五蕴虽由“喃勒宰”(精子),“喃鞍英”(卵子)之种子而生,然而必须在自然界之风、火、水、土和机体内风、火、水、土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巴敌先体”(受孕形成胚胎0,否则五蕴虽有自身的种子而无四塔为依,毕竟不得生。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五蕴与四塔之间的相依相缘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在正常情况下“夯塔档哈”(五蕴)和机体的“四塔”,自然界的“四塔”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体的各脏腑机能活动和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命得以存续,健康无病。但是人体间的五蕴和四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并非时时保持平衡,永无休止的运动。从病因学的角度讲,如果自然界的风、火、水、土四塔失调,则万物失缺。具体地说,当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时候将会导致机体内四塔的失调。由于四塔的失调,如风、火过盛时临床上出现的烦躁、易怒、头晕、眼花、失眠、口苦、咳嗽、咯血、便血、尿血、崩漏、带下等症,均有“佤约”(风),“爹卓”(火)偏盛而化,风火过盛属多种邪气相合相搏,此时又致“啊波”(水血,即体液)逆乱,最后终致“塔拎”(土)受损而累及五蕴,这种逆乱现象都属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眩晕、抽搐、强直、麻木形气衰损、受纳失常、消化不良等。反之,如果精神活动因素时间受到过度强烈持久的刺激,受觉、知觉、心理对外界不良事物的反映增多,使忧、思、悲、恐、怒、惊、喜处于长期兴奋紧张状态,也会影响四塔的动态平衡关系。再者如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功能减弱消退(土气不足),进而又加重影响精神情志活动。由于情志的变化,如不进食,不饮水,使机体长期缺乏水血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机体内的各种物质成分随之失去它的稳定性(即内环境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人体会发病。
在研究整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傣医应用“缘起说”(即所谓的因缘)的关系来解释机体内五蕴的生理现象,其中有12个“因缘”关系,这12个因缘关系,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治搭然塔囊”和“啊然搭那”,意译:“人体的内因”。内因有6个因素:即“占苦”,“磋塔”,“哈那”,“鸠哈”,“嘎牙”,“玛诺”,意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脑”。二是“拖塔巴然打囊”和“拖塔巴阿拢”,意即“人体的外因”。仍然有6个因素,即“鲁巴”,“沙搭”,“干塔”,兰夏,拖他巴“坦玛”,意译:“外介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外界的物质、感应”。这些现象通过“视、嗅、闻、尝、触不断获得新的感觉,并把这感觉反馈给心蕴、受觉蕴,然后经过心蕴中某种特殊物质结构的作用,使眼想看,耳朵想听,鼻子想闻,舌头想尝……。”傣医把以上这两种“因缘”关系比喻为:“城内的两支军队,不停地交战攻击,不断地生灭变化,重复出现。”这种“攻击”,“生灭”与“重复出现。”是指机体发育,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结果,也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傣医五蕴许多方面与中医的脏象说有相似之处,带有很强的辩证色彩,不论从内容到形式并非以抽象的思维辨证原则为基础,而是来源于大量的观察和长期的医疗实践,且用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说明了人体毕竟是“物质体系”,这种思辨原则的理论是从整个恒动状态转变到人体状态物质实体出发的。五蕴的生成与存续,精神意识在机体的反应,如通过“眼、耳、鼻、舌、身”的“视、闻、嗅、尝、触所感觉的”色、声、香、味、处”的整个恒动变化来说明各个“夯塔”(蕴)的生理机能活动,以及各个夯塔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其主体而言,傣医五蕴学说它以思辨原则为基础,不管从生理的角度,解剖的角度都有其实体。因此,五蕴又是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要素。在病症方面明确指出:凡由五蕴变化所致的种种疾患的原因(情志,精神因素)谓之“内因”。凡由于外界的任何变化,即自然界的风、火、水、土失调导致机体内风、火、水、土偏盛或不足所致的疾病,谓之“外因”。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傣医临床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塔都杭嘿
总论
“杭嘿”意译:“过盛,超过,多余”。在第一章中已较系统地从生理病理的角度作了讨论。“四塔有形,从生到死,相互制约,互不离缘”就是说人体同内的风、火、水、土“时时都存在偏盛偏衰的两个方面,世界万物即可以以它而生,又可以以它而灭。既是生命要素,又是致病因子。”人的生老病死整个生理,病理过程都是盛衰两种势力相互斗争,发展变化的结果。四塔之间的关系平衡,则易成长、壮大、健康,反之如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生理机能减弱就会衰老、萎缩。发生疾病。出现一系列与四塔(风、火、水、土)有关的症状,傣医在诊病时,为辨别其疾病的性质(寒、热、虚、实)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又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现逐一分述于后。
  
第一节   佤约塔都杭嘿
  
“佤约塔都杭嘿”,即指风(气)过盛之意。人体内的六股风(气)在正常时它有支持、资助、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平衡,孕育生殖、促进新陈代谢、促使受纳食物,吸收营养成分,传导与反射,推动研磨食糜,输布各种精微物质,使机体各脏腑机能正常有效地运转,使人生长发育迅速、能站立、坐卧、行走、说话、哭笑、跳跃等作用。因此,每当这些物质生命活动力基础遭到破坏时,体内的风(气)就会失调,此时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症候,使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傣医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观察到风(气)失调引起的疾病最为广泛,仅因风(气)过盛或不足所致的疾病就达数百种,乃至上千种之多,统称为“帕雅拢”。即风证(病)。有症有方,颇似中医的《伤寒条辨》。就风证(病)发生的机理和部位还有41种风,这种风是指人体内流动着的风(气),各体内的“四塔”密切相关,有的是风、火、水、土混合发病,有的是三个塔都混合致病,有的是两个塔都致病,有的则属先天性疾病或单由“塔拢”(风)一个塔都致病的。就其风症发生的病因来看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季节、气候
季节、气候,环境变化之后所致的各种疾病,傣获取称之为“乌都”和“腊鲁档三”,认为人的活动必须适应季节气候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风通常是泛指气的功能活动,即指人体内脏腑之气运行的通路。当违反自然规律时,风(气)的通路受阻,气机的运行变化失常,失去“动”的作用,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春天因气候干燥风邪先侵犯人体皮毛和肌肤,或从口鼻吸入,易患伤风感冒;夏天因气候炎热,体内湿热不易散发,风邪伏藏体内,毛孔紧闭而闷又与宇宙间的异气相结合而损伤正气,故元易发各种热性病;雨季,由于各种枯枝败叶蒸了腐糜烂,被雨水冲刷,水源污染,易损脾胃,使水谷不能化生营养,营气不能通过全身经脉发而为病。冬季(冷季),傣医称“腊鲁闹”气候寒冷易发寒痹。
二、环境变化
傣医认为风证(病)的发生常与其他结合而致,当居处环境变异之后就容易感受各种风邪,与寒相合就成风寒,与湿相合就成风湿,与热相合就成热风。如久居阴暗密林,潮湿地易感“拢威”(傣语)意即风寒湿痹,久居平坝之地易得“帕雅拢皇”(即:热风证)等等。
三、饮食不节(洁)
傣医把因饮食不节(洁)所致之病称之为“啊哈腊”,认为不注意清洁卫生,暴食暴饮,偏食燥烈、辛、香、酸、冷之品易导致体内风、火、水、土四塔失调,使之过盛或不足。如妇女产前产后过于忌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而发生诸疾,傣医称这一系列疾病为“拢批冷”。
四、过度劳欲、起居失常
一般指疲劳过度、气喘、出汗、风(气)耗散、倦怠乏力,损伤了塔拎(土气——机体)进而导致气血不足。再者又因房事不节,过度纵欲或情志不舒,过度忧思、悲泣、劳欲寒暖不能自调乃诱发各种风证(病)。其次是因各种外伤,水、火烫伤;虫兽刀伤之后风热毒邪方可随之进入人体内破坏了四塔的动态平衡关系,继发肿毒烂疮等。就其风证(病)的性质来讲,一般分为“帕雅拢皇”(即热风证),“帕雅拢嘎”(即杂风证)三大类型。
(一)、帕雅拢皇(热风证),临床上通常又将其分为“拢砂烈坝”“拢择恩”或“沙巴拢”三种。
1.“拢砂烈坝”现明确的有120种: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天气炎热,加之患者平素体同偏热,外感受风热之邪而发生的热风证(病)。如某些病毒性,高热性疾病所致的惊厥,抽搐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高热、神志昏迷、谵语忽视、摸空、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直视、不省人事;全身发热、皮肤发烫、从卧不安、不自由地弄手弄脚;全身出汗、全身酸软乏力、两目上翻、痴呆不语;全身僵硬、冰冷、麻木疼痛、胸闷疼痛、甚者则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等,具体分类将在今后专题认述。
2、“拢砂聋”目前发现96种,这类热风证(病)。多收于患者平时嗜好辛辣、香燥之品,胃肠积热而导致“爹卓伉嘿”(风过盛)。“风火相搏”或复感自然界之风邪,上攻咽喉,下注胃肠及二阴,出现咽喉肿痛、口鼻生疮、牙龈溃烂、乳蛾肿大(急性扁桃体炎)、暴发火眼、丹毒流火、痈肿疮疖、风热下行所致的脱宫、脱肛;热风过盛引起的“鲁端”(腹泻)、“崩兵洞”(溃疡病)、“鲁端败勒”(痢疾)以及血尿和因热风过盛所致的全身酸痛、头昏眼花等等。
3、“拢麻想乎”目前明确的有74种。如这种类型的风热毒邪内盛,常能引起咽喉、气管和外炽肌肤所致的疔疮、痈肿、丹毒、疥癣、斑疹等一系列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如风毒邪上窜侵犯耳部、劲部、呈片状疼痛,皮肤可出现红色条纹常常侵犯脐部,腹部用四肢关节处(其部位有深有浅),单纯发生在双肩关节的称作“麻想呼聋”(肩周炎类);发生于胁部和其他部位的叫“麻想呼勒”;其次如若风热毒邪滞留颈部可见前生左右活动受限,甚至口眼偏歪或偏瘫;风热毒邪过于偏盛入心,则见心慌心悸、胸腹胀痛、恶呕;头昏眼花、耳鸣,偶见昏倒不省人事;倘若侵犯皮肤可见皮肤发痒、起斑疹,如风疹、湿疹、带状疱疹及其他肿毒烂疮等。同时还可以引起筋肉红肿抽搐、骨节疼痛等。
引起一系列热风证(病)的原因为体内“爹卓塔都”(火)过盛,导致其他塔都的平衡失调,加之复感自然界之风热毒邪,风、火相搏而发为上述诸症(病)。
(二)、“帕雅拢嘎”(泠风证——病)目前发现6种。发生这类风证的主要原因多为体内“爹卓塔都”(火力)不足,其他塔都的共栖平衡关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加之感受自然界的风寒湿邪,导致体内寒邪地盛而发为本病。临床症状为全身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痿软乏力,肢体肌肉筋骨痉挛疼痛僵直、伸屈不利等。临床表现瘫痪不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在临床上傣医指把这类风称作“拢嘎兰”,“拢洒力”“拢呆坟”等,相当于祖国医学中所指的“中风”、“湿痹”、“萎痹”等疾病。
(三)、“沙巴拢”(杂风证),共分为四类,每类又分为数十种不等。
1、“拢旧”,即风湿,类风湿,多发生于机体的四肢关节处。临床表现为“四肢酸胀、拘挛、冰冷、疼痛、有时关节红肿,全身发热(风湿热)不适”等。如果风邪入脏,入腑则可见“鲁短”(腹泻)、“鲁端败勒”(痢疾)、“崩兵洞”(溃疡病出血)腹中绞痛、头晕目眩等症。产生上述病象的主要原因为体内的火偏盛、不足和感受寒湿之邪所致。
2、“拢匹勒”,直译:月子病和产后诸病。
3、“拢扭”,意译:一指泌尿系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路感染(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睾丸炎、睾丸结核、膀胱癌等),临床上常见血尿、尿急、尿频、脓尿等。二指“蒙洒嘿档拢,档囡”意译“大便干燥、尿闭等症(属水、火两塔犯病)。
4、“拢匹坝”,主要指各类型的癫痫、癔病、精神分裂以及眩晕症等一系列疾患。临床再现为头昏头晕、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不敢动荡、恶心欲吐、流涎或口吐白沫、两目紧闭、抽搐、呼之不应等。
除前三大类型的“佤约塔都杭嘿”外,还有引起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发病病因和定位发病的41种风证,傣医称,“拢细西赞波”。这类风走窜无定,无处不到,它包括了“四塔”(风、火、水、土)失调,父母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的风(气)过盛,傣语称:昂嫩满章格乃吨,哈坝想昌来,多娜桑陆戈嘎凉囡桑,拢恨嘎那阿怪囡喃外资哇,洒巴它题腊,兵拢拜丢类啊嘎沙塔都,格兵拢丢打来,金毫金喃郭嘎,浪得郭哈噢郭咪。滚扑喃,短皇娘俄阿俄啊。金昂项昂汗金里凉。意译:这种风生于人体中,发作时全身四肢无力、酸麻困重、麻木不仁、骨节僵硬不灵活;风窜到胸部则胸闷;流窜入胃肠则感吃饭、喝水都感到闷胀和呕吐,若误食生冷不洁的酸腐之物又可再现异常肠鸣,服用煎炒之干口则可舒适一些。
又如:“拢文、资哇并拢,‘纳达巴迪他帕题’赶蛮格傲郭皇档多,喃来滚傲。即得郭洒唉,喃乃纳墩咧。”意译:这种风一旦发病就会引起高热、流涎、呃逆、全身困重等。傣医认为这种情况病多在肝、胆。
“拢文:‘杂都洒嘎喝’蛮格电塔都档细纳潘纲,并拢洒力坝喃咧。”意译:这种病是由于人体内的回塔(风、火、水、土)失调混合所致,属于高热的确良120种洒力坝范畴。
“拢文:‘嘎塔力扎’蛮格电塔都档二垒喋郭拢细赞;蛮哈嘿珠迪来。”意译:这是由于三个塔都(风、水、土)失调和十大类风起的病态它可窜钻于机体的各部位。
“拢文:嘎哒妈达”蛮修迪搞先搞罕,乃麦南咧。意译;病位发生于腋窝、股窝之酸痛。
“资哇,巫双洒搭基哒嘎腊”,蛮格电“干麻爹作”。毛滚雅来西来。拢俄洒打基哒喃尼来南咧,布嘎基达纳胡洒内外帕雅额。意译:这种病证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其症状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什么药物可以治愈。
在第三十一种病态中这样记述着:龙比哈打滚纳,麻嘎格嘎勒凉比南,所宋、和烘、达泠、依帕埋,金毫昌懒,昌兵栽郎得暖各昌莱。意译:这种症状常可引起口苦、喉苦、眼睛发黄、无力、纳差乏味、失眠等。傣医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血液及肝胆疾病所致。
综上所述均为机体内四大生机相互关系失调以及人类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机体内风证(病)过盛的一系列症候群。此外,在临床上还可因四塔功能失调而致的风(气)不足,傣医指把这类病象称之炎“佤约塔都软”。临床再现为发育迟缓;生长缓民慢;痴呆瘦小;生理机能减退;代谢障碍;运动无力;受纳失常等。如果机体的风(气)一旦衰败停止,生命即将结束。
  
第二节   爹卓塔都杭嘿
  
“爹卓”(火),“杭嘿”意译:过盛、超过、多余。这一部分在翻译整理中,没有发现傣医对其有较详细具体地分类阐述。然而,在叙述病因机时已如前面所论,如果说人体内的“爹卓”(火)失调,则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大致可再现在两个方面:
一、爹卓塔杭嘿(火气过盛),临床上常再现机体发热,多汗、烦渴烦躁、口干舌燥、心慌心悸、颜面朝红、谵语忽视、神志不清、惊厥、抽搐、咽喉肿痛、口鼻生疮、丹毒流火,各种出血性疾患,如妞血、尿血、便血、尿赤、便秘、月经超前等等热象。《巴腊麻他坦》云:“爹卓塔都杭嘿,身体内烧外烫,煽风淋浴都不感觉冷”。临床上多见于流感、流脑、钩端螺旋体、恶性疟疾。发病时往往与“佤约塔都杭嘿”(风过盛)混合出现。治疗时多用清热泻火、消炎抗菌解毒的傣药治之。
二、“爹卓塔都软”意即(火气不足),在临床上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育迟缓、痴呆、瘦小、生理缺陷、发育不良等病象。如迟走路、迟说话、迟出牙等。傣医认为:这一系列疾患者多为父母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二)、心悸气短、形寒腹冷、未老先衰、根坏力竭、皮皱发白、腰酸腿软、肢体冷痛、腹泻、腹痛、遗精、早泄、乏力易劳累、精神萎靡等(近似中医所指的“命门火衰”)。
(三)、纳差、消化不良、胃脘胀满疼痛;虚弱、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宫泠不孕等。其原因多为久病不愈,营养不良。
  
第三节   啊波塔都杭嘿
  
“啊波”(水),“杭嘿”意译:同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傣医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其生理机能已加前述,它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调节人体的温度等作用。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内的水血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血不足可以耗伤水(各种休液),水不足又可以累积血(血容量),如果水血都不足,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反应。总的可以概括为过盛不足两类:
一、水气过盛,出现水气过盛的原因很多,傣医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气——面体的脏腑机能失调,胃肠疾病、消化不良、缺乏营养等
(二)、患某些疾病,如“拢扭”(各种肾病)“栽献”(心病)、肝病等,出现脏腑机能障碍,致使水血潴留。
(三)、严重的烧伤烫伤,破坏了风(气)的功能,大量的“喃勒”(水血)渗出,影响了水血的正常吸收。由于水气偏盛,在临床上常见水肿、泻泄尿频、身体困重水肿、形寒肢泠、腰酸背痛、咳喘痰鸣、心慌气短、皮肤苍白发亮、起疱、破流黄水等与水相关的病象。
二、水气不足、水血不足的原因甚多,傣医统称“啊波塔都软”,临床常见以下几种:
(一)、皇埋即高热,由于长期发热,呼吸、消化机能改
变,病理之火不断在体内“燃烧”,使大量的“啊波”,即水分被蒸发增多。
(二)、饮水不足,长期不能主动地摄取水分(如昏迷极度衰弱的病人)等情况。
(三)、炎热大量出汗。
(四)、外伤大量失水失血。
(五)、严重的感染吐泻。
临床上当体同内长期缺水,或因外伤后大量出血时,分泌排泄亦随之减少,体内的其他各种物质成分就会跟着失去它的稳定性,此时患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反应。常再现为:
1、品干舌燥、烦渴欲饮而不解、烦燥、皮肤干燥无华、弹性差。
贫血、精神萎靡、眼球凹陷。面色苍白、少尿或无尿、肢体泠湿。
2、尚若水血严重不足,病员可有狂躁,幻觉、嗜睡、谵语、昏迷等“啊波塔迭”(休克衰竭)之病。救治不及时病人可因此而死亡。
  
第四节   巴他维塔都杭嘿
  
“巴他维塔都杭嘿”,意译:即土气过盛。在第二章中已经作了讨论,生理上实际是指人体各脏腑的机能活动,在四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四塔之本”因而被称之为“生命生长发育延续的基础”。
病理状态下,由于体内其他“塔都”(风、火、水)的共栖关系失调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各种疾患,傣医将之分为过盛可不足两种:
一、土气过盛,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肢体温觉消失或减退全身或局部冰泠、僵硬、疼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失眠等,傣医把这一系列症候统称作“害恼献”。
二、土气不足,临床上再现为心慌意乱。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筋骨无力、听力减退、视力减弱、大小便失禁,这一系列病象统称为“害蚌栽献”。
土气(实指机体)盛衰原因何在?归结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两种情况,因主要指人体内正气盛衰的情况,它包括了体质,精神状态和抗病能力等,正气的相对不足,就是发病的根据。由于气候环境变化,瘟疫病邪外伤、虫兽伤、过度芝累、饮食不节、精神受到强烈刺激等,是外来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当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各再生能力低下之时,各种风、寒、湿、邪、燥、火等四时不正之邪气就会经口鼻,肌肤侵犯人体造成某脏腑或“邪害空窍”发而为病。如土气过盛出现的全身或局部冰冷,温觉消失,僵硬麻木,疼痛等诸症(似中医所指的风寒,风湿等邪气侵害而致)。傣医则认为:各种疾病的产生都与风、火、水、土四都失调有关,再者为精神情志变化以及食物所致。整个土塔过盛或不足均与中医“五劳”、“七伤”、“血液瘀滞”、“暑湿”、“内伤”等颇为近似,在辨证施治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投方下药。
风、火、水、土四塔的过盛与不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此乃“四大合和、生机旺盛”、“四大各离、百疾丛生”。
  
第四章    塔都档细迭
总论
“塔都档细迭”傣语意译:风、火、水、土四塔衰败。主要指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强烈袭击后,导致机体多脏腑的机能严重受损,使机体内“四塔”(风、火、水、土)之间的共栖平衡关系严重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而出现的一系列复杂而危险的综合症的总称。其基本的病理改变为:“佤约塔都”(风气)失去“动)的功能;“啊波塔都”(水血);“巴他维塔都”(土——机体)失去浇养滋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重要的生命器官得不到灌注);“爹卓塔都”(火气)随之衰败熄灭,机体失去了温养而出现的“代谢障碍”。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脉跳快而细弱;心慌心悸、四肢冰冷、出大汗或虚汗;尿少及烦燥或昏迷等。如抢救不及时患者则可迅速死亡。似中医的“亡阴亡阳”、“阴阳离绝”之症和现代医学中所指的重度休克,全身衰竭之症。傣医认为:创伤、出血中毒、过敏等,只要有其中一个因素导致一个塔都或两个塔都受到袭击,就可以发生“塔都档细迭”即四塔衰败崩溃(以下简称塔都迭)。
  
第一节  塔都迭的发生和分类
  
一、塔都迭的发生与原因
1、夏季因气候炎热,“佤约塔都”(风气)过盛,“爹卓塔都”(火)亦随之偏盛。由于风、火两塔相搏,极易耗伤“啊波塔都”(水),而使其干涸,引起胆汁枯竭。“巴他维塔都”(土——机体)继之干燥,导致高热,日久则可出现“光菲抱咪粉、菲国郎纹摆”。意译:大病久病之后机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缺乏。热量(能量)来源不足致使火、水、土三个塔都都失去资助和平衡作用而发生塔都迭。
2、严重的创伤。如严重的刀枪伤、摔伤撞伤、挤压伤之后容易造成内伤和外伤。傣医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多由于血管“炸裂”(损伤)。“啊波塔都”(土——机体)缺乏水血的灌注和滋养而被破坏,“佤约塔都”(风气)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四塔”动态平衡失调,傣医认为这种现象尤如高山被“炸垮,再也不能组合成山”。(即机体各脏腑的机能活动衰败),“四塔”全被破坏所出现的衰竭之症。
3、毒物中毒
毒物中毒傣医称“别泵”。是由于某种毒性物质过入人体后,侵害了机体的组织与器官,并且在组织与器官内发生毒性反应,破坏了机体内的“四塔”的动态平衡,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引起机能的病理改变。傣医认为引起中毒的物质很多,如药物、食物、箭毒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物质均可引起。中毒后由于毒物的有害物质(毒素)被吸收进“喃勒”(血液)导致血液的浓度增高,即“爹卓塔都”(火)偏盛,使得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充血肿大,血管“炸裂”(弥漫性出血),“佤约塔都”(风气)、“啊波塔都”(水和血)不能正常运行通过,最终导致火气衰败。“巴他维塔都”(土——机体),即心、肝、脾、肺、肾、胃肠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继之风、火、水、土(四塔)功能并随之衰败而致“塔都迭”。
4、大出血、严重的泻泄呕吐。如痢疾、肠道梗阻、九窍大量出血,“啊波塔都”(水血)大量被排出体外,导致体内水血枯竭。尤如水桶底部有漏洞水被漏尽一样,体内的血不能有效地归心输出灌注供养机体,使“巴他维塔都”(土——机体)、“佤约塔都”(风气)被破坏,“爹卓塔都”(火)亦随之熄灭,以致形成“塔都迭”。
5、严重感染。临床上多见各种严重炎症化脓感染、出血性疾病。由于“喃兵杂”(毒液、毒素)进入“喃勒”(血液)不能正常运行,毒液流侵血管(即毛细血管)瘀血滞留致使“巴他维塔都”(土气——机体,主要是心、肝、脾、肺、肾)等受到严重破坏而发生“塔都迭”(相当于西医的感染性休克)。
6、俄闷曼,意译:各种物质过敏。主要因饮用某种食物和应用某些药物,接触过敏物质。如:买蒙哈、买哈法等药物,(相当于现代常用的西药青霉素、链霉素、血清制剂等)。由于过敏物质(如抗原抗体、组织胺、5—羟色胺)的释放,导致“佤约塔都”(风气)失调,继之“爹卓塔都”(火)过盛而出现体内五脏六腑(主要是心、肝、脾、肺、肾、胃肠等)受到侵害,有营养的“啊波塔都”(水血)运行失常(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指的毛细血管骤然扩张),故在临床上全身可见斑疹、疮疹、紫癜,瘙痒等症。
7、“栽献栽歪”。意译:指心脏病,相当于心源性休克。傣医认为心脏的疾患是因心脏本身和肺以及风、火、水、土四塔失调而致。临床上常有心慌心悸、胸闷不适、易劳累等表现。由于“佤约塔都”(风气)不足,不能资助“爹卓塔都”(火气),从而导致“啊波塔都”(水血)的流动缓慢(相当于西医所指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室充盈不良,回流心脏的血量减少,造成心博血量下降之症。)“巴他维塔都”(土——即机体内的重要的生命脏器灌流不足),当严重影响风、水两塔的运行时,使心脏本身缺乏营养物质的供给,“啊波塔”(水血)进一步减少,继续加重“四塔”功能的紊乱,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生理机能受到严重破坏而故“塔都迭”。
另一种情况为“风气”过大,致使火气亢盛,出现高热病,心跳及血流加快,加重心脏负担而导致“四塔”崩溃故出现“塔都迭”。
“塔都档细迭”的发生和分类标准很多,但傣医目前尚不统一,而且上述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在每一个“塔都”发生衰败——崩溃时,往往牵扯到另外几个塔都同时复合存在。如外伤时引起的“塔都迭”,常合并“啊波塔都”(水血)的大量丢失以及并发严重感染及巴他维塔都(土——机体)的机能活动受损
二、塔都档细发生的病理生理
不论引起“塔都迭”的原因是什么,“啊波塔都迭”(水血)大量的排出耗损乃至枯竭,使“巴他维塔都”(土——机体)丢失应有的灌注滋养。即重要的生命器官水血流量灌注不足,引起机体各组织器官“荒补”(即养料)缺乏导致“佤约塔都”(风气)不能正常运行,继而引起“爹卓塔都”(火)的衰败。即能量(热能)来源不足。即使土失温养,机体发生代谢障碍,进一步破坏了人体内“风、火、水、土”四大生机的生理机能活动,终致“四塔”失去动态平衡而发生衰败——崩溃是基本的病理改变。临床上一般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啊波塔都”(水血)丢失;“巴他维塔都”(土——机体)失灌(相当于西医微循环缺血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机体面对有害刺激之后造成机体内水血耗损(有效循环血急骤下降),体内储藏的水血(体液)被动用,各组织器官处于缺水和缺乏营养物质的状态。
2、“佤约塔都”(风气)的动能失常不能资助水血的正常运行,(血液瘀滞)大部分重要生命脏器的水血灌流量越来越少,组织缺血越来越严重(即水血来源不足,土失浇养滋润);各种有害物质不断堆积,破坏了土气的正常生理机能(主要是心、肝、脾、肺、肾),导致“四塔”进一步失衡,使“塔都迭”(休克)不断加重。
3、“啊波塔都”(水血)衰竭。由于风气不能推动水血的运行,“爹卓塔都”(火气)便失去了它温煦的作用。加上长期“莫咪荒补”(没有营养物质成分),诱使风、火、水三塔的机能活动遭到进一步破坏,加之组织器官的水血灌流近乎停止,加重了土塔的损害(指各种组织器官和重要的生命脏器),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的出血倾向。如切口、创面持续渗血;皮肤瘀斑、吐血、咯血、血尿等衰竭现象。
  
第二节  塔都迭的分期
  
“塔都迭”的临床分期,从目前发掘的资料中看,塔都迭并无明显的分期,在理论上只有按四塔(风、火、水、土)损伤破坏的情况来分:
一、一个“塔都”发生衰败期
这个阶段过度的时间比较短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烦燥、面色苍白、四肢发泠、心跳加快、出虚汗;若能及时发现,尽快采取措施祛除病因。如迅速补充“喃勒”(水血),则矫正比较容易,一般不致生命危险。
二、两个“塔都”发生衰败期
此期由于两个塔都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如风与火、水
与土、或是水与火、风与土不等。例如大面积的水火烧伤后,损伤了土塔(机体的组织与器官),由于烧伤创面的大量渗出,使风(气)动行失常,出现组织器官的水血供应不足,而产生了组织器官缺氧现象。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皮肤冷湿、脉搏快弱等症。这个期间只要治疗措施得力,特别是积极补充“喃勒”(水血),同时应用消炎抗菌、清热解毒药物,补充各种富有营养之品,病情仍然可以好转。
三、三个以上“塔都”发生衰败期
傣医把发生这类塔都迭称作尤如“四座山峰被炸裂崩塌”。认为这个阶段体内的风、火、水、土四大生机已全面遭到破坏,即风(正气)已衰,无力资助支持火(阳气——能量)温养机体。水源枯竭不能浇灌滋养大地(机体)而致生命垂危。临床上常见意识障碍,由清醒逐渐陷入昏迷。病人对一般药物治疗多无反应,脉跳极其细弱、呼吸衰竭、全身冷湿,一般认为这类患者多在二、三日内死,获救率很低。
  
第三节   塔都迭的诊断和病情判断
  
    典型的塔都迭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准确判断某一塔都发生衰败(迭)以及并发其他塔都衰败的情况。
一、塔都迭严重程度的判断
过去傣医并无现代化的检测手段,通常情况下是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综合分析,才能对四塔衰败作出比较真实可靠的估计。临床实践中一般认为从两个方面加以判断:
1、各种外伤出血和大病久病之后,神志是否清楚;病人是否安静;如果病人安静,神志清楚,则表示“啊波塔都”(水血)尚充足。如果病人呈兴奋状态,烦燥不安,则表示“啊波塔都”(水血)不足(似西医组织细胞灌注不足)。若“塔都迭”(四塔衰败)继续加重,病人则转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者以至昏迷。
2、观察“巴他维塔都”(土,即皮肤的色泽和温度),可以迅速反应出体表组织“啊波塔都”(水血)的多少(灌注量)。正常情况下四肢温暖,轻轻按压指甲和嘴唇,局部可因短暂性缺血而见苍白,放手后即转红润。但是在“啊波塔都”(水血)不足的情况下,四肢皮肤是泠湿的,轻按指甲或嘴唇,转红较慢或呈紫绀色。
二、塔都迭发生后的早期诊断
对严重的挤压伤、多发性骨折大面积烧烫伤、出血、严重感染、过敏、中毒、脱水等患者,要充分考虑到“塔都迭”(体内风、火、水、土衰败)发生的可能性。临床上一旦遇有烦燥不安、四肢发泠、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出虚汗和大汗;“喃优”(小便)减少等情况时就应想到“塔都迭”。
三、塔都迭发生后的临床表现
傣医认为:“塔都迭”的发生往往是综合性的,单一的一个塔都发生“迭”(衰败——崩溃)是短暂的,在多数情况下往往由于一个塔都可两个塔都发生衰败,都会引起其他塔都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即“同在一处相违害,随彼因缘招恶果。”其临床表现为:
1、巴他维塔都迭(即机体受到严重损伤)时,常贝多芬听力减退、颈部大汗淋漓;舌体萎缩、身体无冷热的感觉;四肢冰冷、周身麻木、耳聋失眠、唾液自溢、脉细弱无力;汗味腥臭、大小便失禁。傣医认为:土气(机体)受到损伤时至少有三个塔都受损害,一旦出现这一系列临床症状,提示病情十分危重,各脏腑的生理机能已遭到严重破坏,此时水、血、风(正气)、火(阳气))——能量都已经衰竭(似中医所指的“阴阳离绝”之症)。一般认为患者不超过3天即可死亡。
2、啊波塔都迭(即水气衰败)时,全身酸痛乏力困、心慌心悸、脉跳细弱无力、大汗淋漓;患者心烦意乱、语无论次、躁动不安;甚至昏迷不醒、口干舌燥、舌体萎缩、声音嘶哑;皮肤干燥凹陷而无弹性、大小便失禁。若出现这些症状,表明水血已遭严重破坏,机体内的其他营养成分亦严重丢失,非一般治疗所能补偿,如若治疗抢救及时患者尚可得救。否则将会因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不到水血的有效供给(灌注)而致水血枯竭,在二至三日内便可死亡。
3、爹卓塔都迭(即火气衰败)时,头发根部、颈部、全身以及四肢指端大汗不止;患者极度烦喝,常常不自主地手舞足蹈或用手打额判头,谵语忽视;病起日渐高烧、不省人事、两耳根部肿大、烦喝欲饮而不解;尤如沸水不停地被烈火蒸烧,直至水尽、火灭。颇似中医所指的“亡阴、亡阳”之症。傣医认为临床上一旦出现上述诸症,患者愈后极差。
4、佤约塔都迭(即风气衰败)时,患者常表现为:语无伦次、烦燥不安、哭笑无常、肌肉颤动、磨牙、不自主地用手通自己的鼻孔。遇此情况,病人一般在3——4日内将会死亡。
四、塔都迭严重程度的及时发现
1、呼吸急促(呼吸衰竭),往往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即应引起高度警惕。
2、病人烦燥、脉微细欲绝、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
3、少尿或无尿,塔都迭是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的一系列综合表现。似中医所指的“脱症”,或现代医学休克的范畴。塔都迭在总体上傣医把它归属于四塔(风、火、水、土)衰败,但实际上包括的疾病很多。如外伤、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和体内的其他精微物质急骤消耗;久症元气虚弱,精气逐步消亡引起心、肝、脾、肺、肾的功能衰竭。因此,某一塔(或风、或水)的塔都迭一旦发生往往相互约制,互为因果。如火气过盛而见高热的患者常伴风气失调。风气越盛则火气越旺;火力越猛,则必伤水气;水气受损,则又导致土气紊乱(即机体的脏腑各组织细胞失去浇灌濡养)。随着体内的各种物质不断消耗,生理机能迅速的减弱,火气(阳气)由盛转衰,继之风(气)、水血运行失常,四塔失调导致机体各脏腑机能的衰败。傣医把塔都迭的发生视如“四条毒蛇不停地啃咬机体”。因而出现了近似中医“亡阴、亡阳”;“伤阴、伤阳”;“阴阳惧伤”的“脱”或“暴脱”的临床病象。
五、塔都迭的预防
塔都迭在临床各科中都比较常见,严重者死亡率相当高,故重在预防十分重要,才能为有效的抢救治疗打下基础。
1、积极消除病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关键在于对外伤危重病人立即止血、止痛,纠正“啊波塔都”(水血)的急剧丢失,妥善包扎伤口、固定骨折、控制感染。正确应用药物,防止过敏和中毒。
2、注意病人的营养、休息。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防暑。
  
六、         塔都迭的治疗
傣医认为塔都迭的发生是复杂而危险的综合症,因此,在治疗是也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首先要极时有效地控制病因,补给足量的“啊波塔都”(水血),改善“巴他维塔都”(土——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纠正组织器官由于缺乏“荒补”营养物质而引起的代谢障碍和并发症。
一般处理:注意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因治疗:控制原发病是治疗“塔都迭”的先决条件。“喃勒”(水血)被耗损所致的“啊波塔都”,应及时止血和补充水分;创伤所致的“塔都迭”应止痛、包扎伤口、固定骨折;感染所引起的塔都迭应积极选用有效的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药物治之。
七、治疗塔都迭的常用傣药方剂
1、牛黄、朱砂等量泡水内服。牛黄清心、化痰、利胆;朱砂安神定惊、明目、解毒、益气。二药合用有清心消渴润肺、通血脉、除烦满之功。用此方的目地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
2、单纯用于因风(气)衰败而昏倒,不省人事者,可选用批囡(胡椒)、喝波娘(小红蒜)、青(姜)各等量,冲烂后放入少量温开水内服。
3、高热不退、谵语忽视、惊、昏迷、角弓反张、大汗淋漓,选用犀牛角(野牛角或水牛角可代之)于火上烤焦,研末加入少量的芝麻油拌均外擦全身。
其次根据临床辩证,视病情需要,选用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止渴生津的方药对症治疗。
==============================================
摘自傣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 16:17 , Processed in 0.1049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