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强不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3 14:1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岗了,38岁的女人还有戏吗new!

(2004年7月下半月版《打工》    作者:小小)
5年前,她还是一位为了一日三餐到处奔波的普通中年下岗女工——没有资本,没有技术,甚至连吃一碗凉皮都要计划一下手边的余钱;可是现在,她却成了一个“凉皮王国”的女主人:拥有直接经营的4家总店和110家连锁店,里面卖的全部是色香味俱全的凉皮;在盛产凉皮的西安,她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凉皮大王贾亚芳!

谁说中年下岗女人无路可走?谁说创业的事情只属于年轻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亚芳的成功经验吧!

自救:下岗女工要摆凉皮摊

1960年5月,贾亚芳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一个农民之家。1982年7月,她考入了西安财经学院(现已改名为西安财大),成了村子里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贾亚芳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型国企西安机械厂录用,做了一名会计。

好日子一直持续了12年。1998年2月,由于西安机械厂实行改制,大部分员工被下岗分流,贾亚芳也未能幸免。在38岁时,她成了一名下岗工人。

下岗了,做什么呢?贾亚芳当时心里一点儿谱都没有,她用女人特有的细心对自己的能力归纳了一下,发现自己除了会算账之外,一无所长。但不出去工作行吗?丈夫王云飞只是一名普通职工,一个月工资400元不到。儿子马上就升高中了,公公又有心脏病和气管炎……如果自己闲下来,那这个家可真是撑不住了!

事有凑巧。下岗后的第二天,贾亚芳在鼓楼附近的劳务中介公司看到有一家餐厅招服务员,当即欣然交了20元钱报名费。她本来觉得自己有大学本科学历,又勤快,做服务员应该绰绰有余的,没想到还没面试,餐厅老板就对她说:“大妈,我看你还是回家带孩子吧!你这种年龄,不适合做这个了……”

贾亚芳黯然离开了餐厅。她不明白:怎么洗个碗也要年轻漂亮的呢?这样一算,自己一没资本,二没技术,现在又少了年龄的优势,不是只能回家当家庭妇女了吗?

贾亚芳不甘心啊!她打电话通知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请他们帮忙留意招工信息;而自己则到市场上转悠,看看有什么新鲜生意可以做。

可是一晃半个月过去了,工作的事情还是一点眉目都没有。家里的情况却越来越危急,除去公公的医药费和儿子的生活费,一家人几乎要断粮了。贾亚芳急得嘴巴上都起了小泡泡。

2月23日这天,贾亚芳从人才市场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了,她摸着口袋里仅剩的10元钱,估摸着吃点什么便宜的东西。

她顺着街道边走边看,心想,既可以找吃的,又可以看看有什么时兴的生意可做。街道两边的饭店不少,但贾亚芳都没停下来,按照她的经验,饭店里的东西都比摊子上的贵。最后,她在百盛旁边的一个凉皮小摊停了下来。

这是一家打着“正宗汉中凉皮”牌子的小摊子,寥寥三张桌子,只有夫妻两人忙碌着。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好,吃的人却挺多,还有不少人在排队等候。正为找工作忙碌的贾亚芳一看这架势立刻上了心,她一边吃,一边跟老板套近乎:“老板,你们这里的生意挺不错啊,一天能赚多少钱?”老板很高兴地告诉她,做得不好的时候,一天也有二三十元钱;做得好的时候,一天下来可以赚上百来元钱。

贾亚芳手中的筷子差点掉了下来。一天就能赚上百元?一个这么不起眼的小凉皮摊,竟然赚这么多?看周围的摆设,投资估计也不会超过500元呀?她连忙端起碗向老板详细了解情况,老板一一向贾亚芳做了解释。他告诉贾亚芳,自由批发市场就有卖凉皮的,酱油、盐等作料从家里拿,一碗凉皮成本在1元钱左右,卖一碗最低也能赚0.4元。贾亚芳一听,立刻用自己那精于“算计”的脑袋算了一笔账:卖一碗凉皮赚4角钱,若卖上100碗,一天就赚40元钱,一个月下来就有一千多元钱……那可比自己以前的工资还高啊!那一瞬间,她对自己说:卖凉皮吧!

下午,贾亚芳取消了去人才市场的计划,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准备买一辆二手三轮车。当天晚上丈夫回来之后,她就详细说了这个设想。丈夫想着家里的情况,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好勉强点头。

第二天,贾亚芳起了个大早,到离家最近的市场上批发了不少凉皮,然后准备了油、盐、酱、醋、豆芽和黄瓜等配菜,推着一辆三轮车就上路了。

变招:小凉皮拿来上正席

毕竟是头一次上街当小贩,贾亚芳心里非常紧张。一路上,她像做贼似的东张西望,生怕会遇到熟人。后来,考虑到自己不会骑三轮车,一旦遇到熟人不容易立刻走掉,她就推着车子朝小巷里走。

至于叫卖,她更是一声都叫不出。她安慰自己说,不叫卖也没什么,三轮车的架子上明明写有“汉中凉皮”几个字,有人想吃,还能不过来?

令她失望的是,从早上到中午,好像一直没人看出她是卖凉皮的。那天,她到底推着三轮车低头走了多少条巷子,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她都不知道……直到一位大娘叫住了她:“大嫂,卖凉皮吗?”她才站住了脚。那个时候,太阳已经快偏西了,她才卖出了第一碗凉皮,心里的滋味不知道是苦是甜。

第一碗卖出去后,贾亚芳的胆子大了一点。她清了清嗓子,试着喊了一声:“有凉皮卖哦,一碗一块五!”然后左右看了看,见没有什么异样的眼光,这才放心了,便又叫了起来。过路的人一听有凉皮卖,你一碗,我一碗,着实让贾亚芳忙了好一阵子。

第一天虽然出师不利,但回家打开钱包一数,除去成本,她竟然还真赚了20元钱。贾亚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以后几天,再出门的时候,贾亚芳就大方多了。她专门拣人多的地方走,多走路,大声吆喝;空闲的时候,她甚至还学着蹬一蹬三轮车。那段时间,她的生意很好,每次只要走的路多,她都能赚个几十元钱。唯一让她不满意的是,她不敢去生意最好的新华路,那里虽然外来的人多,乐意吃物美价廉的凉皮;可是,因为她那已经念初三的儿子就在那条路上的一所学校读书,她不敢去,怕儿子看到曾经引以为豪的妈妈现在摆起了小摊,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贾亚芳变瘦了,变黑了,变得不像个知识分子了……但这些变化所获得的,竟然是整整1100元钱的报酬!贾亚芳露出了下岗后的第一丝笑容。

高兴过后,贾亚芳很快想到,其实她还可以获得更多利润的,因为凉皮是一袋一袋批发来的,如果她能学会蒸凉皮,不到批发市场去买,一袋同样重量的凉皮至少就有20元的纯利润啊!

贾亚芳以女人特有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她问自己,为什么凉皮只能像大排挡一样放在外面卖?同样都是快餐,既然麦当劳能开得像茶馆一样,为什么卖凉皮就不可以?

她决定结束现在每天早出晚归的奔波劳累,租一个门面房,请一个师傅,开店经营卖凉皮,不再出去丢人现眼了。

主意打定,贾亚芳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收入,又借钱买了一部专门用来做凉粉的打浆机,然后在家附近的李家村服装市场租了一个门面,便开业了。

她原本以为,服装市场没有饭店,过往的客人多,生意应该不错的。结果没想到,开业之后,根本没有人会想到这里有个凉皮店,生意清淡极了。最后,请来做凉皮的师傅眼看店开不下去了,趁着夜晚偷偷扛走了打浆机……

贾亚芳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丈夫在她床前苦口婆心劝了三天,反反复复地提醒她:为什么非要做凉皮呢?为什么非要开个店呢?这种小东西能上台面吗?

三天后,贾亚芳起床了,只说了一句话:“不用请师傅了!我自己做凉皮!”王云飞只得摊了摊手,遗憾地表示自己劝说失败。

说到做到,这之后,贾亚芳就和凉皮批发市场耗上了。一有时间,她就往市场跑,甚至还冒充大批量批发商去看了人家的制作方法。终于,她弄明白了,蒸凉皮的做法其实就跟蒸馒头一样,不过后者的原料是面,前者的原料是大米。凉皮都是用打浆机先把大米打碎,成糊,蒸熟,然后切成条。这其中,火候是最重要的,火太大,凉皮就软,火太小,凉皮就硬。

后来,她还进一步了解到,西安的凉皮分为两大派:汉中凉皮和秦镇凉皮。其中汉中凉皮求软;而秦镇凉皮有嚼头,很硬。贾亚芳就动起了脑筋,如果我能做一种既软又有嚼头的凉皮,那不是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贾亚芳在了解了汉中和秦镇两种凉皮的制作方法后,就一门心思在家里做起了“蒸娘”。她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耐心控制好火候,蒸到满意为止。

还真不难。一个星期后,她终于按照自己的要求蒸出了第一笼凉皮,拌好后拿给丈夫吃,王云飞果然赞不绝口:“嗯,好吃,有嚼头!”为了验证这凉皮的效果,她又蹬了三天三轮车出去卖凉皮,果然,大家都普遍反映这个凉皮好吃。贾亚芳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1998年6月5日,经过深思熟虑,贾亚芳又在饭店比较集中的经二路,以每月138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个70平米的的店面,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壮大凉皮店的“声威”,她首先给店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捷尔泰凉皮店”(那个时候,西安的凉皮店命名不是“汉中凉皮店”就是“秦镇凉皮店”),然后在门前的大树上高高地挑起了店名。她把凉皮店收拾得非常干净、雅致,服务员甚至还穿起统一的服装。这种现象在西安还是第一次,顿时吸引了不少食客的注意。

当天,“捷尔泰”就卖出了110碗凉皮。贾亚芳知道,她把小凉皮卖上了正席,她的事业真正开始了。

腾飞:卖凉皮是项大事业

不过不管如何,贾亚芳始终知道,一个店子如果想做大,最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是要有好东西给顾客吃。所以,她非常严格地控制凉皮的制作方法。做得稍不合格的凉皮,她宁可扔了也不拿来卖;调得不好的调料宁可倒掉也不以次充好。

为了使店子迅速发展,她还学会了偷艺。只要一听说哪里有新开的凉皮店,贾亚芳是绝对不会放过的,总是第一个去品尝。

凉皮的味道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她通常连人家的的规模到服务样式也都要一一观察,以便好好学习。很快,她就综合了各个店的特色,调配出十几种味道的调料,并且把店里的凉皮分成高、中、低三档,以适合不同层次的顾客购买。

同时,为了扩大宣传,她还把小店的特色凉皮及店子的地址印成传单,让服务员到闹市区发送……凉皮店的经营状况终于越来越好,由一天盈利460元钱到580元钱再到700元,以如日中天的势头发展着……第二个月,她的店子就净赚了20000元钱。

接着,贾亚芳在西安市开了第一家分店。分店仿照麦当劳餐厅布置,环境幽雅;所有的原料都由总店调配;所有的员工都穿同样的衣服。生意一路红起来后,贾亚芳趁热打铁,到2002年,她在西安已经开了4家分店。半年的时间,营业额就有20万元。

2002年国庆节,西安迎来了旅游旺季,贾亚芳的店子也格外忙碌起来。有一次,一个河南的客人在吃了她的凉皮之后说:“这么好吃的东西,如果开到外地,生意说不定更好!”

这一句话触动了贾亚芳。是啊,西安是凉皮的产地,这里市场很明显已经饱和了,如果能到外地开展业务,并且按照不同地方的人的口味来调配凉皮的味道,那将会获得多么大的市场啊!

贾亚芳立刻派人到河南郑州调查普通凉皮的市场情况,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马上于2003年4月在河南郑州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省外连锁店。店约60平方米,在当地招收员工,并根据河南人喜欢小米的特点,调制了小米凉皮和面筋凉皮。此后,她又先后在石家庄和北京开了连锁店。当年,她被西安市评为“再就业明星”。

贾亚芳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发展,连锁店逐渐由北方朝南方迈步,湖北、湖南,接着是广州……到目前为止,她的连锁店已经有110家之多,陕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都曾经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为了保证凉皮店的质量,使自己的品牌在全国顾客中立于诚信的位置,贾亚芳费尽了周折,她除了用电话与各家连锁店沟通,传授经验,还亲自到全国各地巡查,并根据当地人的口味时刻注意变化。

在湖南开分店的时候,贾亚芳就遇到了困难。众所周知,湖南人爱“辣”,为了制作出又辣又有自己特色的辣凉皮,她花了不少功夫。那段时间,她几乎跑遍了西安,挑选了各式各样上等的辣椒,在家里大锅大锅地研制辣椒汁的配方。为了试辣椒汁的味道,她的舌头都被辣起了泡。经过近一个月的鏖战,无数次的试验,她终于研制出一种辣椒汁,并给它取名叫“油泼辣椒”。这种“油泼辣椒”跟辣椒油融和在一块,吃起来香而且不腻,再配上又软又有嚼头的凉皮,使得贾亚芳的凉皮店很快就从众多凉皮店里脱颖而出,在长沙站稳了脚跟。

现在,贾亚芳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连吃一碗凉皮都要掂量很久的下岗大嫂了,她有车有房有别墅,净资产已经远远超过了200万元……

【打工博士发言】38岁,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意味着步入了中年,其体质、精神和心智都会逐渐消退,远不能跟青春年少相比。这种衰退感,对于中年女性来说,尤其强烈。如果在这时候,她们突然遭遇下岗,重新被抛入社会竞争当中,当然难以适应。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中年下岗,往往就意味着灭顶之灾。但是,贾亚芳却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务实精神,从毫不起眼的凉皮小生意做起,不断探索,终于做成了大事业。她的成功,也为广大中年下岗工人指出了一条明路:中年下岗并不可怕,关键是下岗之后,心不能跟着下岗。其次,不要看不起小生意。很多人下岗之后,小生意看不起,大生意做不来,就是这样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其实不管生意大小,只要你当作事业而做,就一定能创造一片新的天地!

编辑/王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05:21 , Processed in 0.0688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