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 入围2013深圳“十大法治事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6 23:0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实施新医改后,由深圳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也是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一部中医药法规。这是深圳市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是深圳市实施新医改的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重大的民生事件,是推动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法律保障依据。2月13日,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被推荐为2013年度深圳“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活动。

  2005年起草小组  多地考察广泛调研

  《条例》出台前后历时5年,十易其稿,非常不易。记者了解到,2005年5月,深圳市人大、政协四届一次会议期间,高度关注深圳民生福利指标体系中卫生、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成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门话题之一。围绕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要不要立法,怎么来立法,立什么样的法等问题,特别是紧扣新的医改方针政策,如何来统领中医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调研论证,深圳中医药条例起草小组先后赴四川、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考察,形成了8个专题调研报告,起草中医药立法文本。

  2010年首部地方性 中医药法规出台

  《条例》经深圳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于2010年4月2日通过。2010年4月23日经深圳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28号公告予以通过。这是我国实施新医改后,由深圳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也是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一部中医药法规。《条例》是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其定位全面系统的专门法、促进发展的保障法、规范管理的行政法。该《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深圳市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是深圳市实施新医改的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重大的民生事件,是推动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法律保障依据。这既是广东中医药强省的重大成果之一,又是深圳中医药强市重大举措。

  市民说身体不适 先考虑中医理疗

  《条例》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到现在,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其在国内尤其是在深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服务更加贴近老百姓。

  中医看病,通过“望、闻、问、切”,问寒问暖,饮食起居等情况,没有这里检查,那里化验,方法简单、价格便宜、方便有效。一般服用中药、使用针灸按摩等手段,疗效很好,医患关系融洽,深受老百姓欢迎。

  《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是实施医改的一项重要成果,也给市民带来了良好的就医前景,充分保障了市民能就近、方便地享受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市卫计委中医处处长廖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医药事业是深圳卫生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为了充分发挥它在群众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作用,需要政府在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上进行保证,《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就是这样一部非常重要的法规。”

  市民陈先生说,他以前不是很了解中医,通过《条例》的实施,他也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的中医,现在自己的身体不适,他也会首先考虑到找中医理疗。还有一些市民表示,深圳率先在国内立法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对于规范和发展深圳的中医医疗市场终于有了一个参考的根本。同样对于其他城市也具有借鉴意义,“可谓功德无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深圳越来越多市民开始关注中医。“以前以为中医离自己很远,但自从深圳实施了《条例》后,才感到中医其实离我们很近。现在不少中医都有坐堂,社康中心和不少药店都有。身体有些不舒服我们就去咨询,开点中药长期调养身体,这比以前方便多了,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挺好的,也挺有趣。”市民王女士说。

  专家说中医馆有效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人卫体室宋森主任说:“非常欣赏和同意《条例》关于中医馆的立法构想。这对中医药的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贡献巨大,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功德无量。这都是属于创新,是对中医药发展十分有利的措施,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和特色。应做好此项工作”。专家们评估认为达到了该《条例》当初法规设计的预期目标,也是全国医药卫生体制“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制度上的一个成功的案例,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民生工程,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化一平台”工作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亮点

  112家中医馆中医坐堂去年接诊60万患者,相当于“二甲”中医院门急诊的服务量

  该条例实施后,有什么突出亮点?对深圳的中医发展带来了哪些的变化?记者采访了解到,《条例》实施3年多,深圳的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发展到了112家,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预计2013年12月底诊疗人次将达约60万人次。

  中医馆数量快速增长

  《条例》使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凸显,深圳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实现了广东中医药强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重要目标。

  相关负责人介绍,就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准入制度的许可,在全国率先“破冰”,是富有成效的。它是一类符合中医的诊疗服务模式,凸显中医的整体观,注重辨证论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个性化、人性化贯穿整体医疗服务的全过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成为深圳市数量增长最快的医疗机构,截至2013年7月底,比2012年末增长了22.62%。目前,深圳市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共112家,其中中医馆53家,中医坐堂医诊所59家。

  吸引优质卫生人才

  深圳新增设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设置类别,是医疗市场准入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体现了市场经济行为,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并投入,而且吸引到了全国各地优质卫生人力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民生健康,以及再就业工程做出了新的贡献。深圳本身优质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尤其在基层匮乏,中医馆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设置起到了很好补充作用,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发挥了中医药应有的作用。

  深圳市112家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11人,其中264名医师,173名药师,74名护士,吸引到全国各地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药人才122人,2013年上半年完成门诊量30多万人次,预计2013年12月底诊疗人次达到约60万人次,相当于“二甲”中医院门急诊的服务量。据了解,一个“二甲”中医院从规划、立项、到建成投入营运的10年周期,政府需要投入10亿元以上。深圳仅花了3年时间,市场自行运作就达到如此大的效果。

  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

  《条例》和15项《中医药系列标准与规范》的实施,以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推手,作为深化药品流通保障体系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创新中药供应保障体系管理模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填补中医药流通、服务等物流领域的空白。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大力改善医院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加强深圳市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扭转中医药信息化落后的局面,优化就医流程,减少群众排队等候时间。

  将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加大财政投入,形成“顶层设计、分部实施、分类指导、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为保证民生用药安全与有效,打造“深圳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数字说话 中医医疗机构增至398个

  据了解,截至2013年末,深圳市有中医医疗机构398个,占全市医疗机构(2568个)的15.50%,比2010年的270个增加47.40%,中医医院病床总数由2010年的1450张增至1815张;2013年中医医疗机构财政投入(不含基本建设)40319万元,比2010年底的19381万元增长108.03%。

  年服务人次达1009.06万

  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中医执业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及助理执业医师)3195人,占全市执业医师(25358人)的12.6%。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1815张,占全市床位数(29230张)的6.2%。2013年,中医医疗机构年总诊疗服务人次1009.06万人次,占全市诊疗服务人次(9112.14万人次)的11.1%;出院人数59546人次,占全市出院人数(1092137万人次)的5.5%;业务收入达到23.04亿元,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实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

  评选出67名优秀中医

  创建了4家国家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家广东省中医名院,全市有49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首次评选了深圳市名中医、优秀中医67名,其中省名中医9人;盐田区被评为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罗湖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宝安区公明医院、福田区梅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被授予“广东省首批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称号。

  最近,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深圳市“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1名;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等18个单位组成的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授予深圳市“广东省基层优秀中医工作者称号”7名、“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先进个人称号”1名。

  成立7家中医“治未病”中心

  开展深圳市中医“治未病”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工作。目前,深圳市7家医院成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确定了深圳市中医院、福田区中医院等21家医院为中医“治未病”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并由市卫计委中医处调研员张慧敏主编《中医适宜技术》教材,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培训学员1000多名。借助市民大讲堂、读书月活动、幸福人生大知识讲座等平台,开展科普宣传讲座600多场,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市卫计委中医处处长廖利平主编的《让你不生病——健康·养生·治未病》荣获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获6项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市卫计委开展了“中医经典”培训、“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西学中”培训班、中医护理技术骨干培训班、中医护理管理骨干培训班、中药理论与实践提高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市中医系统共计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0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课题163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6奖。市中医院中标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高新军  廖利平 吴培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9:20 , Processed in 0.0682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