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书院侣山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9 14: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8/09 02:12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书院侣山堂  
----------------------------------------------------------------------------

侣山堂(2009-05-31 20:58:35)
标签:侣山堂 吴山 张志聪 清阳客栈
    清阳终于再聚,总管、考拉和曲曲要毕业了,寻找侣山堂旧址这块破碑,也是总管离开杭州前的一个心愿。绕了破大一个粮道山一圈又一圈,原来这碑就在鸽房的左边,无奈我们全是顺拐,全往右转弯、、、
    曲曲怀着幸福的身孕,考拉一直牵着她的手。云无心、小布医和空心菜都回家过端午了。那烂陀是新认识的。夜色渐浓,熏风沉醉,从茶馆出来走在西湖边上,总管脸色渐渐变得魂不守舍。总管喃喃说,8年了,要离开杭州了,现在才觉得舍不得,只是当时,都只道是寻常。
    侣山堂背景资料(引自总管博客):
    浙江书院发韧较早,但鼎盛时期则在明清。明代浙江书院有29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清代浙江书院更多达560余所,著名的有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以及宁波的月湖书院等。浙江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都曾主持过书院或在书院讲学,由此形成了历史上闻名全国的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四明学派和姚江学派。  
  明末清初,顾炎武开创清代朴学风气,对吴、皖考据派有深刻影响,被誉为明清学问有根柢第一人。黄宗羲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
  中医第一个书院式教育机构———侣山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的。
  1664年(康熙三年)张志聪在胥山筑堂讲学,开创了我国中医教育以书院讲学形式培养医学人才之先河。他们洞本清源,竭力维护经典医著的原貌,并首创集体编注医经之先例;他们精于临症,理、法、方、药,循古训又善创新,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
  实际浙江首创中医教育“讲学”的是钱塘人卢之颐(字繇生,号晋公)。其父卢复精通医学,卢之颐承父业,撰有《金匮疏论》、《学古诊则》、《痎疟症论疏》、《本草乘雅半偈》等多部医著,并以所撰著作为讲义,开讲医学。听讲者颇多,当时的不少名医,如张志聪、陈胤倩、张天生等都听过他的讲学。
  “侣山堂”风景秀美,张氏在其《侣山堂类辩·自序》中写道:“客有访余者,望其蓊蔚阴秀,咸低徊留之,拟冷泉风况焉。”
  张志聪,字隐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左右。师从张卿子,尽得其传,而“维旧尊古”思想则更胜其师。张志聪开办“侣山堂”的初衷是继承卢之颐的“讲学”事业,传授老师张卿子、卢之颐及自己的医术。由于他采用了古代书院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模式,老师不仅仅是张志聪本人,还邀请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张开之、沈亮辰等医家前往讲授;集讲学、研经、医疗于一体,师生志同道合。故同道及生徒从学者甚众,名望超过其师张卿子,成为钱塘学派形成的真正完成人。
  侣山堂中张志聪的同道有张开之,沈亮辰、张锡驹、莫仲超等十多人,其门人有朱济公等数十人。据《清史稿》记载:“志聪构侣山堂,召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自顺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这种盛况不仅让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形见拙,也是家传或带徒式教育望尘莫及的。
  侣山堂开办的当年,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医家高世栻即赶去投奔。《清史稿》记载他和张志聪一样,都是“久病成良医”。他拜师的目的性很强,就是希望从老师这里学到治愈自己疾病的良方,结果,不仅病好了,而且“历十年,悉窥精奥。遇病必究其本末,处方不流俗”。张志聪故后,高世栻主持侣山堂,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侣山堂教学内容集中反映在张志聪编撰的《侣山堂类辨》和高世栻编撰的《医学真传》中。这两本著作内容丰富,切于实际,兼顾了理论与临症,是医学讲授的好教材。 侣山堂深获后世好评的医著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集说》等,这些著作开创了医学界集体创作的先河,在医学史上不失为一段佳话。师生之间在学术上一脉相承,且代有发展,形成了重视经典,治学严谨的学术特色。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4:11:2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书院侣山堂

中医书院侣山堂  
  
  
  
  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曾出现医学史上鲜有之繁荣局面。当时,医家云集,人才荟萃,习歧黄之学者咸向往之,盛极一时。集结在钱塘的医家,行医自成一体,讲学蔚然成风,研经则大倡维旧尊古,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术思想和风格。人尊之为“钱塘学派”,而医家云集之地首推中医书院———侣山堂。
  侣山堂的开办背景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组织,其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五代、宋朝和元朝。第二阶段是明清。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书院从独立于官办学校系统之外,到被纳入正统教育体系之中的发展过程。清末,书院因科举考试的废除而被改造为学堂,其历史就此结束。
  书院在其独立办学时多呈现如下特点:①以格物致知,探究内圣外王之理为目的,绝少功利期望。理学家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②以“院长”为学术领袖,实行“讲会”等自由讨论方式,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倡另创新说。③聚徒多由于学术领袖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学生来去自由,没有入学及结业考试。④学生多为成人,入门前多已有相关知识基础。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师长负责答疑解惑。⑤办学多选清静秀雅之地,以利陶冶性情。办学经费多来自院田或民间捐助,学生多不交学费。
  江浙自古文化繁盛,名人荟萃,明清时期的繁荣富庶又对浙江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鼎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浙江书院发韧较早,但鼎盛时期则在明清。明代浙江书院有29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清代浙江书院更多达560余所,著名的有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以及宁波的月湖书院等。浙江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都曾主持过书院或在书院讲学,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并培养嫡传门生。由此形成了历史上闻名全国的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四明学派和姚江学派。    
  明末清初,经学三大家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子,有顾、黄两家活跃在浙江。顾氏开创清代朴学风气,对吴、皖考据派有深刻影响,被誉为明清学问有根柢第一人。黄宗羲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  
  中医第一个书院式教育机构———侣山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办的。  
  侣山堂的教学模式
  1664年(康熙三年)张志聪在胥山筑堂讲学,开创了我国中医教育以书院讲学形式培养医学人才之先河。他们洞本清源,竭力维护经典医著的原貌,并首创集体编注医经之先例;他们精于临症,理、法、方、药,循古训又善创新,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
  实际浙江首创中医教育“讲学”的是钱塘人卢之颐(字繇生,号晋公)。其父卢复精通医学,卢之颐承父业,撰有《金匮疏论》、《学古诊则》、《痎疟症论疏》、《本草乘雅半偈》等多部医著,并以所撰著作为讲义,开讲医学。听讲者颇多,当时的不少名医,如张志聪、陈胤倩、张天生等都听过他的讲学。但真正形成规模张志聪举办的侣山堂。
  “侣山堂”建于“胥山之阴,娥媚之麓”(今杭州市城隍山脚粮道山附近)。这里风景秀美,左边是美丽的钱塘江,右边是人间仙境西子湖,山不高却林密。张氏在其《侣山堂类辩·自序》中写道:“客有访余者,望其蓊蔚阴秀,咸低徊留之,拟冷泉风况焉。”
  张志聪,字隐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左右。师从张卿子,尽得其传,而“维旧尊古”思想则更胜其师。张志聪开办“侣山堂”的初衷是继承卢之颐的“讲学”事业,传授老师张卿子、卢之颐及自己的医术。由于他采用了古代书院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模式,老师不仅仅是张志聪本人,还邀请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张开之、沈亮辰等医家前往讲授;集讲学、研经、医疗于一体,师生志同道合。故同道及生徒从学者甚众,名望超过其师张卿子,成为钱塘学派形成的真正完成人。
  侣山堂中张志聪的同道有张开之,沈亮辰、张锡驹、莫仲超等十多人,其门人有朱济公等数十人。据《清史稿》记载:“志聪构侣山堂,召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自顺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
  这种盛况不仅让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形见拙,也是家传或带徒式教育望尘莫及的。
  侣山堂人才荟萃
  侣山堂开办的当年,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医家高世栻即赶去投奔。高世栻(字士宗)生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清史稿》记载他和张志聪一样,都是“久病成良医”。他拜师的目的性很强,就是希望从老师这里学到治愈自己疾病的良方,结果,不仅病好了,而且“历十年,悉窥精奥。遇病必究其本末,处方不流俗”。此后,高世栻也应张志聪之请,在侣山堂讲学。张志聪故后,高世栻主持侣山堂,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侣山堂培养了一批学生,其中有史可考,医术不凡者就有高世栻、莫仲超等19人。
  侣山堂教学内容集中反映在张志聪编撰的《侣山堂类辨》和高世栻编撰的《医学真传》中。这两本著作内容丰富,切于实际,兼顾了理论与临症,是医学讲授的好教材。
  侣山堂办学不仅出人才,而且出成果。深获后世好评的医著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集说》等,这些著作开创了医学界集体创作的先河,在医学史上不失为一段佳话。师生之间在学术上一脉相承,且代有发展,形成了重视经典,治学严谨的学术特色。
  清初的杭州,由于侣山堂的延续近百年的中医讲学活动,造成了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出现了医学史上少有的繁荣局面。当时,医家云集,人才荟萃,盛极一时。清代王琦称:“自顺治到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钱塘别称)为医薮”。(《侣山堂类辨·跋》)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4:13: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书院侣山堂

“侣山堂”亭碑——杭州新添中医药文化景观
2008年3月30日,在杭州“吴山天风”石刻的左侧山坡上,举行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讲习场所,钱塘医派主要的学术活动场馆——“侣山堂”纪念亭碑揭幕仪式,杭州又添中医药文化新景观。
4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4:14: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书院侣山堂

【杭州】历代名医纷呈 侣山堂汇集钱塘医派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星岛网讯】杭城历代名医纷呈,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并集诊疗、讲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历时近四百年的“钱塘医派”,钱塘医派主要的学术活动场馆———“侣山堂”纪念亭碑揭幕仪式,3月30日上午在吴山广场举行。
  《杭州日报》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讲习场所,钱塘医派主要的学术活动场馆———“侣山堂”纪念亭碑揭幕仪式,3月30日上午在吴山广场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发来贺信。副市长陈小平出席揭幕仪式并宣读贺信。
  杭城历代名医纷呈,尤其在明末和清代,形成了以卢之颐、张遂辰为开山鼻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力量,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并集诊疗、讲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历时近四百年的“钱塘医派”。
  侣山堂原址在吴山西北山脚粮道山路,其建筑毁于清乾隆年间。如今,侣山堂纪念亭碑的落成,与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珠联璧合,互为辉映,也为杭州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一处中医药人文新景观。
www.stnn.cc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4:15:3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书院侣山堂

杭州在“侣山堂”旧址建钱塘医派纪念碑亭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09期
     今之杭州,古称钱塘,历代名医纷呈,尤其明末清代,形成了以卢之颐、张遂辰为开山鼻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力量,以高世栻与仲学铬为传承人物,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并集诊疗、讲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历时近400年的“钱塘医派”。侣山堂原址在杭州市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吴山西北山脚粮道山路,其建筑毁于清乾隆年间。
    为了宏扬中医药文化,彰显钱塘医派的贡献,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中医药大学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历时4年研究,编写成《钱塘医派》学术专著,并建议杭州市政府在吴山的侣山堂原址附近为钱塘医派设立纪念碑亭。建议得到了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很快批复,市园林文物局与吴山属地的市上城区政府、吴山建设指挥部通力合作实施,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建成了纪念碑亭。并在3月30上午在吴山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毛昭晰、杭州市副市长陈小平、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平及省中医药学会、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揭幕仪式。陈小平副市长宣读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的贺信,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张承烈介绍了“侣山堂”纪念亭碑建立概况。
    如今,座落在“吴山天风”石刻左侧山坡之上,一座原供游人休息的平常亭子由于增立“侣山堂”纪念石碑,四周柱子镶刻上金字楹联,顿显庄重典雅。并与邻近的清河坊胡庆余堂等著名国药号建筑珠联璧合,互为辉映。杭州市从此增添了中医药人文新景观。(胡 滨 浙江中医药大学)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4:19:5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书院侣山堂

人才培养破框围,虚心求学纳百川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08-03-28标签:     浙江中医人才的培养突破师传框围,逐渐向近代教育模式靠拢。著名者如张遂辰、卢之颐、张志聪等在杭州吴山所建的侣山堂,聚同道、学生数十人,论医讲学,整理经典,具有教学、研究与医疗一体化形式。侣山堂从明万历至清嘉庆历l00多年而不衰,培养了张锡驹、张文启、沈良辰、高世拭、王琦、仲学辂等一批名医,编撰了《侣山堂类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与《本草祟原》等10多种名著,可说是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浏览史料所载,浙江中医药在成长过程中,有赴吴门学业的吴贞、有受业于江西喻昌的徐彬、有从师金坛王肯堂的高果哉、有源于华亭的张希白、有转展传于新安学的雷少逸等等。曾产生了许多名医,有据可查的,自汉、魏起至公元1980年谢世者,计约1800余人,就他(她)们的传承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同样也揭示了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22:10 , Processed in 0.0503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