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人际交往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5 17:3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际交往的智慧
日期:2009-08-05 作者:高喆钟 来源:《人与人之间》

                       

    本书作者凭借众多独家新闻报道摘得多项韩国传媒大奖。本文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各色人物在各种组织网络中构建的“关系全景”,把一个个很小的素材转变为引起读者共鸣的故事,由此揭示了人际交往的智慧。
   
谦逊不会招致轻视
   
    有的人什么时候都很谦逊。他当课长的时候是个很谦逊的人,当了部长之后还是那么谦逊。后来听说他在公司里遇到不顺被降职了,官复原职后再见到他时,他仍然那么谦逊。本以为升职为理事之后可能会有些变化,但直至常务、专务的位置,他还是那么谦逊。最后,他坐到了一个屈指可数的大企业的社长的位子上,可还是没有丢掉谦逊的品质。
   
    这个人就是浦项制铁的尹锡万社长。记得我作为定点采访记者在宣传负责人的陪同下第一次见到尹社长时,他总是在谦逊中带着温和的微笑。虽然常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但他即使变更了职位和部门,表情和行动仍能时常如一。
   
    想起他,就会想起一个虽已过了15年却至今仍让人无法忘记的场面。在定点记者年末送年会来临的时候,当时担任部长的他在汝矣岛的一个饭店里举办了夫妇相伴聚会。曾经是美食家的他一边点着那家饭店的招牌菜,一边还不忘记对记者夫妇们表示谦逊和细致的关怀。
   
    但是当时有个某新闻社的记者很无礼。虽说记者们说话的口吻本来就有不恭顺的一面,但当时是夫妇相伴聚会的场合,所以无论如何也应体谅一下对方。可那个记者却挖苦说:“哎哟,尹部长,这是什么菜啊?选的饭店好像真不怎么样啊。”而且始终用的都是非敬语形式的平语口气。
   
    那位记者这样做也许是出于一种想在妻子面前炫耀自己个性的幼稚心理,但让人看着却很不顺眼。可尹部长的脸色却一点也没改变,以一种对一个年轻记者来说足以感到困惑的谦逊态度对他一一作答。
   
    即便是处在接待方的位置上,也完全可以回敬对方一两句。看着始终面不改色的尹部长,我心中不由地感觉到,即使是过分的谦逊也不仅不会贬低自身,反而会更加凸现出自己的品位和人格。反过来,那位无礼的同行记者却让人觉得很可怜。后来跟那些参加了那次聚会的朋友们说起这件事来,他们也都和我有相近的看法。
   
    我想,自然有品位的谦逊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强大的武器,那么这种谦逊即使降低自身也无法让人小看,因为它是建立在牢固的价值观、自信感还有专业本色的基础上的,完全不同于劣等感和自卑感。真正谦逊的人具有和他们的温柔同样强大的力量。
   
危急时刻的彼此称赞和鼓励
   
    笔者曾做过一个可怕而又奇怪的梦。1999年夏天,首都圈北部一带暴雨成灾,人员死伤数百,财产损失达几千亿韩元。事情就发生在那段时间。在气象预报预告将会有暴雨的前一天,我做了一个很败坏情绪的梦——在梦中我死了。
   
    第二天一觉醒来后,还是觉得心神不宁,因为事先已经约好无论对首都圈暴雨会有怎样的预报,这天都要开车带着家人和两位亲友到雨比较小的庆尚北道白岩温泉去避暑休假。
   
    当时中央高速公路尚未开通,从首尔到白岩温泉的路要途经丹阳、小白山麓和奉化一带的一段险路。我努力抑制着不祥之感,发动小面包车上了路。可是刚到原州附近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眼前的道路一片模糊,越往南走雨会越小的指望完全破灭了。
   
    不远处就是那段险峻的山路了,我极力克制着心中的不安,驱车驶入了小白山。这是怎么回事?眼前开始原封不动地展现出我在梦中死去时的那个山和平地的景色。我的膝关节麻木了。打开收音机一听,接二连三都是首都圈一带已一片汪洋、死亡者和失踪人数已达数十人的报道。
   
    越往山里走雨越大,山坡上流下来的泥汤冲击着车轮,冲击力之强即使在车里也能感觉得到,不时还可见到一处处的小型山体滑坡。
   
    车里的家人和亲友们都大惊失色。就在这个当口,一位亲友突然嚷嚷着发起火来,说:
   
    “我说不能跟着来的,我说别去了不是?白跟着来了一趟,还得落个死于非命。”
   
    他的没完没了的愤愤不平撕碎了我本来就因梦和天气而惶惶不安的心,不安加上生气使我不由冲着那位亲友高声斥责了一句:“你什么时候说别去了?!”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车也越开越不顺,我在一段已变成水泊的山路前把车停了下来。这条路是捷径,我开始掂量是原路折回还是索性冲过去,而此时正在气头上,有一股想冲过水泊的冲动。
   
    就在这时,另外一位亲友说话了。“别吵了。在这种恶劣天气里,能平安走到这里不是已经很幸运了吗?多亏车开得小心。剩下的路程不多了,再加把劲。”
   
    听了这话,我重新镇定下来,掉头去走比较保险的路,终于安全抵达了目的地。后来,也和那位吵架的亲友和解了。第二天拂晓一看新闻才知道,就在我想冲过去的那条捷径上,有两辆车出了事故,7人送命。所有的人在心里不知是多么庆幸。
   
    虽说按解梦人的说法梦见死是吉兆,所以才会捡得性命,但实际上,使我们的生命岌岌可危的是危急时刻的互相责怪,而拯救了大家性命的是那一瞬间的彼此称赞和鼓励。
   
    当自己工作的部门或单位遇到危急情况时,人们大多会把引发此危急情况的当事者找出来当替罪羊,从而摆脱自己的责任。但是在团队垮台在即的情况下,追究责任还有什么意义?在危急时刻,能够相互称赞而拧成一股绳的团队才会是生存能力强大的团队。
   
经验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可以自由判断,但不要轻率下定义。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人们生活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法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位白手起家、经营着一个绩优的大型服装厂的企业家,当他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需要谈婚论嫁的时候,他虔诚地做了祈祷,希望将要继承他事业的两个儿子能找到协助他们继续宏大家业的贤良内助。
   
    这位企业家特别期望将来要继承公司母企业的大儿子能找到一个很出色的妻子。因此他内心里希望大儿媳是贫苦人家出身,认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懂得金钱的价值,勤俭节约,好好持家。结果如他所愿,大儿子娶了穷人家的女儿,而小儿子则和一个富有的地方望族的女儿结了婚。
   
    不久之后,大儿子继承了母企业,小儿子继承了子公司。但几年过后,出现了与我们一般所了解并希望如此的公式完全不同的结果:被寄予厚望的大儿子的公司变得一团糟,家庭也出现了危机,而小儿子的公司却乘胜长驱,家庭生活也和和睦睦。
   
    原因在哪里呢?大儿媳进门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曾像公公期待的那样点滴持家,但某一瞬间,她突然体会到了从未经历过的花钱的乐趣。从此,她只想过奢侈放荡的生活,沉湎于花钱的快乐中,对周围的人却很吝啬,对公司的事务也事事干预,还诱导丈夫不再为职员提供福利和奖金。能干的职员们因此觉得公司背信弃义,创业的功臣们也纷纷离开。结果,公司的人事和财政都陷入了危机,家庭也开始出现裂痕。
   
    相反,被优裕养大的二儿媳虽然不懂得节俭,但在衣食丰足的同时也懂得控制生活的铺张度,还能积极给丈夫提一些好的建议。这样,公司和家庭都蒸蒸日上,在财产方面,还接手了兄长因危机重重而倒闭的公司,使之起死回生,并向着更大的企业规模发展、迈进。
   
    出生于贫困家庭、历尽艰辛而白手起家的父亲因成见造成了和预期完全相反的后果,可见,那种认为穷人家的女儿就勤俭节约,富人家的女儿就大手大脚的想法也是成见的诸多陷阱之一。当然,反过来说的话也是成见,正确答案应该是——“人各不同”。
   
吃过苦的人更好?
   
    有段时间我曾做过审核应聘者个人材料的工作,因此有机会细致翻阅应聘者们写的自我介绍和个人履历书。
   
    这些为数众多的应聘者们各有不同的背景,自我介绍的内容也都丰富多彩,洋溢着个性。但是,从这些面目各异的内容中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履历书中都或多或少地写了自己的磨难史。
   
    这些五花八门的磨难史想表达的只有一个主题,即“由于经受过各种困苦磨炼,所以我绝不是个柔弱的人,无论交给我什么事情,请相信我都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有些个人介绍过分执着于这样的主题,结果将个人介绍从头到尾全部写成了磨难史:
   
    “因为家庭困难,一天只能吃两顿清水泡面,有时在挨饿的同时还会拉肚子。即便如此,自己仍坚信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还有一个应聘者,竟写到自己曾数次试图在汉江自杀,并表示如果自己能被录取的话,一定会以这种决绝的姿态进行新闻采访,过好团队生活。
   
    看着这样的自我介绍,面试考官会作何种感想?对不起,十有八九会觉得“这个人会很难对付啊”。而社长站在公司所有者的立场上,也会觉得这样的人如果搞起工会来的话,后果一定会不堪设想。至于那些将要与应试者一起共事的同僚们,一想到可能会因意见不合而发生纠纷,也会从心底觉得害怕。
   
    当然,很多人在见面的时候一定会向对方讲述自己经历过的艰难,有时还会对讲述内容加以夸张,进行戏剧化的润色。
   
    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经受一定的苦难才能变得坚强,才能让对方看到一个强大的自我,而且,在与人交往或选拔人的时候,对方希望选择的也往往是那些经受过一定磨难、尝过生活苦头的人。
   
    正如挨过打的人就不会再像当初那样畏惧,遇到困难时,经受过苦难和失败的人也确实会比那些没有此类经历的人更果断、更智慧。此外,他们也更善于理解他人的难处,更懂得照顾他人。
   
    但是第一次见面就抱着展示自己的坚强面貌或者诱发别人的同情心的念头对自己的磨难史喋喋不休的话,反而有可能给人留下否定性的负面印象。如果一定要谈的话,也要委婉一些,最好多谈谈通过磨难,体会到的人生光明面,或者在逆境中得到的人生教训等。
   
    摘自《人与人之间》  [韩]高喆钟  著  李大可等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4月版

2
发表于 2009-8-5 18:30: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人际交往的智慧

3
发表于 2009-8-5 18:50: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人际交往的智慧

    其实却波总版主人际交往艺术就非同一般,从论坛上就可以看出,如果投票选举中医论坛领袖的话,却波渔翁票数最高应无悬念。
4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9:00: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人际交往的智慧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8/05 07:04pm 第 1 次编辑]

无此奢想,尽力当好园丁可矣!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8月05日 07:03pm 时添加 -=-=-=-=-
中医人群,可和而不同,勿忘友情珍重!!!
5
发表于 2009-8-5 19:09: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人际交往的智慧

弹丸之国经济发达的关键是奋进心强,嫉妒心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03:03 , Processed in 0.0488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