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复杂性科学下的传统中医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9 17: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杂性科学下的传统中医药
——中医药的研究
当前中医现代化的热潮风涌云起,围绕现代化命题的争议也聚讼纷纭,展开的研究更是千头万绪,大致分为两个主流:传统继承学派和中医西化学派。
传统继承学派认为:当今科学发展有限,对中医的科学实质目前还不足以揭示;主张在中医理论框架内,以整体论思维为指导,不破坏传统中医的黑箱结构,对人体进行整体层次的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即:① 系统整理中医典籍,力争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表述;② 在充分疏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方法 (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等)开展大宗临床病例的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实现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③ 采用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现代中医诊疗标准的评价体系;④ 从经典方剂中获得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然后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但是从整体出发无法解决传统中医药学大多数定性内容,没有足够的定量分析的支持、宏观层次的认识缺乏微观层次的基础、概括的理论缺少精确的阐述等缺点。
中医西化学派认为:数千年的历史变革和技术进步,使中医学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方法和手段、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被现代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之处已成为中医药现代技术薄弱和落后之处,只有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才可能在短期内使中医药具备最前沿的科学特征,实现跨跃式发展。他们以还原论思想为指导,主张打开中医药的黑箱,从最底层的结构寻找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即:① 通过直接实验或间接疗效验证法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赋予中医理论新的科学内涵;② 用实验室检测指标阐释证候机理或对证候做出定量诊断;③ 利用各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监测中药及其复方的作用靶点,以期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理;④ 中药及方剂的现代研究。从单味药的研究到复方、拆方、药对及单体的研究逐渐深入。虽然分析还原的方法可以使系统结构更清晰,将中医学的藏象概念还原为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指标;将中医学“证候”概念的实质还原为细胞、分子、基因、蛋白质水平;将方剂的有效作用还原为几种主要的化学成分,忽略从宏观到微观的众多层级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分析中丢失整体的系统值,其结果都只能是在微观的迷宫中对宏观“仰望”。
由于对研究方法有指导作用的方法论的不同,使两支流派的研究从出发之始就不在同一轨道,导致二者研究的方法、观察的层次、理论的视角、认识的方式上的差异,造成双方无法更好的交流,甚至出现相互之间学术排斥和打压的情况。
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传统中医药发展的思路,已成为中国医药研究者迫切解决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中医药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复杂性以及多层级结构等特征。虽然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我们开始认识人体这个开放复杂巨系统,但对其的本质还知之甚少。中医药理论对全黑箱的开放复杂巨系统,采用多输入—多输出试错法等思维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归纳出系统的外部可观察参数与系统整体属性, 构建的理论体系,如阴阳模型、五脏功能结构模型、证候模型、河洛卦象数理模型等。由于其认知方式偏重于综合、直觉和取象比类,此构建的理论体系只能是一种功能结构模型。如中医的五脏功能结构中,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脏腑皮毛血脉经络以及脏腑功能、精神情志等相互络属,构成了一个具有多层级结构的五脏功能系统,各系统质本身根据功能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等级划分,使系统结构的层次更加繁多;同时,系统质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侮、相乘以及“五行互藏”等交互作用关系又构成了一个非线性复杂功能网络。另外,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更形成一个非线性复杂性自适应系统。可见,中医药学从研究对象角度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又如,中医证候学理论中内在因素包含了五脏功能系统内部气血阴阳的关系失调、系统质之间的乘侮、母子传变、相互调控作用失衡,以及体质、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等复杂的病理关系,外在的因素又由于邪气性质、入侵途径、侵犯部位、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的不同而使证候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信息。此外 中医药学在精细辨证和充分了解中药性能以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君臣佐使”、“七情和合” “辅反成制”等组方原理将多味中药配伍运用的形成的复方,注重的是方剂内所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包括其所含的物质数、物质量、组成比例的差异以及各组分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等,这些复杂成分在人体中形成复杂的作用网络,通过多层级、多靶点综合作用于机体,使紊乱的机体功能恢复有序状态。以上均说明有力的说明中医药学的研究是符合复杂系统的研究。
将传统中医药归属到复杂性科学的体系中,那么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就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复杂科学是由系统科学中复杂系统研究发展形成的,故在中医药学研究中,我们应该首先遵循其研究方法——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结合,既要从继承做起,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认真梳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如证候的概念、名称、分类与规范等,树立非线性复杂系统理念,力争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复杂科学内涵;同时,在充分认识人体复杂巨系统特征和中医理论体系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化原有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给朴素的复杂性中医药学赋予现代最前沿的科学内涵,使其由于复杂系统研究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将非线性科学、模糊数学、精密传感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数学、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不同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中医领域。由于证候是将中医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是最具复杂性特征的理论体系,力争将证候的描述由定性转为定量,建立合理反映复杂系统特征的证候宏观指标群,是当前中医药研究的当务之急。
其次,复杂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并没有完善的理论和完美的模型可供参考,需要我们从各个角度探索和研究,完善和充实。根据辩证论的观点,事物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转化中发展和前进的,所以,在中医药研究中,我们在坚持整体论为主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中医药研究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去制定要解决主要任务和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手段。就目前,我认为中医药研究的主要矛盾是中医证理论的科学阐释。这一理论的阐释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它的阐释可能从数字仿真技术和功能生物学找寻突破,比如,模拟人、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等。这一过程势必是一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作为现在的医药研究者首要的是做好中医文献的整理、中药现有品种和药材的保护,其次是耐心地等待。同时,应包容的对待不同的学术流派的研究成果,加强学术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再次,整合现有的中医药科研资源,因为我国的国情(穷和惊人的浪费)决定了我国的科研经费少的可怜,无法支撑现有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庞大而低效)的正常运作,故精简和裁撤瘫痪的科研机构,保留和合并部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机构,以保证有充足的资金用于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改革现在的中医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现存的中医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严重妨碍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培养的中医不能独立开方,无法灵活应用中医传统理论诊病,只能靠西医诊断手段进行治疗,应加强相应传统文化和信息学等课程的学习。
最后,作为复杂系统,中医的发展还在于有一个传统文化占强势的社会环境,所以强化国人的传统文化学习,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社会氛围,大势所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00:48 , Processed in 0.0485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