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8 18: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暑必挟湿”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来的。他认为暑邪致病一是“夏暑发自阳明”,一是“暑必兼湿”,指出了治疗暑病的用药规律。
暑病又称热病,暑湿有阴阳之分,按《内经》所论,发于夏至以后的称为暑病。本病在发病和病机方面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夏暑发自阳明”即本病发病之初即现阳明气分热盛的见症,如壮热、口渴、多汗、脉洪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所说:“大凡暑与热,乃地中之气吸受所致病,亦必伤人气分,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饥不转食,不大便,皆气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义,然无形之质,所以清之,攻之不效”。二是暑邪每易兼挟湿邪为患。由于暑热当令,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邪常与湿邪合而为患,即叶天士所说的“暑必挟湿”。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所载:“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人身一小天地,内外相应,故暑病必挟湿者即此义耳”。
清代名医吴鞠通继承了叶氏“暑必挟湿”的观点,并有独自的见解。吴氏提出,暑邪既为热极之邪,又具湿性,所以兼具湿热双重性质,即吴氏在《温病条辨•暑温》中22条所说:“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但有的医家认为,暑与湿性质上有阴阳之别,两者虽可兼挟,但毕竟不属一体,不能认为暑之中必有湿在内,所以提出了“暑多挟湿”的论点。从临床实际上来说,“暑多挟湿”较为妥帖。
对于暑温初起投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是从《伤寒论》例,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之说相合,所以吴鞠通亦说:“白虎为暑温之正例”。既然强调暑中兼湿,为何用药又无治湿之品?对此有两个问题应注意:一是虽有“暑必兼湿”之说,但暑温初起并不一定要兼湿,所以对不兼湿的暑温,暑邪为病,初起暑入阳明,即见阳明气分热盛的症状,药用辛凉清泄为主,多用生石膏、知母辛寒以清气分热邪。若暑热继续发展,耗气伤津,采用甘寒清热生津益气之品,多以黄连、黄柏、竹叶等清涤暑热,以麦冬、粳米等益气生津。暑病后期,劫烁阴液,津气大伤,采用酸泄之品以泄热生津,酸敛之剂以敛护津气。药用黄连、乌梅酸苦泄热,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人参补护主气,以敛护津气。暑入营、血分,当投以清营凉血之剂。初入营分应“透热转气”,药用犀角咸寒主清心营,黄连苦寒配犀角以清热解毒,生地、玄参、麦冬以清热滋阴,银花、连翘、竹叶以清透泄热,使营分热邪从气分而解,气营两燔者,宜清气凉营。暑入血分宜用清热凉血散血之剂,多以犀角咸寒清热凉血解毒,丹皮凉血散血,生地凉血止血生津益阴。暑闭心包宜清心开窍,以犀角、牛黄清心热,麝香、冰片开心窍。
暑挟湿为病治疗用药规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认明暑湿之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量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
1、暑湿伤于气分而编于上焦时,治疗则主以宣通上焦法,用药多取辛凉微苦,轻清宣化之品,如杏仁、连翘、薄荷、竹叶等。池,伏暑至深秋而发头痛,烦渴、少寐。薄荷、淡竹叶、连翘、杏仁、黄芩、石膏、赤芍、木通。
2、暑湿在中焦者, 多以苦辛宣通之品治之。如热盛中焦而出现阳明经症状,如壮热,烦渴,则投以辛寒清气配合利湿泻热之品。某,脉虚伤暑,头重,脘闷,付疫。丝瓜叶、大杏仁、六一散、茯苓皮、汉防已、绵茵陈、细木通、白蔻仁。
3、暑湿在下焦者,以温行寒性,质量开下之品治疗。蔡,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血症谛也。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弥漫以致神昏,乃诸窍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夯医犹然以滋味呆滞药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议用甘露法。猪苓、茯苓、寒水石、晚蚕沙、皂荚子去皮。
4、暑湿弥漫三焦者,宜清热利湿,宣通三焦。药用藿香、竹叶宣通上焦,厚朴、陈皮开脾行气以治中焦,滑石、通草清利下焦。某,暑热郁遏,头胀脘痛、口渴、溺短,当清三焦。药用丝瓜叶、飞滑石、淡竹叶、茯苓皮、厚朴、广皮、通草。

[/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8:21: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治湿通阳温病学家最有特色:与伤寒和杂病有区别.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2:2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现在暑湿病在南方多
4
发表于 2007-7-21 16:22: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5
发表于 2007-7-21 16:5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悟透此语,湿证治疗不在话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7:03: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下面引用由feng49222007/07/21 04:55pm 发表的内容: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悟透此语,湿证治疗不在话下!
好! 悟透此语,湿证治疗不在话下!请教!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8:27: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湿温病湿热挟杂,稽迟难解,夏秋雨湿季发病较多,湿为阴邪,最易伤阳化热,温为阳邪,最易伤阴损津。临床明晓湿温救阴通阳理法,则思过半矣。
8
发表于 2007-7-24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浅析叶天士“暑必挟湿”及其治法

好/湿温病湿热挟杂,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意在湿去热孤,以达治疗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0 10:28 , Processed in 0.0902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