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二十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4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黄帝说道:古医经上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这些我已经记住了,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岐伯回答道:人体体表禀受从上焦(上腹腔膜)输送过来的阳气(卫气),温暖肌肤(熏肤)和肌肉。现在寒气从体外侵袭,使大小经脉收缩,经脉受阻,上焦的卫能不能输送到体表,体表的阳气(卫能)不足,可是寒邪却停留在体表,所以体表温度减低,人体寒感受器感受到体温减低,所以产生寒颤,并企图使人体释放足够的热量。(问题的关键是上焦的经脉遇寒后收缩,胶原纤维不能传送红外线,所以体表寒冷。这是体表卫虚而引起的外寒,是体表的局部,尤其是足太阳经所辖的背部寒凉而引起的。阳虚则寒,是指: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血液不能通达四肢而导致的畏寒肢冷,多由于心脏的泵血能力不足而引起,临床以肾阳虚为多见)(正常状态下,人体五脏活动释放的能量正好可以用于维持人体的体温,理由就是人体安睡后,只有人体的五脏六腑在工作,但是人体却可以保持人体的体温。)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黄帝问道:那么阴虚生内热又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道:人体劳累过度,身体疲乏无力,当然用于脾胃的气血就会很少,这样势必脾胃的消化功能势必受损,饮食精华就不能正常输送到上焦,上焦的输布功能减弱,糟粕也不能顺利地从下部排泄出去而停留在胃中,但是人体还是企图把这些物质输送出去,所以就会拼命地加强局部的血管舒缩,但是整个通路的前面受阻,精微物质无法运走,时间一长身体就会启动另外一种机制,企图用白细胞来消灭这种物质,从而产生炎症反应,扩大了血管的舒缩范围,释放大量的热量,热气向上熏蒸到胸内,从而产生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黄帝问道:阳盛生外热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上焦不通利,不能顺利开闭毛孔,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腺不通畅,人体释放的热能不能及时地散发出去,所以体表温度升高而产生外热。(阳盛则热,是指阳热之邪亢盛所导致的发热,亦即人体释放的热能很多,阳盛生外热可能人体释放的能量并不是很多,只是由于毛孔被关闭而不能及时散热所至。)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黄帝问道:阴盛生内寒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道:由于人体的气血厥逆上行,分配给胸中的血液就减少,人体的寒邪就会聚集在胸部而不能被排泄,由于寒邪聚集在经脉中,血管中的营养就不能越过结缔组织胶体而到达细胞,从而不能释放能量,局部温度减低,所以就是“温气去寒独留”,这样的结果就是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神经冲动推动括约肌舒缩的效率也减低,这样的结果必然就是,“血凝泣”,微血管的搏动力大幅减弱的结果就是“脉不通”,这样就产生内寒。这时病人的脉象就是“盛大而涩”,(《黄帝内经素问探源》661页:认为“其脉盛大以满”当为脉沉细方合理。个人认为还是脉象盛大比较合理,因为经脉中有邪气,日久之后人体的局部检测系统因为长期得不到营养,而功能消失,但是经脉线上的其他地方还是没问题的,但是局部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经脉性能减弱,身体试图修复经脉性能的减弱,所以就会加大搏动,所以会脉盛大。)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黄帝问道:阴、阳、气、血在人体中偏聚在一起,(而不是和正常情况一样,协调地分配人体的气血,人体的气血偏聚是由于炳邪所致或者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在起作用。)疾病已经形成,症状也表现出来了,那么要如何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道:针刺要看疾病所在的经络情况,前面说疾病是由于气血失调,如果是血的疾病就调理治疗血、如果是气的问题就调理治疗气。根据病人体质的胖瘦强弱,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决定针刺穴位的数量的多少,部位的上下。或多取,或少取,或取上部,或取下部。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黄帝问道:人体内部的气血已经偏聚了,疾病已经成形了,局部的阴阳已经失去平衡了,要如何针刺补泻呢?岐伯回答道:用泻法治疗实性病症的方法是,当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使针与气一起进入体内,并摇大针孔,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这一原理类似,刮痧、揪痧,都是让实邪外泄出去;)在病人呼气的时候出针,使针随着呼气而拔出体外。这样,人体的正气就不会受到损伤,而邪气则与针同时泄出,得以消散。因为针孔是邪气外泄的门户,所以不要按闭针孔,以便让邪气尽快外泄。可以摇大针孔,使邪气外出的道路更加通利,这种方法叫大泄。出针时要用左手切按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才可以制服。
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黄帝问道:对于虚性疾病如何运用补法呢?岐伯回答道:医生持针后,不要立即刺入,而需要先安定病人的情绪,等到病人呼气时进针,针随着呼气而进入体内。这样进针,针孔就会紧闭,而人体的正气就不会外泄,等到经气来到得气时,迅速出针,出针应该在病人吸气时进行,随着吸气而拔出针,并按闭针孔。这样就可以使邪气消散, 而人体的正气得以保存留针,等待经气的到来要有足够的时间,这样可以使已至之气不会消散,远处的未至之气可以到来,这就是针刺的补法(追法)。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黄帝问道:先生说虚实一共有十种情况,都是由五脏产生的。五脏只有五条经脉,但是人身上的十二条经脉都可以发生病变,为什么先生你只提到五脏呢?人身的十二条经脉联系着人体的三百六十五节,每一节都有可能发生病变,这些节的病变波及到经脉,经脉的病变都有虚实,这和五脏的虚实是如何对应的呢?岐伯回答道:五脏和相应的六腑有着互为表里的关系,(五脏是十二经脉之纲,是全局性的,而经脉、四肢、百节的虚实则是五脏虚实的具体表现。有着外延和内涵的关系)经脉、络脉、四肢、关节都会产生虚实的病变,这些都是病邪所停留的地方,应该根据病变的部位进行相应的调理。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如果病变的部位在脉的就应该调理血;如果病变在血,就应该调理络脉;病变在气的就应该调理卫气;病变在肉的就应该调理分肉之间,病变在筋的就应该调理筋,病变在骨的就应该调理骨。如果是风寒痹痛,经脉拘急的,可以用火针劫刺患处;如果病邪在骨,可以用火针针刺然后用药物温煲患处治疗,如果病人皮肤肌肉麻木不仁,不知痛痒,则可以针刺阴蹻和阳蹻两条经脉为上策。如果身体疼痛,但是三部九候的脉象却是正常的(只有身体进行了大的调整之后,才会有脉象的变化),没有病态的表现,这时应该用缪刺的方法进行治疗。疼痛出现在左边,而右脉表现出病象,就可以用巨刺的方法进行治疗。一定要仔细察看病人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和症状,然后再进行治疗,这样再进行针刺就会有备无患了。
关于中医的评价问题一个小幽默
中医近来被一些所谓的“科学斗士”称为“伪科学”。 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啰嗦,为了正本清源,从源头上有理有利地驳斥这些带着某种目的“打假专家”,我们还是从人类如何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说起,因为科学的本意就是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服务人类社会,这样我们就不会被他们的所谓“科学常识”的大棒所打晕,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扬“中医是生命科学”。
人类是如何探索自然的呢?还是从一个小幽默开始吧。
时下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就是“营养健康”,国家不久前还颁布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们经常讨论怎样吃才营养健康。我们绝大多数人多是平时注意而已,也有不少人比较讲究,该吃什么东西不该吃什么,很有一番道道,他们经常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结果也是这些人的身体确实比较好。但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骨灰级的“营养发烧友”。既然达到了骨灰级那自然不一般,营养知识很丰富,已经不吃饭了,免去了各种有毒食品之忧,每天计算自己所消耗的能量,根据所消耗的能量决定吃多少能量类营养品,产生多少毒素,需要多少排毒的营养品和美容营养品,不过人家不叫营养品,分别叫能量块,健康块以及美容块。这个“营养发烧友”有一次出差到国外,由于事情比较急,时间紧走得匆忙忘带了一种重要的能量块,到了国外吃饭的时候才发现,急得不得了,于是很忧郁地打电话给老公,出差时间半个月没得吃,要饿死了,问怎么办?她老公回答道,你忘了别人是怎么活的啦,你吃饭就可以了,吃得饱饱的还能饿死你。这发烧友不禁哑然失笑,怎么把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给忘了呢!忧郁一扫而光。
科学
我们现代人在科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当然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离开了现代的科学仪器我们就不能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了吗?我们的本能是什么?难道我们祖先就不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以服务社会了吗!他们当时可没有我们现代的这一切啊!显然我们的祖先也在探索自然规律,没有古代的科学哪有现代的一切呢!我们祖先探索自然使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与生俱来就会使用的探索自然的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那么我们与生俱来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探索自然规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寻找它们背后的共同点,而后我们再用这一共同之处来考察别的事物看是否同样适合,如果发现都是正确的,我们就说找到了规律而后再用这一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科学的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观察事物——总结规律——实践验证。
我们的祖先毫无疑问也在探索自然,以服务社会,古文献印证我们的分析。
《易下·系辞》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中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祖先伏羲氏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就开始对天象、地理、万物等自然进行观察、进行思考了。他们抬头就观察天象;低头就考察地理;注意动(植)物的特征,思考万物与天象、气候、地理之间的联系,他们发明了八卦,用八卦来探索自然的奥秘,描述自然﹑人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通神明之德”就是与自然规律相通,找到自然规律;“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这些自然规律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祖先也在做探索自然的奥秘,解释自然现象的工作,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阴阳八卦就是一个这样的工具。对于靠天吃饭的祖先而言,知晓气候规律,把握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头等大事。《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中有“知万物者谓之天子”,老天的儿子当然知晓老天的规律了。祖先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不就是一年内的大尺度天气预报,是用来服务社会和指导农业生产的。我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谚语“懵懵懂懂,清明下种”,现在电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天气预报,可见天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依然是非常的重要!
科学一词是一个舶来品,没有标准的解释。一般认为科学的实质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描述,科学总是不断地揭示自然规律,它描述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的目的就是揭示自然的真谛。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科学。一句话:科学就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描述,人们用这些自然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制造工具﹑服务人类社会。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总是不断地接近它们。
自然是伟大的,在伟大的自然目前人类是渺小的,迄今为止没有人敢说人类已经知道了所有的自然奥秘,人类所了解的自然规律还只是自然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个人由于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在全人类的知识面前更是沧海一粟,没有人是全知,尤其是在自己的未知领域,专家也只是在某些领域知道得比别人多一些而已。正因为上述原因,真正的科学人是非常谦虚的,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不是全知,自己还有许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就是科学的化身,自己就是真理,因为科学永无止境,他们保持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永不满足,永不止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而他们要求自己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偏激,不轻易否定别人,嘲笑别人,一切经过自己思考后再下结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人。他们努力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不轻易放过异常的现象。人类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留意到异常后,再进入深入的研究后才发现的,比如青霉素的发明。
复杂系统和简单事物
中医被人们攻击为“伪科学”,“经验医学”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所谓的科学评判标准。这里牵涉到一个科学评判体系问题,许多人注意到中医和西医观察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应该使用不同的评价体系,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普通人心目中的现代科学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提出了主观和客观事物的划分问题,牛顿的经典力学隐含着一个绝对时空的概念,时间是永恒的,一切是可还原的可测量的,因而也得出了一个评判科学的原理——可重复性原理。如果你的实验别人可以重复就是正确的,如果别人不能重复就是错误的。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的概念,波尔的量子理论则提出了微观世界的“测不准原理”,因为在测量的过程中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量子世界用概率说话,我们高中化学的“电子云团”就是由于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没有轨道,只是运行在某一空间区域。现代科学主要描述的都是一些机械类的东西,处于无序状态的东西。用比较专业的语言来叙述就是: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事物。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是要在封闭的系统中,可是人们发现许多事物是和外界进行热交换的,比如生物,是远离平衡态的,所以近来又提出了一个所谓“后现代科学”的概念。后现代科学把世界分为“简单的事物”和“复杂系统”注1两类,人们发现不能用以前的理论来描述复杂系统。描述复杂系统的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 ﹑“复杂系统论” ﹑“信息论” ﹑“混沌理论”等。因为复杂系统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后现代科学认识到对于复杂的系统,只能用概率来考核了,用简单的可重复性来作为科学的标准有些不妥。比如天气,影响天气的因素非常多,每天的天气都不一样,现代的天气预报只有一个准确率的问题,百分百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还是建立了模型在预测,建立我国天气预报模型的首席科学家还得了国家科学大奖呢。我们用卫星,用雷达系统来采集数据,输入到模型中,每天用巨型计算机来计算,但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到底有多少,相信各位一定有自己的判断。近来我国先后发生了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地震预测现代科学一直还是一个空白,倒是在70年代我国还有个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报,最著名的就是75年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预报。其实天气也好,地震也好都属于复杂系统,复杂系统不遵循简单事物中的可重复性原理。
IBM设计的“深蓝”电脑由于和国际象棋大师对弈,而名声大噪,但是“深蓝”和每一个人对弈时所走的棋一定不一样,那么“深蓝”是否“科学”呢?天气预报是否不是科学呢?“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不可能被重复验证的,为什么它就被作为科学而广为宣扬呢?看来这些“科学斗士”使用双重标准,如果不是带有某种目的性就是智力辱没了苍天。
现代科学还有许多未研究的领域,尤其是生命科学,因为生物是可以主动适应环境的,生物是如何主动适应呢?比如“变色龙”它的变色的机理是怎样的呢?生物还只能适应环境,而我们人类和环境具有“互动性”,可以主动改造环境,和环境互为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又是怎样的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客观真实存在的人,老师的同一堂课对每个学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由于成长的环境不一样,人生也不一样,还有我们真实存在的“爱”,是否可测量呢?作为研究自然的“科学”这些领域是否不是“科学”所研究的范畴呢?难道我们人就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动物也有“爱”,这一点我们都不会否认,是否动物也不属于自然呢?我们所举的例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属于复杂系统,而不是简单事物。
科学也有未知领域,为什么一定要把科学 “绝对化”呢!难道世界上的事物就是非此即彼吗?除了对就是错误吗,这个世界就这么简单吗?我看科学并不霸道,是我们某些自愈为“科学化身”的人太霸道!
虽然复杂系统的影响因素太多了,但是还是有规律的,否则就不会有天气预报了,天气预报大部分时间还是准确的;“深蓝”电脑的国际象棋水平还是很高的,可以打败象棋大师。作为描述复杂系统的中医理论描述的就是气候和人体所遵循的规律,所以用简单的重复来考核中医药方值得商椎,其实西药治病也不是一个药方对一种病都有效,为什么厚此薄彼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6 22:32 , Processed in 0.1551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