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衷中参西 作者吕志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7 11:3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搞中西医结合,我不苟同我不懂。转一长帖赠诸君,表明我乐观其成。我心目中的楷模是杨志一先生。杨扶国总结其先父杨志一的经验中所说:“在三十、四十年代,‘西风’日盛,不少中医,出于种种考虑,在应用中药的同时,还往往配用西药。”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肓目做法。而杨志一先生“几十年来从不用西药,被某些人视之为‘顽固保守’。这种‘顽固’态度,一方面表明他对中医药的坚定信念,也表明了他严肃认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精神和医疗作风。当中西医理论或治疗方法发生矛盾时,他总是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坚持辨证论治的学风是可贵的。”
转一长贴赠诸君
(转贴)衷中参西 作者吕志杰
毛泽东主席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我们古老的祖国医学,从秦汉至明清,随着历史的沿革,代有发展和变化。但是,虽有千变万化,而中医固有的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没有变。现代医学的崛起,西医东渐,冲破了中医在我国“一统天下”的局面,面对这种中西医并存的新情况,明智的中西医学者的态度是衷中参西,或衷西参中,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充分发挥我们国家中西并存的优势。明智的名老中医,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学习西医,衷中参西,他们是中西医结合的先导。名医们的具体做法与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辨证辨病,中医贯通,双重诊断,中医治疗
朱良春说:“辨证与辨病密切结合,研究疾病与证候的关系,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必能相得益彰。所以说在临诊时常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求缩短疗效。”朱仁康说:“在实际工作中,我常认为中医辩证、西医辨病(当然中医也讲辨病)是目前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两个主要环节。”祝谌予说:“辨证辨病,扬长避短,采用中西医互相佐证,认识和治疗疾病,使我眼界扩大,思路展开,方法亦较多。”施今墨先生“认为西医有许多科学仪器辅助诊断,辨病明确,但治疗方法不如中医多。故于五十多年前即采用西医诊断手段,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声名大噪……三十年代尚无中医医院之设,先生创立中医医院,使用西医诊断仪器,采用中医辨证冶疗……先生此举,可谓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时逸人先生说:“病名以西医所载为主;其病因、病理、诊断、治法等项则以中为主,如是汇通研究,不但读书与临证之界限铲除,即中西医之门户亦可不必拘执矣。”赵心波先生“赞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形式,认为西医病名确切,有据可查;中医虽有病名,但比较笼统,缺少客观指标。所以他著的《儿科临床经验选编》一书,绝大多数用的是西医病名。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不仅着眼于消除症状,还要从根本上把病治好……赵老贯通中西医的又一特点是:既注意中医的辨证论治规律,因人而异,又积极摸索每种疾病的治疗规律。”章次公先生“吸取现代医学之长,为我所用,临证既辨证又辨病,主张‘双重诊断,一重治疗’。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目光。”综上所述,诸位名老中医思想开明,倡导中西医贯通,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双重诊断,中医治疗。这样,既能发挥西医辨病明确的优越性,又能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以弥补中医辨病方法的不足,提高诊治水平。但是,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人们并非都能正确对待,问题正如杨扶国总结其先父杨志一的经验中所说:“在三十、四十年代,‘西风’日盛,不少中医,出于种种考虑,在应用中药的同时,还往往配用西药。”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肓目做法。而杨志一先生“几十年来从不用西药,被某些人视之为‘顽固保守’。这种‘顽固’态度,一方面表明他对中医药的坚定信念,也表明了他严肃认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精神和医疗作风。当中西医理论或治疗方发生矛盾时,他总是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坚持辨证论治的学风是可贵的,潘澄濂尖锐地指出:“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中,有的不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而是执一方或一药以试病,我实未敢赞同。此外,尚有中医跟着西医亦步亦趋,如西医在用抗菌素的同时,中医不分寒热虚实,亦随着而大量清热解毒药,诸如此类,仅是中药加西药,不是有机的中西医结合。”上述问题和不良倾向,是值得注意和加以纠正的,不然的话,就会行丢掉“国宝”,丧失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优势。当然,有些疾病中医治疗并不占优势,那就不要故步自封,应该推荐给西医,让病人另请高明。总之,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在中西学术尚未沟通之前,除应注意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被短外,在临证会诊之际,仍应根据中医理论、四诊八钢、辨证论治,方能获效。切忌囿于西医病名,限制中医的辨证思路,使无所措手足;或按西医诊断投药,进退无据”(路志正)。
(二)中西同道,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学业有成
方药中说:“西医学中医,中医也可以学西医。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通过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使自己所学能够借助他方的长处得到更好的整理和发挥,我认为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九五二年我到北医学了五年西医之后,感到中医有必要学点西医……五年的学习,最大收获是使我认识到了西医的长处和不足,也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医的长处和不足,而恰好中医之长,正是西医之短;西医之长,也正是中医之短。……他的这种分析是客观的,有利于中西医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以便扬长避短。叶橘泉说:“西医的优点在于分析,中医的优点在于综合。事实上,理论的研究需要分析,而整代本性的内科治疗,则需要综合,保况中医中药治疗的方法很多。在曰本有一句名言,叫做‘理论之完备,莫如西医;疗法之周到,莫若中医。’这也说明这一点。”沈六吉说:佘一向认为,中西医学互有短长,应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何世英说:“诊断明确,应急措施多,是西医之长;辨证施治,灵活性强,是中医特点。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就能提高临床疗效。”陈苏生说:“必须承认,今天的中西医之间,还存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事实,应当取长补短,不要护短忌长。假使中西医的一方出现了‘一无所长’,那就不存在什么中西医结合问题了。”施今墨先生“提出中西医应互相学习,使其融会贯通,西医应该学习中医,中医也应该学习西医,知已知彼,取长被短”。秦伯未先生“是一个有相当名望和地位的老中医,为了摸索中医对某些西医诊断病名之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他有机会就向西医同志学习,翻阅西医书籍,以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思路,逐步实现中西医渗透和结合,他反对中医西医相对立,故步自封……他说,听诊器是问题的延伸,X线、显微镜是望诊的延伸,补充耳朵、眼睛的不足,不应该排斥,应该采纳。”眼科名医韦文贵先生“一贯尊重西医专家,并吸收现代医学的东西,充实中医眼科辨证论治的内容”。陈达夫先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建立了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的学说”。刘季三先生在他著述《松荫庐医话》有“医贵通中西”之论,主张“以彼之长,易此之短”。总之,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所以,中西医同道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则学业就会有更大的成就。否则,如果中西医“相互攻短,那无异是开倒车,阻碍医学的发展”(章次公)。
   (三)医之活人,中西同心,有利病者,何分中西
孔伯华先生“于一九五二年受到毛主席接见之后,曾写信给毛主席。信中有云:‘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耳。今逢毛主席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先生的心愿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王静斋先生说:“中西医所操之术不同,而治病救人的目的则同,当互相取长补短,只要有利于病者,医何分中西哉?”肖龙友先生说:“医无中西,同一救人,不过方法不同耳。”余无言先生说:“医分中西,系以国界限之。其实医为仁术,不应有所谓中西之分,宜取长补短,熔冶一炉,以为人民司命,久而久之,使其学说……成为世界医学。”沈六吉说:“只要于病者有利,欢迎中西结合,中西会诊。”上述诸位名老中医的胸怀是多么豁达!医德是多么高尚!眼光是多么深远!他们胸怀仁术,以人为本,以德统术,只要能治病救人,不保守,能让贤,这种崇高的医德医风,实为万世楷模。
(四)中西医结合,衷中参西,办学育人,面向未来
关幼波说:“在卫生部一九八零年召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总结了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步骤,袁鹤侪先生认为“对中西医结合则应分两步:于医术上,可谋速成结合;在学术上,则从根本理论上做起,乃是长期艰巨的工作。前者可收速效,后者可达融会贯通。二者结合,方可奏效”。蒲辅周先生“赞成中西医结合,主张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充实、发展和创新中国医药学”。王文鼎先生认为,“中医的研究发展和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都必须首先搞好继承,不但要继承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理论,才能谈得上整理提高。进行中医研究,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成果,按中医的理法方药全面进行,反对废除理论、研究经验,或废除中医、研究中药的倾向和做法……”赵锡武先生“能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在中医原有理论基础上,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在办学育人方面,名医们亦主张以衷中参西为宗旨。例如,施今墨先生早在“一九三二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以中医为主,兼设西医基础课程,如解剖、生理等”。祝谌予说:“我自一九五六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以来,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始终主张中医学院学生应当以中医为主,但是除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课程之外,西医基础也一定要学。”谭日强的主张更明确,他说:“在教学安排上,坚持了中医课与西医课的比例为七比三。”诸位名老中医的上述主张是正确的,很值得目前决定中医政策、制定中医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重视之,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去。
小结  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正确对待中医,又要正确对待西医。目前,我们中医界面临西医学的兴起,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卑不亢,衷中参西,取长补短,为了人民的健康而工作,为了使中医学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而奋斗!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1:42:2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中西医并存之说
中西医临床并用的叫中西医。中西医的医话和医案早已客观存在。中医与中西医并存早已客观存在。衷中参西的理念,决定中西医的未来。中医已被边缘。呼吁中医高等教育回望回到回归,可以称经之处。若不如此,复兴中医,怕又是一个新的天方夜谭。可以称经之处是最大公约数。温故乃能知新、出新。告别中医西化的理念,决定中医的未来。“经典是最好的教材。经典之外的教材是学者们(往往是二流或三流学者)编的,而经典却是大师们(绝对一流)写的。只有学会跟大师们对话,才有可能学会拒绝精神垃圾,养成良好品味。”对可以称经的中医十三经原书,有不解之处,应存疑待考。全球中医药论坛,中医与中西医并存才对,用却波渔翁先生的话说:“不能只认一条路。”
中医十三经之说,尽管还未被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中医院校所重视和接受,但时间老人必将证明其价值。
张宾浅陋 ,任人评说。
曹东义先生说: “和而不同,所以并存。”“重复是因为重要,更因为容易被忘记,所以需要重复。该重复就重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21:13 , Processed in 0.0500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