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公立中医医院是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但为什么在中医发展问题上不被看好呢?刘世峰认为,现在大医院里的中医医生,大多接受过中医院校学历教育,对西医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加上医院的检查设备齐全。 民间中医基础作用应加强
正如刘世峰说的那样,我国真正缺医少药的是农村和社区,民间中医善于和病人交流沟通,充满人文关怀,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中医四诊诊疗方法,运用膏丹丸散以及针灸推拿按摩技术,疗效显著且收费低廉,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达到医患共赢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和社区为民间中医提供了用武之地,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民间中医的优势在这里应该得到发挥。当然,目前民间中医在执业中还存在执业资格、行医环境、合理收费等问题。需要国家在行业准入、执业规范、收费标准等方面,制定或完善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能够促进中医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做好民间中医“人员行医资格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如果对民间中医能像公立医院一样评定职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政策倾斜,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就能使他们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在基层从事中医药工作。
公立中医院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一般认为公立中医医院是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但为什么在中医发展问题上不被看好呢?刘世峰认为,现在大医院里的中医医生,大多接受过中医院校学历教育,对西医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加上医院的检查设备齐全,医院分配以医生创收的多少作为“金标准”,医生的诊疗收入非常低廉,所以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创收,以开检查、开西药处方为主,失去了中医特色。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和中医教育以及医疗体制有关,应该分析个中原因,逐步加以解决,而不应该放弃公立中医院这块阵地。中医院校应该采取师承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坚定的、能够用中医特色治病的中医人才,以解决中医院“不姓中”的问题。现在正在进行的医改,有关以技养医、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等措施的实施,能够让中医医院维持正常运行,让中医医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劳务收入,从而逐步扭转中医医院的“西化”倾向。使公立中医院在整个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能继续发挥“龙头”作用。
中西医结合“参谋”作用不可忽视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实际上由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部分组成。但在行政上则将中医隶属于西医(中医药管理局归卫生部管辖)、中西医结合隶属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由中医管理局管辖)。这种隶属管辖并不十分合理,但我们应该利用中西医结合这种形式协助中医发展。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的争论很多,然而无论从政策上还是体制上,都承认有一支中西医结合的力量存在,比如学校有中西医结合专业、医院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有中西医结合职称等等。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对于这一部分人,要根据他们在业务上对西医比较熟悉的特点,让他们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起到“参谋”的作用,而不要让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
总之,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式各样的专门人才。曹东义先生曾将目前的中医人员分为三大群体,认为“院校派”需要唤醒,“民间派”需要提高,“江湖派”需要管理,非常切中时弊。我认为,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应该团结一切拥护和爱好中医的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民间中医为基础,公立中医院做主导,并把中西医结合人士当成同盟军,大家携手并肩,联合攻关,在继承、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医。
来源:健康报2011-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