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08|回复: 7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5 05: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其起源实情,因年代久远,已无从稽考,有文字可考者,始于殷商,其时甲骨卜辞中已有疾病记载,但尚无理论体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各诸侯国养士之风盛行,士人著书立说,欲以经世致用,故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三教九流,杂说纷纭,其中尤以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盛行,当时的医家也深受影响,逐渐将这些哲学理论引入医学,用以解说医理,例如:《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扁鹊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的事。至秦汉时,医家将其着于竹帛,就形成了中医理论,例如《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七部医经。近十多年来,许多所谓的中医教授、专家为了沽名钓誉,极力鼓吹“医源于易”的谬论,盲目夸大周易中医理论的影响,歪曲了中医理论的本源,一时间牵强附会之说,捕风捉影之论甚嚣尘上,使中医变成了玄学。如今竟有人打出“医易”治病的幌子,用占卦为人诊治疾病,还在广播电视上介绍这方面的所谓经验,这种复古倒退的行为对中医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隋唐以前之医家,其著作基本不谈易,考查《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等隋唐以前医书,没有一本书提到《周易》或引用《周易》之语。隋唐以后,某些医家始援易入医,自隋唐至宋的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也只有一些零散的医易言论,如巢元芳用《周易》八卦配合方位来表示邪气的阴阳刚柔,仅此而已。孙思邈并未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的话,只是在《千金要方》卷一“大医习业”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在这里孙氏提的是《周易》六壬,将周易是视为卜筮之书,不与医学著作相提并论,而与阴阳禄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列在一起,其用意非常明确。而且在两《千金方》中再也没有看到易医关系的论述。王冰注《素问》引《易》原文以释医也只有20处。到明代张景岳则提出“医易同源”的学说,他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他说的医、《易》同源,是同在阴阳变化而已。其后有有人将“医易同源”附会为“医源于易”。所谓“医源于易”,的“易”是指《周易》。纵观中医发展史,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现今所说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卜筮(卜卦)之书,大约成于西周末或东周初,用于占筮,周人以其中卦象、卦辞和爻辞推断人事吉凶。《易传》乃解经之文,有一定的哲学原理。其哲理基于《易经》之卦象衍绎而成。《易经》主要由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可以说与医学毫无关系,而《易传》则有谈到阴阳、精气等哲学范畴,因此,提倡“医源于易”者则认为中医古籍《素问》《灵枢》中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它成书的《周易》。其实这种论调从表面上似乎很正确,无懈可击,所以迷惑很多人,但认真去考查,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鼓吹“医源于易”者所犯的错误在于将《易经》和《易传》的成书时间混为一谈,前提一错,其后所得的结论全错。因此,“医源于易”是一种误导,也是对中医理论本源的歪曲。要证明“医源于易”的错误,我们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易传》的成书年代:《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这些文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分别写成于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是当时研究易经的人用当时的哲学原理来阐发和解释《易经》的文章,叫做“注”或“传”,这类文章很多,这类“传”都是单独流行的,并未成集,也不附于《易经》之中。到了西汉初期,汉儒将与儒家学术有关的解《易经》之“传”文选出7种10篇附于《易经》而称为《易传》,犹如“经”之“羽翼” 故又称《十翼》。所以西汉前所称之《周易》或《易》,特指《易经》。自汉儒将解经之《十翼》合入六十四卦经文后,则“经”“传”并行,因而西汉以后所称之《周易》或《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灵枢》《素问》的成书年代:《灵枢》《素问》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此二书约成于东汉中后期,并非《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内经》,其中的某些篇章可能取自《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七部医经,而七部医经之文又源于先秦。因此,《灵枢》《素问》是东汉以前中医理论集大成之书。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先秦时已经形成。

三、精气、阴阳学说出现的年代。

   从文献记载来看,“精气”首见于《管子》一书,《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水地》等篇,以精气为中心,构成统一而独立的精气思想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精气的著作。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末年,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春秋时,阴阳学说已被用于各个领域,在《左传》和《国语》中有很多事例。《孙子兵法》老子《道德经》《管子》等书都有阴阳内容。这就说明,在《易传》产生前,精气、阴阳学说已形成。

我们清楚以上三个问题后,就可以分析“医源于易”的错误了。首先,《易经》中是没有阴阳思想的,到战国末期及西汉初期,易学家利用当时的阴阳学说来解释《易经》筮法中的变化法则,从而将阴阳思想附会于《易经》中。而中医引用阴阳较《易传》为先,例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在医和和扁鹊熟练地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易传》还没有写成呢。其次,再从《灵枢》《素问》内容来看,精气、阴阳、五行之说贯串始终,其精气学说源于《管子》、阴阳之说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哲学,五行之说则源于《尚书》《管子》等书,而《易传》不载五行之说。此外,《灵枢》《素问》所论有脏腑、经络、腧穴、病因、病机、 病证、诊法、治则、针具及刺法等,更与《易传》无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医源于易”的观点是错误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10-25 09:36:18 | 只看该作者
医当然不可能源于易,但是医和易很有可能是兄弟。
3
发表于 2013-10-26 10:05:08 | 只看该作者
医易相通,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领域的体现,各自具有不同知识形态和表达结构。没有先后、没有隶属、没有源流、之一种交叉关系。
中医学借助易经的哲学灵魂,使自己系统不断完善;
易经从他自己的一个侧面吸收医学的合理内核而充实自己。
4
发表于 2013-10-28 18:39:14 | 只看该作者
罗生的一开始论述就错误了,中華醫學不是在所謂的“哲學”詭辯論中發展的,哲學的根本思維是無向的,“哲學言;任何方向都是沒有終點的,無論是上下,左右,前後。”然而中華醫學的思維是有方向的是三經六向,也叫三經六緯,再者,中華醫學六理具備之時,所謂的“哲學”還沒有產生,中華民族文化把哲學謂之折口,就是一個人有兩個口,也就是詭辯的東西。
5
发表于 2013-10-28 18:41:29 | 只看该作者
再往下來看是啰嗦,,一派胡言亂語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9:06:20 | 只看该作者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8 10:41
再往下來看是啰嗦,,一派胡言亂語了

请你逐条批驳,摆出你的观点和证据,若做不到,就请你不要再胡言亂語了,哈哈!
7
发表于 2013-10-28 20:07:09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0-28 19:06
请你逐条批驳,摆出你的观点和证据,若做不到,就请你不要再胡言亂語了,哈哈!

你要是这样说, 我还是不说了,本来我看你的第二篇原创,是欣赏你的,现在看来你还不配我逐条了。哈哈哈哈,
8
发表于 2013-10-28 20:12:08 | 只看该作者

罗生;说不会了,我再告诉你!

本帖最后由 安济堂 于 2013-10-28 20:13 编辑

罗生的一开始论述就错误了,中華醫學不是在所謂的“哲學”詭辯論中發展的,哲學的根本思維是無向的,“哲學言;任何方向都是沒有終點的,無論是上下,左右,前後。”然而中華醫學的思維是有方向的是三經六向,也叫三經六緯,再者,中華醫學六理具備之時,所謂的“哲學”還沒有產生,中華民族文化把哲學謂之折口,就是一個人有兩個口,也就是詭辯的東西。
哈哈哈哈,,,你把你的这第一条先给我说明白,是你的哲学解释阴阳理论,还是阴阳理论能解释你的哲学?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08:22:10 | 只看该作者
安济堂 发表于 2013-10-28 12:12
罗生的一开始论述就错误了,中華醫學不是在所謂的“哲學”詭辯論中發展的,哲學的根本思維是無向的,“哲學 ...

请继续!
10
发表于 2013-10-29 08:51:36 | 只看该作者
罗生您好,这个网上的很多人我是见识过的,我是看到你还是一个另类学子,思维敏捷才说了一些,还请海涵。关于中华医学无论是专家教授他们还不明白,还不懂,还有很多的道理知识没学习过,我也不强求了,问题是这些专家教授不能严于律己施教于人,连最起码的文化知识都搞错了,还整天叫唤着传承中医。看看中国这些年各大中医院校培养了几个名副其实的医生?然而专家教授却冒出了不少。可谓教育怪胎!低级的文化造就了低级的产品,低级的产品表演了低级的影像,低级的影像充斥在医疗的舞台,更有一些所谓的中医人就是文化的流氓渣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0 09:55 , Processed in 0.0527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