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32|回复: 3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 18:1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5-5-2 13:34 编辑

论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也是中医临床学最显著的特点。那么,证具有那些科学内涵,它与疾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说证的本质是“病机”,有人说证的本质是“病理状态”,有人说证的本质是“人体内环境具体应激状态”等等。从以上这些关于证的定性来看,他们都认为证体现的是病因,将证看作是人体内环境中发病的机制。本人觉得这种抛开对各证的具体分析,却以高度概况的方式来定性证的本质并不可取,因为如此一来,不但远离了各证的具体内涵,而且使证的本来面目陷入模糊与神秘之中。实际上,中医学关于证的内涵有着非常清晰的描述,例如在八纲辨证中,证有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阴证和阳证。其中表证和里证指出的是疾病的表里位置;寒证和热证指出的是疾病的寒热性状;虚证和实证指出的是疾病的正邪原因;阴证和阳证指出的是患者体内阳气的衰亢征象。由此看来,在八纲辨证中,虽然一些证与病因有关,但它们均不是具体的“病机”、“病理状态”或“人体内环境具体应激状态”。有人可能会说,表证和里证反映的疾病位置的确不是病因,但寒证和热证反映的阳虚和阴虚,虚证和实证反映的正气虚弱和邪气过盛,以及阴证和阳证反映的寒邪凝滞和热邪壅盛,它们应该是与病因相关的“病机”、“病理状态”或“人体内环境具体应激状态”吧。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就这些证的内涵逐个加以分析。
       先说寒证和热证吧,寒证指受寒邪而阳虚的病变和证侯;热证指受热邪而阴虚的病变和证侯。中医认为,就性状来说,任何疾病不属于寒证就属于热证,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在中医学里,寒证和热证是将所有疾病归结为寒热两种性状。然而,当判断疾病的性状是寒还是热时,却不是由疾病本身来做病理分析,而是依据病理反应规律,由患者出现的证侯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寒热定性。由此看来,可以说寒证和热证力图用阳虚和阴虚,来概况“人体内环境”的状态,但不能说它们就是“人体内环境具体的应激状态”; 可以说寒证和热证的判定依据的是病理反应规律,但不能因为依据了病理反应规律,就说它们是“病理状态”;可以说寒证和热证是将众多病因归结为寒邪和热邪,但不能把抽象出来的寒与热当作具体的“病机”。实际上寒证和热证是用寒热作为一对纲领来概括疾病的性状。
       再说虚证和实证吧,虚证指正气虚弱所表现的病变和证侯,实证指邪气过盛而正气未衰所表现的病变和证侯。如此一来,就病因来说,任何疾病不属于生理功能衰退导致的虚证,就属于外感导致的实证(当然由于病情发展,实证也会转化为虚证,但这种转化是以生理功能衰退为前提的)。既然虚证和实证只是从正邪两个方面概括着病因,并没有从具体致病因素上揭示出具体的“病机”,因此虚证和实证也就不是“人体内环境具体的应激状态”, 也不是具体的“病理状态”。实际上,虚证和实证只是将“人体内环境”或“病理状态”归结为正气虚弱或邪气过盛两大类别。然而,就是这正气虚弱或邪气过盛,也不是由于剖析“人体内环境”中的“病理状态”取得的结果,而是根据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即证侯的特点,对病因属性作出的推断,且这种推断也只能在正与邪上定性。因此,虚证和实证是以正邪作为一对纲领来概括疾病的原因。
       最后再说说阴证和阳证,阴证指体内阳气虚衰、寒邪凝滞的疾病和征象;阳证指体内阳气偏亢、热邪壅盛的疾病和征象。由此看来,患者体内阳气的衰与亢是造成阴证或阳证的根本原因。那么何为阳气呢?中医学认为,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得以出生以及成长、发育、生殖、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然而就是这个阳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它,无论从物质形体上,还是从功能态势上,均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实际上,阳气仅仅是一个没有实体的医学概念,至于说它作为生命活力最重要的元素,只不过是古人的猜想。既然如此,关于阳气的虚衰或偏亢,就无法从阳气本身去判定,只能从患者病变征象上进行定性。一般来说,凡是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的征象归属为阳证;凡是表现为抑郁、沉静、衰退、晦暗的征象归属为阴证。由此看来,阴证和阳证是以阴阳作为一对纲领,依照阴阳归属原则对病变征象的概括。既然阴证与阳证只是从征象上将疾病概括为两类,那么阴证的寒邪凝滞和阳证的热邪壅盛,就不是具体的“病机”,或“人体内环境具体的应激状态”,而是关于“病理状态”的归类与抽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八纲辨证的实质是以表里、寒热、虚实和阴阳作为四对纲领,从四个角度对疾病进行的归类。其中,用表里对疾病的位置归类;用寒热对疾病的性状归类;用正邪对疾病的原因归类;用阴阳对病变的征象归类。八纲辨证之所以用表里、寒热、正邪、阴阳作为四对纲领对疾病归类,是因为这四对纲领可以高度概括疾病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表里和正邪本身就是疾病的属性,其中表里可以囊括疾病的所有位置,正邪可以囊括疾病的所有原因。而寒热和阴阳虽然只是人们赋予疾病的属性,但它们却来自于疾病特征的抽象,可以分别形象地概括疾病的性状和征象。
       当然,在八纲辨证中,由于各证的判定不是出自于对疾病的剖析,因此它们揭示不了疾病的结构和病理,以及具体的致病因素。不过,由于八纲辨证依据的是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而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又是疾病的不良反应,因此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疾病的属性与特征。例如,表证和里证反映的表与里,属于疾病位置方面的属性;虚证和实证反映的正与邪,属于疾病原因方面的属性;寒证和热证反映的寒与热,属于疾病的性状;阴证和阳证反映的阳气的衰与亢,属于疾病的征象。由此看来,八纲辨证虽然辨别的不是疾病,但却是疾病的属性与特征。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就像刻画罪犯特征的现代刑侦学,只不过刑侦学依据的是犯罪痕迹,辨别的是罪犯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习性等属性与特征;而八纲辨证依据的是证侯,即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辨别的是疾病的位置、性状、原因和征象等属性与特征。
       既然八纲辨证辨别的是疾病的属性和特征,那么像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他辨证又辨别的是什么?下面就拿脏腑辨证中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来探讨这个问题。中医认为肾阴虚证在病理上表现为肾阴亏虚,肾阳虚证在病理上表现为肾阳虚衰。看来,中医是将肾阴和肾阳当作生理指标看待的。如此一来,所谓肾阴虚证,就应该是肾阴这个生理指标发生了亏虚异常;所谓肾阳虚证,就应该是肾阳这个生理指标发生了虚衰异常。当然,肾阴和肾阳本身是没有实体的,它们仅仅存在于有关肾的生理指标的阴阳归属中。不过,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作为医学概念,它们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主体,其主体就表现在患者的证侯上。例如二者除了共同具有腰、膝酸软,腰疼喜按的症状外,肾阴虚还表现为:头晕,健忘,耳鸣耳聋,盗汗,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发落齿摇,足跟疼痛,男子遗精不育,女子崩漏或闭经不孕,舌红,脉细数等。而肾阳虚则表现为: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自汗,阳痿,不孕,带下清冷,头晕耳鸣,小便淸长,遗尿,苔白质淡,脉沉迟而弱。由此看来,肾阴虚和肾阳虚所表述的肾的生理功能异常,虽然没有揭示出肾的生理指标变化,但却从患者征象上反映着肾生理功能异常的特征。
       从这个例子可以得知,不仅八纲辨证的证反映着疾病的某些属性与特征,其他辨证的证同样反映着疾病的某些属性与特征。如果说它们与八纲辨证有所不同的话,那也是这些辨证较八纲辨证的高度概括更具具体性,已经具体到了气血、经络,以及人的组织器官,进一步揭示着疾病的属性和特征。
       总而言之,在中医的所有辨证中,证与病的关系是属性与本体的关系,是特征与本质的关系。证虽然反映不了疾病的内部结构和病理,以及病变的具体致病因素,但却反映着疾病的属性,反映着疾病或因病而生理异常的特征,这就是证的科学内涵。因此,所谓辨证,就是探索疾病的属性与特征,所谓辨证施治,就是从疾病的属性与特征人手,对疾病进行治疗,这就是辨证施治的科学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24:54 | 只看该作者
   辨证施治的优势
由于辨证施治是从属性与特征入手对疾病进行治疗,因此:1、对一些人们还不认识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2、对某些现代医学尚无治疗方法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可以大大降低治疗的盲目性,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如中医对非典的治疗就是典型的例证。可惜中医在抗击埃博拉中没有参与,如果参与,肯定会减少死亡率。3、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还没有能力认识病理的情况下,辨证论治显示了中医人的大智慧。4、由于现代科学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病理已经被人类所认知,同时病理反应规律也以被人们所掌握,因此中医在辨证的同时也就了解了疾病。如果现代医学结合运用辨证,不仅会对疾病的诊断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会大大降低诊断的成本。5、如果中医在四诊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生理指标定量分析,将会使中医的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中医对疾病的诊断率。
3
发表于 2015-5-1 18:39: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5-5-1 18:39: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15-5-1 18:40: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15-5-1 19:00:17 | 只看该作者
     辨证论治来源于《伤寒论》,之后的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最终归结于八纲辨证。
    证本质研究搞了半个世纪,毫无结果,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以脏腑辨证中的“证”、八纲辨证中的“证”作为证本质的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伤寒论》中的“证”作为研究对象!花了无数钱财,仅仅达成了一个共识:证本质就是病理状态。戛然而止,从此,没有人再研究证本质了。
    证与疾病的关系:疾病是指中医的疾病还是西医的疾病?“证”是西医疾病里的病理状态,还是中医疾病中的病理状态?什么是病理状态?八纲辨证中的“证”是不是中医疾病中的病理状态?是不是西医疾病中的病理状态?
     还请先生赐教。

点评

人的生理病因无论在中医那里,还是在西医那里,都是一样的。当然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名称,然而不同的名称不会改变其的客观存在。例如,不管叫作人头也好,叫作脑袋也好,它们终归是思维的器官。古人云“心之官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 21:22
7
发表于 2015-5-1 19:09: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发表于 2015-5-1 19:14: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21:22:2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 19:00
辨证论治来源于《伤寒论》,之后的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最终归结于 ...

      人的生理病因无论在中医那里,还是在西医那里,都是一样的。当然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名称,然而不同的名称不会改变其的客观存在。例如,不管叫作人头也好,叫作脑袋也好,它们终归是思维的器官。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显然是不正确的。不正确就必须改正。

点评

谁搞错了谁修正,你可能是跳级毕业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  发表于 2015-5-3 07:19
还是说说证与疾病的关系。  发表于 2015-5-1 21:49
10
发表于 2015-5-1 21:55: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 09:18 , Processed in 0.0642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