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黄中正先生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5 16: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答:黄中正先生问
  
    黄中正先生在“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理论无法成立”(简称五行学说)一帖61#的跟帖中问:
    你说的是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吗?内经里有这些描述吗?你的相生相克在何处,如何解释。你的这些能解释阳化气,阴成形吗?你能解释脏象中的五行?为什么 心是火?。。。。。。

    黄先生论坛上的发言多是态度,少有论证。今能发言论证五行学说,应该欢迎。为了回答黄先生之问,“你说的是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吗?内经里有这些描述吗?”有必要汇集我们的发言,看看我的回答是不是《内经》的论述。
2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6:16:19 | 只看该作者

(15#)黄中正先生说:
用四季描述阴阳五行原理本是有点牵强。四季中的现象与阴阳五行的内容相似的地方主要有这二点:一是周期性,阴阳五行是描述周期现象的理论,四季是周期变化的。二是周期现象有四个阶段,阳升阴降、阳降阴降、阳升阴升、阳降阴升,与四季变化相似。用四季变化主要解释阴阳变化,无法解释五行。四季的周期基本是不变,但五行的变化会改变阴阳变化的周期,“土”增大则周期变长,“金”和“水”增大则周期缩短。阴阳和五行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不在这详细介绍。-----------------------------
(17#)一吐了之答:
说得好,可惜谬以千里。
1,【四季是周期变化的】,周期是360度,也叫太极,也叫天周。既是周期,就可无限分纪。四季是四分,24气是24分,72候是72分,为什么不能五季五分?
2,【周期现象有四个阶段】,周期是阴阳变化的周期,阴阳是气化,不仅仅是四个阶段,而是“不可胜数”个阶段。四个阶段是日月运行周期的四个正位的时间。而四个正位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正位,没有地球还有什么东西南北?还有什么春夏秋冬?所以,地球居四个阶段之中,即四个阶段也可分成五个阶段。
3,【四季变化主要解释阴阳变化,无法解释五行】,五行是日月的五方之行,是日月的天周之行。日月之行产生阴阳气数的变化,也产生金木水火土有形之质的变化。所以,五行是五行之质,阴阳是五行之时,七星是五行之源。

(21#)黄中正先生复:你受易的影响真不小。可是易的阴阳和五行的阴阳有可能有本质的区别。
-----------------------------------
(26#)一吐了之答:先生可能不是搞中医的,不仅医易不分,连事实也不懂。你说,我说的,哪是易?


(34)黄中正先生复:所谓“医易不分”倒底是什么含义,先生可去看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再说阴阳五行不是中医的专利。
-----------------------------------------
(37#)一吐了之答:学中医,读中医书,科技史与医何干?中医的阴阳五行,是中医的专利。

(38#)黄中正先生复:科技史告诉你,阴阳五行引入中医有二千年,在医书中出现易经不到一千年,是宋以后,而且从此后除温病学外,中医理论再也没有出现之前的发展速度和超越《内经》《伤寒论》等的论著。
---------------------------------------
(39#)一吐了之答:你说的科技史是不正确的,因为《内经》立书明意“昔在黄帝”,即阴阳五行自远古始。我学《内经》,不干《易经》,你既知【中医理论再也没有出现之前的发展速度和超越《内经》《伤寒论》等的论著。】为什么不懂内经之理?为什么把内经当易经?为什么用科技史取代内经?

(40#)黄中正先生复:是你说的医易不分家。一般技术史不是由一二个专家来制定,最后定稿是要通过集体认可。你认为技术史是错的,却认可个人常识。
朱震亨 滋阴派 在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李东垣 补土派 治疗上当以升发脾阳为主。
张从正 攻下派 去邪的方法主要有汗、吐、下三法,张氏特别善于应用这3种方法,他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 。
刘完素 寒凉派 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这四大家在临床上将阴阳五行某一行在医病上发扬光大。
--------------------------------------
(49#)一吐了之答:【医易同源】不是医易不分,【技术史】不是中医,其是否正确,要经得实践验证。
  四大家的临床是局部经验,而中医是整体论治,这个整体就是六经。六经为阴阳之道,升为阳,降为阴,出为阳,进为阴。病在三阳,多为外邪,当祛,病在三阴,多为内邪,当扶正。故,阴阳是五脏之气。五脏,是阴阳之质。阴阳行五脏是五行,五行五脏是人体结构。

(53#_)黄中正先生复:不想与你争论了。只想说,阴阳五行不是中医专有的,是自然规律。本月7日在成都西南交大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大会,会议上我作一场关于阴阳五行科学原理的学术报告,有兴趣你来听一下,当面交流。
-----------------------------------------
54#)一吐了之答:,阴阳五行的确是自然规律?是天体运行的规律。日月运行于五方之位是五行,阴阳是五行之气,金木水火土是五行之质。阴阳五行是地气,恒年不变,周而复始。阴阳五行之源是七曜周肇,日月会五星。而五运六气则是七星运行六十年的气化规律。

(61#)黄中正先生复:你说的是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吗?内经里有这些描述吗?你的相生相克在何处,如何解释。你的这些能解释阳化气,阴成形吗?你能解释脏象中的五行?为什么 心是火?。。。。。。




点评

黄先生说: 阴阳五行不是中医专有的,是自然规律。--------------------------------------- 答:的确,阴阳五行不是中医专有的,是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八卦》用符号表示的天体运行的规律,即古人日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5 16:27
3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6:27:38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5-5 16:16
(15#)黄中正先生说:
用四季描述阴阳五行原理本是有点牵强。四季中的现象与阴阳五行的内容相似的地方主 ...


黄先生说: 阴阳五行不是中医专有的,是自然规律。---------------------------------------
    答:的确,阴阳五行不是中医专有的,是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八卦》用符号表示的天体运行的规律,即古人日测日影,夜观星辰变化的太阳视运动的规律。
  《内经》“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五运行大论 )是对八卦的阐释,说明古人认识天地运行的变化,是以观察日月星辰为标志和纪度。认识阴阳的升降运动,是以四时寒暑的变迁为征兆。八卦论的是天地之理,是自然规律。这个天地之理,自然规律就是阴阳五行。

  《易经》以八卦为象征,把阴阳五行运用于人世,创立了哲学,成为社会和精神思想的法则。《内经》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为纲领,把阴阳五行同人体相结合,创立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理,这便是中医学。医易同源,同于天理地理。医易不同流,不同在易是用天理,把阴阳五行用在社会和思想的各个领域。而医是化天理,把阴阳五行化成了生命,化成了人体的系统结构。

黄先生问:你说的是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吗?内经里有这些描述吗?
----------------------------------------------
    答:《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天元纪大论》云:“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什么是天地之道?《五运行大论》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也,说明天道,地道都是候气变化之道,候气就是阴阳。天有阴阳,是五运阴阳,“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天元纪大论)是五行运化的阴阳,寒暑燥湿风。
    地有阴阳,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四时一岁。即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365日,都是地之阴阳。地阴阳是日月运行于天度的气数。

  《五运行大论》指出: “天地动静,五行迁复”,“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天之动,是天之星辰日月与五星的运行,日月分别会五星于东西南北中五方,是天体之五行。五行应五方之精气是寒、暑、燥、湿、风。
   地之静,是地天同心,方位相同,以载万物生成之形。五方天气,在天为气,丽地成形,在地化生木火土金水五形,“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天元纪大论)所以,五形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象征,彰显的是四时之气行,日月五方行,故称金木水火土五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7 06:22 , Processed in 0.0590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