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史,特别是中医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五材学说”
中医教材说,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中医如此认识五行,其唯一证据来自于《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七年》中的一句话,“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为了论证,《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这句话,是否具有中医教材所说的那层意思,即五材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元素。我们把《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句话,所在的段落摘录于此。
宋左师请赏,曰:「请免死之邑。」公与之邑六十。以示子罕,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削而投之。左师辞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话,先简单介绍一下“向戎弭兵”。公元前546年,宋左师向戌奔走于晋﹑楚之间,请求弭兵,即停止战争。诸侯皆表示赞同,同年七月,于宋都蒙门外订立和平条约。参与结盟的有晋赵武﹑楚屈建等各国大夫及小国君主。会前,晋﹑楚约定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朝贡。由于当时晋国内部出现大夫专政兼并,无力与楚进行战争,而楚国受到吴国牵制,也无力同晋争霸中原,所以结盟后,与会国停止战争十多年,其中晋﹑楚四十多年没有再发生战争。想必向戎向宋公立下过生死状,弭兵之约谈不成,愿受处死;谈成了,免予处死,还要封赏。
翻译这一段落:宋国左师向戎请求封赏,说:“请给我免予处死还要给的封赏。”宋国公赏赐向戎六十块(平方里)封地。向戎拿奖状给子罕看,子罕说:“凡是诸侯小国,都受晋、楚两个大国的军事威慑。畏惧威摄,不敢造次,上慈下和,国家安定,给大国当差,参与国际事务,小国才能生存。若是没有大国威摄,小国上下不服管束,必生内乱,大国必然武力干预,小国也就灭亡了。(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句话先不翻译,之后看看应该是什么意思)谁能消灭战争?战争是永恒的,是整治不遵循国际政治基本关系的手段。圣人靠战争而兴盛,乱人靠战争被消灭,废祸乱、兴文治;存道德,亡不义;昏愚昧,明事理,都是战争存在的理由。而你向戎要废武功,凭空企求文治,你不是自欺欺人吗?靠欺骗蒙蔽诸侯列国,罪大恶极。不但不讨饶罪过,反而请求封赏,真是贪得无厌。”削去竹简奖状上的文字,扔给向戎。左师向戎,向宋国公辞掉封赏之邑。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这一段落,是子罕讲述战争,在国际关系当中作用的。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去探讨什么宇宙有五种基本物质。这太不符情理,没有语言逻辑了吧?
子罕前几句在讲,大国和小国之间,存在一个威、畏、事、骄、灭的国际关系。接下来的“天生五材”,必然不能离开这个意思,进行下一步的强调。对于威摄,听话,上慈下和,国泰民安,老大就有事儿给你做;不听话,上下不睦,祸起萧墙,老大就要灭了你。自然而然存在着,威、畏、事、骄、灭的五种交际关系,国际关系如此,被剥夺了权利的奴隶,其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这个注解,是不是更符合原义呢?(天生,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宇宙生成的意思。民,甲骨字形,被刺瞎眼睛的奴隶,没有姓氏;百姓,有姓氏,是贵族。民不等于百姓,两者不等同于今天语义下的人民群众、老百姓。)
若问,用木火土金水的关系,强调,威、畏、事、骄、灭的缺一不可,有何不可?那么,此处的“五材”,就不是“五行学说”乃“五材学说”的证据,更非唯一证据,而理应有一个“五材学说”在别的典籍之中。可惜,在古代其它文献中,有几处提到过“五材”或“五才”,却不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含义,也没有被当做一种学说,更成为不了“五行学说”的证据。
可气的是,西晋杜预,杜元凯,不求甚解,注解五材为木火土金水,后世儒家竟然把它也当做经典尊奉,不敢越雷池半步;民国的国学大师们,学问做得如此粗糙,不明就里,人云亦云,就敢大肆鞭笞五行学说为糟粕;当今中医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微言大义,硬生生杜撰出一个“五材”涵义的中医“五行学说”。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除了诡辩的时候,装神弄鬼,云山雾罩之外,对中医百无一用,却冒充什么哲学和科学,使中医彻底丧失了发展的可能,也让中医难以科学的名义屹立于科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