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23|回复: 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就是“六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22 20: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就是“六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理论著作,对中医的伟大贡献最重要的是把人体和生命合一而论,建立了中医的人体生命系统。 “黄帝”二字是内经的起始时间,说明内经医学贯通远古至成书之时的整个历史时代。“内经”之内指人体之内,经者道也,系指人体之内的生命通道,这个生命之道就是三阴三阳六经。所以,《黄帝内经》的主题是内经,其纲是六经,纲举目张。虽非一时一人之作,却贯穿着六经主线,层层相扣,环环相连,探索出人体三阴三阳六经的生命系统。

  《阴阳离合论》指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阴,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中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这就是“内经”之“六经”,六经是三阴三阳,合之为一阴阳,就是人体的阴阳。六经循环人体运行,气行于里,形立于表,是气血之道,是真气藏神之道,也是水谷之气立形之道,更是真气与水谷之气并行之道。六经内连五脏,外接六腑,脏腑互为表里。五脏藏神魂魄意志五神,生喜怒悲忧恐五情。六腑消化水谷,濡化五脏,以生四肢,九窍,筋骨皮毛肉。所以,六经构建了人体结构,是生命的通道,把人体和生命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六经立,立的是中医之体,立的是中医之本,立的是中医治病的根据,是《黄帝内经》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最伟大的贡献。

  “六经”是经脉,经脉含络脉和孙脉,故称经络。《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泉涌。”可见脉为血行之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依,血中有气,气行血行,故脉为气血运行之道,依脉诊病,查气血运行状况,可诊病之经和脏腑。所以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由此可证,经脉就是经络,是血之腑,血到之处必有经络。有人不承认经络的存在或对经络神秘化,都不是内经的观点。


“六经”分足六经和手六经,足六经直立子午为干,手六经横立卯酉为支,故六经为十二经脉。“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脉为营,是十二经脉为人体气血的营运之道,在内依次与五脏相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连。人体之气,有真气与谷气,真气是天气,谷气是五谷精微之气,二气相合则为经气。天食人以五气入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地食人以五谷入六腑,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所以,十二经脉是人体行气血而营阴阳的通道,濡筋骨,利关节,为脏腑的生化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始,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别)因此,读“内经”,必须抓住这个纲。

  仲景读《内经》,读懂了“六经”,明确了人体的气机循行之道,且跟踪侵入六经之外邪,一步一立法,用汤液经方为治。著《伤寒》一书,被尊医圣,成为万代师表。《伤寒》之伤,风寒暑湿燥火皆可伤。寒者,足太阳寒水膀胱经也,膀胱经化气行水,主皮毛卫外也。故《伤寒》六经与《内经》是同一的,都是人体六经。《伤寒》为六经之病立398法和诸法治之方,形成了以《内经》六经为理,以《伤寒》之法为法,以伤寒之方为方,以本经之药为药的六经辨治的整体医学。所谓中医整体医学是理法方药一体的六经辨证医学,明其理,必执其法,执其法必用其方,用其方必施其药,不然还称得什么整体呢?
  
  “六经”理论的建立,为中医立了体,为病立了位,“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不出六经。所以说,《伤寒》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
2
发表于 2017-7-24 06:55:26 | 只看该作者
手足六经,三阳在外,三阴在内,因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为俱体的阴阳离合生理机制。

点评

欢迎讨论,謝謝发言。  发表于 2017-7-24 09:19
手足六经,三阳在外,三阴在内,因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为俱体的阴阳离合生理机制。时间站位而定:春分前后日之出由东南渐至东北。日之落,由西南渐至西北;昼夜由相等变为昼长夜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4 08:20
3
发表于 2017-7-24 07:31:49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就是“六经”,这个题目太惊世赫俗了!六经只不过是人体的组织结构之一,内经怎么会只是六经呢?

点评

“《黄帝内经》就是“六经”,”,这一说法不妥,逻辑不严密。  发表于 2017-9-18 11:13
质疑的好。【“内经”之内指人体之内,经者道也,系指人体之内的生命通道,这个生命之道就是三阴三阳六经。】这是以词意而论,书名内经,主题六经,你说内经是不是六经?先生说【六经只不过是人体的组织结构之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4 09:36
这个质疑靠谱。  发表于 2017-7-24 08:57
4
发表于 2017-7-24 08:06: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17-7-24 08:08:5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17-7-24 08: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7-24 08:40 编辑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7-24 06:55
手足六经,三阳在外,三阴在内,因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为俱体的阴阳离合 ...

手足六经,三阳在外,三阴在内,因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为俱体的阴阳离合生理机制。时间站位而定:春分前后日之出由东南渐至东北。日之落,由西南渐至西北;昼夜由相等变为昼长夜短。秋分而r后,日之出由东北渐至东南,日之落由西北渐至西南。昼夜由相等变为昼短夜长。这便是春秋二分时间站位之阴阳离合现象,空间站位,因秋分而后,昼渐短夜渐长,实为阴有余而阳不足,因此圣人南面而立,在下两足外侧所标示日出处的太阳经至阴穴小指即短小于其内侧之足大指。也因春分而后,昼斩长夜渐短,为阳有余而阴不足,在上之手小指所标示的日出处的太阳经少泽穴长于内侧手大指。

点评

说的好。  发表于 2017-7-24 10:02
请勿把古人的臆想当做客观事实。。。。。。。。  发表于 2017-7-24 08:22
7
发表于 2017-7-24 08:26:43 | 只看该作者
是你一人之见

点评

关于理论,一能俱体,二要实际,与古人比比,你能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4 08:30
8
发表于 2017-7-24 08:30:1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理论,一能俱体,二要实际,与古人比比,你能吗?
9
发表于 2017-7-24 08:54:57 | 只看该作者
六经有五行吗?

点评

欢迎金先生讨论,先生是很少发言的,只会帖别人的话,以至六经五行不分。五行生五脏,五脏生六经,五脏统六经,又是六经之俞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24 10:11
10
发表于 2017-7-24 09:16:42 | 只看该作者
六经就是经脉吗?

点评

你有疑吗?请说出根据。  发表于 2017-7-24 10: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6:36 , Processed in 0.1118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