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做一个医生:什么叫有病?(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4 16: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者前言:

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好医生,但我对做一个好医生的向往是炽热的。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搜索引擎等等,让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获取海量的医学知识。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却并没有很多医生去思考。

我很幸运。我幸运有师长不断教给我合理的医学逻辑思维,有同学、同事不断跟我发生医学逻辑的碰撞。不敢说自己就是一个很懂逻辑、懂医学思维的好医生。但我愿意跟大家分享关于医学逻辑的系列思考文章,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碰撞。

医生的职责是解除疾病痛苦、维护健康。但很显然,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什么叫有病?

1

笔者初中时的老师曾经因为发热求诊,检验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ANCA)呈现阳性。最初当做是原发性血管炎来诊疗,用了激素等等药物,但发热就是不退。

很有意思的是,同时也注意除发热外无明显的脏器损伤证据,遂怀疑药物热。停激素、停所有药物后,热退。但检验仍显示:ANCA 阳性。追踪随访 1 年多,抗体阳性但却无脏器损伤。

在日常接诊、网络咨询时,我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问:抽血化验发现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是否有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

类似的还有: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率 50 次/分,心动过缓。这是有病吗?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 48×10^9/L(参考值:100-300)。这有病吗?

85 岁老人血糖:空腹 7 mmol/L,餐后血糖 12 mmol/L。这有糖尿病吗?

有病,或者没病,这是一个大问题。

2
从古代医者开始,没有痛苦即没有病。虽然也有朴素的经验发现下肢浮肿、眼睑浮肿等体征也提示存在疾病。而这些都至少是从症状、从外观角度发现「不同寻常」的迹象而断定有疾病。

真正无症状的疾病要说到「血压」。

1733 年英国皇家学会 Stephen Hales(1677-1761)首次测量了动物的血压。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属管的长 9 英尺(274 厘米)直径六分之一英寸的玻璃管插入一匹马的颈动维持 270 厘米的柱高。此时血液立即涌入玻璃管内,高达 8.3 英尺(270 厘米)。

此后,法国医生 Jean Louis Marie Poiseuille(1797-1869)采用内装水银的玻璃管来测量血压,这不仅使血压测量方法前进一小步,并开始对血压之于人体生理的意义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1896 年,意大利医生 Scipione Riva-Rocci(1863-1937)终于改制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袖带血压计,但是它只能测量动脉的收缩压,而且测量出的数值也只是一个推测性的约数,欠准确性。

俄国外科医生 Korotkoff(1874-1920)对其进行了改进,在测血压时,加上了听诊器。这一点改进使血压测量飞跃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由此大家开始测量到动脉舒张压。从这到现在仍然是血压测量的基本方法。

人类认识到血压,但血压跟健康的关系呢?当时医学界认为,人的动脉会随着年龄老化而硬化,因此需要更高的血压让血液通过狭窄的血管。所以高血压是人的重要代偿,不应该干预。

20 世纪初,一些保险公司发现人的血压越高,则未来 20 年的死亡风险越高。例如,「血压值 140/90 mmHg 」的人在 20 年后比「血压值 120/80 mmHg」的人死亡率高 1 倍,而「血压值 160/95 mmHg 」的人比「血压值 120/80 mmHg 」的人死亡率高 2.5 倍。他们据此把血压评估列入「人寿保险」的评估系统,从而实现「人寿保险」利益最大化。

证明血压跟寿命的紧密联系,打开了人类医学的新时代:我们不再仅仅是根据症状、外观的异常来诊断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探查人体生理状况,并根据此而来分类疾病。
3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单纯根据化验单、CT 或超声检查等等就断定存在疾病呢?

回到血压跟寿命的关系来说。如果化验单的异常能预告未来的趋势,那么用化验单、CT 检查来诊断疾病是有益的。但现实比我们要想象的复杂。

比如,风湿病学界有一个著名箴言:绝大多数类风湿因子(RF)阳性的不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绝大多数抗核抗体(ANA)阳性者不是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因为研究证实:多达 4% 的年轻健康个体中存在 RF。如果换为无风湿病迹象的健康老年人呢?最高达到 25%!而让健康人测 ANA 呢?不同稀释倍数的结果不一样。

一项以 20-60 岁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的大型多中心研究中,以 1:40 的稀释度检测有 32% 的血清为阳性,以 1:160 的稀释度则有 5% 的血清为阳性。但哪怕患病率偏高的中国人群也只是 10 万之 70,即 0.07%。

相比较,抗瓜氨酸化肽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ACPA)更能预告类风湿关节炎(RA)的出现。目前针对无症状人群血清的检验——比如献血者血库、军队学清库的研究证实,很多自身免疫病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已经有抗体。在出现症状前,RA 患者 RF 的比率约是 20% 到 60%,而 ACPA 是 30% 到 60%。

针对血清里有两个抗体的研究证实:「ACPA 阳性者」转变为 RA 的可能性是「RF 阳性」的 2 倍!实际上,对于无症状人群的「ACPA 阳性者」 者,未来 5 年进展为 RA 的可能性可达 60%;如果已有未明确诊断的关节炎,但 ACPA 阳性,那么 3 年内他被诊断为 RA 的可能性高达 90%!

也就是说,有 RF 阳性的人未必会成为 RA,但 ACPA 阳性的人有很大可能成为 RA。

那是不是说,如果有人存在 ACPA 阳性,我们就可以预见性的诊断他 RA?

不能,且不说无症状人群的 5 年风险也仅仅是约 60%;哪怕他真的在未来转变为 RA,你有证据支持你的治疗可以避免他进展为 RA 吗?更进一步说,又有什么证据支持你提前性治疗能改善他的整体预后吗?如果不能,你提前诊断的意义又何在呢?
4

有足够多研究证实:随着血尿酸水平的提高,人出现痛风、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等的风险越大,甚至也可以看到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跟血尿酸水平呈相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必须降血尿酸治疗——除痛风病人。

为什么痛风病人必须降尿酸?因为降尿酸可以减少痛风发作风险。这可以让痛风病人免除疼痛困扰。而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尿酸则被称之为「无症状高血尿酸」。目前主流的观点仍不推荐普遍性的药物降尿酸治疗。

也就是说,仍是「没有病」!除非我们有更确凿证据证明:在权衡过药物治疗的副反应后,药物降尿酸的收益远大于治疗副反应,那么我们才会针对性治疗。到那时,那些慢性肾病、冠心病、糖尿病病人才会把「无症状高血尿酸」 当做疾病。

对于无任何基础状况者的「无症状高血尿酸」 是否为疾病?那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5

每一个医生都必须谨慎思考一个问题:我的病人,他有病吗?我们是诊治检验单,还是在诊治疾病?
2
发表于 2018-7-4 16:51: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深刻。应该与什么是疾病共同考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 10:03 , Processed in 0.0491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