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8 09: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五时-五时之长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一年四时之中又有“五时(长夏)”之称呢?此乃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检阅先秦、汉之古籍,并未见“长夏”之名称,却有“季夏”之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战国时期的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四时中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  
长夏,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中共见27次,却是由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长夏的来源,实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即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历六月,亦即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嫁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09:44:54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09:54:20 | 只看该作者
季夏即长夏。长夏,长于夏中。长,音掌(zhang)。季夏一词,今本《内经》有之,共见三次。其中《素问》1见,《灵枢经》2见。

如《素问·风论》说:“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王冰注:“春、甲乙、木,肝主之;夏、丙丁、火,心主之;季夏、戊己、土,脾主之;秋、庚辛、金,肺主之;冬、壬癸、水,肾主之。”





——五脏(风)附五行(五时、十天干)之推演。



《灵枢·本神》云:“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点评

季夏一词,《中医大辞典》未收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5 12:22
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09:56:14 | 只看该作者
季夏一词,《八十一难经》亦有之。如
《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以季夏戊己日得之。……脾季夏适王……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2:22:2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2-25 09:54
季夏即长夏。长夏,长于夏中。长,音掌(zhang)。季夏一词,今本《内经》有之,共见三次。其 ...

季夏一词,《中医大辞典》未收录。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4:54:52 | 只看该作者
以《内经》言之,长夏之义有二:1农历六月;2每季之末各十八日。
7
发表于 2018-12-25 16:29:20 | 只看该作者
    内经中的长夏,有没有医学事实作为依据?阴阳五行,春夏秋冬,在内经之外的各种著作中普遍存在,都没有长夏之说?长夏,有没有医学事实作为依据?
8
发表于 2018-12-25 16:31:41 | 只看该作者
    季夏、长夏  “  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纯属科学主义者的错误理解。
9
发表于 2018-12-25 19:57:36 | 只看该作者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主要内容】
          本篇所论痉、湿、暍三病,均由感受外邪引起,同时又都有太阳表证,故合为一篇。
  痉病:痉病邪在筋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其病因病机内在为津液不足或输布障碍,外在为风寒之邪侵袭,筋脉受病。临床上分为刚、柔痉,并宜注意痉病的变证。
  湿病:湿病邪在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骨节病烦为主症。有外湿、内湿之分,且湿邪为病,多有挟风、挟痰、挟热等区别。本篇所论以外湿及其兼证为主,临证上宜分型论治。
  暍病:暍即伤暑,是因夏月感受暑热之气,或贪凉饮冷,汗出入水中所致。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治宜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中于暑热,又伤于冷水者,宜散皮肤水气。
10
发表于 2018-12-25 20:08:44 | 只看该作者
    相对而言,一般的说,《金匮要略》与《内经》时代比较接近,《内经》中把脾、土、湿、长夏,放在一起,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医学事实支撑?有没有疾病作为参照物?是不是牵强附会,没有一点道理??《伤寒杂病论》中的《金匮要略》第二章列出的“湿暍病脉证”能不能说明:脾、土、湿、长夏,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4 00:12 , Processed in 0.0819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