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3 08:4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南京陈斌|中西医融合观|威望由 1 增加至 2|原创,有学术探讨价值。|1186135740]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李同宪 李月彩
关键词:中西医融合 证态 证 病理状态
1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从明万历年间中、西医汇通开始算起,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许多著名中医主动倡导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提出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一批西学中高级医学人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结合及证实质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困惑与迷茫的氛围随处可见[1-4]。学者们有时感到步履艰难,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2],也予示着新世纪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新时期的到来。
2   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虽然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而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5]。但是伤寒、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6]。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7]对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8]。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塞论》开始就没有明确,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要的变化,证的含义在不断变化。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3]。“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4]“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中医证实质研究必须来一个理念上的清理”[3]。
    再者,给证下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与西医的诊断单元“病”属同一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同样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9],“至今尚无公认为美满的定义”[10],既然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对疾病难以下定义,即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难以表述疾病的本质,那么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来表述证的本质,给证下个定义就更困难了。虽然病和证没有公认完美的定义,但并不妨碍对具体的病如肺炎、急性腹膜炎……和具体的证如痰热壅肺、热实结胸……有公认和确切的定义。所以证实质的研究必须具体到某个系统,某个学派、学说中对具体的证本质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3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研究中[1],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范围内,证态有以下特点:
3.1 证与相应的病理状态具有可相融性,即他们的临床表现、病机、病因、病性可以相融、沟通或基本相似,如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感染状态(包括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状态、痞证与胃肠道内科感染状态、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及感染……等。
3.2 用证态可以解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演变关系如:痞证,大柴胡汤证(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中医认为下之太早(西医认为误用导泻)可以引起 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继续演变(局限化)为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这种演变关系分别符合中医学及西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参考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
3.3 证态能够解释证与证之间的鉴别诊断与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鉴别,如中医认为热实结胸证应与痞证、小结胸证、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热入血室证相鉴别,与之相应的是:急性腹膜炎应与内科急腹痛、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相鉴别,而且其鉴别要点基本一致。
3.4 证态必须能用相应方剂予以验证,如泻心汤能治疗胃肠道感染,大承气汤能治疗肠梗阻,大陷肠汤治疗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证态是一个诊断、治疗单元而不是单一的诊断单元。《中医征候规范》把证作为一个诊断单位,与《伤寒论》中的证是有区别的。
3.5 证态新概念使原来的证与病理状态的外延及内涵都受到制约或扩展,形成新的内涵及外延。如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状态相融合后,小柴胡汤证的范围仅限于肝、胆、胰系统的慢性炎症,其他如“耳前后肿”、“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治疗就不归属柴胡汤—肝、胆、胰感染证态的范围。另一方面,用证态理论指导治疗急性胆囊炎时,除用抗菌素外还要考虑到对肝、胰甚至Oddi括约肌的状态及调整,形成了新的治疗概念。
3.6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败血症的早期;血分证是败血症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11]。用它可以指导对各种感染病的中医治疗,如对流脑可用以上证态演变关系进行诊治:上呼吸道感染期即卫分证,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败血症期可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脑膜炎期可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加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等治疗,从原则上不会失误。其他感染性疾病都可按证态概念重新分割组合。
4.  证态新概念的意义
4.1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患者就诊时展现在医生面前的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即某种病理状态(包括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化验结果等)中医则称为证。证态是可变的,证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证态只是指临床上最常见、比较集中、相对固定的状态,这也是需要医生处理治疗的状态,所以证态更贴近临床,更具有可操作性。
4.2 证态新概念对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对证治药动学的研究,对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对于方剂的开发与研究都会有推动作用,也会得到以上研究成果的支持。
4.3 现代医学认为 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10]。这些有证无态或有态无证的中间状态,随着具体证态新概念的确认,可能成为完整的证态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证态新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各具体证态概念的确认,也许会发现,我们研究的不是证本质,而是超越证的一个新概念——证态,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扬进.温病学发展之困惑与出路.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5):259-261
2. 陆付耳.中医治则治法研究的困惑与对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61-63
3. 赵国求.中医证实质研究释疑与解惑.医学与哲学,1999;20(11):61-63
4. 申维玺,孙燕.论中医证本质是蛋白质和肽及证本质的分子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1):696~698
5. 沈自尹. 再从证本质的研究中探讨中、西医的互补性.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80~182
6. 杜雨茂主编 .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7
7. 赵金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前言
8. 卓同年. 浅析当代《伤寒论》研究的定向错误.医学与哲学,1992;(13)4:38
9. 张文主编.医学概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4
10. 王迪浔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
11. 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12. 李同宪,李月彩.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注:本文发表于2000年医学与哲学杂志并收录于2003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

2
发表于 2007-8-4 20:01:4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04 08:0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03 08:43am 发表的内容:
3.1 证与相应的病理状态具有可相融性,即他们的临床表现、病机、病因、病性可以相融、沟通或基本相似,如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感染状态(包括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状态、痞证与胃肠道内科感染状态、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及感染……等。
3.2 用证态可以解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演变关系如:痞证,大柴胡汤证(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中医认为下之太早(西医认为误用导泻)可以引起 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继续演变(局限化)为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这种演变关系分别符合中医学及西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参考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
有收益,谢谢!
3
发表于 2007-8-4 21:20:2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近五十年的实践对中西融合实际上已有不成文的结论.
    本人的看法: 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A)状态与(B)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  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体系的长久并立,  见<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 仅供参考.
4
发表于 2007-11-24 06:31:4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good
5
发表于 2022-6-17 12:59:5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


证与病理状态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称为证态~李先生用病理状态来阐述证的本质,这个是正确的方向。但个人以为,证态这个概念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证态的内涵(病理本质)、外延(症状表现)、诊断及治法方药,与原有的证概念是一致的,并无实质改变,只是增加了一个新名称而已。

点评

李先生在2007年写这些理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80年代卫生部牵头搞的证候规范化研究。 那时对证候概念的理解的确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逻辑谬误:把证理解成“证候”的简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这个错误导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6-18 09:58
6
发表于 2022-6-17 13:04:58 | 只看该作者
近来在微博个人帐号上开了个中西医结合的专栏,又系统的回顾了李先生的一些文章,有感而发。
7
发表于 2022-6-17 13:06:36 | 只看该作者
有些评论的观点,其实已是老观点了,只是重新整理了一下。
8
发表于 2022-6-18 09:58:24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6-17 12:59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

证与病理状态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称为证态~李先生用病理状态来阐述证的本质,这个是正确的方向。

李先生在2007年写这些理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80年代卫生部牵头搞的证候规范化研究。

那时对证候概念的理解的确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逻辑谬误:把证理解成“证候”的简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这个错误导致会议不去定义证,却去定义“证候”。这好比不去定义社会主义却去定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显然不是现代人的思维习惯。

规范化努力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对证候的研究成果却被邓国医拿去稍作修改以规范为书名发表,成了现在的主流认识。当然也是李当年写书的根据。这是李自己承认的。

所谓证态和证候有多大分别?在我看来,这完全是换一个字的文字游戏。

关键其实不在证候与证态的分别,而在于中医对自己核心理论的结构不合时代要求。现代医学的结构就是以生理-病理-医理建立逻辑链条。四大经典里唯一讲生理的是《内经》,但它的根据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生理,而是用传统三哲理(天人阴阳五行)形而下到人体去解释人体生理。李先生爱说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逻辑学,传统中医的确没有,但如果不用这个现代人已普遍接受的结构去解说中医,那只会事倍功半,就像现在老是在证/证候/证态/病理/病机这些词语中纠缠不休,根本不解决问题。




9
发表于 2022-6-18 10:03:49 | 只看该作者
李先生爱说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逻辑学,传统中医的确没有……

一一没有的是生理学/病理学的名词或名称,不是没有生理学/病理学的内涵。属于名与实的问题。

点评

Well,就像他经常挂在口边的讲血是中医,讲血液是西医一样,这不纯粹是内涵或名与实的问题。从他的角度看,这是他所谓中西医“不可能约”教条的根据。如果内涵/实质是一样,他那“不可通约”的教条往那里摆?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6-18 10:13
10
发表于 2022-6-18 10:08:2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中医理论里逻辑思维较不足,大量的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实质上是类比思维。类比思维具有或然性,不具备必然性。经过实践反复验证而保留下来的具体结论与方法,则有相对可靠的正确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20:06 , Processed in 0.0586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