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10 00:3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9-11-9 20:40 编辑

       俺自少年学中医开始到现在,“少阳属半表半里”的观点一直不绝于耳,但临床上是这样的吗?
       柴胡证的往来寒热,就是一个胆系感染的临床表现,胆系感染化热成为少阳阳明合病,只通泄大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在利胆清热的同时,加点通泄大便的如大柴胡汤之类组合方剂即可。

       请问哪位同仁,谁见过胆系感染能成为太阳症而逐渐痊愈的?太阳病会转变成胆系感染的少阳病吗?阳明病会转化成少阳病吗?
       谢谢!

2
发表于 2019-11-10 05:20:52 | 只看该作者
半表半里最初出现于《伤寒论》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7-20
□ 冯世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对于半表半里是谁先提出、最早见于何处?历来争议不断,多数人认为是成无己先提出,理由是《伤寒论》记载是“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而成无己才明确提出“半表半里”。即“半在里半在外”,和“半表半里”不是同一词义。但也有的人提出成无己所称半表半里是错误的:“张仲景本无半表半里证之说,《伤寒论》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松冈的考证结论明确指出:“东洋医学将外和表,经常作为具有同样意义的词语被使用,而且‘内’、‘中’、‘里’亦同样被看作同义词。文献表明,主持校正的林亿等,几乎不加区别地将此类词语皆作为同义词处理。”因此,松冈的考证说明了《伤寒论》第148条所记载的“半在里半在外也”即是半表半里之意,即半表半里最初出现于《伤寒论》。当然,半表半里是否出现于《伤寒论》更要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明确,《伤寒论》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论是八纲,即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八者,前寒、热、虚、实、阴、阳六者,标明了疾病的病情病性;后表、里二者,标明了疾病的病位。一些考证资料说明,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浅深亦是表里、外内的同义词,即汉以前用八纲辨证,病位概念只有表和里,尚没有六经辨证理论。经方应用方证对应理论的发展,至汉代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因此,胡希恕先生明确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反复读《伤寒论》可知,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考证《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伤寒论》,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是说病不在表,往里传,但不是里;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发汗表当解,攻下里当解,这里的“此为未解也”是说伤寒表证,治用发汗,表证当解,病不愈入里,用下法治疗里证当解,即病已无表证和里证,今“此为未解也”,已注意到证不解不在表、不在里,在哪里呢?经过历代经方家不断临床观察、不断总结经验,终于认识到人体患病后,疾病所出现的病位,不但有在表者,有在里者,还有很多在两者之间者,即半表半里者,此即记载于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即认识到具有这些特点的证其病位为半表半里。
本来外和表,内、中、里是同义词,半在里半在外与半表半里同义,实指半表半里,但为什么历来一些人不认为有半表半里呢?原因是如果以《内经》的六经释《伤寒论》,那么半表半里的概念是模糊的、混乱不清的,或根本不存在。如以六经来自八纲读《伤寒论》,则很容易看到《伤寒论》中有许多半表半里的条文、内容。仔细读这些条文,可知汉代经方家从应用方证对应实践中,先认识到病在表不解,多传于里,渐渐又认识到病在表不解,尚有不少者由表传于半表半里者,这是与汉前的经方家认识的主要不同,即汉前《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的病位概念只有表和里,发展至东汉,由于应用方证对应的经验而体会到病位还有半表半里者。
关于半表半里出现在何时、谁先提出的问题,松冈的考证已很明确:尽在《伤寒论》中。有关于此,杨绍伊以特殊考证认为《汤液经法》原书已失传,但它的内容却一字无遗地保存于《伤寒论》中,因此他于1948年出版的《伊尹汤液经》一书,分列了《汤液经法》原文和张仲景及其弟子论广加入的条文,凡属《汤液经法》原文者顶格写,凡属张仲景亲自加入的条文低一格写,凡属张仲景弟子加入的条文低两格写。虽然他这种考证方法有待商榷,同时从全书的内容看,杨绍伊对半表半里认识并不明确,但正因为如此,则更客观说明了有关半表半里的条文皆列属于仲景及其弟子加入,如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及前述第147条和第148条等皆属仲景加入条文。而第97条等条文为仲景弟子加入条文。从中可看出:以上有关半表半里诸条文,在汉前的《汤液经法》中尚无记载,恰是张仲景及其弟子论广后加入的(《解读伊尹汤液经》),而且详细记载了半表半里的证候特点,以及半表半里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证。
3
发表于 2019-11-10 06:43:41 | 只看该作者
半表半里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仁海中西医 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刻思考的。中医八纲辩证是一切辩证方式的总纲,也是提出半表半里证的一个依据。
伤寒论里,太阳为表,阳明为里,那么半表半里证是在二者之间吗?但是伤寒论又认为阳证属表,阴证属里,那么半表半里是不是居于阴阳症之间呢?
从小柴胡汤看,内有人参,属于补药。而太阳症和阳明证具为实证,只有太阴,少阴以及厥阴症才有虚像,才需要补。故而是否可以认为少阳证属于阴阳证之间的表里呢?
请大家或哪位高人,为之释疑解惑。谢谢了。
4
发表于 2019-11-10 12:40:25 | 只看该作者
胆系感染?
5
发表于 2019-11-10 13:18:02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中医技术学的不精才有这些不必要分析争论。
什么是表脉浮就是表,解表药,什么是里,虚实都是里。
虚实或补或泄。
6
发表于 2019-11-10 13:49:23 | 只看该作者
阳证属表,阴证属里
7
发表于 2019-11-10 14:16:05 | 只看该作者
心脉实,心烦,心热,属阳证,属里证?属表证?
8
发表于 2019-11-10 15:06:2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简单技术应用没有原理,中药应用没有药理,中医应用中医药简单技术都学的很差,中医药治愈率总体非常有限。
中医药是不可能有什么真正发展。
中医药离成为真正的科学技术治愈疾病技术十分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0 00:06 , Processed in 0.0567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