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健康人体内不可能有病理体质类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5-8 10:0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健康人体内不可能有病理体质类型
王氏体质学的人分九体也就是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一种平和质与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八种偏颇体质。这是王某《中医体质学》的核心。由于他在体质分型的命名上用了中医学中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瘀血、气郁七个病理性名词,而且他的七种偏颇体质类型,在表现特征上与中医学中的阳虚、阴虚等七种病证非常相近,调整药物也基本相同。这样就产生了两个必须弄清的问题。王某先生所说的七种偏颇体质类型是病理性的还是生理性的?这七种偏颇体质的存在形式是在人体生病之前就存在呢?还是在人体生病之后才存在呢?
在2006年4月第1版,2009年8月第2次印刷的《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第138页)中,王某教授仍然坚持:“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疾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的归纳。”“体质是个体在一生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于他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生理表现。”这一观点的提出,从王氏体质学开始已有了30多年。某教授提出的八种偏颇体质是在“非疾病状态下”,是“独特的生理表现“。我们理所当然的可以得出结论,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包括特禀质)是正常的、健康的、生理性的。
在2009年4月人民卫生出版的王某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82页)中某教授对他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定义,有了小小的改动。他说:“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归纳。”把原来的“偏颇体质”改成了“病理体质”。但前面作定语的“非病状态的”形容词没有动。按语法来讲“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仍然都属于“非疾病状态”。某教授还在坚持,他的人分九体中的八种偏颇,虽然是病理偏颇,但仍然是正常的、健康的、非疾病状态的、生理性的。紧接着王某先生就写道:“体质类型是非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及病理表现。”和在2006年4月第1版,2009年8月第2次印刷的《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第138页)比较也多了“病理表现”四字。在本书(第283页)马上又说:“体质的表现特点是在机体未病的状态时即有体现,即体质的表现是在证候之先。”既然是在机体未病前就出现了八种偏颇病理体质,那么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类型自然是健康的了。何况就在本书的(281页)还在坚持:“体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体质类型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特性,而不是病理表现。从而又推翻了他自己定义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病理体质病理表现的观点。
王某《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3页)中说:“体质与疾病两者相比,人们常将体质喻为画面上的‘底色’或‘背景’,将疾病喻为画面上的‘图象’或‘前景’,疾病总是发生在体质这一‘背景’之上。”这里的背景或底色自然是包括了他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疾病未发生前的健康状态。王某先生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他的八种病理体质是健康的。
在2009年4月人民卫生出版的王某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60页)说:“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异常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王某《中医体质学》2008版编写说明(第16页)中说:“该标准(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表述的每一种体质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发病倾向和用药宜忌等,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同书(第26页)说:“从生理学上讲,对于生理状态下的不同体质类型的认识,有助于深化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一会儿是非常状态下的异常表现,一会儿是生理状态下的不同体质类型,一会儿是独特的生理特点,我们已经被折腾糊涂了。
我们为什么非要反复的说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如果王氏体质学的八个偏颇体质类型是属于非疾病状态下、健康的、生理性的、未病前的体质偏颇。某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76页)有一张九种体质的饼状分布图(原书图4-1,本书图1)。下面的标题是:基于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生成的九种体质类型饼状分布图。王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了人群中确实存在九种体质类型。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偏颇体质占67.86%;八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三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分别占13.42%、9.08%和9.04%”从饼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它的是:阴虚质占8.27%、痰湿质占7.32%、瘀血质占8.10%、气郁质占7.66%、特禀质占4.97%。按上面的定义,会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呢?结论是:全国13亿人都是健康的。就会成为天大的笑话。按上面的定义推理,中医学中的病理概念,阴虚、阳虚、气虚等虚证的概念不复存在,痰湿、湿热、气郁、瘀血等病理概念也不复存在。中医疾病学、病理学的架构也不存在了。都归到他的八种偏颇体质中去了。
反过来如果王氏体质学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病理性体质,那就是说八种病理体质本身就是中医的病证。王某先生就是把病证当成了体质。既然是病证,八种病证就不可能存在于健康的机体之内,王氏体质学的人分九种根本就不存在。健康的机体之内怎能存在八种病证呢。人分九种是王氏体质学的核心,人分九种不存在,就意味着王氏体质学的不存在,他的三辨诊疗模式、三级预防理论也就失去了基础。可是某教授说:“从生理学上讲,对于生理状态下的不同体质类型的认识,有助于深化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某教授的九种体质类型就是生理状态下的不同体质类型,生理状态下是不可能有病理体质病理表现的。
在2010年4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王某著《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中,在开篇的第1页,在他的九种体质的粗黑字体之下,有一段不起眼的小字:“这九种体质中,一种平和是健康的,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这是我们看到的,某教授第一次说他的人分九种中的八种偏颇类型是不健康的。按正常思维逻辑学的理解,不健康的就是非正常的、病理性的、疾病状态的。某教授在逐步地纠正他30多年的观点了。
但就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的第4页,某教授就说:“体质养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养生方法,是最全新的养生理念。它创立了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注:指某教授的人分九体的标准)是人类健康文化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个“最”后面的“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就是某教授的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人分九体的分类标准。他马上就反悔了。他刚刚承认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马上又成了“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
某教授说:“余从事中医体质研究近三十春秋,其要者:构建理论体系;提出四个原理(生命过程论、形神相关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凝结三个科学问题(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倡用三辨模式(辨体—辨病—辨证模式),而此后者直接服务于临床。”中医体质学的发展“旨在推动中医理论取得新突破的科技创新时代”在这样大的期望面前,突然要承认原来被称做“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的八种偏颇体质,“是不健康的”确实是需要勇气的。
学术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问题。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八种偏颇体质是病理性的,还是生理性的。是疾病的,还是非疾病的。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我们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王某先生在《中医体质学》中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病理性的,是疾病状态下的,是不健康的,是中医的病证。王某先生是把中医的病证当成了健康人体的生理特征。王氏体质学对中医学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主面方面:
一:否定了中医的疾病观。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去了平衡,超过了它生理所能充许的阈值范围,就产生了疾病。“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实证、虚实错杂证,都是中医的病证。某教授把中医的病证说成体质,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医的疾病观。
二:扰乱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在人分九种基础上,某教授提出了《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某教授说:“近几十年来由于只强调辨证论治,忽略淡化辨体、辨病等重要因素,致使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发挥其综合优势,开辟新的前景。”某教授在贬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大褒他的三辨模式,大有中医救世主的味道。但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除了把中医的病证当做生理体质去进行他的辨体之外,所谓的新模式,并没有什么新意。
三:麻痹了对疾病的警惕性。由于把病证当成了生理的健康的体质,自称中国首席养生专家的某教授大谈养生,大谈治未病。他说的未病实际上是已病。他的人分九体的八种病理性体质,被说成是“个人健康的量化标准”,被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并推荐到国际社会。这就大大地误导了群众。使人们对疾病放松了警惕性。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
四:搅乱了中医的教学秩序。2005年某教授的《中医体质学》作为创新教材进入中医药院校的课堂。这个决定是非常不慎重的。中医的病证被当做健康的、非疾病的、生理的体质,在课堂上大肆宣扬。给广大的中医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惑。一种错误的理论,在没有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就进了中医院校的课堂,搅乱了中医的正常教学秩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5-8 18:22:58 | 只看该作者
某教授把中医的病证说成体质,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医的疾病观。
3
发表于 2020-5-8 18:23:4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病证是体质
4
发表于 2020-5-8 18:25:3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5 01:46 , Processed in 0.1218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