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高血压、高血糖不是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8 08:5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我们现在想方设法普及扩大医像面,务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医保。在美国,却发现一种相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烹孽医保。据哈佛医学院在1998年的一次调查,美国人民的治疗费用,在正规医疗机构的消费,已低于在替代性医疗机构的消费。正规医疗机构的费用是可以报销的,也就是享受医保的,而替代性医疗机构的费用是不能报销的。美国人民为什么不愿意去正规医院治疗而宁可自掏腰包呢?这一事实说明,美国人民并没有领医保对他们的好处之情,而是在摆脱医保。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医保不仅对他们的生命与健康没有起应的康复保健作用,而是相反。尽管美国的医生道德的高尚,技术的精湛不容怀疑,但他们所做的事实结果,与医学的目的相反。医学是通过具体的医疗行为体现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个医学进行反思。
      疾病诸多,不能细述,本文专谈老年最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的来龙去脉。
      血压、血糖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用固定时间中测量出来的数据。作为确定病名的依据。
      人活着,就是生命信息在运行。这信息运行的动态过程中就需要相应动态运行的血压和血糖,并随着信息运行高低起伏地行进。这说明,人的生命中有一种能力,在控制着血压和血糖,这才使得血压和血糖,都不会失控而变得自行其是,高低波动。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为生命的控压能力和控糖能力。一天之中,人的血压和血糖都在随着需要的不同在变化。因为,这两种能力都会根据情况的需要,随时作出调整。思想紧张,脑细胞就需要大量供血,血压就会升高;思想一放松,血压就马上下降。例如你是个商人,平时有点偷漏税行为,远远看见税务人员到你家来,你的血压就可能马上升高;如果他们走了,你的血压就可能马上降低。那么,这种升高是不是算做病?
      运动时,身体细胞需要消耗很多热量,血糖就会升高。血糖要升高,血压也就会随着升高:因为,血黏度高起来,血流动会减速,所以,要想细胞得到供应,就必须使血压升高。人如果一停下来休息,血糖就随着需要的减少而马上慢慢降低。这种配合得十分默契的工作天衣无缝,就像汽车加速的汽油量供应与压力增加一样的同步。汽车的这种机械反应,当然还不能与人相比。因为,汽车的加速不可能突然变化,而需要一个逐渐转快的过程。但人却不一样,有时只要眼光一闪,就马上改变。设想:如果思想紧张,血压不能升高,就会发生脑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思维必立即发生紊乱;运动的时候,血糖不跟着升高,消耗是随时跟着来的,其结果当然是低血糖表现:饥饿、自汗、心慌、疲惫乏力,运动着的人会立即卧地不起。
      如上所述,血压、血糖均能瞬时升高;用血压计测出来的数据超过平均值,只是某一固定时间里的数据,不能算做是得了高血压的病,不应该马上吃降压药。如果你头痛、头晕,测起来血压升高,也不能认为就是高血压,马上吃降压药。你应该知道一吃上,便要终身服药,这就被骗上贼船下不来了。很多原因会引起头痛或晕,如不调治患病的原因,那就会把一种病治成了多种病。我有一患者五十多岁,患偏头痛,说自己得了高血压要求治疗。他说自己服降压药已四年。我告诉他中医不治高血压,但能治他的偏头痛。而且,我认为是他的偏头痛引起了血压升高,而不是相反。偏头痛的起因是他的办公桌后有一台电风扇,天热时固定地对着他的后枕吹风,使这部位血管紧张收缩,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偏头痛。我用活血逐瘀法治好了他的偏头痛,同时嘱他立即停服降压药,至今两年血压正常。
     有一种现象让我们惊奇非凡:发生低血糖症时,如不及时供糖,有的人会发生休克,但只要糖或食物入口,所有症状即时消失,精神立即好转。那么试问:糖(包括其他食物)还没有到位,怎么能使血糖立即升高呢?送说明,糖在口中就给传递了一种供糖的信息,生命在接受了这种信息后,立目调动了升糖的能力,这才使得血糖在顷刻间恢复正常。这种现象说明了生命有着非常灵活的、迅速地调整血压和血糖的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生命的这种自我调节,随时在变化,其变化速度之快,不可想象。人的生命,就是凭着这种大自然创造的鬼斧神工般的生命能力才能活得如此潇洒。
     血压和血糖既然在一个人的身上不断地变化,我们却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用所测定的量,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的血压和血糖一个统一的平均数,用这样的量来确定谁得了高血
压病或高血糖病,科学吗?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如果我的这个否定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常用的治疗方法,也就是降压、降糖的方法,就是错误的。本文所讲的高血压、高血糖不是病,这里的含意只限于现在所用的测定方法。也许以后人会想出一种科学的方法,给予另一个新的定义,那就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现在我们把年青人的正常血压的规定80mm~120mm,超过,算高血压病;老年人的正常血压规定是:90mm~140mm,超过,算高血压病。设想:年青人血压到140mm当然是高血压了,算病,按理应该给药,如果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反算是正常的,不算生病,不给药。然而,年青人的血管弹性好,耐受力强,这一点血压本就不应该算病。这说明,如此定下来生病的标准并不科学。就治疗学而言,按照不科学的生病标准而从事治疗,当然也就科学不起来,必然出现不好的结果。这是健康与生命的损失,代价无法核算。
     有人说,你说吃降压、降糖药不好,许多吃的人40%~50%都能活到八十多岁也没有问题。我认为,现在西医治病的方法,都可以归之于外力控制。外力控制论的理由是很多吃降压、降糖药的人都活到80岁以上,这是否能说明降压、降糖药用对了?拿吃降压、降糖药者有40%~50%活到80岁没问题,不能证明常吃有益,更不能证明常吃无害。道理很简单:
     假设这些人不吃降压、降糖药难道就活不上80岁了?谁都下不了这个结论。现代研究证明,服降压药者其血管紧张素、肾素都会升高。显而易见,升高的原因是因为服降压药引起的。降压药的作用是使血管松弛,血管紧张素的升高显然是生命不愿意血压降低,它需要维持的血压不够了,才增加血管紧张素和肾素来使血压升高,以抗拒降压药的降压作用。再反过来想,降压药只有下降血压的作用,却没有下降到什么程度为止的限制,而人的生命却需要这个限制,只要稍一过头,就产生血管紧张素来自我防卫。这些内分泌激素的增加,也就增加了心肾等功能的负担,等于损害了心肾。
      医生的道理是吃药可以控制血压、血糖的上升,以免高血压、高血糖导致中风或其他疾病的发生。这个道理从理论生讲,是认为不吃药,血压、血糖会无限制地升高到不能控制造成生命危险。事实上这个道理是无视生命的自我控制能力,认为必须用药物才能控制。其实,生命所拥有的无论那种能力,如果已经完全消失,那就是无药可救——死亡。因此,外力控制论是不能成立的。从实践中看到,血压、血糖虽然已经超过正常的规定范围,不吃药的人并不会继续升高,只要在生活中加以某些调整,它还能下降;吃药控制的人,停药后反而会持续升高,比原来的更甚。这说明吃药者比不吃药的后果相比要差,其原因就是:药物损害了生命的自我控制力。那么吃药控制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吃药破坏生命的自我控制能力,道理就在于它一停药就表现反弹,这说明生命的控制能力受到了药物的损害,控制能力相对减弱。减弱,并不是消失。假设,生命的控制能力像一个橡皮圈,它的弹力范围像控制能力,相对减弱就像弹力范围放宽,没有原来那么紧了。因此,很多入丢掉降压片后,血压会有一点升高,但不会持续不断地升高。
      任何生命都是个体,个体与个体,差异很大,有人60mm~90mm觉得很舒服,高了,就不舒服;有人lOOmm~180mm觉得舒服,低了,就不舒服;利用平均值作诊断标准,背离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实际上是在利用“诊断标准”制造病人。
      血糖高,并不一定就是糖尿病。顾名思义,糖尿病是指尿中有糖,不是指血中含糖量高。所以,用测血糖的高低来确定是否是患糖尿病有严重错误——名不符实。更何况血糖的高低,个体差异很大,有一朋友告诉我,他全家血糖检查,均在8.O左右,医生都说他们得糖尿病,事实却是谁都没有。医生认为血糖需要控制了,他全家都置之不理。至今多年过去;仍然大家都没得糖尿。他说如果听医生的话,现在全家都变成降糖药的依赖者,假病就变成了真病。如果药物依赖没危险,那还好说,但药物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长期服药积累中毒后会得什么病还不好说。而且,几年的全家药费省齐来,可以买房子了。
      2009年有个姓蔡的患者,61岁,找我看病,说他已经到医院里看过,血糖检查空腹18.6,餐后25.6,尿糖++++。医生给开来降糖药,只服了一天,路上碰到了他弟媳,说起自己得病。弟媳叫他立即停服西药,再吃就会变成永久病人,并联系了我。来诊时,三消症俱备:口渴引饮,尿多,食量佳,体重减轻。我给他开的处方是:人参白虎汤加桃红四物。10天后去检查,尿糖消失,血糖10.1。再服5天,血糖10.0,尿检所有指标均正常。嘱节减饮食,至今均好。血糖是否下降。我认为无关紧要。
      医学与统计学是两种不同的学科,死搬硬套统计学数据,制造高血压、高血糖病人的背后道理是为市场服务,而不是为健康服务。
      血压高的人害怕中风。许多老人说,死,我不怕,就怕中风躺在床上不死不活。人总是要死的,所以,老了,不怕死。老了生病,躺在床上不死不活,也确实招人害怕。所以,人们都常说:活要牢健,死要快便。老人群体流行量血压,测血糖,害怕得糖尿病,害怕中风。我不反对量血压、测血糖。把测定的数据作为治疗的参考,是可以的。然而,用测出来的数据,作为治病的依据却是完全错误的。有的医生,还拿这个数据吓唬病人,更是错误。我发现,一些医疗单位,为了吸引病人,打着免费测血压的牌子,腹中还不是想赚更多的钱?我朋友的媳妇来看病,说自己得了高压病。我问她什么地方不舒服,她回答是一切都好。只是量血压时,医生说她血压高,她一听,头发晕,医生说这是高血压引起的,应该吃降压药。幸好她在我朋友家听过我的讲话,不敢吃,就来问我。我说,明天到另一个地方量。第三天,血压不高了。她又问:那为什么会头晕?我说:过去没有头晕,现在听了医生的话,头晕起来,乃是心理作用。有一朋友跟我说,他到医院里看见穿白大衣的,血压就升高,回家就恢复正常。这样的结果,有谁会想得到?也就是说,医生拿着高血压、高血糖来吓唬人们,引人看病、吃药,是因为医学背离了道德的轨道,唯利是图了。
      糖尿病的原因,起于饮食不节,导致胰岛功能损害。据研究,胰岛有A、B两种细胞。A细胞负责升糖功能,B细胞负责降糖功能。这就是生命的控糖能力产生之所在。但如果认真追究,这两种细胞,又因何种原因被撬动而工作的,那只能是生命信息的内部密码。我们虽然破译不了此中密码,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生命信息运行的功态诸如运气藏象气血等全息象,认识其阴阳五行生理机制,从而予以因势利导的调理,这就是中医现象辨证论治的方法。现在我们说眼前的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胰岛细胞功能损害。因此,必须节减饮食来减少胰岛负担,促使功能修复,这才是治本的方祛。而现代西医认为血糖高造成糖尿,这是病因认识的错误,这种错误只要从实践结果就马上看得出来,服降糖药不能停止产生糖尿,明显告诉我们治疗错了。然而,现代西医为什知错不改呢?
      去年我在“原创中医复兴论坛”上提出,现代西医医学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可称之为市场医学;我说市场医学是个怪物,因为医学是要命不要钱的,许多人才会砸锅卖铁去治病;市场却是要钱不要命的,许多人才会因破产而跳楼自杀。市场的目的正好与医学的目的相背,结合起来就会成为怪物:只要病人的钱不要病人的命的科学妖魔。
       无论什么病的治疗,都应该治其原因,而不能洽其结果。现代西医用降压药治高血压,用降糖药治高血糖之所以不仅无效,反而能出其他病来的原由,就是治其结果(标)而不治其原因(本)。我认为,医学界很多人都很高明,他们并不是不懂,而是在假装不懂。有个歌词是这么说的:什么样的葫芦什么样的瓢,什么样的谷种什么样的苗。现代医学由市场扶植养大,它当然要反哺市场,其方法也就是为市场创造“客户。如果生病的人都给治好了,市场岂不没有客户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有一批永久的“客户”。这才是现代医学治不好病让人永久吃药的根本道理。  [文/潘德孚 ]
                                           (来源:《百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5-28 15:48:4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西医,不只是按照各种检查报告进行治疗的,一定结合临床表现、病史、自己的检查等等,作出诊断与治疗方案。不能把现在社会中的种种恶劣行径归罪于西医。不了解西医,不要误解西医。不利于中西医互通。

点评

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说,而不是什么“归罪”。不管是什么“恶劣行径”,总是应该予以追究和批判的!  发表于 2020-8-26 19:27
3
发表于 2019-5-28 17:31:37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什么病的治疗,都应该治其原因,

点评

完全不是这样的。中暑,哪个人能够把三伏天治疗了!  发表于 2019-5-29 06:53
4
发表于 2019-5-28 17:32:25 | 只看该作者
服降糖药不能停止产生糖尿,
5
发表于 2019-5-29 08:15:09 | 只看该作者
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小儿夜啼
6
发表于 2019-5-29 08:15:25 | 只看该作者
。中暑,哪个人能够把三伏天治疗了!
7
发表于 2019-5-29 08:16:22 | 只看该作者
中冲治中暑
8
发表于 2019-5-29 08:1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29 09:24 编辑

中冲治中暑的人体内的原因,中冲,中药治中暑的人体内因
9
发表于 2019-5-29 08:25:12 | 只看该作者
中暑是人体一种临时性的非生理反应
10
发表于 2019-5-29 08:29:27 | 只看该作者
三伏天是中暑的外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5 02:58 , Processed in 0.1072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