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17 09: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冬病夏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讲养生的,是指导健康人体养生的方法,是对中医养生理论“法于阴阳”的一种诠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逆阴阳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论一年之阴阳是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根据天人合一整体观的道理,春夏之季是天阳之气旺盛之季,也是体内阳气旺盛之时,为什还要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人体阳气的养护呢?这是因为在春夏之季,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们往往会采取一些降温的措施,如纳凉、饮冷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应对过热的天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是必要的和有益的,这时人体内阳气相对也旺盛,人的腠理是相对开放的。有些人往往贪凉,例如现在人们大热天喝冷饮还要冰镇,喝的量还很多;空调常开温度还调的很低,这些人就往往会损伤自身的阳气,甚至产生寒性疾病。夏天运动或劳作过于剧烈,也会造成汗多伤阳,对体内阳气的保护都是不利的。所以古人在养生中提出了“春夏养阳”,在春夏季更要强调对人体阳气的保护。在春夏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养阳气的办法,如灸足三里、关元和背部的一些穴位,有的可以用斑痕灸的方法,效果就非常好,俗语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也可以吃一些偏温性的饮食,故有”冬吃罗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的谚语。同样的道理,秋冬为天阴之季是天阴之气旺盛之季,也是人体内阴气旺盛之时,秋收冬藏在收藏之季人体腠理相对致密,阳气收敛,如果运动过少阳气郁于体内或肝气郁结过久体内就会产生内热,消伤阴液;天气寒冷,人们为防寒过度包装、过度饮酒、嗜食麻辣烫、火锅、过度强调冬季进补(温补)等,都有可能会造成阴液的损伤。甚至产生疾病。冬天除了要改变那些坏习惯,还可以吃一些俱有养阴清热的饮食,保护体内的阴液。如多吃一些青菜、水果。所以,《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有很深的理论依据的。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是中医治疗法则中的一种方法。它的重点是治病,所以说它不是养生的方法,而是治病的方法。是中医缓治法的一种延伸。是指有一类疾病,特别是有一些慢性病,其发作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冬天发作,夏天相对缓解,或感觉不到发作;有的冬天发作,夏天相对缓解,或感觉不到发作。“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这类疾病在发作期要极积治疗,又要重视缓解期的治疗。缓解期邪气相对较弱,是扶本治疗的极好时机,这时如果治疗得当,往往能够使疾病得到全愈,达到根治的效果,或者在下一个发作周期里大大减轻。在三伏天用“消喘膏”外敷背部俞穴:心俞、脾俞、膈俞治疗冬季发作的哮喘病是中医冬病夏治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治疗方法。在30多年前我们曾用5年的时间,在三伏天用“消喘膏”外贴,治疗过3000多人次的病例,有效率达到70%以上。现在多数中医院都在三伏天开展了这一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际上冬病夏治的范围是很广的。所有在冬季反复发作,夏季相对缓解的疾病都可在夏天进行治疗,针、灸、中药内服、中药处敷、推拿、刮砂、拔罐等多种传统疗法都可应用。穴位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辨证选用。现在有些病人冬天到海南过冬,称为候鸟一族,这也是冬病夏治疗法的一种延伸。反过来讲,夏病冬治也是一个很好的治法。那些春天夏天常常犯病,秋冬症状较轻或不感觉发作的病人,除在春夏季极积治疗外,也可以抓紧秋冬季病情相对缓解的机会进行治疗,特别是三九天更是一个好机会。针、灸、中药内服、中药处敷、推拿、刮砂、拔罐等多种传统疗法都可应用。值得提出的是,每逢秋冬发作的病人往往阳气虚弱者为多,我们要注意培补阳气;每逢春夏发作的病人往往阴液亏损,我们要注意滋阴养液。我们要顺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顺势而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是中医治法中的缓治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抓住机会在疾病的缓解期,对一些疾病进行病本的治疗,对巩固疗效或根治很有帮助,这就是中医缓治法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4 05:18 , Processed in 0.0640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