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24 07: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者按:有好友勉励:“将个人所发现、掌握的真理,转化为大众的共识,这个任务(真理的普及),和真理的发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种至理,笔者不能不佩服并实践之。所以将本人原创并曾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的下文转载于此。有关经络实质及属性的讨论多矣。但在科学性(生理病理学)、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下文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这样说也许有些网友并不服气,因此在敬请理解笔者发表在本论坛的前六篇论文的一贯观点之后,可就相关问题作深入的探讨。不然,笔者将“经络实质主要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观点,今后更多地应用于针灸临床之中,以此在充分继承“千古一脉”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成新一代的针灸学---现代针灸学。
谨此!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
——从蔡虹、朱兵的《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一文说起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摘  要]  在寻找经络实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着重于骨骼肌及其属性来探讨循经感传现象,多年来却事倍功半。笔者从经络所表现的古老特征着眼,又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着手,比较系统地认识了这种复合结构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也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比较深入地解释了其中的机理和原因。本文结合循经感传现象所表现的十二种特性及相关问题一一阐述之,对许多经络研究主攻方向的正确性提出质疑。
[主题词]  经络实质、循经感传;血管、交感性神经;皮层内脏生理学
在《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2003年第1期上,蔡虹和朱兵发表了《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一文[1]。对于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笔者在此不作评论,只是对他们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表示疑虑。这是因为近些年来对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的大量研究[2,3]已经表明:第一,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高级属性与经络的低级属性存在着根本而对立的矛盾;第二,从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角度来研究循经感传特性是事倍功半、困难重重;第三,对骨骼肌及其属性的研究严重地脱离临床实际,对实践并未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由于理论研究未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近些年来经络研究及针灸临床逐渐步入低谷。
三十多年来,笔者坚持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和思路,即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为研究经络的物质基础,并在198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血管及其神经学说”[4]。由此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已知功能和未知功能入手,深入地认识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方方面面[5]。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已对几乎遍及全国十多万人的循经感传现象作了调查和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根据笔者编著的现代针灸学[6]的归纳和总结,已将循经感传现象的特性归纳为如下12种:即循经性、变异性、可感性、可显性、慢速性、双向性、效应性、趋病性、可激性、可阻性、稳定性、重复性等。下面,笔者就各种特性的机理探讨和科学认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分析,以期促进循经感传现象和经络实质的深入研究。
1  可激性、可显性、可感性
循经感传现象之所以被发现和应用,多半有赖于这种现象的可激发特性、可显现特性和可感觉特性。在研究和临床中,以针刺、艾灸、电针、划痕、叩击、化学药物等作刺激物,都可诱发出这类现象。例如以电针机的小圆形铅板电极置于经脉的井穴上,连续给予每秒数次的低频电脉冲刺激(电量酌情掌握),则就可能容易激发出循经感传现象。此时被试者也可能有循经感传现象的感受;甚至在某些人身上还可能观察到循经出汗现象或循经血管神经反应等。在人为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中,研究者用乙酰胆碱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而出现循经红线,又可用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而出现白线。
对于其中机理,躯体性神经观点以非特异性影响来认识,显得十分勉强;以骨骼肌的兴奋和传导来解释,更是说不通。如果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观点,则是顺理成章的。大家知道,外周血管的交感性神经属于内脏性(植物性)神经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传入冲动都不被大脑皮层(意识)所感知。例如心脏的搏动和胃肠的蠕动皆是如此。皮层内脏生理学认为这是大脑皮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即平时将内脏性神经冲动置于感觉阈值之下,而优先接受较为迫切的躯体性神经的冲动[7]。但如果以连续的低频电脉冲或以重复的提插捻转针刺为刺激条件,那么将激活存在于皮肤及深层血管上的,以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交感性神经的感觉末稍,并形成兴奋冲动向中枢传导。如果这种冲动仅仅是提高了脊髓相应节段的兴奋性,那么这些区域会出现反射性的神经活动或敏感现象。其中当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密切相关。前例的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都是作用于血管神经的药物,因而易于激发循经红线或白线。又如相应的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以及血管神经支配区域的内脏器官反应等等,也都是可能的。这是在一个生理系统内的特异性反射,因此易于实现,特别是内脏性神经敏感者更易发生。这为临床那些循经皮肤病如皮炎、扁平苔藓、色素痣等所证实。
在一般情况下,内脏性传入冲动都不进入主观意识,但却每时每刻都在把内环境信息传向中枢乃至皮层。可以说这是隐性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如果内脏器官的冲动强烈到可以到达皮层意识领域,那么也可能产生内脏性感觉,如心较痛和胃的膨胀感等等。又如用热的生理盐水作静脉注射,也可以形成沿静脉径路出现一条热的感觉线。再如前述在井穴用电针诱发的循经感传现象,可理解为低频电脉冲激活了该处的交感性神经,并强烈到进入到了皮层意识的结果。这就是显性循经感传的机理所在。研究还表明,可感觉的循经感传有流水感、蠕动感、热感、凉感、蚁走感等等,也都具有内脏性感觉那种不明确的、暧昧的原始觉性质。因此,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循经感传现象是完全可行的。
2  循经性、变异性
尽管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具体循行路线在学术界颇多异议,但其中所谓的超节段性问题大都是认同的。许多研究者从躯体体节段、躯体性神经节段和骨骼肌节节段等方面来认识,未能有满意的答案。从循经感传现象分析可知,经络的径线大都与干线血管的纵轴方向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简单的认识未必没有道理。笔者认为其中与血管的交感性神经的主干分布也是基本一致的。通过比较低级的轴突反射,就可形成沿血管纵轴方向的红线或热感等循经感传现象,也可“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
若从交感性神经的特性和节段性来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是很必要的。生理解剖学告知,头颈部和上肢(主要是外侧面)的血管的交感性神经节段主要是在胸2~胸9的上几个脊髓节段有重合,在相同节段内发生反射活动,甚或再一致向脑中枢投射,也是非常合理的。这就解释了古代论述及现代研究都证实了的循经感传可沿三阳经上头面的现象,尽管表面看来它们是超节段的。这种血管神经节不同于其它节段,其未知的规律性倒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循经性还可从心理学方面来认识。虽然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一种感觉现象,仍然有心理因素在参与。例如经常应用的“注意”(“意守”),可提高感传区域那些本来就不够清晰的交感性传入冲动的皮层敏感性;“联想”或“语言诱导”可以帮助那些不够连贯的感传线实现循经的由此及彼;“经验”更可以先入为主地加强循经感传中的感觉和传导的体验。如此等等,在气功的“大周天”“小周天”中,通过长期练功或意守所实现的循经感传,就存在着明显的心理机制。在这些情况下,皮层因进化具有的融合、精炼功能使外周的所有节段性都不够明显了,所以此时再谈论经络的超节段性就很自然了。
当然,不遵循古典经络路线的感传也是大量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变异性。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论者未能更多论及。如果从“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角度,则比较好理解。例如,外周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解剖方面的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感传出现者因神经敏感程度和体会的差异也会对循行路线颇有影响;特别是在感传中出现的趋病性特征更使其循行路线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目前已研制出了一些以交感性神经电生理学为基础的探测仪或诊断仪,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就是在经络循经性和变异性方面的临床应用。
3  效应性、趋病性
我国古代医家所总结的“经、穴——脏腑相关”现象和理论,已经被大量的现代研究所证实。通过循经感传实现某些靶器官或组织的效应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并且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许多表面看来或者按照躯体性神经理解的穴位与脏器相距甚远,但按照“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认识,它们的神经节段实际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例如“心胸内关谋”中心脏与内关穴之间,二者的交感性传入神经在胸2~胸9的下几个节段有重合,针灸内关所产生的良性传入冲动,可以特异地调整心脏的病理状态[8]。在针灸刺激达到某种程度时,交感性传入冲动也可能到达皮层意识领域,与此同时脑中枢参与的复杂调节反应也启动了。如是,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的效应作用也就发生。当然,临床最常见的却是隐性感传的效应性,可以说每一次针灸穴位都有这种现象在发生。
在效应性中,还有一种趋病现象。临床医生常以“气至病所”为指标应用循经感传现象的这种趋病特性。其中机理可理解为循经感传在皮层所形成的良性灶,与患病器官或组织所形成的劣性灶之间的相互诱导。如果两者的神经节段在实际上相同或相近,则趋病现象很容易发生;不同神经节段者,也可通过良性灶的扩散及总合达到与劣性灶的接通。因此临床趋病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医者“当引某许”(华佗语)以达到治疗的需要。这是有治疗经验的医生常能办到的。
(接下)
2
发表于 2006-6-24 13:33:2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上)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者都是用西医解构与重构中医,离中医之道远矣
3
发表于 2006-6-25 12:14:23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上)

下面引用由112006/06/24 01:33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者都是用西医解构与重构中医,离中医之道远矣
先生既然认为他人离中医之道远矣,先生何不将自己对中医之道的理解写出来,带大家分享?
4
发表于 2006-6-26 00:49:40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上)

还是没有完全明白.能否再解释一下下面的问题以有助于有一定中医基础的网友对于经络功能与现代科学联系的关系的理解.
1.所谓循经感传中的经是哪个"经"?
是"阴阳十一脉"足臂十一脉" "铜人图经"十四经发挥"中图例的一个? 是一段还是一整条经?跷脉带脉维脉也能做到循经感传吗? 膀胱经有在背部循行出两条线吗?
好象只有明确了这最基本讨论的对象的问题,才能讨论它的机理吧?
实在不明白,只能提问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19:12:3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上)

回2楼:“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一词是国家授予的一种医学职称。至于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医学研究方向和方法。一方面,应用科学的和现代的观点(注意:不仅仅是西医!)解构与重构中医, 是与时俱进和必要的,也是中医现代化或现代中医学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也需要继承传统中医学的科学内核和丰富经验(注意:不一定需要继承古代的虚玄之词和构架)。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应该包括上述两个方面。本人自认为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可以从本人的系列论文中反映出来,请参考。
6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19:21:58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上)

回4楼:循经感传之“经”,应该指凡被人们称作“经脉”的经。如果能理解该文的整体意思,应不难有助于对于经络功能与现代科学联系的关系的理解了。
7
发表于 2017-12-20 18:09:39 | 只看该作者
      但如果以连续的低频电脉冲或以重复的提插捻转针刺为刺激条件,那么将激活存在于皮肤及深层血管上的,以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交感性神经的感觉末稍,并形成兴奋冲动向中枢传导。
============================================================
至今,西医不承认皮肤四肢的交感神经具有传入功能,一票否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02:10 , Processed in 0.0802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