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5-12 16:22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28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壶中人,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壶中人原创帖子整理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351&show=0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12 18:3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黄先生乃蜀中中医高手,欢迎介绍经验。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2 18:40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欢迎黄先生!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5-12 20:0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蜀地壶中有国医,期待黄先生讲开示。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12 20:26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今天,是一个令全中华民族心情都十分沉重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没有任何心情做事,写东西。但我看到了论坛的专访,为了论坛领导对我的信任,为了自己对中医的感情,自己应该坚强。
  首先,感谢全球中医药论坛,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术平台,不过,作为专访对象,不免有点诚惶诚恐。
  一是因为,出身太土,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教育。16岁时,跟师学习中医,背了药性、汤头、脉诀,就上临床,在1980年,有幸参加成都中医学院的基础理论进修班,1983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就读于成都中医学院的函授成人教育学院,没有受到“科学”的熏陶,不“现代化”。
  二是因为,中医水平太差,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走了太多的弯路。因为提倡中西医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主要精力放在了西医理论的学习,直到1999年,反思临床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意识到是临床思维杂乱,不中不西,于是完全放弃西医,重新转向中医,专心于辨证论治,临床又才有所进步,算起来,才十来年时间,论坛把我作为专访,担心有负众望。
  
   因为实践,我感觉到,辨证论治具有无比的先进性,实事求是的三因制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要求,在证候病机性质的临床把握上,不用标准僵化思维,不用规范束缚辨证,“病为本,工为标”,一切从就诊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谨守病机,无失气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特征。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中医理论在金元时代社会现实中实践的结果,叶天士的《温热论》,是中医理论在当时自然时空的外感疾病实践的结果,只要我们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向李东垣、叶天士那样,脚踏实地,辨证论治,中医就能发展。
  
  中医理论,建立在生命实践的基础上,是一门关于自然时空的生命医学,不是实验实证逻辑发展的结果,无论证候研究,还是病机发展,我们只有遵循生命逻辑,把具体的生命放在时空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存在环境中,去认识,去把握,实践才具有中医学意义。我一直反对脱离临床辨证论治,脱离生命实际的实验实证和其它非中医方法研究中医。生命无法规范,疾病无法标准,实验室的标本反应疾病,但不能等于疾病,个体生命“阴阳神气”与外在环境的适应协调性,才是疾病形成、发展变化的根本。人人有五官,个个面不同,证候研究,也只有尊重这样的生命事实,才有利于辨证论治临床逻辑思维的发展,我们的理论才能走近现在的客观实在。
   
   生命的阴阳应象思维,不仅要生命之象,而且要自然之象,还要社会人文之象,并且,归结到具体的生命,才能做到“无失气宜”,“各司其属”才是实在的。中医不玄,我们不能把中医理论和当下的生命时空、社会人文孤立起来,不能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实践相背离,经典理论关于生命疾病的规律性认识,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身上,发生着。四季寒暑的影响,贫富贵贱的作用,有哪一个地球上的人能够逃避!非典、流感,有那一次的发生流行,不具备自然时空规律。这些所有的东西,中医已经思考了数千年。
   生命是进化的,未来的情况,我们可以预测,不能规定,但过去进化历程留下的生命痕迹,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抛弃中医对生命疾病结果的“为什么”的思维形成的理性认知。谁能够否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粱厚味,足生大丁”的生命真实性!麻黄汤发汗,发的是生命之汗,不是病理标本之汗;独参汤固元,固的是生命之元,不是病理标本之元,我们为什么那么浅薄,非要用非中医的逻辑方法,研究中医,甚至否定中医!《脾胃论》是李东垣时代生命疾病的真实反映,《温热论》是叶天士时代生命疾病的真实反映,我们能够将现实生命疾病的病机特点,反映到中医理论,而无愧于这个时代吗?
   亡也乎,固本是当务。
  虽然水平有限,但也当尽心尽力,对大家的提问,知无不言,也希望大家,不吝指教。不过,最大的愿望,还是想通过我们的讨论,学习大家的经验,使自己得到提高。因为中医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不是我们普通中医能够做到的,所以,学习经验,搞好临床,踏踏实实地做点辨证论治的实事,比打口水仗强得多。
  想声明一下的是,我上网的时间较少,和大家的讨论可能不那么及时,如果有拖延的话,请多多谅解。


-=-=-=-=- 以下内容由 壶中人2009年05月12日 08:35pm 时添加 -=-=-=-=-
谢谢搂上诸君的抬爱,请多多指教。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5-12 20:54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哈哈,好,朴实无华!赞一个!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9-5-13 08:32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质朴中流露出自然之气,倔强里爆发着个性特色。顶一下!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13 13:00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四川号天府,地灵人杰,巴蜀大地,名医辈出。先生中途学习西医,虽无进展,当没白学。现代中医在某些方面比纯中医自然高出一筹。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14 21:1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论坛中医高手很多,很值得我学习,在这里班门弄斧,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想对后学者说几句。
中医理论包容天地之理,总括社会之情,数千年来,在具体的生命实践中,总结了许许多多的规律性认识,各种各样的书籍,汗牛充栋,要怎么学才更好呢?
第一,经典著作是要一辈子反反复复地读的,要精读,融会贯通。但同样需要博览,历代医家的书,有时间都应当看看,尤其医案,象《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柳选四家医案》等等。医案多读,多思,对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举足轻重。
第二,辨证论治是最具现代化特征的医疗手段,我们要对现在社会状况对生命疾病的影响,进行思考,根据社会特征,选择书籍。我们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这是基本的,但竞争激烈过劳情况普遍,饮食失节、过度医疗、空气污染等等,对生命疾病影响的普遍性病机意义,需要加以认识。东垣医集、景岳全书、丹溪医集等书,要认真阅读,很多病机性质,都可以从这些书中找到答案,特别是内伤外感病机,郁的病机等等。朱进忠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各个科的疾病,都有遵循李东垣病机规律二愈病的例子,如清暑益气汤。张景岳的很多处方,在现实中都有很好疗效。
第三,读《素问》、读《伤寒论》,除了背以外,注意心得笔记,有些不要被前人的注解、现代公认的观点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地读书,没有多大意义,当然,借鉴学习前人的认识,对于我们理解经典理论,很有帮助。
第四,适当读一点哲学、逻辑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书籍,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训练思维,这对于把握中医的逻辑和辨证论治,有帮助。尤其在目前中医思维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分清理论的逻辑联系,是很重要的。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16 21:4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咽喉异物感,似痰粘滞,多见于感冒之后,极易与梅核气相混淆。梅核气,是痰气郁结,而感冒之后的咽喉异物感,多为初起用药不当,或过于寒凉,或过度点滴,或饮食不慎,致风邪内闭,与痰相搏,郁结于咽喉所致。因此,开邪出路,疏风化痰,是其基本方法,但是外邪内郁,不能速效,通过少阳和少阴的枢机调节,恢复咽喉“开”机制,是根图之本,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散及汤等方,据证加减,每克获效。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9-5-16 21:50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下面引用由壶中人2009/05/16 09:41pm 发表的内容:
咽喉异物感,似痰粘滞,多见于感冒之后,极易与梅核气相混淆。梅核气,是痰气郁结,而感冒之后的咽喉异物感,多为初起用药不当,或过于寒凉,或过度点滴,或饮食不慎,致风邪内闭,与痰相搏,郁结于咽喉所致。因 ...
认识准确。但所选用方剂似欠宜。或是助阳发表较为好。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19 20:32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一)
   中医是以生命体验的阴阳应象思维为自己思维之本,其理论形成和实践检验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生命存在的真实反映,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在生命的具体实践中,找到实在化的位置,也就是能够在经验世界中还原。当然,这种还原,不是实验室的实证还原,而是临床辨证论治的还原,是具体生命体验性的还原,病理标本不具有这样的还原功能,实验室条件没有还原的起码条件。
   比如,一个味觉、视觉、温度觉等感觉健全的人,不可能感受不到五味的区别、温度的差异,不可能感觉不到日月升降、寒暑往来。经过无数次的生命体验,人们知道了酸、苦、甘、辛、咸五味对生命影响作用的区别,了解了太阳、地理方位与寒热等生命体验的联系,明白了日月运行对万物荣枯的根本性作用,从而把握了寒来暑往确定性的循环中内涵过与不及的胜复变易规律等等。
    吃辣椒-辛味的东西会出汗,吃苦瓜-苦味的东西能够清热,寒冷冻伤不是绝对的,夏热中暑也因人而异,贫富贵贱及其变化对生命健康的影响人与人不同,等等相关性和因果性差异的生命区别,皆通过实在的生命个体体现出来,在临床蕴含于证候判断之中。无生命的、脱离生命整体的任何物质形态,不会出汗、不知清热,更没有冻伤、中暑的发生;也不会因为发财而过喜,因为丢官而伤感;同样,汽车尾气、农药化肥、过度医疗不会对它发生疾病作用。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5-19 22:5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是啊...天地人物各有能,实事求是规律寻,世间之理辩真假,以人为本好坏评!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1 19:45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二)
   脉象、舌象、神态、气色等等是活生生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反应,相关理论是中医感知生命反应,经过无数次体验后形成的认识,反映了中医理论思维的临床生命体验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从实验室中来的,离开对生命反应的大量体验积累,不可能有脉象、舌象、神态、气色等等相关理论和可靠的诊察方法。中医是生命医学,不是解剖医学,她以生命反应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脉象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素问.脉要精微论》:“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脉象是生命状况在寸口(趺阳、人迎)的反应,是生命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病理标本、尸体没有脉象),既有个体的特殊性,又有生命的普遍性,还有时空的关联性。脉象的确认,不仅要结合就诊病人的性格体型饮食活动状况,还要结合时空季节的特点,根据中医对生命一般性的脉象理论,去把握就诊病人具体的脉象反应。
  没有生命,就没有脉象,理解脉象,首先要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时空的阴阳动态联系,具备天人相应的认知立场。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1 19:54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我特别特别赞成壶中人先生的观点。敬佩敬佩!!!!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9-5-21 20:0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好,赞!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5-21 20:05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希望壶中人先生师古不泥古,在论贤叙典之中展露继往开来;先生谈及天人相应,本人希望先生综合天地相应,天物相应,和谐为本吗......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1 20:13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壶中人先生说出了每一个热爱祖国医学盼望祖国医学早日复兴者的心声。
中西医结合学习是不合理的,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的,中医西化是祖国医学衰弱的主要原因。
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的治病对象现在是人,古代也是人,人的生理结构不会发生改变,所以祖国医学永远不会过时,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辩证论治理论永远是最现代化,最先进的医学理论。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1 20:44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三)
   浮沉-位也,迟数-数也,弦细-形也,滑涩-势也,紧濡-力也,任何病人的脉象都存在位、数、形、势、力的反应,位、数、形、势、力的反应又都不是单独的,可能弦芤同现,形异也;也许滑涩并存,位别也。
   高血压可能脉细涩,肾病贫血可能脉弦硬,没有标准可循,没有规范可依,只有根据理论对脉象特征规律的概括,实事求是地去体验、辨别,通过三指和病人进行真实的生命交流。从理论上把握脉象位、数、形、势、力的基本特征,到临床中体验病人脉象位、数、形、势、力的具体反应,最后判断病人的具体脉象,这中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没有用心的生命体验的临床积累,不可能诊察出可靠的脉象。
   位、数、形、势、力是脉象的五大要素。脉象不能离开具体的生命存在,就诊病人的脉象根本就不单纯,没有一个病人只反应单一脉象的,把五大要数都分辨清楚了,脉象的收集和确认才能完成。
   脉象存在三部九候的差异性,受各种各样的条件影响,不可能像病理标本那样,可以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清楚地加以界定,制定出某种标准,只能在经过无数次生命实践之后,同类抽象,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脉象,加以最大限度接近客观真实地描述或陈述,才能形成脉学理论,为后学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1 20:49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希望壶中人先生师古不泥古,在论贤叙典之中展露继往开来;先生谈及天人相应,本人希望先生综合天地相应,天物相应,和谐为本吗......”
自然奥妙先生的厚望,我尽量努力。多年来,我从哲理逻辑角度,进行了相应的思考,也许,在今后的帖子里,会陆续发布,请先生多多指教。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2 09:27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壶中人先生:实践出真知。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3 10:35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四)
   理解并把握脉学理论对具体脉象的描述,是临床诊脉的理论前提。因为我们的大脑被标准紧紧地束缚住了,没有了标准可据,脉象的活动变化又缺乏静态稳定,就不知道如何切脉了,就不明白脉象的生命真实性了。
  《脉诀汇编说统.总序》:“切脉不可执成见,当有揣摩活动之灵机,以心中之灵机,探脉中之微妙。”生命“神气”十分复杂,生命的人十分复杂,脉象反应同样十分复杂,缘木求鱼的标准确定,不适合生命疾病的能动性反应,更不适合切脉。
学习脉学理论,不是掌握标准,而是明确脉象表现的一般特征和反应的一般规律,然后运用脉学理论,指导切脉,从就诊病人实实在在的生命反应中,获取就诊病人的脉象。清代易云《喉科种福》:“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若胶柱鼓瑟,必至张冠李戴,贻害无穷。”
   我在从事中医的前十多年,临床切脉,脑子里先想书本上的脉象描述,甚至不停地背诵“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等等歌诀,不仅很难切出和书本上一模一样的脉象,连指头下的脉动状况都感觉不真切了,后来,脑子什么都不想,书本上关于脉象的任何描述都不考虑,所有心思都全神贯注在三根指头上,恰当运用指尖、指腹,通过轻、中、重、按的不同指力,从三部的位、数、形、势、力等方面实实在在地体认,切脉技能才逐渐有所提高。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4 09:27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五)
   学习脉学理论要进得去,把握浮沉迟数滑涩等等脉象特征,明确“藏象有位也,三部九侯有则也”等规范,切脉实践则要出得来,认真体验位、数、形、势、力的具体状况,在体验就诊病人脉象具体状况的前提下,运用脉学理论作出判断。
  切脉,位、数、形、势、力多种要素特征既要分辩、又要综合,临床病人情绪精神会影响脉象,医生精神状态、诊脉水平会干扰脉诊。
   生命反应是不恒定、非静态的,不能机械地加以固定,所以临床脉象常常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一个病人不同医生切脉结论不同。如果临床脉诊结论都一样了、都那么容易把握了,反倒是很奇怪的事,与生命“阴阳神气”的时空动态联系相悖了。
  可时常听到有人将不同医生摸出不同脉象作为否定中医的例子,这其实是无知的表现。不仅脉象,就是血压也具有动态时空关联性特征。有的病人,只要走进医院,就十分紧张,血压肯定升高,无论怎么休息,都是高血压,可一离开医院,血压完全正常。就是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也是动态变化的,不同医生可能测出不同的血压值。我临床给病人测血压,前后数次的血压值大都不一样,差距有大有小,常常是给病人测三次,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以第二次的血压值为准。
  我们既不能因为血压存在不确定性而否定血压,也不能因为脉象存在不确定性而否定脉诊。何况就是利用再先进的仪器,检验静态、固化的实验标本,结果还会因为温度差异、试剂差异和仪器差异而不同。不管怎样,如同不能怀疑活人才有病,尸体没有病一样,不能怀疑脉象的真实性。作为中医,自己一时没有掌握好诊脉技能,就心浮气躁放弃脉诊,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中医的。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4 20:3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六)
   脉象表现于寸口,生命家园和生活家园的状况都可以通过脉象反应(参阅个人空间博文:证候反思-拂去蒙上中医的积尘 第二章第一节)。
   从生命家园看,寸口之脉,内与先天肾精、后天脾胃、五藏神气、气血营卫、经络血脉整体关联,生命整体状况都可以通过脉象反应出来。《内经博议.脉原》:“脉为人之神,气血之本,而见于营之行。营之行也,其根源有二:一出于中焦之谷神,化精液以输肺,以治节施之隧道,故营血之能通流,实胃气为之充澈,此脉之本于胃气也。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于阳明之盛气同住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而备五十营。脉至五十营,则先后天之气合,五藏之真备矣。”
   从生活家园看,外界环境的变化,社会氛围的影响对生命都会发生作用,生命感应而后通过脉象反应出来。《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春天生发,生命应之,则脉如“鱼之游在波”;夏天长养,生命应之,则脉“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气收敛,生命应之,则脉似“蛰虫将去”;冬天内藏,生命应之,则脉象“蛰虫周密”。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4 20:38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七)
   脉象反应内在的生命状态,是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随时空节律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但这样的变化,是生命适应性的必然,无过无不及,过则病,不及亦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脉象应时,不同季节出现“弦”“钩”“软弱”“毛”“石”节律性变化,但应而有度,不同季节的应时脉象都具有“微”的特征。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6 16:3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八)
  中医十分重视脉象的“胃、神、根”。
   生命和季节变化保持内在协调性,就是有胃气的表现,从脉象反应出来,则春天“微弦”、夏天“微钩”、长夏“微软弱”、秋天“微毛”、冬天“微石”,《难经集注.十五章》:“弦钩毛石皆当微见,即是有胃气也,但独见四时之脉,皆无胃气也。”
除了脉应四时,有胃气之脉还具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应手中和,意思欣欣”(《医学入门》)的特点。
  “神”则为生命之本,脉象是生命内外关联性的,不仅反应生命应时的与外界自然同步,而且反应生命“神气”的内在状况,《脉诀阐微》:“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实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
  脉贵有根,根有二,一指尺部肾脉,一指沉候脉象,一般脉象是否有根,反应生命预后,有根之脉,病虽笃重,尚有生机,脉若无根,也许肾气已败,预后欠佳。但就自己临床体会,有的病人脉呈短象,根之有无需要细心体会,预后判断需要四诊合参。
  “胃、神、根”的生命反应,其实是三位一体的,有的医家认为没有仔细划分的必要。清代石寿棠《医原》:“盖有胃即是有神,和柔轻缓,匀净分明,如鸡践地,从容不迫,所谓胃气者如此,所谓脉贵有神者亦如此。至根字之说,古人以沉候为根,又以尺部为根中之根。诊危证之脉,必求根以为断。然以沉候、尺部为根,仍未得根中之气。……若言根不若言气,言胃不若言神。”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6 16:38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九)
  因为临床脉象是生命的实在反应,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不仅与就诊病人的个体特殊性相关,而且与时空节律的变化相关,我们的理论只能描述脉象,不能标准脉象,我们的临床只能体会脉象,不能规范脉象。
  对于历代医家论述的脉学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同医家有不同的实践对象,不同的时空条件,不同的社会背景,对脉象的认识也就存在许多的不同,关键是我们要虚心学习前人的临床体验,来丰富我们的应象思维。如果在学习阶段,就用实验性思维作为衡量脉象的逻辑方法,就很成问题了,这也不符合标准,那也不符合规范,更不用说不同医家各自不同的体验结论了。
  脉学理论很多都是描述性的,形容词不少,用彼之象明此之情,学习理论不能呆板,要有联系、联想。《瀕湖脉诀》:“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木浮水中形容浮脉特点,浮大中空描述芤脉特点,来盛去衰描述洪脉特点,如果学习的人不去联想,不在实践中去体会,恐怕永远也不会脉诊。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26 16:43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
  虽然各个医家论述的脉象有所差异,但浮沉迟数滑涩等等的描述都基本相同,具有单值特征,浮脉就是浮脉,滑脉就是滑脉,理论上的脉象特征没有相互含混。但生命是动态多样的,作为临床反应生命疾病的脉象,往往复杂多样,浮滑同见,细弱同见,也许左脉弦右脉细,可能右脉虚左脉革,等等,与就诊病人实际存在密切相关。
  脉诊是生命体验的,临床亲自的脉诊实践,是形成切脉技能必须途径,只是理论背熟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明确,就诊病人脉象的真实性,关键在医生脉诊技能的高低,脉学理论只是基础,我们不能本本主义,更不能机械标准。
  生命有健康与疾病之分,脉象有常与异之别。常脉反应健康,有“胃气”,从容和缓,不急不徐,但是否每个人的常脉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以用一定的标准规范下来呢?显然不能。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形体胖瘦、性格缓急都不一样,常脉还要随时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用标准来规范常脉,是违背生命实际的。因此,正常之脉是生命实在的常,不仅与个人实际禀赋性格相吻合,而且与季节变化相一致,生命不同常脉不同,季节不同常脉不同。
   明代卢之顾《学古诊则》:“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俱来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景岳全书.脉神章》:“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禀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变之脉,有攸缓攸急,乍进乍退者,此病之骤至,脉随气见也。”《类经.脉色类》:“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此皆其常人,反者为逆。”《伤寒悬解.卷一.脉法上篇》:“肥人肌肉丰厚,故脉气深沉;瘦人肌肉减薄,故脉气浮减。沉者浮,而浮者沉是谓反常,反常则病。”
  常脉因人因时有所区别,病脉也不能绝对化,要根据就诊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正如晋代王叔和指出的那样:“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之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则为逆也”。(《脉经》)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30 08:21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一)
脉象的临床状况十分复杂,或多脉同见,或同脉异病,或症真脉假,不能简单地用理论去刻舟求剑,必须通过自己切身体验来获得脉象。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总见脉法之通义,一病而可见数脉,一脉而可主数病,要在诊脉者以意会也。”怎么意会?生命是动态的,医生不能用静态的标准去衡量,而是要用心,用心去实实在在地和病人进行生命交流,仅仅是三根指头,心不在焉根本不能意会。
指头是医生的生命部分,只有精神专注于寸口,用心体会指下的脉动情况,才可能获得真实的脉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切脉不需要操作方法,方法是体会真实脉象的必要手段,有了正确的方法,加上精神的专注,就能够掌握切脉技能。
《谈切脉》:“切脉的顺序是:先用不同的指法确定脉的浮沉,其次根据脉的至数以定迟数,然后分辨脉的形态、流利程度及强弱,以确定何者是主脉,何者是兼脉。”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5-31 20:47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二)
脉象是当时生命的真实反应,对临床证候病机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将脉象神秘化,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以为单凭脉象就可以决定病机,临床没有四诊合参,病机思维就会走偏。
“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没有切身实在的、相当长时期的生命体验,没有丰富的临床积淀,没有可靠的中医修养,一般是不可能的。我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水平,但并不等于别的中医没有这样的水平。
辨证论治是临床确定性的,脉象判断当然也是临床确定性的,理论只是我们认识临床,走向临床真实的逻辑工具,切脉必须与就诊病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与季节变化相联系,判断才具有可靠性。
脉象如同人的面孔,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五官,又都有不同的面孔,但人的面孔相对稳定,脉象却复杂多变,不仅反应了就诊病人的生命实际,而且反应了时空规律的生命感应,反应了社会普遍心态的生命影响。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6-4 21:49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三)
当今社会,功利至上,大部分人都急功近利,夜生活十分丰富,熬夜操劳极为普遍,元气暗耗或气机郁结成为常态,即便外感,脉也会出现芤虚、细小或弦涩之象。
还值得考虑的是,药物滥用、点滴滥用、激素滥用对脉象的影响,脉象因为药物和点滴的干扰而有哪些变化,脉象的药物反应和疾病表现有何不同,不同药物对脉象有哪些不同影响,等等都需要中医加大力气、深入临床进行体验研究,使中医能够继续保持“与时皆行”的先进性。
药物滥用、点滴滥用、激素滥用只是近来的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切脉需要注意什么,辨证论治需要注意什么,值得每个中医好好思考。现在中医学术研究已经不在临床“与时皆行”了,陷入了理论来理论去的实验性思维之中,“现代化”的桎梏,就是不从社会时空的生命整体关联性中去认识病机,去体验脉象,脱离中医的病机,实际上就是脱离现实,脱离生命实际。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6-4 21:55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四)
因为脉象是生命的基本反应,受着各种各样生命活动的影响,形体运动和精神意识都会加大脉象的变易性和不确定性。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要求诊脉的最佳时期是“平旦”:“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就是为了减少形体运动和精神意识对脉象的影响,提高脉象的临床真实性。
《类经.脉色类》:“凡持脉之道,一念精诚,最嫌扰乱,故必虚其心,静其志,纤毫无间,而诊道斯为全矣。”现在对脉诊的干扰太大,打手机、聊天,看病争先恐后等等,影响了脉象的真实性。
脉象是生命真实的反应,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通过三指和病人做实实在在的生命神气的交流,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脉象的生命真实,不仅要求病人精神保持平和,而且要求医生聚精会神,专注于三指的指头,用心去切脉。这边手在寸口,那边心在股市,边诊脉边聊天,心猿意马,永远不会获得真实的脉象。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脉象的真实性,只有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病人安静,医生守一,生命的交流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才可能获得。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6-6 09:36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五)
生命反应的脉象,没有非此即彼那样简单,无形之神、有形之器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过去的运动习惯、情志特点等都对脉象产生影响,好动者有脉缓之变,忧郁者有弦涩之象。脉象的一时变化,可以逐渐恢复,但如果某种不适宜的时空条件和不恰当的个人生活行为,长时间一如既往地影响生命,内在“阴阳神气”就会发生异常,脉象发生的相应变化,就不是自己能够恢复的。
有个年过四十的心悸病人,平素特爱体育活动,患病后疲乏无力,脉象来迟缓虚涩,考虑因为活动过度,心元暗耗,用人参养荣汤守方调理而效,但病人无法脱离工作操劳,病情好转不久就反复。从医生的角度,要求注意静养,从病人角度,因为生活,不能抛弃工作,翻来覆去,脉象没有明显改善。
临床脉象是就诊病人生命状态的实在,既承载了疾病的信息,还体现了生活工作的情况,既反应了时空变化的影响,还反应病人精神情志状况。脉象,是就诊病人在临床实实在在的生命反应,恐怕比实验室的东西更加真实。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9-7-3 19:34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论病机层次和要素
黄开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工医院中医科
摘要 中医学是直接从临床中形成、发展的,所有理论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临床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一切临床活动都以病机为中心。病机可分为四个层次:①病机理论基础;②基本病机;③病病机;④证候病机。病机的要素有病种、病因、病位、病性、病形、病势等六个要素项。病机要素量和病机层次具有对应关系,病机层次越低要素量就越多,与临床关系就越直接;病机层次越高要素量就越少,与临床关系就越间接,但这并不反应临床意义的大小。
关键词  病机  基本病机 病病机 证候病机 病机要素 病机要素关系
中医是直接从临床中形成、发展的,所有理论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临床具有极大的一致性,而一切理论都服务于临床,一切临床活动都以病机为中心。《类经》:“病机为入道之门,为硅步之法,法有未善,而局人心目,初学得之,多致终身不能超脱,习染既久,流弊日深”。[1]但何为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矣。”病机是“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的结果,是“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形成,“气”为根本,所以“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类经》:“病随气动,必察其机,治之得其要,是无失气宜也。……故藏五气六,各有所主,或虚或实,则无不随气之变而病有不同也。”[1]这里的“气”,并非仅仅是人体内的气,而是大时空中,天地社会和人体相互交流联系并产生作用变化的信息流、能量场或精神力,而导致生命体发生病变的“气”和这个气对机体的危害机理则叫“机”。
可见,凡研究天地社会和人四位一体交流联系之“气”及其对机体影响的理论,都属于病机范畴。
1.病机的四层次
“科学理论原理可以按阶梯或等级的样式排列。这座阶梯的最后一级支撑在事实上,更恰当地说支撑在记录和描述事实的判断上,而最高一级则支撑在原则上。”[2]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根据理论与临床事实的关系,病机“阶梯或等级的样式排列”可分为四个层次:
⑴病机理论基础-《内经》,几千年中医理论发展都从属于《内经》的理论原则。一部《内经》从大时空的角度阐述了生命体的疾病观,是一切病机理论形成的根本。从《伤寒论》到金元四大家,从《瘟疫论》到叶薛吴王,上下近两千年的医疗实践就是很好证明。
⑵基本病机,即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是对疾病过程总体认识和把握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理论,是天地人在以疾病为基点的整体异常协同规律的认知,最具代表性的是《伤寒论》。
⑶病病机,即具体疾病彼此相区别的、在一定时空中病变相对稳定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病机过程,带有一般、普遍的特点。它勾画了疾病从发生、发展到传变它病的病变规律,不管那种疾病的变化发展的那个阶段所出现的证候,都是在病病机的基础上演变形成的,因此病病机在辨证论治具有规矩准绳的意义,是一种病的规范。
⑷证候病机,即具体疾病在刻诊时间的具体的病变机理,它不仅是病病机临床规律的具体表现,而且是病病机因人、因时、因地、因治随机发生的非线性的最小病机单元,为病之机括所在,反映病病机在当时、当地具体病人的病变之关键,是辨证的目的,论治之靶,具有个别、变易的特点,所以仲景要求“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医对证候病机的描述主要反映在病案之中(《伤寒论》除外),病案是中医临床事实的真实写照,从病案中可以看出,证候病机的形成,很多时候不能仅仅依赖于病病机,还必须应用理论基础、基本病机去进行分析。理论基础、基本病机和病病机都是抽象的、书面的、一般的,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工具;证候病机则是临床的、实际的、个体的,是辨证论治的具体目的所在。
病机的四个层次,从前向后是从理论逐步走向临床,从普遍上升为具体,在辨证论治中反映出来,主要解决一般与个别、普遍和具体的关系,目的在于得到具体真实的证候病机,是中医临床的共同之路;从后向前是临床逐步走向理论,在归纳演绎中得到发展,主要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从个体真实中形成群体真实,目的在于发现和形成新的病机学说,进而丰富中医理论,是中医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途径。
2.病机的要素及其关系
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发现,病机构成有:病因、病位、病性。该论所及病位有肝、肾、肺、脾、心、下、上,病因有火、湿、风,病性有热、寒。如“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病机的病位说明;13“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是病机的病因说明;“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是病机的病性说明。病机十九条所论症状和病因、病位、病性的对应关系,是以“皆属于某”为基准的多方位、多角度对应,即以五运六气等等为主要内容的动态对应,故“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要求“必先五胜”。
《伤寒论》还将病形作为病病机的重要构成。病形是病邪的有形与无形状态,实质属病因范畴,但和病因不同的是,病形是病因作用于脏腑气血津液后的散抟表现形态,反映内在气血津液等是否形成痰、瘀、水饮而为无形病邪所依附的抟结情况,是进行病的区分的重要病机标志之一。伤寒误下热入,与水饮相结成有形之结胸病,未与水饮相结则为痞证。具体到证候病机,又还包括了病种和病势在内,即该证候是单一疾病之证候还是多种疾病“合病”“并病”形成,其传变趋势如何,故其证候病机的构成有病种、病因、病位、病性、病形、病势等六个要素项(病病机和证候病机都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形要素但有差异,此非本文所论)。
病机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病机要素,还在于病机要素关系。病病机和证候病机与临床关系最为直接,区别病病机、辨别证候病机的关键有时就取决于病机要素关系。病机要素关系主要反映为:⑴病病机要素的核心构成不可分离,即病病机的基本要素构成是稳定的,其它要素虽然会发生变化,但在基本病机要素未出现质变之前,仍然从属该病的病变范围。《伤寒论》太阳病病位在肌表,病因是风寒,风寒在表、营卫失调是太阳病的核心,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那就不是太阳病,反之,不管是心下有水气还是内兼郁热,只要风寒在表、营卫失调为基本病变,其证候仍属于太阳病。⑵病机要素相互作用在病形上表现为某种反映态。病形可分为有形、无形,以病因、病位、病性作为载体,但无形之中有失和、郁、滞、遏、阻等不同反映状态,有形之中有合、蓄、抟、结、积等不同反映状态,这些不同反映态实质是病因、病性、病位在一定时间内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如郁遏是风寒作用于肌表营卫的一种反映态,表现了病因作用病位呈现实的病性而构成的太阳伤寒特有的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病机关系。风寒之邪,肌表之位和寒之病性不变,但郁遏的病形反映态发生变化,转化为营卫失和的病形反映态,那就是太阳中风了,所以习惯上伤寒病称之为“表实证”,中风病称之为“表虚证”。⑶病性要素的标本、错杂、格拒、亡竭关系。《名医类案.卷二.内伤》载一案:因劳倦发热,“医作外感治,用小柴胡黄连解毒白虎等汤,反加,痰气上壅,狂言不识人,目赤上视,身热如火。众医技穷。八日后,虞诊六脉数疾七八至,右三部豁大无力,左略弦而芤。虞曰:此病先因中气不足,又内伤寒凉之物,致内虚发热。因与苦寒药太多,为阴盛隔阳之证。幸元气稍充,未死耳。以补中益气汤加熟附二钱,干姜一钱,又加大枣生姜煎服”,二剂“微汗气和而愈。”[3]该证病位要素有“狂言不识人”的心神异常,病性要素有“痰气上壅”之实,病因要素有痰和“目赤上视,身热如火”之火,简单归纳就是痰火扰心之证,不能得到真实的证候病机,故“用小柴胡黄连解毒白虎等汤,反加”。由于该证病因是劳倦伤中气,存在因虚而热这样的标本关系,反用“苦寒药太多”,使因虚而热进一步发展为“阴盛隔阳”的格拒关系。病性的标本、格拒关系以本为重、以内为要,错杂关系则需要求证错杂的病位、错杂的多少,亡竭关系则需要明确亡竭的动因、亡竭的藏气阴阳。
病机要素是基础,病机关系是机括,离开要素便不存在机括,离开机括就没有论治目标。
病机要素量和病机层次具有对应关系,病机层次越低要素量就越多,与临床关系就越直接;病机层次越高要素量就越少,与临床关系就越间接,但这并不反应临床意义的大小。如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顶尖学说,它不以具体的病机要素作为研究对象,但却从时空宇宙演变规律中认识疾病,了解病机演变规律,所以有时通过运气分析,就能够把握病机,而获得很好疗效。《素问.六节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因此,《内经》对诊察病机要求“谨候气宜”“无失气宜”。
但作为医生临床面对的是疾病反应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信息,这些疾病信息毕竟是分析病机的入手处,把握疾病信息与内在病机的关系必然是每个医生都应具有的基本功,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以病机十九条形式论述症状与病机要素关系。
参考文献
1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9,368-369.
2(苏)Π.B.柯普宁着.赵修义,王天厚,冀刚等译.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310.
3明.江瓘编著.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1983:53.


-=-=-=-=- 以下内容由 壶中人2009年07月03日 07:48pm 时添加 -=-=-=-=-
病机是中医学关于疾病本质的范畴规定性,《素问.至真要大论》在明确了病因、病位、病性的要素后,《伤寒论》又增加了病种、病形和病势,从而,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把握,趋于完善。可是,我们现在用证素概念,取代病机概念,使中医理论陷入了文字游戏之中。中医复兴,不从自身的学术和教育开始,一切都是空谈!
作者: 邸源朗    时间: 2009-10-22 08:22
标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能否解释一下脉诊的机理,为何独取寸关尺就可诊五脏六腑之病,诊脉到底诊到的是什么,辨的是什么,能否从经络,气血解释,谢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