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打印本页]

作者: 溪流    时间: 2007-12-10 18:54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12/11 05:44a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我在学习中医脉学时,是从频湖脉学开始的。现在还能熟记许多体状诗。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频湖脉学中的结代脉。
频湖脉学关于结代脉,是这样论述的:
结脉, 往来缓,时一止复来(引脉经〉。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于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代脉,动而终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引仲景)。体壮诗:动而终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治,平人却与寿相关。以下还有几动一止一脏绝的诗句。可惜我忘记了原诗,而那本书,也在地震中消失了。
这里尤其是代脉, 为其能断某些重病之生死,所以格外引起我注意。
结脉与代脉的区别是,结脉是脉止而能自还的歇止,止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有自行补偿的能力。
代脉是止而不能自还,歇止有规律,歇止时间也较长。无自行补偿的能力。(我个人的体会是整整的减少了一次搏动)
我个人理解:结脉主气血淤滞或阴盛阳衰。代脉主某些脏器的衰竭,是危重证。
我看的频湖脉学是60年代版本的,旧的没有了。我后来又买了新版本的,新版本的频湖脉学,有关代脉断生死这一部分,注明已经因为“缺乏临床的根据”而被删除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遗憾的。
古代医贤留下的东西,越是精华的东西,越难掌握,而随便的冠之以“缺乏临床根据”而枪毙。这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什么样的“临床根据”呢?中医的,还是西医的。
记得我在1979年进修中医古典医籍学习班时,讲授脉诊的是一名本市在脉诊上很有名气的王老中医,他说他一生断过七八个主死的代脉,只有一例断错了,其他都应验了。
1990年,有一个朋友介绍我给他的在医院住院的父亲看看冠心病,想服点中药。诊完其父后,朋友又介绍旁边一床,说是他的好友的家属 ,恳求我给其病人诊一诊,我诊后大惊,此病人是明显的代脉,跳数下后停一下,是几动一止我已不记得,但是止而不能自还。整整停过一下。我知此病甚重,我暗中告知病人家属此病我已无法,病人家属垂泪。告诉我医院下的诊断,由于时间太久,病名我已不记得,只记得医院通知患者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后听朋友说,那个病人随后就出院了,月余后死亡。
1979年时,我在本市进修中医经典医籍,邻座是一位西医,大约四十五六岁,为本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处久成为朋友,我问他,一个西医医生,为何要进修中医,不大相关吧。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他自己亲历的真实的故事:
他原在抚顺市某医院工作,后调至本市。在抚顺医院他主持的病房,发生这样一件事,使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中医的认识。
他说,本院有一位老中医,年已高龄,院内威望颇高,在本市也有名望。
有一次,他主持的病房收治了一名关节肿痛的女病人,由于用激素等药疗效不佳
,邀了老中医诊一下。用点儿中药试试。
老中医诊后,一言未发,方子未开,就走了。
他追问老中医,为何不开方子,老中医说,开方无用,几天后病人必死。
他闻讯大惊,急忙汇集内外科医生会诊,包括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化验都作一遍,最后认为除关节炎病,查不出别的病来。大家只当老中医年纪大了,必是脑筋胡涂了。
大约是在诊后的第五天,早晨别的患者起床后发现,关节肿痛的女病人异常,急忙通知护士医生,跑来一看,病人真的死了。
举院的医生护士惊诧不已。
他更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大问号在心里久久的存着。
他与老中医平时的关系不错,那年过年的时节,他利用这个时机请老中医家中做客,趁机多敬了老中医几杯,待老中医酒至半酣之时,他问老中医那个病例是根据什么判定死亡,老中医没有隐讳,说就是根据中医的“代脉”,病人的脉跳几动一止,整整漏过一跳。一脏已衰竭无气。故主死。
他说他到现在也不明白,什么是代脉,为什么能预断生死。但是从此以后,他对中医完全改变了看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才报名参加了这个学习班。
然而我却明白,这正是频胡脉学中预断生死的“代脉”
居然在一个西医的亲身经历里找到了“佐证”。
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中医的“博大精深”。
可惜,像这样有经验的老中医大多作古。他们的无价精华也随之化作清风白云了。
古老的中医呵,你还能辉煌吗?
[/watermark]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溪流2007年12月10日 07:25pm 时添加 -=-=-=-=-
后来我在旧书摊上买到了这本书,被删掉的部分是: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
三十一之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
十动一止一年俎,更观气色兼形证。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
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溪流2007年12月10日 07:59pm 时添加 -=-=-=-=-
按现在的医学发展看,也许这些断言难以完全的肯定的与医疗实践相符和,但是,值得参考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7-12-10 20:41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代脉是止而不能自还,歇止有规律,歇止时间也较长。无自行补偿的能力。(我个人的体会是整整的减少了一次搏动)
我个人理解:结脉主气血淤滞或阴盛阳衰。代脉主某些脏器的衰竭,是危重证。>>
这是临床事实!尤对结代脉,更应以久按为宜。久按的时间最少须在50动以上。“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临床病理性代脉的主病及预后的不佳!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7-12-10 20:46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歇止的规律与否并非区别代脉与结脉的标准,而歇止时间的长短才是区别代脉与结脉的最根本特征.

作者: 溪流    时间: 2007-12-10 20:54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歇止的规律与否并非区别代脉与结脉的标准,而歇止时间的长短才是区别代脉与结脉的最根本特征.]
说的太对了!

作者: 印东杰    时间: 2007-12-11 05:04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切脉时脉来迟缓,脉力较弱,呈有规则的歇止,间隔时间较长,故曰"迟中一止,良久复来"。张景岳曰:"忽见软弱,乍数乍疏,乃脉形之代。其断而复起,乃至数之代,两者皆称为代。"可见代脉包含了节律、形态和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  
代脉,除孕及暴病外,皆认为代为脏气衰败,主死脉。可是临床见许多止有定数的脉,即使是二联律、三联律,亦未必死,而且很多都可经治疗而消除。根据这个临床事实,必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假如代脉为止有定数的脉,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称代为死脉就不正确,因止有定数的脉象并非死脉。二是假如代为死脉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代脉的特征就不是动而中止,止有定数。我认为后者正确,代脉确属脏气衰败的死脉,但其脉象的特征却非止有定数. 一般主脏气衰微。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若痹病疼痛、跌打损伤或七情过极等而见代脉,则是邪气阻抑脉道,血行涩滞所致,脉代而应指有力。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7-12-11 09:05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引用&#35;5:“……那么代脉的特征就不是动而中止,止有定数。我认为后者正确”。
   
          如果不是动而中止、止有定数,那就不是代脉而属于结脉了。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7-12-11 09:08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引用&#35;1:“代脉是止而不能自还,歇止有规律,歇止时间也较长。无自行补偿的能力。(我个人的体会是整整的减少了一次搏动)”。
     “良久复来”说明缺失的不是一次搏动,而是一次以上的搏动。
作者: 溪流    时间: 2007-12-11 09:43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良久复来”说明缺失的不是一次搏动,而是一次以上的搏动。]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7-12-11 17:45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勇123在 2007/12/11 05:49pm 第 1 次编辑]

代脉含义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代脉的临床意义也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代脉见于早期妊娠,惊恐,疼痛,跌扑损伤等(当然,极度惊恐,严重外伤等引起脉象更代,病情危重时,应当认为是病理性代脉.超过这个度就可转变为病理性代脉.)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7-12-11 17:47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勇123在 2007/12/11 05:50pm 第 1 次编辑]

病理性代脉主脏气衰微《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曰:"代则气衰".临床上,表现为上述与病理性代脉对应心电图的病人往往有器质性心脏病且病情较重.如不治疗,很容易发展为心衰或碎死.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12-11 23:50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濒湖脉学说:“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请问:女子怀胎三月,为什么会脉有间歇。并且,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妇女怀胎三月见代脉是正常的。为什么?

作者: 溪流    时间: 2007-12-12 07:57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代脉原因主要见于脏气衰微,此外, 也有脉络淤阻,阳气不足的原因。也常有几种原因杂合者。
因跌扑等原因造成的代脉属于脉络遇阻,及时消散淤血无大碍。
代脉亦可见于妊娠三月的孕妇,因五脏精气聚于胞宫,以养胎元,脉气一时不相接续,故见代脉。然非妊娠必见之脉,仅见于母体素弱,脏气更显衰微,气血尽以养胎,脉气暂不接续所致。
频湖脉学译文说:“仍为元气不足的征兆”。诚然不谬。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12-13 22:58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 作者: 珍珠
-- 发布时间: 2007/02/02 08:26pm
此文引自《最新实诊脉法》
关于“代脉”
代脉是单因素脉象,反映脉的更代,主要诊察脉形或节律失常的脉象能否更代为正常脉形或正常节律,用于诊断由某一脉象更代为另一脉象的病理机制和内在联系。这是脉诊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辨别脉象变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发展变化和转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近代以来,脉的更代被忽视了。所以,近代脉书对代脉的解释已离题太远。
近代脉书对代脉的解释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很明显,这是将“间歇”作为代脉的构成条件。其实,代脉的构成条件并不包括“间歇”,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
脉的更代,是中医独特理论,源于古代医家用二十八脉(即二十八经)阐释人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中医学没明确经络是什么,且年深日久,去古渐远,脉的更代逐渐被误解了。若从根本上弄清代脉的实际意义,必须了解古代医家用“二十八经”阐释气血的基本方法。
古代医家将人体气血的运行,比拟为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将左右两侧十二经看成二十四经,再加任、督二经和阴跷、阳跷二经,合称二十八经,并与天体“二十八宿星”相对应。因此认为,“二十八经”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由此产生了气血运行于“二十八经”或“二十八脉”的传统理论。按这种理论,人体气血在“二十八经”的运行,周流不息,依次交接,则为脉的更代。并且,脉象随四时季节发生相应变化,也是脉的更代。比如,春显弦象、夏显洪象、秋显浮象、冬显沉象,这种循环交替过程,由弦脉更代为洪脉、洪脉更代为浮脉、浮脉更代为沉脉、沉脉再更代为弦脉,即脉的更代顺序。古人认为,脉象随“四时”发生相应变化,是脾脏的生理功能,故曰“脾脉代”。因此,从传统理论看,脉的更代与脾脏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脉代者,谓胃气随四时而更,此四时之代也。”这说明,《内经》所说的“代脉”,只反映脉的更代,不是脉“间歇”。
古代医家所说的代脉,既有正常代脉,也有主病的代脉。正常代脉是脉的正常更代,没有特殊表现。所以,古代医家有“脾脉平和不可得见”的传统说法。若脉的更代不正常、或脉象变化不与四时相应、或脉的节律失常,必然有相应的表现,所以,病理性代脉可以诊察出来。比如,春脉应弦,夏脉应洪、秋脉应浮、冬脉应沉,若脉象不符合这种规律,不与四时相应,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再如,脉的节律发生异常变化,出现“结脉”或“动脉”等,若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或更代为其他异常脉形,都是病理性代脉。如《脉经》说:“其脉微细……代绝者死。”这是微细脉更代为阴阳即决离决的脉象。再如《诊家正眼》说:“代散者死”。这是更代为散脉。这都是病理代脉。
对代脉的解释,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如:“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其中,“脉来动而中止”,是脉的节律失常。“动”,是动脉,即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止”,是“间歇”,相当于窦性停搏。“动而中止”,是非窦性心律夹杂着脉“间歇”。“不能自还”,意思是说,非窦性心律夹杂“间歇”的脉象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因而复动”的意思是说,因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故接下来又出现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显然,《伤寒论》并不是将   “动”和“止”作为代脉的构成条件,而是将节律失常的脉象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称为代脉。这才是代脉的实际意义。
《脉经》说:“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可以看出,《脉经》对代脉的解释与《伤寒论.太阳下篇》基本一致。所谓“来数中止”,也是节律失常的脉象。所谓“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之说,与仲景之说完全相同。这说明,《脉经》所说的代脉,也不是将“止”作为构成条件,而是专指脉的更代。
据考证,近代脉书将代脉说成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的脉象,主要是误解了“五十动而不一代”的传统理论。如果弄清“五十动而不一代”的出处和实际意义,可以证实: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是针对气血运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其中,所谓“代”,并非“止”的意思,而是气血运行“二十八经”每循环一“周”或每更代一“经”为一代。
《灵枢.根结篇》说:“五十动而不一代,以为常也”、并说:“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这是针对气血昼夜运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古代医家将人体气血昼夜运行五十周身称为“五十营”,对此,《灵枢.五十营篇》有详细解释,如:“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与身。”这是古代医家用二十八经阐释气血运行的基本理论,受天文学的影响很深。古人认为,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即二十八经),日行二十八宿为一昼夜,气血运行二十八经为一周身。二十八经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气血运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血运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到身。一昼夜共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血运行五十周,称为“五十营”。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以为常也”,就是按这种方式计算得来的。比如,若脉动五十次而不更代一经,说明气血在二十八经的运行正常。若脉动不满五十次就更代一经,说明气血运行不正常。由此说明,所谓“四十动一代”、“三十动一代”、“二十动一代”等,都是指脉的更代,而不是说脉“间歇”。这是因为,气血运行于二十八经,绝不是每“间歇”一次才更代一“经”,而是循环交替,周流不息。因此,不能将“一代”认为是“一止”。
若将代脉说成“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许多传统说法解释不通。比如,中医有“妊娠三月见代脉,是为常脉”的传统说法。近代脉书将这种代脉也认为是脉有“一止”或“间歇”,并说“因妊娠初期,胎形未定,五脏精气聚于胞宫,以养胎元,脉气不相接续,故可见代脉。但止数不多。”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其实不对。“妊娠三月见代脉”,实际意思是说,女子妊娠三月,开始更代为妊娠脉,而不是出现“间歇”,更不是“良久方来”。若妊娠三月脉有“间歇”,绝不可认为是常脉,否则,将会误诊。所谓妊娠脉,一般是滑脉。由此说明,必须弄清代脉的实际意义,才能澄清对代脉的错误解释,才能体现代脉的实际意义和诊断作用。

作者: 溪流    时间: 2007-12-14 10:05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中医的理论是在发展的, 不是在静止着,实际上历代的医家对中医的理论都在不断的完善发展中,张仲景关于内经日传一经的理论就是一种修正和发展。
内经关于脾脉代的解释,后世有几种看法,有主张虚弱者。有主张歇止者, 有主张四时的更代者,我认为内经时代的代脉,有缓而虚弱意。后世经过更多的临床探索, 认为缓字更能代表脾之脉。
脾脉, 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内经时代代脉是脾之病脉。
脾主后天元气生成,脾虚则脏气必虚,而脏气虚是构成代脉的原因。脾脉绝如屋漏,
良久一滴,断断续续,亦是代之像。
脉经小题目“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理解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指脉搏的代----较长时间歇止。
《灵枢.根结篇》说:“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这也明白无误的说明代是指脏气衰弱不至的歇止。
脉应四时,春弦到了夏令更代为夏洪,夏洪到了秋天更代为秋毛,这是可以理解的。
假如脉跳四十一代,出现了脉搏更代,而不是歇止,怎么更待?以春脉弦为例,脉跳四十就更代为洪脉了吗?天下有这样的脉吗?有谁摸过这样的脉?这样的脉又为什么代表一脏无气?
其实经文说的都很清楚,代脉是指脉搏歇止而显脏气衰微,所谓一或几脏无气。
【,“脉来动而中止”,是脉的节律失常。“动”,是动脉,即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止”,是“间歇”,相当于窦性停搏。“动而中止”,是非窦性心律夹杂着脉“间歇”。“不能自还”,意思是说,非窦性心律夹杂“间歇”的脉象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因而复动”的意思是说,因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故接下来又出现非窦性心律的脉形。】
典型的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理论,谁能肯定间歇肯定是窦性停博?我们知道跌打损伤造成血液闭阻,也可以见结代或者说歇止,与窦性停博有关吗?肝脾肾肺的虚衰寒盛或淤血,也可以造成脉搏结代,与窦性停博有关吗?
一脏无气,二脏无气,三脏无气,四脏无气, 这都是指心脏吗?
【“妊娠三月见代脉,是为常脉”】,这只是有些医家的认识,也有多数医家不这么认识,认为是元气不足,脏气虚弱所致。这不能算“ 完全正常”。

作者: fans    时间: 2008-1-4 01:40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代脉,好象伤寒论中有用灸甘草汤治疗的方子,内经中似乎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其原理与方法,尚不得知,本人也没更深的研究,有待高贤。看了各位的细述,有所启发。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20 07:24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6/20 07:25am 第 1 次编辑]

萧通吾脉诀及脉案 代脉案(摘要)任男62,六脉皆代、心悸怔忡、面目浮肿、身疲乏力、苔白不润。(西诊“冠心”)
东人参9黄芪12天冬9麦冬9当归12茯神12菖蒲9远志7.5白芍9阿胶9元肉12陈皮9半夏7。5广木香3炙甘草9 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9克,早晚空心各服1丸。
  一料诸证好转,继服一料,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作者: 金龙白碧    时间: 2009-3-12 10:25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止而不能自还,或能自还。怎么定议?
作者: 金龙白碧    时间: 2009-3-12 11:05
标题: [原创]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精华!又学了一招。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