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打印本页]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2-27 19:18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ADMINOPE=五积散|哲医|威望由 3 增加至 4|学术价值高|1172581410][ADMINOPE=五积散|哲医|奖励积分 50|鼓励原创。|1172581354][watermark]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哲医曾说过,对经络的研究,靠西医的方法不行,靠洋人的方法也不行。只有靠中医自已,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尤其要以《内经》为依据,通过解读《内经》,才能逐一解开经络之谜。
    以前,哲医曾在本论坛公示《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引发一些争议,这是很自然的。哲医感谢各位同仁及老师的热心参与。
   最近,哲医为尽快结束因一项任务而对经络系统相关概念的释义,解读《内经》又一谜,现予发表,敬请各位同仁及老师批评指正,参与讨论,欢迎提出不同见解。为保证文明进行学术交流,望相互之间,勿用恶言秽语。谢谢大家!!!
   以下原文,出自《内经》的《灵枢经脉篇》。大家一看便知,这是《内经》对十五络脉的论述,也是最早记载十五络脉的经典文献。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家对十五络脉的论述,都是以这段经文为原始依据。但是,寓含在这段原文的玄机,却罕为人知。受此影响,直接制约着对经络的研究。
   为方便起见,先摘出原文如下: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遣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
   很明显,在以上原文中,《内经》首先介绍了二十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其次是介绍了脾之大络。《内经》在介绍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时,直接称其为“某某之别”。在介绍脾之大络时,没有称其为“别”,而是直接称其为脾之大络。所谓“玄机”,就在最后一段,即:“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从《内经》以后,很多注家都把“凡此十五络者”六个字,视为并不分开的完整句子。其实,这是有违《内经》原意和临床实际情况的。
  先说临床实际情况:凡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都知道,在临床上,脾之大络是可以观察到的,在大包穴处最明显,与第七肋间的动脉和静脉相吻合。在实证中,若体质不胖,往往可以很明显的显现出来。并且,若大包穴处不明显,也可在大包穴周围寻找,此即《内经》所说“视之不见,求之上下”。在虚证中,则常因陷下而不外露。但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根本不具备这种特征。无论实证或虚证,无论体质胖瘦,都见不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显现。假如能够见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那么,循着找下去,对经络的研究,早完成了。事实上,曾有很多科研机构,根据〈内经〉所说,循着脾之大络找经络,发现的只是动脉和静脉。
   再说《内经》原意:《内经》的原意,应该是把“凡此十五络者”六个字分开来读。即“凡此十五,络者,”。这样分开读,则只有“络者”具备“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但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不具备“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所谓“络者”,专指脾之大络,不包括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哲医作如此解读,是根据《内经》的上下文,是以经解经。比如,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合为十四,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故曰”凡此十五“。因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皆称“别”,唯脾之大络称“络”,故可曰“络者”。再如,《内经》在这段原文的最后说:“络脉异所别也”,所谓“络脉”,即指脾之大络。所谓“异所别也”,则是明确指出,脾之大络与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有严格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在这段原文中,称“络”者与称“别”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可惜的是,由于《内经》的注家一般都没把“凡此十五络者”分开读,确实出现了混淆。实际上,脾之大络的实质,是血脉,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实质,是“经”的分支,这是不能相混的。
   通过以上解读,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对经络的研究,若离开《内经》,必然步入歧途。
   另外,《内经》还说:“人经不同”,这四个字,对研究经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玄机,哲医也已解读清楚,暂且不说。留给各位同仁和各位老师,若有所悟,不妨发表,以求共磋。
   最后,哲医再补充一句,继续解读《内经》,可以把经络学说的一切学术问题和疑难问题都解释清楚。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7年02月27日 09:26pm 时添加 -=-=-=-=-
解读这段原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内经在论述经络时,经常提到,有的可见,有的不可见。比如,《内经》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寸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既看不到经,也看不到络,所以,必须通过解读《内经》,才能弄清〈内经〉所言看到的是什么。这对研究经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问题,〈内经〉并不是没有解释,只是需要解读,走马观花的读法不行,没有悟性也不行。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2-27 20:41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人经不同是否应是人异于经?
作者: 姜三片    时间: 2007-2-27 21:05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有了新的想法马上公布出来,翘首以待!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7 21:14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2/27 09:1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2/27 07:18pm 发表的内容: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内经》这段话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很大的,浅见:也可以理解为脏与腑的问题。
其实搞方脉医的很多问题不好理解,其实答案都在针灸里:学习针灸的感悟。
尤其是叶天士这样的大家,在他的医案里,虽然没有见到针灸的痕迹,但相关议论则比比皆是,真的怀疑他是否是针灸医出身。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2-27 21:32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但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根本不具备这种特征。无论实证或虚证,无论体质胖瘦,都见不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显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2-27 21:37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素问·皮部论》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2-27 21:44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2-27 21:55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7/02/27 09:32pm 发表的内容:
但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根本不具备这种特征。无论实证或虚证,无论体质胖瘦,都见不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显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 ...
薄涛老师你好:
关于胃之大络,哲医也解读过了。经考证,胃之大各与脾之大络同理,也不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故也可见,且其动应衣。至于胃之大络的实质是什么,我想薄涛老师早知道了。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2-27 22:01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2/27 10:0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08:41pm 发表的内容:
人经不同是否应是人异于经?
小人的表述不清晰,“人经不同”并非是指不同的人经也不同,而是人和经不同,此处的人应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或是阴阳,或是气血....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2-28 12:55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胃之大络的实质是什么虚里是什么  还请哲医先生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个挺有意思 交流交流很好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2-28 17:12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2/28 05:17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10:01pm 发表的内容:
小人的表述不清晰,“人经不同”并非是指不同的人经也不同,而是人和经不同,此处的人应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或是阴阳,或是气血....
一是可见是实,一是所建之虚,所以人经不同。
血为可见之实,气为所建之虚,络脉异所别实为血气转化之异。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3-6 10:09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古水流再次叩首,有请哲易老师开释人经之别,以解水流寝食不安之困扰!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6 21:46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quote]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3/06 10:09am 发表的内容:
古水流再次叩首,有请哲易老师开释人经之别,以解水流寝食不安之困扰!
[/quote
回古水流先生:
    考《内经》全书,在《内经》中,“经”和“络”、“经脉”和“络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其中,“经”和“络”,只指经络,没别的含义。但“经脉”和“络脉”,并不专指经络,而是都有双重含义。比如:所谓经脉,一是指“经”,二是指“大而在里”的血脉。所谓络脉,一是指络,二是指比较浅表的血脉。这是因为,古代医家用经和络对全身的血脉进行分类,凡“大而在里”的血脉,则称经脉凡比较浅表的血脉,则称络脉。特别细小的血脉,则称孙脉或毛脉。关于这种分类方法,见于〈灵枢脉度篇〉。因此,《内经》有时说经脉和络脉可见,凡可见的都是血脉。并且,〈内经》所说的视络脉色泽也是观察体表的细小血脉,《内经》所说的剌络法,也是针剌浅表的细小血脉。因此,所谓“人经不同”、以及后一句的“络脉异所别也”,都是强调经络和血脉的区别。
    从元代以后,〈十四经发挥〉最后调整了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以上四个概念,就逐渐混淆了。不过,若认真解读〈内经〉,仍是可以分清的。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3-7 09:25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哲医老师的解释古水流心领神会,仍是强调可见与不可见之别,古人行文高深莫测,幸得老师的指点,谢谢哲医老师!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7 16:04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7/03/07 09:35am 发表的内容:
开合为脉.
回董先生、兼复古水流先生:
二位好!!!
    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联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称“脉”。如:地脉、山脉、水脉、血脉、筋脉等。
    在中医学的古文献中,“脉”字的应用很广。比如,“经”称“经脉”、“络”称“络脉”、“筋”称“筋脉”、“血管”称“血脉”、“肺经”称“肺脉”、“心经”称“心脉”、“肝经”称“肝脉”,手太阳之经称手太阳之脉,足太阴之经称足太阴之脉等,举不胜举。因此,阅读中医学的古文献,必须分清“经”和“脉”的区别。
   “脉”的本义是名词。但在中医学的古典文献中,有时“脉”字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代表“诊”或“候”的意思。如“欲别表里,当脉之”。再如:“脉之,反见浮数之象。”这里所说的“脉”字,是“诊候”的意思,属动词。这种语法,属于名词活用,即名词用作动词。
   属于名词的“脉”字,有时指“经”或“络”,有时指“血脉”,所以,必须分辨清楚。否则,若“经络”与“血脉”相混,必然导致概念不清。比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言十一脉,指十一经。《内经》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指血脉。血脉是古代对血管的称谓。古代对血管的分类方法,是把“大而在里”的血脉称经脉,把比较浅表的血脉称络脉,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则称孙脉或毛脉。因此,古文献所说的经脉和络脉,具有双重含义,有时是指血管,有时是指经和络。弄清这个问题,对经络的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阅读古典文献,必须结合“脉”字的出处和上下文意,才能弄清词意。把“血脉”和“经络”区别开,才能准确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血脉”和“经络”的区别是:“血脉”属于解剖学概念,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是运行血液的管道,即血管。“经络”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不属于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相当于现代方法论所说的论理工具。所以,“血脉”和“经络”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可以用“经络”对“血脉”分类,也可以用经络概括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若用经络概括全血身的血脉,则根据血脉的大小深浅,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孙脉或毛脉。若用经络概括人的脏腑,则十二经皆有对应的脏腑。若用经络概括人体内的气道,古时称气道为“隧”,故称“经隧”。若用经络概括人体的“筋”,则称“经筋”。若用经络概括腧穴,则称“经穴”或“经外穴”。若用经络概括人的病证,则称“经病”或“经证”。若用经络概括药物,则称某药归某经。所谓某药归某经,是说该药对归属于该经的病证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其药物作用的靶点,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组织器官,而不是治疗经或络本身的疾病。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才能全面体现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指导意义。相反,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内生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则不仅看不见、摸不着,反而越说越玄乎。其指导意义也不能发挥出来。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素问热论》用十二经概括外感伤寒病,〈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难经》根据寸口脉在十二经的重要意义开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灵枢》和〈针灸甲乙经》把全身腧穴分别归属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各经都有腧穴。到元代,〈十四经发挥〉把全身腧穴改为归属于十四经,其余诸经则成了无穴之经。以上这些史实,都是充分发挥了经络学说的方法论作用,无一不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目前,中医学界对经络的争议,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经络并非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二是认为经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有一点应该是统一的,整个中医学术,是在〈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发展下来的。所以,探讨经络究竟是什么,应以经典文献的记载为依据。只有解读中医学的经典文献,才能把经络学说的所有问题从根本上弄清。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7-3-7 21:47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探討經絡應以"經絡本體"為依據
文字有時而窮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7 22:35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07 09:47pm 发表的内容:
探討經絡應以"經絡本體"為依據
文字有時而窮
逸湘先生你好:
首先,向先生问候,新年好!
如先生所说,“探討經絡”,确实“應以"經絡本體"為依據”。但是,这和根据文字记载进行探讨没冲突。现时存在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医界对《内经》和其他经典文献的理解,并没穷尽其文字含义,而是远远不够,甚至,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因此,中医经典文献对中医学的学术发展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3-7 22:48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3/07 10:35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界对《内经》和其他经典文献的理解,并没穷尽其文字含义,而是远远不够,甚至,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
哲医先生一番话,彻底地道出了现在中医的致命伤,感慨万千呀!就算歧伯在世,难难保被逼到实验室里分析药理了。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7-3-8 00:54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哲醫先生,新年好!
我很敬佩你研究經典的精神與成果
但誠如你所說"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
可人的身體還在
經典所說的東西就在我們自身
與其去做訓詁學
何不也花點時間在自身上
這不必實驗室
解剖學也沒用
經絡是在活體才有的
我的弟子沒學過經絡學
我也從不先告知經絡的路徑以免引起"幻覺"
但都能在自身感覺到經絡
再與古籍參照
自不會有誤會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8 01:14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08 00:54am 发表的内容:
哲醫先生,新年好!
我很敬佩你研究經典的精神與成果
但誠如你所說"由于年代久远,受语法和语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逐渐违背了经典文献的原意"
可人的身體還在
...
逸湘先生你好:
按历代以来对经络学说的记载,与心脏相连的经和络,左侧有十条,右侧也有十条,合起来是十二条经和络与心脏相连。请你真实地告诉我,你和你的弟子,真能体会出确实有十二条经和络与心脏相连吗?在什么状态下,才可以有这种体会?请你详细说一下。我是真心想求教的。决不是与你争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3-8 07:01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3/08 07:03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3/07 04:04pm 发表的内容:
。“经络”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不属于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相当于现代方法论所说的论理工具。所以,“血脉”和“经络”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可以用“经络”对“血脉”分类,也可以用经络概括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若用经络概括全血身的血脉,则根据血脉的大小深浅,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孙脉或毛脉。若用经络概括人的脏腑,则十二经皆有对应的脏腑。若用经络概括人体内的气道,古时称气道为“隧”,故称“经隧”。若用经络概括人体的“筋”,则称“经筋”。若用经络概括腧穴,则称“经穴”或“经外穴”。若用经络概括人的病证,则称“经病”或“经证”。若用经络概括药物,则称某药归某经。所谓某药归某经,是说该药对归属于该经的病证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其药物作用的靶点,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组织器官,而不是治疗经或络本身的疾病。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才能全面体现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指导意义。相反,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内生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则不仅看不见、摸不着,反而越说越玄乎。其指导意义也不能发挥出来。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素问热论》用十二经概括外感伤寒病,〈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难经》根据寸口脉在十二经的重要意义开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灵枢》和〈针灸甲乙经》把全身腧穴分别归属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各经都有腧穴。到元代,〈十四经发挥〉把全身腧穴改为归属于十四经,其余诸经则成了无穴之经。以上这些史实,都是充分发挥了经络学说的方法论作用,无一不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color=#0000FF]经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将经络作为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用来概括区分血脉、脏腑、筋、腧穴、病症、药物……,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个人认为这是经络概念在广义上的用途。在狭义上的定义,则是专指机体内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通道。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7-3-9 09:17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逸湘在 2007/03/09 09:18am 第 1 次编辑]

哲醫先生您好
其實古人對經絡的發現
個人以為是基於兩個主要途徑
其一身體的修煉感覺到經絡氣的運行
而有經絡的路徑與方向
其二神農"嚐百草"
藥物會改變氣血的分配
身體感覺的到
而有"藥物歸經"
至於練功的感覺              
基本上經絡有一說"通則不痛"   
精細一點說經絡由通到不通是"癢、酸、痛、麻、木等五個階段
而人有一點歲數之後經絡沒有完全通的
練氣之後
氣開始打通經絡
氣行之處就會有"癢、酸、痛、麻、木等感覺
而且這些感覺會循經與穴道
這個階段是有問題的經絡才會有感覺
全身經絡初通之後
進入第二階段
由於氣機豐沛
會感覺到一股力量循經行
若不刻意導引氣是循十二經而行
古人應該也是這樣"發現"經絡的
依此基礎
"內科"推拿有
順經為補
逆經為洩之說
針灸又有
灸多補
針多洩之說
又連繫到
內因"七情"
外感五邪致病之說
經絡之學乃中醫之根本
內經說得不夠清楚
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
導引、行氣、蹺摩、灸、針刺、飲藥,為自古以來中國養生與醫藥的一個順序與原則
一以貫之者
經絡也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9 10:40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09 09:17am 发表的内容:
哲醫先生您好
其實古人對經絡的發現
個人以為是基於兩個主要途徑
其一身體的修煉感覺到經絡氣的運行
...
逸湘先生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回复,受益很深。
不过,仍有一些问题,哲医不解。
哲医不排除练功后会有那些感觉。但是,那些感觉是否来源于经络,哲医认为,尚应商榷。
一,如先生所说,“身體的修煉感覺到經絡氣的運行,而有經絡的路徑與方向,其二神農"嚐百草",藥物會改變氣血的分配,身體感覺的到”,显然,这是通过修过修练感觉到“气”或“气血”的运行。然而,按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人体的客观实际情况,人体的“气”,行于气道,即《内经》所说之“隧”。人体的“血”,行于血管,即《内经》所说的脉。所以,在人的身体上,气的运行和血的运行,其方向和路径是不相同的。或者说,中医学的气血不同于西医所说的血液,那么,气和血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因此,哲医以为,练功得到的感觉主要是气的运行,但气的运行主要行于气道,即“隧”。按〈内经〉的说法,由于各经都有“隧”的分布,且与经的分布基本一致,即〈内经〉所说的“经隧”。因此,哲医以为,练功后产生的那些感觉,主要来源于“经隧”,但是,根据〈内经〉的解释。经隧不是经。由于近代没有分清经隧和经的区别,所以,便将那些感觉认为是经络的感觉。并且,针剌感应和循经感传,也是这种原因。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针剌感应和循经感传的研究,最终未能实现对经络的研究。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以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为依据,通过解读《内经》,仍可弄清经络和经隧的区别,可以证实,近代以来,中医界对经络学说基本概念的理解,确实有一部分偏离了经络学说的原意。比如,把十四经之络和脾之大络都看成是经络之络,确实是错误的,因此,在临床上,脾之大络可见,但根本见不到脾之大络。再如,现以证实,从元代滑伯仁以后,受元氏的影响,很多医书对革脉和牢脉的解释都是错误的。现在已经发现,在中医学领域,这方面的错误很多。基于此,哲医才多方考证,并向先生求教。谢谢先生指点。


-=-=-=-=-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7年03月09日 10:59am 时添加 -=-=-=-=-
更正”:上贴第六行第六字以下,衍“修过”二字,应删。
另外,再补充一点,哲医曾多次访问气功师,一般都证实,确实存在练功的感觉,但是,其感觉的运行达不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那样精细,比如,虽然可以感觉到“气”的运行,也可以体验到“气”的所到之处,但不能完全体验如经络学说所描述的经络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心脏为例,也就是说,在气功状态下,并不能体验出有二十多条经和络与心脏相连。不知逸湘先生是否有实例可以突破这种说法。期待!!谢谢。
作者: asdf1426978    时间: 2007-3-9 10:56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依经典文献是解决不了经络问题的,要是能的话 早就解决了,不是吗?我们要用新思维,新思路才有可能解决!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9 11:14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asdf14269782007/03/09 10:56am 发表的内容:
依经典文献是解决不了经络问题的,要是能的话 早就解决了,不是吗?我们要用新思维,新思路才有可能解决!
单纯依赖经典,也有可能解决不了经络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离开经典,绝对解决不了经络问题。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其基础理论和具体内容,都是由经典文献传下来的,所以,任何一种研究结果,必须通过四个方面的检验,一是临床实践,二是理论贯通,三是与文献记载不相矛盾,四是必须弄清经络究竟是什么。

作者: asdf1426978    时间: 2007-3-9 11:33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asdf1426978在 2007/03/09 11:39am 第 1 次编辑]

  对经络来说,经典是结果不是原因,找原因不能在结果中。结果只能说明,原因的正确性!原因只能在结果之外找,没错的!!!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9 11:42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7/03/09 11:25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经络穴位有问题坏了,不管用练功按摩导引针灸药物来治,经络穴位都出现疼痛一种感觉,要么方法不对或不会,药物进入胃肠道吸收后进哪经是能体会到的,这种功夫是可以练出,气血感觉,气麻血酸,两种物质感觉.可以考证.
哲医请问先生,你真的见过坏了的经络或坏了的穴位吗?我想,除你之外,很多人都没见过,而是根据临床表现推断!!!再者,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后,是进入经本身呢,还是进入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很抱歉,请先生明示,怎样考证“气麻血酸,两种物质感觉”?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7-3-9 13:46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逸湘在 2007/03/09 01:49pm 第 1 次编辑]

哲醫先生你好:
其實我建議你找個道家師父自己去體會一下
一般氣功師我是不敢恭維的
你的問題其實有很大一部份王唯工博士"氣的樂章"一書其實已解答了
我那麼推崇這本書其實是因為和個人練功的體會一致
其實王博士的研究還有一大部份未公開的是"藥物歸經"的實驗
他仿效神農嚐百草的方式
參照本草
選擇一些藥物在人體上測試吃藥後經絡的變化
嚴格講起來感覺都是透過神經
神經感覺到的癢酸痛麻木其實是"缺氧指標"分別由不同的神經傳遞
但是完整的經絡模型是這樣的
經絡控制的是血管
所謂氣御血  此氣是經絡之氣
但控制經絡的是神經
經絡根本就是以身體組織為介質的波
波有個特性  傳播要有介質
所以空隙之處波反而無法傳遞
神經與經絡則似如影隨形
故神經感應到的循經絕對就是經絡的路徑
針的功效一在改變經絡能量分布
一在阻斷神經
穴位所在絕對都有相對多的神經
研究者沒有結果是搞錯模型
換成我所說的模型就應然而解了
要了解經絡除經典外讀點"波"的現代物理會有幫助
內經所說的脈應是靜脈
因為動脈通常在內  靜脈較近皮表
動脈與靜脈方向相反
經分陰陽  方向相反
又動脈本身會動
靜脈不會動
要靠經絡的"氣"去推動
嚴格說叫"擠"動
靜脈不會動但有逆止瓣
血只會向前流
一擠  血就向前流了
讀內經當然好
但內經真沒把經絡說清楚
把藥物歸經 推拿 針 灸 一起看會清楚點
傷寒論就更好懂了
再說切脈
我把手放在患者脈上立刻會把經絡不通之處感應在自身
這就是"波"的傳遞
我之前說到七情致病說
內經也沒說清楚
其實現在一般中醫考試背過後大都也沒當回事
但是這也是經絡學說的一部份
有興趣的話之後再談
經絡學光看內經是不夠的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7-3-9 13:57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后,是进入经本身呢,还是进入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
這個問題我可代答一下
藥要先分"氣分藥"與"血分藥"
"氣分藥"基本上會進入神經組織進而改變經絡的能量分配
進而改變全身血液分配
同樣道理砭 針 灸 也可達到相同效果
"血分藥"則主要進入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
故血分藥以"色"為主要區分
這是砭 針 灸 也無法達到的效果
這也是經絡學的一部分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9 14:32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09 01:57pm 发表的内容:
"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后,是进入经本身呢,还是进入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
這個問題我可代答一下
藥要先分"氣分藥"與"血分藥"
"氣分藥"基本上會進入神經組織進而改變經絡的 ...
请逸湘先生明示,哪本书上写明这部分内容是经络学的一部分,哲医一定参考一下。
并且,有很多中药,既属于气分药,也属于血分药,那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在神经和脏腑组织器官之间输布呢?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7-3-9 15:38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哲醫先生真是書生本色
其實那是我說的
藥物的輸布當然是靠血液
但是如何控制呢
就是經絡
一個藥可能又是氣分又是血分
但是那是不同成分
經絡分配的方式可分"量"與"質"
"量"的方面
由於每個臟的振動頻率不同
屬某個臟的諧波提高能量
就能增加進入該臟的血總量
這是王博士說的
又五色入五臟
色是光波的表現
經絡也是依諧波對應波長達到
五色入五臟
這是我說的
書上沒寫
老師沒教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7年03月09日 03:42pm 时添加 -=-=-=-=-
食物與藥物經腸胃吸收後會經"肝門靜脈"回到心臟
再經心臟分布
分佈的控制就是經絡學

作者: 无    时间: 2007-3-9 18:51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asdf14269782007/03/09 11:33am 发表的内容:
  对经络来说,经典是结果不是原因,找原因不能在结果中。结果只能说明,原因的正确性!原因只能在结果之外找,没错的!!!

哲医先生你好,对以上的话我也有此感觉.所以我想说的内容,可能我们也很难沟通了.
不过,先生对经典的学识,的确让人敬佩.在这方面,如有疑惑,肯定会向您请教.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7-3-10 10:47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asdf14269782007/03/09 11:33am 发表的内容:
  对经络来说,经典是结果不是原因,找原因不能在结果中。结果只能说明,原因的正确性!原因只能在结果之外找,没错的!!!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探询古人获得经典结果--经络的方法,则是揭开经络之迷的真正钥匙!
用现代科技其实只能分析验证经络,应该称不上解释。

作者: 叶忠中医    时间: 2007-3-16 22:23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叶忠中医在 2007/03/16 10:30pm 第 1 次编辑]

经络的研究是研究中医的切入点,余不才也来充数一下。
经络是中医理论之本-天人相应。
假如太阳系中的众恒星,它们各自围绕太阳运转自如的话,运转的轨迹应该是有规律的。若以金、木、水、火、土喻作人身之五脏,其运行之轨迹为五脏之经络,那么经络的解释则有了新的思路-“天人相应”,而“天人相应”在《内经》篇章所占的内容极多、阅读难度最高,若没有《易经》、《道德经》等辅读则难矣。
以下逐个分析:
1、经日:“经络者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寸口脉知之”:诸星罗棋布围绕太阳运行,虽有轨迹但不可见也,圣人仰天观星之术可知也。
2、经络与脉区别:赞同!
(1)经日:“脉者血之府也”,经络所控制也。脉有经脉和络脉之别,经脉大而在里,络脉浅而在外也(包括孙络、毛络)。血脉者有形可据,属解剖范围,故可见也。
(2)经络:为抽象概念,内经用来“论理人形”,其藏而不露无形也,但其可区分于血脉、脏腑、筋、腧穴、病证、药物之有形也。
3、内证实验-气功-感觉之酸胀痛痒麻等是否为古人对经络的认知:人身之经络本身存在的,但表达方式决非是气功感觉所知。《内经》的“天人相应”应该是正确的,为什么《内经》有这么多的天文、地理篇幅?很多学者不懂天文、地理知识,故说经典只能说明经络的存在结果,而不能说明经络的原因,而其正确性非要到经典之外去找,真是舍近求远,何苦!
4、针炙的传感只不过是干扰经络的运行的快慢和相对方向,并非改变经络的最终方向和母体“藏象“的运行基本轨迹。因为决定经络之原动力是“藏象”,是它给予人的生命的活力,死人是没有经络的存在可反证之。
5、所为研究结果方法:临床实践/理论贯通/与文献不矛盾。此论还是脱不了西医的模式观点。以微观论来研究《内经》,最多也不过是补充《内经》的某些不足,谈不上创新观点。我的观点:中医理论/省悟创新/临床实践。其中省悟创新是现代学中医的弱点,这与刘力宏的“师承”方法不尽然相同。
6、关于药物的入气入血问题是否太单纯,人服药、食后则无处不到,所以人服用药物其目的在于调整人之阴阳、气血、脏腑,特别是对经络的调整起重要作用,经络畅通才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发挥,当然更有利于脏腑正气的调整,正气充盈,病邪岂能独存,如此则阴平阳秘。
[USECHGFONTE]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7-3-16 23:50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感谢各位同仁和老师积极参与讨论。下面,请允许哲医重申一下发表本文的初衷:
哲医发表此文,意在说明,按〈内经〉的记载,可以证明,我们通常所说的十五络,并不都是络,而是十四条络和一条血脉。络和血脉,是有严格区别的。因此,不能把十五络看成同一物质。应该区别开。〈内经〉对十五络的记载表明,近代医书把十五络都看成是经络系统的络,实际是没有领会〈内经〉的原意。
作者: 谢新才    时间: 2007-3-19 20:06
标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回逸湘:
你的见解我很赞同,请参评“经络实质的探求” 。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9 03:34
十五络之谜是初学者迷,当局者亦迷。了解了以下内容之后或可揭开谜题:1)这里的络并不是指经脉的分支而是指串经或泛经。2)十五络就是十五个络穴诱发的本经以外的十四条经脉的串经和泛经。3)这些泛经仅限于表里经之间的泛经。4)具有表里经泛经的穴位还有很多(80%以上)。十五络穴只占很少一部分。5)十五络实验的受试者是经脉较敏感人。故其记载的本经经脉线很不完整。6)十五络记载的经脉线还有一些经脉的分支线(例如大包)。7)别的本意是指感传离开本经到相表里的经脉中(泛经)。8)这些内容是穴位泛经研究的早期文章,其水平在经脉穴位研究中属于较低档次。9)由于汉朝以后对该经文的理论理解的错误,导致两千年来的针灸应用是有很大误区的。例如主客原络配穴法。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5: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5: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5: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06: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9 10:16
真真 发表于 2023-11-19 05:17
另外,再补充一点,哲医曾多次访问气功师,一般都证实,确实存在练功的感觉,但是,其感觉的运行达不到经络 ...

经脉感传需要敏感人。说是经脉敏感人其实是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强于常人。敏感人的敏感程度不同。初级、中级、高级和超高级。只有超高级的经脉敏感人才可以描述出内脏(包括颅内大脑、小脑、神经核团等)的经脉循行。如果能够达到超高级的敏感程度还需要有解剖知识,否则分不清楚感传所在的具体位置。有条件的话可以双向刺激诱发经脉感传以达到双重确认的结果。心脏的经脉有十二条,每侧只有六条。这在《灵枢经脉》中是有记载的。说有二十多条没有根据。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19 10:29
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已知黑色的晶体可以诱发出肾经的感传,那么什么颜色的光线才能够诱发出肾经的感传呢?有黑光吗?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17: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17: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17: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17: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19 17: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20 01:28
古印度的脉轮学说来自象雄医学。象雄医学起源于长江流域,后经西藏传到印度河流域。脉轮也是经脉研究的一个流派。但是其研究的程度远不及黄帝医学流派精细。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20 01: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真真    时间: 2023-11-20 01: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3-11-20 02:02
那么在可见光中有哪些光线可以诱发出肾经的经脉感传呢?无色光(阳光)-肝经;深黄色光-脾经;白色光-肺经;粉色光-心包经;红色光-心经;正绿色光-胆经前线;草绿色光-胆经后线;正黄色光-胃经…。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