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5-10-23 23:37
标题: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请正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
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论证:
就《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对此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的表述。事实上,《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理由于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伤寒杂病论》 (宋刻版) 目录: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金匮要略》 (宋刻版) 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三阴三阳”为六病,而非“六经”。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不难看出,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甚或少阴病热化证;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阳虚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寒化证。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为《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外感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所以,《伤寒论》中 的三阴三阳病,是指外感及杂病在发生与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通过笔者所写《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错误的》一节已经证实,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现象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但由五行学说等理论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既然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那么,将“三阴三阳病”说成是“六经病”自然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几乎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进一步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以致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产生的后果是给中医学子在学习《伤寒论》时增加了不必要的巨大障碍,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医队伍的理论无法提高到应有的水平,这无疑是影响整个中医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因此,由“六经”改成“六病”,将“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会为人们学习《伤寒论》解除人为的巨大藩篱,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结论: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引用参考书目:
《伤寒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anghanlun/index.html
《金匮要略方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nkuiyaolvfanglun/index.html

  请正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
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4 06:4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0-23 22:55 编辑

     
     我使用的是“回复”键,粘贴以后出现混乱,在不改变文字的情况下,重新编辑!不算违规吧!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辩论总题目是:阴阳五行之真谛,仁海先生的观点是:废除五行!仁海先生的这一轮的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我先质疑,然后,发表我的看法。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5 00:46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辩论总题目是:阴阳五行之真谛,仁海先生的观点是:废除五行!仁海先生的这一轮的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我先质疑,然后,发表我的看法。
——————————————————————————————————————————————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       请老先生针对我方上面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不要言而无物。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
      在“五行存废”的辩论赛中,正、反辩论双方的权力是对等的,同时也理应相互尊重。因此,老先生只有针对我方的观点进行质疑的权力,至于我方对《伤寒杂病论》读过与否、读懂了多与少等问题,您无权过问,请勿自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5 06:46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仁海先生根本没有回答!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伤寒论》中六经的实质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5 10:1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5 02:46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 ...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仁海先生根本没有回答!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为什么将“经”字漏掉了?是忘记,是失误,还是后人篡改?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5-10-25 11:3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5 10:18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 ...

对不起,我答一下。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卷第二 辨太阳经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经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经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经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经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为什么将“经”字漏掉了?是忘记,是失误,还是后人篡改?
------------------------------
  太阳病,是太阳气病,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以热为中见,其传从寒,从热。故不用经字。病脉证之脉,是经脉。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故,太阳是气,气传为病,病在何经,由脉证而定。金匮是内伤,以主证定病之经脉和证。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5 11:54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10-25 07:34
对不起,我答一下。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
一吐先生是说,这“气”不是“经”,所以就没有“经”了?因此,“经”病,就是指某一条线“病”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5 12:4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5 03:54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 ...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先生提出张仲景为什么不写“太阳经病”!这是抬杠的话!?我可以反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系里的太阳有病了?!
    请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有病了!?张仲景为什么不说:太阳有病了?!不知道是张仲景的问题,还是仁海先生的问题?!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说的都是外行话!与外行交流、讨论是非常吃力的事!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5 13:0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5 08:49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 ...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先生提出张仲景为什么不写“太阳经病”!这是抬杠的话!?我可以反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系里的太阳有病了?!
    请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有病了!?张仲景为什么不说:太阳有病了?!不知道是张仲景的问题,还是仁海先生的问题?!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说的都是外行话!与外行交流、讨论是非常吃力的事!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全世界的人只有中国的“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学习过《伤寒杂病论》,是这样吧?
       我肯定没读过《伤寒杂病论》,事实是,我从来就没见过《伤寒杂病论》是什么书籍,这样回答,您满意了吧?


       一个声称精通《伤寒杂病论》的著名大学者,连一个没读过《伤寒杂病论》者提出的问题,都无言以对,这是不是一种绝妙的自我讽刺?如此,还有何面目言及“与外行交流、讨论是非常吃力的事”?其发表谬论的底气何来?
       ——请对方这一位参与辩论者有理讲理,无理就自觉站到下面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5-10-25 15:1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5 13:06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先生 ...

请注意,擂台分正方,反方,你的什么问题,我方未答?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5-10-25 17:51
  双方的各位朋友,不要急也不能急,慢慢来,有理不在言高,先摆明事实,说明道理,再下结论。直面问题,不用顾左右而言他。咱们这样辩论不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输赢,还希望在这一过程中,都能获得自己所需的某些东西吧!
  各位辛苦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5 23:1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10-25 11:34
对不起,我答一下。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太阳病,是太阳气病,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以热为中见,其传从寒,从热。故不用经字。病脉证之脉,是经脉。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故,太阳是气,气传为病,病在何经,由脉证而定。金匮是内伤,以主证定病之经脉和证。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
一吐先生这一条,有许多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太阳病,是太阳气病”,太阳气是个什么概念?没有说,暂且不讨论。


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以热为中见,其传从寒,从热。故不用经字。---------“以热为中见”,是      运气学说里的概念,张仲景有没有见过运气学说,暂不论。但前面讲寒热标本与病传,意思也还能看明白。可是后面说“故不用经字”就不明白。加个故字,是解释原著不用“经”字的原因,因为疾病是“以寒为本,以热为标”就不用“六经”这个词,是这个意思吗?


这是一吐先生对伤寒论不用六经一词的一层解释,没有看出来什么意思。


另一层解释是:病脉证之脉,是经脉。这个解读是比较独特的,一般认为,病脉证之脉。是脉象,某某病的症状表现和脉象。一吐先生认为是“经脉”。


“脉”之一词,中医里有几个含义:(1),经络学说里经脉、络脉。(2)奇恒之腑之一。(3),脉象。还有其他含义暂不说了,就这三个含义各有不同,如果是经脉,那就等于是张仲景明明白白在标题里出来了“六经”这个词,我们也不用讨论了,不过,这需要先生把《伤寒论》里的“脉”指经脉论述清楚。如果是脉象,病脉证那就是指某某病的症状与脉象,不知道一吐先生指的是脉象还是经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6 06:03
          内经素问  热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以上是原文。
    《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本身就具有经脉的含义。“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就是明证!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说明了阴阳五行与六经传变、五脏六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仁海先生,废除五行之后,《内经》要修改,《伤寒杂病论》也就不存在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6 10: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6 06:03
内经素问  热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 ...

您老把《内经》都拿出来了,厉害,佩服!
可是咱们讨论的是《伤寒论》里有没有六经啊,您老怎么就要讲《内经》呢?大概是忘记咱们辩论什么了,您回头看看。好好在《伤寒论》里把“六经”一词找出来。
还有,您老这次又违规了。我上次没有点回复,您几位口诛笔伐,对您老当然不能说什么,您知道就是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6 11:32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6 02:33
您老把《内经》都拿出来了,厉害,佩服!
可是咱们讨论的是《伤寒论》里有没有六经啊,您老怎么就要讲《 ...

       这一次,我点了回复键,不知道是何效果。

      回复: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伤寒论》,乃至于温病都来自于《素问.热论》!这是常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口头禅!我引用的那一段话中的太阳、阳明……就是《伤寒论》中的六经病的来源!你们如果不明白,请你们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看看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自然就明白了!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十四经脉经络学说是两回事!前者主要是说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气”的运动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后者主要是指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络。十四经脉的相互联络、交接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你们好好地去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我的科普只能是这样了!如果还不明白,你们自己学习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6 12:05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伤寒论》,乃至于温病都来自于《素问.热论》!这是常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口头禅!我引用的那一段话中的太阳、阳明……就是《伤寒论》中的六经病的来源!你们如果不明白,请你们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看看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自然就明白了!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十四经脉经络学说是两回事!前者主要是说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气”的运动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后者主要是指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络。十四经脉的相互联络、交接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你们好好地去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我的科普只能是这样了!如果还不明白,你们自己学习吧!——————————————————————————————————————————————————————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6 13:1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6 04:05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 ...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仁海先生的少阳病: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
     请问仁海先生,你读过伤寒论没有?!你所说的少阳病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你自己胡拉乱扯,凭自己的想象胡诌出来的?你看看伤寒论原文中的少阳病是咋回事?!
      其余的几条我就不说了!自己好好看看吧!
     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发言!全部都是外行话!


     第二   没有证据的瞎说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典型的中西医概念直接对接!没有证据的胡拉乱扯!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中医不沾边,西医是胡扯!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6 13:3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6 09:15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之为 ...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仁海先生的少阳病: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
     请问仁海先生,你读过伤寒论没有?!你所说的少阳病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你自己胡拉乱扯,凭自己的想象胡诌出来的?你看看伤寒论原文中的少阳病是咋回事?!
      其余的几条我就不说了!自己好好看看吧!
     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发言!全部都是外行话!——————————————————————————————————————————
我从来没见过《伤寒论》。
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吗?
请问,《伤寒论》目录中何处有“经”了?




     第二   没有证据的瞎说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典型的中西医概念直接对接!没有证据的胡拉乱扯!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中医不沾边,西医是胡扯!
————————————————————————————————————————————————————
西医是胡扯,您从事西医时都是在草菅人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6 15:4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6 05:32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之为病, ...

     第一

      我从来没见过《伤寒论》。
      请问,《伤寒论》目录中何处有“经”了?
=============================
     回复:
     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病了?!你就知道为什么《伤寒论》目录中没有经字了!
     请你看看15楼!


第二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请出示证据!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请仁海先生看看你所说的这些……,是不是《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6 16:0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6 11:43
第一

      我从来没见过《伤寒论》。

  第一

      我从来没见过《伤寒论》。
      请问,《伤寒论》目录中何处有“经”了?
=============================
     回复:
     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病了?!你就知道为什么《伤寒论》目录中没有经字了!
     请你看看15楼!
————————————————————————————————————学透彻《伤寒论》了,你就知道《伤寒论》是六病辩证,而非六经辩证了。




第二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请出示证据!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请仁海先生看看你所说的这些……,是不是《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
学透彻《伤寒论》了,你就知道少阳病的实质了。你现在这种初级水平,还弄不明白,回去继续修炼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6 16:34
   提请监督小组注意,仁海先生的回复,没有直面我的质疑,也对于我的论述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质疑与反驳!
    我引用了《伤寒论》原文、《内经》原文,证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传承关系。引用了《伤寒论》少阳病的原文与仁海先生所说的少阳病对比,证明了仁海先生根本就不知道少阳病是怎么回事!我也证明了六经辨证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说明了六经辨证与阴阳五行的密切关系。五行不能废除。
     如果仁海先生说不出学术性的语言,拿不出实质性的证据,建议停止辩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6 17:3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6 16:34
提请监督小组注意,仁海先生的回复,没有直面我的质疑,也对于我的论述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质疑与反驳!
  ...

您还是没有在《伤寒论》里找到“六经”这个词啊。


这个问题,如果想继续辩论,我建议您可以找找,最初提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出处,看看原始出处是出于什么考虑提出来的,然后进行讨论。


不管那个版本、哪位学者编的《伤寒论》,都是 “辨某某病脉证”,张仲景是中医之医圣,他提出的是病、脉、证,后人硬要给加上个“经”,岂不是对他老人家大不敬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6 17:40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6 18:03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5-10-26 19:00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6 17:37
您还是没有在《伤寒论》里找到“六经”这个词啊。

《伤寒论》是六经辩证,而不是六病辩证。
-----------------------------------------
  本是中西融合观先生答题,以为答案简单,就插了一杠子,以为说明了。没想到反方中医知识太差,竟听不懂,只好细说。
1,《 伤寒论》是六经辩证,【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是三阴三阳六气,【太阳】是太阳之气,代表寒,【病】为伤,即寒是异常气候为病气,自伤。病气伤人,伤人之病位是足太阳膀胱经,何为证?太阳经脉和太阳病证为证。【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是辩太阳寒气伤人之太阳经脉出现的病证和处方。
,2,【太阳气是个什么概念?】是寒气,搞中医不懂太阳气?
  3,【“以寒为本,以热为标”就不用“六经”这个词】,寒、热是病性。经是病位,脉就是经是病位。“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你能说病不在经?
  4,【病脉证之脉。是脉象,某某病的症状表现和脉象。一吐先生认为是“经脉”。】医学不是猜谜,要有根据。我说经是脉,《灵枢·经脉》为证。
---------------------------------------------------------
仁海说:【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答:你的主题是讨论【六病】与【六经】,你承认六经即可。【大相径庭】是斗口的话,你儿子同你完全一样?
-----------------------------------
仁海问:《伤寒论》目录中何处有“经”了?
答,脉就是经,《伤寒论》目录中都有“经”。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6 19:4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10-26 15:00
《伤寒论》是六经辩证,而不是六病辩证。
-----------------------------------------
  本是中西融合 ...

仁海问:《伤寒论》目录中何处有“经”了?
答,脉就是经,《伤寒论》目录中都有“经”。
————————————————————————————————————
       很搞笑!
       那么,请直译下列句子: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5-10-26 19:56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6 19:5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6 19:41
仁海问:《伤寒论》目录中何处有“经”了?
答,脉就是经,《伤寒论》目录中都有“经”。
—————— ...

仁海、李榆军二位学者,有理不在声高,现在开始我和你们二位一对一的辩论,彼此一对一的提出问题,根据我方先发言的程序,现在我问你们二位,什么叫六病?请回答,等你回答有明确答案之后,即序幕开始。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6 20:00
补充说明:并同时请明确回答“六病”的出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6 21:5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6 20:00
补充说明:并同时请明确回答“六病”的出处?

一吐先生25楼的内容多,需要一一讨论,现在您提出要回答您的问题,这是你们商量好的吗?因为咱们规定是一递一次发帖,所以先问清楚。如果商量好了就从您问我们答开始?是不是这样,您明确一下。

先把您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伤寒论原文的章节标题就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1、2、3、4、5、6,数的是六个,不信您再数一遍。所以简称六病。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6 22:36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6 21:58
一吐先生25楼的内容多,需要一一讨论,现在您提出要回答您的问题,这是你们商量好的吗?因为咱们规定是一 ...

1,我们没有商量任何问题,仅仅是一吐的字少,所以发上去的快,我的字多,发上去自然慢,即不存在商量,更不存在你所谓的商量而故意。所以如果你们认为不应该两个帖子出现,我的帖子不算数。
2,请仁海确认一下李榆军回答的“伤寒论原文的章节标题就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1、2、3、4、5、6,数的是六个,不信您再数一遍。所以简称六病。”是不是你所认为的“六病”,免得正式辩论了,“李榆军说的不算数。”所以请仁海确认一下,请回答。如果我前边的帖子根据辩论规则不算数,仁海可以不确认是否,我以后等机会上场时,然后讨论是否确认。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6 22:5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6 22:36
1,我们没有商量任何问题,仅仅是一吐的字少,所以发上去的快,我的字多,发上去自然慢,即不存在商量, ...

因为一递一次发帖,您提出问题,我回答了您,就不能再发一次回答其他人,所以请你们几位商量。你们商量不商量,我当然不能管。反正我一次只能发一个,这次发了,上次回答了您的问题,就不能回答其他问题了,咱们一次一次按规矩来。您要等仁海回答,那您等着。他要回答也要有了发言机会才能回答,否则违规。这机会要您给。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6 23:00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6 22:54
因为一递一次发帖,您提出问题,我回答了您,就不能再发一次回答其他人,所以请你们几位商量。你们商量不 ...

我现在发帖,请仁海确认,仁海确认之后,然后我再发帖,之后,你也好,他也罢,不论谁发帖都可以,不存在违规,所以现在必须先由仁海来确认。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7 00:0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6 23:00
我现在发帖,请仁海确认,仁海确认之后,然后我再发帖,之后,你也好,他也罢,不论谁发帖都可以,不存在 ...

六病的数法,是我数的,您要等仁海,您等明天他表示他的看法。中西医融合先生要把霍乱、阴阳易算进去,要算进去也可以。我们讨论一下,看这两种还有后面的可下、不可下等几种,看能不能归到这个“六”里面,要能的话,还是六病,要不能的话,就是七病、八病,或者九病十病,这没关系。六也罢,七八九十也罢,反正伤寒论里面的病,不是论个数的。 六,是疾病的归类,或者是病变脏腑的划分,或者按古人说是个“区域”,可就不是”经“。
中医的内科疾病,大部分不能论个数,比如,一个痰饮,有好几种。这些大家都知道。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7 00:10
必须由仁海确认,至于你现在说的这些事情,我不驳斥,等仁海确认后,你的这个帖子要是算数,再讨论也不迟。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7 11:0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6 20:10
必须由仁海确认,至于你现在说的这些事情,我不驳斥,等仁海确认后,你的这个帖子要是算数,再讨论也不迟。

一帮无聊者!

辨太阳病脉证
辨阳明病脉证
辨少阳病脉证
辨太阴病脉证
辨少阴病脉证
辨厥阴病脉证
      这是不是六病?是不是六病辨证?
      中医界公认的六病、或者六经是什么?六经辩证中的“”指的是什么,这还需要使用儿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狡辩吗?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7 11:3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7 11:09
一帮无聊者!

辨太阳病脉证

仁海:
1,如果你仅仅列出这些目录,是不能说明是六病的,因为目录还有其他,如目录有“辩痓湿暍脉证第四”,对于正文的内容,仅举一例:“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由此说明《伤寒杂病论》所述非六病的涵义。仁海,你如果有证据否定,请直面回答。
2,对于你的“中医界公认的六病”,没有得到中医界的公认,所以你的话是言过其实。
3,对于你的“六经辩证中的“六”指的是什么,这还需要使用儿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狡辩吗?”,如果你承认伤寒论的存在,就无法否定六经的存在,所以狡辩者不是别人,而是你们反方。
4,对于李榆军前边的回答,算数不算数,请你确认。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7 12:45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7 07:31
仁海:
1,如果你仅仅列出这些目录,是不能说明是六病的,因为目录还有其他,如目录有“辩痓湿暍脉证第 ...

仁海:
1,如果你仅仅列出这些目录,是不能说明是六病的,因为目录还有其他,如目录有“辩痓湿暍脉证第四”,对于正文的内容,仅举一例:“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由此说明《伤寒杂病论》所述非六病的涵义。仁海,你如果有证据否定,请直面回答。
2,对于你的“中医界公认的六病”,没有得到中医界的公认,所以你的话是言过其实。
3,对于你的“六经辩证中的“六”指的是什么,这还需要使用儿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狡辩吗?”,如果你承认伤寒论的存在,就无法否定六经的存在,所以狡辩者不是别人,而是你们反方。
4,对于李榆军前边的回答,算数不算数,请你确认。————————————————————————————————————
真是无聊得很!

1、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2、我与llyyjj老师的发言,都是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的,以后无需经另一人确认,请勿自误。尽管llyyjj老师的发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自行修正的地方。这就象我的发言,通过你们的质疑,认为自己的观点错了的,完全可以按照贵方的正确建议进行修改一样,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7 12:5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7 04:45
仁海:
1,如果你仅仅列出这些目录,是不能说明是六病的,因为目录还有其他,如目录有“辩痓湿暍脉证第 ...

           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

回复:       
     先生承认了伤寒论目录中,找不出六病!是先生的一大进步,祝贺先生获得新生!
     我们所说的“六经”是从《内经》中得到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伤寒论》目录中,绝不只有六病,而是许多病!六经只有一套,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7 13:22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7 13:5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7 09:22
1,对于仁海提出的“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回答如下 ...

1,对于仁海提出的“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回答如下:
1):在《伤寒例第三》:“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此三经受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上述证据,足以说明通过经脉由经到府的缘由,同时证明经络的存在。你如果没有经络的存在,请出示证据。
————————————————————————————————————

1、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先生的这些高论出自何处?
2、抄段书上的文字,就能证明经络的存在?先生可以将您的这一研究成果,汇报给国家
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医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研究“经络”的项目一概需要停止了。来电祝贺一下下!




2)既然你和李榆军的观点一致,请拿出“太阳、阳明,少阳”等作为序数的依据?
请仁海、李榆军直面回答。
——————————————————————————————
       这个项目您与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已经在有关“六经辩证之实质”的《“六”之研究》重大研究成果中解决了,我方不敢抢功。



3),请管理一定要注意双方是否遵照“直面”的要求进行辩论。
————————————————————————
      我们赞成贵方的建议。谢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7 16:3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7 13:52
1,对于仁海提出的“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回答如 ...

在40楼“1)”已经明确无误的告诉反方“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是出自《伤寒例第三》,而反方却明知故问“先生的这些高论出自何处?”且“2、抄段书上的文字,就能证明经络的存在?先生可以将您的这一研究成果,汇报给国家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医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研究“经络”的项目一概需要停止了。来电祝贺一下下!”请问管理监督小组这是不是直面辩论?
  如果你不承认经络的存在,现在我给你提出一个问题,针刺腧穴有效,何以证明经络不存在,既然有效,那你说经络是什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7 18:11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7 12:38
在40楼“1)”已经明确无误的告诉反方“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 ...

在40楼“1)”已经明确无误的告诉反方“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是出自《伤寒例第三》,而反方却明知故问“先生的这些高论出自何处?——————————————————————————————————————————

那么: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请问先生,太阴病是以脉俱沉细,还是以脉浮、脉弱、脉虚而数、脉浮涩、脉沉紧为常见脉象?

少阴病是以脉俱沉,还是脉微细、脉沉细、脉微、脉细沉数、脉紧为常见脉象?

再请问,脉沉细属太阴病常见脉象,还是少阴病常见脉象?为什么?









”且“2、抄段书上的文字,就能证明经络的存在?先生可以将您的这一研究成果,汇报给国家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医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研究“经络”的项目一概需要停止了。来电祝贺一下下!”请问管理监督小组这是不是直面辩论?
————————————————————————————————————————
       人所共知,数十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经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却难下定论。既然先生抄一下书本上的文字,就能证明出经络的存在,那么,如此大的贡献还不需要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功?我等医务工作者还不应该向先生道贺?





  如果你不承认经络的存在,现在我给你提出一个问题,针刺腧穴有效,何以证明经络不存在,既然有效,那你说经络是什么?

————————————————————————————————————
        既然先生已经得出经络存在的结论了,那么我方就不去拂您的好心情了哈。您说经络有,那就有吧。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7 19:2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7 18:11
在40楼“1)”已经明确无误的告诉反方“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 ...

反方提出“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请问先生,太阴病是以脉俱沉细,还是以脉浮、脉弱、脉虚而数、脉浮涩、脉沉紧为常见脉象?
少阴病是以脉俱沉,还是脉微细、脉沉细、脉微、脉细沉数、脉紧为常见脉象?
再请问,脉沉细属太阴病常见脉象,还是少阴病常见脉象?为什么?
回答反方上述问题如下“
看来仁海需要了解《伤寒例第三》之“例”,一概;大抵。《南史•刘苞传》:“﹝ 劉苞 ﹞少好學,能屬文,家有舊書,例皆殘蠹,手自編輯,筐篋盈滿。”这里明明告诉是“大概,大抵”,明显告诉是普遍规律,而你举得上述例证,那个符合《伤寒例第三》的脉象?既然二者脉象不相同,所以你不要狡辩了。
  人所共知,数十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经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却难下定论。既然先生抄一下书本上的文字,就能证明出经络的存在,那么,如此大的贡献还不需要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功?我等医务工作者还不应该向先生道贺?
——————————————————————————————————


回答反方如下:
既然反方认为经络“难下定论”,起码说明你没有否定的铁证。因此你的经络不存在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有否定的铁证,就不应该拿出否经络证据来。如果你拿不出证据来,是你自己否定自己。不妨我给你举个例证,腹痛,针刺足三里,就有效,如果不是经络的作用,请直面回答是什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7 19:3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7 15:23
反方提出“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 ...

回答反方上述问题如下“
看来仁海需要了解《伤寒例第三》之“例”,一概;大抵。《南史•刘苞传》:“﹝ 劉苞 ﹞少好學,能屬文,家有舊書,例皆殘蠹,手自編輯,筐篋盈滿。”这里明明告诉是“大概,大抵”,明显告诉是普遍规律,而你举得上述例证,那个符合《伤寒例第三》的脉象?既然二者脉象不相同,所以你不要狡辩了。————————————————————————————————————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请先生回答,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太阴病是以脉俱沉细,还是以脉浮、脉弱、脉虚而数、脉浮涩、脉沉紧为常见脉象?
少阴病是以脉俱沉,还是脉微细、脉沉细、脉微、脉细沉数、脉紧为常见脉象?
再请问,脉沉细属太阴病常见脉象,还是少阴病常见脉象?为什么?




回答反方如下:
既然反方认为经络“难下定论”,起码说明你没有否定的铁证。因此你的经络不存在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有否定的铁证,就不应该拿出否经络证据来。如果你拿不出证据来,是你自己否定自己。不妨我给你举个例证,腹痛,针刺足三里,就有效,如果不是经络的作用,请直面回答是什么?
——————————————————————————————————
针足三里治腹痛,是安慰作用。针四肢任何地方均有同样功能。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7 19:57
究竟是我方有理有据,还是仁海顾左右而言他。既然如此,需要管理监督小组而裁定。据此,我方有权请求管理监督小组锁帖,听候处理。
既然你说“针足三里治腹痛,是安慰作用。针四肢任何地方均有同样功能。”,你仁海没有拿出证据来证明,不足为信。
  管理监督小组:鉴于仁海不直面回答我方的相关问题,因此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故我方请求锁帖,听候处理。
  顺便说一下,这个辩题虽然没有涉及存废五行,但我方不会因此节外生枝而拒绝辩论。反方他们也没有因为没有涉及五行存废而自己提出废题,请反方已经监督管理小组用一句成语概括一下对方的行为,为盼。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7 19:5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7 19:57
究竟是我方有理有据,还是仁海顾左右而言他。既然如此,需要管理监督小组而裁定。据此,我方有权请求管理监 ...

补充,修改最后的“已经”,改为“以及”。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7 22:5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7 19:58
补充,修改最后的“已经”,改为“以及”。

这好像转到经络存废问题上了?经络存废的讨论我没有参加,好像没有看见以前讨论过,也许几位讨论过我没有看见。不管了,本帖是六经与六病之辩。说正话。争论了几天,有个问题还没有明确,说伤寒论有六经辨证,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六经”是不是经络?一个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不是也用六经辨证。
要是说“六经”就是经络的话,前面几条关于经络的辩论还有意义,不管谁对谁错,可以继续辩下去。如果“六经”不是经络,这几条关于经络的内容就跑题了。咱们纠正回来。
如果“六经”不是经络学说里的经络,那么正方就得先说明“六经”是什么?再看这个“六经”在伤寒杂病论里(或者只讨论伤寒部分)有没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8 06:41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7 14:56
这好像转到经络存废问题上了?经络存废的讨论我没有参加,好像没有看见以前讨论过,也许几位讨论过我没有 ...


     争论了几天,有个问题还没有明确,说伤寒论有六经辨证,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六经”是不是经络?一个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不是也用六经辨证。
==========================================
      回复:看来,李老师就没有认真看我方发的帖子,不知道你来辩论干什么来了!

    请再仔细看看我发的帖子:是不是早就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以下都是我的原帖。
     2楼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辩论总题目是:阴阳五行之真谛,仁海先生的观点是:废除五行!仁海先生的这一轮的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4楼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仁海先生根本没有回答!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8楼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这是在“六经的实质”之后的总结。

   13楼
          内经素问  热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以上是原文。
    《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本身就具有经脉的含义。“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就是明证!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说明了阴阳五行与六经传变、五脏六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仁海先生,废除五行之后,《内经》要修改,《伤寒杂病论》也就不存在了!


15楼
     回复: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伤寒论》,乃至于温病都来自于《素问.热论》!这是常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口头禅!我引用的那一段话中的太阳、阳明……就是《伤寒论》中的六经病的来源!你们如果不明白,请你们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看看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自然就明白了!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十四经脉经络学说是两回事!前者主要是说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气”的运动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后者主要是指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络。十四经脉的相互联络、交接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你们好好地去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我的科普只能是这样了!如果还不明白,你们自己学习吧!


39楼
  
           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

回复:        
     先生承认了伤寒论目录中,找不出六病!是先生的一大进步,祝贺先生获得新生!
     我们所说的“六经”是从《内经》中得到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伤寒论》目录中,绝不只有六病,而是许多病!六经只有一套,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仁海先生输定了  
            《伤寒论》全文目录
1.卷第一 辨脉法      8.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5.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2.卷第一 平脉法        9.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6.卷第七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3.卷第二 伤寒例       10.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4.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证       11.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 18.卷第八 辨可吐
5.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2.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19.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6.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3.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20.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7.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4.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
      目录中那里有“六病”!何止六病!!你是断章取义!
      也没有阴阳,只有“阴阳易”
      废除五行,阴阳也没有啊!阴阳废除不废除?!
      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仁海先生,你纠缠住六病不放,其目的是否定五行!我早已经堵死了你的去路!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8 09: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8 02:41
争论了几天,有个问题还没有明确,说伤寒论有六经辨证,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六经”是不 ...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8楼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这是在“六经的实质”之后的总结。
仁海先生,废除五行之后,《内经》要修改,《伤寒杂病论》也就不存在了!
15楼
     回复: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伤寒论》,乃至于温病都来自于《素问.热论》!这是常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口头禅!我引用的那一段话中的太阳、阳明……就是《伤寒论》中的六经病的来源!你们如果不明白,请你们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看看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自然就明白了!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十四经脉经络学说是两回事!前者主要是说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气”的运动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后者主要是指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络。十四经脉的相互联络、交接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你们好好地去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我的科普只能是这样了!如果还不明白,你们自己学习吧!
39楼
           仁海先生输定了  
        
      目录中那里有“六病”!何止六病!!你是断章取义!
      也没有阴阳,只有“阴阳易”
      废除五行,阴阳也没有啊!阴阳废除不废除?!
      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仁海先生,你纠缠住六病不放,其目的是否定五行!我早已经堵死了你的去路!——————————————————————————————————————————————————————————
      请正方弄明白,这一辩题是我方提出的,因此,请正方按照你们一惯坚持的“论点、论据、论证、结论”的证据链条质疑我方的以下结论!!!!


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论证:
就《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对此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的表述。事实上,《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理由于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伤寒杂病论》 (宋刻版) 目录: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金匮要略》 (宋刻版) 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三阴三阳”为六病,而非“六经”。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不难看出,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甚或少阴病热化证;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阳虚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寒化证。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为《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外感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所以,《伤寒论》中 的三阴三阳病,是指外感及杂病在发生与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通过笔者所写《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错误的》一节已经证实,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现象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但由五行学说等理论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既然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那么,将“三阴三阳病”说成是“六经病”自然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几乎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进一步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以致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产生的后果是给中医学子在学习《伤寒论》时增加了不必要的巨大障碍,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医队伍的理论无法提高到应有的水平,这无疑是影响整个中医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因此,由“六经”改成“六病”,将“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会为人们学习《伤寒论》解除人为的巨大藩篱,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结论: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引用参考书目:
《伤寒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anghanlun/index.html
《金匮要略方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nkuiyaolvfanglun/index.html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8 09:4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8 01:25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 ...

      

           仁海先生输定了  
            《伤寒论》全文目录
1.卷第一 辨脉法      8.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5.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2.卷第一 平脉法        9.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6.卷第七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3.卷第二 伤寒例       10.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4.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证       11.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 18.卷第八 辨可吐
5.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2.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19.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6.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3.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20.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7.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4.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
      目录中那里有“六病”!何止六病!!你是断章取义!
      也没有阴阳,只有“阴阳易”
      废除五行,阴阳也没有啊!阴阳废除不废除?!
      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仁海先生,你纠缠住六病不放,其目的是否定五行!我早已经堵死了你的去路!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8 10: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8 05:45
仁海先生输定了  
            《伤寒论》全文目录
1.卷第一 辨脉法      8.卷 ...
      请正方弄明白,这一辩题是我方提出的,因此,请正方按照你们一惯坚持的“论点、论据、论证、结论”的证据链条方式质疑我方的结论!!!
      正人,要先正己。您不是动辄责难我们不按照你们的规定辩论吗?为什么您自己就可以例外?!

      您能否堵住我废除五行的路,不是单单用口号就可以实现的,请拿证据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8 11:20
        仁海先生,你就没有认真看我的帖子,我再重复一遍。
  论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没用六病。
  论据:1  六经的实质
        2        六经来源于《素问、热论》
        3        伤寒论目录中只有六经而没有六病
        4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
   论证:去看我发表过的那些帖子,不再次重复!
  结论:伤寒论中只有六经、六经辨证!他们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五行不能废除。
    伤寒论目录中没用六病,因此,仁海先生的论点是错误的!废除五行,无从谈起!

            仁海先生耍了一个小聪明,纠缠六病与六经,其实质是为了否定五行。我在第一次回复的时候,就已经点明了,让他说说六病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他避而不答。在以后的帖子中,我反复强调,六经来源于素问.热论,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六经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五行不能废除!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8 11:29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7-1-20 17:2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8 07:20
仁海先生,你就没有认真看我的帖子,我再重复一遍。
  论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与阴阳五行息息相 ...

        怎么又不用回复功能?为什么?
      再郑重地重复一遍!
      请正方弄明白,这一辩题是我方提出的,因此,请正方按照你们一惯坚持要求我方的,用“论点、论据、论证、结论”的证据链条方式质疑我方的结论!!!
      正人,要先正己。您不是动辄责难我们不按照你们的规定辩论吗?为什么您自己就可以例外?!

      您能否堵住我废除五行的路,是不是我方输了,都不是单单用口号就可以实现的,请拿证据来!!!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11:31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7 22:56
这好像转到经络存废问题上了?经络存废的讨论我没有参加,好像没有看见以前讨论过,也许几位讨论过我没有 ...

本辩题反方说“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在“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6、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中“附注:有关修改 “髓”生理功能表述建议的说明
   髓的生理功能,增加“脊髓是周围经络与脑之间的通路”一项”。
“附注:有关修改女子胞生理功能表述建议的说明
  由于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因此,女子胞与经络的关系,也就不涉及传统中医理论中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况且调理冲、任、督、带之时,或调血、或调气、或气血双调的实质,实为调理了女子生殖系统本身与相关脏器的功能。故将女子胞与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及十二经的关系一并废除。”
难道你李榆军没有看到?如果你看到了,说明你装傻充愣。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8 12:1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07:31
本辩题反方说“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在“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6、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表述无需 ...

        请杨教授弄明白,本辩题是: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除此之外的争鸣请到有关辩题中讨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8 12:4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8 03:29
怎么又不用回复功能?为什么?对待别人是马列主义,对待自己是自由主义?
      再郑重地重复一 ...

     我的论点论据论证结论是一个完整地链条,如下:请先生说说那里不符合要求!

       仁海先生,你就没有认真看我的帖子,我再重复一遍。
  论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没用六病。
  论据:
      1      六经的实质
      2        六经来源于《素问、热论》
      3        伤寒论目录中只有六经而没有六病
      4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
   论证:去看我发表过的那些帖子,不再次重复!
  结论:伤寒论中只有六经、六经辨证!他们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五行不能废除。
    伤寒论目录中没用六病,因此,仁海先生的论点是错误的!废除五行,无从谈起!

     我既驳斥了“六病”,证明其不存在,又证明了六经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你不明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请先生对我上边发言的具体内容,进行驳斥、反驳、质疑!
     如果没有具体的学术性语言,请先生不要废话!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12:5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8 06:41
争论了几天,有个问题还没有明确,说伤寒论有六经辨证,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六经”是不 ...

博士老先生,您这一条内容多,我一一回复,您慢慢看。


1,关于辩论主题,是不是应该以废除五行为主题。


如果强调要辩废除五行问题,那就是咱们倆意见一致,对吧?
可是我在正方辩题7里提出要讨论废除五行时,您几位齐声指责,惹的管理也对我提出指责,杨老师还专门发帖批判。
在本帖,您却也要争这个废除五行。
怎么,我要辩废除五行是无理取闹,正方要辩废除五行就是“有理取闹”。这是谁家的道理?
这个事过去了,您提起我就想起了,把情况说明白,我不想再争吵这个话题。
顺便说一句,辩六经与六病,也是为了废除五行,把六经批倒了,就是废除五行的一步,您耐心辩下去,六经辩完就轮到五行了。


2,刚才看见杨老师指责我没有看关于经络的内容,说我装傻。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对经络向来不感兴趣,有关内容一般是不看的。杨老师只要一急,就从辩论问题转为指责人了,或许是现在大学教授的修养就这样?我不知道,您也许能理解。


在本帖里,因为正方强调六经,我才要求正方把六经到底是不是经络说清楚。如果六经是经络,咱们也不急着谈经络存废,咱们就看看《伤寒论》里的内容,和《内经》里经络的内容是否一致。
如果《伤寒论》的内容和《内经》的经络内容一致,那就可以肯定伤寒论里讲的是六经。如果不一致,六经说就站不住。
六经站不住的话,废除五行又多了一条理由,紧跟着就要谈到五行了。您要保住五行,在这里就先保住“六经”。


3,您说伤寒论目录里没有阴阳,这是急不择言,我就不纠正了,当您没说。


4,现在才说到正题了:


请您把《内经》里经络病变的内容与《伤寒论》里“六经”病变的内容做对照。来证明《伤寒论》辨证论治内容来自《内经》经络学说。
要对照内容态度,您举三两个例子也行。


在讨论“六经”帖里,我就等着《内经》经络内容与《伤寒论》辨证论治内容的比较。这才是学术内容。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13:06
仁海,难道本辩题你没有没有提出“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吗?既然此话在本辩题内,有何不可以质问?仁海,难道你左手搧右脸,右手搧左脸,不感觉疼吗? 再说了,“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你把它称谓证据,你的玩笑有点过分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8 13:4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09:06
仁海,难道本辩题你没有没有提出“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吗?既然此话在本辩题内,有何不可以质问? ...

     要说打脸的话,那么先生说的“太阴脉俱沉细、少阴脉俱沉”外行话已经够打脸的了。
       至于有关十二经循行路线的有无问题,将在《12、“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表述无需五行学说》中专门讨论,您还鼓鼓劲儿,到那个辩题中发力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8 15:48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8 04:55
博士老先生,您这一条内容多,我一一回复,您慢慢看。

             如果《伤寒论》的内容和《内经》的经络内容一致,那就可以肯定伤寒论里讲的是六经。如果不一致,六经说就站不住。
==================================       
       回复:       
     先生说这样的话,说明你的中医基础知识太差!我不得不再做中医基础普及!
     《内经》中的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共同组成。气血沿着经络系统把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联系起来。腧穴与腧穴之间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与内部的脏腑器官之气相通的,有规律地连贯形成的网络结构。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只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而不是用来联系四肢百骸的,是用来表示时间顺序的!这个“六经”不能够用来进行针灸治疗,只能够指导用方剂治疗。《伤寒论》运用“六经”表示外感热病的不同时期的六个阶段。在“六经的实质”一文中反复论证过了!
     由此而产生的辨证论治系统则是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这是两个不同的辨证论治系统!三焦辨证不知道,情有可原,先生总该知道经络辨证系统吧!知道六经辨证系统吧!
     “六经”与经络系统还有许多区别,在此不一一普及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16:02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8 16:4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8 11:48
如果《伤寒论》的内容和《内经》的经络内容一致,那就可以肯定伤寒论里讲的是六经。如果不 ...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内经》的六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病,显然不同嘛。因此,《伤寒杂病论》中用了《内经》的经名,但其实质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故张仲景称之为“六病”。读书要活读,不能死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28 17:1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8 08:43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 ...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仁海先生的少阳病: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       
=======================
     请问仁海先生,你读过伤寒论没有?!你所说的少阳病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你自己胡拉乱扯,凭自己的想象胡诌出来的?你看看伤寒论原文中的少阳病是咋回事?!
      其余的几条我就不说了!自己好好看看吧!
     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发言!全部都是外行话!


     第二   没有证据的瞎说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典型的中西医概念直接对接!没有证据的胡拉乱扯!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仁海先生的中医不沾边,西医是胡扯!对照原文看看,这些是不是少阳病的内容?!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8 18:0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8 13:14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 ...

请问仁海先生,你读过伤寒论没有?!你所说的少阳病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你自己胡拉乱扯,凭自己的想象胡诌出来的?你看看伤寒论原文中的少阳病是咋回事?!
     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发言!全部都是外行话!
       第二   没有证据的瞎说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典型的中西医概念直接对接!没有证据的胡拉乱扯!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仁海先生的中医不沾边,西医是胡扯!对照原文看看,这些是不是少阳病的内容?!————————————————————————————————————————
        你太让我失望了!


       我耻笑你,你可能觉得我这个人不咋的,但你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你顶多比我大十岁,我十几岁学中医,开始就学《伤寒论》。你才学了几年中医理论,你才学了几天《伤寒杂病论》?我说你不知天高地厚,还算是对你客气,是因为以往我们之间有多年的感情。
       闲话少说!
        请正方弄明白,这一辩题是我方提出的,因此,请正方按照你们一惯坚持要求我方的,用“论点、论据、论证、结论”的证据链条方式质疑我方的结论!!!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5-10-28 18:09
  双方的各位朋友,我们一直提倡无关的观点和话少说,甚至不说,直面主题,不要过多的谈及其他,以免伤害对方,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人品,希望各位都能审视自己的帖子。谢谢各位的支持。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18:33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5-10-28 18:09
  双方的各位朋友,我们一直提倡无关的观点和话少说,甚至不说,直面主题,不要过多的谈及其他,以免伤害 ...

监督管理小组,仁海废六经辩证,必然要涉及有无六经的事实,且在本辩题1楼他说“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仁海在56楼则说“请杨教授弄明白,本辩题是: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除此之外的争鸣请到有关辩题中讨论。”,既然仁海在1楼不承认经络,却在本辩题中不让对方讨论有经络的事实,鉴于这种状况,我方请求锁帖,仁海,如果你有理,也不怕锁帖。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18: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8 15:48
如果《伤寒论》的内容和《内经》的经络内容一致,那就可以肯定伤寒论里讲的是六经。如果不 ...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只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而不是用来联系四肢百骸的,是用来表示时间顺序的!这个“六经”不能够用来进行针灸治疗,只能够指导用方剂治疗。《伤寒论》运用“六经”表示外感热病的不同时期的六个阶段。在“六经的实质”一文中反复论证过了!
     由此而产生的辨证论治系统则是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这是两个不同的辨证论治系统!


-----------------------------------------------------------
博士先生,这结论已经出来了。
我对您这条意见,认真学习了以后,完全赞同。这次辩论,又一次取得相同意见,这是一次成功的辩论。


有点小问题说明一下:
“六经”辨证,辨的是外感病的六个阶段。伤寒论的所谓“六经”,不是经络,原著也没有出现这个词汇,说是“六经”,其实来历不明,对吧?“六经”这个词,能落实的就是“六”。那么叫六经也罢,六卦也罢、六头、六手、六顺、六部、六段都无所谓,本来我想叫六病,您不同意,那您以后爱怎么叫咱们就怎么叫,我听您的。



前面看见几位下午有点情绪激动,不要了吧,咱们基本意见已经一致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19:10
李榆军,《伤寒论·寒例第三》:“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已”这里的两个“此三經”你如果认为不是指六经,请问“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脉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脉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脉循脅絡於耳,故胷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沈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脉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尺寸俱沈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脉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脉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已。”那么“太陽受病也”等几个“受病也”指的是什么?你要是否定六经不是三阴三阳经,请出示证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19:13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19:10
李榆军,《伤寒论·寒例第三》:“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 ...

您问中西医融合博士吧,他讲的清楚。
另外,《伤寒例》一般是不拿来当《伤寒杂病论》来讨论的。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19:25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8 19:13
您问中西医融合博士吧,他讲的清楚。
另外,《伤寒例》一般是不拿来当《伤寒杂病论》来讨论的。

奇谈怪论,《伤寒论·寒例第三》难道不是张仲景的?既然是张仲景的,为什么不拿来当《伤寒杂病论》来讨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19:4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19:25
奇谈怪论,《伤寒论·寒例第三》难道不是张仲景的?既然是张仲景的,为什么不拿来当《伤寒杂病论》来讨论 ...

伤寒例是否伤寒论原著的部分,一直有争议,有的版本有,有的版本没有。不过,您就要拿伤寒例为证据的话,我也不能拦着您。如何判断伤寒论六经是不是经络,我前面就说了,咱们拿出来《内经》或伤寒论(包括您举出来的伤寒例)里经络学说的内容和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内容对比。您现在可以这样对比。
不过对比之前,您还得做个工作,就是先否定中西医融合先生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六经”辨证和经络辨证是两回事。
这是博士先生的观点:
由此而产生的辨证论治系统则是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这是两个不同的辨证论治系统!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20:55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8 19:49
伤寒例是否伤寒论原著的部分,一直有争议,有的版本有,有的版本没有。不过,您就要拿伤寒例为证据的话, ...

经是经,络是络,一般而言,经络常常混谈而不分,你要是想区别经与络,可以看《灵枢经·经脉》、《灵枢经·经别》、《素问·皮部论》等,但是本辩题是讨论的是有无六经的问题,故不涉及融合所论的枝节问题。“经脉”在《灵素》中经常出现互用的现象,如《灵枢经·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等,这个“脉”,就是指的“经”,与《伤寒例》之“以其脉”与“此三经”就是明证。
  至于你说《伤寒例三》“一直有争议,有的版本有,有的版本没有”,那是版本问题,公认的赵本是翻刻宋本而来,即使成无几的《注解伤寒论·伤寒例三》也有此内容,如果你有比趙開美、成无几本更早更好的版本,可以来否定我的证据,如果因为一个版本无而否定有的版本,是不可取,比如《伤寒第一书》出版的早,而《秘本伤寒第一书》出版的晚,但是后者很多地方有阙文,依据前者而补,我们不能因为后者有阙文的地方,就否定后者,即不能用差的版本否定好的版本,也不能因为某版本有阙文就全盘否定。所以你拿出有力的版本证据来否定也可以,如果你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版本来否定,那就得承认我们的举证。且请你驳斥69楼我的帖子的内容。如果你不直面回答,咱们就锁帖。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22:38
中西医融合先生的总结我认为很好,您不赞同,咱们可以继续。
伤寒论版本的考证,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您说要算伤寒例,咱们就算上,这您没意见了吧?
咱们辩的是“六经”,六经一词,伤寒论里没有,您找出来个“三经”,也算吧。
伤寒论的核心价值是辨证论治体系,在中医史上,对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的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中医可以没有内经,但不能没有伤寒。没有伤寒论,内经现在也就是考古文物。这话有点远了,打住。


伤寒论的核心价值是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397法、112方,如果能和经络学说重合,即使伤寒论里没有一个经字,也是六经辨证。如果与经络学说大部分不符,即使原著中有六经字样,也不能说是六经辨证。因为六经的经字,大家都理解、解读成经络。您的69条,我看了,学习了。但那里面的病症表现,是经络病变的表现,可以看成是经络辨证的内容。中西医融合先生认为,这和六经辨证不是一个系统。我也同意。因为,这些内容在伤寒论正文里确实没有体现,从辨太阳病开始到厥阴病结束,辨证论治部分都没有涉及这些内容,这您肯定清楚。所以,如果您也和中西医融合先生一样,认为六经不是经络,那咱们的辩论就能结束了。


明确了六经不是经络,至于还叫不叫六经辨证,谁爱叫就叫着吧。相同的例子最明显的就是《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虽然书里一直有三焦这个词,但大家都知道这个三焦是三个阶段,不是六腑之一。


六经辨证,明确了六经不是经络,是六个阶段,那就行了。


如果您坚持六经是经络,那就得对比原著中辨证论治内容与经络学说的内容。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22:45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8 22:38
中西医融合先生的总结我认为很好,您不赞同,咱们可以继续。
伤寒论版本的考证,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您说要 ...

没有经络学说的支持,上述三阴三阳经所循行部位而出现的部位,你就无法解释,打住你的狡辩吧,既然你不正面回答,我方则提出请求锁帖。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22:46
补充:后“部位”二字,改为“症状”。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22:4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22:45
没有经络学说的支持,上述三阴三阳经所循行部位而出现的部位,你就无法解释,打住你的狡辩吧,既然你不正 ...

您找不出来上述部位在《伤寒论》里辨证论治的内容,您怎么解释那是六个病的病变呢?您不狡辩,请您正论,您又不论。
是否锁帖,我个人没意见。请其他参与者决定。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23:01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8 22:49
您找不出来上述部位在《伤寒论》里辨证论治的内容,您怎么解释那是六个病的病变呢?您不狡辩,请您正论, ...

还用我辩吗?难道你看不见,仅举一例,“太陽受病也,……以其脉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你核对一下《灵枢经·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你将二者对照看一下,你不是狡辩是什么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23:0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23:01
还用我辩吗?难道你看不见,仅举一例,“太陽受病也,……以其脉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你核对一 ...

太阳病内容多了,您能再举几个吗?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8 23:05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8 23:02
太阳病内容多了,您能再举几个吗?

一个足矣,你能不能驳斥?你不能驳斥,就锁帖。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28 23:1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23:05
一个足矣,你能不能驳斥?你不能驳斥,就锁帖。

请您正论,您不论。您不论,只好我论,一个例子,怎么也不能说“足矣”。六经嘛。论不够六个,怎么也得三两个吧。先举上一个吧: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先举上一个吧,您和伤寒论阳明病对照一下。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9 00:08
伤寒论所说之伤寒六经病的表现与经络所循行部位的对上并不难,关键是你所举得灵枢经之“是动则病”之后的疾病是不是伤寒?如果你引证的例证不是伤寒,犹如猪和狗的,驴唇不对马嘴,不是胡搅蛮缠是什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9 10:1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8 20:08
伤寒论所说之伤寒六经病的表现与经络所循行部位的对上并不难,关键是你所举得灵枢经之“是动则病”之后的疾 ...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从上可以看出:
1、《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病”包含了《内经》中的六经。
2、《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病”超越了《内经》中的六经。
3、同时证明医圣张仲景已经明确表示不承认十二经循行路线的存在。
      ——这就是《伤寒杂病论》之所以高于《内经》的最重要的高明之处。
       将《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病误以为是六经,是受了《内经》的误导。当一个人先学《伤寒杂病论》,而不受《内经》的影响,或其师辈的误诱,自然会读出“六病”,断然读不出“六经”来。
       既然贵方已数次请求锁帖,我方的llyyjj老师又无异议,本人也就予以赞同,因为我方参加〈五行存废辩论赛〉,不是为了谁输谁赢,只是想借此为中医学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的是非曲直,自然任凭管理监督小组定夺。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
       llyyjj先生所说的:伤寒论的核心价值是辨证论治体系,在中医史上,对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的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中医(学)可以没有《内经》,但不能没有《伤寒》(〈伤寒论〉)。没有〈伤寒论〉,〈内经〉现在也就是考古文物。这一公允评价,是本辩论中所获得的唯一的留给中医初学者启迪的珍贵礼品。希望后学能够特别珍惜。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9 10:56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9 10:17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 ...

对于仁海、李榆军说“中医(学)可以没有《内经》,但不能没有《伤寒》(〈伤寒论〉)。”我方不认同。理由是:本末不能倒置,犹如妈妈能生孩子,孩子不会生出妈妈来的道理一样,在《灵素》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伤寒论》。因为《灵素》六经在先,《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在后。因此是非容颠倒。
《伤寒论•伤寒例三》:“太陽受病也,……以其脉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你核对一下《灵枢经·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伤寒论•伤寒例三》:“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脉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你核对一下《灵枢经•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下膈,属胃,络脾……起于胃口,下循腹里。”
《伤寒论•伤寒例三》:“少陽受病也……。以其脉循脅絡於耳,故胷脅痛而耳聾。”。你核对一下《灵枢经•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循胸,过季胁下”
《伤寒论•伤寒例三》:“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脉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你核对一下《灵枢经•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其支者,复从胃……”
《伤寒论•伤寒例三》:“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脉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你核对一下《灵枢经•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伤寒论•伤寒例三》:“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脉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你核对一下《灵枢经•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请仁海先生你将二者对照看一下, 如果《灵素》在先与《伤寒论》在后而出现在时间顺序没有错误,没有《灵枢经·经脉》等内容的基础,那么《伤寒论》的六经病症的辩证,也就无从谈起。
  既然我方提出锁帖,反方现在也已经同意锁帖,请管理监督小组锁帖,予以仲裁。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29 10:57
更正:“因此是非容颠倒”,改为“因此是非不容颠倒”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29 14:35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29 06:56
对于仁海、李榆军说“中医(学)可以没有《内经》,但不能没有《伤寒》(〈伤寒论〉)。”我方不认同。理 ...

       就有关《内经》与《伤寒论》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立专题讨论,我方不在本辩题中进行争鸣。

       同意贵方锁帖的请求。谢谢!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5-10-29 20:19
  根据双方的意见,我现在锁帖,请各位管理人员不要在此贴后面跟帖。等所有辩题完成之后,我们会放开所有正反方辩题帖子,到时,让大家自由讨论。谢谢各位的支持。
  同时,请正方提供正方辩题8的相关资料给我,准备发辩题开帖。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4 21:52
哈哈,俺先前来清扫街道,尽地主之谊,欢迎老朋友。——将帖子顶起来!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23-8-3 21:51
三阳三阴是症状,属于病症,并非经络中的六经。但十二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人体的经络数目远远大于此数,只是大多数不为人感知或直到关键性作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