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二节 黄帝及其臣子和八十一篇——《<内经时代>补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1
标题: 第二节 黄帝及其臣子和八十一篇——《<内经时代>补注》
<内经时代>补注》(赵洪钧医学传心堂定稿)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二节  黄帝及其臣子和八十一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2
金栋按:今《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经。她名为《黄帝内经》,经文大多以黄帝问、岐伯等六臣子回答的形式叙述。本节命题就是要探讨《内经》怎么会托名黄帝,黄帝及其六臣子的来路及其时代背景。还有,《素问》和《灵枢》都是九卷、八十一篇,也应该是《内经》时代留下的烙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2
黄帝载入正史,始于《史记》,且居于《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之首,就是作者承认,中国的文明从黄帝开始。这是因为司马迁时代,百家言黄帝,且到处都有黄帝的遗迹,于是尽管关于黄帝的百家言“不雅训”,《史记》还是从黄帝写起。此举意义深远。国人至今自称炎黄子孙,显然是《史记》的影响所及。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大殿的匾额上,就大书“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包括历代最高政府的代表,按时前去拜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3
但须知,所谓百家言黄帝,不是只言黄帝,而是以黄帝为首的“五帝”。即《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的五个传说人物。五帝依次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其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是黄帝。尧、舜也为较多人熟悉,颛顼、帝喾则很少人知道。虽然炎黄并称,炎帝的影响却远远不如黄帝。这样并称有点二人并列的意思,但主要出于汉语的习惯——说起来顺口。炎帝是怎么回事,见下文补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3
五帝之说来自五德终始的推演,《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就说:“(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详见有关补注。
五帝虽然来自传说,而且颇受五德终始说影响,但是,从史学角度看,还是很有意义。
人类天生有追根问底的兴趣。
任何民族都有传说中的上古史,其中无不提及本民族的神祗、先王或圣人。
由《史记》可知,司马迁时代,关于上古史的传说人物,主要是以黄帝为首的五帝。这五帝是创造文化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4
但是,古人对五帝之说还是不满意。司马迁前后,还有“三皇”说。三皇也是创造文化的,而且比黄帝更古老而且神圣。
古人对三皇五帝之说还是不满意,于是又出现了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于是,中国的历史,追溯到最早的源头。
至迟到明代,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创造文化,已成为国人妇孺皆知的上古史常识。
就是毛泽东那样的伟人,也在《论反对曰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这不是说他的上古史知识如此陈旧,而是因为他的听众和读者,习惯了这样的成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4
总之,三皇五帝之说,由来已久。遍览经、史、子、集,有黄帝为三皇之末说,又有黄帝为五帝之首说。五帝之说在前,三皇之说后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25
要而言之,《黄帝内经》出现的时代,必然黄帝之说盛行。而汉代正是“百家言黄帝”。试看《淮南子》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据此,《黄帝内经》就应该出现在西汉中期之后。
九和八十一在汉代有很重要的意义。《素问》和《灵枢》都是九卷、八十一篇,只能是汉代或以后成书。详见下文补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1
【原文】
黄帝作《内经》的说法现在不会有人相信了。本书名为《<内经>时代》,更不能以“托名黄帝”的简单说法了结。《内经》何以要托名黄帝?另几个托名人物是何来历?其中必有时代背景。我们先看看最早把黄帝写入正史的《史记》怎么说。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可是,《史记》还是从黄帝写起。司马迁宁可认为《尚书》记载不全,而相信《大戴礼》的《五帝德》、《帝姓系》有根据。他跟着汉武帝巡视全国,到处都有黄帝遗迹,荐绅先生之见便不足为据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2
【自注】司马迁比大戴早生约40年,但《大戴礼记》所据资料当在司马迁时代已有。《大戴礼记·五帝德第六十二》有:“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五百年。请问黄帝人耶,抑非人邪?……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
孔子不可能说上面的话,因为那时根本没有黄帝之说。这段文字显然是西汉人杜撰的。但是,由于“百家言黄帝”,司马迁还是依据它写《史记·五帝本纪》,即《史记》的第一篇。由此可见,西汉中期,黄帝的势力非常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汉初尚黄老
【补注】
⑴宰我:孔子弟子。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云:“宰予,字子我,鲁人也,孔子弟子。荣伊,人姓名,《书序》有荣伯。”
⑵《史记·五帝本纪》:即《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和以后的纪传体正史,本纪都是帝王的传记。其次是世家,再其次是列传。黄帝本纪就是把黄帝看作帝王而给他做传记。
黄老:黄帝、老子的合称或“黄老学派”之简称,亦称“黄老之术”。始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它以老子哲学为基础,而寓托于黄帝以进行现实政治的改革。这股政治哲学的思潮兴起于战国中期,它渊源于齐或楚越有争议,但它昌盛于齐,为稷下道家所倡导并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中取得主导地位,当无疑义。黄老思想经稷下道家的发扬而流传于全国各地。儒家的孟、荀和法家的申、韩,都受到黄老道家的重大影响(陈鼓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黄老学派:战国至西汉时期道家流派之一。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当为黄老学派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甚一致。其中慎到为法家,田骈则较多道家色彩。黄老学派似当为道家中兼取法家思想的一派,体现了当时道法合流的趋势。著名法家申不害、韩非等,或‘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皆同黄老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以道、法为主的同时,还兼采儒、墨、阴阳、名家的思想。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政策,推崇‘黄老’。窦太后为黄老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汉书•外戚世家》),为黄老之学极盛时期。其时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等是黄老思想的信奉者。此派提倡清静无为的治术。”(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学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3
【补注】
⑴《内经》何以要托名黄帝?《内经》之所以托名黄帝,是因为汉代“百家言黄帝”。而且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可见,当时的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接受,托名著述成为一种风气。这清楚地说明,《黄帝内经》不过是托名黄帝而已,而且,最可能是汉代成书。
据战国秦汉古籍记载,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人。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黄帝既不是天生的圣人,也不是一个人,而是远古时代一个伟大的氏族,即黄帝氏族。“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氏族文化的代表。
张岱年云:“黄帝: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华夏诸族共同尊奉的祖先。父少典为有熊国君,故号有熊氏。生存年代距今约4700年左右。本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祭享先祖与神灵,是神权时代最大的道义,也是民心之所向,故轩辕用干戈‘征不享’,得到了多数诸侯(部落首领)的支持。他‘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打败炎帝;复‘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时代,有苍颉造字,嫘祖养蚕,以及天文历算、百谷播种等多项成就。华夏后人乃奉黄帝为人文始祖。又其时多有部落战争,自黄帝始修德振兵,除暴安民,后世又奉黄帝为兵家始祖。黄帝及其大臣风后、力牧等均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十六篇,《风后》十三篇,《力牧》十五篇。其中或系后人依托,并且多已失传,然《黄帝兵法》思想,仍为后人称引。《尉缭子·天官》曰:‘黄帝邢德,可以百姓’,‘黄帝者,人事而已矣’,反映了黄帝兵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战国以后,黄帝又与老子并称为黄老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又相传《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六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著作。”(《中国哲学大辞典·人物·先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4
太史公曰:引文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结束语。
太史公:张守节云:“太史公,司马迁自谓也。《自叙传》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又云‘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明太史公,司马迁自号也。迁为太史公官,题赞首也。虞喜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非独迁。’”(《史记正义》)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谈为太史公……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谈,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历任太史令。司马谈死后,子迁继承父业,官职沿袭,后任中书令。公,迁尊其父之称谓。迁遵遗训,愤而作书,编撰《太史公记》——《史记》。司马谈说:“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汉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5
⑶五帝:传说中的五个古代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汉典》)
《白虎通卷二·号》篇云:“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也。’《易》曰:‘黄帝、尧、舜氏作。’《书》曰:‘帝尧、帝舜。’”
应劭《风俗通义·皇霸篇·五帝》云:“《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
金栋按:应劭之说不确。《易传》、《春秋》等无五帝之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5
尚矣:意为时代久远,不易确论,审慎态度之徵。《史记索隐》云“尚,上也,言久远也。‘尚矣’文出《大戴礼》。”《史记·三代世表》:“五帝三代之记,尚矣。”《史记·历书》:“神农以前,尚矣。”《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6
百家:各种学术流派,原指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即诸子百家。
《汉书·武帝纪》载:“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颜师古曰:“百家,谓诸子杂说,违背六经。”
“早在战国晚期,《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等篇已开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判。从学派的角度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先秦学术思想,始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收录了其父的这篇学术史名作。该文先列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然后分别评述其利弊得失。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校对国家图书时,受司马谈的影响,将先秦至汉代可以见到的文献,按照学术思想相近的原则进行了归纳。刘歆撰成《七略》,述其书名、篇目,总结学派的得失,在六家基础上,又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这样就成了‘十家’。由于小说家乃‘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是以君子弗为’,所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七略》所列‘十家’以及除去小说家的‘九家’,又称‘九流十家’(《汉书·班彪传》)。《汉书·艺文志》上承《七略》,把凡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人物,统称为‘诸子’,共有‘百八十九家’,著作‘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孔德立《先秦诸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6
⑹不雅:有欠典雅正统。《史记正义》:“驯,训也。谓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6
荐绅:搢,笏也,亦插也。绅,大带也。“徐广曰:‘荐绅,即缙绅也。古字假借。’”(《史记集解》)缙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汉典》)
荐绅先生:儒服之人;有官位的儒士;或指孔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7
大戴礼:即《大戴礼记》。《礼记》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分。通常说的《礼记》指《小戴礼记》。传统说法认为,《大戴礼记》是汉元帝时戴德所编,《小戴礼记》是其从兄之子戴圣所编。因二者为叔侄关系,固有大、小之别。
“大戴记,亦称《大戴礼》或《大戴礼记》,乃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德编纂。原有八十五篇,今本残缺,存三十九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文物制度和儒家学说的参考书。”(《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经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38
五帝德、帝姓系:《大戴礼·卷七》的两个篇名。司马迁《五帝本纪》的部分内容与此两篇应有同一出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41
他跟着汉武帝巡视全国: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史记·孝武本纪》)
汉武帝:汉代皇帝刘彻(前140~前87在位)的谥号。《史记正义》:“《谥法》云:克定祸乱曰武。”《史记》作《今上本纪》云:“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因散佚,后褚先生补缺作《孝武本纪》。班固《汉书》有《武帝纪》,作“孝武皇帝”。应劭曰:“《礼·谥法》‘威强睿德曰武’。”
汉武帝刘彻统治的五十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经济繁荣、府库充溢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改革了一些制度,力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3-1 17:42
⑾到处都有黄帝遗迹:司马迁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史记•五帝本纪》)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