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先有经验后有理论”是中医千古不变的发展法则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09:55
标题: “先有经验后有理论”是中医千古不变的发展法则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3 10:22 编辑

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战略,是为中国中医制定的发展战略,不是为西医制定的发展战略。
国家对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发展战略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意见;
1、过程:中西医结合;
2、目标:创建新医学、新药学;
3、临床技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一是恢复战争创伤,二是运动;三是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经验。现代所取得的成就,还没有哪一项是自己自主研发的。中国自己的医学没有发展起来,纯属自己的科学水平有限。
      如今中西医结合虽说硕果累累,其实都是些“泡沫”。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假如把西医撤掉,中西医结合立即就会归零。大家称之为“西化中医”,按我的看法,连“西化”都称不上。干脆就叫“西医”算了,不需要那么啰嗦的前缀:“中西医结合”。

       从国家领导人的意思来看,中西医结合主要是要把中医里面的精髓萃取出来,加以科学化利用,服务全人类。
现在名称为“中西医结合”的机构中的中西医结合,只知道中医有植物,不知中医还有精髓。
       传统派虽知中医有精髓,却不知道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萃取。搞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回归战略”。误以为黄帝岐伯能给他们提供精髓

       其实,我所揭示的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现代中西医结合中,没有把中医技术精髓结合进去。那么,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也就没有真实医学价值。
      因为中医是数千年连续的,千古积累的精髓,今人都有吸收。古代,并没有落下什么。根本不需要返回古代。古人拥有的技术精华,现代人都拥有,而现代人拥有的古人不全有。
      研究现代人,总结中西医结合--这个时代,中医取得的临床经验,才是中西医结合唯一正确的道路。
      先有经验,后有理论是中医千古不变的推进法则。如今中西医结合创建新中医仍然适用这一法则。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0:2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3 10:35 编辑

      创建新医学的原始资料的选择     

       我们总算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法及道路。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中西医结合的出路已经摆在面前。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20世纪这一代临床家的经验技术进行科学化总结,尤其是对中西医结合时代中,一代中医临床家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求得新中医的新理论。
      好在政府及出版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整理汇编工作,跨世纪之际,国家卫生部中医司会同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先后出版了医案资料类丛书。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丛书就是20世纪《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选编著名临床家110多名,每一个临床家都有成百上千的成功经验,仅这一部丛书中选择的个案,也有数万案例。几乎又可以称得上“堆积如山”了。看来,对于原始资料的
收集,一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任何困难。需要的资料,出版社提前就给准备好了。
      在《20世纪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编者的意思很明显,认为现代临床家已经把中医的经验技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重要的是,现代临床家的个体医案更真实,更可信。因为里面的很多人大家都熟识,有的是自己的老师或校友,有的是自己的朋友,有的是给自己及亲友看过病的医生。这才是中西医结合最需要收集、整理、总结的经验素材。
      现代临床家中的顶尖高手,都是传统派出身的汇通派临床大家。意思是说,两千多年积累的精华,经典及各家学说的精髓,他们都没有落下;西医的先进理论也包含其中。所以大家都不必忧虑,古代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没有被挖掘出来。两千年积累的所有财富尽在现代顶尖临床家出神入化的经验技术中,前两千年没有的“参西”经验也在其中。可以这样认为,“参西”的技巧越高,临床家的医疗水平就会越高。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0:5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3 10:54 编辑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23 10:34
赞同思考者先生的一些观点,但是对于创造新医学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主流医学,不知道思 ...

多谢先生回帖及疑问!

新医学,实际上就是“新中医”,仅凭我几篇文章是搞不出来的。
应该说是建国后这半个多世纪,中国中医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中医,具体说就是“汇通派”,半个多世纪以来成就卓著,有目共睹。
其中顶尖临床家,所解决的都是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双医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上世纪“汇通派”,气势浩大,名声震天。但旗下并没有多少人。
虽说没有多少人,但个个都是临床高手。
而且,强中还有强中手。
把那几个最强的高手找出来,把他们的经验技术科学化提起加以利用,肯定能够实现“两个超越”。
这就是新中医。
他们的技术,不可能不把中医千古精髓运用进去,也不可能不参入西医理论。
二者缺其一,都无法达到。关键是他们的中西医是怎样“掺和”的?

新医学实现之后,可称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由于先天不足造成的缺陷。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1:05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3 11:08 编辑

“现代医学是全世界千千万万个科学家历经几百年创造的伟大科学成果,凭您思考者的几篇文章能够创造一个新医学,我表示怀疑。”
------------------------------------------------------------------------------------------
答复:


虽“”现代医学是全世界千千万万个科学家历经几百年创造的伟大科学成果,
但是毕竟是以西方人为主发明的,缺乏中国发现的东西。
中国中医数千年的经验及观察,发现了更多的临床疾病及现象。有很多,全世界千千万万个科学家至今尚未发现。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手段过于生硬,甚至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尤其是现代医学医疗缺陷造成的“次生疾病”,他们更是无能为力。例如我们最新治疗的一种病:肠手术后有一部分人长期腹泻,西医用尽办法都无法止泻。
科学发现,有时候不是靠人多,人多有时候没有用。

中医千古虽有发现,但无法纳入现代医学研究范畴之中,这也就是中医的落后之处,也证明了中国科学水平的落后。
一旦补充了这些内容,而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用中医独特的方法来治疗。
这就是新中医。也称新医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3 14:53
请问先生,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由什么经验上升的理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3 15:09
再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由经验而来还是理论之推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3 15:49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23 10:26
应该是先出现利用草药、针灸治病的事实,然后才逐渐出现解释中医临床的理论。最早出现的五十二病方就是几个 ...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的许多理论,并非由经验而来,或系理论之推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3 15:5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3 14:53
请问先生,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由什么经验上升的理论?

有学者认为,中医的三阴三阳是由六爻演化而来,同道认同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3 16:27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23 16:09
金先生对内经的研究很深,对内经评价很含蓄。理论之推演就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推论就是臆想,其实说的直白一 ...

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取象比类的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
同道或有不认同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3 16:3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3 16:27
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取象比类的方法,《内经》以阴阳五 ...

如果没有阴阳五行说之理论推演,《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3 16:4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3 14:53
请问先生,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由什么经验上升的理论?

也有学者认为,中医的三阴三阳是由乾坤生六子之启发推演而来。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7:33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3 17:36 编辑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23 11:09
思考者先生,您说的汇通派是指王清任、张锡纯等老前辈,而不是您说的蒲先生、东先生。

思考者先生,您说的汇通派是指王清任、张锡纯等老前辈,而不是您说的蒲先生、东先生。
-----------------------------------------------------------

答复医先生:
王清任所处时代在清朝中期,应该算是汇通派的先驱;
汇通派正式建立应该是清末,也就是19世纪末,牵头人是恽铁樵、张锡纯、唐荣川、朱培文等名医。
到了民国时代,汇通派的代表人应该算:施今墨、萧龙友等;
到了建国后,就不再称“汇通派”,统称:中西医结合。
其实,在中西医结合的队伍中,仍分为两派。
一派是现代医学或中医院校出身的科学工作者;
二派是传统中医出身的地方名医。

一开始,传统中医出身的人员被国家排除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之外,因为他们除了会看病,现代医学基础太差。
后来发现,现代医学或中医院校出身的人员都不会看病,才召集了一批地方名医进入中医机构。
随着时代演化,传统中医出身的新一代人员也进修了西医,导致临床水平突飞猛进。
建国后涌现出的这一批临床家中,传统派最杰出的算是蒲辅周先生;
汇通派最杰出的可算东周西杜,(东周--周次清;西杜--杜雨茂)。
在周、杜二人之前,还有一位更伟大的医学家,我们称“燃灯医祖”。
因为现代人已经不再称“汇通派”,
但是依据他们“衷中参西”的学术理念及技术手法,仍归于“汇通派”。(这是本人归纳的)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7:53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3 18:19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3 14:53
请问先生,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由什么经验上升的理论?


请问先生,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由什么经验上升的理论?
------------------------------------------------------------------------------

河间先生好!

一般认为中医起步是从巫、卜、分家之后,才称中医。
其实,中医的产生时代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也就是说,中医的经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导致分家的。
分家前估计没有什么书籍或理论,分家后逐渐形成。
自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直至西晋,叔和先生总结了多个时代的行医经验以及经验方,
为了给验方使用方法编一个名称,故称:在“三阴三阳六经辨证” 。
至于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是从“三阴三阳六经辨证” 中吸收过去的。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8:0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3 15:49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的许多理论,并非由经验而来,或系理论之推演。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的许多理论,并非由经验而来,或系理论之推演。
-------------------------------------------------------------------------------------------------
《内经》的形成年代距我们过于遥远,实难考证。
但如果没有中医这门经验医学,何来内经?
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有人出来编写理论。
古人不知道科学理论,也只能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总结这一阶段的经验。
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法则,推演出更丰富的理论。
然而,阴阳五行毕竟只是认识论及方法论面层的东西,
推演出来的理论,如果没有经过实验验证,方向可能不错,但具体东西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最终导致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相差巨大。
习中医之人,无不研读内经,但几人会因读过内经而成为名医?
也就是说,内经里面废话过多,不读或许还能学会看病,读了反而不会看病。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8:20
董建军    白话文大仙,混混你能读出来什么?

------------------------------------------------------------------

回复:按摩就是现有经验,而后有理论的。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3 18: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3 16:27
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取象比类的方法,《内经》以阴阳五 ...

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取象比类的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
同道或有不认同者。
------------------------------------------------------------------------

当时没有其它学说可以参考,只能参考上天,来个天人相应。
取象比类,在当今思维科学里称“类比思维”。是用来开拓思维能力的。
中医是一门技术,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哲学。
《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在当时是正确的。
到了现代就显得过于落后。
西方早在16世纪,科学就从哲学中剥离出来了。中医至今尚未与哲学实现剥离,
比西方至少落后4个世纪。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淘汰。
20世纪,西医大规模挺进中国,如入无医之境。
中医用阴阳无行能抵挡得住吗?
中医最当务之急就是要与哲学实现剥离。
用现代医学科学重新总结一套理论。
在广泛的大病难病研究领域完全有能力战胜西医。
这就是创建新医学的基本宗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06:4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就上述经典这段话,是从经验而来,还是理论之推演?同道可以发表高论。

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灵枢·论疾诊尺》篇亦有相同论述,但文字略有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07:34
习惯上称五脏六腑,为什么还有五脏五腑、六脏六腑等称谓。这些内容是由经验上升到理论,还是由理论推演而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09:11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3 17:53
请问先生,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由什么经验上升的理论?
---------------------------------------------- ...

《内经》是两汉时期成书,王叔和是西晋人,是否本末倒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09:43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3 18:01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的许多理论,并非由经验而来,或系理论之推演。
---------------------------- ...

然考证《内经》者,代不乏人。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4-24 09:51
什么经验可以产生中医理论啊,请举个例子讲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09:53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3 18:01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的许多理论,并非由经验而来,或系理论之推演。
---------------------------- ...

《内经》成书之前的出土文献,是医学经验还是理论推演?它们为什么没成为经典理论?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1:02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4 11:04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09:11
《内经》是两汉时期成书,王叔和是西晋人,是否本末倒置?

《内经》是两汉时期成书,王叔和是西晋人,是否本末倒置?

------------------------------------------------------------------------------------
两汉期间成书的那部内经,以及汉前的黄帝内经,白氏内经,还有更远的内经,你们都看不到了。
今天看到的只有王冰大著《黄帝内经》。

其实,中医真正的经典不是王冰《黄帝内经》,而是仲景之《伤寒》。
论证:中国中医只有一个医圣,便是仲景,不是王冰,也不是轩辕或岐伯。
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古人更追求真实!
因为伤寒中的经验方最为真实,即便现代仍有实用价值。叔和将其编成“经典方证”当之无愧。
而内经呢?
古代的真实情况大家不知道。
从现代观点来看,缺乏起码的论证资料及实验过程。
如果你们不认为是来自经验,那只剩下一种解释:来自臆想。大家把臆想中的东西,当成真实存在的东西,这就叫“自寻误导”。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1: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09:53
《内经》成书之前的出土文献,是医学经验还是理论推演?它们为什么没成为经典理论?

《内经》成书之前的出土文献,是医学经验还是理论推演?它们为什么没成为经典理论?
-----------------------------------------------------------------------
现代科学的理论推演,用的是“数理逻辑”,
古人用什么逻辑推演?
估计用的是臆想逻辑吧?
这就如同古人用理论推演出人能奔月,
一直推演了三千年,人也不曾奔上月。
只能解释为:古人所说的“月”,不是现代天文学上的“月球”,而是心中那片“明月”。


待到1964年,加加林首次登上月球之后,又有人说“中国古代早就推演出了人能奔月”,
《易经》包含着现代科学,包含着现代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而是古人理论推演出来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1:35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4 11:02
《内经》是两汉时期成书,王叔和是西晋人,是否本末倒置?

---------------------------------------- ...

《伤寒论》的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经典著作,完全是张仲景自己的东西吗?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1:56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4 11:59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11:35
《伤寒论》的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经典著作,完全是张仲景自己的东西吗?

《伤寒论》的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经典著作,完全是张仲景自己的东西吗?
--------------------------------------------------------------------------------
提到这个问题,个人观点,应该是叔和编写的总结报告
总结内容是汉代到三国时代的行医经验。
编者不可能把500年内两个朝代所有的名医大家都编写进去,所以,只托名仲景一人。
经典方应该是这500年广泛运用行之有效的经验方,运用法则应该是叔和广泛观察名医手法归纳而得。
至于为什么只托名给仲景?
我的看法是,仲景是汉末抗战伤寒时代,官职最高,名气最大的领导者。

仲景被推崇为医圣, 与关羽被推崇为武圣,华佗被推崇为神医,
升“圣”升“神”的原理应该都差不多,也都是同一时代人。
只有那个时代才能造就神圣。后来时代不同了,也就造就不了神圣了。只能造就名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4:35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4 11:56
《伤寒论》的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经典著作,完全是张仲景自己的东西吗?
------------------------------ ...

请问先生,仲景被推为医圣,是哪个年代的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4:50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4 11:02
《内经》是两汉时期成书,王叔和是西晋人,是否本末倒置?

---------------------------------------- ...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难道不是《内经》的另一版本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4:54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4 11:02
《内经》是两汉时期成书,王叔和是西晋人,是否本末倒置?

---------------------------------------- ...

王冰大著《黄帝内经》,这种说法是先生自己杜撰的吧?据医史记载,王冰是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5:01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4 11:02
《内经》是两汉时期成书,王叔和是西晋人,是否本末倒置?

---------------------------------------- ...

如果中医真正的经典不是《黄帝内经》,那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了?先生自己认同吗?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5:1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4 15:16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14:35
请问先生,仲景被推为医圣,是哪个年代的事?

请问先生,仲景被推为医圣,是哪个年代的事?
------------------------------------------------------------------------

仲景成圣的年代不详,至少是在宋元时代以前。
这中间大约又有七八百年。在这七八百年期间,很多的名人经不住历史岁月的洗刷,故不能成圣。
而仲景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不褪其色,故成圣。


其实,仲景什么年代成圣,关系都不大。伤寒论以及后世发现的杂病论是不是仲景手笔,关系也不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伤寒论》这部经验方选集,以及配套的使用说明,都经得起岁月的洗刷,经得起后世的验证,才得以延续后世。 仲景只不过是个中医界的文化符号,医圣指的不是仲景这个人,而是伤寒论这部书。

为什么伤寒论这部
经验方选集能够成圣?唯一的答案就是它来源于实践经验。而不是臆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5: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15:01
如果中医真正的经典不是《黄帝内经》,那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了?先生自己认同吗?

中医理论体系的精、气、血、津液、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难道不是见于《内经》吗?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5:26
早期中医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个人:叔和、葛洪、孙思邈,都是以传承经验方而成名的。 中医最主要的资料就是《伤寒论》、《杂病论》、《肘后方》、《千金方》。

至于使用说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但都是依据经验方的使用情况来编写的。
正所谓:千变的理论,永恒的草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5:34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4 15:11
请问先生,仲景被推为医圣,是哪个年代的事?
------------------------------------------------------ ...

临床观察,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过程中,肯定有个理论框架,而这个框架或是虚构的、臆测的。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5:46
中医发展史上推崇的,与现代中医界推崇的重点有所不同。
古代推崇的是《伤寒论》、《杂病论》、《肘后方》、《千金方》。
现代人推崇的是《易经》、《内经》。
看出区别了吧?
过去医家注重治已病,现代中医注重治未病。
《伤寒论》、《杂病论》、《肘后方》、《千金方》等都是治已病的;
《易经》和《内经》是治未病的。因为时代不同了,已病市场已被西医占去了,
给中医只剩下了未病。中医也就只能用《易经》和《内经》来卜治。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6:11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4 16:1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15:34
临床观察,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过程中,肯定有个理论框架,而这个框架或是虚构的、臆测的。

临床观察,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过程中,肯定有个理论框架,而这个框架或是虚构的、臆测的。
---------------------------------------------------------------------------------------------------


理论框架分为基础、支撑、顶层三大部分。
对于高新技术学科,是基础决定顶层;
对于固有技术学科,是顶层决定基础。


现代技术科学框架的基础都是虚构的。例如数学,就是虚构的。因为世界上没有1、2、3、4、5这些自然数;
但到了顶层,却是真实的。
中医的经验属于顶层,用什么样的框架来支撑它?用什么样的基础来拖住它,这都是人类构思出来的。

千万不要相信古代人比现代人更聪明!古代人几千年都只会乘坐独轮车和两轮车出行,独轮车是古代最聪明的人--诸葛亮发明的,三国称:“木牛流马”。车辆--四轮化问题,古代两千年都解决不了。
如此简单的四轮车都造不了,怎么还能设计医学理论框架?
如果理解成“说明书”倒还确切些!
中医内经,绝对够不上一套理论框架。
因为它既没有顶层,也没有基础,俗话称“上不顶天,下不落地”。在空中设置支撑,什么意义都没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4 16:15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4-24 15:26
早期中医历史上最有名的三个人:叔和、葛洪、孙思邈,都是以传承经验方而成名的。  中医最主要的资料就是《 ...

如此说来,那就等于中医只有草药了,没有理论的必要了?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6:18
小董:你知道四轮车的困难在哪里吗?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6:30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4 16:3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16:15
如此说来,那就等于中医只有草药了,没有理论的必要了?

如此说来,那就等于中医只有草药了,没有理论的必要了?
--------------------------------------------------------------------------------------
河间先生误解了!
古代中医有什么,或者没什么,那都是古人的事情。
大可不必为古人担忧。

古人留下来的才是我们的。
怎么看待?怎么继承?

一个捡破烂的人,也可以完全依靠捡破烂把儿子供到博士。
但儿子当了博士,不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返回去继承父亲留下来的破烂框,
不是说捡破烂不是为国家建设,而是大材小用了!
看到你们中医的大才们,完全可以为人类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把优秀的才华全都费到那无济于事的理论研究中去,
对人类对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6:40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4 16:41 编辑

仅中医建国后六十年留下来的临床经验资料,足以总结出现代中医新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实现“两个超越”。不读四大经典、各家学说、各代医案照样能看病,看的都是现代医学依病理命名的病,而且都是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无能为力的病,治疗效果能通过现代医学理化检测标准。
这就是新中医。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4-24 16:4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4 16:15
如此说来,那就等于中医只有草药了,没有理论的必要了?

嗯。中医无理论,中医无理论,中医无理论啊!

中医界以及整个医学界对中医都有个基本的共识,把中医叫做经验医学,这个中医无理论或许就出在中医界啊!

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个问题很要命。

中医无理论的话,中医还是中医吗?!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7:09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4-24 16:51
现代医学理化检测标准,实际检测不出来怎么办?都正常,患者说有病怎么办?

现代医学理化检测标准,实际检测不出来怎么办?都正常,患者说有病怎么办?
---------------------------------------------------------------------------------------------------------
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几乎,我是说几乎,没有检查不出来的病。
如果频繁出现检查不出来的情况,那就是你挂号挂的科室不对,
例如:你患了甲亢,却挂了个肾科,肾内科检查了半天,说你没病。
这是前几天才发生的事。
西医没有检查出来,他就看中医,中医判断是甲亢,不是肾病。指导他去挂个内分泌科,
结果查出了甲亢。

作者: 思考者    时间: 2017-4-24 17:15
要相信科学,相信,可解释为相对信任。
与谁相对?与中医相对。
科学相对客观,中医主观性很大。形容词太多,迫使人难以置信。
中医如果能按照西医的客观指标来治病,那就可以相信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