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攻读经典 力求实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8:53
标题: 【转帖】攻读经典 力求实用
攻读经典 力求实用

2017-01-12 14:38:24 | 来源:健康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志远
中医人读书要广泛涉猎。中医的思想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佛家的思想。《黄帝内经》包含《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灵枢》《素问》都包含八十一篇。《难经》也是八十一篇,这些都是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西游记》中唐玄奘也是经历了八十一难才取回了佛教真经。而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了医学、药学的领域,比如君主之官、相傅之官虽然都是外界词汇,但却渗入了中医学说中。

在读经典文献时,不能死记硬背,应该活学活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把时间用到研读重要的文献中去。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经典的结合,把死书读活,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浪费时间。除此之外,在读经典时,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读书,要一字一句地认真研读。

有些人不重视《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许多药物性能,但许多人认为它过时了,其实不然,《神农本草经》才是认识药物性能的关键。以人参为例,1957年,我在灵岩寺给学生讲《伤寒》《金匮要略》时,讲到了人参汤可生津止渴,而大家平时了解的人参都是温阳的。原来这种止渴的人参是山西党参而非东北人参,这种差异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如果不读《神农本草经》,就无法了解到这一点。
读《黄帝内经》时,要重点汲取《黄帝内经》的精华部分,先浏览,寻其精华,熟稔于心。但也不能被其束缚住,读时应当安心定神,“进得去,又能出得来”。

《伤寒论》为必读之书,历代单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就有六百多本。我主张要读原文先不看注解,这样就不会让注解中他人的思想先入为主,影响自己的思考。《伤寒论》在流传、整理及印刷的过程都有可能出现许多错字和张冠李戴现象,给后人学习研究造成困难。又如六经提纲中,太阳病表证与其他疾病有相似之处,然而给温病戴上太阳病的帽子是不合适的。再如书中三阴三阳、六经学说概念历代学者几百年争论不休,浪费几多光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辨证施治,力求实用,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死书用活。

读书还要注重其实用性。大家要熟练运用经典中的方药,《伤寒论》中112张处方要背得滚瓜烂熟,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且要注意用药规律和特点。例如甘草,《伤寒论》中写到甘草90%为炙甘草,而《金匮要略》中则用生甘草。如葛根,有解肌发表、升阳举陷、舒经活络、解酒毒的功效,亦可治疗项背强几几,不过应当注意仅在无汗时可用。如党参,可以止渴,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并不是党参一家。如附子,可温理祛寒、温阳,用时要注意是生附子还是熟附子。(孙慧明整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8:55
金栋按:《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请同道发表高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0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4-27 08:56
佛教进入中国才多少年?内经是什么年代?

这个问题问得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10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4-27 08:56
佛教进入中国才多少年?内经是什么年代?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大约在西汉后期传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1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09:10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大约在西汉后期传入。

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考证,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我国之始。当代学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就是采纳了汤用彤先生的说法,而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也认同这个说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23
《浮屠经》,即佛教经典。《浮屠经》的具体内容,《史记•大宛列传》的《正义》引文有记载。据百度介绍,这部佛经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的故事,包括释迦牟尼是哪儿的人,父亲叫什么名字,母亲叫什么名字。经中叙述释迦牟尼的母亲因梦见白象而怀孕。说释迦牟尼是从他母亲的右肋出生的,一生下来就能走路,向四方各走了七步等等。这些故事在后来传入的佛传故事中非常普遍。从这个介绍可以看出,西汉哀帝时期,传入我国的《浮屠经》没有说“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34
浮屠,即佛陀(Buddha)的音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09:34
浮屠,即佛陀(Buddha)的音译。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华人民间也将佛称为佛祖。——百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39
佛教虽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但一直到东汉,人们对佛教的理解还是很有限的。一般将佛教理解为类似汉初的黄老之学,都是主张清静无为。经过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才逐渐得到提高。我国最早流传的佛经是东汉时期的《四十二章经》,据相关史籍记载,是由摄摩腾、竺法兰二人翻译。《四十二章经》的版本虽有十数种之多,而且文字也有出入,但是通览《四十二章经》这部佛经译文,也没有发现有“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这句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43
由此可见,无论认为今本《内经》(《素问》和《灵枢》)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还是成书于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时期,与早期流传于我国的佛教经典如《浮屠经》、《四十二章经》对看,八十一这个数字,与佛教无关。怎么能说《素问》、《灵枢》八十一篇这个数字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以后出的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唐玄奘历经八十一难而取回佛教真经为例,认为成书于两汉时期的《素问》、《灵枢》和《难经》各是八十一这个数目,源于佛教,显然不合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09:44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4-27 09:38
与极限数有关,在无限循环小数里,最大的数不可能超过9.

九为数之极、数之大,取最多至广之义。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4-27 09: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01:39
佛教虽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但一直到东汉,人们对佛教的理解还是很有限的。一般将佛教理解为类似汉初的黄老 ...

八十一这个数,不一定是佛教概念,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概念。无论是河图,还是洛书,还是易经,还是内经,都以九为阳数,且为数之最大。九九八十一,是九的平方,也是形容数字至极。这是中华文化传统,与佛教无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10:4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4-27 09:55
八十一这个数,不一定是佛教概念,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概念。无论是河图,还是洛书,还是易经,还是内经 ...

读读司马迁《史记•律书》、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及班固《汉书•律历志》等两汉典籍,则会发现“八十一”这个数字,在汉代非常受重视。这是因为“八十一”与汉代尊崇“黄钟数”有关。因黄钟是六律之首,为制事立法、典章制度之准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10:5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10:48
读读司马迁《史记•律书》、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及班固《汉书•律历志》等两汉典籍, ...

司马迁《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百王不易之道也”,“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

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说:“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

班固《汉书·律历志上》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书》曰:‘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黄钟:黄者,中之色也,君之服也;钟者,种也。……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10:51
黄钟,六律之首,声调洪大响亮,为古代矫正音律的乐器。黄钟长九寸,每寸九分,共计八十一分。即黄钟数八十一,由九而来(九而九之),以此引申为事物的标准、典范,凡制事立法、典章制度等必须遵照执行。汉代有这样的典章制度,而《素问》、《灵枢》等各九卷、各八十一篇,就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所以《灵枢·九针论》说:“天地之大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二》说:“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钟为万事之本,故针数亦应之而用变无穷也。”

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数之大,取最多至广之义。且又为万物之本元,用变无穷,凡制事立法、典章制度等必须遵照执行,所以,九针乃应“天地之大数”九及“黄钟数”八十一(九而九之)天人相应、取象推演而来。因“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而有“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素问·离合真邪论》)之圣训典范说。故九和八十一在汉代有很重要的意义,《素问》和《灵枢》都是各九卷、各八十一篇,是西汉中期以后的统治思想给《内经》留下的烙印。这怎么能说是受佛教的影响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11:07
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70878-1-1.html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21:51
不知何时“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又成了“外界词汇”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21:5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21:51
不知何时“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又成了“外界词汇”了?

按照张教授的文章理解,好像“君主之官、相傅之官”源于佛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7 21: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21:56
按照张教授的文章理解,好像“君主之官、相傅之官”源于佛教!?

实属不当,这两个官称,是正宗的汉语词汇,不是佛教外界词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8 06: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09:43
由此可见,无论认为今本《内经》(《素问》和《灵枢》)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还是成书于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 ...

《内经》的成书年代是在两汉时期,这个时候佛教还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佛家、佛教思想怎么会影响到《内经》呢?不知张教授这篇文章的说法来源于何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8 09:3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09:10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大约在西汉后期传入。

据史料记载,佛教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当始于汉魏之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28 09: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8 09:30
据史料记载,佛教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当始于汉魏之际。

成书于汉魏之际的牟子《理惑论》,则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但是此书中也没有“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这个说法。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7-4-30 15:22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7-4-30 07:51 编辑

在中国古典文化这个大圆圈里,包含道家、儒家、医家这三个小圈圈,这三个小圈圈互有部分交叉,但区别也是明显的。不可以相互混淆。与佛教基本不沾边。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7-4-30 15:26
君主、相傅是外来词汇吗?这样的水平也来做教授?笑掉大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03
溪流 发表于 2017-4-30 15:22
在中国古典文化这个大圆圈里,包含道家、儒家、医家这三个小圈圈,这三个小圈圈互有部分交叉,但区别也是明 ...

道家、儒家是政治思想流派,医家不是政治思想流派,医家是技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05
先秦的道家和汉初的道家不一样,先秦的儒家和两汉时的儒家也不一样。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7-4-30 16:20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7-4-30 08:44 编辑

我没说医家是思想流派,医家属于科技,但是中医科技也需要思想指导,所以也有人把中医列入文化范畴。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阴阳五行等,中医在阴阳五行等上与儒家道家有交叉现象。
把中医只看做技术,完全割裂其文化属性是错误的。难道儒家、道家不是文化吗?中医有文化的属性,与其并列有何不可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3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05
先秦的道家和汉初的道家不一样,先秦的儒家和两汉时的儒家也不一样。

先秦道家主要是老、庄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李聃,一本《道德经》五千言,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3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32
先秦道家主要是老、庄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李聃,一本《道德经》五千言,是我 ...

先秦道家主要是老、庄思想,不怎么讲阴阳五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5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37
先秦道家主要是老、庄思想,不怎么讲阴阳五行。

道家思想属于消极的救世济民主意。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无论讲政治还是讲修身养性,都主张恬淡虚无,不用心机。老庄的理想政治是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老子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和儒家唱反调。当然更反对君主集权、富国强兵、战争和法制等,故和法家针锋相对。在哲学方面,老子的贡献是提出了抽象的道的概念,反映了他的高度思维水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却主张虚无主义,于是又持出世主义。他不做官,追求绝对自由。他不想救世,只想救自己。故虽然他的文笔虽好,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却不属于救国理论。

《》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5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50
道家思想属于消极的救世济民主意。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无论讲政治还是讲修身养性,都主张恬淡虚无,不用 ...

道家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对《内经》影响很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5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50
道家思想属于消极的救世济民主意。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无论讲政治还是讲修身养性,都主张恬淡虚无,不用 ...

《内经》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与道家思想如《庄子》有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6:59
真正对《内经》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30 17:0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59
真正对《内经》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

因为《内经》大讲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7-5-1 01:34
在阴阳五行学说应用到中医之前约一千年,古人利用医学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来的古人抛弃了医学实验的方法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已经被试验和临床验证了的中医理论。因此现代人就被两千年前的古人蒙蔽了双眼并认为阴阳五行才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08:26
溪流 发表于 2017-4-30 16:20
我没说医家是思想流派,医家属于科技,但是中医科技也需要思想指导,所以也有人把中医列入文化范畴。这个指 ...

《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08: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1 08:26
《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不仅是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08:4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1 08:28
《内经》不仅是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以临床而言,“攻读经典,力求实用”是非常正确的。然对于非临床人员,如《内经》科研人员、医史文献研究人员、《内经》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等来说,攻读经典,并非“力求实用”,而是全方位、多学科立体学习与研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08:5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1 08:28
《内经》不仅是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实指清代《四库全书》中经、史、子、集的全部内容。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08: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1 08:54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实指清代《四库全书》中经、史、子、集的全部内容。

《内经》在《四库全书》中属子库、医家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09:4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37
先秦道家主要是老、庄思想,不怎么讲阴阳五行。

老庄思想讲阴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09:4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7:00
因为《内经》大讲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合流,谓之阴阳五行学说。始创这个学说者是战国中后期的邹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10:0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59
真正对《内经》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

这是因为,儒学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是汉代儒学的一个重要特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1 10:0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30 16:59
真正对《内经》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两汉时期的儒家思想。

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就大量充斥着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7:5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09:43
由此可见,无论认为今本《内经》(《素问》和《灵枢》)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还是成书于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 ...

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唐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数万里,虽历尽坚辛苦难,然《大唐西域记》也未见有九九八十一难之说。明代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磨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中说“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唐玄奘西行取经之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吴承恩从小说的角度杜撰的,佛门中从未有“九九归真”之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0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07:59
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唐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数万里,虽历尽坚辛苦难,然《大唐西域 ...

《大唐西域记》是由唐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主要是记述唐玄奘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唐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国以及传闻听说的二十八国的详细情况。但是并没有“九九八十一难”之说,也没有佛门中“九九归真”之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1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21:58
实属不当,这两个官称,是正宗的汉语词汇,不是佛教外界词汇。

“君主之官、相傅之官”,不但不是佛教外界词汇,而且是正宗的汉语词汇。
如先秦典籍《荀子·解蔽》篇说:“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同书《天论》篇又说:“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者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者谓天君。”
再如西汉典籍《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致使四肢,流行血气。”
这不正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版本渊源吗?
“相傅之官”,史书无此官名,《内经》言之,应该是相和傅的连称——相和傅都是官名。相,汉代诸侯国官名,秦、汉朝叫做丞相、相国。古有太傅,傅,颜师古注说:“相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19
《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说:“中五年夏……更命诸侯丞相曰相。”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说:“汉初,天子置太傅以辅王,成帝时,太傅但曰傅。……汉天子代诸侯王国置相。初名相国,惠帝元年更名丞相,景帝中五年,复更名为相。”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说:“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4-27 09:11
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考证,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 ...

[attach]12104[/attach][attach]12105[/attach][attach]1210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23
[attach]12107[/attach][attach]12108[/attach][attach]1210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24
[attach]12110[/attach][attach]12111[/attach][attach]1211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27
张教授文章中说“佛教认为,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为了了解是否有此说法,特意在网上购买了这几本书以求证。然适得其反,从上述几本佛教史看,并无此说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08:40
http://www.jkb.com.cn/TCM/chineseCulture/2017/0112/401748.html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20:1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07:59
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唐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数万里,虽历尽坚辛苦难,然《大唐西域 ...

唐高僧(唐玄奘)西行取经本是真实事件。据史料记载,唐玄奘在唐太宗时代(贞观三年,一说贞观元年者。当时并未获批准,而是私自出塞)西行到天竺国(印度)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数万里之遥,历尽千辛万苦,终得真经。这件惊人的壮举本身就富有幻想性,因此在民间引起各种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愈来离真实事件愈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20:2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20:15
唐高僧(唐玄奘)西行取经本是真实事件。据史料记载,唐玄奘在唐太宗时代(贞观三年,一说贞观元年者。当 ...

明代科场失意的吴承恩,嗜好小说,擅长诙谐戏谑,他将流传于五代、宋元以来的有关民间唐僧取经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的再创造,在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前后编写成百回小说《西游记》的初稿。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20:3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20:24
明代科场失意的吴承恩,嗜好小说,擅长诙谐戏谑,他将流传于五代、宋元以来的有关民间唐僧取经的神话和传 ...

吴承恩将佛教传记通过八十一难故事变形为富于人情、谐趣的世俗故事,九九八十一难是吴承恩的一大创造,并非“佛门九九归真”原有之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20:3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20:24
明代科场失意的吴承恩,嗜好小说,擅长诙谐戏谑,他将流传于五代、宋元以来的有关民间唐僧取经的神话和传 ...

如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以及有关民间传说并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等,经过大力润色和重新组织,编写成规模宏大的百回本《西游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5-2 21: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xv8h.html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7-6-5 11:29
      中医的医学经典当属内经,其中的核心医学观点是“阴阳的胜虚同寒热的医学关系”,是可从现代生理学立场证明其具有生理学内涵的:阴胜就是组织器官结构的增强,阴虚就是组织器官结构的削弱,阳虚就组织器官是功能的削弱,阳胜就组织器官是功能的增强,寒就是组织器官产热量减少,热就是组织器官产热量增多。若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6-12 10: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