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2-22 06:20
标题: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6 09:41 编辑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仲景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所以《伤寒论》之六经,当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等篇。“今《内经》中‘六经’凡12见,含义全部指经脉”(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讲<</SPAN>伤寒论>六经新解》)所以有的注家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六经,就是指《内经》之六经,或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如

1、王叔和-《伤寒例》首提“六经”之说
有学者考证,《伤寒论·卷第一》之《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是王叔和在重新进行整理、编次《伤寒论》时补入的,非仲景《伤寒论》原文。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则无《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内容。钱超尘《千金翼方诠释·后记·第二章唐本<</SPAN>伤寒论>简史》说:“宋本《伤寒论》把《伤寒例》作为张仲景的文字,而孙思邈当时所见到的《伤寒例》,人们却认为是王叔和所作。……孙思邈引作‘王叔和曰’,这说明《伤寒例》的作者是张仲景还是王叔和,在唐代已有不同意见,有的材料认为出自王叔和,《千金要方》就是例证。”而在《千金翼方诠释·后记·第三章卷九卷十校后余语》说:“宋本《伤寒例》断非仲景所作,《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可作明证。”
《伤寒例》是以《灵枢·经脉》“以其脉”之循行而首提“六经皆受病”之说的,如云: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2、韩祗和-首倡“传足不传手”经之说
韩氏认为,人身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也,“同气相求、相合”,寒为阴邪,易袭阴位则伤于足经,而有伤寒“传足不传手”经之首倡说。
“伤寒受足经篇云:人身有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故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手三阳者,太阳小肠也,阳明大肠也,少阳三焦也;三阴者,太阴肺也,少阴心也,厥阴心包络也。足三阳者,太阳膀胱也,阳明胃也,少阳胆也;三阴者,太阴脾也,少阴肾也,厥阴肝也。今伤寒之为病,只受于三阴三阳者何也?《热论》云: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故烦满囊缩。今经中论其伤寒病所传受,而不传于手之三阳三阴,古今未见其说焉。……阳邪为病,则伤于手经也;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故冬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易》云‘水流湿,火就燥’是也。《太阴阳明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注云:‘同气相求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注云:‘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尔。’《至真要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脉要精微论》云:‘故中恶风,阳气受之也。’以此为证,即寒毒之气只受于足之三阴三阳明矣。”
-见于其著作《伤寒微旨论·卷上·伤寒源篇》。

3、庞安时-六经即《内经》之六经
庞氏对伤寒六经病的理解,是以《内经》的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他从《素问·热论》中所述的病候与仲景六经病证相结合加以发挥。其所述的六经,明确指出是经络(裘沛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宋金元时期》),从而发六经实质争论之端。
“太阳证: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此是太阳膀胱经,属水。”
“阳明证: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证: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足少阳胆,属木。”
“太阴证: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其经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证: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经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证:尺寸俱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见于其著作《伤寒总病论·卷第一》。

4、朱肱-六经经络说
《伤寒论》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也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并非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朱肱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即足之六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他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南阳活人书·卷第一》),……其余诸经也是如此地运用经络理论阐述病证机理的。由于朱肱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来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这就是《伤寒论》的“经络”说。-高校教材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伤寒学派·朱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朱氏说:“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
“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
“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
“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
“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此足少阴肾经受病也”,
“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见于其著作《类证活人书·卷第一·论经络》)。


但亦有不同意经脉说者,如
1、柯韵伯(琴)-六经地面说
六经就是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六块大“地面”,即六个大病位。
“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
“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此经统领营卫,主一身之表症,犹近边御敌之国也。内自心胸至胃至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此太阳差近阳明,犹京畿矣。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腹者三阴夹界之地也。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为太阴地面。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为少阴地面。自腹由肝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于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此经通行三焦,主一身之里症,犹近京夹辅之国也”。
-见于其著作《伤寒来苏集》之《伤寒论翼·六经正义》。
2、恽铁樵-病状之界说
“《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卒之能得真义者竟无一人。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有何医学可言。……喜多村之言曰:‘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藏府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
-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SPAN>伤寒论>六经上篇》。
“今问六经何自来乎?曰来从六气。六气何自来乎?曰来从四时。四时有温凉寒暑,万物以生长收藏。人处四时之中,每一时期,有一时期特殊之感觉。春夏和煦,秋冬凛冽,此其常也,反常则病。六气曰风寒暑湿燥火。……故问六气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气者,人体感气候之变化而著之病状。’六经之三阴三阳,非与藏府配合之谓也。谓太阳是膀胱,少阳是胆,厥阴是肝,无有是处。肾与膀胱相表里,太阳可直传少阴。肝与胆相表里,少阳何以不直传厥阴?脾与胃相表里,阳明何以不直传太阴?仲景辨太阳之病,项背强痛,或恶寒,或恶风;少阳寒热往来;少阴蜷卧但欲寐。与肾、与膀胱、与胆何与?故问六经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病状为之界说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
-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SPAN>伤寒论>六经下篇》。
3、赵洪钧-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
《伤寒论》本身并无“六经”这个术语。
于是,必须给“六经”(即三阴三阳)以合理的解释。
六经是什么,本来可以一言而决-它是由一阴一阳推出的哲学定理。生命现象都可分三阴三阳,六经并非人体特有。人体之构造和生理病理过程自可分六经,若分十二经便非六经。仲景只讲六经,不讲十二经。六经之经非经脉之经。
于是必须说清六经是什么。
可以通过两个定理限定三阴三阳的:
定理1(三阴三阳定理):头项、胸背、四肢、骨节,人之太阳也;胸胁、膈之外上、两耳,人之少阳也;两口、胃,人之阳明也;腹为太阴;血脉、咽喉为少阴;膈之内下、手足四末为厥阴。
定理2(三阴三阳气血多少定理):人之常数,太阳多血少气,阳明多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太阴多气少血,少阴少气多血,厥阴少气少血。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限定人之三阴三阳,所谓六经病纲领才能有根据。
-见于其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二讲<</SPAN>伤寒论>六经新解》及《伤寒论新解·第二章<</SPAN>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
赵先生认为,六经难解有三:
其一,六经与经脉之关系难明。
其二,《素问·热论篇》之六经与伤寒本论六经之说法不一。
其三,《伤寒论》本身对六经含义无明训。
《灵》、《素》既为经典,崇古者不敢违背,以经注经又十分勉强,故众说不一。
-见于其著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五章论争中的名家和学术问题·第八节论争中的<</SPAN>伤寒论>研究》。
4、李克绍-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
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伤寒是以六经辨证的。六经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怎样产生?又怎样为祖国医学所运用的呢?下面谈谈这个问题。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就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用到祖国医学方面,在《内经》就有:①用以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②用以代表脏腑的,如《灵枢·经脉》,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大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由于各脏腑的经络,有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因此又把各脏腑及其经络区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这样,就由六演变为十二,由抽象的概念,演变为具体脏腑经络的名称了。
三阴三阳在中学中不但代表了六气、脏腑和经络,到了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又用以代表疾病的类型。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胃家实”为阳明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太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厥阴病。这就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所说的“六经”。
《伤寒论》中划分六种病型,本来是和六气、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也只有以三阴、三阳命名,才最为全面、最为恰当。试看《伤寒论》中的篇名,只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而不是“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其原因就在这里。《伤寒论》的注家和读者们,都习惯于把三阴三阳叫作“六经”,“六经”读起来比“三阴三阳”方便,但是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经”即“经络”之经,由此把人引入歧途。例如,有的《伤寒论》注家竟说:《伤寒论》只提足经,不提手经,是由于足经长,手经短,言足经就能包括手经。刘草窗竟进一步提出了“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谬说(金栋按:“伤寒传足不传手”是由韩祗和首次提出)。他们直把三阴三阳等同于经络,这都是从六经的“经”字引起的错误。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说:“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意思是说,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这一解释倒很正确。但是张仲景只提过三阴三阳,何尝提过“六经”?正如章太炎在《猝病新论》(现改称《章太炎医论》)中所说:“仲景本未直用‘经’字,不烦改义”。
-见于其著作《伤寒解惑论·第二章 <</SPAN>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二、三阴三阳和六经》。
5、刘绍武-三阴三阳是是六病
六病是处于三个部位上因阴阳病情的不同而呈现的六类证候群。它们是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少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和太阴病。
-见于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而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熊曼琪《伤寒学·第一章绪论·第五节<</SPAN>伤寒论>的辨证方法》说: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金栋按:有关六经实质的争论,历经近千年而未衰。仅近50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就曾出现过数次较大规模的争鸣。50年代中后期的争鸣,其主要观点并未脱离前人之说;而80年代之争论,则逐渐渗入一些新学说。时至90年代,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之趋势愈显明朗,各种新观点层出不穷。然则,就其实质而言,多是前人观点的现代翻版或诠释,并未有大的理论突破。(熊曼琪《伤寒学·附伤寒学研究近况述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分享:
-------
《扁鹊阴阳脉经》云: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可以看出仲景遵从之。伤寒六经其实就是时间!是三阴三阳时也。例如太阳时乃寅至辰(伤寒欲解时也),乃少阳王。所谓少阳王乃卫气之旺衰状态为初生之阳。卫气即相火也,五行火生于寅,寅乃阳旦也。所以脉法以时间+五行旺衰状态为理论构架。千百年未有人道破也
2016-3-13  00: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vpbg.html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2-22 06:23
六经是什么?六经和阴阳,五行是一类吗?确实值得研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06:56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许多次了。
      用西医解释,六经传变就是感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三阳是急性期(包括误治引起的変证、坏病等),三阴是慢性期(包括复发,急性发作等急性状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2-22 17:12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2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2 17:25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六经是脉,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是不是仲景明训。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17:54
    考证,一定不能违背历史,违背临床实际的检验。考证与训诂,有一定的主观性,先入为主,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六经传变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伤寒论》历经1800多年,注家大约1000家,至今许多处方原封不动,效如桴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2 18:00
       转载《伤寒论现代解读》
        6  六经的实质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对于疾病的分类,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分类,包括ICD编码(世界疾病分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以上中、西医对感染病(外感热病)的分类各有其优缺点。中医六经分类法、卫气营血分类法,是把感染病(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而对于各器官系统(各脏腑)疾病的特异的临床表现描述不清楚、不确切。西医按照器官系统及病原体感染分类,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不同的器官系统,对于急性典型期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非常明确,但是对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化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则无法按解剖学、病原体分类,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应激反应等病理过程,是任何病原体感染,任何器官系统感染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所以现代医学应当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能够包含、涵盖《伤寒论》、温病以及现代感染病学等分类方法的长处,否定、扬弃它们的短处。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3 05:50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_百度文库
2016年7月1日&nbsp;-&nbsp;《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2-23 17:12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2-23 09:27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2 09:25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 ...

六经是脉,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是不是仲景明训。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吗?
-----------------------------------------
恕本人驽钝,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动辄指责和谩骂别人“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好像先生很懂伤寒论似的!其实你这种好为人师,妄自尊大的态度,才最无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2-23 17:3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2 09:25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 ...

其实本文的作者,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先生,不但是一个脚踏实地,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且又善于学习,广泛涉猎中医典籍,多有著述的学者,怎么能说他是“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的人呢? 请一吐先生善待每一个同仁,务必文明发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3 17:5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2-23 17:12
六经是脉,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是不是仲景明训。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 ...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好为人师,妄自尊大】错吗?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光明正大,正气鼎然,昭告天下,无耻在何处?先生不是【驽钝】,而是顽固。三阴三阳是人体之脉,你连【“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都没听说过,还算那门子中医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3 18:0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2-23 17:37
其实本文的作者,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先生,不但是一个脚踏实地,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 ...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你是糊涂官判葫芦案,我是说金栋先生吗?我批的是以上这句话。中医不以人体为体,不以脉为本,还是中医吗?歪曲经典,把中医引向邪道,你说是不是无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2-23 19:0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2-23 11:06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3 09:50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 ...

【好为人师,妄自尊大】错吗?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光明正大,正气鼎然,昭告天下,无耻在何处?先生不是【驽钝】,而是顽固。三阴三阳是人体之脉,你连【“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都没听说过,还算那门子中医呀。
----------------------------------------------------------

先生说“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看来先生果然是伤寒专家了!


那么,请先生详细论说一下:
1,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各自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是哪些?

2,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附子汤的组方特点和功能区别在哪里?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2-23 19:1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3 09:50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 ...

你连【“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都没听说过,还算那门子中医呀。
----------------------------------------------
请问先生,你在哪本书里见过“【“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请指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2-24 06:57
【转贴】《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1114

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六经,是解读《伤寒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方的基础。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其实,《伤寒论》和《内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理论体系。因《伤寒论》序文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这一内容,故历代诸多医家认为《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但历来医家以内经释伤寒,越解越难明。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现代钱超尘教授及近代的杨绍伊等经过考证后,均认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为后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实践及研究后明确提出《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而《内经》属于针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同样《伤寒论》的六经也不是来源于《内经》的六经。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经即为《内经》之六经。

六经理论具有系统性

《伤寒论》是由《汤液经》论广而成,故直接吸收和借鉴了《汤液经》。在古代朴素的辨证法、二分法、阴阳观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方法。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为六经的辨证方法体系。如“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观、寒热观。“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里”是表里观。“脉浮紧者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是虚实观。阴阳、寒热、虚实是病性,表里是病位,《伤寒论》在八纲的表里病位观的基础上发展为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观,这样将八纲发展为六经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六经传变观点需要辩证看待

《伤寒论》第4条曰:“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其六经相传并不是《内经》的一日一传,而是根据症状来判断是否相传。《内经》六经相传变理论的依据是脏腑经络理论,《伤寒论》则重视症状学,和《内经》的理论基础不一样。

现代认为六经适用于外感伤寒的辨证论治。其实任何疾病作用于人体表现为证,都是通过邪气与正气的斗争表现出来的,疾病的产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抗争,表现为表证,若正气不支,则邪弱气尽腠理开,则邪气入半表半里、入里。入里之后,根据阳气的强弱,可以表现为里热或里寒,而绝非像《内经》所说的一日一传,传变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一句就明确指出了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了相传。若正气强,可自汗出愈,如“冒家自汗出愈”。若正虚邪盛,则邪气入里。

不能拘泥于《伤寒论》条文的字面文字

《伤寒论》各经病内容篇幅不一,如太阳病篇详,而他经病篇相对为略,并不是太阳病篇所论述的内容都属于太阳病的,同理,绝不能说少阳篇的内容少,而忽略了少阳病的临床重要性,更不能因为厥阴病篇的方剂少,而认为厥阴病无方可治。六经是一个整体,仲景本意通过伤寒为例告诉我们六经这个辨证体系,故通过太阳病和他经病,可以总结、归纳出六经的实质内容。

《伤寒论》条文开头,常冠以某某病,如条文开头冠以的某某病,是提示可以见到该经病的症状,但不一定就是该经病,有可能是本经和他经并病、合病,也有可能是该经病的假象,提示与该经病相鉴别。如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不能因为该条开头冠以阳明病,而认为麻黄汤可以治疗阳明病。如何判断是哪一经的病、哪一经的证,主要的依据是症状。如该条的“脉浮、无汗而喘者”提示为太阳病表实证,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而条文开始冠以的“阳明病”是指出该条的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虽然有太阳表未解,但是也出现了阳明的症状,因为“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故当用麻黄汤解表发汗。又如第243条吴茱萸汤证:“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绝不能因为此条在阳明病篇中,而把吴茱萸汤归于阳明病。同样要根据症状,并结合方剂来判断,吴茱萸汤温胃止呕,结合“食谷欲呕”可以发现这是太阴病里虚寒证的“欲呕”,而不是属于阳明病,此处的“阳明”指代脾胃。所以,正确理解条文内容需要结合上下文看待。

六经在临床中简单实用

《伤寒论》的条文经过战乱流散,经过后人的编撰,故条文顺序变化颇大。条文虽然顺序有些乱,但透过条文,可以发现六经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即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历来诸多医家无不对《伤寒论》推崇备至,可以看出六经在医家心目中的地位。如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六经来源于八纲,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了病位观,较八纲更为实用。辨别六经病,主要依靠提纲条文,重视症状学。六经简单实用,临床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病位病性了然于胸,如此则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确理解六经,是我们学习经方的基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4 08:2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3 17:50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 ...


新版的“狂人日记”,以吹牛,骂人为能事!
--------------------------------伤寒是“狂人日记”吗?是吹牛吗?你为什么反对宣扬伤寒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4 08:27
         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中医学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的,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可能脱离前辈的知识积累。
        无论中医有多少流派,多少派别,都以《内经》为根基,而任何一个派别对于《内经》都有发展,都与《内经》有所不同。《伤寒论》之后,各种流派都以《内经》与《伤寒论》为根本,即就是脏腑辨证,也与《伤寒论》密切相关,二者有许多证是重叠的。我们不能把各派别之间的差异无限扩大,说成是势不两立,毫无瓜葛、互不相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只是程度不同,是量变而不是质变。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4 08:3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2-23 19:03
【好为人师,妄自尊大】错吗?我以仲景伤寒之法为师,以六经辨证尊大,光明正大,正气鼎然,昭告天下,无 ...

先生太无知了,难道一读伤寒就是专家?我是为学而学,不是为专家而学。先生是不是要我解读所有经方?请耐心等待,曲曲小事,难不住人,却难得时间。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4 08: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2-24 06:57
【转贴】《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年11月14 ...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内经》六经】是人体结构,是人体生命的通道,【《伤寒论》六经】是临床医法,是治人体之病,如果【《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就不是人体之医,就不会称圣。这样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一些人就是搞不懂,却一味地分裂中医经典,在中医内部搞内战呢。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4 09:1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08:58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内经》六经】是人体结构,是 ...

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先生误读《伤寒》了。《内经》之六经是立论的核心。何为内?人体之内。何为经?道也,《内经》论的是人体生命的通道,被奉为医学经典。如此而已,岂有它哉?有六经,方有传经。《素问·热论》的传病是依六经气机升降的规律而已。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4 09:4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09:19
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 ...

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现代钱超尘教授及近代的杨绍伊等经过考证后,均认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为后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实践及研究后明确提出《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而《内经》属于针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同样《伤寒论》的六经也不是来源于《内经》的六经。
------------------------------------------
先生是只论人言,不讲实践。是《汤液经》之方用于伤寒,不是撰为《伤寒论》。如同易经用于儒学,不等于儒学就是易经。伤寒的伟大就在于把医经与经方合为一体,实现人体的病治合一。如果【《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请问,六经何来?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4 10:0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09:41
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 ...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草石之寒温】何来?【疾病之浅深】,无人体会有疾病之浅深吗?不可否认,经方是针对人体之病立方,但其不明六经人体之性,必然误治。正如所论【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可见,当时医学的发展,急待医经与经方合为一体。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4 10:1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10:01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 ...

《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经即为《内经》之六经。
-------------------------------------什么是【脏腑经络理论体系】?不就是人体的三阴三阳六经吗?没有六经,何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伤寒论》之六经又是从哪里跳出来的?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8-4-21 00:13
阳者,经呼吸道而得谓之也;阴者,经消化道而得谓之也。此之谓三阴三阳者谓之也!此之也,于伤寒论中有之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4 09:58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谓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六经是什么?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太阳病,即表阳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阴病,即表阴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4 10:3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4 01:58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 ...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
=====================================
       请先生考证一下,先有八钢,还是先有六经!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4 10: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4 09:58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 ...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太阳病,即表阳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阴病,即表阴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胡希恕也称得中医大师,中医不当灭也必灭了。六经是什么?六经是人体生命的通道,是人体生化的结构,是中医之本,《伤寒论》离开人体,脱离生命,论寒有何医义?寒,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在人为脏,没有三阴三阳,脏府经络,哪来的八纲?胡,太幼稚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4 10:49
     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内经》里没有表证、里证、阳证、阴证之说,也没有八钢这个术语,更没有八纲辨证这个术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没有明确提出八钢、八纲辨证之概念。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近人祝味菊(1884一1951),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正式提出了“八纲”之概念。1949年以后随着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纲,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在所有辨证论治的理论中,八纲辨证是最后形成的理论,因为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
        胡希恕,没有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误导了不少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4 11:04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4 02:41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

六经是人体生命的通道,是人体生化的结构,是中医之本,《伤寒论》离开人体,脱离生命,论寒有何医义?
----------------------------------------
说得好!
所谓六经,是以脏腑为基础的,六经病的症状也必须落实在脏腑上才有实际意义。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4 13:06
刘渡舟 | 伤寒论中的六经究竟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六经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六经呢?六经是名还是物呢?这在中医界里的意见是有分歧的。宋代以后,随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等注释《伤寒论》的书籍问世,对于六经的看法也多了起来。

(一)历代注家对六经的认识

自宋代至明代,大多注家都承认六经是物质性的,并非一个单纯的名称,因为六经的证候群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所以它叫六经。到了清代,有些医家开始否定六经和经络的关系。时值晚近,更多注家公开说六经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叫“太阳病”等可以,叫“ABD”也可以,只承认六经病的证候。日本也有注家持此观点,并理直气壮地责难一些还讲脏腑经络的人,否认《伤寒论》之“六经”继承《素问·热论》的一面。

(二)六经的实质

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个人认为六经是物质性的。中医连脏腑经络都抛弃的话,还讲传统干嘛?张仲景明明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怎能偏偏抛弃《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经脉呢?《伤寒论》头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与《素问·热论》的“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相呼应,是同一病理反应。同时,《伤寒论》多处谈经络与传经。例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没有经脉就无法针刺阳明。再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不讲经脉能行吗?

中医学建立在朴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之上。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如果被否定则无从论病。六经为病的证候发生于六经之外,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所谓辨证,就是正确认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怎么能够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辨的就是脏腑经络的客观反映。如果离开这个前提谈六经分证,那是不可思议的。明朝医家张介宾(字景岳)说过:“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治十二经之道,在阴阳明,表里析,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这种将经络和脏腑视作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我们理解六经分证是有好处的。

脏腑和经络相连,经络通行内外,就如人体的枝叶;脏腑深藏体内,就如人体的根本,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因此,脏腑的一些生理病理通过经络可以反映于外,而经络的疾病也可以传之于脏腑,构成了阴阳表里出入的有机关系。我们在临床上能掌握十二经的生理病理,也就掌握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才能在辨证的时候知阴阳、达表里、知寒热、分虚实,才会分析和治疗疾病。这就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六经反映了手足经脉与相应脏腑的病变,是脏腑经络的概括。例如,太阳病实际上是手足太阳经和膀胱、小肠的病变。再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就是胃腑的病变!

本文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4 13:25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4 05:06
刘渡舟 | 伤寒论中的六经究竟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六经《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那么,究竟什么是 ...

脏腑和经络相连,经络通行内外,就如人体的枝叶;脏腑深藏体内,就如人体的根本,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因此,脏腑的一些生理病理通过经络可以反映于外,而经络的疾病也可以传之于脏腑,构成了阴阳表里出入的有机关系。我们在临床上能掌握十二经的生理病理,也就掌握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才能在辨证的时候知阴阳、达表里、知寒热、分虚实,才会分析和治疗疾病。
-----------------------------------------------------------------------
说得好,就是这么回事!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7-4 14:5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4 10:49
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内经》里没有表证、里证、阳证、阴证之说, ...

“胡希恕,没有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误导了不少人。”!
八纲与六经,确实相去甚远。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4 15:57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6 02:0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4 05:25
脏腑和经络相连,经络通行内外,就如人体的枝叶;脏腑深藏体内,就如人体的根本,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因 ...

谢谢千总评分支持!刘渡舟认为六经的物质基础就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所以它叫六经,这是很有道理的。六经是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最好概括。尽管历代对《伤寒论》三阴三阳有多种认识与见解,这是是正常的学术现象,但都必须符合两个标准:一是道理上讲得通,即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学说(包括脏腑经络)没有矛盾,或者是有利于发展充实中医学理论体系;二是临床实用,即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有利于指导临床应用。刘渡舟氏的六经论是符合这两条标准的,所以,我转发了他的论述。当然,《伤寒论》三阴三阳也可以有它的多义性,如六经说、六病说、径纬说、分区说、八纲说、传染性疾病发展阶段说、代称说等等,只要符合前述两个标准就行。这样更能体现百花齐放,发展丰富中医学理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4 16: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4 10:49
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内经》里没有表证、里证、阳证、阴证之说, ...

胡希恕,没有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误导了不少人。
————————————————————————————————————————————
      胡希恕是顶尖伤寒大家,近百年来无人出其右,一号大家,誉满天下。谁有资格进行评论?
      就因为你这位外行不懂,了解又少,就主观地说人家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可别逗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4 17:1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4 22:14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4 01:58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 ...

六经是什么?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太阳病,即表阳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阴病,即表阴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中西医融合观: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内经》里没有表证、里证、阳证、阴证之说,也没有八钢这个术语,更没有八纲辨证这个术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没有明确提出八钢、八纲辨证之概念。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近人祝味菊(1884一1951),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正式提出了“八纲”之概念。1949年以后随着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纲,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在所有辨证论治的理论中,八纲辨证是最后形成的理论,因为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


——六经病是疾病(相对于内伤杂病,是一类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疾病则必然有病理过程或状态,是病理过程或状态则必然有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说六经病有八纲属性,可;说六经来自八纲,于理不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4 17:1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4 13:29 编辑

     论《伤寒论》之辨证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主治中医师 于殿生
  
   就《伤寒论》中之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的说法。本人认为《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较妥,理由如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
  <伤寒杂病论>(宋刻版)
  、、、
  卷第一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仲景将“六经辨证”标明在何处?

  从上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可以看出仲景有关“病”的范围。正如中西医融合观(李同宪)先生所言:“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
  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
  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目录来分析,每个“病”是多个“证”的组合,而“病”是为诊断设,“证”则为治疗用。
  由于《金匮要略》中已有“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专篇论术肺病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有专篇论术心脏病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论述肠胃病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等等论述脏腑经络的病变来说,金匮要略杂病部分所涉及的病理变化是相对静止的,而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则是相对动态的。加之仲景已明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为“六病”,而后人反要错误地称之为“六经”病,而将三阴三阳辨证说成是“六经辨证”。
  二、《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与《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内容不同
  毫无疑问,仲景的三阴三阳是秉承了《内经》三阴三阳名称与一部分含义,但范围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内经》所指。不难看出,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中、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阴盛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此,《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的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如此这般,《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哪里是六经病呢?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内容与《内经》中所讲的“六经”位置不同
  请看:
  就“经络”之“经”来说,太阳经,手太阳为小肠,足太阳为膀胱。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而是涉及到了手太阴肺(如用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证等所治的喘咳)。这就说明仲景的太阳病不是指太阳经病。
  太阴经,手太阴为肺,足太阴为脾。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阴病篇中。也没涉及到手太阴肺经,而涉及到了手阳明大肠、以及手太阳小肠(分清泌浊功能)。——这也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字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厥阴经,手厥阴为心包经,足厥阴为肝。然而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厥阴心包经,而涉及到了足少阳胆与足少阴肾(胆病之消渴、气上冲心,胸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与肾阳虚衰之下利)。
  ……
  ——这能以《内经》之经络来解释《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之六病吗?

  再将《内经、热论》篇之三阴三阳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所涉及的内容做一下进一步地比较:
  《内经 . 热论篇第三十一》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以上《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三阴三阳基本是经络之“经”受病。如一日巨阳:故头项痛腰脊强。二阳明: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不是“经络”之“经”,故二者之传变不同,少阳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病、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然《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则与《内经 . 热论》中的三阴三阳所涉及的部位、内容完全不同,请看:
  1、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结论: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多脏器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从而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随之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已经延续了若干朝代,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这些人们死读书,在这些人士看来,《内经》就是绝无瑕疵经典,就如同当代搞什么“两个凡是”一样的盲目崇拜。由于《内经》思想的先入为主,故而就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如来佛”(《内经》)的掌心了。
  从仲景所倡导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理论看来,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内经》中经络学说,如同五行学说一样,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很多教条与牵强附会的成份。
  其实,一部《伤寒论》中所用的三阴三阳,虽然继承了《内经》经络理论,但事实上,则是创造性的丰富、发展了《内经》的有关理论,绝不是生搬硬套。我们现在学习经典著作,也同样应该灵活地掌握其精髓实质,做到师古而不泥于古,然后才能用经典精髓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7-4 17:21
八纲有个显著特点:两纲之间是相对(反)关系,六经无此,六经分别反映疾病在不同的六个阶段之情形,阳经为轻,阴经为重。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4 17:3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4 13:39 编辑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张仲景何时何地说过六经病了?各篇的标题中都没有这种说法,所谓六经的说法,都是后人乱加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5 22:2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6 18:54 编辑

        伤寒论是“六病证治”,病中有证,方证对应。偶而提及“经”,但模糊不清,可见张仲景也没完全弄明白,只是知道方证对应,好使就行。这就是经验医学的特点之一,较不得真。古人一人留下糊涂的理论,后人无数人瞎抬,抬起来没头。只有经过验证,才能辨出是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6 06:04
          模糊不清,是你自己模糊不清,不要把之的错误认识强加到张仲景身上!不是张仲景不明白,是你自己稀里糊涂。
          你看过伤寒论没有?通读三遍也许会明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6 06:30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6 05:05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4 09:37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 ...

张仲景自己却确实是没有说过“六经辨证”,但是也没有说过“六病辨证”,所谓“六经辨证”应该是后人总结和确定的,这对临床应用很有好处。

有些人整天喊着中医要革新,要进步,要发扬,可是一旦有了革新和进步,有了发扬,就又不愿意承认了。真是不可思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6 06:58
      有些人整天喊着中医要革新,要进步,要发扬,可是一旦有了革新和进步,有了发扬,就又不愿意承认了。真是不可思议!
         千方百计把发展、革新、进步的东东考证训诂掉,那就错了。通过考证训诂,找到了哪些是进步、发展、完善,是谁发展的、完善的,这就对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6 09:0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6 06:30
张仲景自己却是没有说过“六经辨证”,但是也没有说过“六病辨证”,所谓“六经辨证”应该是后人总结和确 ...

千总说的对。
张仲景没有用六经这个词,《内经》里好像也没有六经这个词,不过《内经》有讲六个病的,后人把这些内容,用六经一词来代称。这是为了语言方便。

要讨论的问题是:

1,《内经》中有一部分内容,大家称为六经。六,不用说,是数字。经,在《内经》讲六经时是什么意思?
2,《伤寒论》的内容,大家在学习时,也说讲的是“六经”,这个六经,不是张仲景用的词,是学习者用来概指《伤寒论》的内容。那么。学习者用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六,没问题,经是什么?
3,把《内经》和《伤寒论》的经,含义都说清楚了,再看两个“六经”是不是一个意思。
4,还要看,用“六经”一词概括《伤寒论》内容,是否合适。

两本书上的“六”肯定是一个意思,经,是不是一个意思?本身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说明一条,内经、伤寒论都有太阳、阳明这六个词,但不能因此说伤寒论“六经”就是内经“六经”。

张飞名飞、岳飞也名飞,不能说这两个人是一个人,也不能说这两个人是亲戚。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6 09:0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6 06:58
有些人整天喊着中医要革新,要进步,要发扬,可是一旦有了革新和进步,有了发扬,就又不愿意承认了。 ...

你也知道革新进步?那你讲讲,六经是怎么革新、进步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6 09:48
中西医融合观
谢谢陪练。
-------------------------------------------------
你也不说创新一个回复、反击的词汇,老就这个阿Q式,自己不觉得乏味?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0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2-24 06:57
【转贴】《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年11月14 ...

【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经即为《内经》之六经。 】这才是真知灼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1:1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4 16:58
胡希恕,没有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误导了不少人。
—————————— ...

胡希恕是顶尖伤寒大家,近百年来无人出其右,一号大家,誉满天下。谁有资格进行评论?
      就因为你这位外行不懂,了解又少,就主观地说人家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可别逗了。
--------------------------------------------------------
  中医人在歧黄,仲景书下,都是小学生。一个不懂中医人体六经的郎中,竟【近百年来无人出其右】,是中医之耻。没有六经,何来八纲?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1:21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1:01
【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 ...

你说一句实话好不好?什么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什么是六经?你懂吗?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2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2-24 06:57
【转贴】《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年11月14 ...

《伤寒论》条文开头,常冠以某某病,如条文开头冠以的某某病,是提示可以见到该经病的症状,但不一定就是该经病,有可能是本经和他经并病、合病,也有可能是该经病的假象,提示与该经病相鉴别。如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不能因为该条开头冠以阳明病,而认为麻黄汤可以治疗阳明病。

说的多么清楚明白。伤寒论,就是把几种疾病现象,按寒热的不同程度,给予归纳。而对疾病的内在原因,最多不过分了一个表里,寒热、虚实。都是对疾病外在的现象的归纳和分类。把六经弄的神乎其神的,那就是假招数。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26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8-7-6 11:28 编辑

对疾病的外在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其实,更多的还是处于经验医学的阶段。所以,学伤寒的,认识和治疗疾病,都走了证和方相对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应正确了,治疗就有效,对应错误了,违背了经验或者是错误的理解了经验,那治疗就没有效果。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1:28
llyyjj 发表于 2018-7-6 09:04
千总说的对。
张仲景没有用六经这个词,《内经》里好像也没有六经这个词,不过《内经》有讲六个病的,后 ...

又是无知而猜谜。【《内经》有讲六个病的】,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人体,哪来的人体之病?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30
一些人在高谈什么什么六经辩证,不过是卖弄自己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学问,无论他们把六经辩证吹的是天昏地暗,其实,他们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就找伤寒的条文,用方证对应。他们根本就不会用到他们所吹嘘的那些所谓的六经理论。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3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1:28
又是无知而猜谜。【《内经》有讲六个病的】,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人体,哪来的人体之病?

那么,请问你,六经在哪?他所指的东西是什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6 11:3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6 07:4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6 02:30
张仲景自己却是没有说过“六经辨证”,但是也没有说过“六病辨证”,所谓“六经辨证”应该是后人总结和确定的,这对临床应用很有好处。

有些人整天喊着中医要革新,要进步,要发扬,可是一旦有了革新和进步,有了发扬,就又不愿意承认了。真是不可思议!

      张仲景自己却是没有说过“六经辨证”,但是也没有说过“六病辨证”,所谓“六经辨证”应该是后人总结和确定的,这对临床应用很有好处。
————————————————————————————————
       那么,请问老总:“六经辨证”中的“六经”,您认为是如何得来的?





      有些人整天喊着中医要革新,要进步,要发扬,可是一旦有了革新和进步,有了发扬,就又不愿意承认了。真是不可思议!
————————————————————————————————————
       六病改成六经是革新,是进步,是发扬?如何革新、进步、发扬的?是倒退了。十二经循行路线根本不存在,六病改成六经,就是倒退、添乱、、、。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1:37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1:22
《伤寒论》条文开头,常冠以某某病,如条文开头冠以的某某病,是提示可以见到该经病的症状,但不一定就是 ...

哈哈,清楚吗?你说,什么是伤寒?什么是疾病?为什么出现寒热?表是什么?里是什么?虚是什么?实是什么?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2-24 06:57
【转贴】《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年11月14 ...

六经来源于八纲,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了病位观,较八纲更为实用。辨别六经病,主要依靠提纲条文,重视症状学。六经简单实用,临床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病位病性了然于胸,如此则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确理解六经,是我们学习经方的基础。

【辨别六经病,主要依靠提纲条文,重视症状学。】这就是本质性的认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1:42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1:30
一些人在高谈什么什么六经辩证,不过是卖弄自己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学问,无论他们把六经辩证吹的是天昏地暗, ...

你错了,六经是中医的人体结构,六经是血脉,没有六经理论,就没有中医之病。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4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1:42
你错了,六经是中医的人体结构,六经是血脉,没有六经理论,就没有中医之病。

请问,六经是人体的什么结构,他所指的是什么,他在人体的哪里?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1:47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1:41
六经来源于八纲,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了病位观,较八纲更为实用。辨别六经病,主要依靠提纲条文,重视症状 ...

【辨别六经病,主要依靠提纲条文,重视症状学。】这就是本质性的认识。
--------------------------
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哪来的提纲?哪来的症状?即没有扬金峰,会有扬金峰的胡说八道吗?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5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1:47
【辨别六经病,主要依靠提纲条文,重视症状学。】这就是本质性的认识。
--------------------------
没 ...

天上打雷下雨了,这个现象是有的,可是,你却说,这样的现象,是雷公和龙王在背后操作。这就不是事实了。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1:52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8-7-6 11:56 编辑

有了雷电,未必就有龙王和雷公。有了疾病现象,这个是事实。可是,疾病现象背后的道理和原因,却不是人体内还存在着一个六经的东西。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1:55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1:46
请问,六经是人体的什么结构,他所指的是什么,他在人体的哪里?

无知之论,六经是人体的六经结构,
“经络”是“脉”

  “经络”是“脉”,经是经脉,络是络脉。本是清清楚楚的中医槪念,有人硬把经络与脉分离,扑空捉影,搞解剖无经络的游戏,否定中医之体的存在。

  《经脉》指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可知内经论人体之经络指的就是经脉和络脉。“经脉为里”,故伏行分肉之间。“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由经脉分出而橫行,孙脉是络脉分出的分支。二者浮于表,故而常见。经脉以十二经脉为主,络脉以十五络脉为主。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何为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要精微论)脉行营气,营气即是谷气,谷气是五谷入胃化生出的宗气,营气和卫气。宗气积于胸,出于喉,贯通心脉,推动肺呼吸。营气是分泌津液后的精气,灌注入脉,生化为血,外荣四肢,内养五脏六腑,循脉流行,故称脉为血府。卫气是不入经的浮气,运行在四肢末端、分肉、皮肤之间,起着卫外固表的作用。故经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脉行谷气,亦行真气。“真气者,经气也。”“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刺节真邪)真气即是天气,天食人以五气,由口鼻呼吸出入。“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五十营)可知真气行于脉中,是谷气气化和运行的动力。真气与谷气合并充身,真气是经气,谷气是营血,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藏,血中有气,气中有血,血行气令, 气行血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海论)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三阴走五脏,三阳走六腑,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络沟通。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定。

  经脉是五脏之道,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病即是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即是外邪,外邪侵入“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缪刺论)外邪由三阳经传向三阴经。饮食喜怒即是内邪滋生之因“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者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喜伤心气,悲伤肺气,寒饮伤脾气,三阴具伤。因此,中医治病,诊脉查邪是论治的重要手段。

  “肺朝百脉”,“气口成寸”,是言十二经脉与肺通连。手太阴肺经气口的脉象可以表达经脉脉象,故诊脉法取于寸口。脉象长说明气血调和为气治,脉象短说明气血不足无力为气病,数脉体有热邪而烦燥,大脉邪盛病势发展。邪盛于上则呼吸急促,邪盛于下则腹中胀满。代脉五脏气衰,细脉气血虚少,涩脉气滞心疼,形形色色的脉象是辨证诊治人体五脏六腑的根据。

  《经别》云:“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对人体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诊疗作用,后学者应深悟经脉概念,用于临床,诊治疾病。不应想入霏霏,任意篡改,搞经络与脉分离的蠢事。经脉既是中医的人体结构系统,又是人体内的生命通道,是中医之体,是中医立世的根据。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2:0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1:55
无知之论,六经是人体的六经结构,
“经络”是“脉”

你已经是钻进书本的死胡同里,走不出来了。多临床去实践吧。事实会给你更有力的教育的。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2:02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8-7-6 12:07 编辑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1:50
天上打雷下雨了,这个现象是有的,可是,你却说,这样的现象,是雷公和龙王在背后操作。这就不是事实了。

其实,我的那个说法,是打个比喻,并不是说,那个话,就是你说的。这是中国的神话故事。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6 12:20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6 13:02 编辑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1:01
【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 ...

后人学伤寒论谓传经是有跟据的。辨证第五中: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此之为不传只是以证而分:若二三日有少阳证者传为少阳病,有阳明证者传为阳明病。为何皆未言经皆言证?当知病发热恶寒为发于阳,这发于阳为病,是在太阳行经期间为寒所伤因而致病所出现的一个证状。故有:太阳病,头痛致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七日行经尽,自不恶寒,为病愈。不愈针足阳明,是说恶寒虽然解除,而发热头痛仍在,传为太阳阳明病。按太阳阳明病治之,针之即愈。

补充内容 (2018-7-6 14:19):
伤寒七日,不恶寒,不发热,不头痛,不哕逆,脉也不是阴阳俱紧,为太阳行经已尽随之病自愈。若七日后,虽不恶寒,但头痛诸仍在,作证再为太阳阳明病,可能这就叫作再经。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6 13:1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6 03:32
张仲景自己却是没有说过“六经辨证”,但是也没有说过“六病辨证”,所谓“六经辨证”应该是后人总 ...

身为中医,居然不知道“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何物,真令人汗颜!“十二经循行路线根本不存在”,那么人体的内外上下是依靠什么联系和气血是怎么运送的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6 13:28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6 09:2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6 09:15
身为中医,居然不知道“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何物,真令人汗颜!“十二经循行 ...

身为中医,居然不知道“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何物,真令人汗颜!“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上述提纲里,老先生看出“经”来了?






十二经循行路线根本不存在”,那么人体的内外上下是依靠什么联系和气血是怎么运送的呢?

——————————————————————————————
       三焦腑是空腔,是如何与“经”线接上头的?是用无线电?

       至于“人体的内外上下是依靠什么联系和气血是怎么运送的”,这个问题很简单,该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该如何运送就如何运送,没弄清的,以后可以继续研究,反正实践证明错了的,就要理直气壮地纠正过来。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6 13:42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6 05:28
身为中医,居然不知道“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何物,真令人汗颜!“

———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上述提纲里,老先生看出“经”来了?
---------------------------------------------
请问先生,这里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不是指经脉,那是指什么?难道是指空气?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6 13:5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6 05:28
身为中医,居然不知道“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何物,真令人汗颜!“

——— ...

三焦腑是空腔,是如何与“经”线接上头的?是用无线电?


----------------------------------------------------
三焦腑是空腔”,此话有道理。
三焦其实就是指“胸腔、腹腔和盆腔”。但是这里难道没有血液循环?没有新陈代谢?如果有,就会有经络和血脉。你的明白?你不是学会了西医,经常抢救危急重症吗?难道你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时候,都是使用“无线电”?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6 14:5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6 09:4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老先生看出是什么经了?脉经,还是睡经?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6 15:02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6 09:50
三焦腑是空腔,是如何与“经”线接上头的?是用无线电?

      “三焦腑是空腔”,此话有道理。
       三焦其实就是指“胸腔、腹腔和盆腔”。但是这里难道没有血液循环?没有新陈代谢?如果有,就会有经络和血脉。你的明白?你不是学会了西医,经常抢救危急重症吗?难道你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时候,都是使用“无线电”?

————————————————————————————————

        “胸腔、腹腔和盆腔”,这么多的地儿,用一根“经”线怎么联系?愁煞人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6 15:4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1:28
又是无知而猜谜。【《内经》有讲六个病的】,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人体,哪来的人体之病?

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人体,哪来的人体之病?
------------------------------------
我说的是《内经》的内容,我想知道《内经》里有没有“六经”一词,如果有,还想知道“六经”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您对《内经》有关六经的内容知道些什么,如何理解,您想介绍欢迎介绍。至于您说的六经和六病,人体和疾病,您的这些认识您慢慢讲。
双方交流,得相互知道对方想问什么、说什么,要是各说各话,那就各自发帖。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6:00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4 15:57
谢谢千总评分支持!刘渡舟认为六经的物质基础就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所以它叫六经,这是很有道理 ...

六经一定会有物质基础的,这个是没什么异议的。但是,在伤寒论的认识阶段,并没有认识到六经病现象,背后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所以,他只能根据疾病的一些外在的现象特点,给予疾病现象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而内经已经认识到了,疾病现象背后的物质基础,是脏腑。这就把疾病内在的原因,给落实了。

而六经则不是这样,在大家的讨论中,其实,也能发现这个问题。有人说,六经包括了脏腑,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就谈脏腑,他谈六经干什么?直接的谈脏腑,简单明了,确切。可惜,他还是没有谈多少事实的东西。
因为,六经的不明确,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实物,所以,大家的才会争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6 16:04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6:00
六经一定会有物质基础的,这个是没什么异议的。但是,在伤寒论的认识阶段,并没有认识到六经病现象,背后 ...

就是啊,六经是什么东东还不知道呢,就吵吵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6 16:52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6 08:59 编辑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08:00
六经一定会有物质基础的,这个是没什么异议的。但是,在伤寒论的认识阶段,并没有认识到六经病现象,背后 ...

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因为“六经”并不是张仲景在原著中提出的,而是后世解读《伤寒论》的医家们解读三阴三阳提出的,包括现代中医学教材中的六经辨证,这个六经是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一种概括和界定,六经就是六经!既言经,就离不开经络,经络离不开脏腑,所以,三阴三阳的物质基础是经络脏腑。但六经只是对《伤寒论》三阴三阳之义的认识之一,还有其它什么含义则是另一回事,所以,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而不是六经指的是什么!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6 16:54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6 16:52
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因为“六经”并不是张仲景在原著中提出的,而是后世解读《伤 ...

【所以,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而不是六经指的是什么!】这个说法或许更准确。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7:04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2:01
你已经是钻进书本的死胡同里,走不出来了。多临床去实践吧。事实会给你更有力的教育的。

你懂临床吗?别吊死鬼涂粉啦,要临床先明人,什么是人,你知吗?不知人,是給鬼临床?你的临床是鬼话连篇。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7:2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6 13:28
身为中医,居然不知道“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何物,真令人汗颜!“

———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装疯卖傻 充当玩偶 是一个中医师的形象吗?太阳之为病,是太阳寒水为之病,太阳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形,在人是手足太阳经。不是经,怎是病,病在经,方有人体经之病。理简意明,先生就是不走医道。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7:2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7:20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什么是中医的医道?

《素问?著至教论篇》:
  “黄帝坐名堂,召雷公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候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什么是医道?不仅要有“治群僚”,“至候王”的临床医术,而且是“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方是医道。所谓“树天之度”,是应日月运行的天度;所谓“四时阴阳合之”,是应四时阴阳的气数;所谓“别星辰与日月光”,是分别应星辰与日月的气化作用,合而形成的天理,地理,应用于人体治病的医术才是医道。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何为天文?天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化也;何为地理?地阴阳木火土金水火,生长化收藏也;何为人事?天地气交,六气六经之化也。合之,则为医道。

  雷公曰:“请授道,讽诵用解。”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谝害阴阳。”
  何谓三阳?三阳是足太阳膀胱经,上通头顶,沿背下行,其直行而统率全身的阳气,故称“太阳为经”;二阳是足阳明胃经,其经脉维络人体前的胸腹部,故称“二阳为维”;一阳是足少阳胆经,行走分布在人体侧面,出入于太阳,阳明之间,故称“一阳为游部”。
  足太阳膀胱经化水为气,如天之阳气,护卫人体之表。一旦经气运行失常,外部邪气侵入与内部邪气相合而生病。若阳明,少阳的阳气合并于太阳经内,起病则令人惊骇,病来如风,势如霹雳,咽干喉塞,九窍不通。三阳经并气若侵犯到三阴,则三阴经运行紊乱,阴阳并,病犯五脏。

  何谓三阴经?三阴是足太阴脾经,又属肺主皮肤毫毛,故称为“表”;二阴是足太阳肾经,肾主骨,肾气藏于内,故称为“里”;一阴是足厥阴肝经,阴气尽而阳气复生之经。
  阳明胃与厥阴肝合病,木气犯胃,脉软而动,九窍皆不通利;
  太阳膀胱与厥阴肝合病,水火相制,膀胱脉偏亢,肝病证为惊恐;
  少阴心与阳明大肠合病,心火伤肺,大肠;
  少阴肾与阳明胃合病,肾寒盛则伤肺脾,外伤四肢。胃火盛,则伤肾,病者精神失常,出口骂人,癫疾发狂;
  肾和三焦,两经合病,肾病,阴气上逆伤心。在下伤小腹和膀胱,小便不利。三焦病则阳气不达四肢,四肢别离身体;
  肝胆两经合病,木气盛则伤脾,脾病不输送则伤心。肝胆通风,病发多变,病无定处,或饮食无味,或大小便失禁,或咽喉干燥。
  脾胃肺三经合病,脾胃病不能消食,肺病阴阳气互不交通,阴气沉于内成血瘕,阳气外浮成脓肿溃烂。阴阳二气皆盛,下阴病变。

  以上所论是黄帝亲授《阴阳传》之医道。中医医道是人体三阴三阳六经,六经上通天气以藏神,下通地气以立形 ,应日月之行的四时之气,循星辰运行的五行生化,守天理应六气之升降,守地理 应生长化收藏,故为医道。易道不是医道,易道无形而论理,是规范世事之道;医道通体,无形化有形,解人体疾病之患,医易同源不同体也。有志于中医,就应守《黄帝内经》 之三阴三阳医道,把中医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7:34
llyyjj 发表于 2018-7-6 15:41
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人体,哪来的人体之病?
------------------------------------
我说的是《 ...

经络是脉,上面有转帖。【《内经》里有没有“六经”一词】,这话问的奇怪?内经就是六经,是生命的通道。内连脏腑,外接四肢,是人体结构。中医没有六经之体,还治什么病?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7:52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16:54
【所以,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而不是六经指的是什么!】这个说法或许更准确。

三阴三阳是六经的阴阳之称,六经分手足各六经,即12经脉。经脉如江河,以气血濡养流域的形体。经脉下有络脉,孙脉,把人体连成一个整体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17:5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7:52
三阴三阳是六经的阴阳之称,六经分手足各六经,即12经脉。经脉如江河,以气血濡养流域的形体。经脉下有络 ...



什么是“三阴三阳”?

  欲知“三阴三阳”,须明阴阳、五行。

  何为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一年三百六十日,人亦应之。”(阴阳离合论) 阴阳是日月运行天道的气数在地上寒暑盛衰的循环表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是一岁的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与十二月相应。
  何为五行?“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五行是日月五星运行天道五方,五方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化五运,运化于地生化木火土金水的规律,“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表现。
  
  天有阴阳,经云:“言天者求之本”。天气是天体运行之气。天以六为节,天道360度一分为六,节节生气,气分阴阳,三阴三阳寒暑燥湿风火(火暑同气)。
  地有阴阳,经云:“言地者求之位”。地以木火土金水(火分君相)五行之位论阴阳。阴阳是四时之气,五行是五运之气,“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六节脏象论)阴阳是主气,主四时的正常气候。五行是客气,以木火土金水之五季主四时气候的变化。

  阴阳,五行是地气,地气来源于天气。天地同位,天为阳,地为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日月之气化为四时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寒暑燥湿风,由十天干相统,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阴阳合化:甲化阳土,己化阴土;乙化阴金,庚化阳金;丙化阳水,辛化阴水,丁化木阴,壬化阳木。五运五气,六十年一周是长运长气,一年一运五年一周是中运,一季一运一年一周是小运。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五气終天,五行丽地,按木火土金水之序行寒暑燥湿风五气。

  地气受月气辖制,月以十二地支而立。一年十二月主24气,每月二气。形成子午阴阳相对于11月与5月、卯酉阴阳相对于2月与8月、辰戎阴阳相对于3月与9月、巳亥阴阳相对于4月与10月、寅申阴阳相对于1月与7月、丑未阴阳相对于11月与6月。子、丑、寅、卯、辰、巳月分阳气正化升天,化为司天之气。午、未、申、酉、戎、亥月分阳气下降,对化为在泉之气。从而子午化少阴君火,卯酉化阳明燥金,辰戎化太阳寒水,巳亥化厥阴风木,寅申化少阳相火,丑未化太阴湿土。

  阴阳之气是地之主气,主气应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风温之气,主大寒中至春分中六十日;二之气,少阴君火,温热之气,主春分中至小满中六十日;三之气,少阳相火,暑热之气,主小满中至大暑中六十日;四之气,太阴湿土。湿热清凉相交之气,主大暑中至秋分中六十日;五之气,阳明燥金,凉燥之气,主秋分中至小雪中六十日;终之气,太阳寒水,寒冷之气,主小雪中至大寒中六十日。
  五行之气是地之客气,是三阴三阳之气:一阴是厥阴,二阴是少阴,三阴是太阴;一阳是少阳,二阳是阳明,三阳是太阳。

  天气阴阳相生,阳干之气太过,阳尽生阴。阴干之气不足,阴尽生阳。十天干统运,生生化化,动而不息。三阴三阳起于地支,是地气,静而守位。天气动,地气静,天气召地气升天,三阴三阳升天,受天气所化,《天元纪大论》指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是说三阴三阳,为天气所化,化为寒暑燥湿风火天元六气,成为司天之气。地气召天气降地。寒暑燥湿风火天元六气下降于地,化为木火土金水火在泉之气。三阴三阳升天而司天,三阴三阳降地而化五行,升升降降,上下相临,阴阳相错,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故《六节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

  三阴三阳是天地气交的表现,是“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因变作矣。”(六微旨大论)天气阳,地气阴,天地升降交错的是三阴三阳之气。经云:“言人者求之气交”。(六微旨大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六经人体生化在天地气交之中。

  中医是自然医学,是天地之气气化和生化规律的表现。《内经》谈天说地是要说明人的由来,生命的由来。五行就是五运,三阴三阳就是六气,五行六气是生化人体和生命的必由之道。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6 17:56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6 08:54
【所以,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而不是六经指的是什么!】这个说法或许更准确。

是的。谢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6 18:16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6 12:52
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因为“六经”并不是张仲景在原著中提出的,而是后世解读《伤 ...

  六经只是对《伤寒论》三阴三阳之义的认识之一,还有其它什么含义则是另一回事,所以,应该讨论的是《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而不是六经指的是什么!————————————————————————————————————
  哈哈,先生说得好!大赞!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6 22:4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17:34
经络是脉,上面有转帖。【《内经》里有没有“六经”一词】,这话问的奇怪?内经就是六经,是生命的通道。 ...

六经之体,这是您的话。我问的是“六经”这个词,六经,这个词,《内经》里有没有?《伤寒论》里我知道确实没有,《内经》里我不知道有没有,所以请教您。
至于您讲的其他内容,那是另外的问题。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23:02
llyyjj 发表于 2018-7-6 22:43
六经之体,这是您的话。我问的是“六经”这个词,六经,这个词,《内经》里有没有?《伤寒论》里我知道确 ...

先生应请教内经,内经无六经就无伤寒。伤寒没六经吗?经是经脉,先生不知吗?我是学医,不是咬文嚼字斗口,有本事用在学术上。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6 23:0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23:02
先生应请教内经,内经无六经就无伤寒。伤寒没六经吗?经是经脉,先生不知吗?我是学医,不是咬文嚼字斗口 ...

我在伤寒论来没有见到六经一词,在《内经》里没有找,不知道有没有。您讲《内经》,所以请教您。您要是不想讲呢,也不能勉强。

学中医经典,怎么也得认字、认词啊,咱们先得把经典里有的学习了不是吗?经典里没有的东西,咱们也不能就说是经典的吧?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6 23:53
llyyjj 发表于 2018-7-6 23:09
我在伤寒论来没有见到六经一词,在《内经》里没有找,不知道有没有。您讲《内经》,所以请教您。您要是不 ...

你不知脉吗?脉就是经, 不知脉,还论啥中医呀。《阴阳离合论》没有六经吗?中医人不读《内经》,还是中医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7 00:02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8-7-7 00:04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6 23:53
你不知脉吗?脉就是经, 不知脉,还论啥中医呀。《阴阳离合论》没有六经吗?中医人不读《内经》,还是中 ...

《内经》内容多,没有找到六经,谢谢一吐先生指点。
《阴阳离合论》的六经是经络,《伤寒论》没有六经一词,是不是也讲了经络?
如果《伤寒论》里,太阳、阳明……也是指经络的话,那就也有“六经”了,两个六经就是一个意思。
可以从经络学说来解读伤寒论里的太阳病、阳明病……等等不可以?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7 05:51
六经病痛歌 (转载)
痛连项背及颈肩,病在太阳少阴寒;
前额痛连眉棱骨,阳明病变无错误;
痛在两颧及额角,口苦咽干目又眩,
少阳病变仔细辨;
头痛而重首如裹,太阴湿困莫啰嗦;
头痛连齿少阴病,溲清便频寒入经;
溲短口渴从热化,黄连阿胶煎可行;
巅顶疼痛四肢青,厥阴阳虚吴萸汤。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7 05:56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7 06:56 编辑

论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其实能不能这样认识:阳明之为病;少阳之为病;太阳之为病。。。。。即太阳经之为病;少阳经之为病;阳明经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为太阳经为病的主要证状。在有了太阳经为病的主要证状情况下,兼有其他病证的,统作太阳病,而曰:太阳病。余例推。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7 06:57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7 05:56
论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 ...

谢谢千总加分鼓励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7 08:24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7 08:26 编辑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7 06:57
谢谢千总加分鼓励

谢谢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加分鼓励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09:16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7 05:17 编辑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7 01:56
其实能不能这样认识:阳明之为病;少阳之为病;太阳之为病。。。。。即太阳经之为病;少阳经之为病;阳明经之为病。。。。。。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那么,为什么各篇题目中不说“经”呢?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7-7 09:4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4 08:27
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中医学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的,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 ...

这个说法很客观,支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09:5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7 09:16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阳之气是寒,太阳病是寒伤之病,在天为寒,在人为经,故太阳病是太阳经病。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7 10:26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7 11:14 编辑

康有为好像在日本杂事诗序这样说:古者记事之文,有详有略,有纲有目,有大体有小注。立干以举要,条付而结繁。。。。。。如素问阴阳离合论,并没有说:太阳经为开,少阳经为枢,阳明经为合。终归画龙点睛而言,此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 一阳。。。。。。伤寒论为文亦不列外。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是不是指针刺足阳明之经,太阳病虽已行经尽,若欲作再经者,针刺足阳明经迎而夺之使经不传病而病愈。此可见伤寒论以文达义,纯,简,精。通篇很少有重复文字。胡希恕没注意这一点。或者有意而为,把桂枝汤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与桂枝去芍药汤,一致作了合解。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10:4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7 05:57
太阳之气是寒,太阳病是寒伤之病,在天为寒,在人为经,故太阳病是太阳经病。

太阳之气是寒,太阳病是寒伤之病,在天为寒,在人为经,故太阳病是太阳经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是热伤之病,太阳病就不是太阳经病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7 10:5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7 01:57
太阳之气是寒,太阳病是寒伤之病,在天为寒,在人为经,故太阳病是太阳经病。

六经为何物,六经就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辩证论治的纲领,他是在《内经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

《伤寒论》的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病人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既讨论病症特点,又立法处方。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辩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7 10:52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7 10:57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7 10:40
太阳之气是寒,太阳病是寒伤之病,在天为寒,在人为经,故太阳病是太阳经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叶香严外感温热篇:。。。辨荣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