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古代有的名医为何注重训诂考证?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0 08:25
标题: 古代有的名医为何注重训诂考证?
古代有的名医为何注重训诂考证?

民国有个名医叫张山雷,据相关医史记载,医术精湛,但不知为何,不好好的给人看病,却搞起什么训诂考证,撰写什么《难经汇注笺正》、《脉学正义》、《中风斠诠》等传世佳作。

日本有个丹波氏家族,先世是中国汉代人,据史料记载,医术精湛,但不知为何,不好好的给人看病,却也搞起什么中医文献训诂考证来,撰写什么《医心方》、《素问识》、《灵枢识》、《伤寒论辑义》、《素问绍识》、《医籍考》等传世佳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0 08:43
   看病,担风险!训诂,吃饱饭,闲聊。
    吃不饱饭的医生,肯定去看病,不看病,吃什么?
    一生看病,医技高超者,一定不是训诂者,他没有时间训诂。训诂者,医技肯定平平,一个疑难病人几天几夜睡不着,哪敢天天看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0 08:53
     做学问,训诂、考证没有错,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能强求一律,也不能相互比较优劣。有人想当总统,有人想当旅行家。
     先生是做学问的人,没有错。
      训诂、考证,对于社会是做了贡献,但是不能扩大化,一定正确,甚至于只有训诂、考证才是唯一正确的。西方科学,科学实验尚且不能唯一正确,只能作为客观事实的参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0 09:13
中国明代有个大医学家叫张介宾(景岳),据相关医史记载,医术精湛。吃饱了饭以后 ,不是研究如何给病人看病,却撰写什么《类经》等训释佳作传世!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20 16:43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8-6-20 16:46 编辑

训诂对于经典传承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西医理论结合的作用无可替代。

理论是临床、科研、教育的指南,理论错误导致临床、科研、教育的错误还少吗?为什么有人看中医问题只看到临床、科研、教育却看不到理论,为什么中医理论问题一百年了还不能解决,不应该引起中医界深刻反思吗?

走你的路,好好走,一直走下去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0 19:00
gl0101 发表于 2018-6-20 12:43
训诂对于经典传承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作用无 ...

训诂对于经典传承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西医理论结合的作用无可替代。

理论是临床、科研、教育的指南,理论错误导致临床、科研、教育的错误还少吗?为什么有人看中医问题只看到临床、科研、教育却看不到理论,为什么中医理论问题一百年了还不能解决,不应该引起中医界深刻反思吗?

走你的路,好好走,一直走下去吧!


————————————————————————————————
说得好!赞!大赞!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0 19:05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0 19:15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0 20:31
明代还有一个大医学家,擅长针灸术,据史料记载,愈人无数。他吃饱了饭以后,闲来无事,却搞起了训诂来,撰写什么《灵枢注证发微》等传世佳作,他的名字叫马莳。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0 21:17
再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04:18
gl0101 发表于 2018-6-20 16:43
训诂对于经典传承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训诂对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作用无 ...

训诂亦名诂训。王冰说:“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04: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1 04:18
训诂亦名诂训。王冰说:“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 ...

标格亦资于诂训】是什么意思呢?

即对高深学问的理解,必须借助于注释。

标格,风度、风范,此指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民于万代,亲知己于将来,岂能尽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言树立一时之风范。此处引申为准则、标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燥。”王冰注:“言应物类运用之标格也。”与此义同。
资,贷借、借助之义。

诂训,即训诂,指“以今言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之义,通俗的说就是注释的意思。

阅读古书的首要困难,就是古今语言文字的隔阂。一般来说,时代越久远,困难也就越大。为了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通常都要参阅古注。为古书作注释,始于西汉初。先秦时代的古书,到了汉代,有的已经不容易看懂,这就需要加以注释。所谓“注”,取义于灌注。文章艰深,需注释而后明,犹土质坚实,需灌注而柔润。《说文·水部》:“注,灌也。”段玉裁注:“释经以明其义曰注。”又指出:“汉、唐、宋、人经注之字,无有作註者,大非古义也。”汉代对古书注释有“诂训”、“训诂”、“故训”、“笺”、“章句”等不同的称谓。毛亨、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都是两汉时期著名的注释家。以医书而言,早在三国、南北朝期间,吕广、陶弘景、全元起等就先后注释了《难经》、《神农本草经》、《素问》。重要的医书,前人多已做过注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04:24
考证”是什么意思呢?

相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古人认为,“考证”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如姚鼐《复秦小岘书》曾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04:34
所以古代有的名医认为,训诂考证之学,对于阅读理解中医经典至关重要。从而在吃饱了饭以后,闲来无事,不是研究如何治病,竟然搞起了训诂考证来,撰写什么传世佳作。虽非普遍现象,然亦代不乏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04:40
如南朝时齐梁间名医全元起,医术精湛,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就是这样一位名医,在吃饱了饭以后,闲来无事,不是研究如何给患者治病,却搞起了什么训诂来,撰写什么《素问训解》传世佳作,很遗憾后来亡佚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04:4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0 09:13
中国明代有个大医学家叫张介宾(景岳),据相关医史记载,医术精湛。吃饱了饭以后 ,不是研究如何给病人看 ...

张氏虽医术精湛,饭是吃饱了,但仍无闲钱,《类经》无力付梓出版,需友人倾囊相助才得以实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1 05:3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0 20:45
张氏虽医术精湛,饭是吃饱了,但仍无闲钱,《类经》无力付梓出版,需友人倾囊相助才得以实施。

有些人做医生时,实践中感到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因而产生了做考证和训诂的想法和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考证和训诂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必然会影响医疗,也是必须的。

不管是从医,还是从事训诂,还是兼而有之,都是允许的,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人意愿而已,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6-21 05:4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6-20 21:46 编辑

相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古人认为,“考证”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一一相对于文化而言,考证训诂是很重要的学问。相对于中医学而言,中医学的根本性质、根本属性是医学,医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医学实践与科学实验(实践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中医研究而言,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6-21 05:56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疾病的客观特征与规律,不是理论与文字本身。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服务服从于客观存在与规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6-21 06:5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6-20 21:30
有些人做医生时,实践中感到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因而产生了做考证和训诂的想法和行为,是可以理解 ...

不管是从医,还是从事训诂,还是兼而有之,都是允许的,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

一一赞同千总所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1 07:36
       由于王氏编次《伤寒论》,后代医家对其毁誉不一。誉之者认为张仲景之学得王叔和之功而能保存下来,认为王叔和“功莫大矣”,而毁之者则责备王氏把张仲景原著之本来面目弄得模糊不清,使人无法得窥其原貌,甚至是面目全非,两种观点尖锐对立。事实上,张仲景之《伤寒卒病论》确因有王氏之编次而得以保存,即便次序在编修时有所错乱,亦不至于弄得如“错简派”所指责者那样,完全已非本来面目。
        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1 08:09
       【 由于王氏编次《伤寒论》,后代医家对其毁誉不一。 】
          为什么毁誉不一?主要的是各人的临床运用效果不同。经验不同。《伤寒论》397法,112方,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把每一个方剂都使用一遍,有些人成功的经验多,有的成功经验少,于是发生怀疑,是不是王叔和编次的时候搞错了。
        现在,我们要客观的分析《伤寒论》的价值,112方不可能把所有的外感病全部治愈;不是全部医生都掌握了112方;每个医生的能力、悟性有差别;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等等诸多原因,对于《伤寒论》发生了怀疑。
         以《伤寒论现代解读》为例,我个人认为:我们拿到的赵开美本伤寒论,是非常完美的经典著作。伤寒论距我们已经1800多年了,用现在的西方医学逐条进行解读,除了极少数条文外,居然都能够解释的通,而且历代争论不休的问题,运用西医知识迎刃而解,更加可贵的是绝大多数方剂治疗西医疾病非常有效。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1800年前的方剂,居然能够治疗许多现代的疾病,不可思议。
       我发了一个帖子,学习伤寒论: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这是一条争论不休的条文。请大家关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08:10
古人注释有时多凭印象立论,如明朝的大医学家马莳、张介宾等,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而言,总抱着是“黄帝”的观点不放。现在仍有部分人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六臣子探讨医学理论”而作,殊不知,实非如此!是否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1 08:20

       最终评价经典的是临床实践、社会实践。错误的糟粕,不被引用而逐渐淡出、淘汰。正确的被发扬光大。经典,就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著作,尽管其中有错误,主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10:34
  临床与考证,各有各的功能,哪个也不能少。

  人各有所爱,不能强求。


  自己不擅长的,不多言,并不代表自己无能;别嫉妒他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10:3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1 04:10
古人注释有时多凭印象立论,如明朝的大医学家马莳、张介宾等,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而言,总抱着是“黄帝 ...

古人注释有时多凭印象立论,如明朝的大医学家马莳、张介宾等,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而言,总抱着是“黄帝”的观点不放。现在仍有部分人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六臣子探讨医学理论”而作,殊不知,实非如此!是否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

————————————————————————
说得好!赞!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6-21 10:5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21 02:34
  临床与考证,各有各的功能,哪个也不能少。

  人各有所爱,不能强求。
金先生研究的是文字本身?这大脑

一一训诂是什么?

另,学术交流时请文明用语,不要污辱与攻击他人人格,这是知识分子起码的基本的素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11:06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6-21 06:57
金先生研究的是文字本身?这大脑

一一训诂是什么?

金先生研究的是文字本身?这大脑

一一训诂是什么?

另,学术交流时请文明用语,不要污辱与攻击他人人格,这是知识分子起码的基本的素质。

——————————————————————————————

哪里还有人格?没看出来。

你发的全部帖子都用文字,这证明你是在研究文字本身?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6-21 11:0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21 03:06
金先生研究的是文字本身?这大脑

一一训诂是什么?

训诂是什么?请正面回答。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11:1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6-21 07:08
训诂是什么?请正面回答。

不知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1 11:3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6-21 15:1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0 08:43
看病,担风险!训诂,吃饱饭,闲聊。
    吃不饱饭的医生,肯定去看病,不看病,吃什么?
    一生看 ...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搞研究、搞训诂考证!所以古代医家虽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然学术每多浅薄,具备孙思邈所要求的“大医”条件的医家确实很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1 14:57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搞研究、搞训诂考证!所以古代医家学术每多浅薄,具备孙思邈所要求的“大医”条件的医家确实很少。
=============================================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与【搞学术、搞研究、搞训诂考证!】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得不出【所以古代医家学术每多浅薄】的结论,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八竿子打不着。先生搞训诂、考证,必须具备很强的逻辑训练,怎么到这里一点逻辑性都没有了。
      解放前,把乡村中医大夫叫做“穷郎中”,这是大多数。他们也看书,也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经验,他们不浅薄,他们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他们有尊严!大医精诚者比比皆是。
      
搞学术、搞研究、与【搞训诂考证!】是两回事。【搞训诂考证!】在古代必须得有许多钱,起码他必须买大量的书籍,古代的书籍特别是孤本、善本的价格可想而知。那可不是现在,到新华书店就能买到的。温饱无忧,清净环境,文房四宝……。现在的训诂专家,都在大学院校里,那里有图书馆……,远非业余训诂考证者所能比拟的。

        大医精诚,是另外一回事,技术精良,医德高尚,是对医生的评价;训诂考证是评价书籍文字变化的一种方法。训诂考证与大医精诚八竿子打不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1 15:02
       训诂考证是评价书籍、文字变化的一种方法,评价古代书籍流传、版本、文字等等演变的过程。不是评价书籍的社会价值、实际价值、临床价值的方法。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20:0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1 07:31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搞研究、搞训 ...

请先生走自己的路,不予理会,就当他们不存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1 20:07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给你顶顶帖子,是好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15:55
今本《内经》分两本经典著作,即《素问》和《灵枢经》。通行本《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即由王冰次注、林亿等《新校正》组成,对于理解《素问》真义很有帮助。而《灵枢经》则实非如此!何故?因《素问》有训诂、考证或校正在内。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8-2 16:14
为何注重训诂考证?

个人观点:

1、古书用简当载体,容易错简。
2、古时字少,后来字多了,古今字义变化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16:44
清代考证之风盛行,间或涉及古典医籍。就《内经》训诂考证而言,有如俞樾的《内经辨言》、张文虎的《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胡澍的《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孙诒让的《札栘·素问王冰注校》、顾观光的《素问校勘记》、于鬯的《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等,他们皆非医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16:4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 16:44
清代考证之风盛行,间或涉及古典医籍。就《内经》训诂考证而言,有如俞樾的《内经辨言》、张文虎的《舒艺室 ...

可见,古人训诂考证《内经》,反而以医界之外的学者较深入。这是因为这些学者,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具备了训诂考证的基本条件,才有能力做这些。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16:5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 16:44
清代考证之风盛行,间或涉及古典医籍。就《内经》训诂考证而言,有如俞樾的《内经辨言》、张文虎的《舒艺室 ...

清代的考证之风,指乾(隆)、嘉(庆)学派之朴学。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8-2 17:56
学中医用中医研究中医传承中医,训诂考证是其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有的人不具备,那就只好拾人牙慧吃现成饭了。但是,这丝毫也不能否定训诂考证对学中医用中医研究中医传承中医的极端重要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8-2 17:59
训诂考证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非一般人所能胜任,所以人才稀少,人才难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8-2 18:06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8-8-2 18:10 编辑

训诂考证也是中医理论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一项基础工作,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基础工作。不得不说,训诂考证还是一项到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不得法、难突破、无进展的基础工作。这种情况与中医理论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极不相称,急需彻底改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21:4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 16:59
清代的考证之风,指乾(隆)、嘉(庆)学派之朴学。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
“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所以稍微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这些学者得着这种有力地外护,对于他们的工作进行,所得利便也不少。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乾嘉间考证学所以特别流行,也不外这种原则罢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21:45
当代中医文献训诂学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钱超尘先生说:
“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清代自乾隆、嘉庆以降,文字、音韵、训诂、考据、辨伪之学蔚然成风,一时学者几乎无不谈考据与训诂。”(《素问考注·钱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21: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1 11:31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搞研究、搞训 ...

医经学派中有一种校勘训诂派,乃研究《内经》之一学派,亦一种治《经》之学术方法。他们必须有这种国学文化底蕴,扎实的基本功。而历代医家多缺乏这种学问,涉足于此者甚少。故任应秋《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说:“‘校勘’是做学问的一个过程,对于医家来说,不一定都具备这个本领,历史上的大医家,也不一定都有这个本领,包括张仲景、李时珍等,也不一定有校勘的本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2 22:04
试举一例如下:
开、阖、枢的问题

“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并与《素问·皮部论》中的有关内容有关。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篇云:“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也,骨摇者取之少阳”。“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依,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历代诸家所释如下:

王冰注:“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然太阳者三阳也,为阳之表,其义曰开;阳明者二阳也,为阳之中,其义曰和;少阳者一阳也,为阳之里,其义曰枢。……然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外,其义为开;厥阴者一阴也,为阴之尽,其义为合;少阴者二阴也,为阴之中,其义曰枢。”

吴昆《素问吴注》:“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如轴焉,故谓之枢。……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厥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九》:“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阳之义同。”

张志聪《素问集注》:“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合;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合;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黄元御《素问悬解》:“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盛极,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盛极,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

金栋按:“太阳为开”、“太阴为开”之“开”字,《太素·卷五·阴阳合》均作“关(闗-閞)”。繁体字:開(开)、闗(关)、閞。閞,通闗,乃闗之省文。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萧延平按:“‘太阳为关(闗)’,‘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关’字省文。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再按:嘉佑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津液,故为枢者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阳明为,少阳为。’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太素》开作。按:即关字。杨曰:‘三阳离合为、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其有三义:一者,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閞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坚按:《太素》与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犹与《根结》偏不异,《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即阖扉。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乃与《太素》同义。开字阖字义具于《皮部论》,又《太素》载《根结论》开字亦并作閞。”

胡天雄《素问补识》:“此‘太阳为开’,关,误作开。杜甫《早行》诗:‘崩闭关其情。’杨笺:‘关,一作开。’王的次注,杜的诗作,均写成于公元8世纪60年代,王:公元762年,杜:公元769年。二字互误亦同,皆由字形相似所致。唐代‘关’简作‘。但诗词一字之误,无关大旨,医经一字之误,后世以讹传讹,容易造成中医学理论的极大混乱,不可不慎。”

閞是多音字,①音变(bian);②音关(guan)。唐代“关”简作“閞”。

傅景华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阴阳离合论》:“太陽爲開,陽明爲阖,少陽爲樞:,应作。形似易误。《皮部论》:‘太陽之陽,名曰闗樞。’此以門的結構与功能比類十二經的作用,其内涵可參該篇。阖取扇,門閂門軸。太在後爲闗明在前阖,少在中爲樞。”

由上可见,开、阖、枢,当为关、阖、枢

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此乃三阴三阳(即关阖枢)之生理。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经行于身之后为关,且在三阳经中相对地处于浅表部位,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主关;阳明经行于身之前为阖,且阳明经相对地位于体表的深层,具有闭阖收敛作用,故主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且少阳经则处于两经的表里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故主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义。

在病理上,三阳经之关折则“肉节渎(溃缓)而暴病起矣”,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悸病)起矣”,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三阴经之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阖折则“气绝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作者: 陈正桐    时间: 2018-8-2 22:16
我看的是张志聪版的内经,不知大家觉得哪个版本比较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8-2 23:30
因为古代经典的时间久远,意义隐晦,后人的解读有很多违背经旨。所以需要训诂。


临床只能总结经验,难以明了医理。要明了医理,就要读经典。读经典而不被后世语言字义的改变误导,就要训诂

训诂是做学问,临床也是做学问。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8-3 06:03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2 23:30
因为古代经典的时间久远,意义隐晦,后人的解读有很多违背经旨。所以需要训诂。


       训诂,对于探讨和弄清经典中的某些不明了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08:0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 16:59
清代的考证之风,指乾(隆)、嘉(庆)学派之朴学。

清代考据(考证)学开山是顾炎武(公元1613~1682),其代表著作《日知录》,影响深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08: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08:00
清代考据(考证)学开山是顾炎武(公元1613~1682),其代表著作《日知录》,影响深远。

其弟子如
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王引之等。他们的著作堪称一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08:3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08:20
其弟子如
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王引之等。他们的著作堪称一流。

这些学者皆是儒学大师,经学功底相当深厚。在音韵、训诂、考证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上,堪称完美,乃古代一流大师。因为皆有传世佳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09:2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08:32
这些学者皆是儒学大师,经学功底相当深厚。在音韵、训诂、考证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上,堪称完美,乃古代一 ...

相对于古代医者而言,虽临床经验丰富,然学术每多浅薄(即指儒学、经学功底、学问),缺乏训诂考证方面的知识和学问。然有的名医,饱食之后,熟读儒学,善于考证。如民国名医张山雷则是其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09: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08:32
这些学者皆是儒学大师,经学功底相当深厚。在音韵、训诂、考证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上,堪称完美,乃古代一 ...

清代学者的考证之风,刮到了东瀛日本。日本学者尤其是江户时期医学界之考证学派,莫不精研清儒之传世佳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09:4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09:41
清代学者的考证之风,刮到了东瀛日本。日本学者尤其是江户时期医学界之考证学派,莫不精研清儒之传世佳作 ...

日本汉方界,最令人折服的,是成熟于江户后期的医学考证学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09:5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09:46
日本汉方界,最令人折服的,是成熟于江户后期的医学考证学派。

因为训诂考证,需要高深的学问修养,而日本汉方界具有这方面知识者,集中在江户医学馆。即由多纪氏(丹波氏)父子为中心的学术团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10:0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09:51
因为训诂考证,需要高深的学问修养,而日本汉方界具有这方面知识者,集中在江户医学馆。即由多纪氏(丹波 ...

如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伤寒论辑义》《金匮要略辑义》等,丹波元坚《素问绍识》及丹波元胤《医籍考》等传世佳作,对我国中医界影响之深、影响之巨,凡是读过此类著作者,则会深有感触,且无不拍手称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10: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10:00
如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伤寒论辑义》《金匮要略辑义》等,丹波元坚《素问绍识》及丹波元胤《医 ...

医学界对考证或考证学派抱有偏见,认为字词、文献研究,于临床治病无大裨益。其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解。多纪氏父子等日本学者,极其重视临床实践,而且亲自采摘药材,或栽培药草,可谓学透医学文献,用活医术方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10:1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10:13
医学界对考证或考证学派抱有偏见,认为字词、文献研究,于临床治病无大裨益。其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解 ...

丹波氏父子并非医术平平,而是相当了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3 10:2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3 10:18
丹波氏父子并非医术平平,而是相当了得!

丹波氏一脉,为日本医学史上的名门望族,其远祖可追溯至东汉灵帝刘宏。因医术精湛,无论是多纪氏,还是丹波氏,皆是日本天皇之所赐,即赐姓。如果医术平平,能有此赐姓之殊荣?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8-3 11:48
gl0101 发表于 2018-8-2 13:56
学中医用中医研究中医传承中医,训诂考证是其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有的人不具备,那就只好拾人牙慧吃现成饭了 ...

说得好。赞一个!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7 06:34
本论坛春风拂面说:
河间金栋先生   我游猎网络近十年间,金先生是我在网络上见到的中医界难得的训诂大家,象一头老黄牛一样在论坛上默默耕耘,不管世事,不计较分争。遇到批评时,感觉自己有理时,就述说几句;反之,就默默地接受批评。学识如此之广博,境界如此之脱俗,实所罕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7 06:3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7 06:34
本论坛春风拂面说:
河间金栋先生   我游猎网络近十年间,金先生是我在网络上见到的中医界难得的训诂大家 ...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7 06:39
民国有个名医叫张山雷,据相关医史记载,医术精湛,但不知为何,不好好的给人看病,却搞起什么训诂考证,撰写什么《难经汇注笺正》、《脉学正义》、《中风斠诠》等传世佳作。

[attach]14181[/attach]
[attach]14182[/attach]
[attach]1418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7 06:40
[attach]14184[/attach]
[attach]14185[/attach]
[attach]1418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7 06:41
[attach]14187[/attach]
[attach]14188[/attach]
[attach]1418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7 06:42
[attach]14190[/attach]
[attach]14191[/attach]
[attach]14192[/attach]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