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从经方看医经“五行说”的临床价值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08:58
标题: (原创)从经方看医经“五行说”的临床价值
从经方看医经“五行说”的临床价值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以《汉志·方技略》“医经、经方”为律,目前所谓的中医四部经典即《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经》,其中《内》《难》属医经学派,《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属经方学派。有学者考证,这四部经典的成书年代皆在东汉时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0:02
《汉志·方技略》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死为生。
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由上可见,无论是医经学派,还是经方学派,文中未及“五行说”。可观今本《内经》(《素问》《灵枢》),“五行说”充斥其中,而且成为核心理论或最高理论。前贤认为,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是汉代的统治哲学,所以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甚至日常生活中,没有不套用这种“五行说”的。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通行本《黄帝内经》是有道理的。但仅凭此虽很难否定,作为依据之一应是没问题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0:26
中医四部经典成书于东汉时期,最有争议者当是《内经》——即《素问》和《灵枢》了,余者三部当无异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0: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0:26
中医四部经典成书于东汉时期,最有争议者当是《内经》——即《素问》和《灵枢》了,余者三部当无异议。

此处暂不论。感兴趣者,可参阅相关书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4:23
历代医家皆认为,《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垫脚石,历代医家无不奉为圭臬。然以临床验之,又无具体的方药可用,所以后世医家又非常困惑。特别是不知道如何使用“五行说”去指导临床、去辨证论治。

以《内经》而言“五行说”,其目的是构建了庞大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去归类、去推演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五行说”屡遭世人诟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4:35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4:56
又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5:11
再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此皆逆死也。”

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5:25
所以,“五行存废”问题,也争论了百年有余吧!以后,可能还将继续争论这个问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6:18
大多数中医医家认为,以临床而言,《伤寒杂病论》的使用与实用价值要远远高于《内经》,甚至有医家认为,不学《内经》照样可以诊治疾病,甚或也能成为一代名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6:28
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中医经典著作,真真正正的为临床服务的。确确实实能指导临床治病的经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6:30
所以有医家认为,不学《内经》可以,不学《伤寒杂病论》是不可以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6:36
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是汉代的统治哲学,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甚至日常生活中,没有不套用这种形式的,而《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著作,可为什么在《伤寒论》112方及《金匮要略》262方中,没有用“五行说”去指导这些方剂、去辨证论治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6:42
因为医经与经方不是一个学派。有学者考证,《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6:48
《伤寒杂病论》与《内经》无关,与“五行说”无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3 16:57
以临床而言“五行说”,经方学派《伤寒杂病论》中的112+262首方剂,并未用“五行说”去指导、去理论、去辨证,但临床效果颇佳、并不受影响。如此则“五行说”是否已失去其临床价值!?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3 19: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2:18
大多数中医医家认为,以临床而言,《伤寒杂病论》的使用与实用价值要远远高于《内经》,甚至有医家认为,不 ...

只学《伤寒杂病论》,确实能成为名医,是能成为治病的名医,但在理论上似乎是缺点什么;
只学《内经》,确实也能成为名医,是忽悠外行的名医,但临床上却是盲无头绪。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3 19:5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6-23 15:58 编辑

  我只是从临床上证实《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基本上与五行学说无关,但单从临床上证实是远远不够的,也是缺乏说服力的。先生从文献考证方面证实《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无行学说无关,这一结论,对五行学说的拥护者说来,毫无疑问是灭顶之灾,面对这一事实,任何五行学说的拥护者,均哑口无言了。
  先生的这一发现,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成果,这里毫无夸张之意。
  祝贺先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何时来北京,俺请先生喝酒。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3 20:05
dffaaoo 发表于 2018-6-23 16:02
脑和中医的肺有非生理反应联系,中医的肝和中医的肺有非生理反应联系,中医的肾和中医的肺有非生理反应联 ...

先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3 20:3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0:02
《汉志·方技略》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 ...

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是汉代的统治哲学,所以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甚至日常生活中,没有不套用这种“五行说”的。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通行本《黄帝内经》是有道理的。但仅凭此虽很难否定,作为依据之一应是没问题吧!
--------------------------
先生的考证近似为心所欲了,医经与经方是中医发展的基础,伤寒论是合二者为一炉,确立了中医的地位,故称圣书,这是简而易明的道理,先生也不懂?

  【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吗?五行纪载于商书,只能说是汉代用五行于哲学,政治合思想。而五行水火木金土的实践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形成。先生为什么不考证什么是五行呢?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3 21:0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4:23
历代医家皆认为,《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垫脚石,历代医家无不奉为圭臬。然以临床验之,又无具体的方药可 ...

历代医家皆认为,《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垫脚石,历代医家无不奉为圭臬。然以临床验之,又无具体的方药可用,所以后世医家又非常困惑。特别是不知道如何使用“五行说”去指导临床、去辨证论治。
----------------------------------
内经的医术是针灸治病,伤寒取经方用于内经之理,而为中医经典。先生如果不知【如何使用“五行说”去指导临床、去辨证论治。】,你就读伤寒呀。

以《内经》而言“五行说”,其目的是构建了庞大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去归类、去推演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五行说”屡遭世人诟病。--------------------------------------
  【《内经》而言“五行说”,其目的是构建了庞大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说的好。【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去归类、去推演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话说的不对,五行是天地之间万物生化的动力,五行行的是气,气化运功包含五气相生,阴阳相生,太少之五音相生,即天五行充满生生不断的新生之机,地五行成为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人体生于天地合气,即天五行与地五行的气交之中,因此五行是人类之生的生化理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3 21: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6:18
大多数中医医家认为,以临床而言,《伤寒杂病论》的使用与实用价值要远远高于《内经》,甚至有医家认为,不 ...


大多数中医医家认为,以临床而言,《伤寒杂病论》的使用与实用价值要远远高于《内经》,甚至有医家认为,不学《内经》照样可以诊治疾病,甚或也能成为一代名医。
-------------------------------------
先生说的太实际了,中医行术无道,西风一吹,无家可归,纷纷认賊作父,跪拜西理为道。中医弃道重术,走向没落之痛,还不应惊醒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3 21:2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6:28
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中医经典著作,真真正正的为临床服务的。确确实实能指导 ...

你呀,读书越多越糊涂,【《伤寒杂病论》】的理是什么?何为六经,何为六病,何为人体的构造,何为人体的生命?阴阳是什么?五行是什么?医有道医,有儒医,有易医,不读内经,你能说明伤寒的理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3 21:3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6:57
以临床而言“五行说”,经方学派《伤寒杂病论》中的112+262首方剂,并未用“五行说”去指导、去理论、去辨 ...

先生不懂五行,还是搞好你的本职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3 21:5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23 13:58 编辑

      阴阳五行的历史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好事,说明阴阳五行现在还活着,没有灭亡。历史上许多理论都灭亡了,不存在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我上了手术台,我不会使用进化论、生物物理学指导我的手术!老师带我做阑尾手术,先讲阑尾的进化与退化?讲生物化学?为什么每一个方剂都要讲清楚金木水火土呢?你在开药方的时候是不是先要考证这个方剂在汤液经里有没有?在考证这个方剂在汤液经之前是怎么回事,一直考证到神农尝百草,是什么草?考证到每一味药长在哪个山水……,考证不完,就不开药??
      习近平、李克强作报告,没有看到引用资本论原话!看不到资本论的踪迹,你考证出什么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有争论,全世界争论的太剧烈了,说明马克思主义有活力。就看你的立场是站在哪一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3 22:09
     训诂考证,是一门学问,但不是唯一的学问,更不是评价学问真伪的唯一标准。训诂专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训诂考证,需要大量的书籍、资料与证物,在新华书店买几本书,那都是别人已经训诂考证过的,业余搞考证训诂,只能是人云亦云,你拿不到别人拿不到的资料与证物,只能人云亦云。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4 08: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07:25
所以,“五行存废”问题,也争论了百年有余吧!以后,可能还将继续争论这个问题。

一个学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一个聪明睿智的学者,一个鼎鼎有名的中医人,本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越来越成熟,能够高瞻远瞩地,全面的认识岐黄学,从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知道为什么,金栋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反而越来越糊涂了,居然怀疑起中医经典了,竟然调侃起阴阳五行理论了!呜呼,真是人心不古啊!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09: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09: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09: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09:5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6-24 08:58
一个学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一个聪明睿智的学者,一个鼎鼎有名的中医人,本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越来越成熟 ...

千版主说:“居然怀疑起中医经典了。”

鄙人不才,古代医家早已有之。如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读法第三》曾说:“吾侪今日读《内经》,当以怀疑的眼光读之,不当盲无别择,一味信仰。遇不可解之处,曲为之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0: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0:02
《汉志·方技略》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 ...

近代著名学者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0:25
顾颉刚《古史辩·下册·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它在经典上的依据,为《尚书》的《甘誓》和《洪范》。这两篇中,都有‘五行’字样,而《洪范》讲‘水火木金土’的性质尤为明显。”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0: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6-24 10:3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10:25
顾颉刚《古史辩·下册·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 ...

《洪范》始见五行,但尚不具哲学意义(未言生克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0:33
当代学者赵洪钧《内经时代》说:“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以前去。”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6-24 10:5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10:33
当代学者赵洪钧《内经时代》说:“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 ...

《内经》非写于一人之手,一代之时,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几个朝代之丰富完善。成书于西汉,是多数人认同之观点。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0: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1:0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5:25
所以,“五行存废”问题,也争论了百年有余吧!以后,可能还将继续争论这个问题。

以中医理论而言,“五行”不能废,或者说“五行”之“五”不能废。否则,以此构建的庞大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则无法实现。

以中医临床而言,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为临床依据,可以完全放弃“五行说”。

以上这就是鄙人的观点。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4 11:0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6-24 07:44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4 06:57
黄帝内经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是古人探索自然与疾病抗争过程得出的非常粗浅的经验认识、经验理论,这 ...

黄帝内经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
————————————————
  《内经》可不是建立在唯心论的基础上的,而她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科学著作。

  五行学说创立的本旨,是从自然现象中探索出来的规律,尽管牵强附会的地方太多,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相对于巫术迷信思想来说,已经是伟大的进步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对自然原始的、粗浅的认识,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此进入了被淘汰之列。这本是人类认识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结局。

  五行学说本没有错,错就错在后来无限神化五行学说的装神弄鬼者。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1: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1:1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6-24 11:15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8-6-24 10:54
《内经》非写于一人之手,一代之时,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几个朝代之丰富完善。成书于西汉,是多数人认 ...

《内经》每篇完全编辑在一起的全书之成书年代和《内经》每一篇文章成于何时,是两码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1:27
柴胡汤 发表于 2018-6-24 10:54
《内经》非写于一人之手,一代之时,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几个朝代之丰富完善。成书于西汉,是多数人认 ...

就以《灵兰秘典论》这一篇为依据,分析一下《内经》能否成书于西汉?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4 11:2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4 07:08
又来了,内经一多半的内容与经络有关,经络理论难道不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您是一边反对 ...

经络理论难道不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

————————————————
  经络循行路线固然有误,但那属于科学不发达时期的必然现象,现在科学发达了,已经明了了,那就纠正过来吧。

  实事求是、客观理性,是做学问者必须遵守的原则。

  理性者的言论,力求反映、服从自然客观规律;反之,非理性者的言论,势必反映、服从自己的主观意志。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6-24 11:32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1: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4 11:42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4 07:33
经络理论中最基本的经络循行就是错误的,如何纠正经络理论的错误?难道学习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直接把经络训 ...

  经络这个名称的本意,就与“神经”相接近。当年将nerve翻译成中文名称“神经”时,肯定是受到了“经络”的启发、影响。否则,为什么不翻译成脉管、筋脉、、、?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1: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24 11:5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4 07:46
问题是人体内根本就不存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不准解剖的时代,神仙也弄不明白经络的循行路线。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2: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4 13:1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10:25
顾颉刚《古史辩·下册·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 ...

顾颉刚说的是正确的,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思想是对宇宙系统运动实践的观查和测量的结晶,《内经》以文字的行式纪载了宇宙运动形成的气化和生化的规律,是对《甘誓》和《洪范》的全面阐释,先生为什么不读呢?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4 13:3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4 10:30
1900年前后,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否定五行的思潮,恽铁樵曾说:“戊戌而后,校中文课,偶涉五行,为师所呵叱&# ...

1900年前后,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否定五行的思潮,恽铁樵曾说:“戊戌而后,校中文课,偶涉五行,为师所呵叱①。”严复在讲演的时候,就曾经说:“金胜木耶?以巨木撞击一粒锡,孰胜之邪?!” ----------------------------------------可怜恽,严二位不懂医学的五行。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学者。他在1923年5月的《东方杂志》上,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率先批判阴阳五行。他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嘻!吾辈生死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他因此而发出来这样的感慨:“学界之耻辱,莫此为甚矣!”
--------------------------------------如此空洞无物的口号,只能欺骗你这样的白痴。

章太炎在1926年的《医界春秋》上,发表文章“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主张废除五行,他认为:“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有人对此提出批评意见,他反驳说:“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夫中医不可废也。然或谓中医为哲学医,又以五行为可信。则前者近于辞遁,后者真令人笑耳!
-----------------------------------【“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五行不是哲学,是哲学吸纳了五行。中医的五行是万物生化之源,这是章的悲剧。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3: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4: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4 14:0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11:02
以中医理论而言,“五行”不能废,或者说“五行”之“五”不能废。否则,以此构建的庞大的“天人相应”理 ...

以中医理论而言,“五行”不能废,或者说“五行”之“五”不能废。否则,以此构建的庞大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则无法实现。
-------------------不是废不废的问题,而是要实事求事,搞明白医学的五行是什么?生克制化是什么?在临床的表现是什么?

以中医临床而言,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为临床依据,可以完全放弃“五行说”。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临床而言,以桂枝汤论,桂枝味辛金位,芍药味酸木位,甘草味甘土位  生姜味辛金位,大枣味甘土位,五位生五味,没有五行,何来五味?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4: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4: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5:0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11:27
就以《灵兰秘典论》这一篇为依据,分析一下《内经》能否成书于西汉?

篇中“中正”、“州都”之官,是东汉、三国时期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不知此篇《灵兰秘典论》如何能跑到西汉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5: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15:03
篇中“中正”、“州都”之官,是东汉、三国时期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不知此篇《灵兰秘典论》如何能跑到西 ...

有学者考证,《灵兰秘典论》这一篇是南北朝时期齐梁间人全元起注释《素问》是补入的,可备一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4 16:1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6-24 16:23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0:26
中医四部经典成书于东汉时期,最有争议者当是《内经》——即《素问》和《灵枢》了,余者三部当无异议。

今本《内经》共162篇文章,确实是非一人一时之作,但是将这些论文编辑在一起合成两本书,当是一人或同时代多人之所为。

另外,今本《内经》实际是两本著作,即《素问》和《灵枢》,所以应该当作两本著作对待。就以《素问》成书年代分析(运气七篇大论除外),像曹魏以后才有的“中正”、“州都”这样的官职,其成书年代怎么回跑到西汉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4 17:43
    阴阳五行学说,历来有争论。现在各人的观点,都是重复以往政治人物的观点。争论无益。看你站在哪个立场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4 18:14
         我赞成阴阳五行是一个完美的理论,对于中医理论而言不可或缺。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辩证法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或者说关系密切。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所以唯物辩证法与阴阳五行学说具有渊源的关系。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4 18: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4 20:35
         记实转载。

      马克思与燕妮在极乐世界,尽情享受幸福与快乐。一日,马克思对燕妮说:我一生的遗憾是不懂汉语,没有去过中国,今天我们去中国看看吧。燕妮说:亲爱的,我随你。
        二人驾祥云一路东行,俯瞰沿途,楼兰古国欧罗巴少女,怀抱盛着小麦的草篓,飘飘然行走在绿茵成行的街道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敦煌人头攒动;周文王演绎八卦;姜子牙垂钓……无限风光,不必悉数。渐渐听到缕缕清音,直串脑颅,冲天而去,燕妮说:夫君,这是什么仙乐?马克思问道:亲爱的,你说什么?燕妮回过神来说:亲爱的,对不起,我不知道这种音乐怎么改变了我的欧洲语言习惯。
二人按落云头,循音而往,只见云雾盘绕,香烟袅袅,金碧辉煌的建筑时隐时现,一位老者仙骨飘逸迎上前来说到:闻马克思伉俪前来,有失远迎,见谅。
         马克思说:同志,我们到了那里?面生的很。
         老者说:此地楼观台,我叫李耳,人称:老子。请到观内品茶。
           说话间,一行来到观内,落座,童子献上茶来。寒暄之后,老子请品茶。
马克思揭开茶杯盖子,一缕清香直透心肺,品一口,神清气爽,说到:比咖啡清新的多。一边品茶,放眼望去,四壁六合之内别无长物,案头仅有竹简数十册。
          马克思问道:请问老同志,此为何物?
         老子答道:道德经5000言。简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马克思一边翻看,一边疑惑,不懂汉语,更不懂古汉语。
           翻译成英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man must conform to the earth, earth to heaven, heaven to Tao and Tao to nature"(人反映地球。地球反射天堂。天堂反映了道路。这种方式反映了它自己的本性)另一位翻译为:The person reflects the earth. The earth reflects heaven. Heaven reflects the Way. And the Way reflects its own nature."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Tao Sheng one, life two, two birth three, three things.)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There is a mixture of things, born out of birth." Very lonely! Independence does not change, but weeks are not dangerous. I do not know whose son is like the first emperor; I do not know its name, the word "Dao".)
        翻译成英语,还是不知所云。
        马克思一脸疑惑;老子无可奈何。
         随从者建议:需要一个中介人,马克思熟悉这个中介人,而这个中间人懂得中国古代文化。哪个人合适?有智者推荐黑格尔,急招黑格尔到楼观台。
          黑格尔解释说:五千言即《道德经》,它参照伏羲先天八卦,以文字形式,重新阐解自然真信息,并融进了如何用元神进入并体悟自然全息的修炼方法,为后人解读伏羲八卦,了解、理解自然留下了宝贵钥匙。
          黑格尔进一步解释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者”
           马克思说,你的书我读过,你看了许多中国书籍的翻译本,十分了解中国文化,对于儒家、封建皇权、封建社会……就行了批评,我不知道你对易经、道德经有如此深刻认识。我还是不知道“道”是什么?
          黑格尔说:先生知道我的辩证法,知道我写的“绝对精神”,我的看法是:“道”就是绝对精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万事万物。除此而外,与之相类似的经典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马克思对黑格尔说:我明白了,我把先生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原来你的辩证法来源于老子的“道”。马克思对老子说:谢谢老同志,你给了黑格尔辩证法,也间接给了我唯物辩证法。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正说,意思是“无中生有”,反过来说,就是“有而化无”。
        马克思、黑格尔、老子楼观台论道,被量子通信把信息瞬间发到整个宇宙,爱因斯坦、霍金闻讯而至,宾再拜稽首,寒暄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比利时化学家、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等,不期而至。
           众曰:唯心主义不知道绝对精神之前是什么?唯物主义不知道物质之前是什么?物质与精神、宇宙发展的结局是什么?
           “易”的回答是:无中生有,有而化无。闻此,各驾祥云,眾皆散去。
            草书记实。云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4 20:40
         阴阳、五行的观念,大约起源于伏羲-女娲时代,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通常认为:五行说是在太极阴阳说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是中国文化的骨架。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        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2.        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3.        源自天之五星
4.        源自手指的计数
5.        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邹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阴阳对立的关系。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一个学说。邹衍把阴阳、五行融合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个转折点,分界线。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与同时代的《淮南子》对于此前的阴阳五行进行了整合与统一。
          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纳,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阴阳五行学说进一步完善。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替代了阴阳与五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应用于各个领域。《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中蕴含着五行,五行中包含着阴阳。“肾阳”是五行中的肾,阴阳中的阳。“肾阳”不能拆开了!这就是阴阳五行中的“肾阳”,远古的,各自独立的阴阳与五行,都不存在“肾阳”这个概念,都不能解释“肾阳”,更不要说肾阳虚,肾阴虚之类的概念了。
      余类推。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内经》之后,阴阳五行学说在脏腑理论中也在不断的发展,《金匮要略》中只有肾气虚,没有肾阳虚、肾阴虚。到了宋朝钱乙,创造了六味地黄丸,才可能出现肾阴虚之说,到了金元四大家,肾为命门之火兴盛起来,肾阴虚,肾阳虚才完善起来。
         阴阳五行,在不同的时代,含义有所区别;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含义也有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五行,我们现代人头脑中的阴阳五行,五花八门,现在中医教材里的阴阳五行,邓铁涛头脑中的阴阳五行,……各人有各自的理解,不同学派有各自的理解,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也就争论不断,没有结果。
      所谓“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hang)列”,排列次序,分类;二是指运行(xing)变化。既是空间的,横向的分类,又具有时间的,纵向的运动,运行意义。
五行生克关系。包含两方面含义:1   循环“生”与循环“克”;2  每一脏与其他四脏的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或者有克无生,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而崩溃。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我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含义如下:1  阴阳对立;2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3阴阳平衡;4阴阳转化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6-24 22:5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4 22:58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6-24 22:24
阴阳五行是客观规律还是理论?

阴阳五行客观规律,阴阳五行学说才是理论。也就是说,阴阳五行作为客观规律可在有人类之前就存在;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只能存在于有人类之后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5 06: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4 12:40
阴阳、五行的观念,大约起源于伏羲-女娲时代,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通常认为:五行说是在太极阴阳 ...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或者有克无生,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而崩溃。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
这一段话,说的很精辟。赞一个!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07:0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24 23:30 编辑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一)、味辛皆属木计19味)
1、木中木桂枝桂心芥子。
2、木中火蜀椒。
3、木中土干姜生姜半夏鸡子黄赤小豆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黄饴矾石苦酒白酨浆酢。
5、木中水附子瓜蒂王瓜根。
(二)、味咸皆属火计17味)
1、火中火旋覆花。
2、火中木大黄石膏杏仁皂角葱白。
3、火中土泽泻升麻黄芪粳米通草。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戎盐栝蒌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6味)
1、土中土人參。
2、土中木甘草。
3、土中火大枣。
4、土中金麦门冬。
5、土中水茯苓知母。
(四)、味酸皆属金:(计14味)
1、金中金五味子胡麻油山萸肉。
2、金中木枳实柴胡雄黄葱叶。
3、金中火豉。
4、金中土芍药龙胆草阿胶。
5、金中水薯蓣代赭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4味)
1、水中水地黄。
2、水中木黄芩薤白麻黄栀子韭叶牡丹皮。
3、水中火黄连芒硝硝石栗子。
4、水中土白术苦参。
5、水中金竹叶。

  上述药物,经方中有没有?
      哪一个方剂使用的中药没有四气五味?经方中的中药有没有四气五味?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07: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07:10
     上述药物,经方中有没有?
      哪一个方剂使用的中药没有四气五味?经方中的中药有没有四气五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07:11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07:36
      张仲景不知道四气五味?112方与四气五味无关?张仲景以及张仲景之前的医生组方的时候,不懂得四气五味?发人深思!匪夷所思!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07:38
     训诂考证的结果与临床实际相反!怎么办?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5 07:3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01:51
千版主说:“居然怀疑起中医经典了。”

鄙人不才,古代医家早已有之。如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群经见智 ...

人家说的是“遇不可解之处,曲为之说。”,不是你那样全盘否定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07: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07: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5 07:5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6-24 23:59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4 23:05
不懂装懂,可笑至极。五脏之间不具备生克关系,现代生理明确的告诉我们五脏六腑通过神经系统协调工作,心 ...

除了那点可怜的西医知识,天天拿出来显摆,一点中医素养也没有。凡发言除了神经,就是泌尿系统什么的,你在中医论坛就是个混混!中医不通,西医不精,还善于以现代科学家自居,动辄否定这个,反对那个,真是个光腚撵狼的主儿! 如果你 真有本事,请把你治愈的临床病例发几篇上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08:2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25 00:22 编辑

    【   ……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这个“硬”字,需要训诂考证。  【   ……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这句话只有现代出版的《伤寒论》以及讨论《伤寒论》的文章中使用。我在上世纪70年代看到的《伤寒论》中是  【   …… 心下因,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有的书中  【   …… 心下因鞥,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其实这三个字(硬、鞭、鞥)都不正确,正确的写法是“革更”。这是训诂考证的作用,说明这四个字的演变关系,为什么现在用这个硬字?硬、鞭、鞥、“革更”这四个字的含以上有哪些细微的差别。训诂考证不能因此得出这一条的论述与方剂是错误的结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08: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4:35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心,愈在 ...

五脏病之何日起、何日愈、何日甚、何日持,与四时有关系吗?与五行说有关系吗?临床是否如此?同道认同吗?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09: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09: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09: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6-25 09:3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4 11:27
就以《灵兰秘典论》这一篇为依据,分析一下《内经》能否成书于西汉?

今医所用《内经》,经王冰编辑而成,今人无以见内经古本,据序言,多有错乱。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10: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5 10:1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5 02:13

这些,和神经针灸有关系吗?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10: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5 10:2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8-6-25 02:17
我是在告诉你,不要以为只有你懂中药。。。。。。

懂中药的人,古今往来何止千千万万,太不足为奇了。你说说你是扎哪根神经治愈了青春痘?扎哪根神经治愈了急性腹膜炎?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10: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10: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25 11:0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3 14:35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心,愈在 ...

五行学说的不足之处,金栋先生谈的就是其一。也就是现代人说,五行学说是机械的辩证法。五行思想的价值是,他开启了,联系的、整体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开创和建造的联系、间接的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他却把万物归为5类,并把金木水火土的联系关系,完全的套用在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上了。这是五行机械,僵化的不足和错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4:24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肝见(现)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这是用天干附“五行相克说”推演预测人体之死期,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世人诟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4:40
《素问·刺热篇》说:
“肝热病者……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心热病者……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脾热病者……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肺热病者……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肾热病者……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五脏病之预后死期,以天干附“五行相克说”来推演,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世人诟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15:19
      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身与世上不同人运用五行学说干事情,是两回事。有的人用错了,或者故意歪曲,经过实践的检验,就被扬弃了。
     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哲学理论,是指导建立医学理论(或者其他具体理论)的,原则上哲学理论不能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例如:唯物辩证法不能直接用于修铁路,盖高楼……;阴阳五行也不能直接用来开处方、做手术……。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5 15:3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5 06:24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肝见(现)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 ...

“肝见(现)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 ...
-----------------------------------------
这里是以出现真脏脉后,推论死期。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并不是泛泛地说哪一个脏器病后的死期,请不要断章取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5:57
《灵枢·经脉》说: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脉也,肺者皮毛之合也]……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其口唇,口唇](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肾]脉也,[肾者骨之合也]……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以上缺手厥阴经之内容。
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25 16:57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6-25 18: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5 08:57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 ...

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饮食选择要禁忌的一点,就是嗜盐的问题,高血压患者要控制盐的摄入,盐摄入过多会影响到血液中的容量,血管中的容量增多之后,就会造成血管壁的压力增高,会引起血压居高不下不好控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25 18: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5 08:57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 ...

        请先生自己说说,你有多少病例证明,全然不顾?象这样的病人先生一辈子见了几个?临床……全然不顾的结论从何而来?自己瞎想的吧?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8-6-25 19: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25 20:1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5 14:40
《素问·刺热篇》说:
“肝热病者……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心热病者……壬癸甚,丙丁大 ...

原来先生不懂科学呀,先生知哥德巴赫猜想吗?有结果无证明,五行有结果,先生可以证明其对否呀,你不证明,又如何质疑?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