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7 14:43
标题: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中医经典著作。传统观点认为,该书是以“《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经理论为依据编撰而成。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之理,是以“《素问》《灵枢》《难经》”等医经理论为依据,来制定其治法、方剂和药物组成。

试问,在《伤寒论》112首方和《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有哪些方剂是用《内》《难》中哪一篇、哪一句的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7 15:03
这问题提的太难。这是正经中医问题,要下点功夫把中医基础理论和伤寒论方方义串讲起来,这种正经学问在论坛里是不谈的。五行学说生克关系,一共十个内容,我请大家介绍,几年了没人理我。
《内经》有那么多内容,《伤寒论》113方,这么多内容您让大家联系起来谈,这题目也太难了吧?

您这不是难为人吗?呵呵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15:18
llyyjj 发表于 2018-7-7 11:03
这问题提的太难。这是正经中医问题,要下点功夫把中医基础理论和伤寒论方方义串讲起来,这种正经学问在论坛 ...

这课题虽大,但是意义也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7 15:21
llyyjj 发表于 2018-7-7 15:03
这问题提的太难。这是正经中医问题,要下点功夫把中医基础理论和伤寒论方方义串讲起来,这种正经学问在论坛 ...

不是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吗!这个问题怎么“提的太难”了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15:22
先生这帖子,又得被五行学说的忠实信徒们所唾骂。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7 15: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15:21
不是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吗!这个问题怎么“提的太难”了呢?!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这话是柯韵伯说的,他也是有感于人们玄化张仲景著作,致使仲景学说脱离本义而发出的提醒。只是多数人没有得到提醒。
现代中医岳美中谈张仲景:
“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
二人是一样的认识,可惜现在的中医,离“质朴”越走越远,不把中医拉向恍兮惚兮不甘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7 16:55
    没关系,请继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7 16:57
这么一个小小题目,简单的象1一样,还值得讨论?奇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7 19:1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7 11:18 编辑

         一切不能与临床实际相联系的医学理论,都是废理论。
     一切不能用于指导诊治疾病的医学理论,都是废理论。
     学习了医学理论,最终不能或无法应用于诊治疾病的,都是纸上谈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7 19:24
       这个简单问题让几位先生纠结了十几年,现在还在纠结??你们有结论了么?还没有结论!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大胆的说出来,大胆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怎么不说话了!
      来势汹汹,悄悄咪咪低头不语,害羞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19:28
先生说一说《伤寒杂病论》的理,行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19:42
试问,在《伤寒论》112首方和《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有哪些方剂是用《内》《难》中哪一篇、哪一句的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先生之问,幼稚可笑。中医理论是整体生化理论,怎能分为一篇,一句的理论。你中医的证书有点名实不符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20:18
llyyjj 发表于 2018-7-7 15:41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这话是柯韵伯说的,他也是有感于人们玄化张仲景著作,致使仲景学说脱离本义而 ...

你呀,歪嘴和尚念经,正经从你口中出来,也变成歪经。【“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什么是仲景之道?是六经之道,是人体之道,读伤寒要同人体病理结合,同临床结合,则至平至易。

【“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症候出于病理,无病理哪来的症候?方剂蕴含药性,无药性怎有方剂?《伤寒》是中医临床大法,法是要执行的,不是说理的。你敢杀人以身犯法,警察就抓你归案,可不是找你说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20:2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7 16:2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7 15:14
   一切不能与临床实际相联系的医学理论,都是废理论。
    一切不能用于指导诊治疾病的医学理论,都是废理论。
    学习了医学理论,最终不能或无法应用于诊治疾病的,都是纸上谈兵。

  你引用的这三句话是我说的,而金栋先生之“《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不正是对与临床实际相联系的医学理论进行争鸣吗?
  老先生若不服的话,可否与金栋先生过上两招?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20:28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7 16:29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7 16:18你呀,歪嘴和尚念经,正经从你口中出来,也变成歪经。【“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什么是仲景之道?是六经之道,是人体之道,读伤寒要同人体病理结合,同临床结合,则至平至易。
请一吐了之先生结合临床发表自己的观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7 20:4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7 12:42 编辑

     请仁海先生结合临床发表自己运用阴阳看病成就!!!
     你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你不敢回答。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20:46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7 16:4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7 12:57
这么一个小小题目,简单的象1一样,还值得讨论?奇葩!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7 15:14
   一切不能与临床实际相联系的医学理论,都是废理论。
    一切不能用于指导诊治疾病的医学理论,都是废理论。
    学习了医学理论,最终不能或无法应用于诊治疾病的,都是纸上谈兵。
——————————————————————————————————————————————————————

   你引用的这三句话是我说的,而金栋先生之“《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不正是对与临床实际相联系的医学理论进行争鸣吗?
  老先生若不服的话,可否与金栋先生过上两招?

点评 中西医融合观
  挑拨离间啊!逗你玩。

    这么一个小小题目,简单的象1一样,还值得讨论?奇葩!
——————————————————————————
  中西医融合观老先生,就要出来指点一下江山,激扬几下文字了,欢迎登台亮相。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7 20:50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7 16:5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7 16:40请仁海先生结合临床发表自己运用阴阳看病成就!!!
     你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你不敢回答。

  《伤寒论》是中西医融合观老先生家的独家藏书,别人都没学过,俺哪里还能见得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7 21:1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7 19:28
先生说一说《伤寒杂病论》的理,行吗?

《伤寒杂病论》的理是什么?看看班固怎么说: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班固《汉志·方技略》

经方是什么?


经方古代记载医方之书。姚明煇《汉志注解》:“经方者,乃上古相传之医方,后世莫能出其范围,故冠以经名也。”或谓久经实践检验的效方,称之为经方。此与“时方”对举之“经方”涵义不同。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第四章 经方学派》认为:

“经方”这个概念,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经方”概念是不一样的。

前期(汉)“经方”的概念就是经验方(简称验方),经验方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创造的经验。《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经方十一家是指经验方而言(汉以后,如晋陈延之《小品方》、晋葛洪《肘后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皆属经验方)。

后期的概念是“经论方”,所谓“论”是指仲景方,就限定在张仲景那几百个方子上(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宋以后所称的“经方”实际就是指张仲景的方子。

经方是从宋以后兴盛起来的。宋以前没有“经论方”这个概念,宋以前还没有把张仲景尊为医圣,《伤寒论》也还没有提到这个高度。经论方的突起是在宋以后,这个时候就有“经方”、“时方”两大壁垒了。时方的代表是陈师文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所谓“时方”就是时行的方子。不能说时方都是新创新的方子,只是当时医生习惯用的方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7 21:1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21:13
《伤寒杂病论》的理是什么?看看班固怎么说:

班固所说的“经方”,是否就是《伤寒杂病论》之理?!读班固之“理”,是否如柯韵伯所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7 21:26
《汉志·方技略》经方家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宋·王应麟《汉志考证》说:“《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纪原》:‘《汤液经》出于商伊尹。’《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说:“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数十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

金栋按: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当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日本汉方医学大家大塚敬节先生,及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等学者考证,认为《伤寒论》乃取材于《汤液经法》,与《内经》无渊源关系。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数十,明抄本作“十数”),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以上乃杨绍伊所本的部分考证依据。

据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考证,今本《伤寒论》包括《汤液经》、张仲景《论广》和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三部分组成。并认为王叔和并非张仲景的衣钵弟子,不属经方家学派,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属于岐黄学派,即医经家。王叔和在对仲景《论广汤液》的基础上,重新编次整理,从而加上了一些岐黄学说,结果误导中医界几千年,从而使中医界许多志士仁人误认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内经》有关。但亦有不同意此说者。从医学流派而言,《内经》与《伤寒论》不属一个流派。一个是医经学派,一个是经方学派。《内经》重于中医理论,而《伤寒论》重于临床。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说:“《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代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以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值得称赞者,作者以深厚的经学功底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中张仲景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为晋太医令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师承脉络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在编排条文时,他判断出哪些是商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即张仲景弟子整理其师的遗留论述),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前言》)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说:“仲景书既有他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皇甫谧《甲乙经序》‘论广’一词可作明证;又有他编辑、总结汉末以前各重要医书的重要内容,而《伊尹汤液》构成了《伤寒论》的主体内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7 21:2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7 13:31 编辑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你在自己的诊所中开处方的时候试问:你开的方剂中,有哪些方剂是用《内》《难》的阴阳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换言之:你是怎么样运用阴阳看病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7 21:34
      先生坐在自己的诊所里,运用阴阳看病。病人看西医,先生运用阴阳逗着玩;病人看中医,先生运用阴阳,先拿学费来!病人当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于是乎:无论什么社会看病都应该免费,我这个诊所运用阴阳看病要收费。
       最终,运用阴阳把钱忽悠到手了。
   运用阴阳看病,玩完了。你头脑里没有五行,就不用玩了!
         你在这个论坛里,拿什么玩?剆奔呀!

  阴阳既不能看西医的病,也不能看中医的病,根据先生的公式,阴阳就是废理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21:3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7 20:18
你呀,歪嘴和尚念经,正经从你口中出来,也变成歪经。【“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什么是仲景之道?是六经 ...

你说,我哪句话离开临床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7-7 22:02
          最好别说空话。请实际一点。
      请坚持认为〈内经〉能指导〈伤寒〉的先生们解释一下,“伤寒”这一条。内经是怎样指导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22: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21:13
《伤寒杂病论》的理是什么?看看班固怎么说: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班固《汉志·方技略》
----------------------
  哈哈,先生喝多啦,怎的答非所问?我问【《伤寒杂病论》的理】,你答【经方者】立方之理。这里有寒吗?寒如何为病?什么是杂病?杂病病在那里,病因是什么?如果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的理】,书名应是【经方论】而不应是【《伤寒杂病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23:2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7 22:02
最好别说空话。请实际一点。
      请坚持认为〈内经〉能指导〈伤寒〉的先生们解释一下,“伤寒 ...

我哪一句是空话?倒是先生中医槪念不明,出口便是病句,比如,【〈内经〉能指导〈伤寒〉】,是《伤寒论》《内经》,不是〈内经〉能指导〈伤寒〉。又如,伤寒是词,不是【“伤寒”这一条。】,《内经》也没有指导过。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7 23:3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21:19
班固所说的“经方”,是否就是《伤寒杂病论》之理?!读班固之“理”,是否如柯韵伯所说“仲景之道,至平 ...

班固所说的“经方”,怎是《伤寒杂病论》之理?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病?先生指鹿为马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07:1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7 23:20 编辑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试问,在《伤寒论》112首方和《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有哪些方剂是用《内》《难》中哪一篇、哪一句的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
         请作者及其支持者先拿出自己的看法。
           这个简单问题让几位先生纠结了十几年,现在还在纠结??你们有结论了么?还没有结论!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大胆的说出来,大胆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怎么不说话了!
      来势汹汹,悄悄咪咪低头不语,害羞了???

    请大家围绕主题发言。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8 07:28
标题: 聪明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8 07:44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8 07:01
经方药方时方都有方字,方字在内经讲的非常清楚,《八正神明论篇》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 ...

说的好,言不离宗。方者,五行方位也。聪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08:33
       用历史考证小说,用考证的结论推翻历史!!用内经考证伤寒,用考证的结论推翻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8 15: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21:19
班固所说的“经方”,是否就是《伤寒杂病论》之理?!读班固之“理”,是否如柯韵伯所说“仲景之道,至平 ...

有道是神农尝百草而立《本草经》,伊尹调百味而创《汤液经》,仲景广汤液而撰《伤寒论》。从《本草经》、《汤液经》到《伤寒论》,“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一脉相承。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乃仲景《伤寒杂病论》之“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8 16:1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8 04:33
用历史考证小说,用考证的结论推翻历史!!用内经考证伤寒,用考证的结论推翻内经!

那么,你找出证据反驳嘛。找不出证据,干着急不顶;话再多,都是废话。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17:0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07:28
有道是神农尝百草而立《本草经》,伊尹调百味而创《汤液经》,仲景广汤液而撰《伤寒论》。从《本草经》、 ...

       孙思邈的千金方,景岳全书……跟着谁走了?张仲景就不能看看内经,从中学习一点知识?先生你不学习一点西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17:07
        孙思邈的千金方,景岳全书……跟着谁走了?张仲景就不能看看内经,从中学习一点知识?先生你不学习一点西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8 17:08
       请大家围绕主题发言。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试问,在《伤寒论》112首方和《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有哪些方剂是用《内》《难》中哪一篇、哪一句的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
         
请作者及其支持者先拿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8 17: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15:28
有道是神农尝百草而立《本草经》,伊尹调百味而创《汤液经》,仲景广汤液而撰《伤寒论》。从《本草经》、 ...

先生说的对,【神农尝百草而立《本草经》】,立百草之气味。【伊尹调百味而创《汤液经》】,立药味之方剂。【仲景广汤液而撰《伤寒论》】,仲景推广汤液经,用于《伤寒论》。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说的是经方之理,怎是【《伤寒杂病论》之“理”】呢?先生误解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8 19:3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8 17:13
先生说的对,【神农尝百草而立《本草经》】,立百草之气味。【伊尹调百味而创《汤液经》】,立药味之方剂 ...

《伤寒杂病论》不就是“经方”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8 19:3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21:13
《伤寒杂病论》的理是什么?看看班固怎么说:

因为《伤寒杂病论》就是“经方”,故经方之理即是《伤寒杂病论》之“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8 19:5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19:30
《伤寒杂病论》不就是“经方”吗!

《伤寒杂病论》是·人体六经治病之法,是病治,可不是经方。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8 21:2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15:28
有道是神农尝百草而立《本草经》,伊尹调百味而创《汤液经》,仲景广汤液而撰《伤寒论》。从《本草经》、 ...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乃仲景《伤寒杂病论》方剂之“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8 21:5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21:24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

全文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ykqq.html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06:24
参考书目
[attach]13207[/attach]
[attach]13208[/attach]
[attach]1320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06:25
[attach]13210[/attach]
[attach]13211[/attach]
[attach]1321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06:28
[attach]13213[/attach]
[attach]13214[/attach]
[attach]1321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06:31
[attach]13216[/attach]
[attach]13217[/attach]
[attach]13218[/attach]
[attach]13219[/attach]
[attach]13220[/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7:2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8 23:55 编辑

        《汉志·方技略》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
     1    班固所说的“经方”,是否就是《伤寒杂病论》方剂之理?!读班固之“理”,是否如柯韵伯所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班固是不是看过,学习过《伤寒杂病论》。
          请金栋先生明示。
    2    金栋先生引经据典,但是金栋先生没有给与自己的明确答复,【班固所说的“经方”,是否就是《伤寒杂病论》方剂之理?!】?既然班固所说的“经方”,就是《伤寒杂病论》方剂之理,那么班固所说的“经方”就是《伤寒杂病论》方剂。请金栋先生和明示。
    3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班固《汉志·方技略》

     诚如:金栋先生之说,经方就是《伤寒杂病论》方剂之理,请先生说说:五苦六辛”是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8:09
         
         《汉志·方技略》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就是《伤寒杂病论》之理,也是《伤寒杂病论》方剂之理。也就是说,班固深入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后,作出的总结。是不是这个意思?
        请先生明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8:1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9 00:51 编辑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本来是讨论《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金栋先生绕了一个弯,讨论艺文志与《伤寒杂病论》之间有直接联系,艺文志总结了《伤寒杂病论》的理,因此反证《伤寒杂病论》与《内经》无关?
      请金栋先生明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8:46
        经方:古代记载医方之书。姚明煇《汉志注解》:“经方者,乃上古相传之医方,后世莫能出其范围,故冠以经名也。”或谓久经实践检验的效方,称之为经方。此与“时方”对举之“经方”涵义不同。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第四章 经方学派》认为:
       “经方”这个概念,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经方”概念是不一样的。
前期(汉)“经方”的概念就是经验方(简称验方),经验方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创造的经验。《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经方十一家是指经验方而言(汉以后,如晋陈延之《小品方》、晋葛洪《肘后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皆属经验方)。
         后期的概念是“经论方”,所谓“论”是指仲景方,就限定在张仲景那几百个方子上(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宋以后所称的“经方”实际就是指张仲景的方子。
      经方是从宋以后兴盛起来的。宋以前没有“经论方”这个概念,宋以前还没有把张仲景尊为医圣,《伤寒论》也还没有提到这个高度。经论方的突起是在宋以后,这个时候就有“经方”、“时方”两大壁垒了。时方的代表是陈师文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所谓“时方”就是时行的方子。不能说时方都是新创新的方子,只是当时医生习惯用的方子。
============================================
       1    姚明煇《汉志注解》:“经方者,乃上古相传之医方,“  任应秋: 前期(汉)“经方”的概念就是经验方(简称验方)与班固说的经方,是不是一回事??《伤寒杂病论》里的方剂是不是经验方?这可是班固铁定的“经方”,班固铁定的“经方”之理。
       2   《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经方十一家是指经验方而言(汉以后,如晋陈延之《小品方》、晋葛洪《肘后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皆属经验方)。
        这种分类符合事实吗?!!汉朝以后的方剂,成了经验方,没有医理,没有四气五味,没有辨证论治……的经验方!!
      3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想过没有:经方是什么?为什么后世人拿《伤寒杂病论》惹出这么多祸害??
      4    姚明煇《汉志注解》:“经方者,乃上古相传之医方,“  任应秋: 前期(汉)“经方”的概念就是经验方(简称验方)
            自己随便这么一说,有什么根据?这些现代人张口一胡诌,忽悠的一大群人不安生,惹出多少祸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9:08
   一个历史学家(班固),怎么能够给一个医学家(张仲景)讲解、规定一部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之理!那不是郭沫若讲解外科手术原理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09:1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9 07:29
《汉志·方技略》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 ...

“五苦六辛”,《汉书》注家无解,医家中至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始有说,殊牵强。以《汉书·律历志》为据,实乃“天六地五”之推演。

《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十一而天地之道毕。”

以《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推演《汉书·艺文志》“五苦六辛”,最靠谱。天、六属阳,地、五属阴;辛、六属阳,苦、五属阴。故“五苦六辛”,阴阳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9:1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9 01:17 编辑

      《伤寒杂病论》也不可能仅仅来源于汤液经,而且至今为止,汤液经的原貌没有人知道。不能只拿汤液经说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9 09: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9 05:08
一个历史学家(班固),怎么能够给一个医学家(张仲景)讲解、规定一部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之理!那 ...

  哈哈,笑煞了。

  你的“中西医融合观”是否在给一个医学家(张仲景)讲解、规定一部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之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9 09:18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9 05:20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05:10
以《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推演《汉书·艺文志》“五苦六辛”,最靠谱。天、六属阳,地、五属阴;辛、六属阳,苦、五属阴。故“五苦六辛”,阴阳而已!

说得好。大赞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09: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21:24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

详玩之,《汉志·方技略》“经方”这段话,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后世所谓之“八纲”已寓其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9:2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01:10
“五苦六辛”,《汉书》注家无解,医家中至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始有说,殊牵强。以《汉书·律历志》为 ...

       胡希恕可以评价《伤寒杂病论》,张子和怎么就牵强附会了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9:26
          “五苦六辛”一词出自《汉书•方技略》,古代医书中都未对其有过详细记载,现代医家比较推崇张子和对其所作出的解释,即“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辛者,六腑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

有五苦六辛作用的方剂如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9:27
       “五苦六辛”一词出自《汉书•方技略》,古代医书中都未对其有过详细记载,现代医家比较推崇张子和对其所作出的解释,即“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辛者,六腑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

有五苦六辛作用的方剂如下:
•        芍药汤
:芍药汤中黄连、黄芩苦寒而入肠道,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为君药。大黄苦寒通里,泻垢凉血,既可助芩连泻火燥湿,又可荡涤湿热积滞,为臣药。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而调和肝脾;当归柔肝活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肉桂辛热,以制苦寒药物伤阳、碍湿之弊,皆为佐药。甘草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疗原则。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之功。方中芍药、当归养血和血,缓急止痛,使血行...
•        地黄丸
用量:每服三十丸,食后开水送下,日三次。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熟干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阴;黄连气味苦寒,入手少阴;草决明子气味咸苦平,入足厥阴;没药气味苦平,入足阳明,能通瘀入络;甘菊花气味辛凉.入手太阴、足厥阴、少阳;防风气味辛甘微温,羌活气味辛甘平,皆入足太阳。乃引经之风药;桂心气味辛甘大热,入足厥阴;光明朱砂气味苦温,入手少阴。此肝虚风动,热气上升,致目不明.攻补皆在难投,故用一味...
•        细辛散
拼音:xìxīnsǎn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细辛散:处方:细辛(去苗.一钱)白术(去芦.一钱)独活(去芦.一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肉桂(一钱)防风(去芦.一钱)厚朴(姜制.二钱)麻黄(去节.二钱)枳实(麸炒.半钱)甘草(半钱)功能主治:治脾脏中风,肉热肌肤,淫淫如虫行;或腠理开,汗大泻,脾肉色不泽,唇鼻黄色。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
•        地黄汤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煎服,日二至三次。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1日2-3次,不拘时候。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生干地黄气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阴;桑白皮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磁石气味辛温,入足少阴;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羌活气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阳;防风气味辛甘微温,入足太阳;黄芩气味苦寒,入足少阳、阳明;木通气味苦平,入手太阳,能泄丙丁之火;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此因男子少壮...
•        乌梅丸
、人参18g、当归12g制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苦、酸(水丸);味微甜、苦、酸(大蜜丸)。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非腺毛单细胞,平直或弯曲,胞腔内充满黄棕色物(乌梅)。糊化淀粉粒团块类白色(附子)。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黄...
•        苓甘五味姜辛汤
拼音:línggānwǔwèijiāngxīntāng英文:概述:苓甘五味姜辛汤记载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茯苓12g、甘草9g、干姜9g、细辛5g、五味子5g,具有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主治寒饮咳嗽。本方为治疗寒饮咳嗽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辨证属寒饮者。该方剂各味中药均具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和促进免疫功能作用,又具有解痉止喘、镇咳祛痰作用...
•        人参丸
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日三、夜一次,不知稍增。加减:若有风气,加当归、独活各三两。方中若加远志二两更妙。《外台秘要》卷十六引《深师方》之人参丸:处方:人参60克桂心牡蛎(熬)薯蓣黄柏细辛附子(炮)苦参各22.5克泽泻37.5克奏门冬(去心)干姜干地黄各30克菟丝子15克制法:上药十三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虚劳失精。用法用量:每服3丸,用酒送下。痹证,加炮附子7.5克;...
•        白芷散
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主治妇人赤白带下,下元虚弱,或经行不止。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下。各家论述:《成方便读》:如带下无虚寒等证,即可于此方求之。白芷独入阳明,芳香辛苦,其温燥之性,为祛风逐湿之专药,以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水谷之所藏,湿浊之所聚,故以为君;女子以肝用事,海螵蛸入肝经血分,其性燥而兼涩,可固可宣,为带下崩中之要药,故以为臣;胎发得血之余气,益阴之中,...
下一页
•             苦参汤
拼音:kǔshēntāng《肘后方》卷二:苦参汤:处方:苦参9克黄芩6克生地黄24克制法:上三味,哎咀。功能主治:治热病,五六日以上热不除者。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煎取300毫升,适寒温服100毫升,日再服。注意:忌芜荑。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补。摘录:《肘后方》卷二《疡科心得集》引《大全》:苦参汤:处方: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大菖蒲功能主治:治一切...
•        半夏散
木香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槟榔3分,桔梗半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前胡1两(去芦头),赤茯苓2两,桂心半两,旋覆花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细辛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六方之半夏散主治肺脏久积痰毒于胸膈不散,少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
•        天麻丸
。用法用量:每服十至十五丸,温酒送下。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下。《圣济总录》卷二十方之天麻丸:组成:天麻、细辛、菖蒲、牛膝、赤箭、地榆、人参、当归、赤芍药、酸枣仁、威灵仙、藁本、防风、独活各二两,苦参三两,炮附子、木香、川芎各一两,桂枝、陈皮各一两半。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温酒送下,日二次。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二十方之天麻丸主治筋痹,四肢挛痹。《仁斋...
•        干姜散
拼音:gànjiāngsǎn英文:概述:干姜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四首。《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方之干姜散:处方:炮姜、桂心、款冬花各半两,炮附子一两,五味子、细辛、白术、炙甘草、木香各三分。干姜15克(炮裂,锉)桂心13克款冬花15克细辛0.9克白术0.9克甘草0.9克(炙微赤,锉)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五味子0.9克木香0.9克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款冬花半两,细辛3分...
•        银翘散
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见《中国药典》一部);本方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金银花、连翘各一两,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竹叶、荆芥穗各四钱,豆豉、甘草各五钱。连翘15g、银花15g、苦桔梗6g、薄...
•        空青散
死。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醋1合,汤1合相合,调散,不拘时候服之,须臾即吐为妙。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四《圣惠》卷六十六:空青散:处方:空青3分(烧过,研细),当归3分,细辛3分,枸杞根3分,猬皮3分(炙令黄),干乌脑3大豆大,斑蝥1分(去头足翅,糯米拌炒,米黄为度)。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蛴螬瘘。发于颈,如枣核在皮中,不能消散,结肿疼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
•        茯苓汤
消,分3服。注意:忌酢物,芜荑。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千金》卷三:茯苓汤:处方:茯苓5两,甘草2两,芍药2两,桂心2两,生姜6两,当归2两,麦门冬1升,大枣30个。功能主治:产后心虚,暴苦心悸不定,言语谬错,恍恍惚惚,心中愦愦。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无当归可用芎藭。若苦心志不定,加人参2两,亦可入远志2两;若苦烦闷短气,加生竹叶1升,先以水...
•        通鼻膏
拼音:tōngbígāo别名:辛夷膏(《普济方》卷五十六)。处方:白芷15克芎藭15克木通15克当归23克细辛23克莽草23克辛夷30克功能主治:治鼻孔窒塞,香臭不闻,妨闷疼痛。用法用量:上药细锉,以猪脂500克,煎令白芷色黄,绵滤去滓,盛于不津器中。候冷,绵裹枣核大,纳鼻中,一日换三次。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圣惠》卷三十七:方名:通鼻膏别名:辛夷膏组成:白芷半两,芎藭半两,木通半两,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9:31
        班固,看过《伤寒杂病论.》吗?同时怎么给《伤寒杂病论》以“理”的?请先生明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09:3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09:21
详玩之,《汉志·方技略》“经方”这段话,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后世所谓之“八纲”已寓其中。

“五苦六辛”,阴阳也。“疾病之浅深”,表里也。“草石之寒温”,寒热也。“通闭解结”、“精气内伤”,虚实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09:43
        我的帖子,就不是给头脑里没有五行,嘴里流动的空气的人看的。谢谢陪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10:59
    “五苦六辛”一词出自《汉书•方技略》,古代医书中都未对其有过详细记载,现代医家比较推崇张子和对其所作出的解释,即“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辛者,六腑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
========================================================
      张子和的这个解释,阴阳五行全都有了。
      按照先生的意见:“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给了《伤寒杂病论》及其方剂以“理”,那就是阴阳五行是《伤寒杂病论》及其方剂的“理”,那么张仲景的理法方药之“理”,就是阴阳五行!
     金栋先生,你以为如何?请明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9 16:3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21:24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16:5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9 09:13 编辑

   班固看没有看过《伤寒杂病论》,他是怎么给《伤寒杂病论》以“理”的?先生一直没有回答。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汉书,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大约公元80年)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伤寒杂病论》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二者相距100多年。《伤寒杂病论》 在后!!!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9 16:59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8-7-9 17:1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16:35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确实是非常的有道理。


其实,大家看伤寒论的处方,都是是方解,没有对处方构成的原因,进行论证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了。在李老师刚才发的一个帖子上,也出现了,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至平至易?因为,有症了,用对方就可以,他可不是简单吗。小孩子什么都不用懂,都能学会。他简单的原因,其实就是伤寒论,更多的还是处于经验医学阶段。三阳证,基本就是实证和热证,三阴证,其实就是虚证和寒证。


伤寒论,比绝对的经验医学是有所进步,他对疾病核心属性进行了归纳。可是,伤寒论,还是停留在疾病现象上的,他还是对疾病现象进行的归类和总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17:1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08:35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21:24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
班固所云的经方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吗?请先生明示。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9 17:16
作为经验和对经验的一些总结,伤寒论,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从中医学的发展和未来的角度,伤寒论就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了。过去听一些人说,日本推崇伤寒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日本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上,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前途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9 17:32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9 13:16
作为经验和对经验的一些总结,伤寒论,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从中医学的发展和未来的角度,伤寒论就没有太 ...

为什么呢?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9 17:3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9 17:32
为什么呢?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至平至易?因为,有症了,用对方就可以,他可不是简单吗。小孩子什么都不用懂,都能学会。他简单的原因,其实就是伤寒论,更多的还是处于经验医学阶段。三阳证,基本就是实证和热证,三阴证,其实就是虚证和寒证。


伤寒论,比绝对的经验医学是有所进步,他对疾病核心属性进行了归纳。可是,伤寒论,还是停留在疾病现象上的,他还是对疾病现象进行的归类和总结。我有事先下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9 17:44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9 13:39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至平至易?因为,有症了,用对方就可以,他可不是简单 ...

你以为《内经》就不是至平至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9 18:11
          班固的经方是指公元前的方剂,与100多年后的《伤寒杂病论》,没有任何关系!班固死了以后100多年,《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才出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0 09:20
      
汉书艺文志 方技略

     卷宗

1.《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语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以上医经共七家,总计二百六十卷。

医经是探求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别死生的界限,又用来揣度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配成适合临证需要的各种药剂。最恰当的药剂的功效,好像磁石吸铁一样,依靠药物的相使作用。技术拙劣的医生违背医理,把轻病治成重病,能把救活的病人致死。

2.《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瘲瘛方》三十卷;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语译】《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瘲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以上经方共十一家,总计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衡量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功用,依照气候感应的适宜用药情况,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来疏通郁闭,解除蕴结,使身体恢复正常。至于治疗失当的医生,用热药加重热证,用寒药加重寒证,使精气内伤,不显现在外表,这是严重错误的治法。所以谚语说:"有病不去治疗,常如得到中等水平的医生治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0 09:33
           方技略是《汉书'艺文志》的一部分。其中内容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经主要是论述医学理论.共7部(家),216卷(按所列各书卷数之和为175卷);经方包括方书、本草、内外妇儿各科及食禁在内的医书,共11部(家),274卷(按所列各书卷数之和实力2助卷);房中是含有封建色彩的性医学书籍,共8部(家),计186卷(按所列各书卷数之和实为191卷);神仙是记录封建迷信但也参杂有医学内容和涉及医药资料,共10部(家),计205卷(按各书卷数之和实为181卷又20篇)。以上共36部(家),880卷。其总卷数之不符,可能由于古书传抄之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0 18:06
        此题目到此结束。班固汉书早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00多年,班固不可能给《伤寒杂病论》一个“理”。
       《伤寒杂病论》的理,只能来源于《内经》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10 19:37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10 19:44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2 09:2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21:26
《汉志·方技略》经方家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宋·王应麟《汉志考证》说:“《内经素问》有《汤 ...

日本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先生,据《康平本伤寒论》分析认为,现在的《伤寒论》有“原文”、“传文”及“追文”或“注文”之分,但它们已混淆在一起了。

有古代学者及医界前辈考证,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主体内容,或“原文”部分,来源于班固《汉志·方技略》“经方”所记载的“《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故《汉志·方技略》所述的“经方”概念,应该适于《伤寒杂病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2 09: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2 09:27
日本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先生,据《康平本伤寒论》分析认为,现在的《伤寒论》有“原文”、“传文”及“追 ...

邢斌《伤寒论求真》认为,《伤寒论》的编撰成书过程,符合“古书通例”——即先秦汉魏古书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长时间”演变的过程。这当中包括了形形色色的“附益”。“附益”包括“后师”对其他书的采借、“后师”的发挥,以及注文的混入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15:12
       有古代学者及医界前辈考证,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主体内容,或“原文”部分,来源于班固《汉志·方技略》“经方”所记载的“《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故《汉志·方技略》所述的“经方”概念,应该适于《伤寒杂病论》。
========================================
       医经,说的是“理”,经方说的是“方”,而不是“理”。能够给与《伤寒杂病论》之”理“的应该是医经!
       医经与经方是古代医学书籍的分类,一分为二,成为一对。
        查看张仲景原序中,没有提及汤液经!汤液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关系,是宋朝林亿等说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15:2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12 07:22 编辑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这是宋本伤寒论的序。


       汤液经,至今未能证实其原貌,不能作为考证的证据,因为汤液经是不是真事,还需要考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15:28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原序中,没有看见“汤液经”
      还请先生明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3 18: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2 09:27
日本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先生,据《康平本伤寒论》分析认为,现在的《伤寒论》有“原文”、“传文”及“追 ...

《仲景经方学术源流及临床辨证特点》

链接如下:

http://www.jdjf999.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3 18:1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13 10:19 编辑

   经方,不是经验方。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康平本是不是一本伪书,尚需要进一步考证,不足为凭。
   只要使用中药,就是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六经即蕴含五行。伤寒杂病论,字字句句,每一个方剂都蕴含着阴阳五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3 18:23
从经方医学源流试论经典经方与泛经方之学术观

链接如下:

http://www.jdjf999.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3 18:27
          查看张仲景原序中,没有提及汤液经!汤液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关系,是宋朝林亿等说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4 07:06
        《灵•经脉篇》则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与脏腑(五脏六腑)相配,把散在的经脉与脏腑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以脏腑为中心的脏腑经络系统,由抽象的概念演变成具体的脏腑经络名称,如下:
       肺手太阴、大肠手阳明、胃足阳明、脾足太阴、心手少阴、小肠手太阳、膀胱足太阳、肾足少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三焦手少阳、胆足少阳、肝足厥阴。
        张仲景把三阴三阳引入《伤寒论》,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在其中。
        伤寒论,直接继承了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4 07:20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伤寒论》之名,六经传变,来源于此。《伤寒论》完完全全继承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15 17:3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7 20:18
你呀,歪嘴和尚念经,正经从你口中出来,也变成歪经。【“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什么是仲景之道?是六经 ...

一吐先生说话,好像常不好懂。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什么是仲景之道?是六经之道,是人体之道,读伤寒要同人体病理结合,同临床结合,则至平至易。
--------------------------------------------
这段话,您到底是同意还是否定“至平至易”这个说法?看不明白。
至于后一半话,我不知道您是给谁说的,和我有关系没有?看不出来。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15 17: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15:21
不是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吗!这个问题怎么“提的太难”了呢?!

至平至易,是讲学习态度的。伤寒论、内经,那么多内容。让大家怎么谈?我请大家给五行十个生克各举一个例子,几年了没有人举出来,您一下子要大家谈113方,岂不是太难了吗?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15 18:01
llyyjj 发表于 2018-7-7 15:03
这问题提的太难。这是正经中医问题,要下点功夫把中医基础理论和伤寒论方方义串讲起来,这种正经学问在论坛 ...

李老师呀,您的要求也很高呀。其实,不是大家不谈,也不是不愿意谈,而是能把这些问题谈清楚的人,太少,甚至是根本没有人能谈清楚。您的这些问题,更多的都是中医人在探索中。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15 20:59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15 18:01
李老师呀,您的要求也很高呀。其实,不是大家不谈,也不是不愿意谈,而是能把这些问题谈清楚的人,太少, ...

我没要求谈清楚,也没要求谈深入。

木生火,对应的是肝生心……一共十个。我只请大家把这十个都列出来,只要这十个关系都存在,就算五行学说成立。
这要求够低了吧?要讲五行学说,就得十个关系,要是七八个,岂不是成四行了?要是列出来五个关系,那不是成二五学说了?

可是,几年了,就是没人讲。您说,大家支持五行学说,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15 21:00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15 18:01
李老师呀,您的要求也很高呀。其实,不是大家不谈,也不是不愿意谈,而是能把这些问题谈清楚的人,太少, ...

您能不能谈一谈?
木生火,肝生心。
火生土,心生脾……您把这十个都讲出来。我看您是支持五行还是不支持五行。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15 22:53
llyyjj 发表于 2018-7-15 21:00
您能不能谈一谈?
木生火,肝生心。
火生土,心生脾……您把这十个都讲出来。我看您是支持五行还是不支 ...

正在写的新中医,就是从我主观目的上,想解决这个问题。慢慢来吧,我们已经等很久了,也不差这一年半载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9-14 22:32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15 05:30
请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脏腑经络与《内经》有没有关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