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征集中医病案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08:46
标题: 征集中医病案
       中西医融合观,已经出了三本书,第四本正在校对出版中。理论已经完成,苦于没有临床实践验证,本论坛人才济济,报告了许多成功病例,我信心满满。我的想法是:请大家把自己的成功病例,发在本帖中,经过中西医对比,找出规律,解决中西医临床实际的中西医融合。汇集后共同出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我也会重新阅读本论坛的相关病例,发到本帖中。
        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支持。谢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08:48
       临证实录选30:柴胡龙牡汤治疗社交恐怖症验案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12 08:49
顶起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08:49
       桂枝加葛根汤治愈重症睑下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08:52
       临证实录选55:近期流感治疗案例之四 流感恢复期正虚余邪未净验案  
杏林童子
2018-2-11 06:13
临证实录选54:近期流感治疗案例之三 高热身痛干咳两剂愈
杏林童子
2018-2-4 10:06
临证实录选53:近期流感治疗案例之二 老年流感高热速愈验案  
杏林童子
临证实录选52:近期流感治疗案例之一 表邪未解邪陷中焦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08:54
    我会把这些病例专门放在一起,进行中西医比对,请作者确认,认可之后,最后汇集出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2 09:02
创意很好,赞一个!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2 09:15
千总也有不少较好的医案,向李先生推荐一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2 16:52
   欢迎千总发表病案,谢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8 15:5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18 07:59 编辑

       我最近治疗一个睡觉打鼾的2岁小孩,西医诊断“腺样体肥大”,要给手术切除之,患儿母亲及姥姥拒绝手术,遂来找我,希望用中药治疗。我予以开方,化痰理气,10剂。患儿应手而愈。
      方药介绍如下:
        法半夏3,姜厚朴5,紫苏梗5,茯苓5,蜜枇杷叶6,盐橘核6,枳实3,海藻10,昆布10,桃仁3,木香3,海浮石10(先煎),蜜紫苑6,浙贝母6,玄参6,煅牡蛎10(先煎),水煎服,日一剂,分多次温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8 16:04
    咽扁桃体肥大又称腺样体肥大(adenoid vegetation),本病为咽扁桃体的的病理性增生肥大,常起于咽部感染和反复炎症刺激。在寒冷,潮湿和气候多变的地区比较常见。儿童期急性传染病、营养不良和体质因素等亦可诱发,本病虽为儿童疾病,但对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却有较深远的影响。   

1、肺经郁热型
苍耳子15g,辛荑花12g,黄芩15g,菊花15g,桑白皮15g,桅子8g,金银花15g,浙贝12g,赤芍15g,路路通12g,枸杞子12g,天花粉10g,桔梗10g。
2、气滞血瘀型
川芎10g,红花9g,白术12g,云苓15g,辛荑花10g,泽泻15g,菊花12g,薄荷10g,黄苓12g,广地龙12g,白芷9g,桔梗10g,鱼脑石12g。
3、肺脾虚弱型
桔梗12g,辛荑花10g,白芷10g,苍耳子10g,淮山24g,广藿香10g,白术15g,党参15g,石菖蒲9g,黄芪24g,云苓15g,薏苡仁24g。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8-9 20:54
支持李先生的创举!并谢谢李先生对笔者几个医案的惠顾!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13 10:47
  金栋医案   


3.1  桂枝加桂汤证案
范某,女,62岁。1988年11月20日诊。气从小腹上冲,发作欲死月余,经多方调治无效。现症:发作时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腹部攻撑难忍,烦躁不安,过后精神萎靡,欲寐不语,肢倦乏力,时头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微。此乃奔豚气病。拟桂枝150g,白芍90g,甘草60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1剂而愈。
按: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中,列方凡三首,所治病机不尽相同。本患乃年老体弱,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气上冲所致,用桂枝加桂汤温补阳气,平冲降逆,其中桂、芍、草之剂量,皆未折合之旧制。方中重用桂枝5两,振奋心阳,平冲降逆,其量之大,恐后人所未及。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桂枝加桂汤》注云:“重用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下达。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又《岳美中医案集·桂枝加桂、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治奔豚气》云:“桂枝原治气上冲证,若加重其量,自可治气上冲甚欲作奔豚者。”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皆加桂枝,验之临床,桂枝之用量每每重用至120g以上,效果甚佳,可谓其效如神,1剂而安。
=================================================
       本例,发作时有没有呕吐?早中晚何时发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16 08:04
   1.2 产后失眠
孙某,女,23岁。1989年11月20日诊。产后40余天,因与家人争吵致近日夜卧不宁,难以入睡,虽服安定等药,效果不著,后改中医调治。现症:失眠多梦,心悸烦躁,头晕目胀,胸胁胀满,乳少纳呆,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血滋阴,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朱砂1g(冲),龙齿20g,炒酸枣仁30g,夜交藤30g,川芎10g,茯苓10g,知母10g,生熟地30g,麦冬10g,五味子10g,远志10g,柴胡10g,合欢花15g,郁金10g,瓜蒌15g,白芍15g,当归10g,甘草6g。水煎服。服药4剂后,夜间已能入睡,继服原方7剂而愈。
按:肝主疏泄而藏血,心主血而藏神。该患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耗损营阴,加之产后失血,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致失眠等症。方中蒌、柴、郁金、合欢、知母疏肝解郁安神,四物汤、麦冬滋阴补血安神,枣仁、夜交藤、五味子、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朱砂、龙齿重镇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药证相吻,效果颇佳。

     肝主疏泄而藏血,心主血而藏神。肝不是西医的肝脏,而是五行中的肝木!
     肝属木,木喜条达,才会有肝主疏泄之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才有心主神。是不是五行啊??为什么心失所养?母病及子啊。
     为什么药证相吻?先生仔仔细细的想过没有?
      错误之处,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31 16:36
      不稳定型宫外孕瘀湿型的中医治疗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刘继民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宫外孕中医认为属少腹瘀血证,故山西医学院及第一附院,根据宫外孕不同时期,创制宫外孕汤、宫外孕Ⅰ号方和Ⅱ号方等,后诸方被选入高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三、四、五版)和周凤梧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山东科技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中,并且现在多种杂志报道,宫外孕中药治疗多为诸方加减。在临症中发现,对陈旧性宫外孕用宫外孕诸汤方,效果很好;但对非陈旧性宫外孕时期如不稳定型,用诸方有时效果并非皆如人愿。

        宫外孕乃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过去多采取手术这唯一的根治方法。近20多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研究,采用非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绩。在笔者接治的宫外孕患者中,多为西医采取输血止血、抗菌消炎等急救措施后,病情渐趋稳定而改用中药治疗。此时已无休克征象,临床表现为阴道持续或间断少量出血、腹痛、贫血面容、神疲乏力,属不稳定型宫外孕。有些患者在服用活血化瘀之宫外孕诸方后,疗效并不乐观,后来经过临床反复实践,体会到加用利湿祛湿药物,效果可明显提高。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导致胚胎、羊水、血液等流入腹腔,最终形成盆腔积液、积水或血肿等。此时因病程较短,尚未形成陈旧性宫外孕。但腹腔之积液,实乃瘀湿相杂之混合物,非独瘀血。

       有鉴于此,笔者参考古方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今方宫外孕Ⅱ号,自拟化瘀渗湿汤治疗由宫外孕而形成之盆腔积液、积血或血肿等,效果很好。如张某,女,36岁,1995年3月23日诊。该患者主因下腹部坠胀疼痛伴阴道出血两天而入院。本院妇产科诊为宫外孕,经保守治疗后,病情渐趋稳定,建议中药治疗。现症:下腹疼痛,有轻微坠胀感,阴道少许出血,面色苍白,头晕,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弱。查尿HCG阴性,血常规WBC 7×10 12/L、RBC 3.0×10 12/L、Hb90g/L。B超报告:子宫直肠窝可见7.6×4.2cm大小的液平面,诊为盆腔积液。证属少腹瘀血、痰湿夹杂,治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之法,拟化瘀渗湿汤20剂后,诸症消失,后复查B超病灶已去。

       化瘀渗湿汤药物组成:当归、茯苓、泽泻各15g,川芎、赤白芍、苍白术各10g,薏苡仁24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20g,丹参24g,桃仁、三棱、莪术各10g,川牛膝20g,黄芪15g。在具体使用该方时,若尿HCG阳性者,加天花粉30g,蜈蚣3-5条,消癥杀胚;腹胀便秘者加大黄、厚朴各10g。该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健脾祛湿之功,可明显促进积液、血肿之吸收,比单纯用活血化瘀之法,效果要优。方中当归芍药散加苍术,健脾祛湿且活血;宫外孕Ⅱ号方,活血化瘀;薏苡附子败酱散(白花蛇舌草易附子),清热解毒利湿;川牛膝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黄芪补气生血。

      综上所云,不稳定型宫外孕乃瘀湿相加之混合物。瘀即瘀血,湿指痰湿,故治以化瘀渗湿汤。均能获满意的疗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8 17:1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8 09:21 编辑

       泄化浊瘀汤治疗浊瘀痹

楼主ly_8993
       2017-12-20 20:51:55
      痛风周某。男,45岁,广东南海人。2013年初诊。患者得痛风病8年,经常复发,每发作则右脚拇趾关节处红肿疼痛,吃西药别嘌醇,两三天后可以缓解。近年来,发作越来越频繁,尿酸始终偏高。今天中午发作,疼痛难忍,痛处红肿,不能按压。察之面色红润油亮,舌红苔黄腻,脉滑。

      处方:土茯苓60g,萆薢30g,薏苡仁30g,威灵仙30g,秦艽15g,泽泻15g,赤芍15g,泽兰15g,土鳖虫12g,黄柏15g,苍术15g,忍冬藤30g,蜈蚣2条,百合30g,车前子30g。 7剂。

      服上方后,当天痛止,第二天肿消。吃完后检查,尿酸已经降至正常。

      嘱咐患者注意饮食清淡,少吃含蛋白高的食物,每天用百合30g、车前子30g,泡水当茶喝。一年多来痛风未发作,尿酸未升高。

用方思路

        泄化浊瘀汤是国医大师朱良春20世纪90年代创制的治疗痛风的方剂。原方共9味药:以土茯苓、萆薢、威灵仙、秦艽、薏苡仁、泽泻祛湿排浊,赤芍、泽兰、土鳖虫活血化瘀。方中以土茯苓、威灵仙、萆薢3味为主药,3药合用,有显著的排尿酸作用。我常加忍冬藤协助土茯苓清热解毒,加蜈蚣助土鳖虫止痛,加黄柏、苍术清热燥湿,加百合、车前子润肺利尿。感觉疗效更好。

      百合、车前子是我从病人那里得到一个民间验方,患者每次发作时煎服一二剂,即大量排尿,病情很快能够控制。后来得知,百合含有秋水仙碱,车前子利尿作用强大,这可能是这首单验方能够发挥作用的道理。这首单验方简单易行,尿酸高患者可以每天当茶喝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痛风是古今中医、西医共同拥有的病名,西医的痛风,内涵比较确切,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的“痛风”病名,最早见于李东垣、朱丹溪的著作,泛指剧烈的关节疼痛,包括现代意义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在内。为了辨证更为准确,治疗更加有效,朱老在1989年提出了“浊瘀痹”的新病名,以代替中医“痛风”的旧病名,获得了中西医界的认同。


        朱老在泄化浊瘀汤后有若干加减法,对于治疗严重的痛风患者,可供参考:局部红肿已化热,加葎草、虎杖、黄柏等;痛甚加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漫肿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关节僵硬加露蜂房、蜣螂、穿山甲;偏热一般处于发作期,加生地黄、知母、寒水石、水牛角;偏寒一般处于缓解期,加炙川乌、炙草乌、桂枝、细辛、鹿角霜;偏虚加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黄芪;腰痛、尿血,加海金沙、金钱草、小蓟、茅根等,以防止痛风性肾炎。
摘自《彭坚汤方实战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8 17:35
        刘渡舟治大结胸证案一则

  李某,女,15岁。病起于外感,高热,39.5℃,头痛,肢体酸楚。至五六日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午后发热更甚,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腹膜炎,准备收住院治疗。其父考虑到经济比较困难,转而求治于中医。切脉弦紧有力,舌质红绛而苔腻,皮肤亢热,腹部板硬疼痛拒按,大便已七日未解,小便短赤,时发谵语。此为邪热内陷,与水饮相互凝结而成结胸证,宜急下之。

  大黄6克、芒硝6克、甘遂末1克(另包)、冬瓜仁15克、苡米15克、桃仁9克、滑石9克、芦根15克。

  先煎大黄等物,汤成去滓,纳入芒硝微沸,再下甘遂末和匀,温分二次服下。初服后约一小时,大便作泻,但不畅快;二服后不久,大便与水齐下,随之脘腹疼痛顿释,发热渐退。嘱令糜粥调养而愈。

  解说:大陷胸汤是治疗大结胸证的主方,泻热逐水的力量较为峻猛,临床施用时要注意药量宜轻,中病即止。尤其是甘遂一物,性猛有毒,难溶于水,不但要注意其用量,而且要用粉末冲服,才能发挥疗效。临床辨大结胸证,要抓住以下特征:一是脉沉紧有力;二是胸腹部位硬满疼痛,按之硬如石。因为其病位比较广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所以称之为大结胸。从诊断角度看,仲景所谓的“按之石硬”或“不可近”,一方面说明了病证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则提示医家,凡临证诊疾,有腹部疾患者必须进行腹诊,亲手切按,以别病情。比如大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二者均可出现高热,脘腹疼痛拒按以及大便燥结不下等症状,但如果在腹诊中发现按其腹而石硬,就属结胸证,否则便是阳明腑实证。

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9月一版一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19 07:3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7 08:06 编辑

      
原创: 王祖望  

          张简斋(1880年~1950年),南京著名中医。诊断正确,组方有序,用药大胆,治病多奇效,有“南张北施(施今墨)”之称。今选张简斋先生典型案例,以供后学学习。
         下元素虚 治饮邪须安冲气
          夏某,风水合病,服疏化之剂,肿势渐消,喘咳未已,不能平卧,口甜,哕呕,涎多,脉沉小。拟用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淡姜、细辛、五味子、甘草、白芍、姜夏、茯苓、陈皮、白芥子。

         此患者咳喘未已,结合风水病史,当属下焦元气素虚,阴盛阳衰,水液输布失常之饮证。盖水性变动不居,射肺则喘咳不能平卧;蓄胃则哕呕多涎。脉沉小(颇类寸脉沉、尺脉微)为下焦真阳素虚,寒饮上盛之“下虚上实”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以温肺化饮之小青龙汤平“水寒射肺”之咳逆倚息不得卧,辅以治痰通用之二陈汤。据王祖雄氏介绍,张简斋先生治病,“不论是治外感时病,抑或内伤杂病时,常以二陈汤作为衬方使用,盖取其通和胃气之意”(《中医杂志》1962年11期)。今合桂枝、细辛、干姜等温药,振胃阳以逐寒水,且二陈汤合白芥子乃治“痰留胁下”(《类证治裁?痰饮》)之名方,可见其组方已面面俱到。

         但须指出,《金匮要略》载下虚上盛之人,服小青龙汤后,易动冲气,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之变。张氏于方中加茯苓一味,即为苓桂五味甘草汤,以截断服小青龙汤冲气上逆之变,设非上工,何能思虑及此。

         秦伯未氏谓:“一般痰饮证,多兼咳嗽喘息,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小青龙汤最为常用。”(《金匮要略简释》)该患者未标明年岁,当属“老慢支”之类,此说可供参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9-19 07:36
      治病必明升降开合之道
张某,女,小溲困难,淋漓不畅,病经两月,遍治无效。近日溺中夹红,腹胀且坠,脉小苔白腻。辛劳中虚,开合失利。治以:升麻、柴胡、当归、黄芪、党参、白术、陈皮、五苓散、滋肾丸、金匮肾气丸、怀牛膝、牡蛎、泽泻。

此系劳淋久治不愈案。方中集多方于一纸,但非杂乱堆砌,通过本案阅读,可了解张简斋先生用药网络之一斑。张氏凭病情舌脉,谓其病系“辛劳中虚,开合失利”。因病久不愈,脾肾交虚,升降失调,开合不利,病机十分复杂。

张简斋先生集《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治“小便不通”之虚证诸方而为此方,以治“内伤劳脾”之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与治“阳虚”之《金匮要略》肾气丸及“阴虚”之滋肾(通关)丸为主。另加牡蛎、泽泻、牛膝。全方计药20味,正方4首。可谓张氏治病,善用复方,颇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风格。

方中以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以升之,辅以化气利水之五苓散与“直走下焦”之牛膝以降之;以肾气丸补下焦之阳虚,滋肾丸滋下焦阴虚。正与王旭高《医书六种》所云:“无阴则阳无以化,此方(通关丸)独窃轩岐秘。

若是阳虚不化阴,又当肾气丸为治”之义完全一致。更以牡蛎“滋填摄纳”以助之。此乃通补兼施,寒温互用之法,虽从补脾肾、理阴阳、培植正气着手,而重在调升降,运气化以复开合之道。久病用此,不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9 20:01
       第一案 细菌感冒
病史:李左,男,42岁,初诊节气,小寒。
室内暖气过热,傍晚开窗透气,汗出当风,半夜发烧39.5℃,咽干口渴,咳嗽痰粘黄稠咯,咳剧时胸痛。怕风少汗,汗出热不解。凌晨来院急诊,测体温39.8℃咽红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透肺纹理粗重。验血:白细胞12000∕mm3,中性83%,苔薄黄,脉弦紧。
讲解:
就这样一个病史,热出当风。注意里面几个要点的症状:咳嗽痰是粘的,当然它是黄的;汗出热病不退,而且咳嗽厉害的时候要胸痛口渴。以前我讲过:“外感无非辨他的风寒风热。”另外这是个冬天,到了夏天就要辨他的暑湿。外感病离不开这三个范围。想一想我给你们鉴别风寒、风热的4条原则。那么你辨别这个究竟是风寒还是风热?咽干,咳粘痰,尤其舌苔薄黄,脉是弦紧。
互动:学生:“应该是风热感冒。”
“开什么药?”
学生:“以银翘散为主:用金银花、连翘、葶苈子、芦根、全瓜蒌、桑白皮、炙杷叶。”
有的同学说用桔梗宣肺,桔梗辛温,风热宣肺你不能用辛温的药。宣肺你想到了,药不对。
再想想我讲外感风热感冒的时候,提高疗效有几个措施。
学生:“加石膏。”
加石膏?这个病还在卫分,还没到气分,你这个一定要注意呀!石膏是个气分的药,没到气分,你加早了。石膏凉的厉害,加早了引邪入里,从表证转到气分了,从卫分转到气分了。绝对不要用石膏。
学生:“加牛蒡子。”
加点牛蒡子可以。你别光想到祛痰呀!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这是对的。这个原则就有了,银翘散、桑菊饮都对了。你还要想到提高风热外感的疗效,给你讲过,三个提高疗效的关键。
学生:“加点生芪或白扁豆。”
我讲过:风寒外感有三个辅助提高疗效:第一就扶正,你说的对,可以用白扁豆,还可以用别的,但扶正的药只能用一个,用多了利邪。你想到白扁豆这很对,想到了提高疗效的第一个辅助是扶正,你还想到了第二个提高疗效就是宣肺,也就是透窍,但你的药没选好,用辛凉的药。
透窍的药用什么药?用薄荷、蝉衣。
第三个给邪出路,要分利二便。你当然用了全瓜蒌,即化痰、宣肺又通便。利小便可以用车前草。
这样你一个外感病的风热感冒,很多见就是细菌性感冒,这个原则定了,一般就会有疗效。为什么他是风热感冒呢?
我讲了四个指标:
第一个看舌苔脉搏,这是很关键。我以为呀,中医的四诊,最主要就舌诊。现在中医搞辨证分型或者后来搞证候分类,都不对,都把舌苔脉搏放在最后。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呼吁了,舌苔、脉搏是中医的金指标,尤其舌苔。你好多病中医很有疗效,比如我们讲的乙肝,乙肝的病人开始一点症状都没有,无证可辨,中医治疗乙肝和乙肝病毒非常有效,你凭什么开方?就是凭舌苔。苔黄的,清热;舌苔淡的,补肾。乙肝转阴了。舌苔多重要!几十年中医,包括我们这一代中医,研究生更不行了,就把舌苔、脉博放在最后,作为陪衬,这是本末倒置,尤其舌苔作为金指标。所以风寒、风热的鉴别我给你讲了:第一个指标就是舌苔、脉搏。苔薄黄,脉浮紧或者脉浮数,那就是风热的关键指标,这第一个。第二我讲了咳痰:痰不在于颜色,在于它的质地。这个痰粘稠的就是黄痰肯定是肺热,假如白的也是肺热,千万别上当。临床的实际,辨痰不看颜色,看它质地,这第二个。第三个抓汗和痛。这个病例嗓子干,有汗;假如风寒就头痛的、关节痛的,没有汗。这三个指标舌苔、咳嗽加上汗和痛。另外看发烧,当然这个时候高热点。
这四个指标可能是风热,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或桑菊饮,然后加上三个辅助,扶正、透窍和分利二便。这样你治疗风热感冒,细菌性感冒,中医会有明显的疗效。
诊断:诊为急性支气管炎。
脉按:
清代温病专家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中年李左夜间汗出当风,感受温邪,风热袭肺,咳痰黄粘难咯。咳甚胸痛,发热39℃。怕风,咽干口渴,汗出热羁,舌苔薄黄,脉来弦紧。清解温邪,首当治肺,辛凉解表立法,宗《温病条辨》:银翘散化裁。
处方:
金银花10g净连翘10g白扁豆10g白菊花10g莱菔子10g全瓜蒌30g桑白皮10g炙杷叶10g竹茹10g 芦根10g蝉衣5g车前草3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剂,热退咳减,仍有粘痰。上方加葶苈子10g、牛蒡子10g、射干10g。再服5剂,痰出咳止而瘥。射干是清热利咽的好药。
中医治疗细菌性感冒,就风热感冒比西医有优势。西医治这个病,你用抗菌素不会那么快。输液降温很快,当天就可以退烧,要不了一天反跳。我在70年代初,我在广安门急诊科的时候做过观察,就是跟西医对照,用中药来退烧治外感和西药治外感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西药的退烧快但是反复大;中药退烧慢,几乎没有反复。所以总的疗程是中医比西医短。
按语:
1、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一味清热解毒,要防止苦寒伤胃,胃气一败,既影响药效又容易伤正。讲解:胃气为本,这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忌讳,不能跟着西医走。咱们现在有西药的新解,认为西药的抗菌素就等于中药的苦寒伤胃药,这有一点道理。
2、辛凉解表有三助,方能增效。即:一透二泄三扶。一要透窍投蝉衣,二要泻利用车前草,三要扶正入扁豆。讲解:泄就是分利二便,用莱菔子、全瓜蒌、车前草;扶就是扶正,一味扶正药。用的是白扁豆,也可以用生芪,血糖不高的也可以用党参。
3、肺系祛痰为要,痰浊化热多见,莱菔子、葶苈子、射干、牛蒡子、全瓜蒌系效药。
4、竹茹易竹叶,保其清热之力,加强祛痰之功,实乃守法易药,增强疗效之举。
5、芦根退热止渴,又不滋腻碍胃,投鲜者更佳。

第二案 病毒感冒
病史:张少,女,12岁,初诊节气,立春。
白日同学结婚踏青,不慎感受风寒,入夜发热38℃,形寒无汗,欲盖厚被,鼻塞流涕,咳嗽不断,痰出白沫,头痛如裂,周身节楚,查白细胞5200∕mm3,中性70%,胸透肺纹理增粗,诊为病毒性感冒,就诊时,苔薄白,脉浮迟。测表38.2℃。
讲解和互动:
就根据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2℃,这么一个女孩子,12岁,感冒了。这个你看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这个应该很容易,这就是风寒感冒。
用什么药?
学生:“荆防败毒散。”
我讲过风寒感冒,不能用麻黄汤。为什么不能用麻黄汤?你还记得吗?
学生:“麻黄能升高血压,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第二个原因呢?为什么不用麻黄汤?
学生:“发汗太过。”
对。麻黄发汗的大剂,尤其配桂枝。过汗伤心阳,感冒好了,心阳伤了,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大忌。一头好了,一头又不好了,当医生不能这么被动。所以不用麻黄汤,改用了荆防败毒散。
你开个方子?
学生:荆芥、防风、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川芎、桔梗、杏仁、羌活、板蓝根。
你用板蓝根,苦寒呀!你何必跟着西医走?病毒性感冒没有办法,你非要抗病毒,不辩证。风寒感冒你板蓝根能用吗?有寒了,再用寒药,寒上加寒,这不矛盾吗?你别的药用得都很好,以后你千万接受教训,中医为主,别管西医,西为中用。他有用的拿过来用,没用的你不拿。病毒他怵头,你还跟着他走,别走了,回来。用中医的辨证,不用板蓝根。好多抗病毒的药,桂枝也能抗病毒,黄芪也能抗病毒,鹿角霜也能抗病毒,这都药理证实了。不用苦寒药抗病毒,你这个观念必须改正过来。
学生:“这里面加鹿角霜行嘛?脉迟呀。”
你又忘了中医的辨证。外感病能用鹿角霜吗?你光想到我讲鹿角霜能抗病毒,别再抗病毒,赶紧改过来。
学生:“得加扶正药,加生芪。”
对呀!你加呀!没不让你加呀!这就有道理了。
学生:“白扁豆是最常用的,它补气是比较温和的。”
还有呢?这样你就回忆我讲的几个要点,你脑子印象肯定深了,强化自己。像刚才细菌性感冒,你再碰到这样的感冒,你肯定思路都很清楚,像我一样,很快方子就出来,保证疗效。
还有什么?
学生:“用升麻。”
升麻也是一个办法,这已经有了,透窍。可以用升麻。可以扶正,用白扁豆,刚才这部分讲了。另外讲了用黄芪。
学生:“用苏叶、桂枝。”
苏叶这都可以用,都是辛温解表,没有离开这个范围,你来回换药都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们印象还不深。
学生:“少个通利二便的药。”
对呀,分利二便。风寒也得要排出去呀!不排除去不能提高疗效。分利二便,这样你印象深了。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不用麻黄汤,用荆防败毒散。用辛温解表,还要透窍,还要分利,还要扶正。
脉案:
张姓少年,外感风寒,束肺失降,寒重热轻,厚被无汗,试表38.2℃,咳痰稀沫,头痛节楚,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医圣仲景,定为太阳伤寒,治当辛温解表,肃肺止咳,以散风寒。
这个脉案和病史是不一样的,这是通俗的话。这脉案当中中医的文化,每一个脉案基本上都不一样,让你各种体例,各种写法都熟悉。有了疗效,文笔还要非常美丽,这两手都要硬。
处方:
荆芥穗10g防风10g紫苏10g前胡10g川芎10g桔梗10g云苓10g陈皮10g白芷10g羌活10g杏仁10g生芪10g
用了荆芥的头,这个发汗力量更大;紫苏包括苏梗、苏叶、苏子,取全草;头痛还要用上白芷。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盖被热服取汗,服1剂汗出热减,服3剂热退咳止痛除。
按语:
1、辛温解表,仲景所设为“麻黄汤”。但此方发汗大剂,过汗伤阳;又恐麻黄提升血压,抑制心脏之弊端,改投《摄生众妙方》的“荆防败毒散”。
2、祛风寒也须三助。一透窍用桔梗,二泄者投云苓,三扶者系芪,乃增效之策。
驱风也要三助。第一透用桔梗。第二他的泄不用车前草,用云苓。既能祛痰,又能透泄。当然润肠刚才说了用杏仁。“泄”无非就分利二便,去小便用云苓,走大便用杏仁。
3、辨痰不在色而在质,稀沫者无论黄白,均属肺寒,用紫苏既有苏子的温肺祛痰,又有苏叶之散寒。
4、肺系病祛痰为首,苏子合前胡、杏仁,温肺祛痰力宏。
5、风寒头痛骨楚,川芎配白芷,又加羌独活系有效药对。
外感里头川芎配白芷。内伤里头我讲过也是川芎配哪味药?
学生:“配天麻。”
对!配天麻叫大雄丸。治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是好药。外感病里面,头痛如裂,用川芎加白芷;骨楚那就用羌活。
  
      
       这是两份具有典型意义的病案,与《中西医融合观》的观点完全相符和。我和作者没有任何交往与关联,作者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得出病毒性感冒属于风寒,细菌性感冒属于风热,我从理论上论证也得出系统的结论。不谋而合,验证了中西医融合观的正确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9 20:15
        第三案 暑湿感冒

病史:张工,男性,35岁,初诊节气,夏至。
平素性躁,盛暑之时贪食生冷,入夜又露天过宿,晨起身热头重,胸闷噁呕,水泻三次,试表39℃,汗粘乏力,口渴尿少,但不欲饮,不思饮食,脘腹隐痛,就诊时体温39.5℃,已水泻五次,泻时腹痛,苔黄厚根腻,脉浮而濡软。
讲解与互动:
这个病,夏天,这些症状都是暑湿外感,用什么方?外感病我讲了三个:风热、寒和暑湿。风热用银翘散和桑菊饮,风寒用荆防败毒散。暑湿是什么药?
学生:“藿香正气散。”
对。藿香正气散中你用什么药?
学生:“藿香。”
藿香肯定用。这个我也举过例子,原来我就是背汤头,汤头歌诀365个方子横着背倒着背都能背出来,毕业三年以后,年龄大了,也复杂了,汤头歌诀全忘了。唯独就记住藿香正气大腹苏,后面三句话都忘了。藿香正气开不了了!藿香正气,藿香没问题,大腹皮和苏叶就记住三个药,所以你千万不要背汤头。记方子的特点,永远忘不了,而且能随证加减。看用什么药?除了藿香还有什么药?
学生:“香薷。”
香薷也行。
学生:“苍术。”
苍术对,燥湿。暑湿加上发烧39.5℃,你就要注意,苍术呀,太热,对湿有好处,对热可就不利了。温呀,助热呀!
学生:“竹茹。”
竹茹可以用。
还有什么?
学生:“云苓、陈皮。”
其实暑湿最好的药你都忘了,非典的时候我讲过。
学生:“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哎!三仁汤啊,三焦分利呀。上焦用杏仁,中焦用蔻仁,下焦用薏苡仁,云苓也可以用。你这么动脑子,印象肯定很深。
脉案:张工素躁,盛暑不慎,贪冷着凉,身热头重,试表39.5℃,汗粘乏力,胸闷呕噁,腹痛水泻,口渴不饮,尿少纳呆,苔薄黄腻,脉浮濡软,暑湿外感,法当清暑利湿,宗《和剂局方》所设“藿香正气散”出入,以祛暑解表为治。
处方:
鲜藿香(后下)60g鲜薄荷(后下)30g鲜芦根(后下)30g六一散(荷叶包)30g炒苍术10g云苓10g陈皮10g木香10g白扁豆10g白芷10g车前草30g连翘10g
我用的鲜藿香、鲜薄荷、鲜芦根,三个鲜。这三个鲜都得后下,鲜品有挥发油,煮时间长了不行,都得后下。藿香重用60g,别的用30g。还有六一散,用荷叶给它包上,用线捆绑以后,拿针给它扎成眼,叶包清暑力量更大。没有鲜的就用干的,干的分量减半。炒苍术用10g,当然我这是中病即止。
结果: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剂发热降为37.6℃,头重止,汗粘除,吐泻缓,连服3剂热退泻止,恢复正常。
按语:
1、暑性炎热,每多夹湿,清署宜凉,寒性恋湿,化湿应燥,燥能助署,治疗棘手,所幸《和剂局方》以“藿香正气散”处置,两者兼顾,不失暑湿效方。其方原本散外感风寒,除内伤湿滞,用治暑湿感冒时宜减桔梗,姜朴之温燥,易薄荷、叶之清署。
还有三仁汤是暑湿效方。藿香正气散它原方不治暑湿感冒,是外感风寒的湿,内伤湿滞,所以用藿香正气。把桔梗、生姜、厚朴去掉加上薄荷和荷叶,清暑了,就成了治疗暑湿外感的好方子。
2、藿香、薄荷、芦根鲜品力宏,取汁兑服更佳。清暑再以荷叶包六一散,化湿要佐平胃散。为防苍术过燥,以连翘之凉制之。连翘凉而不恋湿,又能退热止泻,是味妙药。
藿香、薄荷、芦根鲜品为好,拿这鲜品给它榨汁,取它的汁,兑服,效果更好。但取汁在鲜品里面还是加量,鲜藿香60g用到120g,鲜荷叶30g用到60g,芦根也60g,这样效果就更好。六一散用荷叶包,但是一定要扎窟窿眼,所以它化湿的力量,清暑的力量就更大了。化湿还要配合平胃散,这里他为了防止苍术的过燥,所以加了连翘来牵制它。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苍术中病即止,一定要用炒苍术,生苍术燥性就更大;连翘辛凉但它不会恋湿,又能退热止泻,所以在暑湿感冒里面,用连翘这是个妙药。但是苦寒药不能再用,再加一个苦寒药,那就利湿了,只用一味连翘。
3、白芷既芳香化湿又除头痛,木香行气和中,解腹痛又止泻;车前草清热利湿,使暑湿中消下渗,又可“利小便以实大便”这是治水泻的有效之策。

第四案 经期感冒
病史:陈妇,35岁,初诊节气,立秋。
平素经行量少腹痛,昨夜经潮,今晚沐浴,不慎感冒,半夜发热,试表38.6℃。头胀目眩,口苦咽干,胁满心烦,晨起恶心,不思饮食。经量更少,腹痛加重,遂来门诊,测表38.2℃。咽红充血,察苔薄黄,舌质较红,诊脉弦滑。
互动讲解:这个也很多见,来经期感冒。这么一个妇女,35岁的妇女,你给她号号脉,然后问她症状,你琢磨一下,怎么办这?
学生:“用小柴胡汤加减。”
小柴胡汤。好啊!用什么药?
学生:“柴胡、黄芩、茯苓、党参,再加点青蒿可以吗?”
青蒿可以呀!青蒿可以加没问题。
小柴胡汤千万别死记硬背,你抓住小柴胡汤的特点,半表半里,少阳病呀,所以他用柴胡、黄芩。我给你讲过经方,姜、枣、草你千万别用。时代不一样了2000年你不发展行吗?经方都必须用姜、枣、草,都没用,而且有副作用。尤其甘草,我都讲过,不是国老,有很大的副作用,所以你千万别用姜、枣、草。小柴胡汤就是柴胡、黄芩、党参。党参很重要,他用一个扶正药,由半里转出来了,转到全表,解除了里。党参是关键,柴胡、黄芩是关键,所以小柴胡汤就这三个药就行了,姜、枣、草去掉。
还加点什么药?你注意这个月经呀,告诉你经少。
学生:“用点赤芍、牡丹皮,加点车前草行吧?”
可以呀!车前草很好。
学生甲:“加点和胃的生山楂行吧?”
学生乙:“加鸡血藤、泽兰。”
对。都可以加。
学生:“加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就远了点,它在半表半里,还没进入血分呢。另外她还有好多症状,口苦、胁胀、目眩,你都要看这个症状。
学生:“加元胡、川楝子。”
川楝子、元胡,这止痛的好药。我讲过,理论上讲分虚痛、实痛。实痛用金铃子散。虚痛用什么?甘草芍药汤。记得吗?甘草不用,芍药好药。现在我已经发挥了,实痛、虚痛都可以用金铃子散,不矛盾。虚痛用金铃子散不会致虚,也可以止痛。
脉案:
陈妇35岁,经期感冒,头胀目眩,口苦咽痛,胁满心烦,恶心纳呆,经少腹痛,苔薄黄,质较红,脉弦数。东汉名医张仲景撰传世名著《伤寒论》名为“热入血室”。以小柴胡汤和之。
处方:
党参10g 柴胡10g 黄芩10g 川芎10g 白菊花10g 鸡血藤10g 香附10g 川楝子10g 玄胡10g 生栀子10g 生山楂15g 连翘10g 赤芍10g 丹参30g 芦根15g
邪在半表半里,所以桃仁、红花这些血分的药尽量不用,就用川芎加鸡血藤、香附;止痛用金铃子散。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剂热退经增痛止。7剂后经事净,热末复,纳谷常,诸症除。
经期感冒很不好治,辩证很重要。你取效不是搞药理,更不是病理,更不能向西医学,要坚持中医的原生态,就是辨证才能论治,保证疗效。
按语:
1、经期感冒,多为邪停少阳,半表半里,仲景设小柴胡汤主之,切证有效。
2、经方精简力宏,只要切证,常有奇效。但事过境迁,必须改制,方能再效,此乃经方今用矣。小柴胡汤里,柴胡和解少阳为主药。黄芩清泄邪热,邪难入里;党参补中健脾,驱邪外出均为臣药。半夏、姜、枣、草温燥,应当免之。
3、经期感冒应助调经。本案经少,佐丹参、赤芍、山楂,痛经配鸡血藤、香附、金铃子散。川芎配白菊花除目眩头胀。连翘配芦根退热生津,生栀子除烦效药又疗口苦,均属取效之辅佐。
第五案 乳蛾发热
病史:王童,男,8岁,初诊节气,雨水。
男孩王童,平素饮食不节,零食无度,消化不良,经常咽痛。两天前淋雨,发热不退,咽喉肿痛,痰粘难咯,不思饮食,便干尿黄。门诊求治,试表38.5℃。扁桃体Ⅲ度红肿,满布脓点,面黄肌瘦,舌苔黄腻,质见深红,脉象滑数。
讲解与互动:
这么一个病人,男孩,才8岁。怎么办?用什么药?中医你把辨证要是搞好了,儿科、外科、皮肤科都能治,效果都会很好。什么药?
学生:“用保和丸和银翘散,行嘛?”
可以用保和丸。保和丸是个基础。
学生:“用升降散。”
也可以,这个思路。先辨证你给他辨好。这是什么病?再考虑方子。你看里面有痰,痰是粘的,很难咯出来,嗓子痛的,小便是黄的,大便是干的,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平常饮食就不好。首先你得看出来有痰。看出来没有?当然这是广义的痰,他假如有咯痰,也就是狭义的痰,反正有痰,祛痰是毫无意义的。有火你看出来没有?没问题吧?或者痰浊化热,而且热毒往上走,一个往上,一个往下。往上嗓子痛,往下小便黄、大便干。那这琢磨琢磨方子,把辩证搞清楚了,方子就好办了。用什么方?扁桃腺炎,我讲过一个经验方,你还记得吗?
学生:“用抗链丸。方子可以用:金银花、连翘、蝉衣、薄荷;大便干我好用制大黄;尿黄可以用点车前草和栀子这一类的药;用保和丸里面的山楂、莱菔子;葶苈子也可用点;茯苓、陈皮得用。”
你还记得我一个散剂,吹嗓子的。记得吗?
学生:“记得。”
用什么药磨粉?几个药磨粉?
学生:“四个药。”
完后对着他嗓子一吹,吹在嗓子里,外用的一个散剂,治扁桃体炎相当有效。这个思路都可以呀,但你一定要注意这是个孩子,他本来消化不好,你用的苦寒药就适可而止,尽量不用苦寒伤胃的药。
学生:“加焦三仙这一类的,完后加点扶正的白扁豆这一类,可以加点薏米。”
孩子他不一定扶正。因为他消化不好你扶正了没用,才8岁呀。
学生:“我就能想这些了。”
还是你想的对,首先要消化。他本来就消化不良,所有的儿科病你印象很深了。儿科病以保和丸为基础,这绝对是提高疗效的一个法则。然后再看这个病人消化不好的用保和丸更对;就是消化好了,你也要想到用保和丸打基础。然后考虑热毒,即上炎又下注,清热毒。但想到孩子的脾胃比较弱,不要用太苦寒伤胃的药。这几个原则定好,你的方子就很快出来了。
脉案:
王童8岁,饮食无度,消化不良,面黄肌瘦,不慎雨淋,发热咽痛,体温38.5℃,痰黄且稠,脘胀纳呆,便干溲黄,乳蛾红肿,苔腻质红,脉象滑数。乳蛾之热毒上炎,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言:“夫凤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窜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治当泻火解毒,投经验方“抗链丸”加味。
处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车前草15g板蓝根15g生甘草5g野菊花10g玄参5g云苓10g陈皮10g莱菔子10g草决明15g葶苈子10g大腹皮5g焦三仙30g僵蚕10g
结果: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兑一匙蜂蜜,3剂后热退,痰出咳止。咽喉肿痛缓解,仍有便干尿黄。小孩喝药怕苦,千万别放白糖,放蜂蜜。
上方加全瓜蒌30g、生薏苡仁10g 射干5g,连服一周。咽喉肿痛解除,食纳增加,二便通调。嘱服加味保和丸午晚餐后各10粒,巩固其效。
按语:
1、泻火解毒选用银翘、板蓝根、野菊花,小儿脏腑季娇嫩加之素体消化不良,故用云苓、陈皮、莱菔子、焦三仙,即健胃又防苦寒伤胃,儿科消导取效当首选。
小儿甭管什么病,先要消导。消化不好的更要消导,消化好的孩子加消导也提高疗效,这是一个通则。
2、通腑至关重要,葶苈子、草决明、大腹皮,即祛痰又通腑,配以车前草分利二便,便于热毒外排。
3、僵蚕、射干、玄参、桔梗、生草均为利咽消蛾的特效药。因为这个病案是个孩子,不是孩子还有一个好药就是露蜂房。

       这两例与《中西医融合观 》完全一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9 20:36
       麻黄汤,副作用太大,而且现代人的体质与张仲景时代不同,经受不起麻黄汤的过汗作用,现代人一边用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丸之类治疗。上世纪50·60年代,煤矿矿工发生流感,体质强,高烧无汗者用荆防败毒散等无效,改用麻黄汤,一汗而愈,神效。有专门的临床报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19 17:02
        来春茂医案:


     唐某某,男,57岁。患者原是八路军某连指战员,抗战时与敌英勇奋战,不幸头顶被砍伤,当即昏迷,经抬往战地医院抢救,三天后才复苏,尔后留有脑震荡后遗证。每疲劳或感冒即发作,整个头部犹如刀劈般疼痛,双目难以睁开,卧床烦躁,呻吟不休。当病发时,均需住院治疗月余始逐渐缓解。
     患者于1961年病复发,即住某医院,治疗罔效,自动出院,请中医诊治,服中药二十余剂,病势反为增剧,邀我往诊。


     症见患者面壁侧卧,畏光,怕烦,身不敢动,稍动则头痛剧烈,面色黯淡,双目红肿,血丝夺睛,尤以右目牵引脑部疼痛为甚,舌苔黄腻而润滑,口不渴,小便短,脉象沉细。参阅前医方药,均系滋阴养肝、补血、息风安神之剂,如“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一贯煎”等加减,所加用过的药物如钩藤、石决明、女贞、蔓荆、桑叶、僵虫、天麻、羚羊角等,似无可厚非。
     然结合脉症及所服用方药反应来看,当属阳虚气滞,升降失职,
     处以本方加细辛,以温肾阳、祛风止痛。


     方药:黄附片30g(开水先煎一小时)茯苓15g,白芍12g,白术1Og,生姜15g,细辛3g。

    嘱服1剂。翌日复诊头痛减半,目能睁。续服1剂,头痛已止,目赤肿渐退。因病程日久,阳虚气弱,细辛易为潞党参30g(即真武汤合附子汤)以温经扶阳,固本御邪。守方治疗约一月,每服1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总计服药24剂,精神焕发,食欲旺盛,病已痊愈。患者每感小恙均来门诊,观察至今(1978年8月)已十七年,头痛未发。

    按语:脉证合参,阳气虚寒无疑。头为诸阳之会,阳虚气寒,水气上逆,头窍失煦,脑络失养,则头痛如劈。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则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力用真武汤以温阳化气。固本御邪,待阳回水化,清窍得煦,则头痛当愈。加细辛者,以入少阴,祛风止痛也。


===========================================
    只此一例,难下结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19 17:05
        麻黄汤不只是治疗风寒感冒,我经常用于治疗一些急性肾炎,疗效可靠,一般3——5剂基本痊愈。
==================================================
       《金匮要略》风水,使用汗法治疗。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2 09:35
第八案 低热
       病史:刘妇,39岁,初诊节气,白露。
       经常午后低热,37.8℃,已三载。经事前后可升至38.3℃,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腿酸软,腑行时结,食纳尚可。在多家医院各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被诊为“神经性发热”而来门诊,苔净质红,脉象细数,两颧潮红。
       讲解与互动:
       这个辨证应当很明白。原来我讲过:虚证,阴虚的内热,就是苔净质红,脉细数;然后讲过五脏的定位。你看她有五心烦热,那肯定是阴虚了,加上腰腿酸软,定位在哪呀?
      学生:“肾。”
     哎!他在肾。五心烦热,苔净质红,脉细数,这完全是阴虚的表现,加上腰腿酸软,那就定位在肾。
     怎么办呢?用什么药?
      学生:“知柏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对。可以用知柏地黄汤没错。我讲过低烧,有个特殊的方子治疗低烧,还记得吗?知柏地黄治阴虚火热,这知柏地黄没错。肾阴不足一共三个方子还记住吗?一个就是知柏地黄汤。还有什么方?
      学生:“杞菊地黄汤。
      哎!对,杞菊地黄汤。
       还有一个呢?
       学生:“二仙汤。”
       一共三个方子。这三个方子怎么区别?还记得没?再回忆回忆。第一看舌质,想起来了吗?舌质不红的,调肾阴阳用杞菊地黄汤;舌质红的用知柏地黄汤或者二仙汤。然后再根据病种来区别。高血压的,失眠的,更年期综合症的,这一类的疾病就用知柏地黄汤;调经,不孕不育就用二仙汤。这记住了啊。阴虚调肾的方子,三个主要方子。
       我还讲过治疗低烧有个特殊的方子,从肺和肾同治,记得吗?
        学生:“百合固金汤。”
           哎!百合固金汤。说明你用脑子了。百合固金汤,这是治疗低热的很好一个效方。
          用什么药?想一想?你开个方子,百合固金什么组成?滋阴用什么药?清热用什么药?讲了吗!大胆的讲,没问题呀。让你自己开了,大胆的开呀,病人就在你面前呀!
        学生:“麦冬、生地黄。”
        百合固金别忘了百合。还有什么?
        学生:“玄参。”
        对。玄参可以用。
        学生:“知母。”
          知母都行。
        学生:“银柴胡、地骨皮。”
       银柴胡,对。
这个讲过柴胡的时候讲过,有北柴胡、柴胡和银柴胡,低烧最好的药就是银柴胡。
想起了吗?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没有深刻的印象。阴虚内热,补肾不如调肾。你里面加温阳的药,阳中求阴,这是提高调肾里面最关键的一个法则。加一味药效果大不一样,应该想起。阴虚,滋阴清热这一点不假。第二个反应就想到从阳求阴。
学生甲:“加肉桂。”
学生乙:“加杜仲、桑寄生、蛇床子。”
肉桂,肉桂她失眠也可以用,没错呀!调肾阴阳,从阳求阴,反复给你讲两个阴阳互调的药,还记得吗?又能调阴,又能调阳的。
学生:“杜仲、桑寄生。”
哎!对,杜仲和桑寄生。从阳求阴,首先就想到这两个药。这加与不加疗效大不一样,而且这两个药不燥,既能阳中求阴,又不会伤阴,它本身自己就阴阳双调。然后你看里面好多症状,失眠多梦想起了交泰丸。什么区别?早醒的,入睡困难的用什么药?多梦的用什么药?这我都讲过。交泰丸用在什么地方?肉桂、黄连交泰丸不错,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心肾不交用交泰丸。”
是呀,心肾不交,但是这里面有区别。失眠我给你们讲过有两种:一种是多梦,梦很多;第二种入睡困难,早醒的睡不着了。这是失眠的两大类呀!
交泰丸用在哪一类?
学生甲:“用在入睡困难的。”
学生乙:“多梦的。”
哎!对了,梦多的用交泰丸。你记住了啊,交通心肾。
入睡困难早醒的用什么药?
学生:“那个夜交藤、炒枣仁。”
炒枣仁跟夜交藤。炒枣仁夜交藤都用30g。这就给你记住了,脑子有深刻的印象。
脉案:
《素问·痹论》曰:“阴虚则内热”。刘妇午后低热三载,测表37.8℃,经事前后升至38.3℃左右,何以见得阴虚为患?苔净质红,脉象细数,阴虚舌苔无脉,询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更见腰腿酸软,失眠梦多,并同经事相关。足见心肝肾三脏阴虚内热矣!治宜滋阴清热,可投《医方集解》所载“百合固金汤”出入。
失眠跟心有关系,腰酸跟肾有关系,这个低烧跟月经前后有关系,所以和肝也有关系。女子以肝为本,所以把她的定位,阴虚内热定在心、肝、肾。
学生:“老师有的患者舌质变化没有阴虚症状,就舌体比较胖大。”
没有阴虚那就不是阴虚了。
学生:“舌体有点胖大。”
胖大就不是阴虚了。
学生:“也出现这种现象。”
舌苔很重要,一锤定音呀!另外苔净质红,这是阴虚呀!舌苔胖大就算出现这种症状也不是阴虚,胖大舌苔就阳虚了,或在脾或在肾了。哪怕由阳侵阴,阳盛伤阴了,关键在阳虚,你重点放在温阳上,再加个从阴求阳,倒过来了。这个辨证不是看症候,看舌苔是关键,说她阴虚主要是看她苔净质红。
学生:“他那是阳虚?”
你舌苔胖,胖大淡白那不是阴虚。阴虚的舌苔胖的也有,非常非常少。舌苔胖又加上紫红,紫红舌。
学生:“她那个要是治疗的话用哪个方子?就是我说的,舌苔有点胖。”
温阳呀!
学生:“温阳?”
对呀,补阳。下午讲的“右归饮”。然后再从阴求阳呀!倒过来。
处方:
生地10g麦冬10g黄精10g玄参10g百合10g当归10g白芍10g草决明30g炒枣仁30g夜交藤30g枸杞子10g白菊花10g银柴胡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丹参30g
这黄精很关键,即养阴又补气。记得嘛?讲90个药的时候。对不对?黄精比山萸肉更全面了。我这个病例,都是原始的,里面没经过加工。刚才你说的交泰丸,这完全可以用。但当年治这个病没有交泰丸,因为失眠估计是她入睡困难加上梦多,所以我就加了酸枣仁和夜交藤。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诸症见缓,提问没超过37.3℃,苔薄黄,脉细数。阴得滋,热渐轻,正值经行,上方加鸡血藤10g、香附10g、地骨皮10g,再服7剂,体温未升反降,未超37℃。第一诊方每晚服1汁,连服1个月巩固,未再复诊。
按语:
1、“百合固金汤”原治肺肾阴亏,本案便结,肺合大肠,故移用于心肝肾阴虚,然宜佐柔肝的当归、白芍、枸杞子、白菊花,宁心的枣仁、夜交藤,更切主证。
这个就是兼症,就抓住大便干结,肺合大肠相表里,就把治肺肾阴虚的方子加上柔肝和宁心移过来治疗心肝肾阴虚,这样更切合了主证。所以这个方子有根有据。为什么从肺肾转到心肝肾?我这已说了抓住主证,有根有据,所以它管用。很特殊呀!“百合固金汤”能退低烧,这是个特殊的方子。
你刚才讲的,假如她是低烧,产生了舌质淡胖,你记得我讲课讲过的一个方子,也是退低烧很特殊一个方,还记得吗?用什么方?
学生:“补中益气汤。”
对,很对!这样的热就属于中气下陷。记住了!
学生:“补中益气汤也用过了,效果不太好。”
用过了你辨证不准呀,另外你里面配合不当。治低烧中医很有优势。你刚才问在点上,就看舌苔,一锤定音。舌质红的用“百合固金汤”;舌质淡的用“补中益气汤”。以这为基本方,再根据病人不同的症候加减。不是100%,估计会有点效。低烧很难治,临床很多见,尤其女士很多,而且女病人以肝为本,她情绪变化很大。这个病例因为我选了,我有好多病例,给你们讲有代表性的、特殊的。常规的,你们搞了那么多年临床,都用不着我讲,都知道。有特殊的,“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的低烧,“百合固金汤”治疗阴虚内热的低烧,这都比较特殊的。
2、滋阴者应“阳中求阴”,配杜仲、桑寄生,滋阴力增。清热者银柴胡、地骨皮得当。
3、草决明即清肝热又通腑行。经期配丹参、鸡血藤和香附调经,辨证论治,三载低热退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3 14:37
       34、乌蛇祛风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年第4期)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朱仁康先生的经验方乌蛇祛风汤加减化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68例,收获佳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19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年。经西药治疗效果不著者30例,直接用本方治疗者38例。单纯性皮肤瘙痒(风瘙痒)20例,接触性皮炎5例,药物性皮炎6例,神经性皮炎4例,脂溢性皮炎5例,湿疹者12例,荨麻疹者11例,脓疱疮者5例。

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及加减:乌梢蛇20g,蝉衣6g,荆芥、防风、羌活各10g,白芷、黄连各6g,黄芩10g,银花15g,连翘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瘙痒甚者加白蘚皮、地肤子、白蒺藜各15g;干性无渗出者减黄芩、黄连;湿性有渗液者加黄柏6g,苦参20g,茯苓15g;血热者加生地12g,赤芍10g,丹参20g;血虚风燥者去黄芩、黄连,加何首乌15g,白芍10g,熟地15g。

服药期间,暂停用其他药品,并禁食辛辣刺激及鱼腥海味之品。

3 治疗结果
痊愈:药后症状消失,皮损恢复者49例,占72.1%。
好转:药后诸症明显减轻,皮损部分恢复者16例,占23.5%。
无效:药后症状、皮损无好转变化者3例,占4.4%。
总有效率占95.6%。其中最短服药时间为4天,最长服24天。

4 体会
瘙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自觉症状,其原因不外乎风、湿、热、虫、毒、虚和瘀等,乌蛇祛风汤加减皆可用之。该方是朱仁康先生的著名有效方剂,具有祛风清热、败毒止痒之功效,随证加减可用于荨麻疹、湿疹、脓疱疮、风瘙痒和皮炎等多种瘙痒性皮肤病。方中乌梢蛇、蝉衣可搜剔风邪,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祛风止痒,黄芩、黄连清热燥湿,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败毒。若风重者加白蘚皮、地肤子、白蒺藜祛风止痒,去芩连之苦寒;若湿重有渗出者加黄柏、苦参、茯苓燥湿祛湿止痒;血热者加生地、赤芍、丹参清热凉血;血虚风燥者加何首乌、白芍、熟地养血润燥以止痒;若热毒壅盛者(如脓疱疮)可加大银花、连翘之用量,且适当配以抗菌素;若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9 08:08
       陈xx,女,3岁,往县城同州管委会新华街西段。2015年10月17日上午9时点过由其父母抱来就诊。
发热、咳喘、气急、痰鸣逐步加重5天,在某医院诊断为小儿支气管肺炎,并输液治疗3天多,虽发热已除,但咳喘、气急、痰鸣仍然未减,在三米多外候诊就能听到痰鸣音,呼吸急促,明显三凹征,咳嗽时面部红胀。无明显口渴,舌红苔白,指纹直抵气关,色紫,脉数。
证属痰热壅阻,肺失肃降,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用麻杏龙子汤加减:
麻黄3g、杏仁6g、桑皮6g、黄芩6g、地龙5g、葶苈子3g、天竹黄6g、半夏曲5g、瓜蒌壳6g、川贝6g、芦根6g、甘草5g。3剂,每天1剂,熬取药汁150ml,5次分服。
10月21日复诊:呼吸平和,偶有轻微咳嗽。其父述服药当晚痰喘平息,现无明显痰喘,精神尚可。舌红苔白。指纹在风关之上,色略紫,脉稍数。原方去地龙、葶苈子、天竹黄,加太子参10g。3剂。
10月26日3诊:已无明显异常。其父述小女儿平素很容易感冒,凡周围有人感冒她必感冒,凡感冒必咳喘,要求巩固治疗。处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味,补肺益气固表,脾肾二天兼调:太子参10g、百合10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茯苓10g、陈皮6g、半夏曲5g、女贞子6g、菟丝子6、甘草6g。5剂,每剂熬取药汁200ml,
温分6次服,每天3次。
后于2016年1月发生过一次轻微感冒,仅有咳嗽,未现痰喘,用麻杏桑芩苏前甘桔等药3剂即愈,随访至今未见异常。
按: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受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多患咳喘;外邪入里化热生痰,壅阻气道,则肺失肃降,痰鸣喘息,故用麻杏龙子汤加味清热化痰,宣肺平喘,通利气道,热清痰去,气道通利,则呼吸平和,小儿生机旺盛,只要治法得当,就易于康复,加之在医院已输液三天,病热已挫,故而见效甚速。之后再用补肺益气固表,脾肾先后天兼调之法改善体质,卫外御邪之能增强,咳喘之病则少患矣。
原作于2016年5月25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9 08:11
       李X,男,15岁。中学生,本县江口镇人。2014年11月12日由其父亲陪同来诊。
患者因黄疸逐步加深半月,去外地某大医院检查,彩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回声均质,门静脉0.8cm;胆囊壁增厚;胰、脾未见异常。肝功检验仅见: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分别为42.3、18.2、24.1umol/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分别为214、110、420U/L),查甲、乙、丙肝病毒抗原抗体均阴性,未能确定是何种肝炎,医院要求住院观察,家长未同意,遂回家就治。
现症:上腹胀闷,右胁时见隐痛,饮食尚可,略厌油,口苦口干但不欲饮,大便干,小便深黄。面黄、目黄,全身皮肤黄。精神尚可。舌苔白较厚、中根部黄、舌质红降。脉滑数。
诊断:黄疸。
辨证:阳黄;肝胆湿热,瘀热互结。
治法:清热化瘀,利湿退黄。
方药:茵栀赤虎汤加味:茵陈30g、栀子15g、赤芍50g、大黄10g、虎杖10g、五味子15g、柴胡10g、藿香15g、山楂20g、茯苓30g、苡仁30g、板蓝根20g、佛手15g、大枣20g。每剂水煎3次,共煎取药汁500ml,每次温服100ml,每日3次。完全休息,避免受凉,忌食油腻辛辣物品。
嘱先取3剂服,服后若无不适,则继续服用此方,每次取药前先回复一下病情有何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处方。其家长后来分别取了4次药,有两次只在处方上略作了调整,共服了15剂。
12月7日复诊:黄疸完全消退,自觉身体已无不适,舌质红润,舌苔薄白,脉象平和。彩超复查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肝功复检,仅谷丙转氨酶42U/L,高出2U/L,其它各项都正常。改用六君子汤加柴胡10g、白芍15g、山楂15g、五味子10g、绞股蓝20g,茵陈10g,5剂善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黄疸临床表现似为病毒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但经大医院生化及免疫检验没有找到具体的致病病毒,无法确定是何种肝炎。中医辨证属于阳黄里实热证之肝胆湿热,瘀热互结病机,故用《伤寒论》主治"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茵陈蒿汤为基础,重加凉血化瘀顿挫黄疸和加速黄疸消退的赤芍(注1)和利湿退黄的虎杖组成茵栀赤虎汤为主,加五味子、山楂味酸养肝降酶(注2);藿香、茯苓、苡仁芳化利湿运脾,藿香配茵陈芳化清利,既防茵陈苦寒伤中,又能增强疗效;板蓝根助茵、栀、虎杖清热解毒,佛手、柴胡行气疏肝引经,大枣和中实脾。全方共凑清热化瘀,利湿退黄,又护肝降酶实脾之功效,既祛除了临床症状,又消除了肝功损害、胆壁增厚的病理改变,显现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种的优势。
注1:参考文献:
(1)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有效 厉保良 《人民日报》1991.11.7
    (2)重用赤芍组方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24例疗效观察马新亚《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3(3)23~24
    (3)重用赤芍治疗肝病重度黄疸任秀兰《山西中医》1994(6)50~50
注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五味子条备述2"能利胆,降低血清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2016.2.21  
附:参考文献(1)全文:
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有效
新华社北京(1991)11月4日电: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项目"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今天通过国家鉴定。
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主任医师汪承柏和他的攻关小组首创"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则和辨证用药方法,在该院临证195例,达到退黄总有效率85.1%高水平,另在11家医院的350例临床验证,也取得了72%的总有效率。(厉保良)
原载于1991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9-3-13 00:09
  此帖我已经设置为全局置顶(一个月)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3 15:08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9-3-12 16:09
  此帖我已经设置为全局置顶(一个月)了。

   谢谢管理员,我会继续收集。我的目的是:这些病案能不能用西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解释,有的病案中已经有了西医的诊断。如果我收集的病案都能够用西医的临床诊断解释,证明中西医在临床上能够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3 15:2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3-21 22:45 编辑

        转载  


夹层动脉瘤案2016,1,30


           崔某,男,67岁,2012年3月来我这里就诊,……我进到病房一看到患者,脸色就像长了一层绣一样。腹胀如鼓,大便已经11天没行。舌干,舌苔黄的就像锅贴子一样,然后我又把西医的查体系统做了一遍。其实这个病人,如果我把中医的查体告诉大家了,大家谁都会治,但是往往大家就给西医的诊断所吓倒了,也不敢治也不敢想,这是我们共同的一个毛病。

      我当时开的处方我给大家读一下。石膏120g,知母20g,大黄60g,芒硝30g,枳实10g,厚朴20g,山药10g,瓜蒌30g,杏仁10g。

      曹主任就问我,宋大夫,你这方子是怎么开的呢?我怎么没有见到一味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药啊?你是止血呀还是活血祛瘀呀?我怎么没看到呢?我当时就笑了,我回答说,我也没看到主动脉夹层啊,他又问我,那你按什么思路开的方子呢?我回答了五个字,痞、满、燥、实、坚。我说出来这五个字你也会治疗,曹主任一拍脑袋,明白过来了,他说,哎呀!宋大夫你是这么想的。

       过了六个小时,患者打来电话,说已经大便了,泻了医院那种白塑料盆半盆,大便呈污泥浊水一样,臭气熏天,腹胀已经消了,然后患者想吃饭,问我能不能吃,我说可以吃,然后患者吃了一碗饺子,又喝了一碗粥

   其实我这么开这个药是有依据的,咱们下面就来分析依据,《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诟、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252条,伤寒6、7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天后,患者状态好转,但是眼前总出现幻觉、幻视、还谵语,就说乱七八糟的话,总是说看见死人了,看见满窗户都是蚊子,苍蝇蚊子满屋飞,小肚子还拘急的疼痛。小便不畅,尿赤色,这时候我给改用了五苓散加抵挡汤,我个人比较喜欢一句话,上焦蓄血则善忘,下焦蓄血则如狂。《伤寒论》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小便不利是为蓄水症,这个患者,我考虑既有蓄水又有蓄血,所以用了五苓散加上抵挡汤。当时思维局限, 如果用猪苓汤加抵挡汤也许效果会更快。(离经之血,存在于腹主动脉的盆腔阶段即髂总动脉,属于下焦)。

    第十一天,患者诸症消失,身体稍感疲惫,其后,我又给他配了磨成粉的大黄蛰虫丸的方子,磨成粉,装了胶囊,嘱咐患者继续服用半年,去复查主动脉。患者拒不配合检查,说我这能走能跳,还能趟地能干活,我查什么查啊,就是不查,患者后来参加农村的体力劳动都能干了,直到去年我要讲课,作了这个课件。我就开车去了患者家,我想找他,一定要给我做一下这个片子,后来患者做了一个片子我们看了。主动脉的血管是无疤痕的愈合,当时这张片子我带到北京东直门医院,找了些人给我看了一下,我也觉得很奇怪

       但是由于主动脉已经劈到了髂总动脉,包括一侧的肾动脉,都有了夹层,所以换不了了,后来回到了丰宁县中医院治疗,其实就是等死。


     我在临床上的体会就是,你如果想用西医的方法治疗,就要用西医的思维,如果你决定用中医的办法治疗,就要老老实实的运用中医的四诊,搜集资料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的诊断所吓倒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较为少见的致命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疾病有关。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约70%的患者有高血压史,远端主动脉夹层合并高血压更为常见。这可能与主动脉壁长期受到高动力血压的刺激,使主动脉壁张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有关,另外也与胶原和弹性组织常发生囊样或坏死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中层也正好处在老化过程中;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如马方综合征等,有先天性主动脉中层变性。近端型主动脉夹层是马方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二瓣化也有出现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妊娠、严重外伤、重体力劳动及某些药物也是夹层动脉瘤的发病因素。
临床表现
本病多急剧发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部分患者在急性期(2周内)死于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心脏合并症。年龄高峰为50~7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1.疼痛
为本病突出而有特征性的症状,部分患者有突发、急起、剧烈而持续且不能耐受的疼痛,不像心肌梗死的疼痛是逐渐加重,且不如其剧烈。疼痛部位有时可提示撕裂口的部位;如仅前胸痛,90%以上在升主动脉,痛在颈、喉、颌或面部也强烈提示升主动脉夹层,若为肩胛间最痛,则90%以上在降主动脉,背、腹或下肢痛也强烈提示降主动脉夹层。极少数患者仅诉胸痛,可能是升主动脉夹层的外破口破入心包腔而致心脏压塞的胸痛,有时易忽略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引起重视。
2.休克、虚脱与血压变化
约半数或1/3患者发病后有苍白、大汗、皮肤湿冷、气促、脉速、脉弱或消失等表现,而血压下降程度常与上述症状表现不平行。某些患者可因剧痛甚至血压增高。严重的休克仅见于夹层瘤破入胸膜腔大量内出血时。低血压多数是心脏压塞或急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两侧肢体血压及脉搏明显不对称,常高度提示本病。
3.其他系统损害
由于夹层血肿的扩展可压迫邻近组织或波及主动脉大分支,从而出现不同的症状与体征,致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应引起高度重视。

       2019,3,22
       这个病案在百家争鸣板块
中医治病一定要用中医思维
              正在讨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3 15:27
        发表于 2017-7-24 06:10:07 | 只看该作者  
胸痹医案一则
   
    杏林童子
   
    牟xx,男,45岁。某单位员工。2013年5月9日初诊。
    主症:胸闷不适半月多,已在西医内科经DR摄胸片双肺及胸膜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及彩超检查心脏亦未见异常,用复方丹参片、谷维素等药治疗无效,转中医诊治。
    患者不咳不喘,无心悸,胸闷以胸正中部为主,有时伴有似痛非痛的感觉,多在连续伏案工作感觉疲倦时出现。用手掌抚按在胸部胸闷能减轻。舌苔白。脉沉缓。
    病为胸痹之类,病机为虚实夹杂,虚者胸中阳气不足,寒气易入于胸,更致胸阳不通,故疲倦时出现隐痛,手掌抚按胸闷可减;实者心中痞气,结聚在胸故胸闷。
    治以益气通阳,散结消痞。方用仲景人参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
    党参15g、干姜15g、白术15g、炙甘草15g、枳实15g、厚朴15g、薤白20g、桂枝15g、瓜蒌壳30g。3剂。
    5月15日复诊:述服完3剂后胸闷基本消除,问是否还需服药。舌苔薄白,脉和缓。仍用原方3剂巩固。随访2月来见复发。
    体会:本例胸闷经西医仪器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变,故称不明原因胸闷,经对症治疗无效,但按中医经典的论述和治疗方法却有良好效果。《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第九》论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本案胸闷属此条所论胸痹之轻证,还没有出现“胁下逆抢心”的见症。仲景所列两方,前方用于以实为主者,后方用于以虚为主者。本案胸阳不足,气结在胸,虚实夹杂,故两方合用,3剂而效。
    本案属于简单病例,但治疗有效则在于经典著作的指导和实用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4 09:1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3-14 01:19 编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8/03/04 03:08pm 第 2 次编辑]

.“浦江义门郑兄”案
     浦江义门郑兄,年二十余,秋间大发热,口渴,妄言妄见,病似邪鬼。七八日后召我治,脉之两手洪数而实,视其形肥,面赤帶白,却喜露筋,脉本不实,凉药所致。此因劳倦成病,与温补药自安。曰:柴胡七八贴矣。以黄芪附子汤,冷与之饮。三贴后,困倦酣睡,微汗而解,脉亦稍软。继以黄芪白术汤。至十日,脉渐收敛而小。又与半月而安。夫黄芪,补气药也,此两人者,一则气虚,一则气实,便有宜不宜存焉,可不审乎?(《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
       按:形肥面白,为气虚之体;谵妄面赤、脉浮洪,为虚阳上越之戴阳证。推其戴阳之故,必为寒凉下逼,元阳失其所而上越,浮阳上越则面色赤,脉亦上浮而大,故谓“凉药所致”。因而以黄芪温补卫阳,附子逐寒以收摄浮阳。“却喜露筋”者,以体虽肥,仍有内气之敛藏。盖体瘦者气敛于内而内实外虚,体盛者气充于外而外实内虚也。故凡体肥而露筋者较浑然虚浮者易治也。又,此案若非误治者,无论脉之浮大与否,均应以黄芪、白术治之,以其体肥色白为气虚之体也。芪补卫气,术补脾气 ,气壮则汗出,邪亦自然随汗而散,其理显然可见。此案用附子者以戴阳之故。若无误治,自当不用。由此可知丹溪论治,首推体质,为重中之重,正与上案同也。
================================================
      【  秋间大发热,口渴,妄言妄见,病似邪鬼。七八日后召我治,脉之两手洪数而实,】此案,初看似乎人参白虎汤证,收录于此,以提醒诸君。

       按:形肥面白,为气虚之体;谵妄面赤、脉浮洪,为虚阳上越之戴阳证。推其戴阳之故,必为寒凉下逼,元阳失其所而上越,浮阳上越则面色赤,脉亦上浮而大,故谓“凉药所致”。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9-3-14 10: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13 15:08
谢谢管理员,我会继续收集。我的目的是:这些病案能不能用西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解释,有的病案中 ...

  李老师,那这帖子的题目是不是要修改一下呢?就是好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收集的医案,目的是收集中医、西医的不同观点呢?题目很重要呀。您考虑一下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4 14:56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9-3-14 02:49
  李老师,那这帖子的题目是不是要修改一下呢?就是好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收集的医案,目的是收集中医 ...

      谢谢先生赐教。
      我的初衷,用实际病案验证中西医在临床上能不能相互沟通。
       我选择的病案,着重于能够用西医解释的通,比较典型的病案,而且在发表的时候作出相关的西医解读,或者能够用中医理论解读西医。
      所以,这个题目应该怎么改,我自己比较模糊,还请先生帮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4 15:30
        夹层动脉瘤案,在本论坛2016年1月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我现在找不到这个帖子了,请管理员帮助找回来。谢谢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24 18:27

[转载]浅谈甘温除大热----邓铁涛                                                                (2011-11-25 19:43:20)[url=]转载[/url]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浅谈甘温除大热----邓铁涛作者:私淑仲景
    内伤发热以及甘温可以除大热,这个问题我曾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但读了一些书刊报导的文章。总觉得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贾得道先生之《中国医学史略》对李东垣评价说:“概括说来,李氏强调脾胃的作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影响很大。但他喜用升发温补之品,特别是倡导‘甘温除热’的说法,其流弊也很不小。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辨解,但他的这种一偏之见,是很难加以讳饰的。”贾得道先生这一批判似乎有点武断,他不但反对甘温除热法,连李东垣的升发温补之创新成就也顺带给予贬低了。这一事实启发了我,作为一个中医史学家,必须参加中医临床,经过一定的临床锻炼,对古往今来的各家学说,才能作出比较中肯的评价,因此我培养的中医史研究生,都要他参加临床,哪怕毕业以后,争取机会到附院参加临证工作也好。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古往今来的学说一一加以验证,但通过临床工作,会巩固对中医药学术的信心,能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去思考问题、去指导实践,不会随便用西医的理论去对号入座,把能对上号的视为科学,对不上号的便以为非科学。这在今天对中青年一代中医是一个很紧要的问题啊!
       甘温除太热乃李东垣先生一大发明。《内外伤辨惑论》是东垣先生第一本专著,他有感于当时医家以外感法治一切发热之证,认为流弊很不小,为了补偏救弊乃著书以活人。东垣自序说:“《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16年矣。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就成之。”读其序如见其人。一位医德高尚的老学者俨然就在我们的面前,使人肃然起敬。《内外伤辨惑论》完成之后,他接着写出不朽之作《脾胃论》。在此论中,内伤发热之论更臻完善。东垣脾胃之论(包括“甘温除大热”之论)是其毕生科学研究之成果,今天如果未经验证,便挥动史家之笔,一予勾销,这比之700多年前之李东垣先生,谁是真正的科学家呢?!贾先生说:“后世医家虽有许多人以曲说为其辩解”,足以证明李东垣先生甘温除大热法,已后继有人,估计700多年来,后世运用此法已活人无算了,其功岂小哉?
      当然对李东垣先生此说未能充分理解者亦不少,近年在杂志与报刊上,偶或见之。如说“热”乃虚热,是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计测之则无发热;或曰甘温所除之“大热”不是“高热”。这些学者比之贾氏不同,承认甘温药可以治发热,只对大热有怀疑耳。《中医大辞典》有甘温除热条云:“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温。产后或劳倦内伤发热,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舌淡红,脉洪大而虚,用当归补血汤。”辞典是按照大多数人所公认者而修编的,故只设甘温除热条,而无甘温除大热条。我们复习一下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是怎么说的,他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虽然700年前没有体温计,但从李氏这段文字来看,其所指之发热,是高热,不是低热,更不是自觉之发热明矣。至于此种发热之论治,《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说:“脾胃气虚……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温。”从上述引文,可见李氏所指之大热,以白虎汤证为对照也,为了区别于白虎汤证,故不言壮热而称之为大热耳。若以体温计测之则可称之为高热,亦包括们之壮热、久按热减之中热一类因虚而致之发热。当然,甘温法亦可以治疗自觉发热而体温计测之无热及低热之属于脾胃气虚之证者。

    正如《中医大辞典》甘温除热条所说,除了气虚发热宜用补中益气温之外,又补充了产后劳倦内伤之发热用当归补血温之证。这是后世发展了李东垣的理论与经验。其实甘温除大热,何止补中益气汤与当归补血汤二方。我曾用归脾惕治1例发热39℃之患者(案见《学说探讨与临证》第81页),我院黎炳南教授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治l例产后高热40℃之患者。至于中等度发热,我喜用桂甘龙牡汤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l例乙脑久热(38℃)不退,以及l例肠伤寒中西药并用而仍发热38℃左右之证,诊其舌质淡嫩,脉见虚象,均用桂甘龙牡汤而愈。上引之病例不多,因适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的病属少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许有人怀疑这些病案是否属实,《中医杂志》1990年8期专题笔谈栏专门讨论《甘温除大热的理论与实践》,参加讨论的同志不少,遍布多个省市,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是确切的资料,不妨引其中一些资料以证实甘温除大热法是超出于西方医学而大大领先于世界的理论与经验。
       参加笔谈讨论共有10位专家,其中对甘温能否除大热持肯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10位专家中,有8位专家共报导了10个典型病案,这10例病案中,除1例无记载体温情况外,其它9例体温均在39℃以上,其中超过40℃的有4例。所涉及的病种范围相当广泛,如急性白血病、黄疽型急性甲型肝炎、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硬皮病、乙脑、迁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心衰、产后高热、子宫切除术和脾切除术术后高热以及原因未明之长期高热等等。例如万友生大夫曾治一李姓患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大叶性肺炎,高热达400C以上不退,白细胞降至0.6×109/升,经用各种抗生素和清肺解热中药无效。患者高热而多汗,肢冷背寒,面、唇、舌淡白,精神萎靡,声低气细,恶心厌食,咳嗽,胸痛,吐血痰,脉虚数甚。万大夫投以补中益气温加减方:黄芪、党参各50克,白参、白术各15克,西洋参、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各10。2剂服后体温降至38.7℃,复诊守上方,柴胡加重至15克,更加青篙15克,继服8剂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大为好转,惟仍咳嗽、胸痛、吐血痰,三诊守上方加入桔梗、积壳、橘络、丝瓜络、紫苑、款冬花等药,更进20余剂,复查胸片示肺炎全部吸收,血象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症缓解。本例身大热,体温高达400C以上而多汗,肢冷背寒,面唇舌淡白,精神萎靡,声低气细,现象热而本质寒,病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气虚,虽然兼有肺热灼伤阳络之症,但治病必求其本,故投以补中益气汤方解决主要矛盾,气虚发热证解除了,肺热灼伤阳络之症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对于虚实夹杂证,采用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剂以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而辨证加减。对于气虚与实邪兼挟之发热,并非单纯虚热者,治疗除了甘温益气以外,并不排除配合苦寒药,这也符合东垣补中益气加减黄芩之类法。因此甘温除大热法,其用方并不拘泥于补中益气温,不少专家还选用了升阳散火、升阳益胃、黄芪人参汤、归脾汤、四君子汤以及桂附八味丸引火归原法等等进行治疗取得效果。东垣在补中益气温方后加减多达25条,足以示人辨证加减之重要。
      综合笔谈各位专家所见,甘温除大热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气虚抑或阳虚所致之发热。其发热程度可随阳气虚衰、虚阳亢奋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亢奋程度重的则发高热,否则发低热。因此,体温表上是否显示发热或高热,不能作为我们是否采用甘温除大热法的依据,关键在抓住气虚或阳虚这一本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不必拘于补中益气汤,而可以采用升阳益胃汤、归脾汤、桂附八味丸等其他方剂的道理。这些都说明中医学在发展,现代高明的中医有些已超过了东垣,东垣有知当含笑于九泉也,只可惜高明的中医在今天大好形势下成长太慢耳!
     总而言之,甘温能够除大热,实践已经作出检验,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邓铁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31 06:4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3-30 22:50 编辑

         转载自:
【桂枝汤加减治万病】
溪流   摘自360图书馆:


  (五)苓桂术甘汤案
   黄某,女,42岁,技术员,1973年4月就诊。患者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已多次住院治疗,病史3年。胸闷心悸心慌,面部及两脚浮肿,呼吸气短,喘咳吐稀痰,甚至口唇发绀,恶寒身形震颤,睡寐不宁,食少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脉细弱,舌苔白润质淡。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试治。处方:
       茯苓15g,白术12g,桂枝、炙甘草、广皮、法半夏各l0g,
       生黄芪15g,防己l0g,车前子12g。服5剂。
   二诊,服前方后,心悸、浮肿减轻,呼吸较畅利,咳减痰少,小便增多,食纳稍增,脉仍细弱,舌苔薄白润,守前方加制附片l0g,继服5剂。
   三诊,前方继进5剂后,心悸浮肿再度减轻,呼吸均匀,唇不发紫,不恶寒,咳仍吐稀痰,睡寐安宁,脉缓而弱,舌质淡红苔白。处方:
     制附片l0g,生黄芪15g,桂枝6g,白术12g,茯苓15g,
     炙甘草、法半夏各lOg,五味子5g,党参15g。服5剂。
   四诊,上药服10余剂,诸症悉减,浮肿消退,心不悸,咳减痰少,饮食倍增,脉缓有力,舌苔薄润。嘱前方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
   两年后随访,病者坚持上半班。如遇心悸发作,或感冒引起身痛,胸闷心悸,即用第三诊方,服数剂后诸症悉减,至1978年底,患者陆续服上药近100余剂,体略发胖,病未复发。
   [按]本案虽为“风心病”,但究其病机,乃中阳不足,痰饮停聚,故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主治。由于病者素体脾肾不足,证药相符,虽长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且成了常备之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4-22 15: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4-22 07:57 编辑

        转: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2019,4,杏林童子发表于分及解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5 11:35

陈XX,男,86岁,县人大退休老干部。2016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心悸、心累3天,加重1天,伴见眩晕,畏寒,背凉,手足欠温,口不渴。身高1.7m,平素身体较壮实。但本次神疲,说话缓慢,语音低沉。足胫、足背轻度浮肿。舌质略黯,舌苔白较厚。脉迟沉细弱。血压130/80mmhg。心率40分次。
  既往有肺气肿史(但仅见体检X影像改变,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及短期心肌供血不足(心电图ST-T波改变)史,经治疗后心电图复常。一月前出现下午足胫、足背浮肿,晨起消退,曾查心电图、小便检验未见异常,经治疗恢复正常。
  考虑患者是退休老干部,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或住院治疗。但患者畏惧住院输液,要求先用中药治疗,有效就免得去住院了。
  诊断:心悸(心动过缓)、眩晕。
  辨证:心肾阳虚,心阳不振,脾阳不足,饮蒙清阳。
  治法:温通心阳,化饮定眩。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麻黄10g、制附片6g、北细辛5g、桂枝15g、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10g、丹参20g、泽兰20g、苡仁30g。2剂。
  每剂加水1500ml,熬取药汁500ml,每次温服100ml,每天3次。嘱其24小时后可来诊室复诊脉博、心率,并指导其自测脉博的方法,24小时以后若自测脉博无改变,可去医院住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3月15日复诊:患者精神转佳,说话有力,自述服一剂后自测脉博62分次,眩晕也逐步减轻,自我感觉较好,所以就在家里稳起吃药,既没来复诊也没去医院,直到今天才来。现已无明显畏寒及背凉,足胫、足背浮肿已消。舌苔白略厚,脉和缓有力,脉率、心率都为72分次。仍用原方调整剂量巩固:
  麻黄3g、制附片5g、北细辛3g、桂枝1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6g、丹参20g、灵芝15g、苡仁20g、红景天20g。3剂。嘱其如有复发及时复诊或到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
  其后又有两次因其它小有不适来诊,但脉率、心率都在正常范围,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少阴心肾阳虚,心阳不振而心搏过慢则心悸;太阴脾阳虚水饮内停更伤心阳也致心悸,上蒙清阳则眩晕。故用麻附辛汤合苓桂术甘汤温通心肾,振奋心阳;温运脾阳,化饮定眩;加丹参活血入心增强疗效,泽兰、苡仁活血除湿以消足肿。两方合用心悸、眩晕并除。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主治少阴阳虚感寒即少阴、太阳合病或伤寒少阴直中的专方,也是现代治疗心动过缓的特效方剂,用于治疗其它病症也相当广泛,如感冒、咳嗽、失音、咽痛、嗜睡、胸痹、产后雷诺氏现象、周身无汗、低血压等等;日本的汉医用于体虚者及老年人的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支气哮喘、三叉神经痛;低血压;冷症、贫血症、虚弱者的头痛。
  应用该方的基本指标:
      1、 畏寒,背冷、手足冷或欠温。
      2、 全身倦怠,或似睡非睡、昏沉模糊。
      3、 脉迟或兼微细。
  参考指标:
  血压正常不高。
  本案符合以前上三个基本指标和一个参考指标,故而能两剂脉率复常。当然,本案病程较短,治疗及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凡外感病或杂病无论其它主症是什么,或心悸、或咳嗽、或失音、或咽痛、或嗜睡、或胸痹、或肢端苍白青紫、或周身无汗等等,只要具备以上三个基本指标,都可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辨证加味治疗。因方中的麻黄、细辛现代研究能使血压升高,故而将“血压正常不高”列为参考指标,现在医疗纠纷繁多,凡血压超过140/90mmhg者都应慎用或不用此方;由于麻黄、细辛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故而本方用于治疗体质虚寒的低血压有很好的效果。但本方加味也可用于素体阳虚冬季寒冷刺激而出现高血压者,则另当别论。
  另外,日本的汉医使用本方时以”恶寒、微热、脉沉细、全身倦怠、面色苍白为目标,其中三谷氏认为应用本方之“脉候不一定沉而细微,可有浮数”的看法也值得借鉴。
                                                                   原作于2016.7.5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1 06:33

桂二麻一汤快速治愈银屑病刍探
时间:2019-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瑞张英栋
  有不少银屑病患者在发病之前有感冒发热治疗史——发热时经过口服药物或针剂治疗,症状减轻后1~3周内出现皮损。这类患者属于误治而“表证未解”,类似《伤寒论》中“伤寒表不解……”“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伤寒六七日……外症未去者。”为邪气“郁”而发作银屑病。针对这类问题,可以“从表而解”,桂二麻一汤是一种选择。
  典型案例
  渠某,男,32岁,吕梁人。2019年4月2日因“全身散在斑丘疹2个月,伴关节游走性疼痛2周”为主诉,入住广汗法纯中医病房。2个月前因咽部疼痛伴发热,于当地医院以退热针剂注射治疗2次,注射后全身汗出较多并热退。热退后10余日全身散在出现少量点滴状斑丘疹,上覆鳞屑伴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银屑病”,口服中药及注射长效青霉素治疗,皮损逐渐增多。2周前出现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无关节变形及活动受限。刻下:全身恶寒、下肢明显;平素汗出较多,尤以头背部明显;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遇冷加重。脉左关弦紧,右关紧,舌质红,苔白腻。
  患者游走性关节疼痛属于表证未解,邪气留恋于关节;平素恶寒及汗出较多,一是考虑感冒发热治疗不当,疏泄肌表;二是考虑患者体质问题,卫外不固。治以固卫疏表,桂枝二麻黄一汤,具体药物为:桂枝8g,赤芍6g,生姜6g,麻黄3g,杏仁2g,甘草6g,大枣5g。
  4月3日(入院第2天):嘱患者每日15点之前每隔1.5小时服药1次,从0.5剂起,每次服药在前次基础上多加0.5剂(广汗法之将息法),密切关注患者服药后的风险:心率、小便、睡眠、食欲、精神、汗出(广汗法之“服麻黄五看”),同时观察得效指征:汗出、关节游走性疼痛及身体恶寒的变化。当日共服药5剂,症状变化:①出汗逐步减少。②身体自觉有温热感,恶寒感明显减轻。③游走性疼痛较之前明显减轻。
  4月4日(入院第3天):共服药15剂。入院检查结果回报,肝功:丙氨酸:94.2(正常9~50),偏高;抗链O:867(正常值0~200),高。症状:①出汗可控。②身体温热感明显,下肢变温。③皮损肉眼可见回缩趋势。④游走性疼痛基本消失。⑤晨起自诉有痰,呈黄色,易咳出。
  4月5日共服药23剂。
  4月6日共服药31剂。
  4月7日共服药39剂。症状:汗可控,下肢转热,皮损颜色变淡,全身皮损消退明显,游走性疼痛消失,轻微上火,咽部不疼。因服药量较多食欲欠佳。
  4月8日(入院第7天)出院。患者住院1周,服药6天,住院期间共计服药122.5剂,桂枝共服980g,麻黄共服367.5g,赤芍、生姜、甘草各735g,杏仁共服245g,大枣共服612.5g。出院带药为桂枝汤及小柴胡汤按比例调整服用。
  4月15日(出院1周后)随访,患者全身汗出较少,偶有一过性关节游走性疼痛。舌苔腻偏右,舌质淡红。检查回报:抗链O:836(正常值0~200)较前降低。
  4月22日(出院2周后)随访,诸症均好,抗链O:759(正常值0~200),继续降低。
  心得分享
  先来强调本案的风险:广汗法治疗体系认为麻黄的核心功效是“发其阳”(语出《金匮要略》),通过“发其阳”实现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宣通闭阻”等诸多功用。李心机教授解释小青龙汤时这样表述:“用麻黄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不用麻黄者,亦因麻黄发其阳故也”。“发其阳”可以发心阳,也可以发肾阳。麻黄在使用时要格外注意以下不利影响:①心律异常;②小便不利;③入睡困难;④饮食障碍;⑤汗出过多等。这些现象需要及时发现,出现时应立即停药,一般停药后这些症状会很快消失。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核心功效是轻发郁阳。桂枝二麻黄一汤出自《伤寒论》第25条,与其相关的是第23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和第27条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第48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中“阳气怫郁在表”可以高度概括第23、25、27三个条文病机,即都是表郁轻症,因失治误治(发汗过度)导致正气有损而无力使余邪全除,或者旧邪已去,复感少量新邪,少量邪气扰于肌表,与正气呈相持状态。与这三方表郁轻症病机相对应的治法便是“轻发郁阳”,这三方都属于“轻发郁阳”的经方。
  本文患者选用桂二麻一汤的关键在“阳气怫郁”的量和“怫郁在表”郁的程度。如果“阳气怫郁”的量更多,则选择桂枝二越婢一汤,郁闭的程度更重则选择桂麻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则相对重用桂枝汤,目的在“固卫”,少佐麻黄汤来“疏表”,故开闭的程度不及桂麻各半汤;用了麻黄和杏仁的配伍,而没有用麻黄和石膏配伍,故只是靠开腠攻表来发散郁阳,还没有到边开边清的程度。
  广汗法体系经常在谈“发热为百病之源,误治为万病之本”,该患者银屑病发病就与感冒误治有关。患者平素汗出较多,肌腠本就疏松,虽有表证但“大汗之”属于明显误治,而关节游走性疼痛,一是邪气未得正常祛除,二是汗后复感风寒之邪引起的。针对误治发热带来的复杂情况,“轻发郁阳”兼顾了不可不表与不可过表,是较好的选择。本案中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将息法取得快速的效果,就是既强调了“表证”的存在,同时关注到了不可过于表散。
  广汗法体系对抗链O的一点探讨:抗链O的变化,提示的是正气抗邪能力的强弱。患者大多有生活工作中的长期受寒史,或者误汗后复感风寒之邪的经历,已经有邪,并且正气有能力与邪抗争,才会抗链O升高。这类患者经过广汗法务求精准的治疗,有邪先攻邪,邪去正自安,不仅皮损减轻明显甚至迅速消退,抗链O检验数值随着“邪去正安”的进程也会明显下降并恢复正常。(张瑞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注: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学术临床 > 临床验案http://www.cntcm.com.cn/xueshu/2019-05/27/content_60919.htm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17 16:0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18 23:14 编辑

          何xx,女,43岁,县物资局职工家属。1996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月经紊乱半年多,加重4月。周期常在20天上下,有时只有半月。每次月经来前3天量特别多,之后便是淋漓不尽5至7天。经数医诊治无显效,其后来本院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下有一5.3X4.6cm的肌瘤,拟手术治疗,但患者不愿切除子宫,未能接受,经他人介绍来我处中医药治疗。患者首先询问用中药治疗能不能消散,笔者回答肯定能消散,但是疗程相当长,至少半年,你自己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心、耐心、恒心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患者一口答应,坚决配合。
       刻诊:除以上月经失调的状况外,有时伴有小腹胀痛,不出血时白带较多。形体较壮,言谈泼辣。舌质暗红,脉弦细。
诊断:中医:癥病;西医:子宫肌瘤。
辨证:血瘀结聚胞宫肌层,久积而成癥。
治法:化瘀消癥为主,佐以止血制带。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棱莪消癥方加减,开成A、B两个处方:
        A方,用于经净期:桂枝15g、茯苓30g、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5g、三棱15g、莪术15g、土元12g、鳖甲20g、制香附12g、乌贼骨40g、茜草15g。每剂熬取药汁500ml,每次温服100ml,每日3次。
        B方,用于出血淋漓不净期:将A方中的桂枝减为10g,各破血化瘀药减半,赤芍改为调营血的白芍15、茜草炒焦,另加三七粉5g分次冲服、蒲黄20g阿胶15g(二药同炒为珠)。用法同A方。出血净后改用A方。
另在出血特别多时临时改用逐瘀止崩汤:当归10g、川芎3g、三七粉5g冲服、制没药5g蒲黄20g阿胶15g(二药同炒为珠)、丹皮6g炒焦、五灵脂10g炒焦、艾叶炭6g、丹参10g、乌贼骨30g、龙牡各20g。服2至3剂,出血止或量明显减少时视情况仍用A方或B方。
         功夫不负恒心人,这位女强人硬是坚持不断连续服了130多剂,历时7个多月,月经完全恢复正常后再次经超声复查,子宫正常、未见肌瘤。当时的中药价格A方每剂13元,B方和出血量多的用方每剂也才19元上下,平均每剂16元左右,共计2100多元。其后,她和她的家人一有不适便来找笔者诊治,还介绍了好些个其他患者来我处看病。何氏至今身体尚健康,与其退休的丈夫在物资局外街边做饮料香烟专櫃小生意,笔者每次路过,她俩都热情非常。
        按: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主治妇人妊娠宿有癥病的经典方剂,适用于“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的“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方中桂枝通血脉,茯苓除湿运脾安正气,芍药合营血,丹皮、桃仁活血化瘀,合而用之,实为祛瘀化癥的小剂,仲景将其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服一至三丸,剂量很小,下癥而不伤胎,只适用于妊娠宿有癥病者。今用于治疗拟手术治疗的较大癥病则药力不足,故直用活血化瘀的赤药,并加破血化瘀行气化积消块力强的的三棱、莪术和主“血积癥瘕,破坚”(《神农本草经》)的土元以增强化瘀消癥的功效,鳖甲软坚散结,制香附理气止痛调经,乌贼骨收敛止血,茜草活血止血,全方化瘀消癥,活血止血,疗效强于单用桂枝茯苓丸,并随有无出血及量的多少调整方药,终于使较大的子宫肌瘤消散。但本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还不在于药方,而在于患者“三心”的密切配合,坚持服药的时间、剂数超常,非常人所能及,若非如此,焉能取得成功!
       另外,《金匮要略》中可用于治疗癥病的方剂有三个,一是用于妊娠宿有癥病下血的桂枝茯苓丸,二是用于虚劳干血,又称为“干血劳”的大黄蟅虫丸,三是用于疟疾日久反复发作而“结为癥瘕,名曰疟母”的鳖甲煎丸。现在很多西医妇科医生开中成药桂枝茯苓丸或其胶囊治疗子宫肌瘤,少见有完全成功的,其原因就在于该方的适应症或疗程问题,所以用经方治疗子宫肌瘤不宜单选桂枝茯苓丸,还应在大黄蟅虫丸和鳖甲煎丸两方上选方选药配合,若用成药或第一方加第二方,或第一方加第三方;自己组方就可用桂枝茯苓丸为基础,在后两方中选药加入,或再加后世发掘的三棱、莪术等破血破气化瘀药。笔者就是在桂枝茯苓丸中除加了棱莪外,又参照金匮用于消癥的第二、第三方,选用两方都用的破癥消坚药土元和第二方软坚散结药鳖甲,守方有变,变中有不变,终于达到治愈目的。
                                                                 原作于2017.3.1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3-6 11:31

广东省中医药局26日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在该省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表现及病情发展特征,符合中医“疫病”或“温病”的特点。外感疫疠之气,病位由表及里、多遵从上中下三焦和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岭南气候多潮湿,疫疠之气容易兼夹湿热,首先侵袭肺卫,尤其是素体脾胃虚弱者;若正不胜邪,邪毒入里化热,伤津耗液,甚者灼营动血,直传心包,发为危候。本病病因在于湿热疫毒,病理特点为“湿、热、瘀、毒、虚”。

1.早期:湿邪郁肺,枢机不利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头身困重,肌肉酸痛,乏力,咳嗽痰少,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略数。治以化湿解毒,宣肺透邪;以藿朴夏苓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藿香10g(后下)厚朴10g法夏10g茯苓15g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0g杏仁10g薏苡仁20g猪苓10g泽泻10g白蔻仁10g(后下) 淡豆豉10g通草10g生姜5g大枣5g加减:头胀痛者,加蔓荆子、白芷、薄荷;咳嗽明显者,加蜜枇杷叶、紫苏子;痰多者,加瓜蒌、浙贝;咽喉肿痛者,加玄参、僵蚕、射干。

2.邪热壅肺,肺失宣降发热或高热,咳嗽,痰黄或稠,乏力,头痛,全身酸痛,口干口苦,心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不润,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宣肺透邪,以麻杏石甘汤合达原饮加减:

炙麻黄8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10g 槟榔10g厚朴10g草果10g知母10g 白芍10g黄芩15g加减:大便粘滞不爽者,可合升降散;痰热重,痰黄稠量多者,加桑白皮、川贝、鱼腥草、金荞麦;腑身热烦躁者,加知母,丹皮、山栀子;气短乏力,口渴较甚则,可用西洋参炖服。

二、中期 1.邪热闭肺、腑气不通发热,咳嗽,痰多黄稠,胸闷,气喘,口渴,口气臭秽,腹胀便秘。舌暗红,苔厚黄浊,脉滑数或沉紧。治以清热宣肺,通腑泻热,以宣白承气汤、黄连解毒汤合解毒活血汤加减:

生麻黄8g杏仁12g生石膏30g生大黄10g 瓜蒌仁30g桃仁10g赤芍15g葶苈子20g黄连3g黄芩10g桑白皮10g重楼10g 丹皮15g郁金15g石菖蒲15g生地15g 玄参15g加减:大便秘结较甚,加生芒硝、虎杖;咳黄稠脓痰,加瓜蒌皮,鱼腥草;邪热伤津,加南沙参、石斛、知母或西洋参炖服。

2.湿热蕴毒,肺气闭塞发热,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喘息气促,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胸闷脘痞,口干饮水不多,口苦或口中黏腻,大便粘滞。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宣肺解毒,以麻杏石甘汤、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加减:

生麻黄8g杏仁12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 滑石30g茵陈20g黄芩15g白蔻仁10g(后下)藿香15g法夏15g苍术15g葶苈子20g 连翘15g白僵蚕5g蝉蜕5g姜黄10g 生大黄5g重楼10g丹皮15g赤芍15g郁金15g石菖蒲15g生地15g玄参15g加减:热偏盛可加黄连、鱼腥草;湿偏重加茯苓、佩兰;湿热倶盛,加黄连、布渣叶,薏苡仁;肝胆湿热者,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三、极期内闭外脱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中痰鸣,憋气窘迫,语声断续,花斑疹点,甚则神昏,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欲绝。治以益气回阳固脱,以参附汤加味:

红参10g炮附子10g(先煎)山萸肉30g 麦冬20g三七10g加减:高热惊厥,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痰迷心窍者,可冲服苏合香丸。

四、恢复期 1.气阴两伤,余邪未尽已无发热或时有低热,乏力,心慌,口干,自汗出,腹胀,大便不调。舌淡红,苔白或苔少,脉虚数。治以益气养阴祛邪,以二陈汤合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西洋参2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10g 淡竹叶10g黄连3g甘草6g茯苓15g 法半夏10g橘红10g陈皮10g炒麦芽30g加减:咳嗽明显者,加用北杏、前胡;湿浊明显者,可选用砂仁、苍术、厚朴。阴虚发热者,加青蒿、地骨皮、十大功劳叶;口干渴甚者,加玄参、天冬;痰中带血者,加用丹皮、山栀子、藕节炭。

2.肺脾两虚困倦乏力明显,心慌心悸,口干,自汗出,纳差,腹胀,大便偏溏。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治以健脾益气祛痰,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晒参10g(另炖)炒白术15g茯苓15g白扁豆30g 砂仁6g(打碎后下)莲子30g炙甘草6g桔梗10g山药15g薏苡仁30g炒麦芽30g神曲10加减:纳差明显者,可加炒谷麦芽、焦山楂;湿浊缠绵者,可选用苍术、石菖蒲、白蔻仁;汗出多者,加麻黄根、白芍;口干渴甚者,加玄参、天冬;伴有血脱者,加用生晒参、阿胶;心慌心悸明显者,加用丹参、远志。

五、预防调护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接触患者,应戴口罩。居室保持通风。禁烟酒,怡情志,加强食养,忌食辛辣及动火燥液之物,固护正气。(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4-16 18:09
          抗新冠肺炎中药处方分析
时间:2020-03-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张杰 郝丽英 刘汶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重症化倾向明显,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虽然抗生素类药物可以使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是病毒因与细菌组成结构不同,对抗生素类不敏感。并且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副作用大,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抗病毒中药的研究日益增多,因其具有毒副作用低,活性成分多,作用靶点多样,资源丰富等优点,已有部分中药应用到抗病毒感染的领域。中药在中药处方各组分协同作用下,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上具有独特的效果。
  中医认为,冠状病毒感染属于疫病范畴,外在因素是人体感受到疫病之邪,内在因素是人体正气不足。《内经》曾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扶正祛邪是中医重要治疗原则。研究发现,部分中药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即中医理论的祛邪疗法,可以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增殖与扩散;而部分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器官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即中医理论的扶正治疗,可以间接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截至目前,中医药在整个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20217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比为85.20%,对轻、普通、重、危重、恢复期的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的介入,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途径。对于不同症状与不同体质的患者应使用不同的中药处方,本文汇总常用的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中药处方,对后续病毒感染的治疗和中药的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不同证型的中药治疗处方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组织专家对救治工作进行分析和研判,陆续制定和修正了一系列诊疗方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对不同症状的患者使用了不同的中药处方。
  清肺排毒汤(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
  处方组成:麻黄9克、炙甘草6克、杏仁9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桂枝9克、泽泻9克、猪苓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柴胡16克、黄芩6克、姜半夏9克、生姜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射干9克、细辛6克、山药12克、枳实6克、陈皮6克、藿香9克。
  寒湿郁肺证(轻型患者)
  处方组成:生麻黄6克、生石膏15克、杏仁9克、羌活15克、葶苈子15克、贯众9克、地龙15克、徐长卿15克、藿香15克、佩兰9克、苍术15克、云苓45克、生白术30克、焦三仙9克、厚朴15克、焦槟榔9克、煨草果9克、生姜15克。
  湿热蕴肺证(轻型患者)
  处方组成:槟榔10克、草果10克、厚朴1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连翘15克、青蒿10克(后下)、苍术10克、大青叶10克、生甘草5克。
  湿毒郁肺证(普通型患者)
  处方组成:生麻黄6克、苦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生薏苡仁30克、茅苍术10克、广藿香15克、青蒿草12克、虎杖20克、马鞭草30克、干芦根30克、葶苈子15克、化橘红15克、生甘草10克。
  寒湿阻肺证(普通型患者)
  处方组成:苍术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藿香10克、草果6克、生麻黄6克、羌活10克、生姜10克、槟榔10克。
  疫毒闭肺证(重型患者)
  处方组成:生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藿香10克(后下)、厚朴10克、苍术15克、草果10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生大黄5克(后下)、生黄芪10克、葶苈子10克、赤芍10克。
  气营两燔证(重症患者)
  处方组成:生石膏30~60克(先煎)、知母30克、生地30~60克、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30克、玄参30克、连翘15克、丹皮15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葶苈子15克、生甘草6克。
  内闭外脱证(危重型患者)
  处方组成:人参15克、黑顺片10克(先煎)、山茱萸15克、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肺脾气虚证(恢复期患者)
  处方组成:法半夏9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炙黄芪3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
  气阴两虚证(恢复期患者)
  处方组成:南北沙参各10克、麦冬15克、西洋参6克、五味子6克、生石膏15克、淡竹叶10克、桑叶10克、芦根15克、丹参15克、生甘草6克。
  在此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已经发布了《关于推荐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通知中清肺排毒汤是由中医经典方剂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组合而成,四方都出自《伤寒杂病论》,有清热化湿、祛邪外出的功效。10个省临床救治观察进一步证实,此中药处方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据统计,救治确诊病例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在第六版国家诊疗方案中已将其作为通用方推广。在第五版国家诊疗方案的中药治疗处方中,只有四个证型的区分,分别为初期寒湿郁肺证、中期疫毒闭肺证、重症期内闭外脱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随着疫情的加重,中药处方的使用也在改变。与第五版相比,第六、七版中药治疗的证型区分更为精准,处方组分和用量也更为复杂。另外,第七版中医药治疗增加了危重型患者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可用生大黄5~10克,以及出现人机不同步,在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情况下,可用生大黄5~10克和芒硝5~10克。仝小林等分析新冠肺炎属于疫病中的寒湿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所以在用药上是本着散寒除湿、避秽化浊的原则。
不同地区的中药预防方
  有研究指出,位于我国东南的广东与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两省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方案,地理环境与气候的不同用药有一定的差异,强调了中药临证辨治需注重因地制宜。据报道,我国多个省市相继发布了新冠肺炎的中医预防方案,以下为6个省市的方案节选。
  湖北省 预防处方一:苍术3克、金银花5克、陈皮3克、芦根2克、桑叶2克、生黄芪10克。
  湖北省 预防处方二:生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防风10克、贯众6克、金银花10克、佩兰10克、陈皮6克。
  北京市 预防处方一:麦冬3克、桑叶3克、菊花3克、陈皮2克。
  北京市 预防处方二:金莲花2朵、麦冬5粒、青果2(打碎)、白菊花2朵。
  北京市 预防处方三:生黄芪9克、北沙参9克、知母9克、金莲花5克、连翘9克、苍术9克、桔梗6克。
  北京市 预防处方四(儿童):金银花3克、芦根6克、陈皮2克。
  江西省 预防处方:生黄芪12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贯众6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苍术10克、桔梗10克。
  山东省 预防处方:黄芪12克、炒白术9克、防风6克、太子参12克、云苓12克、陈皮6克、连翘9克、金银花9克、苏叶6克、炙甘草3克。
  陕西省 预防处方(成人):生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防风6克、炙百合30克、石斛10克、梨皮30克、桔梗10克、芦根30克、生甘草6克。
  陕西省 预防处方(儿童):生黄芪9克、炒白术6克、防风3克、玄参6克、炙百合9克、桔梗6克、厚朴6克、生甘草6克。
  天津市 预防处方:柴胡18克、黄芩12克、枳壳12克、桔梗10克、厚朴12克、槟榔18克、银花15克、贯众10克、草果6克、青皮6克、佩兰10克、荷梗6克、生黄芪18克、炙甘草6克。
  由上可见,在各省的预防处方中,生黄芪是使用最多的一味药材。早在2003年防治SARS处方中,已经充分肯定过黄芪的补肺气、健脾胃、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效。黄芪除此之外还具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其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的细胞病变有改善作用,对流感病毒小鼠有保护作用,并有广泛的抗菌作用,以及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保护肝脏等作用。黄芪组方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水平,改善动脉血气和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早期研究表明黄芪也可以影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及其下游的Mas受体信号通路,而新冠病毒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阐明了黄芪对于新冠肺炎的防治有一定的药理学意义。一般认为新冠肺炎是先侵犯人的肺脾,然后攻袭心肺,而黄芪主要补脾肺之气,最能阻截病邪逆转心包(心脏),由此可以看出,黄芪有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但在北京市的预防药方中,只在处方三适用于流行期间与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慢性基础病成人患者的预防中有生黄芪,说明生黄芪应酌情配伍,不同的处方应有所区别。在以上6省市的中药预防处方中还应注重寒热、补泻的平衡,需遵循处方说明按需服用。
医学观察期中成药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荐的中成药分别为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主要组成如下。
  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广藿香、白术(炒)、厚朴(姜制)、法半夏、紫苏叶、白芷、陈皮、茯苓、桔梗、甘草、大枣、大腹皮、生姜。
  金花清感颗粒:金银花、石膏、麻黄(蜜炙)、苦杏仁、黄芩、连翘、浙贝母、知母、牛蒡子、青蒿、薄荷、甘草。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
  疏风解毒胶囊: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甘草。
  防风通圣丸(颗粒):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
  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尚无确切的抗病毒药物,运用中医药治疗疫病在临床中疗效明确,提示中医药的应用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张杰 郝丽英 刘汶)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4 17:19
          新冠病毒感染西医临床分型:1肺炎型;2胃肠型;3 混合型。       分阶段:1 前驱期;2 典型期;  3 危重期;  4 恢复期
新冠病毒感染中医临床分型:1邪热壅肺;2邪伏膜原;3混合型。分阶段:1卫分证;2 脏腑气分证;3营血分证;4 余热未尽

     冠状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
       文献报告冠状病毒的感染可以产生以下临床症状:
(1)呼吸系统感染,包括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2)肠道感染(婴儿偶尔发生);
(3)神经系统症状(很少)。
   据此,这次冠状病毒感染可能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1  冠状病毒侵犯呼吸道;2 侵犯胃肠道;3 同时侵犯呼吸道与消化道。这是病位。病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这次疫情的临床表现:
1.医学观察期(前驱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 湿温卫分证)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干咳无痰,咽干。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风温卫分证)
2.临床治疗(临床典型期)
(1)初期: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邪伏膜原证)中医的传统表述是:身热不扬、头痛如裹,
呕恶,便溏、黏腻,苔白腻,脉濡缓。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郎10g
(2)中期: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邪热壅肺证、小柴胡汤证)
推荐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郎10g、苍术10g。
(3)混合型:以麻杏石甘汤合达原饮加减:炙麻黄8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10g 槟榔10g厚朴10g草果10g知母10g 白芍10g黄芩15g 加减:大便粘滞不爽者,可合升降散;痰热重,痰黄稠量多者,加桑白皮、川贝、鱼腥草、金荞麦;腑身热烦躁者,加知母,丹皮、山栀子;气短乏力,口渴较甚则,可用西洋参炖服。

3.危重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呼吸窘迫综合征。清营汤合麻杏石甘汤。
4 余热未尽



      
邪伏膜原证      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21 08:1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6-21 00:21 编辑

      杏林童子报告的医案。


  李x,女,51岁,县城居民,住新华街西段二中侧。2016年10月20日初诊。
5天前夜间受惊吓后,从次日起出现胸闷气短,呼吸费力,每隔一阵需抬肩努力呼吸一次方舒,并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如失魂状。曾去医院检查心、肺、胸部都未见异常,循证医学无证可循,无法开药,服用中药(不详)无效。
刻诊:神倦乏力,面无悦色,屈背而坐,间歇抬肩深呼吸一次。舌苔白,脉虚,双寸脉尤甚。
诊断:惊吓所致大气下陷证。辨证:宗气不足,心肺气虚,心神不安。
治法:升举宗气提下陷,安神定惊益心气。
方药:升陷汤合柴胡加柴胡龙牡汤加减:
黄芪30g、知母15g、桔梗10g、柴胡15g、升麻6g、白人参10g龙牡各20g、琥珀10g黄芩10g、茯苓20g、桂枝15g、瓜蒌壳20g郁金15g香附12g,炙甘草10g。2剂。
10月25日电话询问,患者病去已如往常。
按:本例为惊吓所致大气下陷证。辨证为宗气不足,心肺气虚,心神不安,是因惊吓后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肺脏和辅助呼吸器官(胸廓)舒张无力,肺和量不足,吸入氧气不夠,内脏缺氧,心有余惊,心神不宁,故而胸闷、间歇需努力呼吸,并见失魂状诸症。张锡纯的升陷汤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满闷怔仲”,张仲景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胸满烦惊,二方合用正合此例证候病机,加减用之,两剂而愈。
                                           原作于2018.12.10

==============================================================================

             西医诊断:呼吸神经官能症。过度换气引起缺氧、呼吸性酸中毒。
       先生诊断为:心肺气虚证,
     向先生学习了。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188   气虚-功能性疾病证态(包括神经官能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16 05:3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7-15 21:44 编辑

孔某,女,35岁。2004年9月28日初诊。

初诊:患者8、9个月来因饮食不节出现反酸,口中酸水,喝茶、喝咖啡后加重,纳后不适。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平缓。胃镜报告:反流性食道炎。

诊其为:胃虚气逆反酸(反流性食道炎)。

患者为年轻女性,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气亏虚,则不降反升,故反酸。治法:补中降逆。方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6g,木香5g,藿香5g,苏梗6g,陈皮10g,薄荷(后下)5g,焦神曲10g,大枣4个,炒谷芽15g,砂仁(后下)5g,麦冬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医嘱:饮食宜软、烂、熟、温。

2004年10月12日复诊患者药后反酸减轻,胃中舒适。食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平缓。继服前方12剂。

2004年10月26日复诊诉今日因饮食不调,时有反酸,急躁心烦。继服前方10剂,服3天停1天。

按:方师指出胃为十二经之长,水谷之海。十二经脉中阳明经脉络最长,胃气以下行为顺。
方师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理气,藿香、苏梗、薄荷降逆止酸,焦神曲、炒谷芽消食和中。全方在健脾的基础上降逆和胃,使中焦受损气机恢复,上逆的胃气自然下降。

本文选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方和谦》,方和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8.10。
=================================================================

         本例为反流性食管炎轻型、早期,与慢性胃炎、早期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的临床表现类似,香砂六君子汤为常规治疗方剂。中医谓:奔豚气轻型、肝胃不和、脾气虚等证中的一个类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9 06:27

我们用2个实际的例子,说明怎么样使用中西医融合观的证态体系。第一个例子《中西医融合观》338页,是一个实际病案;第二个例子是这次新冠肺炎的中西医解读。



   第一个例子《中西医融合观》338页,是一个实际病案

病案2  使用中医药干予感染性MODS的探讨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急性危重症中连续的病理动态发展过程,SIRS是MODS的前驱表现。以感染为例,若单一系统器官感染未能得到控制,则炎症介质将会过度释放,导致炎症失控,往往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相互促进。进而发展为MODS,甚至出现MOF(多脏器衰竭),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中我们体会这类病应当以综合治疗为主,特别是中医药的干予,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很大潜力。现报告一成功病例。

病例介绍:患者李某,男,36岁,农民。因发冷、发热伴进行性消瘦月余,痰中带血并左眼肿痛1周,于2000年11月29日19时50分由当地医院转来我急诊抢救室。患者1月前不明原因发冷发烧,夜重,无汗,体温波动在36.4℃~39.0℃以上,轻咳。曾自服利君沙、阿莫西林、静滴先锋霉素、克林霉素等无效。病后3~4天当地医院检查后以“糖尿病”收入院治疗,仍无效。病情日渐加重,食呆纳差,消瘦较快,病后体重下降约30kg,极度乏力,转来时已卧床不起。转来前1周出现棕红色粘痰,左眼肿痛、怕光、泪液增多,全身肌肉疼痛,尤以下肢为重,大便数日未解,尿少色黄。病程中无意识障碍及呼吸困难,无腹痛腹泻,否认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入抢救室当时查体:血压98/68mmHg,脉搏108次/min,呼吸44次/min,体温36.6℃。神清,萎糜,衰竭态,被迫卧位,查体配合困难;皮肤弹性差,表浅淋巴结不大;左眼上、下睑明显红肿,畏光紧闭,泪液不断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多,右眼正常;唇干裂,舌红、苔黄厚有裂纹,咽赤;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08次/min,律齐,各办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软,舟状腹,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骨瘦如柴,三角肌,大小鱼际肌及腓肠肌均萎缩,有明显触痛,双下肢压陷性浮肿(++);神经系统除肌力Ⅰ~Ⅱ级外,反射无异常。血常规:WBC11.1×109/L、N0.914,RBC32×1012/L、Hb109g/L,PLT 4×109/L;尿常规:尿糖(-)、尿酮体(++);空腹血糖:13.23mmol/L;血电解质:K+3.48mmol/L,Na+133.5mmol/L,Cl-95.4mmol/L,Ca++1.8mmol/L;血气分析:PO2 82.3mmHg、PCO 232.8mmHg、PH 7.478、HCO3-24mmol/L、SBE 0.8mmol/L、SO2  96.6%;胸X光片示右肺感染;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58次/min。

诊治经过:经过检查,以重度肺部感染将患者收入急诊观察室。当晚体温升至39.5℃,伴寒战,行血培养检查并予头孢噻肟钠2.0,2/日静滴,连续4天无效。体温呈弛张热型,波动在36.0℃~39.9℃间。进一步检查发现肝功:ALT 112Iu,AST 56u(正常均为0~40Iu),总蛋白43.0g/L,白蛋白24.0g/L;腹部B超示肝大小正常,肝右前后叶交界处有6.1×7.7×5.3cm,边界欠清,中等偏低回声区,内有气体回声,脾略大。据此,考虑肝脓肿,将头孢噻肟钠增为3.0,2/日静滴,仍无效,症状无改善。2000年12月4日将患者转入急诊ICU。12月6日查体发现患者双上肢及胸部皮肤散在出血点,痰涂片查见大量G-杆菌及G+球菌;复查腹部B超见肝原异常区增大为9.5×8.4cm,并出现少量腹腔积液;胸部CT示两肺多发结节病灶,右上肺片状阴影,两肺下叶膨胀不全,双胸腔有少量积液。分析患者系全身脓毒毒血症(即)MODS合并DIC。即将抗菌素改为泰能0.5,3/日静滴,同时服用中药清营汤并犀角地黄汤1付/日(100ml 3/日)共计用5天,继续对症支持治疗,用中药当日体温已开始下降。2000年12月8日在B超引导下,经皮对肝异常区及肺结节实施诊断性穿刺。术中自肝内抽出咖啡色脓液70ml,送涂片及培养,对脓腔壁及肺结节行活检送病理检查,术后以生理盐水对肝脓腔反复进行冲洗。检查结果:肝穿刺液涂片见大量脓细胞及少量红细胞,肺结节及肝脓腔壁活检报告大量脓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小脓肿形成,痰及肝抽出液培养均生长肺炎克雷伯菌。至此,病原清楚,诊断明确。12月14日第二次肝穿引流,抽出咖啡色脓液18ml,以1%甲硝唑液10ml冲洗脓腔,术后腔内注入泰能稀释液(约0.15g)。12月17日第三次肝穿仅抽出乳黄色液10ml,脓腔明显缩小,术后处理同第二次。三次肝穿共排出脓液98ml,出院前肝脓腔完全闭合,肺结节全部吸收。

左眼处理:入ICU后眼科多次会诊,曾以利福平眼药水,帕利白眼药水,氧氟沙星眼药水等点眼,效果不大。自服中药清营汤后眼症有所改善,但左眼视力已经丧失,因病人及家属不同意摘除眼球,未行手术。

其他检查与治疗:在诊断过程中曾对患者进行过PPD试验,抗HIV抗体,康华氏反应,肿瘤标识物,骨穿等检查,亦曾对霉菌感染,肺吸虫病,阿米巴感染等进行过鉴别,均无异常发现。由于患者极度衰竭,我们十分重视对症支持治疗,曾用机分血小板,氧合浓红细胞、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必需氨基酸、脂肪乳等,并注意调整水电紊乱,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治疗,尤其使用中医药适时介入干予,取得了显著效果。于2001年1月10日出院,随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全身炎症最终痊愈,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肝脓腔闭合,肺结节消失。

讨论:
1.诊断

(1)西医诊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合并DIC)

该例患者由最初的肺部感染因为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发展为SIRS(炎症反应综合征),符合美国1991年ACCP/SCCM四项标准。炎症介质不断释放与相互作用,促进病情恶化,发展为全身脓毒血症,出现肺、肝、眼脓肿并被证实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食呆、便秘使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导致细菌毒素移位,使机体的病理变化进入感染极期,发生高分解代谢,多系统器官功能受到影响。表现高血糖、肝功异常、肌肉萎缩、运动受限、浮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促成了DIC的发生,致咯血,皮肤出血点。西医认为:微血管内存在微血栓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之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MODS和相关死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2)中医诊断:患者高热夜甚(夜热早凉),唇干裂,舌苔黄厚,咯血及皮肤出血点在本例中医认为是热入营分、血分,热灼营阴,迫血妄行证的表现。

从以上诊断分析来看,“从系统状态的时间结构看MODS与营分证,血分证是一致的”,“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角度来看,MODS与营分证,血分证也是统一的”。这印证了我们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的证态合一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例病人热灼营阴、迫血妄行与MODS、DIC是一个证态。

2.治疗

(1)西医治疗

①抗菌素:由于本例是由炎症导致的SIRS、MODS,并被穿刺物、脓腔壁活检、痰培养证实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因而治疗自然是以抗感染为主,首要为更换有效,足量的抗菌素,本例选择了对致病菌敏感的泰能。

②对肝脓肿采用了B超引导下的经皮肝脓腔穿刺引流及药物冲洗注入,三次即愈。

(2)中医治疗

感染极期治疗:在更换抗菌素的同时,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证候的分析是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因而中药采用了清营凉血,散热救阴,活血散瘀的代表方剂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煎服。

清营汤的组成: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由以下药物组成:犀角9.0g(三钱)磨汁冲服、生地15.0克(五钱)、玄参9.0克(三钱)、麦冬9.0克(三钱)、丹参6.0克(二钱)、黄连3.0克(一钱)、银花15.0克(五钱)、连翘15.0克(五钱)、竹叶心3.0克(一钱)。

犀角地黄汤的组成:本方出自<千金要方>,由以下药物组成:犀角9.0g(三钱)、生地黄30.0克(一两)、芍药12.0克(四钱)、丹皮9.0克(三钱)。

功用:该例患者采用了二方合并共用,因为二者虽同为清营凉血要方,但清营汤、透热转气,清热解毒作用强,而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营血、凉血散瘀,故二者合用三付即使热退、咯血停止,皮肤出血点消失,共用五付症状未再反复。方中犀角难寻,以水牛角代之,但加大了用量。本例具体方剂为:水牛角30.0克,生地30.0克,玄参9.0克,麦冬9.0克,丹参6.0克,丹皮9.0克,芍药12.0克,黄连3.0克,银花15.0克,连翘15.0克,竹叶心3.0克。

从救治本病例的成功说明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的适应症是:MODS、DIC--热灼营阴、迫血妄行证态。

恢复期治疗:当患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进入恢复期时,我们根据证一态分析,使用了加减复脉汤辅助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在入院20天后即能自行翻身坐起,并能在他人扶持下行走,1月后内科治愈转入眼科。

本例有力说明利用证态概念,适时、正确使用中医药介入,干予感染性SIRS和MODS的治疗会取得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12月6日查体发现患者双上肢及胸部皮肤散在出血点,复查腹部B超见肝原异常区增大为9.5×8.4cm,分析患者系全身脓毒毒血症(即)MODS合并DIC。即将抗菌素改为泰能0.5,3/日静滴,同时服用中药清营汤并犀角地黄汤1付/日(100ml 3/日)共计用5天,用中药当日体温已开始下降。自2000年12月8日在B超引导下,先后三次穿刺引流,共排出脓液98ml,泰能、中药、肝穿刺引流三者对病情转机起到重要作用。



    2个例子 新冠肺炎中西医解读。

     本次新冠肺炎危重期,炎症介质过度释放瀑布样级联反应(SIRS)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相互促进,是新冠肺炎进入危重期(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直接动力。使用的方剂也是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大承气汤、清瘟败毒饮等营血分证的方剂。








  
新冠病毒感染中、西医解读
  
  
冠状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文献报告冠状病毒的感染可以产生以下临床症状:
  (1)呼吸系统感染,包括重急症呼吸系统综合症;
  (2)肠道感染;
  (3)神经系统症状(很少)
  
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及西医的分期分型如下:(相互重叠,不是绝对的)
  
西医分型:1肺炎型;  2胃肠型;   分阶段 1 前驱期;2 典型期;   3危重期;  4 恢复期
  
中医分型:1邪热壅肺;2邪伏膜原; 分阶段1卫分证;2 脏腑气分证;3营血分证;4 余热未尽
  
   
肺炎型;
    邪热壅肺
胃肠型
    邪伏膜原
    1 前驱期;
    1卫分证
    医学观察期
   
乏力伴发热,干咳无痰,咽干。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风温卫分证)
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 湿温卫分证)
    2  典型期
    2脏腑气分证
   
    临床治疗期
   
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邪热壅肺证、小柴胡汤证)麻杏石甘汤加减。
        推荐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郎10g、苍术10g。
恶寒发热或无热,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邪伏膜原证)中医的传统表述是:身热不扬、头痛如裹,呕恶,便溏、黏腻,苔白腻,脉濡缓。达原饮加减。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郎10g
    3危重期
    3营血分证
   
气营两燔证(重症患者)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组成:生石膏30~60克(先煎)、知母30克、生地30~60克、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30克、玄参30克、连翘15克、丹皮15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葶苈子15克、生甘草6克。
   
  内闭外脱证(危重型患者)
   
  处方组成:人参15克、黑顺片10克(先煎)、山茱萸15克、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4 恢复期
    4 余热未尽
   
 肺脾气虚证(恢复期患者)
   
  处方组成:法半夏9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炙黄芪3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
   
  气阴两虚证(恢复期患者)
   
  处方组成:南北沙参各10克、麦冬15克、西洋参6克、五味子6克、生石膏15克、淡竹叶10克、桑叶10克、芦根15克、丹参15克、生甘草6克。
   
   
   
  
对于古代中医而言,他们既不知道肺炎的病理变化,也看不到胃肠道的病理变化,但是他们从脉象舌像、临床表现,疾病过程等不同,能够区别邪热壅肺与邪伏膜原的不同。
           西医不一样,西医能够通过影像学看到肺阴影,但是看不到胃肠道的病理变化,因此把胃肠道的病理变化也归类到肺炎上。
           新冠病毒感染分为:肺炎型,胃肠型,这种分类是以主要临床表现为标准的,肺炎型以肺炎的临床表现为主,胃肠道表现很少;胃肠道型以邪伏膜原证为主,少见肺炎的临床表现。所以,在处方的时候,麻杏石甘汤加减之加用藿香、佩兰、草果等,在达原饮的方剂中加用麻黄、杏仁等  
  
西医的新冠肺炎对应的是中医的邪热壅肺;西医的胃肠型对应的是邪伏膜原。
  
卫分证对应的是前驱期、医学观察期;脏腑气分证邪热壅肺对应的是新冠肺炎的典型期,脏腑气分证邪伏膜原对应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胃肠型的典型期。西医的危重期对应的是营血分证,这时候西医往往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与余热未尽相对应。
  
到了营血分,胃肠型与肺炎型就分不出来了,这与临床实践相符合,往往以肺部表现为主,但是也有胃肠道表现,在方剂中往往加用邪伏膜原的中药。
  
是不是丝丝入扣,中西医浑然一体。
   
        西医治疗的是:新冠病毒,即杀灭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物,或者预防感染的疫苗。
        中医治疗的是:新冠病毒感染,即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的整体的、全身的病理状态。
        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完美的。在特效药物没有出现之前,只有中医这一个办法了。
  
  
简单地说:
  
  
          新冠病毒感染前驱期相当于  风温卫分证对应的方剂是银翘散。《中西医融合观》226页
  
         新冠病毒感染的胃肠道型前驱期、轻型,相当于湿温卫气证,对应方剂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中西医融合观》229页
  
          新冠病毒感染前驱期,出现干咳无痰、咽干、咽痛相当于燥热卫分证,对应方剂是桑杏汤、杏苏散。《中西医融合观》230
  
         急性病毒性肺炎典型期,相当于风热壅肺证,对应方剂是:麻杏石甘汤。《中西医融合观》254页
  
        新冠病毒感染初次病毒血症,相当于湿温湿阻气分湿热并重证。相应方剂是:甘露消毒丹。《中西医融合观》278页
  
        新冠病毒感染胃肠型典型期相当于湿困脾胃证,相应方剂是:藿香正气散加减。《中西医融合观》279页
  
        新冠病毒感染胃肠型严重者,病毒侵及肠道淋巴系统,相当于邪伏膜原证,相应方剂是:达原饮。《中西医融合观》284页。
  
  
    余类推。
  
新冠病毒肺炎合并MODS早期,相当于营分证,对应方剂是:麻杏石甘汤合清营汤加减。《中西医融合观》375页
  
        新冠病毒肺炎合并DIC,相当于热盛迫血证 ,先有方剂是:犀角地黄汤加减。《中西医融合观》378页
          新冠病毒感染中毒性脑病,相当于气营(血)两燔证,对应方剂是:清瘟败毒饮。《中西医融合观》381
         
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慢性期,相当于余热未净、阴虚。《中西医融合观》384页中有相应的方剂。
  
  
  
    结论
     无论个案报告,还是新冠肺炎诊断治疗经验,都验证了下面的2个表的正确性。这2个表可以运用到所有的感染性疾病。
   
   
  
      表1 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病理过程的融合
   
  
西医感
   
染病
         前驱期
急性典型期
                  SIRS
         MODS
         MOF
死亡
   
伤寒论
   
   
太阳
   
         表证
   
   
阳明病、
   
         少阳病
   
   
阳明
   
气分证
   
   
阳明
   
热实证
   
   
内闭
   
         外脱
   
   
死亡
   
   
温病
   
   
   
         卫分证
   
   
脏腑
   
         气分证
   
   
气分证(白虎
   
         汤证)
   
   
营血
   
         分证
   
   
内闭
   
         外脱
   
   
死亡
   
   
   
   2外感染热病证态概念体系举例
   
  
中医概念体系
    一、气分热证
    二、营血分证
    1、热灼营阴
   
    2、热入心包
   
    3、热盛迫血
    4、血热动风
   
    5、气营(血)两燔
   
    6、热结肠腑
   
    7、热耗真阴
西医概念体系
    SIRS
    MODS
    1MODS早期
   
    2、中毒性脑病昏迷
   
    3MODS合并DIC
    4、中毒性脑病痉挛
   
    5MODS合并颅内高压
    6MODS麻痹性肠梗阻
    7MODS晚期异常消耗
证态概念体系
    一、气分热证-SIRS证态
    二、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血两燔-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证态
   
    7、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中药方剂
   
白虎汤
   
   
清营汤
   
   
清营汤合安宫牛
   
黄丸
   
犀角地黄汤
   
羚角钩藤汤
   
   
清温败毒饮
   
   
大承气汤
   
   
加减复脉汤
   

     网上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西医没有好办法,犀角地黄汤可以弥补。新冠肺炎危重期使用他,当然要与其他治疗共同使用。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意义就不一般了。

     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等方剂,都含有犀角地黄汤,他是一个基础方,不单单针对DIC,与肝素不同,可以大胆使用。几乎没有人敢用肝素治疗DIC!理论上有这个说法,实际运用没有几个临床实际报告。这次新冠肺炎也没有报告使用肝素的经验、实践。犀角地黄汤治疗DIC的西医机理并不清楚。中西医融合观是从临床表现,在疾病过程中的位置,证明血热迫血妄行与DIC是一个证态,根据方证对应,推论犀角地黄汤治疗DIC,并且在在我们的病案中得到了证实。具体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可以参看《中西医融合观》378页热盛迫血-DIC证态,相关章节。

     这也是中西医融合观证态体系的特殊之处,我们并不探讨中医方剂的药理作用,我们只是证明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相对应或者说临床上能够重合,就可以推论相应的方剂能够治疗西医的病理状态。如同营血分证与MODSDIC是一个证态,营血分证的方剂就能够治疗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19 07:13
          杏林童子医案




         袁xx,男,66岁,行商,重庆市人。2016年12月14日初诊。腹部胀满伴肚皮增大一年多,爬楼梯就心累气喘,到医院检查仅见脂肪肝、总胆固醇轻微超标,心、肺、肝功都未见异常,血压正常。四肢粗细较正常。身高165cm,腹围110cm,体重81kg。舌苔白略厚,脉实而滑。
诊断:腹型肥胖症。辨证:痰湿积聚。
治法:除湿化痰,行气消积。
       方药:苍附导痰汤加减:苍术15g、香附15g、茵陈30g、茯苓45g、陈皮10g、法半夏15g、枳实15g、炒白芥子10、山楂40、草决子20、绞股蓝30、泽泻20、红曲15、荷叶15g、海藻30g、莱菔子30g。5剂。每剂熬取药汁600ml,服两天,每次100ml,每天3次,空腹服。嘱其限制饮食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攝入量,戒酒,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不吃夜宵,多运动。
          12月25日复诊:腹胀减轻,腹围105cm。痰湿积聚日久必瘀,原方加丹参30g。5剂。
          2017年1月6日三诊,已无明显腹胀,腹围减至100cm,自测体重76kg。原方莱菔子减为20g,加黄精30g固护肾阴,安和五脏。10剂。1月30日电话询问,述腹围95cm,体重72kg,自觉轻爽,问可否停止服药?回复:可以!但需保持良好饮食、生活习惯,以勉复又肥胖。
             2018年7月31日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19 10:09
这次新冠肺炎也没有报告使用肝素的经验、实践。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19 10:10
如果中药是抗生素,激素,拮抗药,肝素为什么不用现代药还要用中药。
将中药药理说成与现代药相同的药理,用中药有何价值。
如果认为中药能治愈疾病,比现代药效果好,中药不是激素,中药不是拮抗药,中药不是肝素。
但是中药药理又是什么。
如果中药药理没有合理的说明。
人类科学医药学是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中药的治疗方法。
人类科学医药不认为中医药能治疗疾病
中医药不能科学化,中医药更不能加入科学。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19 10:14
我们并不探讨中医方剂的药理作用,只是证明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相对应或者说临床上能够重合,就可以推论相应的方剂能够治疗西医的病理状态。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19 10:16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10-19 10:19 编辑
武极 发表于 2020-10-19 10:14
我们并不探讨中医方剂的药理作用,只是证明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相对应或者说临床上能够重合,就可以推 ...

没有中药药理说明,只是证明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相对应或者说临床上能够重合,不可以推论相应的中药方剂能够治疗西医的病理状态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19 10:23
实际最主要重要的是如果用纯中药治咳的中药去治肺癌癌症或治疗其它种疾病,或用其它种只有治疗症状作用的中药治疗疾病。
中药药理作用是什么必须有明确说明,如果没有中药相关治疗癌症疾病的药理用纯中药治咳的中药去治肺癌癌症或治疗其它种疾病对于人类医药学科学是不可能理解或接受中药中药治疗癌症疾病的。
病人当然也是不能理解或接受中药治咳的中药治疗癌症疾病的。
这实际回到中药治的症状与疾病的关系是什么的研究了。
如果像咳嗽气虚食少无力这些中药症状与疾病的关系不能研究清楚,用治疗咳嗽气虚食少无力这些中药治疗如炎症癌症,却并没有激素抑制免疫药的药理,这种用中药治疗癌症炎症疾病肯定不能被医药科学接受。
中药症状与疾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分类。
如果假设确定症状是一些疾病的原因。
用治症状中药也能治病就很合理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1 18:48
          方见
       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党参10克,紫苏梗6克,香附10克,大枣4枚,蒲公英10克,连翘15克。(逍遥散加减)

       女患者,年44岁,姓刘。感觉自己的颈部憋气,尤其是说话的时候,憋气感更明显。她发现,颈部似乎有一个结节,到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右侧甲状腺囊肿。那个硬结大概是4cm5cm。用上方加减治愈。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18 11:09
O(∩_∩)O哈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4-30 07: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4-30 00:03 编辑

       阳虚水肿案
      陈道某,男,80岁,大足县珠溪乡柏木村人。2008年7月15日初诊所见:足跗起肿少腹,臀部按之没指。脉散乱,舌胖淡而肥大,心累气促,此水肿重症,由脾肾虚衰心阳不振,命门火衰使然。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治之。
         人参、附片、干姜、桂枝、麻黄、炙甘草、白术、陈皮各20g,五加皮、丹参、茯苓皮、大腹皮、白芍各30g。
        以水煎温服加呋塞米20mg一次服,尿后补氯化钾1g。
        以上方服3剂后,病情缓解,嘱继续调治。
===================================================
         对于慢性右心功能不全,以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个人倾向于以脾肾阳虚证候为多见。
           这是真正的中西医融合。心源性水肿与阳虚水停证是一个证态,重者真武汤,轻者苓桂术甘汤,在这个病例中得到了验证。中西医结合派,中医教材认为:心力衰竭是心气虚。这个病例的中医辨证论治是阳虚!或者说脾肾阳虚,而不是心气虚!
        《融合观》309页     阳虚水停-心源性水肿证态。治疗方剂:真武汤。
           皮水、溢饮、阳虚水泛水停证,具有比较多的重叠。《金匮要略》中,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用蒲灰散补充钾。
         中医治疗水肿,有发汗法,特别是肾性水肿(风水),汗法为首选,这是西医没有的治疗方法。本方麻黄、桂枝、生姜都具有发汗作用,对于这样严重水肿的病人,不知道病人出汗了没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6 18:57
         石淋与泌尿道结石是等同的。中西医没有异议,达成共识。我称之为:石淋-泌尿道结石证态。我们可以搜集治疗石淋的所有方剂,结合现代中医治疗的经验,就能够得出治疗各种不同临床类型泌尿道结石的代表方剂。在此基础上,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规范诊断治疗泌尿道结石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剂,完成中西医理论的统一,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发展的正确道路。
         石淋的现代化、现代话就是泌尿道结石!或者说泌尿道结石的本质就是石淋!
          推而广之,170 多个证态,实现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发展的正确道路。

       我收集了许多中医病案,都是中西医达成共识的病案。可以在这里查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9 16:14
               一次,一殷姓男子夜半邀诊。其母脘痛,捧腹呻吟。余为针刺止痛。先针足三里,复针内关,痛未止;以为病在胆囊,又针阳陵泉,痛仍未止;后针背部心俞穴,吟声忽停。此乃心痛,极易误作胃痛也。
=================================================
       作者对于西医与一定的了解。西医上腹部正中病位疼痛,需要鉴别的主要有三个疾病:胃肠痉挛、胆囊炎、心绞痛。所以推测作者熟悉西医,或者中西医在临床上研究沟通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9 15:20
      激经是一个中医妇科病名,己收载于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詞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3年6月第1版》P397。激经,又称为“盛胎”或“胎垢”。指怀孕以后,月经仍按月来潮,而对孕妇、胎儿并无明显损害者,也属生理现象,待胎儿壮大而可自止。现代医学称为“孕卵植入性出血”,即孕卵植入子宫内膜后,植入部位之外的部分子宫内膜仍继续活跃而出现类似月经样的周期性少量出血。一般1至3个月就会自然消失。以前中医诊断激经,主要根据已婚女士月经突然过期不至,有恶阻现象,手寸口脉滑和手少阴(神门)脉动甚等要素诊断为己怀孕,现代称为早期妊娠,若距末次月经约2个周期左右时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但无流产之象这一新的要素,就可诊为妊娠激经。现代有了妊娠试验和彩超检查,就更为准确,并可准确鉴别究竟是先兆流产还是激经。我3年前总遇到一例妊娠经经者,在末次月经60余天突然阴道出血,量稍多,但又迅速停止,经彩超检查,孕囊胎心及位置正常,无流产征象,经中药调治后未再出现出血,后顺产一男婴。
      周先生此案二剂而止,有效即有理。但用大寒之石膏60g,似无相应指征。再是周先生的医案过于简略,可能是忙于诊务之故,就只记叙了一般情况和病状及方药,未及理法,尚有些缺憾。

      中西医融合的典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1 07:2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5-21 00:15 编辑

         腹泻治验
杨本某,男,年轻时为搬运工,现年(治疗时)68岁
。荣昌路孔万灵村人,1990年8月30日早晨,患者步行来至诊所,曰昨日腹泻,一日约八九次,因此疲软无力。尤其皮肤松弛,精神萎靡,眼窝下陷。给予输液,加抗生素庆大霉
素输之。患者舌干燥,以奶瓶装水隔时润之。
就这样输液开始起,先快后慢一直输了3瓶,舌体仍然干红。查人并无出汗,时虽初秋晴天,但那天气候凉爽。患者无汗,又无小便之意,心想输上2000ml,大概就会有便意了,但仍无。且舌仍干。就这样一天数十次询问,望舌,从
早上一直输至天黑。当输至八瓶时舌头开始润了大半截,直到输完十瓶,舌尖才润。至此全舌体润矣。输液整日未腹泻。
病人起坐,问欲小便否?他说不想,但试一下吧,于是如厕,说解出来了,但不多。开中药带回家煎服。时已晚上9点也
黄芪40g,党参30g,白术20g,甘草10g,红枣10g,白芍30g,玄参20g,柴胡30g,葛根30g,生姜引。水煎服,3次/日。以后未服药。
以上病例,是我生平遇到的因脱水输液至十瓶才开始小便,且小便量不多。患者体不过60公斤。且年老,到诊所看病有时自己走来,耐受力可知。他的细胞就吸收了足足十斤水液。诚为少见,现详述之于此。
==================================================
         腹泻,常见病,中医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本例从理论到临床中西医融会贯通,难能可贵。中西医融合,必将在临床实践中实现、完成。水到渠成。


        五苓散,就是经消化道补充水电解质的方法。《伤寒论现代解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1 08:1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5-21 00:15 编辑

      呕吐十日治验
张九某,女,56岁,荣昌县路孔镇万灵村人。1985年8月6日初诊。患者呕吐10日,前医以陈皮竹茹汤,小柴胡汤加味等方治之未效。前来邀余出诊。
诊时见患者形瘦神疲,时有呃气,自诉心下(剑突下)有跳动之感觉,胃口大减,小腹胀,畏寒,大便较稀,脉沉弦苔白滑。认为乃寒邪在胃,以影响下焦也。宜以五苓辈
先肌肉注射阿托品、异丙嗪。以下方服之即止。后以饮食调理。
桂枝、茯苓、白术各30g,炙甘草10g,泽泻、小茴香、半夏各15g,苍术、藿香各12g,老姜一块。水煎服,3次/日。=======================================================
中西医融会贯通,比院士们的科学实验强多了!
   理论上心下悸与脐下悸不同,脐下悸是指腹直肌不自主跳动,心下悸一般是指心律不齐,或者胃的轻度痉挛。都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钠的表现。
   作者先注射阿托品、异丙嗪,解除胃痉挛,即把心下悸止住,再用温阳化水法,正是中西医融会贯通,无缝连接。我看到了中西医融合的光明前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1 17:58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案二例
        一、概述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龙骨、牡蛎、铅丹、大黄、桂枝、茯苓组成。功用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主治伤寒邪陷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俱病,虚实夹杂。
        方中柴胡用量最大,配桂枝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次之,清内陷之邪热,其余用量大体相同,其中人参、生姜、大枣补虚和胃,茯苓、半夏利水降逆,龙骨、牡蛎、铅丹镇惊安神。吴谦所谓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方中大黄用量虽大,但与柴胡相配,最能清利肝胆湿热、惊痰,即使见有舌淡苔薄,亦不必顾虑。
        本方乃神经经神镇静剂,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癫痫、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其他如频发性室早、梅尼埃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甚至阳萎、遗精等病,见有本证者亦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亢奋性精神异常可以镇静,对于抑郁型也可以舒肝解郁。
        二、案例
      【例一】 合风引汤加味治狂症
        黄某,男,13岁。2018年6月18日初诊。患者狂躁不安,毁物,攻击人(对人吐唾沫),大小便失控。三个家人陪诊,牵住他手不放,防他攻击人,砸物件,一有不轨,即呵斥之。身上皮肤摸之灼热,但体温正常。时呆、时躁,时彻夜不眠。舌红苔薄,脉浮弦。此胆经痰热未清,神魂不能归宅。此当清胆热而安神。处方:
        柴胡20g,黄芩10g,制大黄15g,制半夏10g,桂枝10g,党参10g,茯苓10g,干姜10g,大枣10个,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磁石15g(先煎),石膏20g(先煎),寒水石15g (先煎),紫石英15g (先煎),滑石12g(包煎),赤石脂15g(包煎)。五剂。
        6月24日二诊: 前方服后,狂躁大减,已能睡眠,大小便正常(未见便溏),身上皮肤摸之已不觉热手。但仍躁动不安,有时攻击人,毁物,但间隔时间长些,程度也轻些,纳可,脉舌如前。
        前方制大黄改成生大黄10g。五剂。
        6月29日三诊: 药后发作次数大大减少,症状亦明显减轻,偶有攻击毁物之意图,稍加呵斥即能制止。因畏惧服中药,乃处礞石滚痰丸,每次服3g,日二次,以逐痰降火;归脾丸,每次服6粒,日二次,养心脾以善后。
        附记: 患者曾在南京、上海等地中西药治疗,亦在精神病医院治过,皆未见明显效果。余初诊即用柴胡加龙牡汤合风引汤治之,竟收显效,足见经方之奥妙。
        按:狂症的主要病机为痰火郁结,上扰清空,蒙蔽心神,神志逆乱。治疗应从镇静化痰着手,兼火盛者清火,气郁者疏肝,心血不足则须养血安神,而且常常熔镇静化痰、清火疏肝于一炉。
        本案患者少年纯阳亢奋之体,肝胆郁热,痰火扰心,阳明燥结,证見性情急躁,狂暴无知,毁物攻人。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风引汤加味,一诊即使狂躁症状控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煌说它是一张“ 古代的脑病方,对许多神经精神心理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风引汤,他说:“ 凡見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症状时之脑病应用本方,火气一清,大便一通,神志自清爽。”(《黄煌经方医话》)今将此二方合用,清热泻火,重镇涤痰,疏肝安神。
      【例二】合酸枣仁汤、交泰丸治失眠
        金某,男,56岁。2017年9月28日初诊。患者自觉气短,嗳气,面部烘热,目干涩模糊有红丝,时烦躁懊恼,坐立不安。舌深红苔薄黄,脉浮弦数。肝经郁热,心神不宁,胃失和降。处方:
        百合30g,生地黄15g,北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知母10g,玄参15g,丹参15g,茯神30g,生山栀10g,淡豆豉15g。五剂。
        10月21日二诊 : 前方服后症状依然。患者述睡眠非常重要,如果今夜睡不好,明天一天坐立不安,哈欠连天,目干涩,气短等症难以言状。若中午小睡一会,下午就舒服。每至晚下肢酸楚,难以入眠,此状时好时坏,似有时间节律。舌深红苔薄黄,脉浮大弦数。少阳胆经郁热,心神被扰。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制大黄12g,法半夏10g,太子参10g,获神15g,磁石30g (先煎),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黄连5g,肉桂3g,酸枣仁15g,知母8g,川芎5g,炙甘草5g,干姜10g,大枣10个。五剂。
        10月28日三诊 : 前方服后,睡眠好,烦躁目干诸证全无,唯偶有哈欠。
        前方继服五剂。
        按  : 本案患者出现的症状多为精神症状,坐也不是,立也不是,有似百合汤证;  烦躁懊恼,又似栀子豉汤证,故初诊以此二汤合方治之无效。二诊患者述其发病似有时间节律,且睡眠对病证起决定性作用,乃从柴胡加龙牡汤合酸枣仁汤、交泰丸入手而收显效。起初患者家人认为他无病,能吃能喝,面色红润,但患者自觉说不出的难受。二诊药服后,面烘、目睛红丝诸症均消失,肝胆郁热已清。
        足少阳胆经经身之侧而入头部,经络路线长而穴位多。三阴经中,唯足厥阴肝经入巅顶,故头部神经症状多从肝胆论治,或小柴胡,或温胆汤,或龙胆泻肝汤,而柴胡加龙牡汤是必选且有效的方子之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1 18:11
      
       肺结核在中医上讲属于“肺痨”病的范畴。肺结核临床表现多样,全身症状较重,病情复杂多变,可涉及全身多个脏器,但是病程发展、脏腑之间的传变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刚得病时,只是有干咳、午后手足心发热或少量夜间出汗、口干、皮肤发烫等表现,这是初期的肺阴耗伤、肺阴虚证。往后病情加重又出现了咳血、五心烦热、盗汗量多、性情变急躁、或有胸胁挚痛等,这是病情延续加重的阴虚火旺证,肺阴虚加重损及肾阴,并出现了热象,这是病的中期,发生了第一个传变。

         随着病程较久、体质的下降,阴损过度,阴伤气耗,病及脾胃,也就是肺金伤及脾土,“子盗母气”,肺脾两虚,肺脾同病,出现咳嗽无力、全身乏力、白天夜间均出汗、食欲差、精神差、大便溏等,与就是在以前的结核病表现中又多出现了脾虚乏力的表现,这是传变之二,到了病程的中后期。

         进一步发展,又增加了咳逆喘促、呼吸困难、脸肿腿肿、心慌、怕冷、大便五更泻、身体明显加速消瘦虚弱等,这是肺脾同病进一步向下伤及肾阳,肺脾肾三脏俱亏,不仅“子盗母气”,并且“母病及子”、“母子同病”,这是传变三,传变至此,病已属晚期,病情重,预后多凶险。

   怎样才能尽快控制住病情,最终治愈肺结核病?第一,主管医生下的西药抗痨医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第 二,根据病程进展特点积极结合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对控制发热、盗汗、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缓解痛苦,阻止病情向下一阶段传变具有良好作用。这也是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治未病”作用的体现。

         前不久,我院二病区一个男性肺结核病人,40多岁,夜间白天大量出汗,每晚需要换两套秋衣秋裤,发热、口干咽燥、舌头干痛裂纹、烦燥易怒。查舌干红苔光剥,脉细数,很明显这是阴虚火旺证,在常规西药抗痨的基础上,给予滋阴降火中药治疗,考虑如此大汗出,很快可能进展到第三期肺脾两虚,又给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了约一周后,白天夜间大汗停止,发热已消,饮食正常。每次查房,病人及家属要求中药治疗多持续一些时间,改善改善体质,加快好转,随后根据病情调整处方,调理善后,达到出院标准,满意出院。

        但是肺结核病在治疗期间也不都是那么顺利的,有不少病人在DOTS西药抗痨治疗期间出现严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是黄疸等多种不良反应,这是影响完成疗程的重要问题。

           在肺结核病抗痨治疗期间部分病人常出现的是严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是眼睛发黄、脸黄、小便黄等黄疸表现和肝转氨酶、胆红素显著升高的情况。原因是抗痨西药对胃肠的刺激进一步加重了肺脾两虚的程度,还有就是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中要经常复查肝功能,一旦发现胆红素升高,特别是转氨酶显著升高,超出了肝脏适应性反应的程度,达到3倍正常值的时候,只有被迫停药,治疗中断,这种治疗中断,往往是耐药性结核菌产生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未病先防”吧!在进行西药抗痨治疗后,可根据病人伴随的症状、舌象、脉象,预先判断是脾胃功能可能先受损,还是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先出现,若患者舌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弦滑,提示肝郁湿蕴之象已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极易发生,可以先疏肝健脾、利湿化浊,解肝郁化脾湿,这样符合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的“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未病先防”的重要精神,可最大程度在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减轻了消化道症状。

        在中医药防治抗痨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和严重消化道反应中,不能千篇一律,一方包治,还是要根据舌象、脉象分型论治,不同证型不同用药,这才是正规的中医药治疗,这样才能保证药物使用安全和治疗效果。

南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仲景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1 18:12
         我相信,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首先在基层临床实践中实现、完成。各种西方高精尖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实验,中医科学院、科学工程院、院士们、专家教授们,望尘莫及,望洋兴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1 18:13
         中医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体现在基层,临床实践的基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2 06:39
        阴茎中痛伴失眠治验
      谭先某,男,24岁。阴茎中痛尿中有白色分泌物,经医院查出有支原体感染。现因失眠日久就诊。采用针灸、西医、中医结合治疗。
        针刺神门、阴郄、内关、少海、太冲连针刺3日。以阿奇霉素+青霉素片服用七天(按说明书用)
        以下方中药与上抗生素错开服:川芎、丹参、水灯心、知母各20g,炒枣仁、黄连、百合、木通、龙胆草、柏子仁各15g,莲米心、甘草各5g,生地、萆蘚、萹蓄、瞿麦各
30g,夜交藤一把。水煎服,3次/日。
          10月7日复诊,已愈,继服中药上方二服巩固,服后病人欲去广州来告知,失眠已经好了。
=======================================
        针灸、抗菌素、中医方剂同时应用,各取其长,各走其道,道道有理。实现了中西医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2 06:48
   我相信,在基层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临床医生能够准确、灵活运用中西医方法治疗疾病,积累了无数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就是中西医融合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8 08:3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5-28 23:58 编辑

        
       荨麻疹误诊救逆案
       周安某,女,5岁,大足珠溪乡小滩村人,2006年5月27日初诊。因患儿初来诊所时,其婆婆诉说患儿腹泻腹痛,给予收敛、抗菌药。
       离开诊所不到两个小时,小孩因遍身风团抱回诊所。初时疑其药物过敏,但不知为何种药过敏,给予地塞米松、扑尔敏注射不久风团消失,稍事休息后离开。又过了两个小时,又抱回来,思考久之,认为当时诊为腹泻病误也。乃风疹入腹之重症,不可等闲视之,西医称病毒侵犯消化道、呼吸道黏膜。
         按此病目前应当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西医抗过敏药物结合中药抗病毒,清热治之为上。尚加入转移因子以助免疫力。中药方如下
         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各15g,石膏30g,丹皮、防风、赤芍、天葵子、贯众各10g,荆芥、薄荷、蝉蜕、紫草皮、甘草、牛蒡子各5g。以水煎服之,连用三剂,控制病情。以免复发,嘱其愈后观察间断服药以巩固疗效。
====================================
           这一段描述与受到寒冷刺激、感冒等引起的过敏性寻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腹痛的临床表现一致,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各半汤等都可选用。用蒸汽浴(熏之)或者用棉被保暖都可以治疗过敏性寻麻疹等。摘自《伤寒论现代解读》117页   48条。
     我与先生素不相识,今日先生说:乃风疹入腹之重症,与我20年前写的“过敏性寻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腹痛的临床表现一致”是巧合吗!!谢谢先生的这个病案,验证了我的解读!      张仲景2000年前也描述过这种病情,而且有治疗方剂,张仲景没有胡说。令人深思。
         有些人接触到过敏源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有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消化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9 08:03
        中西医融会贯通,在基层就是这么简单。也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沟通、融合,水到渠成,没有发生在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大学里,在基层悄然稳步进行。
         我相信,在基层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临床医生能够准确、灵活运用中西医方法治疗疾病,积累了无数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就是中西医融合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30 07:48
         

158.产后病证治
李菲某,女,30岁,荣昌路孔镇人。2010年元月1日初诊,家属代诉:产后35天,系剖腹产,手术过程中出血多,因而经输血补液后出院。平素身体较好。前两日吃一条红参后感到发热,口角生一小疖、口渴、鼻塞、便干、余无他症。处方如下:
银花、连翘、板蓝根、虎杖各20g,桔梗、苍耳子、辛夷、知母、牛蒡子、荆芥、薄荷各15g,北沙参、麦门冬、地骨皮各30g。水煎服,日3服,夜1服。

2010年1月4日二诊:服上方便已不干,唯口角疮疖增多,颈部前臂外侧有皮下疙瘩,据我推断为淋巴结肿大(中
医称瘰疬),考虑产后热毒(西医称病毒感染)以清热解毒治之。不可拘于产后多虚而误补也。
金银花30g,连翘、板蓝根、牛蒡子、贯众、地丁草、玄参、炮参、当归各20g、半枝莲、野菊花、甘草各12g
夏枯草、皂角刺各30g。水煎服,日3服,夜1服
===============================================================
       气属阳,血属阴,因此补气会生热。
        前两日吃一条红参后感到发热,口角生一小疖、口渴、鼻塞、便干、余无他症。属于误补生热。红参,热性,所以出现一系列典型的热性证候。用泄气的药物就可以了,白萝卜汤加白糖,不具时频频饮之,可也。
       淋巴结,平时也可以摸到皮下可以滑动的柔软包块黄豆大小,但是没有压痛,如果花生米大,有轻度压痛,是淋巴结炎,两三个不粘连。瘰疬基本上是指淋巴结核,数个淋巴结粘连粘连在一起,长期存在。
        疖疮,描述不准确。疖是指化脓菌感染;疱疹是指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西医不太熟悉,情有可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9 08:0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6-3 23:09 编辑

         
痉病案
      周安某,男,50岁,荣昌县路孔镇明月村人。1989年9月4日因面浮足肿在他处求治。医生给服了呋噻咪3片(60mg)、氯化钾3g(服法不详)次日上午发高烧,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至我处就诊时,算来已24个小时以上。
       查体:角弓反张,手足强硬不灵活。时而体强稍缓,时而又复如故,手足麻木,身热但无汗,痛苦呻吟,心中难受。针之不应。究其原因,必因利尿过度,本来身体就差,导致津液亏耗。加之高热更加重病情而致发痉。因汗源已涸,故无汗也。宜用补液使对流、传导、以平衡体温。此亦大概中医之以阴济阳吧。以地塞米松,维生素C,分别加入液体(等)滴入。分析当时面浮足肿,当为脾虚气弱,此等病人肾气当有可能被累及,法当健脾利湿补气消肿,医者反以西药利之过,犯了盛盛虚虚之戒。至此当以补气生津,待津液平衡,即当转手以健脾补肾。但不可过用滋腻之品防矫枉过正。慎之、慎之。中药方回家煎服调治。
        人参、白术各30g,茯苓、炙甘草、柴胡、红枣各20g,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各20g,黄芪40g,大腹皮10g,五加皮15g,麻黄10g,桂枝、白芍20g。
       古曰:“治中焦如衡”,即仔细掌握脏腑平衡,阴阳平衡,谨和阴阳。乃可不至于坏事也。以后按法调治月余,身体如初也。
==============================

         此案,高热惊厥,多发于婴幼儿,成人体虚也可发生,热退痉止!西医称为:虚性脑膜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11 08:3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11 01:07 编辑

       胸痹证治验
         张光某,女,26岁,荣昌县路孔镇万灵村人。1994年

          近年常在卫生院看病,因时常表现为胃脘痛,医生照胃病诊断用药,曾告知她为慢性胃病,需半年方可治愈,其心理负担加重。
刻诊所见:面色青黑,舌老敛苔,白微腻,舌质稍显紫绛,以手触胃脘时,无显著不适,唯有时觉有堵胀感。诊其脉缓涩而结,自诉发病为不定时发作,受寒饮冷后易于发6作,胸中闷痛,问其此时憋闷否?曰正憋闷也。于是以硝酸甘油舌下含之,少倾胸闷缓解。于是静脉推注香丹针。按胸痹论治。
       全瓜蒌30g,薤白25g,羌活、独活、当归、川芎、半夏各15g,桂枝25g,丹参30g,檀香10g,降香15g,老姜1块,葱7根引。水煎温服3次/日。
       以上方调治,随症加减,余月服药数剂,当时胃脘胀痛,现随胸痹之缓解,胃痛亦未再作,可能是心肌因胸痹而缺血,影响到胃肠道不适之故吧。如按胃病论治,现在医者常喜欢随意开点消炎、解痉、制酸药之类,可能会导致脘腹更胀,食欲更减退之情况的。
         从上病联想到张仲景在治妇科时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我想治胸痹也搞个食疗方,于是想出一个薤白猪心汤。我想这个方子用于胸痹病人还是可以的,今写出来供参考方如下:
猪心一具,去护心油,(可连肺上的气管一起炖)加薤白(用鲜的炖服之,其味亦可以,用于胸痹食疗)。
===================================================================

         一个基层中医,在临床摸爬滚打,中西医通吃,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难能可贵。胃脘痛久治不愈,能够联想到胸痹心痛,并且以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鉴别之,太聪明了,证明其临床经验丰富。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第1条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这一条需要很多文字才能够说清楚,胸痹的西医解释是胸痛、胸闷;心痛一是指心前区疼痛,二是指心下心窝部即胃脘痛。无论中西医胸痹心痛都包含着心绞痛与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的病变。相互影响而且需要鉴别,西医需要做大量的各种检查!而作者以硝酸甘油片含化进行鉴别诊断,实在是聪明绝顶。
        如果硝酸甘油片含化无效,再在胃脘痛中进行鉴别,随证而治之。

         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这一篇中,胸痹心痛一般是指西医的心绞痛。在这一篇中,张仲景对于非冠心病胸痛也做了论述,并且有相应的方剂。
     《中西医融合观续》148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27 06:4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26 22:45 编辑

       巨xx,男,27岁,县委某机关公务员。2018年7月19日下午经其亲戚喻某介绍来诊。
      述婚后两年无子。平素身体尚可,无明显不适,无特殊嗜好。只是所在单位的工作熬夜是经常的事。舌苔薄白,肾脉较虚。精液检验报告,精子数量正常,但精子活动力a级20%,b级16%,二者合计36%,远低于50%的正常值。
       诊断:不育(弱精症)。
      辨证:肾阳虚弱,精子活力不足。
      治法:温肾助阳,增强精子活力。
      方药:温肾强精丸:
      熟地150、山茱萸100、山药100、红参120、黄芪150、枸杞120、鹿茸120、鹿角胶120、龟板胶120、肉桂60、黑顺片60、菟丝子100、当归75、杜仲100、淫羊藿150、仙茅75、巴戟100、补骨脂100g,共1920g,加工为小水蜜丸, 分装180小袋,每次1小袋,每天3次。
      嘱其忌食生冷冰冻食物饮料,不要穿紧身内裤,夏天在空调房间工作应穿长裤,尽量不要熬夜。此为两个月药量,除去偶然出现感冒、腹泻、消化不良等需暂停的因素,吃完需70天左右。
      2018年12月下旬,其亲戚喻某告知:巨某吃完丸药一月多去做精液检验己正常,近来他妻子己怀孕了。2019年9月顺产一子。
      按:男子不育,多是精子数量或质量不佳,前者属于肾精肾阴不足,睾丸不能有效生成精子;后者则属肾阳虚弱,活动力自然下降(注),就象常人阳气不足就没有朝气活力,动作迟缓一样,受精过程是数亿精子的限时越野赛,只有一个精子(极个别的能两个或多个)才能夺得唯一的冠军,必须采用温肾助阳治法去增强精子活动力,就能达到治愈目的。故用温肾强精丸主治,方用右归丸、龟鹿二仙丹、肾六味(枸菟补淫戟仙茅)加黄芪,温肾助阳为主,兼以滋阴填精以保障精子的生成,加工为小水蜜丸服完需70天左右,相当于精子的一个生成周期,结果一料丸药而中。
注:参考文献:现代检测手段在中医男性学中的应用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金维新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9 p,25
                                                        原作于 2020.11.25           ==================================================================

         在基层,中西医融合、沟通是顺理成章的事,无需走科学实验的路,临床有效,久而久之,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8-20 07:1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8-19 23:14 编辑

       【周定夺医案医话】小儿弄舌吐舌案
        小儿弄舌吐舌治验
       余某某,男,8个月,住北京市朝阳区,2007年春天从北京回荣昌老家前来就诊。
       患儿舌尖伸出口唇外有数月之久。其母及外婆代诉曰:数月前小儿因患消化不良,腹泻抱至北京朝阳区儿科医院就诊。经西医专家门诊诊治,其消化道疾病已愈,唯吐舌出唇大约0.5cm,时而弄舌,找专家咨询,曰习惯也,支吾以对,余观其舌色鲜红,呼吸及吞咽时有痰音。认为心脾两经有火,兼挟痰热,可以用清心火,化痰热之法治疗。于是用下方:黄连3g,淡竹叶、车前子、水竹茹、连翘、木通、水灯心各6g,石菖蒲3g,半夏3g,礞石9g,甘草1g。水煎服3~6次/日。服1剂病减,两剂愈,后隔1年再犯,又以上方而愈。

      弄舌,舌伸口外,左右舔唇以及唇外皮肤,往往形成慢性唇炎。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易发,多见于儿童,与吃辛辣食物有关。因为气候干燥,常常吐舌、弄舌欲湿润皮肤,适得其反,引起唇炎。

         常见证候
        心脾实热弄舌:舌伸出即收,左右吐弄,身热面赤,时时烦躁,口渴喜冷饮,唇焦口燥,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便下稠秽,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脾肾虚热弄舌:舌时时吐出口外,口角流涎,五心烦热,渴喜热饮,舌红苔少,脉细数。
痫证弄舌:本病呈发作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直视。四肢抽搐,摇头弄舌,醒后如常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20 17:53
      
        王x,女,45岁,住县城新华街西段县第二中学左侧。2020年6月22日初诊。
小腹间隙疼痛近1月多,经期更甚,经行不畅,颜色瘀黯而量少,并见腰痠痛。近两月出现面颊和额部黄褐斑,近期兼有赤白带下。彩超检查子宫、附件、盆腔来见异常。现症:小腹阵阵疼痛,不凉不热喜按抚,离上次月经已20多天。舌苔薄白,脉沉涩而虚。
      诊断:小腹痛,月经不调
      辨证:肝脾失和,肝郁血虚,脾虚湿胜;厥阴肝经经脉、任冲脉及胞宫瘀滞。
      治法:养血柔肝运脾,化瘀通络行经。
      方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当归15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川芎15g、桂枝10g、桃仁10g、赤芍10g、丹皮15g坤草20g,乌贼骨40g、茜草20g、山药30g、白芷20g。2剂。每剂熬取药汁500ml,每次温服100ml,每天3次。
        7月5日复诊:述服完两付药后月经即至,但没有出现以前那样的小腹痛和腰痛,经行畅顺,颜色先黯后正常,只是经量仍较少。现月经已净,无赤白带。要求继续治疗经量少和面部黄褐斑,继用胶艾四物汤合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白芷、白僵蚕、白苡米、坤草缓图其功。
        按:此案小腹痛喜按抚,与《金匮要略》所载妇人“腹中(病盖加朽字去木傍)痛”相类似,经行不畅属月经不调范围,证肝脾失和,肝郁血虚,脾虚湿胜;厥阴肝经经脉和任冲脉及胞宫瘀滞。治以养血柔肝,化瘀通络行经。方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味获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4-29 16:4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4-29 08:45 编辑

          颜xx,女,54岁,住平昌县响滩镇元沱西桥村,农民。电话:157····7263。2022年1月14日初诊,时值小寒前一天。
      主症:心悸、心累、气喘3天,加重1天。起病于冬至后第12天。
      患者因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于十年前做瓣膜置换术,之后康复较好,常服华法林等药维持,心率心律基本正常,虽时有感冒、咳嗽、肌肉关节疼痛等病症发生,但尚未出现心率心律严重紊乱现象,经中药治疗也能迅速康复。这次生病后尚能从50多公里外独自一人乘客运汽车来诊。
      3天前劳累受凉后出现心悸、心累、气喘气急难受,加重1天,劳作或上楼梯时更为明显。口微渴,大便干。精神不振,难受貌.面、唇、舌质颜色较黯,舌干苔白少。双寸口脉结代。脉率心率都为每分钟52次,间歇停顿时长时短每分钟10-13次。血压100/70mmhg。
      因患者素有风心病,为防意外,建议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但患者拒绝, 要求用中药治疗。
     诊断与辨证:风心病伤寒脉结代,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炙甘草汤证。
     治法与方药: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10g干地黄20g桂枝10g红参12g麦冬15g火麻仁12g阿胶12g大栆12g生姜10g柏子仁10g珍珠母30g制远志10g丹参15g。2剂。患者畏酒,故煎药未用酒料。
     嘱其服药24小时后若无明显减轻,就去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减轻了就继续服药,3天后复诊。
     1月19日复诊:精神转佳,面色轻显红润,述服药3次心悸等症状就好多了,两付药吃完就不怎么累了,所以拖延了两天才来换药。舌红微干,苔薄白。脉结代,但脉率心率都增加到每分钟58次,间歇时间缩短、次数减到8次以下。血压110/75mmhg。仍用原方3剂。
    1月27日三诊:精神及感觉好,面色红润。脉象平和,偶现间歇脉。脉率每分钟68次,间歇仅4次。血压130/80mmhg。炙甘草汤加丹参、灵芝3剂善后。随访1月未见复发。
    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案为素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术后长期药物保养中,本有阴血阳气虚弱的病变基础,今又于冬至后十余天外感风寒,更致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血脉无以充盈,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5剂复常。
                                             2022年3月2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1 08:11
             刘xx,女,43岁,四川省阆中市人,长期随丈夫在北京市打工,住朝阳区金盏乡金盏西村,电话134396431698。2021年7月28日初诊。
月经停闭两年,经多处治疗无效,后由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四川平昌籍原在我处治好闭经的女士介绍专程来我诊所就诊。
      两年前先由月经量极少三、四个月后,就完全停闭。常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腰腿酸软,心情烦恼,焦虑不安,抑郁不舒,感觉老得快,见比自己年龄大的女人月经仍正常就更加焦虑抑郁。性冷淡,性生活障碍不适。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形体消瘦,焦虑担忧貌,害怕没了月经老得更快,反复询问能否恢复正常。舌淡少苔。脉沉细弱。
      6孕2产4人流5次宫内操作史。北京某三甲医院彩超检查显示:子宫偏小(5X3x2cm),宫内膜0.2cm,卵巢偏小(2x1.5x0.5cm)。
     诊断:闭经(子宫—卵巢性闭经)。
     辨证:冲任损伤,精血虚损,胞络空虚,阴阳俱虚;心肝脾郁,肾气不能化生天癸。
    治法:调养冲任,滋阴填精,益气壮阳;散心肝脾郁,补肾水化生天癸。
    方药:《医便》龟鹿二仙胶合《傅青主女科》益经汤加味:
    红参100枸杞120龟胶100鹿胶100鹿茸60熟地200当归100白芍100白术120柴胡75北沙参75酸枣仁100杜仲100山药100菟丝子150阿胶100丹皮75山茱萸100桑椹子100g。共加工为小水丸,分装为180小袋,每次1小袋,第一个月每日3次,第二个月每日2次。
    2021年11月16日微信告知:丸药到上月25日服完,11月上旬来了第一次月经,量偏少,3天后经净。心情好多了,还有些畏寒,手足不温,要求再做一料丸药巩固。但当时受疫情的影响,本地进入北京朝阳区的快递受限,嘱患者去北京同仁堂大药房购买中成药龟鹿二仙胶囊和右归丸连服一个月。
     2022年3月11日微信述:去年的丸药和后来一个月的中成药吃完后,月经每月都来,25、6天一次。春节期间回阆中老家,于2月16日(经净期)去阆中市中医院彩超检查显示:子宫7.6x4.8x4.2cm,形态规则,内膜厚0.8cm。双侧附件未见异常。但仍有些畏寒外冷,近期有加重的样子,心里有些焦虑,害怕时间久了又会闭经。去年的丸药吃了感觉很好,要求再做一料巩固。问了有无其他不适,看了舌苔照片,排除了热、湿等丸药非适应症像,用去年7月28日丸药处方略做调整,鹿茸由原60g加到100g,熟地加到300g,加工为小水丸,分装为180小袋,每次服1小袋,每日2次。
     按:本例经闭,属现代妇科学之子宫性—卵巢性经闭,是由多次怀孕而又人工流产后宫内清宫操作,致使宫内膜变薄难以再生并宫体变小,继使卵巢的正常功能遭到多次逆向干扰而功能早衰本体缩小,终至经闭,属中医学冲任损伤,精血虚损,胞络血海空虚,癸水枯竭的病机,在八纲脏腑气血辨证中就是阴阳两虚,肾元虚损,精血不足之证。由此又对患者造成了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心肝脾气郁滞,进而肾气被郁,加之本已肾精虚损,更无力化生癸水而经闭。故采用调养冲任,滋阴填精,益气壮阳;散心肝脾郁,补肾水化生天癸的治法,方用《医便》龟鹿二仙胶合《傅青主女科》益经汤加味,制为丸剂缓图其功,终而获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6-4 07:0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6-3 23:14 编辑

        王XX,女,45岁,本县镇龙镇人,长期与丈夫一起在广东打工。2019年8月15日就诊。
      主诉:月经停闭1年。1年多前先由月经量少数月,继而完全停闭,经多处治疗无效,至今已1年了。伴见疲倦乏力,头昏气短,胸腹部冲热、多汗,腰膝酸软,情绪波动,阴道干涩、性冷淡。面色少华,面颊潮红。舌淡红少苔,脉虚细数。4孕2产2人流。彩超:子宫、附件、盆腔未见明显异常。女性激素检测促卵泡素和雌二醇减少。
     诊断:闭经(卵巢衰退性闭经)
      辨证: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冲任脉衰,血海枯竭;水不荣木,肝阴不足,虚阳上浮。
      治法:简化分步治疗,把现代中医妇科治疗卵巢功能早衰性闭经的四步骤人工周期疗法简化为两步:
      第一步,补肾填精,养血调冲任,兼以滋阴养肝,平调阴阳,轻佐活血,修复卵巢功能。
      方用1号丸(处方号0028622):二至(女贞子、旱莲草)130g、红参65、当归60、熟地75、大芸75、山药60、枸杞75、菟丝子75、紫河车75、黄芪75、桑椹子75、龟胶75、鹿胶75、丹参60、茺蔚子60g。共1110g、
共制为小水丸,分装为90小袋,每次服1小袋,每天3次,连服14天后改用第二步疗法。
       第二步,补肾活血通经,兼益气养血(因患者有气血两虚征象),促使月经来潮。
       方用2号丸(0028623):菟丝子75、枸杞75、黄精75、桂枝60、茯苓75、牡丹皮75、赤芍75、桃仁60、红参75、白术75、当归75、川芎75、红花60、香附75、留行子60g。共1065g
      共制为小水丸,分装为90小袋,服1号丸14天后,改服此2号丸,每次1小袋,每天3次,连服14天,再续服1号丸。但服到月经来潮后就需适当调整服用方法。
    用上方阶段疗法2个月经周。8月18日开始服1号丸,9月15号患者发微信询问;服完1号丸药14天,2号丸药服了10天月经来了还应怎么服药?回复:这是服药起效的标志,应停服2号丸药,待月经干净3天后续服1号丸药10天,然后续服2号丸药,服至月经来潮时停服,月经干净3天后续服1号丸药如上法。之后未见患者反馈,11月20日微询访,患者回复,服药期间月经未了两次,丸药服完后在11月10日又来了一次。这个情况说明治疗是有效的,当时建议患者继续用药以巩固疗效,否则有再次闭经的可能;但患者感觉麻烦,提出再过几个月看看。2022年4月16日微信随访,患者回复2019年那次丸药吃完后,月经来了两次后又没有了,问现在还能否调理来?因患者现在年龄已48岁,已是绝经前期,要使月经继续来潮既费钱又费时间当然也更麻烦,若身体没有什么不适也可以不用治疗,反正快到绝经的年龄了,月经不来对健康也没什么影响。患者已虚明显不适,表示同意。
        按:本案闭经1年,初诊时年龄已45岁,即44岁就月经停闭了,若无明显症状,也可视为提前进入经绝期,不予用药治疗也是可以的。但患者有相应的病变症状,并以有的女人55岁才经绝为由而要求治疗,其孕育史4孕2产2人流,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但女性激素检测促卵泡素和雌二醇减少,属于现代妇科学的卵巢衰退性闭经,证候表现为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冲任脉衰,血海枯竭;水不荣木,肝阴不足,虚阳上浮的病机,故采用现代中医妇科学治疗卵巢早衰的中医药人工周期疗法,并改四步骤每周5剂汤药为两步丸剂的治法,第一步为补肾填精,养血调冲任,兼以滋阴养肝,平调阴阳,轻佐活血,修复卵巢功能;第二步为补肾养血,活血通经,兼益气养血(因患者有气血两虚征象),促使月经来潮。经治两个月经周期,基本获效。但遗憾的是患者后来自己放弃了继续治疗,终致再次经闭而已进人经绝期。
       若年龄在30至40岁以前甚或30岁以前发生经绝并有卵巢相关指标下降的称为卵巢早衰性闭经,也可采用这个简化的两步骤疗法,但需随证加减。

            中西医论述皆精辟,天衣无缝,收录了。中西医融合在基层,水到渠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6-17 07:46
        曾国藩日记中关于疾病资料一则: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早起,见向伯常病已垂危,四肢及身腹俱已冰冷,万无生理,为之料理后事。自辰至未幸不气绝,旋有人言以水银吹入前阴玉茎之内,可将管内残精败血消化,并可引出小便,或者起死回生云云。诸友因试为之。即将水银吹入,则伯常尚能大声叫呼,一息奄奄,而声音忽粗,众喜其有生机也。又悬赏募人含其玉茎而吸之,始出血丝,继出如米如沙者数十颗,继出如脓,惟尚未吸出小便。然身体冰冷一日,忽能回暖矣;眼闭一日,忽能开目微视矣;牙关紧闭一日,忽能吞药矣。众皆欣讶,似有回生之望。伯常之病,由于梦遗太久,一旦病发,癃闭七日不能小便,遂至如此。向使早数日知水银吹入之法,募人将管中结塞诸物吸出,固非不起之症也,聊记于此,以广异闻。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午初,向伯常去世。乃知水银等方强治无益,特不解已冷之身何以回暖至数时之久耳?
注:向伯常,即向师棣,曾国藩幕僚,去世时年三十一。
===================================
癃闭七日不能小便,即将水银吹入,又悬赏募人含其玉茎而吸之,始出血丝,继出如米如沙者数十颗,继出如脓,惟尚未吸出小便。
     【解读】   
       活人能被尿憋死!
       癃闭七日不能小便:即西医的尿储留。
       即将水银吹入:古代导尿的一种方法。水银沉重,成珠状,吹入阴茎尿道中,由于重力作用可以扩张尿道。
      始出血丝即尿道被刺伤轻度出血,继出如米如沙者数十颗即膀胱、尿道结石,继出如脓即膀胱内感染,惟尚未吸出小便即引流不通畅。
        所以,该病例的诊断是:泌尿道结石合并感染、尿储留。死于:肾衰竭。
        “去世时年三十一”如果是现代,使用导尿术,抗菌素,未必死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6-17 07:4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6-17 00:12 编辑

         曾国藩日记中关于疾病资料一则: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早起,见向伯常病已垂危,四肢及身腹俱已冰冷,万无生理,为之料理后事。自辰至未幸不气绝,旋有人言以水银吹入前阴玉茎之内,可将管内残精败血消化,并可引出小便,或者起死回生云云。诸友因试为之。即将水银吹入,则伯常尚能大声叫呼,一息奄奄,而声音忽粗,众喜其有生机也。又悬赏募人含其玉茎而吸之,始出血丝,继出如米如沙者数十颗,继出如脓,惟尚未吸出小便。然身体冰冷一日,忽能回暖矣;眼闭一日,忽能开目微视矣;牙关紧闭一日,忽能吞药矣。众皆欣讶,似有回生之望。伯常之病,由于梦遗太久,一旦病发,癃闭七日不能小便,遂至如此。向使早数日知水银吹入之法,募人将管中结塞诸物吸出,固非不起之症也,聊记于此,以广异闻。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午初,向伯常去世。乃知水银等方强治无益,特不解已冷之身何以回暖至数时之久耳?
注:向伯常,即向师棣,曾国藩幕僚,去世时年三十一。
===================================
         病历摘要       癃闭七日不能小便,即将水银吹入,又悬赏募人含其玉茎而吸之,始出血丝,继出如米如沙者数十颗,继出如脓,惟尚未吸出小便。
     【解读】   
       活人能被尿憋死!
       癃闭七日不能小便:即西医的尿储留。
       即将水银吹入:古代导尿的一种方法。水银沉重,成珠状,吹入阴茎尿道中,由于重力作用可以扩张尿道。
      始出血丝即尿道被刺伤轻度出血,继出如米如沙者数十颗即膀胱、尿道结石,继出如脓即膀胱内感染,惟尚未吸出小便即引流不通畅。
        所以,该病例的诊断是:泌尿道结石合并感染、尿储留。死于:肾衰竭。
        “去世时年三十一”如果是现代,使用导尿术,抗菌素,未必死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6-20 16:59
       杜tc,女,62岁,本县元石乡农民。2017年1月15日初诊。
主诉:夜间睡梦中突发小腹内痉挛疼痛小便急迫5天,每晚一至二次,在睡梦中突然发作,惊痛醒来,赶紧忍痛起床去厕所小解却又没有多少小便,数滴而已,小腹痉挛痛也随之减轻并逐步消失。当地村医诊为尿路感染,消炎治疗无效,每晚仍发,次日早晨有短暂头晕目眩,甚为痛苦。既往有慢性胃炎史,但近期胃部无明显不适。形体较瘦弱,面色淡,头发较稀少,舌质淡,苔薄白,脉虚芤微紧。
诊断:虚劳小腹痛。
辨证:阴阳两虚,心肾不交,属《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变证。
治法:调和营卫,潜阳摄阴,酸甘缓急。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龙骨、牡蛎各30桂枝15白芍30当归15台乌20萹瞿各15琥珀10炙甘草15大枣15生姜10g三剂。
1月20日复诊:诸证悉去,仅见有些腰膝酸软,多梦。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杜仲、续断、枸杞、柏子仁、远志三剂巩固。
随访二月未见复发。
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案患者形体瘦弱,面色淡头发稀少,舌质淡,脉虚芤微紧,为虚劳之象;症见夜间睡梦中突发小腹内痉挛疼痛小便急迫,突然发作,惊痛醒来,赶紧忍痛起床去厕所小解却又没有多少小便,数滴而已,小腹痉挛痛也随之减轻并逐步消失。其病机为阴阳两虚,营血不足,心肾不交,属金匮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之变证,与”女子梦交“的见证同理。故用桂枝汤加当归活营血,调阴阳和营卫;龙牡潜阳安心神;重用白芍与方中之甘草为芍药甘草汤解痉缓急止痛,加台乌、萹瞿引经入肝经所循之小腹和膀胱,兼治小便急迫(琥珀也兼有此效)之标证,故能3剂而诸证悉去,复诊时仅见有些腰膝酸软,多梦,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杜仲、续断、枸杞、柏子仁、远志三剂巩固而愈。​


     西医诊断:尿道综合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6-21 22:4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7-31 22:59 编辑

        
         袁XX,(袁世凯)男,65岁。
      [初诊]五年前忽患脐中出水,色混而臭,早晨增剧。据述前医均进以温补强壮之品,病情有增无减。脉弦滑,舌浊白。幸眠食如常,精神尚旺。按症系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不行湿,肝失疏泄,致湿热内蕴,水道不循正轨而横流,故浊液由脐溢出。宜燥湿利气治之。
处方:生北芪一两,熟附片三钱,生白芍三钱,茅山术三钱,生白术三钱,茯苓五钱,戈半夏三钱,橘红三钱,广木香二钱,车前子六钱,怀牛膝三钱,怀山药六钱,大扁豆六钱。
     [复诊]连进三剂,症见好转。脐水午前虽仍有流出,但已清而色淡,午后已停。脉弦微急,苔转白色。拟建中法。
处方:生北芪一两,当归二钱,生白芍三钱,上肉桂八分(研末,分二次吞),熟附片三钱,茯苓五钱,野山参三钱(另燉冲),生白术三线,化橘红三钱,戈半夏三钱,饴糖六钱,炙甘草一钱,广木香二钱。
     [三诊]前方服三剂后,脐水仅天亮时流出少许,病情迅速向愈。脉转弦细,苔见薄白。当培补气血,以善其后。
处方:生北芪一两,当归身二钱,生白芍三钱,上肉桂一钱(吞),熟附片三钱,茯苓六钱,野山参四钱(冲),生白术三钱,陈皮三钱,仙半夏三钱,大生地八钱,大麦冬六钱,肉苁蓉三钱,酒川芎三钱。连服五剂,病愈。
      【解读】
          脐尿管瘘是在临床比较罕见的一种疾病,因为孩子在胚胎发育时期膀胱和脐带之间有一个脐尿管,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它存在连接。到胚胎晚期的时候脐尿管就会全部闭锁,形成脐正中韧带。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够完全闭锁,脐部就有一个导管和膀胱相通,这时候就形成了脐尿管瘘。这种在出生之后主要表现为脐部始终有液体渗出,根据瘘管的大小,这种症状会有不同的表现。
         比较细的瘘管,只是表现脐部潮湿的状态,或者是伴有脐部的肿胀,甚至出现有肉芽组织突出,还有的孩子可能会继发感染。比较大的脐部瘘道渗出会更明显,这个时候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可以从脐孔引液体出来进行检测。如果含有尿素氮或者肌酐,一般都可以诊断为尿液,就可以进行明确诊断。一旦诊断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时候除了瘘管切除以外,要注意膀胱顶部进行缝合。有些孩子伴有下尿道的梗阻也要一并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7-7 09:48
           张XX,女,70岁,2019年9月12日初诊。时值农历八月十四,白露后第4天,但自立秋以来当地仍是炎炎伏暑之气候,当日气温22-30℃,空调仍在使用中。
      患者半月前因右侧腹痛、呕吐、大便不通入县人民医院外2科,诊断为阑尾脓肿、升结肠新生物伴肠梗阻,于9月2日行阑尾切除和升结肠新生物梗阻段切除及肠吻合术,术后恢复及术口愈合都较为满意。9月9日拆线后患者却出现阵发性发热、怕风怕冷怕空调(病房一直在使用中)、自汗、心悸、颤抖,小腹微痛,饮食少思,食则欲呕。但体温一直正常,心电图正常,血细胞分析仅白细胞略低于正常值,连续3天病情不减,外科病房建议转科或中医药治疗,12日下午4点过由其丈夫和子女搀扶着来诊。
      患者愁苦貌,哀声叹气,身穿两件衣服,外披夹衫,见开着空调就更加怕风怕冷。手部温,舌苔薄白,舌中略厚。脉弦数细而虚。
      诊断与辨证:伤寒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并见。是为腹部手术后正气大虚,复感时令热邪和人造风寒(空调)之邪,以致太少合病,营卫失调,阴阳失衡,半表半里,寒热夹杂,心神受扰。
      治法与方药:太少双解,安神宁心。柴胡桂枝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法夏6g白人参10g桂枝10g白芍15g龙牡各20g茯苓10g牡丹皮10g防风12g炙甘草6g大枣10g生姜10g麻黄根15g桑叶15g。两剂,每天一剂,加水900毫升,熬取药汁300毫升,温分3次服。嘱两日后复诊。
      9月13日下午5时许,患者同丈夫步行来诊,精神转佳,已未披夹衫,述已服完一剂,过一阵子就熬服第二剂。现在发热怕风怕冷和心悸颤抖已明显减轻,饮食能进,定于明天回家养息,所以提前复诊,再开几剂药带回家去吃。证见易出汗,睡眠差,舌苔仍如前,脉弦数细但较有力。
      仍用前法与方剂加减:黄芪20g白人参15g柴胡15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2g白芍15g防风15g龙牡各20g茯苓15g琥珀10g酸枣仁20g炙甘草10g麻黄根15g藿香15g大枣15g生姜10g。3剂。
     9月21日3诊:患者畏惧坐车本人未到,由其丈夫代述病情调方,述时寒时热偶有轻微发作,但仍有些心悸、失眠,小腹痛触摸有热感。仍用前法和方剂加减:龙牡各20g柴胡15g黄芩10g法夏10g白人参12g桂枝10g白芍15g茯神15g酸枣仁30g柏子仁15g延胡20g丹皮10g黄柏10g苡仁30g炙甘草6g大枣15g生姜10g。3剂。
     9月27日4诊:仍由其丈夫代述病情调方,述以前的发热怕风怕冷、心悸失眠等症者已完全好了,近几天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小便淋漓灼痛坠胀,体倦,解便无力。考虑热淋证兼中气不足,方用八正散去大黄,加黄茋、升麻,3剂。
随访3月未见以上病状未见复发。
      按:本案为右腹部手术七天拆线后出现发热畏风寒自汗颤抖的病变,其病因病机和证候分析已在首诊时的诊断与辨证中叙述清楚,此处不再重复。由于方证对应相符,收效甚速,证实了经方治病的良好作用。
     杏林童子 2020年1月16日整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7-27 08:2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7-27 00:30 编辑

       乔保钧医案:八十老妪心绞痛,大承气汤建奇功
gtcm 2022-07-26 19:00 发表于北京
       导读:乔保均,男,主任医师,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从医六十余载,长期倾力于疑难杂症的研究,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癌肿、冠心病、肝硬化等顽固性疾病,文明中州,被誉为“豫西中医界之泰斗”,被河南人民政府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中医药专家”。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论著6部。

       何某,女,83岁,洛阳市郊人,1991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10年来常心前区阵发性刺痛,劳累或心情抑郁时易发作,每服苏合香丸或含化硝酸甘油可获效于一时,近6日因暴餐肉饺而诱发加重,服速效救心丸、含化硝酸甘油而不效。刻诊:心区疼痛如揪如刺,向左肩胛及后背放射,甚则痛不可忍,伴脘腹胀满,心烦急躁,不欲饮食,小便黄,大便6天未解。检查:焦虑烦躁,呻吟不止;舌质红,苔黄燥乏津;脉结代有力;心前区未闻器质性杂音,心律不齐,心率63次/分;血压21.3/12.7kPa;下肢轻度浮肿。

       病为胸痹兼阳明腑实,乃下实上虚,心气痹阻所致。治宜益心宣痹,通腑导下:红参9克、麦门冬13克、辽五味9克、大黄9克(后下) 枳实9克、川厚朴9克、炙甘草9克,3 帖水煎服。
      二诊:上药后心前区痛势不减,反而增剧,较前更难忍受,大便未解,腹胀更甚,且频频干呕,舌质红,苔黄厚,中部干燥,脉沉结代有力,触腹拒按。此次心绞痛发作,显系阳明腑实所因,燥屎内结为标,当急下通腑,刻不容缓,投以大承气汤:生大黄15克(后下)、枳实13克、川厚朴10克、芒硝9克(冲服)、炙甘草9克,2帖水煎服。

       三诊:服上药,两天内腹泻4次,首次先干后溏,继则稠浊秽臭,最后稀而黄粘,泻后腹胀消失,心前区疼痛随之豁然而失,周身舒适,欲进饮食。检查:舌质红,苔薄黄有津,脉沉而缓,腹部柔软,遂以生脉饮并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再进3剂,益气复脉,健脾和胃,收功善后。

         按:本案年事已高,久患冠心病,心气虚弱可知。另一方面,由于暴餐肉饺,食积化热,中焦实满,腑气不通,脾土既实,子气上侮,心气被困,故心前区绞痛如揪。首诊投以生脉饮并小承气汤欲冀扶正祛邪,非但不效,病反加重。细究其因,本证乃子实侮母所致。小承气汤虽有调胃泄热之功,但由于实热燥屎内结较重,其药力缓而不及,加之生脉饮益气助脉不仅减弱了小承气汤通腑导下之力,反而助敌长邪,故病情反见加重。明于此,再诊时谨遵《内经》“实则泻其子”之训,单用大承气汤大胆攻实,腑气既通,子气平和,则母不受侮,心气得以宣通,心绞痛随之而愈。本案之治生动说明,中医治病必须把握整体,谨守病机,“有是证便用是药”。若囿于西医诊断,“对号入座”用药(如一见冠心病,就套用生脉饮),貌似辨证,实则悖于辨证施治之灵魂,医之憾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7-27 08:33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病脉证病治第九
        5条【原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厚朴四两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中医认为】
        本条胸痹主证,是以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为特点,病变范围已由胸膺部扩至胁下及腹,其病机虽然是“阳微阴弦”,但有虚实之异,必须辨别。
         其属实者,乃由胸阳不振,胁下阴寒之气乘虚上逆所致。病势急,临证尚可见:腹胀、大便不通、脉象弦紧;治宜通阳开结,泄满降逆。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厚朴,下气除满;桂枝,温降寒逆之气;合栝蒌、薤白宽胸宣痹,除痰降逆。
        其属虚者,系中焦阳虚,虚寒之气上逆,使胸中大气不转所致,其病势较缓,临证还可见到:倦怠少气、便溏、舌淡、脉弱。治宜温中益气培本,温散寒气。方用人参汤。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干姜温中散寒。
      【解读】
       本条论述胸痹寒气逆满虚、实证的辨治,是指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西医认为:冠心病因为诱因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临床类型,例如:大便秘结可以诱发心绞痛,极度营养不良也可以引起冠心病。
       大便秘结时,患者用力排便,使腹内压和心内压急增,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脏负荷急剧增加,极易引起心绞痛发作。长期大便干结,会使患者在排便前产生恐惧、焦虑、烦躁。使心率加快,从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



      上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7 09: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8-7 01:51 编辑

杏林耕者:(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磊)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完全缓解容易,激素撤减复发容易是其特征。如何中医辨识减少复发几率中国中医界做了许多努力!前一段一位我院退休职工肾穿刺诊断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在省内某三甲医院肾内科就诊,应用激素12片迅速缓解,但是激素减量出现复发,出现大量蛋白尿、严重低蛋白血症、脑梗塞再次入院我科,入院后强的松加至12片,应用抗凝、活血化瘀中药静点、中药当归六黄汤合利水剂加减治疗,逐步减少激素应用过程中,撤减苦寒之品,加用温肾补肾、滋阴填精之品,病情缓解,脑梗塞症状基本消失,前后住院三个月有余,目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0.06-0.22克之间波动,已经完全缓解。此类患者最大感触是:激素减少过程中把握中医辨识的病机变化:初期应用激素足量,患者出现气阴双虚、阴虚偏重、阴虚内热之象,随着水肿减轻、激素减少剂量,逐步出现气阴双虚向气阴双虚、气虚偏重之候转换,中医看病为何复诊亲自看患者就是这样的道理,患者结合现代医学治疗过程中,影响中医思维转换非常快!激素撤减需要看四季变化,不能撤减过快,激素量越小,撤减过程越需要注意,减量宜慢、应用时间宜长。对于激素暂时出现的副作用如柯兴氏综合征、浑身酸痛等,随着激素逐步减少剂量,副作用会逐步减少,也往往会恢复以前的俊美模样,慢性肾脏病患者此点不用担心!

杏林耕者:
很多中医师说:古代中医看病多为开方二三副,四五副,调方调药调剂量,效如桴鼓。你们今之中医开方30-60副,能否保证临证疗效?这个问题的确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疾病多为慢性,如何通过中医学望闻问切开出最适合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做微调需要中医看病能力锻炼、提升!即准确把握疾病的中医学核心病机及病机转换,选准方剂、选准加减药物、选准剂量,难矣。年前一位江苏的中年女性患者在膜性肾病2期,经西医医院治疗8个月(未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化验结果如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4.6-4.89克之间,血浆白蛋白为21克,双下肢浮肿、血尿酸增高546umol/L,血肌酐为140-167umol/L,诊断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2期伴有肾功能损害、慢性肾衰竭早期,经过中医辨识属于脾肾气虚、湿热毒瘀互结之候,经我们辨识治疗,应用经验方通络保肾复方加减,中医颗粒剂60副冲服,年后复诊,肾功能损害的代表指标血肌酐正常,血尿酸达标340umol/L左右,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2.76克,血浆白蛋白31克/L,双下肢浮肿基本消失。病情明确性好转。按照西医诊断治疗膜性肾病标准属于有效缓解,现代中医师的培养不仅仅要改变中医学临证症状效如桴鼓,更重要是努力改善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客观上指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9-15 08:3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9-15 00:33 编辑

      临证实录选84:妊娠恶阻验案
        丁xx,女,30岁,住县城两江国际6号楼。2017年2月11日就诊。
       患者第二孕,孕3月,频繁干呕、呕吐3天,食入即吐,饮食少进,身软无力头晕。舌苔白,脉滑数而虚。
诊断与辨证:妊娠恶阻;胎气上逆,胃失和降。
           治法与方药:安胎和胃,降逆止呕;安胎和胃饮:砂仁6g菟丝子10g伏龙肝(包)20g白人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法半夏3g佛手10g炙甘草6g大枣10g生姜10g藿香12g紫苏6g。2剂服3天。每剂加水1200毫升,熬取药汁300毫升少量多次频频饮服。
随访;服一剂呕吐止,两剂复常。
          按:中医对女性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食入即吐等现象,称为妊娠恶阻,又叫“子病”、“阻病”,俗称“害儿”,西医称为妊娠呕吐。其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导致胎气上逆、胃失和降。若呕吐日久,浆水不入,伤及气阴,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故应及早、及时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有的人认为出现本病用中药对胎儿有害,那纯属无知与误解。本案符合此病的基本病机,治以安胎和胃法,用安胎和胃饮主治,此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用砂仁、菟丝子、伏龙肝安胎降逆,六君子汤加藿香、紫苏、佛手和胃降逆,少量频频饮服,共奏安胎和胃,降逆止呕之效,患者诊治及时,收效较好。笔者多年来应用这一方法治疗妊娠恶阻数十例,大多数取得了良好效果,本例就诊及时,是疗效最好的一例。剧烈呕吐日久而成气阴两虚,则应益气养阴,安胎降逆,方用沙参麦冬汤去天花粉,加人参、石斛、菟丝子、砂仁、竹茹、伏龙肝。
         2017年2月25日整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0-5 17:34

例1、夏X,女,20岁,四川省广安市人。2017年2月25日经其在我县县城居住的舅妈介绍并陪同未诊。
主症:闭经半年。患者14岁月经初潮,其后一年多周期不规则,两年后正常。近半年来月经停闭,体重增加,小腹壁增厚,上唇部出现小胡须,下巴及两侧皮肤痤疮。
根据以上表现,临床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并向患者和其舅妈说明此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婚后不孕,影响以后的幸福,建议去附近的县妇幼保健院做彩超检查,既能消除你们的疑虑,又能进一步确诊。
半个多小时后,妇幼保健院彩超报告:“子宫呈前位,前后径3.0cm,实质回声均匀,内膜厚0.6cm,宫腔未见分离和异常回声。附件区:双侧卵巢大小正常,其内均查见多个卵泡回声,一个切面内不低于10个,最大直径0.6cm,余未见异常团块和积液。诊断意见: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口渴。舌苔白,舌质红,舌下静脉紫瘀,脉弦滑。
诊断:中医:闭经。西医:多囊卵巢综合征。
辨证:痰湿郁结,冲任血瘀,经隧阻隔,聚囊化热,肾精受损。
治法:燥湿豁痰,活血调冲,兼清热益肾精。
方药:启宫桃红四物汤加减:
白术15g茯苓30g陈皮12g法夏12g川芎15g香附15g当归15g赤芍15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0丹参45g留行子30g黄连6g黄芩15g蒲公英20g枸杞30g菟丝子30g。3剂。每剂熬服两天。
3月2日复诊:舌下静脉紫瘀减轻,余症无变化。仍用初诊方丹参减为30g,10剂,带回广安家中熬服。
4月6日其舅妈来诊所代开方药,患者微信回复:已去广安市医院彩超复查,双侧附件未见异常。4月初来过月经,但经量较少,颜色瘀黯,两天即净。面部痤疮已除。小腹部仍较肥厚。
治法与方药:先服1号方:燥湿豁痰,养血化瘀,调冲任益肾精。方用启宫四物汤加减:
白术15g茯苓30g陈皮12g法半夏12g炒白芥子12g建曲15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赤芍15g丹参30g香附15g甘草6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坤草20g。5剂。
后服2号方:养血疏肝调冲任益肾精。方用四物二至汤加味:
熟地20g当归20g川芎15丹参30g鸡血藤20g香附15g艾叶6g留行子20g坤草20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枸杞子30g菟丝子30g山茱萸20g甘草6g大栆20g。5剂。其舅妈取药后寄去广安。
随访半年月经正常。
例2、牛XX,女,33岁,河南人,网诊患者,2017年5月15日在万家中医网上平台接诊。主症:月经量少4个月、停闭3个月。腹部肥胖,小腹尤甚,手臂、小腿、上唇撬毛增多。身体沉重不想动,畏寒怕冷,小腹和腰部凉。当地医院彩超检查显示“子宫大小正常,宫内膜0.5cm,双侧卵巢内均查见多个卵泡回声,一个切面内不低于10个,最大直径0.5cm。诊断意见:多囊卵巢样改变。”
诊断:同例1
辨证:脾肾阳虚,痰湿积聚,冲任经隧阻隔,肾精受损。
治法:温肾燥脾,豁痰调冲,兼益肾精。
方药:温阳补肾方合苍附导痰汤加减:
巴戟天20g鹿角片30g淫羊藿20g补骨脂20g苍术15g香附15g茯苓20g法半夏15g陈皮15胆南星10g枳壳10g山楂15g泽泻15g川芎30g枸杞20g菟丝子20g楮实子20g。7剂。每日1剂,熬分3次服。
5月24日复诊:述腰及小腹凉和腹部肥胖身体沉重都有所减轻,仍用前方加丹参30g王不留行20g,7剂,并嘱其注意观察有无月经来潮,或服完后再去原做彩超检查的医院复查,看卵巢的多囊消失没有、子宫内膜的厚度是多少公分。
6月7日3诊:述感觉已无畏寒怕冷和腰及小腹凉的现象,小腹比以前小多了,行动轻松,月经仍未来潮,彩超复查显示:“子宫内膜1.0cm,双侧卵巢大小正常,未见异常团块和积液。”可见卵巢多囊已消除,月经虽未来潮,但宫内膜厚度已达1.0cm,继续治疗待宫内膜达到1.2cmo月经就可来潮了。遂改用傅青主主治未到经闭年龄而经闭的益经汤加枸杞、菟丝子、丹参、留行子7剂。
6月13日微信反馈:服完5剂月经就来了,问经期能否服药?回复可暂停,待月经净后3天继续服药。
例3、唐XX,女,35岁,本县响滩镇人。电话133····8169。2022年3月11日初诊。闭经4个月。腹型肥胖,小腹赘肉,上唇出现小胡须。既往月经正常,已婚,1子,11岁。3月6日已在响滩镇中心卫生院做彩超检查显示:“子宫呈前位,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均匀,内膜厚0.5cm。附件区:双侧卵巢大小正常,其内均查见多个卵泡回声,一个切面内不低于10个,最大直径0.6cm,余未见异常团块和积液。诊断意见: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舌体胖,苔白厚。脉弦滑。
诊断:同例1。
辨证:痰湿积聚,冲任经隧阻隔,肾精受损。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通经隧,兼益肾精。
方药:苍附导痰汤合变通四物汤加味:
苍术15g香附15g枳壳15g茯苓30g陈皮12g法夏12g炒白芥子12g建曲30g甘草6g丹参30g当归15g川芎15g留行子30g楮实子20g二至各30g枸菟各30g桑椹子30g。10剂,每剂熬服两天。
4月12日复诊:患者来复诊前又在镇中心卫生院做了彩超检查:“子宫呈前位,大小正常,肌壁回声均匀,宫内膜厚0.6cm,宫内未见明显异常。右附件探及3.3X3.5cm液性暗区,囊内壁规则,囊内透声好。左附件未见异常。诊断意见:右附件囊肿声象图(黄体囊肿待排)。”
可见双侧卵巢原来的多囊样改变已经消除,右侧现在的囊肿似为黄体囊肿,有可能自行消散,就暂不做治疗。患者自觉腹部的肥胖比以前有所减轻,小腹部的赘肉已不明显。乃按未到经绝之期而闭经治疗,用傅青主益经汤7剂主之。随访3月,月经正常。
例4、巨XX,女,30岁,往县城龙溪西路。电话132····8582。2022年4月18日初诊。已婚,育一女,已7岁。月经停闭4月多。素体肥胖,现在腹围97cm,体重80kg,上唇可见小胡须,腰及小腹凉。平常怕冷,冬天尤甚。舌体胖,舌苔白润。脉濡缓。临床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建议到附近的县妇幼保健院彩超检查,其报告为:“子宫呈前位,前后径4.0cm,实质回声均匀,内膜厚0.6cm,宫腔未见分离及异常。宫颈前后径2.4cm。附件:双侧卵巢大小正常,双侧内一个切面均可见十个左右直径约0.3-0.5cm卵泡回声。余未见异常团块和积液。诊断意见: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
诊断:同例1。
辨证:脾肾阳虚,痰湿积聚,冲任经隧阻隔,肾精不足。
治法:温肾燥脾,豁痰调冲任,益肾精。
方药:温阳补肾方合苍附导痰汤加味:
鹿角片30g巴戟天30g淫羊藿20g补骨脂20g苍术15g香附15g茯苓30g陈皮15g法夏12g枳壳15g泽泻30g建曲30g荷叶15g丹参30g当归15g川芎30g留行子20g枸菟各30g楮实子20g大枣15g。7剂。
其后未见复诊,7月28日电话询问,患者回复说:你开那7付中药吃完后在5月初月经就来了,这两个月又来了两次,我感觉月经正常就不想吃药了,也不想去做彩超复查。这个病例不太完备,患者不愿复查,也只作罢.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见于20至35岁的妇女,临床上以闭经、不孕、多毛、肥胖、双侧卵巢卵泡异常等征象为特点。其中多毛以上唇出现小胡须最为明显,肥胖以小腹壁肥厚为多,双侧卵巢卵泡异常者彩超显示不成熟卵泡增多,一个视野内达10个以上。根据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个人认为,肥人多痰,痰湿内聚,气郁血瘀,脉道不利,经隧阻隔,冲任不通而致经闭;肾精受损卵巢不能生成正常卵泡,只生成过多无用卵泡,也不能排卵,同时雌激素分泌减少,也就使子宫内膜失去了周期性的变化而没有月经的周期性来潮,己婚的也就不能受孕。痰湿又多源于脾虚或脾肾阳虚,津液不能气化,凝聚而成痰湿,痰湿郁久,既可导致气滞血瘀,又可化热。所以,其标为痰湿,其本在脾肾。
其基本病机为痰湿内停,冲任血瘀,经隧阻隔,肾精受损。本病常有雌激素水平较低,睾酮超标,不成熟卵泡增多而不能生成正常卵子,这些问题中医辨证为肾精受损。具体证候因个体差异,或兼血瘀较重及化热,如例1;或兼血瘀较轻,如例3;或脾肾阳虚,血瘀较轻,如例2、4。
在治疗上,燥湿豁痰,调冲任通经隧,益肾精为基本治法,其中燥湿包括了运脾或燥脾;调冲任通经隧,包括了活血化瘀养血通经隧,据《得配本草·附奇经药考》记载:巴戟、香附入冲脉;川芎行冲脉;当归主冲脉为病;丹参益冲任;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 枸杞子补冲督之精血。故通调冲任常选用这些药物。方剂常用启宫丸或苍附导痰汤燥湿豁痰,合四物汤调冲任通经隧,再针对个体证候适当加减:血瘀明显者用桃红四物汤加丹参、留行子,无明显血瘀征象者用变通四物汤(丹参、当归、川芎、留行子);补益肾精选用枸杞子、菟丝子、桑椹子、楮实子、二至。其中楮实子这味药,既能补益肾阴肾精,又能健脾利水,为作用双兼之品;温肾阳用温阳补肾方(鹿角片、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笔者采用以上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所列病例基本上是诊治有始有终者,但受条件的限制仍有不夠完备的缺陷如例4。以上仅为个人浅陋之见,欢迎斧正。
2022年7月30日整理

        评:中西医皆通,中西医融合水到渠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0-5 17:4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无排卵(排卵功能紊乱或丧失)和高雄激素血症(妇女体内男性激素产生过剩)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不孕、多毛和/或痤疮,是最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
1935年Stein和Leventhal归纳为闭经、多毛、肥胖及不孕四大病症,称之为Stein-Leventhal综合征(S-L综合征)。PCOS患者的卵巢增大、白膜增厚、多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并伴有颗粒细胞黄素化。PCOS是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PCOS的临床表型多样,病因不清,PCOS常表现家族群聚现象,提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患者常有同样月经不规律的母亲或者早秃的父亲;早秃是PCOS的男性表型,女性PCOS和男性早秃可能是由同一等位基因决定的;高雄激素血症和/或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家系成员同样患病的遗传特征;在不同诊断标准下作的家系分析研究经常提示PCOS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应用“单基因-变异表达模型”的研究却显示PCOS是由主基因变异并50%可遗传给后代。

     西医没有特效治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0-8 16:49
         川崎病验案一则
        导航中医药 2022-10-07 06:00 发表于江苏
        某男,7岁,小学生。因持续高热,心悸,全身皮疹二十余天于1993年6月26日入院。入院前曾用过中药银翘散、白虎汤,西药抗感冒药、青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Ⅴ号、激素及对症治疗,疗效不显。入院时患儿诉心悸,轻咳无痰,阵发性下腹痛,腹胀,纳差,口干喜冷饮,便溏,尿黄赤。诊见:体温39.9℃,脉搏120次/分,呼吸24次/分,神清,精神萎靡,双目无神,面色潮红,鼻煽,无涕、泪、汗,全身散布红色麻疹样皮疹,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红绛少许渗血,咽充血,双肺呼吸音增粗,左下肺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音稍低钝,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末端轻度硬肿,舌红绛略呈杨梅状,苔少,脉细数。血常规:血红蛋白112g/L,白细胞21.2×109/L,中性0.90,淋巴0.10,血小板260×109/L,血沉136mm/lh;胸片:左下肺炎,考虑心脏疾患;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厚并劳损。
           入院西医诊断:1、川崎病;2、左下肺炎;3、中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1、温毒(气营两燔);2、心悸(心火亢盛)。
          中医辨证为温热毒邪深入营分,燔灼营血,灼伤阴津,热窜血络,心神被扰。治以清营泄热,益阴解毒,用清营汤加减。处方:水牛角20克(先煎),生地、玄参各15克,丹皮、金银花、葛根各10克,赤芍、连翘、知母各8克,麦冬9克,甘草3克,日1剂,水煎服,同时辅以西药能量合剂及对症治疗。服2剂后患儿体温降至38℃,精神好转,有汗出,腹痛、腹胀、便溏消失,余症仍存,守方续进3剂。
        7月1日,患儿体温降至36.4℃,颈部淋巴结渐小,皮疹消失,四肢末端硬肿消退,部分指、趾脱皮,口干,心悸,纳差仍存,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改以清热养阴益胃法。处方:生地、玄参各15克,赤芍、麦冬各8克,北沙参、丹参、葛根、金银花、麦芽、天花粉各10克,砂仁4克(后下),甘草3克,4剂。7月5日:患儿除心悸、神疲、夜寝心烦外,余无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乃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调理,生脉散加味。处方:西洋参5克,麦冬、五味子各9克,北沙参、生地、玄参、柏子仁、酸枣仁、茯神、丹参各10克,赤芍8克,随症加减出入,服用7剂。
       7月12日再行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0g/L,白细胞7.4×109/L,中性0.69,淋巴0.31,血小板100×109/L,血沉6mm/lh,胸片示左下肺炎消失,患儿诸症悉平,痊愈出院。9月15日来院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胸片、心电图均示正常。随访至1998年底,未见复发,也未出现心血管等系统的并发症。
         按:本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未明,其特征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眼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舌乳头增生,颈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可出现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纵观本例,热势较猛,入院时即见热邪炽盛,呈现气营两燔证,并有热窜血络、灼伤阴津、心神被扰之见证,如不及时控制,将出现耗血动血,闭塞清窍等危候。故治疗上根据温热病演变规律,按卫气营血理论辨治,及时控制热毒,断邪深入,并始终注意顾护阴津及凉血活血,从而阻断病势向纵深发展,防止阴津进一步耗损,尽可能减少热毒炽盛所致的机体损害,始治以清营泄热、益阴解毒,继治以清热养阴益胃,后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调理,使患者病情较快控制并获痊愈,且无复发及心血管等系统并发症发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0-18 08:2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10-18 00:52 编辑

       下达8次病危通知书的心脏病患者,几副中药治愈(主动脉夹层/脑瘤)[url=]倪海厦汉唐学堂[/url] [color=var(--weui-FG-2)]2021-10-19 08:55
来看宋老师两个医案,体悟一下中医思维的运用,而不要被西医那些纷繁复杂的病名带沟里去了,医者如此,患者亦复如是(别被病名吓死)。打破西医病名,仅供参考

1.主动脉夹层

崔某,男,67岁,2012年3月来我这里就诊,患者有一个哥哥,曾经有心血管的问题。当时到安贞医院,安贞医院要给他放大概六七个支架。所以需要搭桥。搭桥年龄又比较大,家庭经济又负担承受不了,后来就转入我门诊治疗。

我用中药给治疗了3个月,然后,能够参加劳动,各方面都很好了。主动脉夹层的这个患者,就是他的亲弟弟。

这个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安贞医院要求换主动脉弓,但是由于主动脉已经劈到了髂总动脉,包括一侧的肾动脉,都有了夹层,所以换不了了,后来回到了丰宁县中医院治疗,其实就是等死。

患者家属那天上午很早就来了,到我门诊恳请我去给出一趟诊,因为我的门诊比较忙,几个家属就坐在我的旁边,一直坐到下午五点我下班,我一看这不去也不合适,盛情难却。我决定去给出一趟诊,我说你们这样,一定要和丰宁县中医院商量好,否则我去了没法说话,他们说已和院方谈好了。于是我们到丰宁县中医院。

当时接待我的是丰宁县中医院急诊科的曹主任还有张主任,两位主任都很热心,也很热情,把整个病例都给我介绍了一遍,然后说,宋大夫别治了,没有用,安贞医院都判了死刑。

我把病历看了一下,西医给点的硝普钠,大家都知道,这个病是血压不停的升高,西医给静点的硝普钠控制血压,手上又输着营养液,腿上扎的硝普钠,身上插了很多管子,所有的西医会诊都认为患者没救了。曹主任说,宋大夫你也别费这心了,咱们就放弃了吧。我说能不能先去看看患者,曹主任说可以啊。

我谈到这里,如果有西医思维的请思考,如果你们看到了这样的患者会怎么办,如果用中医的思维,大家也不停的思考一下,如果你遇到了,你应该去怎么想,怎么做。

我进病房看到患者,脸色就像长了一层绣一样。腹胀如鼓,大便已经11天没行。舌干,舌苔黄的就像锅贴子一样,然后我又把西医的查体系统做了一遍。其实这个病人,如果我把中医的查体告诉大家,大家谁都会治,但是往往大家就给西医的诊断所吓倒了,也不敢治也不敢想,这是我们共同的一个毛病。

来到急诊室,我和曹主任张主任还有患者家属,我说曹主任,你再给患者下一次病危通知,曹主任说他已经下过7次病危通知。我说那也不差这一次,咱们再下第八次病危通知,然后患者家属也在场,我说:“你们有没有抱着活马当死马医的心态,咱们就尝试用中药治疗一下。”家属说:“把你大老远的找来,就是让你试一下,家里面后事都已经准备好了。”

然后我和曹主任说,咱们两个商量着开,我说这么重的患者我也是第一次遇到,我说这个患者应该用到石膏,曹主任说用吧,你就用到二三十克。

我说不行,最少120克,还应该用到大黄。他说,大黄!那就用10克,我说不行,最少用到60克。其他药是常规剂量。

我当时开的处方:
石膏120g,知母20g,大黄60g,芒硝30g,枳实10g,厚朴20g,山药10g,瓜蒌30g,杏仁10g。

嘱咐让药房紧急给煎出来,我和张主任签的字是急煎。并且嘱咐患者每两小时服200毫升,交待家属,要患者大便的时候,腹泻特别厉害的时候再告诉我。

为什么这么用药?我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石膏、大黄要用这么大的量?石膏大黄两味药在吴佩衡认为他们是中医十大元帅中的两位,具有斩关夺将之功,大家想一下,这么重的病,如果我们用10克、20克,无异于扬汤止沸,我们是在救人,而不是在游戏。这就好比一个大房子,刚刚着了火,你有一桶水,你是直接把他浇上去还是用一个小酒盅,一点一点地往上浇,如果真是这样,你的一桶水耗干了,整座房子也就烧没了。如果是人,命不就没了。

我们在吃饭的过程中,曹主任就问我,宋大夫,你这方子是怎么开的呢?我怎么没有见到一味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药?你是止血还是活血祛瘀呀?我怎么没看到?我当时就笑了,我回答说,我也没看到主动脉夹层,他又问我,那你按什么思路开的方子?我回答了五个字,痞、满、燥、实、坚。我说出来这五个字你也会治疗,曹主任一拍脑袋,明白过来了。他说,哎呀!宋大夫你是这么想的。

过了六个小时,患者打来电话,说已经大便了,泻了医院那种白塑料盆半盆,大便呈污泥浊水一样,臭气熏天,腹胀已经消了,然后患者想吃饭,问我能不能吃,我说可以吃,然后患者吃了一碗饺子,又喝了一碗粥,又给我打电话说还饿,还想吃,我说不能再吃了。如果继续吃下去,胃破裂,明天还得急救。

其实我这么开药是有依据的,咱们下面就来分析依据,《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诟、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252条,伤寒6、7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天后,患者状态好转,但是眼前总出现幻觉、幻视、还谵语,就说乱七八糟的话,总是说看见死人了,看见满窗户都是蚊子,苍蝇蚊子满屋飞,小肚子还拘急的疼痛。小便不畅,尿赤色,这时候我给改用了五苓散加抵挡汤,我个人比较喜欢一句话,上焦蓄血则善忘,下焦蓄血则如狂。

《伤寒论》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小便不利是为蓄水症,这个患者,我考虑既有蓄水又有蓄血,所以用了五苓散加上抵挡汤。当时思维局限,现在回想,如果用猪苓汤加抵挡汤也许效果会更快。

因为患者也能吃了,也能溜达,患者家属就问,能不能停用硝普纳,说实在的,我也没有把握,我也心里没有底。我也不知道他的主动脉的血管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在第八天,患者在睡眠中,无意间把脚上扎的硝普纳液的针头踢掉了,但是也安睡了一晚,从此以后就停用了硝普纳,血压正常。

第十一天,患者诸症消失,身体稍感疲惫,其后,我又给他配了磨成粉的大黄蛰虫丸的方子,磨成粉,装了胶囊,嘱咐患者继续服用半年,去复查主动脉。患者拒不配合检查,说我这能走能跳,还能趟地能干活,我查什么查,就是不查,患者后来参加农村的体力劳动都能干了,直到去年我要讲课,作了这个课件。

我就开车去了患者家,我想找他,一定要给我做一下这个片子,后来患者做了一个片子我们看了。主动脉的血管是无疤痕的愈合,当时这张片子我带到北京东直门医院,找了些人给我看了一下,我也觉得很奇怪。

单纯的提出主动脉夹层中医是无从下手的。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抛开西医的各种诊断。不要受西医名词的禁锢,不要让这些名词禁锢了我们中医的思维。

运用我们中医的四诊合参,运用六经辨证也好,运用脏腑辨证也好,运用八纲辨证也好,我们中医的手段,收集资料,辨证论治,只要我们选方用药,能够解决患者的病痛,就是最好的结果,如果说你能做到用药准确,选方精当,一定会效如桴鼓,时刻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中医,不要忘了中医的精髓所在,整体查病,辨证论治。



二、24副药治愈脑瘤。再次证明:言病不可医者,未得其术也

宋柏杉: 讲一个脑癌,左侧颞叶胶质瘤的患者。

这个患者是我一个高中同学的父亲,杨某,80岁,这也是我2012年看的一个患者,当初他一发病就打电话告诉了我。

我说你用中医治还是用西医治,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他说想去北京天坛医院。

然后,他去了北京天坛医院,想做手术,天坛医院考虑他年纪偏大,手术风险太大,拒绝给予手术,于是,再次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我建议他可以考虑中医保守治疗。

他就在北京,据说是一个专门治疗肿瘤的人,给他治了一个月,花费还很昂贵,头疼、癫痫发作依旧频繁。

每天大概发作六七次,头疼比较厉害,到了六月份,转到我的门诊治疗。

如果我们运用西医的思路,是选海藻、昆布、大贝软坚散结,还是选全虫,蜈蚣搜风通络?

这里片子有,化验单也有,我拿过来片子,实际我看片子都是出于尊重,尽管我也能看一些片子。

然后我把脉、问诊,患者面赤,性格急躁,癫痫一天发作六七次,以夜间发作为重,头疼,头发蒙,不清醒,怕热,有小汗,二便调,睡眠不实,多梦,舌偏红,舌下静脉紫黑,苔薄白,脉左寸略浮,关尺沉弦而硬。

我诊断为,风热上扰清窍,加之年老瘀血阻络,我给开了桑菊饮加通窍活血汤六付,在这里我顺便谈一下桑菊饮,桑菊饮在温病条辨中主治痰咳,是以治咳嗽为主,而我的父亲和我的爷爷,我们这个家族用桑菊饮治疗风热头疼是首选,桑菊饮治疗头痛效果也是确切的,我用桑菊饮加通窍活血汤六付,

六付药吃完,癫痫已经不再发作,头疼明显减轻,脑袋较以前也清醒多了,效不更方,吃了24付,老头坚决不吃了,说好了,嫌中药太苦。

于是我的同学就带他到天坛医院复查肿瘤,结果一看片子,肿瘤减小了一半,回来之后,全家都很高兴,又强制他吃了24付,吃完之后,因为他是农村人,他就下地能干活了,各种各样的劳动都能干了,再叫去复查,说什么也不去,这个患者到今天已经3年多了,依旧很好,能吃能喝能睡,那么大年龄,还能干活。我也特别想知道他的片子,现在脑袋里的肿瘤是什么样子。

我在临床上的体会就是,你如果想用西医的方法治疗,就要用西医的思维,如果你决定用中医的办法治疗,就要老老实实的运用中医的四诊,搜集资料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的诊断所吓倒。

记得董景昌老先生有一句话: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病不可医者,未得其术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边曾经讲到,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作者:宋柏杉(北京灵兰中医诊所,北京朝阳东土城路)

===========================================================
        经查,与31楼是同一个病案!!

       作者:宋柏杉(北京灵兰中医诊所,北京朝阳东土城路)
===================================================
        作者是真实的。病案应该可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0-29 09:43
所谓过敏性鼻炎,只是未愈的伤寒类感冒


本人认为,所谓过敏性鼻炎,只是未愈的伤寒类感冒而已!

未愈的伤寒类感冒是怎样引起这病发生的呢?

首先说,做成这一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客观地说,西医,特别是中国的西医应负主要的责任!

我们不妨先去医院,特别是儿童医院看看,小儿感冒发烧,只要超过38度,医院会用什么方法治疗呢?吊针!吊针己成为中国医院的特色一景了,对于温热类的感冒,吊针,用抗生素这类寒凉性质的药物,戓可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对于伤寒类的感冒,就极不合理了,伤寒类感冒,病位在皮肤和肺,应以辛温宣肺的药物来发汗,汗出则病愈,问题是西医并没有阴阳寒热理论,故抗生素用在这类人身上,会有什么后果呢?中医有-说法,叫冰伏其邪!发热,是卫气透之于表与寒邪抗爭,硬用抗生素將卫气消灭,表靣上看,卫气无力与邪抗爭,不发热了,但是,寒气还是留在肺内,这就叫冰伏其邪!

人的肾阳,主管人体阳气,阳气其中有部份功能(指卫气)是负责驱除寒气的,当卫气被抗生素消灭(戓者说压制),无力抗邪而不发热后,卫气在心神的指挥下,-恢复反击力量,就会从新奋起抗击,于是乎又有-轮的发热,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都有切身体会了,在中国,在只许-个的国情下,孩子金贵,有多少人去想到去找中医治感冒呢?(除非西医已无能力再活愈而不得不找中医治疗),这就必然再去医院找西医,再吊针,一直恶性偱环下去...........

即使是温热类感冒,本人也认为到了营分阶段用抗生素才有效,过早使用及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病轻药重,同样会使肺寒...........

抗生素还有-个特点,就是会损及肾阳,这-点我们可以从吊完点滴后患者变得清沏可以判得出,小儿是幼阴幼阳之体,更易受损,故经西医治疗过反复感冒的患儿,不但容易产生另-个病---过敏性鼻炎,有部份更会演変成另一个更严重的病,哮喘(肺病及肾,肾不纳气)!

这-现象在中医界同样出现,辨证不准,多用寒凉药物,同样会做成寒气留在肺中,我们可以从这种鼻炎的表现症状以咋天搞的那篇巜麻黄附子细辛汤与过敏性鼻炎(搜集的资料)>>可以作出判断,过敏性鼻炎,实际上是肺寒在作怪!

肺寒作怪,显然就是伤寒感冒未愈了!肺主气,这个主气是指肺的功能之一是协调人体去适应气侯变化的,肺主卫,所谓主卫是指推动卫气去抗击六淫由皮肤肌腠及鼻孔等部入侵的,肺有寒,肺气弱,就不但不能适应外部气侯变化,抗击外邪,而且容易内外合邪,发生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



知道了过敏性鼻炎是未愈的伤寒感冒就好办了,可以制定了治这病的原则就是清肺寒了,为什么过敏性鼻炎-接触过敏源就发作?内外合邪也,所以要兼故治表,过敏性鼻炎并非-两天可以产生的,寒邪固据,则难动,非一般祛寒药可以建功,同时,从大多数患者脉象可以知道,患者尺脉多微多细,甚至六脉皆沉,没有推动肺寒外出的动力,综合这些便可以知道,这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证!实践证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难怪中医界有人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过敏性鼻炎可以说是特效"!

不这,从报道可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并不能根治过敏性鼻炎,这有两个原因:
1、过敏性鼻炎并非一朝-夕产生的,中医有病久入络之说,病久入络,-般用药是不容易消除,如果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加入祛顽痰,则去瘀血的药物,在过敏性鼻炎肺气已虚的情况下更易损伤正气,故可以用刮痧拨罐及灸的办法协助麻黄附子细辛汤共建其功;



2、前靣说到,由于肾阳受损,即使麻黄附子细辛汤有确切而显著的疗效,阳虚还会生内寒,容易再受外寒入侵,故还要在过敏性鼻炎不发作的时侯增强肾气,先用四逆汤散除全身之寒,再用药膳巩固药膳可首推鹿茸炖,鹧鸪戓老鸡,合黄芪淮山药等温肾健脾补气固卫,这些做好了,尺脉有力了,鼻炎想发作也都难!

过敏性鼻炎,难治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0-29 09:43
      故经西医治疗过反复感冒的患儿,不但容易产生另-个病---过敏性鼻炎,有部份更会演変成另一个更严重的病,哮喘(肺病及肾,肾不纳气)!
===================================================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实可靠,赞一个。                                                                                                                                               西医有个说法:感冒是万病之源。
        感冒反复发作可以引起许许多多疾病,过敏性疾病就是其中之一。
       《伤寒论》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濇故知也。
          《伤寒论》这一段描述与受到寒冷刺激、感冒等引起的过敏性寻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腹痛的临床表现一致,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各半汤等都可选用。用蒸汽浴(熏之)或者用棉被保暖都可以治疗过敏性寻麻疹等。
       《伤寒论》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陈亦人认为:“乃阳虚之人感受外邪而病”,也就是说在少阴病的基础上又感受了风寒外邪,出现了发热、脉沉的表现。病情重的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病情轻的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肾阳虚的本质是下丘脑—脑垂体各轴的功能低下,也包括在少阴病之内。在这种状态下的感冒使用麻黄附子类方剂治疗,发热、出汗的也可以用桂枝附子汤类治疗,根据病情而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0-29 09:5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总结要点:
1.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包括各种肾脏病理学类型以FSGS、膜性肾病、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乙肝相关肾、糖尿病肾病最多见,属于肾内科最艰难的疾病,病理学分类众多,中医辨识困难,获效时间长,患者需要坚持服药时间长!中医难喝为关键点,坚持的都获得很好的缓解,或者尿蛋白定量大幅度降低!
2.临床经验表明:表现为气阴双虚、气虚偏重的需要缓解时间短,大概三个月左右能见到蛋白尿减少,减少趋势非常明确。偏重脾肾气虚、气虚涉阳、脾肾阳虚需要时间长,复发率也高。即使完全缓解,也容易复发。
3.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伴有湿热之邪,相对瘀血、痰瘀互结、湿热与瘀血互结者,单一湿热之邪容易缓解,需要获益时间短,大多数三个月以上,最多一年获益如乙肝相关肾炎。膜性肾病一样会出现湿热偏重之象的患者,当归拈痛汤、三仁汤、上中下通风通用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4.中药风药是强化中医药降低蛋白尿的很好经验,其中植物类风药、虫类联合是加速蛋白尿降低的关键因素。
5.肾病病理学类型不同,表现出的中医学本虚标实的关键点不同,看患者辨识清楚中医学核心病机、病机转换的加减是获取中医学降低蛋白尿的关键。如IgA肾病大多数为本虚脾肾气阴双虚,伴有湿热、瘀血、湿浊多见,FSGS大多数为脾肾气虚、气虚涉阳为多见,多伴有水湿、湿浊、瘀血、痰瘀多见,膜性肾病多以气阴双虚、气虚偏重,或者气虚涉阳为关键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3-3-24 10:58
芪丹军蛭汤组成:生黄芪30克,丹参15克,生军9克,水蛭粉3克(分冲)。功效:补气养血消蛋白,通络泻浊降肌酐。主治:治疗慢性肾衰之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增高者。方义: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固涩,丹参养血活血,水蛭通肾络,大黄肾脏之引经药,通下泻浊。黄芪合丹参补气养血可消蛋白,水蛭合大黄通络泻浊可降肌酐。此方为慢性肾衰之基础方。水蛭是肾病之要药,对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有不可替代之作用。仝小林教授常用水蛭粉3~6克冲服。长期服用,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水蛭与大黄配伍,大黄不仅排毒,还是肾脏引经药;蛋白尿多者,配水陆二仙丹加黄芪;瘀血,配三七、丹参;水肿,配益母草、泽兰、泽泻。部分病人,不耐腥味,可装入胶囊服。治疗要点:蛋白尿明显者,可合水陆二仙丹;水肿明显者,可合五苓散;血肌酐、尿素氮较高者,可合大黄附子汤并加药浴;肾性贫血者,可合二仙汤;肾性骨病,可加补骨脂等。仝氏芪丹军蛭汤加味治疗IgA肾病蛋白尿案 患者,男,30岁。血尿3个月,肾穿:IgA肾病,未用激素。查血生化:Cr119μmol/L,UA440μmol/L,TG 2.29mmol/L,24h尿蛋白定量2.60g/24h,体胖,舌黄厚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益气通络,予仝氏芪丹军蛭汤加味:生芪45克,丹参30克,生军9克,水蛭粉3克(分冲),川连9克,威灵仙30克,红曲6克,蚕沙15克,生姜3片。加减调治5个月,复查血生化:Cr104μmol/L,UA398μmol/L,TG2.7mmol/L,24h尿蛋白定量0.38g/24h。药 浴药浴之机理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肾衰时排毒、排水障碍,可通过肺来代偿。尿毒症时,皮肤上有尿素霜,就是机体从皮肤排毒之明证。因此,药浴对尿毒症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经常药浴可使病人皮肤营养得到改善而润泽。曾测过尿毒症患者的汗液,肌酐为零,但尿素氮却和血中一致,说明通过出汗排水又排毒。药浴之方药药浴方,组成为:生麻黄、桂枝、川芎、生姜各30克,亦可加艾叶、透骨草。上诸药装入宽松纱布袋中,加水5000毫升,煎煮30分钟。将药汁连同纱布袋一同倒入放好热水的浴缸中,进行药浴,至周身微汗,出浴。盖被保暖,若汗继出,用吸管喝热水来补水。药浴注意点:①不可大汗,严防感冒;②不可太频,一周一次便可;③注意补水、保暖。
(转发仝小林老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3-3-24 11:00
        某,女,18岁。常发扁桃体炎,一个月前发高热,嗣后即两膝关节红肿疼痛,出红斑,一个月内陆续高热39度左右,热则痛甚,不可屈伸,肘关节亦微痛,曾有一次晕厥。

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风湿热,注射青霉素、服阿司匹林等药无效。

初诊(1969年4月30日):现两膝关节红肿疼痛,有红斑,前臂亦见红斑。苔白,脉滑数。发热,行动不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生石膏。

二诊(1969年5月4日):关节疼已不明显,红斑消,肿热已,除上楼时左腿稍感不利外,余无所苦。

原按: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治验,尚有腿疼水肿,头亦经常疼,多时不愈者;风湿性皮肌炎,下肢在夜间剧痛,不能安眠者;周身关节疼,有水肿,胸胁胀,时噫气久治无效者等等。

有时初服此方出很多小红点,再服则疹消退。

编者按: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病位类方解》曾言:“慢性关节炎下肢肿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得奇效。”可为此例参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3-3-24 11:0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0条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注解】
气:寒气。
历节:即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认为】
寒湿侵袭于关节之间,凝结不去,阻碍气血的运行,所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强直拘急,脉象沉紧。治以乌头汤散寒止痛。方中麻黄辛温,散风寒湿邪;乌头温通阳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络敛阴;黄芪益气祛湿,可制麻黄发汗太过;乌头大辛大热,有毒,用白蜜之甘润以缓其燥热,并能解毒。本方使寒湿之邪微微汗出而解,邪去而正气不伤。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的辨证论治。
【解读】
本方是一个强止痛剂。
本方用于治疗寒邪偏胜之痛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关节不可屈伸,畏寒喜热,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弦紧。病在上肢者加桑枝、秦艽;病在下肢者,加桑寄生、牛膝;若寒甚痛剧者加草乌、桂枝;病久挟有瘀血者,加乳香、没药、元胡、红花、全蝎、蜈蚣、乌梢蛇;兼气血两亏者,加人参、黄芪、当归、芍药;寒阻痰凝,兼有麻木者,酌加半夏、桂枝、南星、防风;病久肝肾阴虚,关节畸形,酌加当归、牛膝、枸杞子、熟地等。有用本方加虫类药治疗硬皮病获效者。此外,本方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三叉神经痛、腰椎骨质增生症,属寒湿痹阻者。
方中乌头为峻猛有毒之品,故用乌头炮用,且煎药时间宜长,或与蜂蜜同煎,以减其毒性。服乌头汤后,若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古人有“药弗瞑眩,厥疾难瘳”之说。如服后见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则为中毒反应,应当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3-4-7 10:37
免疫性不孕多属肾虚瘀血阻络。其中又以肾阴虚兼火旺,瘀阻脉络较多见,知柏地黄丸可作为基础方:知母10黄柏10生熟地各15泽泻5丹皮5龟甲10灸鳖甲10赤白芍各15丹参15鸡血藤20;一剂服1.5天,经期服加味四物,一月一疗程,连服3个月后血抗精子抗体可望下降,再服2个月有望转阴,服药时间一般要持续半年。 ​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5-15 18:15
本方用于治疗寒邪偏胜之痛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关节不可屈伸,畏寒喜热,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弦紧。
临床上患者说痛,事实上不是疼痛,而是酸胀难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