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五脏与阴阳五行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06:46
标题: 五脏与阴阳五行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内经》中,心肝脾肺肾与金木水火土是怎么配属的?这种配属关系是怎么来的?与阴阳是什么关系?
        请各位同仁发表不同意见,谢谢。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15 07:2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5 07:26 编辑

金木水火土配属的心肝脾肺肾不是五脏,而是五藏,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的肺金(阳中之阴)木(阴中之阳)水(阴中之阴)火(阳中之阳)土(阴中至阴)。将中医心肝脾肺肾当成五脏,就将内经和中医脉学及临床实践都否定了。

以临证中的心阳虚为例,临证审察出的心阳虚,决不仅仅是借中译西形成所谓心脏阳气虚,而是以阳中之阳(心也)为主导的全身性的阳虚。这进一步说明,中医五藏决不是西医的心脏。中医肝脾肺肾的情况也是这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08:54
五脏(藏、臟)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源于儒家的祭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09:0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8:54
五脏(藏、臟)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源于儒家的祭礼!

可以参看《礼记·月令》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09:1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9:03
可以参看《礼记·月令》篇。

由祭祀用牲认识内脏(藏、臟),与四时五行相配。因儒经《尚书》有今古文之分,故五脏与五行配属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09: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9:11
由祭祀用牲认识内脏(藏、臟),与四时五行相配。因儒经《尚书》有今古文之分,故五脏与五行配属不同。

《内经》的五脏与五行相配与今文《尚书》相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09: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9:28
《内经》的五脏与五行相配与今文《尚书》相同。

西汉杨雄《太玄经》、许慎《五经异义》及段注《说文》“肺”字解等,有相关论述,感兴趣者可参看原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09: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9:03
可以参看《礼记·月令》篇。

此篇《礼记·月令》的配属关系:

春        木        脾
夏        火        肺
季夏    土        心
秋        金        肝
冬        水        肾

既非相生,亦非相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09: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9:55
此篇《礼记·月令》的配属关系:

春        木        脾

这种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文《尚书》相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0:08
这又需要考证了,因为多数同道对此不感兴趣,故感兴趣者可参看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第五节 儒家思想和<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0:1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9:58
这种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文《尚书》相同。

以解剖而言五脏的位置,古人早已知晓,即肺在上,肾在下 左脾右肝中间心,与古文《尚书》相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0:35
        《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梳理先秦及西汉早期诸子著作有关藏象学说的内容,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认识《内经》藏象学说。例如脏名,《内经》非成书于一时一人之作,《内经》中提到脏,有四脏、五脏、八脏、九脏、十一脏、十二脏之说。《素问•五脏别论篇》有“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的记载,说明当时脏腑之说尚有争辩。
       五脏概念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先秦著作对人体脏腑名早有记载,这从先秦及汉初著作中可以找到痕迹。《诗经》有心肺肠脾之名,《尚书•盘庚》有心腹肾肠之名。《庄子》有五脏、六脏、六腑之说,见于《齐物论》《骈拇》《在宥》《列御寇》等篇,但未列具体名目。《淮南子》中有关人体之脏亦说法不一,如《地形训》列五脏,分别为肝、心、肺、肾、胃,五脏中无脾。而《精神训》列五脏:“人有四肢、五脏、九窍……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所言五脏实际是六脏,此处脏无胃,而增加了脾和胆。可见,在西汉早期,五脏的具体名目仍然存在不同的说法,五脏之名并未完全定型。
        秦汉是中医理论的发生期,唐宋金元是发展期,明清是成熟完善期,解放后,中医理论发生了方向性的大转变。我们以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明这个问题。所谓的传统中医理论是指明清时期成熟的中医理论,经典中医理论是指《内经》,《伤寒杂病论》时期的中医理论,解放后中医的发展受到了西方科学与西医的冲击与影响,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这就是现在的中医教材中的中医理论。(三个时期的中医理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语境下,其内涵与外延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免不必要的争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0:36
        第一阶段:经典中医理论的形成。
1殷商时期屠杀奴隶,得到脏腑实体的知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0:4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10:35
《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 ...

五脏之五,即脏为什么是五,源于五行之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0:48
       《灵枢.胃肠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经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以上是原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0:49
      西医解剖学中,成人食道长度与下消化道长度(胃以下到肛门)的比值是固定的,根据现代解剖学数据,成人食道长约25cm,下消化道长925cm,二者比例是1:37。而《灵枢》中食道长1尺6寸(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下消化道长5丈5尺8寸(小肠……长三丈二尺。回肠……长二丈一尺。广肠……长二尺八寸),二者比例是1:35。非常接近,这说明《灵枢》中的数据是经过实测的,而且是准确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0: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15 06:53 编辑

        如果按食道长1尺6寸合25cm分析,《灵枢.胃肠篇》里的一尺合15.6cm,而如果用下消化道长5丈6尺8寸合925cm分析,《灵枢.胃肠篇》里的一尺合16.29cm。而南京博物馆所藏出土于安阳的商代骨尺长度为16.95cm。考虑到解剖学个体差异以及远古时代度量衡的精确度,再加上从西周到现代55种“尺”没有一种小于22.7cm,可以肯定,《灵枢.胃肠篇》里的长度是商朝的原始数据,而且以后没再重新测量过。


     
而南京博物馆所藏出土于安阳的商代骨尺长度为16.95cm。这是物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0:51
     关于殷商时代医学的发展,甲骨文中有多种疾病的记载。当时人殉、人祭之风盛行,奠基、丧葬、祭祀杀人最多一次超过2000,而且砍头、断肢、剖腹……手段极为残忍,殉难者的遗体大多随意弃置,奴隶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与牲畜无异。这种情况下,对这些尸体进行实体观察,测量,破腹挖心不会有任何舆论阻力,甚至不排除有活体破腹挖心的可能性。《灵枢.胃肠篇》中的数据很可能就是这样得到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1:0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10:48
《灵枢.胃肠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 ...

此篇解剖数据,与王莽屠杀翟义党王孙庆有关。见《汉书·王莽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1:14
      《汉书·王莽传》所述: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5 11:1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15 09:5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02:35
《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中医脏腑理论及整个理论,是在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与发展的,这个结论应当是常识性的认识与共识,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过于辩论与纠缠。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5 11: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02:35
《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 ...

  五脏概念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秦汉是中医理论的发生期,唐宋金元是发展期,明清是成熟完善期,解放后,中医理论发生了方向性的大转变。我们以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明这个问题。所谓的传统中医理论是指明清时期成熟的中医理论,经典中医理论是指《内经》,《伤寒杂病论》时期的中医理论,解放后中医的发展受到了西方科学与西医的冲击与影响,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这就是现在的中医教材中的中医理论。(三个时期的中医理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语境下,其内涵与外延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免不必要的争论。

——脏腑的概念,源于解剖,超越于解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1:19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公元16年,王莽六十一岁。这一年,也是新王朝始建国的第八年。王莽当摄皇帝期间造反的东郡(河南濮阳西南)太守翟义同党王孙庆被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1:26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15 11:17
五脏概念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秦汉是中医理论的发生期,唐宋金元是发展期,明清是 ...

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曹东义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1:26
        《灵枢.胃肠篇》与王莽屠杀王孙庆,无关。1  没有具体的测量;2  《灵枢.胃肠篇》先于王莽屠杀王孙庆(公元16年,这是确切记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5 12:0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3:26
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曹东义语。

不重解剖重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模糊的说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5:03
       关于五行的配属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几种格局,而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于五行配脏问题。如《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中都记载了相同的五行配属:
     《孟春纪•正月纪》:一曰孟春之月……其味酸……其祀户,祭先脾。注曰:“脾属土,陈爻且豆脾在前。故曰:“祭先脾。春木胜土,先食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孟夏纪•四月纪》:一曰孟夏之月……其味苦…其祀灶,祭先肺。注曰:“肺,金也。祭礼之先进肺,用其胜也。一曰肺火,自用其藏。”
      《季夏纪•六月纪》:一曰季夏之月……其味甘……其祀中矲,祭先心。注曰:“土王中央,故祀中矲.矲,室中之祭,祭祀之肉先进心。心,火也,用所胜也。一曰心土,自用其藏也。”
   《孟秋纪•七月纪》:一曰孟秋之月……其味辛……其祀门,祭先肝。注曰:“肝,木也。祭祀之肉用其胜,故先进肝。又曰:肝,金也,自用其藏也。”
    《孟冬纪•十月纪》:一曰孟冬之月……其味咸……其祀行,祭先肾。注曰:“祭祀之肉先进。肾属水,自用其藏也。”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中是以十二月配五行来说明祭祀活动,以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5:04
      另一种配脏法(即医学配脏法)最早见于西汉时,《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有:苍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黑色主肾……黄色主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5:08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配脏观较《吕氏春秋》中的晚,它是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并依据五行的特性运用推演络绎,取象类比的方法来阐述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略)
       原文精简如下: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味为酸,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味为苦,在色为赤……。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味为甘,在色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味为辛,在色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味为咸,在色为黑……。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五行与十二官的配属,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了五脏在正常情况下,没有疾病的时候的五脏功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说法,就是给五脏六腑各自下了一个定义(种加属差),形成了藏象学说的雏形。(取象比类内含着形式逻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5:49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十二官,即六脏六腑,不是五脏六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5:5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15:49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十二官,即六脏六腑,不是五脏六腑。

全元起注本名《十二藏相使》。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5 16:0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15 12:07
不重解剖重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模糊的说法。

由天人相应体系,用阴阳五行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演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能精确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6:46
      
      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到秦汉时期,大约1500多年。《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应该在夏代以前,夏代公元前2070~1600年,阴阳五行应该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从阴阳五行的确立到《内经》,大约有1000年的时间,阴阳五行与五脏匹配具有充足的时间,正如系辞上八:【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所云:言说天下万物最繁杂的现象,不能妄自开口;言说天下万物最复杂的运动,不能胡言乱语。拟出卦象,然后言说,琢磨探求,然后行动,经过比拟和讨论,来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

       之所以这样归类,是经过反复比对,排列组合,与实际情况核实而得出来的,这时候的心,小肠,脾,五脏六腑的名称,就由日常用语转变为医学术语了!是一个医学概念,超出了日常用语的范畴!不单单是个实体器官,而且具有特定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中的脾,肺……不单单是祭祀用的祭品,也不是日常用语的可以食用的一块肉,而是一个医学概念,具有特定的功能!所以,科学概念,哲学概念,学术语言都是由日常用语转变来的,其方法就是取象比类,或者类比。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藏象学说!《内经》,把日常用语,哲学概念转变为中医学概念,这是一个质的转变。藏象,在《内经》时代已经出现,而“藏象学说”这个术语、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15 16:49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目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酸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5 16:55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格子里。这样才能形成中医学的各种理论,而不是阴阳五行推演出各种理论,在传授中医理论的时候先讲阴阳五行,然后讲解各种理论,造成了错觉(阴阳五行推演中医理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5 17:4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08:55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 ...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格子里。这样才能形成中医学的各种理论,而不是阴阳五行推演出各种理论,在传授中医理论的时候先讲阴阳五行,然后讲解各种理论,造成了错觉(阴阳五行推演中医理论)。

——中医治病方法多是实践与经验的结果,事后用阴阳五行等哲学工具予以说理,而不是阴阳五行直接演绎的结果。即便有部分治病方法是通过阴阳五行演绎而来,也必须经实践验证,有效的予以保留,无效的排除放弃。

中医理论现代化,首先要去哲学化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001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7-15 18:0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16:55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 ...

不想打扰先生的兴致,有些话忍禁不住。中华哲学是理,是天地之理,用数象推论成法,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华医学是理,是天地之理,是用天地气化的规律探索生命和人体的生化规律。所以,医学同于哲理,即与哲理同源,但医学不是哲学。中医之痛,痛在困于哲学的笼中,以哲代医,不能发挥中医理论的作用。【阴阳五行的格子】就是囚禁中医理论的牢笼,中医是自然医学,自然是天体运化的表现,阴阳五行是自然界的气化规律,以天体运行之气为动力。所以,中医理论不是推演出来的,而是天地气化的必然。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15 20:39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5 21:0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5 16:55
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 ...


其实,一吐先生对阴阳五行的解释没错。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之前,确实是您说的通过格物致知,取象比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医学实践中的知识……归类于阴阳五行,或者放到阴阳五行的格子里。但在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之后,以内经为首的中医确实是对阴阳五行的演绎。即由阴阳五行演绎出中医理论。也就是说,前者属于中医尚未成熟的阶段;阴阳五行学说成熟完善之后而演绎出内经、伤寒论、温病学及历代医家的临床和学术成果后,才是中医学成熟的标志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5 21:07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7-15 13:19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5 08:03
由天人相应体系,用阴阳五行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演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能精确吗?

阴阳五行是特殊规律,不是普遍规律,哲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学问,阴阳五行不是哲学。天人相应就是时间运动与人体生命运动共振,共振的规律就是周期性运动规律(阴阳),周期性运动规律内有五种运动(脉冲运动(炎上)从右到左渗透运动(润下)如兽皮二人同时进行运动(从革)曲直运动(曲直)重复运动(稼穑))规律,可以用正弦波图表达,人体的各种形态就是周期性运动波(阴阳),并且存在五行,根据人体波形取象比类。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5 21:20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7-15 13:22 编辑

没有周期性运动(阴阳),就没有五行。周期性运动(阴阳)是天人相应的前提,没有周期性运动,五运六气就无法进行。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5 21:53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罗盘,科学性毋容置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6 06:18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心与小肠相表里……功能,都是由临床实践的验证反推出来的,而且与方剂相关。其中,还具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6 08:29
一吐了之
说的好,周气运动的周期是天道365天,阴阳是日月运动,五行是日月五星的互动。  发表于 昨天 23:17
================================
日月星辰的一周360,不是365天。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7-16 09:02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7-16 09:09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15 21:53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罗盘,科学性毋容置疑。


罗盘,又称“风水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测量工具,从古使用至今,从中国流传到欧美国家。
罗盘为圆形,因此定向可达360种,此向与一年之天数(约360天)相应,这是古人“人天相应”思想的运用之例。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6 10:13
柴胡汤 发表于 2018-7-16 01:02
罗盘,又称“风水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测量工具,从古使用至今,从中国流传到欧美国家。
罗盘为 ...

360不是天数,是度数,是最大数,是太极的极限数,用Ⅰ360Ⅰ表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6 10:32
        中医理论的发展。
       《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补充、注解,直至明清时期,中医脏腑学说趋于完善。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
      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
        创立脏腑学说的医家是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朝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张氏对祖国医学的的最大贡献是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还没有阴阳),将脏腑的正常情况、疾病情况,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的标本寒热虚实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脏脏辩证论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代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首次正面概况了肝的生理功能,提出“肝司疏泄”(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可见,肝主疏泄是在肝气郁结,肝火之后,提出来的。这个时候,还没有肝阴,肝阳之说。
       李杲以脾胃理论,阐发内伤热中证,不落窠臼,独创新义,自成一家,形成了较系统的脾胃藏象理论,对后世医家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叶桂等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薛己首创脾统血,薛已的脾胃理论渊源于《内经》,上承东垣之学。不仅认识到脾胃气血之本,而且从《内经》“脾裹血”引申发展,首创脾统血理论,指出:“血藏于脾土,故云脾统血”(薛己《妇人大全良方•月经不调方论第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6 10:36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完善成熟。
         中医理论完善,主要是命门之火与脾胃学说。
         脾胃藏象理论,经历了从《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李东垣的《脾胃论》方趋形成,直到明清.叶氏胃阴学说的创立,使脾胃藏象在阴阳、气血、升降、温燥、刚柔,方方面更趋完善,从而给后世治疗脾胃病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明清时期与经典中医理论的区别。明清时期:1  命门相火;2  脾为后天之本;3   肝肾同源;4  五脏和胃有了完整的阴阳之分;5  脏腑功能,人体一切功能都认为是“气化”过程。
     说明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是开放的,是逐步形成的,是把临床实践的验证的正确结论归类于阴阳五行的框架之内,即格物致知,放到阴阳五行的格子里。即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格物致知)把人体所有功能按照阴阳五行进行归类。即先有临床实践,后有脏象经络。藏象是由临床实践反推、归类而形成的,不完全是由阴阳五行推演出来的。藏象的概念,是由日常用语转化为祭祀、神学语言,再转化为哲学语言,医学家用哲学语言(概念)归类医疗实践的正确结论,再转化为医学概念,形成了中医藏象理论。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8-7-16 10: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6 10:4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16 02:48 编辑

       我们现在看到的藏象理论与阴阳五行的完美融合,是经过2000多年的临床实践的验证、磨合的结果。肾阴肾阳、脾阴脾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肾同源、肾为命门之火……都是在《内经》之后直到清朝,历代医学家以临床实践的验证,与阴阳五行相结合,逐步完善的。
        阴阳五行与五脏的联系,不是一朝一夕,几年、几十年完成的,而是经历了2000多年的临床实践的验证完成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16 11:00
这个帖子不是问五脏和五行咋勾搭的,是问五脏和五行咋勾搭上的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16 11:01
五脏和五行咋勾搭的还用问吗,看书就行了,对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16 11:03
重点问的是根据,五脏和五行勾搭的根据,是吧?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7-16 12:08
gl0101 发表于 2018-7-16 11:03
重点问的是根据,五脏和五行勾搭的根据,是吧?

这个问题好解决,临床事实一用就知道了。比如,心脏供血不足的患者,你用温肝胆的药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解决心脏供血的问题,就知道,是不是木能生火,补肝是否能助心阳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16 12:57
gl0101 发表于 2018-7-16 03:01
五脏和五行咋勾搭的还用问吗,看书就行了,对吧?

勾搭,
外文名称
gang up with
读音
gōuda
释义:引诱或互相串通做不正当的事(尤指不正当男女关系)。

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拿着五行和五脏的关系开涮,请问这是严肃的负责地搞学问的态度吗?请问,难道你就没有害病的时候,你敢保证你这辈子不会去找医生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16 14:51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16 12:08
这个问题好解决,临床事实一用就知道了。比如,心脏供血不足的患者,你用温肝胆的药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解 ...

行啊,你不正要讲五行呢吗,正好讲讲根据这两个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16 14:5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16 12:57
勾搭,
外文名称
gang up with

五脏和五行勾搭一下怎么就扯上男女关系了呢,你想多了。另外,本人小学文化肚子里墨水少,就那么几个词翻来倒去地用,有时候难免词不达意,请见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6 17:05
文如其人。无知不要野蛮。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7-16 17:11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7-16 17:1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6 17:05
文如其人。无知不要野蛮。


古人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知心。(杜甫)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8-7-16 17:42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6 17:45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7-16 11:03
重点问的是根据,五脏和五行勾搭的根据,是吧?

活人的五脏离不开阳中之阴(金)阴中之阳(木)阴中之阴(水)阳中之阳(火)阴中至阴(土)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五类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否则,人就活不了。毕竟,五者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阴阳。这个阴阳的存在形式以阳化气阴成形为主。其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与西医的新陈代谢是相同的。
活人的五脏与五行就是这样勾搭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16 17:44
柴胡汤 发表于 2018-7-16 09:11
古人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知心。(杜甫)

诗词原文

唐·杜甫《偶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7-17 08:24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7-17 08:2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16 17:44
诗词原文唐·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 ...


感谢千先生出示原文!
杜甫尚有句名言:诗穷而后工。此言对文化人颇有启发、教育价值。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