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学习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8 16:47
标题: 《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学习总结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18 09:30 编辑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诊疗技术体系,就好象电脑的操作系统,其中的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和各种辨病辨证论治法则等等,都是这个操作系统中运算、处理诊疗信息、数据的工具性软件,五行学说这个软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使用,一是看临床具体情况的需要,二是看医师个人的技能与悟性(或者叫喜好与选择);如果要著书立说,也基本是两个方面,一是看阐述、论证的主题与内容是否需要,二是在总论或导言中已论及了五行,在各章节中就不必赘述而在需要时只体现其规律与方法,或者在总论导言乃至各章节中都不必赘言五行而只在需要时采用其规律与法则。因为五行学说已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常识问题,比如物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人们用筷子吃饭挑菜、父母教小孩子使用筷子,或工人用撬棍撬石头,都是用的杠杆原理常识,但却用不着在使用时再讲杠杆原理或用其公式计算一番一样。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五行的应用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在临床应用中也是如此。
      《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对河图五行模式的应用
        这里需简要介绍一下河图的内容,但需从河图、洛书说起。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见图1)相传,上古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包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即先天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九畴》,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即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如《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河图、洛书1
[attach]13546[/attach]
2、河图、洛书方位图
[attach]13547[/attach]
3:河图天地五行四象方位和人体五脏配置示意图
[attach]13548[/attach]
        2014年11月11日,河图洛书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为水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同道为火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朋为木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为友为金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同途,为土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口诀是:一六共宗,为水居北;二七同道,为火居南;三八为朋,为木居东;四九为友,为金居西;五十同途,为土居中。(见附图3)
洛书与河图的不同点是对十数的排列不同,其口诀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十居中;相同点是五行的方位是一致的(见附图2)。1977年安徽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文物“太乙九宫占盘”,此盘的刻画与《灵枢·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的刻画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相符,证明河图、洛书已是远古时的产物。
      下面单说河图,其实河图就是五行在纸面上的点数化表达。这里说的数是五行的生成数,五行的生数与五行的排列次序有关,最早五行次序见于《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五行次序。这一次序就是五行的生数,水生数一,火生数二,木生数三,金生数四,土生数五,在生数的基础上各加五而成各行之成数。同时古人对数字又有奇数为阳也为天数,偶数为阴也为地数的分法。将五行的天地生成之数按五行方位平铺于纸上即是一张河图。这里所说河图五行模式,指的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将多方面的内容分类比附到五行,并复合到河图之上而形成的一种五行模式。
河图五行模式主要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土居中控四方,木火金水分居东南西北;其二,土王四季(指季月,每春夏秋冬每季分孟、仲、季三月,末月为季月,属土),木火金水分别配属春夏秋冬;其三,以上述两方面内容为根基,形成了中土为枢纽、为太极,水北火南(上下)交济,木金东西(左右)回环之态势,是天地阴阳两分法基础上的天地时空五行模式。在祖国医学(可能在《内经》成书以前)配属五脏后,就形成了心上肾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为一身之本的四时五脏体系(见附图3)。此种五行模式在《内经》中的运用相比五行的生克乘侮模式似乎更为广泛。河图五行模式,不仅在《内经》中被广泛采用,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亦是相当深远,《伤寒杂病论》中就采用了河图五行模式:
      一是土的位置居中,并体现在方剂的应用中。《伤寒论》中明确指出阳明属土而位置居中,《伤寒论·阳明病篇》:184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太阴病中虽未明确指出太阴居中,但是在治疗太阴虚寒的方剂理中汤和理中丸,明确用“中”之名来指明太阴在五行中的位置,原文三条可以佐证: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粮汤主之。”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还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妇人腹中痛的小建中汤、《金匮要略》主治心腹大寒痛的大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的黄芪建中汤都用了“中”之名也可佐证。
       二是辨证施治四象立方,脾胃为本。 河图五行是一种高度集合的五行模式,意涵十分丰富,如河图五行模式中,就有“四象五行皆籍土”、“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所谓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还有中宫土位为黄龙,源于中国远古的星宿信仰和古天文学,四象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各七星的二十八宿。中国传统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就用前朱雀(南)、后玄武(北)、左青龙(东)、右白虎(西)来表示,并与五行的方位(北水南火、东木西金)相重合。河图五行模式中也纳入了这四象和黄龙的内容。
       从《伤寒论》所立医方名称来看,有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朱雀汤(指黄连阿胶汤,因避道家之称或避讳皇帝用朱笔朱批奏章而隐去朱雀之名),其受河图五行模式四象的影响是没有疑问的。这种判断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一些记载亦可加以佐证,如其书中曰:“青龙者,宣发之方,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又言:“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以此来看这就是明白无误的河图五行模式。而此书又言“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比较两书所载诸方,也可说大同小异,应该是本出一家,这也足可证明《伤寒论》受到河图五行模式的影响。虽未立黄龙汤以固中土,但有理中、建中诸方,金匮中有黄土汤,故而后世有主治阳明腑实而气血不足或气阴两虚,大便秘结的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
       在河图五行模式中,阴阳升降于木金,木为青龙主宣发,金为白虎主肃降,以此观《伤寒论》中大小青龙、白虎汤颇为合拍;阴阳既济于水火,水为真武为阴极生阳、降已而升之地,以此而论,治水之法,应当温渗,而真武汤之意亦确实如此;火为朱雀为阳极生阴、升已而降之地,以此而论,治火之法,应当清滋,而黄连阿胶汤正合此法,而且以上诸方对脾胃的重视也是无疑的。还有治疗痞证的系列方五泻心汤也是以脾胃为中心的上下交泰治法,有人认为五泻心汤属朱雀汤范围,也有一定道理。所谓痞,《释名》(东汉末刘熙所作训解词义的专书)曰:“气痞结也”,成无己注“否(读痞)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河图中南火为天,北水为地,伏羲根据河图画出的先天八卦中,天位为乾,地位为坤,六十四卦中乾上坤下为否卦,属天地不交,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坤上乾下为泰卦,属天地相交,升降有序,阴阳调和。所以成无己注解为“否而不泰为痞”。五泻心汤大多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平调升降,上下交泰,固护脾胃而消痞。五泻心汤中的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都有人参、甘草、大枣固护脾胃,另两方即大黄黄连、附子二泻心汤都有苦寒泻火的三黄,苦寒有碍胃之虑,但煎法却是用麻沸汤渍泡,只取其气而不用其质,也是固护脾胃之法,这些都体现了仲景对于河图五行模式的应用。
        另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内容,亦可以明白的看出其对于河图五行模式的采用,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一观点说明脾胃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明白的看出以脾胃为本的观点,这一说法与《内经·太阴阳明论》中土王四季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仲景以脾胃为本的观点还不仅于此,如在辨病别证时,非常重视脾胃,《伤寒论》在六病的辨证施治中,时时以保胃气为其要务,各篇中提及“胃气”有十二处,强调“无犯胃气”,“和胃气”、“胃气和则愈”,认为胃气直接关系着人体正气的强弱,决定病变的转归,在辨病辨证的整个过程,无不以胃气的盛衰来把握病情,作为辨病机、定治则、决预后的重要依据。伤寒在六个阶段的传变上,仲景认为亦与脾胃元气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关系。
      如果仔细观察《伤寒论》诸方,就会发现仲景之方处处以脾胃为本,处处以脾胃为阴阳之枢,从后世应用广泛的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方剂便可看出这样的施治法则。桂枝汤中,桂枝辛温发散助阳,芍药酸苦收敛助阴,二者相伍实有调和营卫、阴阳之功,而方中生姜、大枣、甘草,实为脾胃要药,且方后注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实亦助脾胃之法。又如小柴胡汤中,柴胡入肝轻清升散,有疏阳助阴之力,黄芩入肺清肃降热,二者相伍木升金降、阴阳协调、内外宣通,气机条畅,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调理脾胃。两方中脾胃为阴阳二气之本、之枢的意思应该是很明显的,至于阴阳二气有赖于木升金降,似乎也可从其用药中看到一些端倪。《金匮要略》诸方也有这样的例子,如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就是健中土调四象固四旁而祛风眩、风痹的典型方子,方中用薯蓣、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巻、大枣、甘草、曲、蜂蜜十味药专理脾胃,益气调中土;当归、白芍、川芎益养肝血,配柴胡入肝解郁疏散升清,杏仁、桔梗宣降肺气,两组药物配合促成木升金降;麦门冬清心火,地黄、阿胶和脾肾双补的君药薯蓣养精血滋肾水,共促水火既济;在中土健四旁固的整体扶正治法下,略加白蘝、桂枝、防风解毒祛风散邪,全方合用以奏扶正祛邪之功,是为治疗虚劳五脏气血不足的良法良方。再是主治虚劳阴阳两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的桂枝龙牡汤,在桂枝辛温发散助阳,芍药酸苦收敛助阴,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的基础上,加龙牡潜镇摄纳,既能促使木升金降,又能交通心肾,水火既济,这样则阳能固,阴能守,男失精女梦交可除。《伤寒论》少阳病兼胸满烦惊谵语证,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也是体现了调四相象,促木升金降,水火既济,固脾胃的法则。还有主治伤寒太少合病的柴胡桂枝汤、少阳病胆热脾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也体现了这样的法则
        二、、  对生克乘侮五行模式的应用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在高教中医药教材七版以来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已讲述得很清楚全面,但重点讲的是生克乘侮五行模式,这里不必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五行的河图模式与生克乘侮模式的关系:前者是五行的本源,后者是五行的应用;前者既为体又为用,后者只是用;前者侧重于五脏整体的运动平衡,后者侧于两脏或三脏的协调。二者在临床上既可单用,也可并用,有些方剂就具有这样的双重意义。
《伤寒论杂病论》中对生克乘侮五行模式也是有应用的。如《伤寒论》专治痞证的泻心汤五方,全都用“泻心”之名,而且每方都用了泻心火的黄连,还配以黄芩增强泻火之力,并与温辛之品干姜、半夏相伍,最终目的是防少阳之寒热夹杂之邪入犯太阴而固护脾胃。本来心火之气能生脾土,但这不是生土之心火,而是太阳病误治而形成的邪火,火多则土焦,邪火甚反而伤土,并与入于心下的寒邪相杂而致痞,反使脾胃受损,故而用降泻火邪之法与温散辛开之法合用消痞而固护中土,这种治法叫泻火护土法,是五行生克关系中的特殊病变情况和治法。
     《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条脉证是少阴热化证中心火亢旺,肾阴(水)虚损,为火盛侮水的病证,主治此证的黄连阿胶汤,用黄连、黄芩清泻心火,阿胶、鸡子黄滋养肾水精血,白芍敛阴入营,增加静脉血流量,切中病机,则烦除得卧。这种治法就是五行生克乘侮模式中的泻南补北法,又叫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少阴寒化阴盛阳衰类证候,共同的病机是属于水寒之性的阴寒之邪内盛,使真阳真火被克伐而衰微,主治方剂四逆汤类方, 都用了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救逆,也就是补真火以反制阴寒内盛之水邪。主治少阴病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的真武汤,用药除温阳利水的附子、茯苓君臣相配外,还加用白术,就寓有培土制水之意,增强了此方的功效。
       金匮主治肾受寒湿着而不去的肾着病,因病变部位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府,以腰以下冷痛,腹部如带五千钱为特征,其治法不用温肾药,而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温中散湿,也体现了培土制水的法则。仲景全书中的主治中阳虚寒的理中、建中类方,用干姜、桂枝、蜀椒等辛温之品,从药物性能上讲是温中建脾的治法,从五行相生律讲中阳虚寒是火虚不能生土,故用此类药物补火生土。金匮方中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名方肾气丸,药用地黄8两、茱萸、山药各4两,共16两中加桂枝、附子各一两,在重补肾阴的基础上振奋肾阳,体现了水火既济的治疗法则。
金匮在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脉证》中提出了见肝(虚)之病当先实脾的实脾养肝法则,主治“妇人怀娠,腹中(朽)痛”和“妇人腹中诸疾痛”的当归芍药散就体现了这一治则,因妇人怀娠后需要气血养胎,肝血相对不足,进而脾气虚弱,形成肝脾不和之证,常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小便不利、足跗浮肿等症。方中重用白芍泻肝木而安脾土,合归、芎调肝养血,白术、茯苓、泽泻培土制水,渗湿泄浊,如此,则肝脾两调,腹痛等证自愈。妇人腹中诸疾痛的原因,多由气郁血滞引起,或兼水湿。也用此方治之,方义相同,加之川芎兼有疏肝解郁作用,是理血药中的行气药,故妇人腹中诸疾痛也用此方主之。后世疏肝解郁,平木培土的逍遥散就是此方的发展。总的说来,当归芍药散体现了金匮首篇“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法则,用于妇人妊娠“常服即易产”的当归散也寓有这一法则。
      三、对药物五行属性的应用。《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既注重脏腑的五行属性,又注重药物的五行属性,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就是用药物的五行属性去纠正内外病因所致的脏腑五行属性偏差或紊乱,使之回复正常的状态。从仲景遣药制方的法度可以看出,具有宣发、升散、轻清作用或入肝经的药物多属木;具有温热、温阳、增加热能作用或入心经的药物多属火;具有健脾和胃作用或入脾胃二经的药物多属土;具有沉降、肃杀、收敛作用或入肺经的药物多属金;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或入肾经作用的药物多属水。有些药物具有二或三行属性。方剂则是二行以上甚至五行俱全多类药物的战术或战略联合体。仲景很好地运用了药物的五行属性和方剂中药物五行属性的战术战略联合作用,有力地调节五脏的整体平衡,纠正疾病所致脏与脏之间的不协调状态,以达到愈病的目的。相关内容在以上一、二项探讨中已经涉及,此处不再重复。
       小结:
      1、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有采用。如果我们能够正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并在研究、学习《伤寒杂病论》和临床实际中加以运用,我想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或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也是如此,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法而各遂其生,却不知晓,五行学说虽然有用于中医学,但真正明白认识它的并不多,包括我自己也是如这样,若非网上争论不休我才认真学习一番,也照样受用不甚知晓。
      3、五行学说这个中医学用于处理、运算诊疗信息、数据的工具性软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用,一是看临床具体病情的需要,如脏腑整体阴阳失衡,或某些脏与脏之间关系失调等等,当用则用,不能处处套用,否则就陷入了机械论的死胡同。二是看个人的技能与悟性(或叫喜好与选择),熟悉并掌握了这个工具就多一份技能。于己于患都有益。但五行学说也有它的缺陷性,如用它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也难以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此,在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诊疗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以上只是个人学习仲景之书对五行学说应用所得的一些体会和管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8 16:55
谢谢分享,学习了。
看不懂,不要紧,慢慢学,千万不要“意会”或者野蛮。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18 17:02
使之回复正常的状态。
模棱两可,事实不是,生命运动很直接,一看就明白,运动是不是生命运动,才是你应该思考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8 17:02
   大数据、云计算、高科技,能不能把专治痞证的泻心汤五方,泻火护土法说清楚?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8 17: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8 08:55
谢谢分享,学习了。
看不懂,不要紧,慢慢学,千万不要“意会”或者野蛮。

谢谢李先生回复、点评!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8 17: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8 09:02
大数据、云计算、高科技,能不能把专治痞证的泻心汤五方,泻火护土法说清楚?

李先生说的大数据、云计算、高科技都很深奥,我是学不懂那些的了。谢谢关注!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8 17:2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8 08:55
谢谢分享,学习了。
看不懂,不要紧,慢慢学,千万不要“意会”或者野蛮。

文中“《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以下的一、二、三序号有误,是由于把文档复制粘贴过程中出现的序号错误,现已纠正。谢谢李先生提醒!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8 20:33
看样子,要《易》演《伤寒杂病论》。将河图与洛书之图形附于此,以《易》学附会《伤寒杂病论》了!请问楼主先生,是这样吗?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8 21:34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18 13:44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8 12:33
看样子,要《易》演《伤寒杂病论》。将河图与洛书之图形附于此,以《易》学附会《伤寒杂病论》了!请问楼主 ...

谢谢金先生关注!这仅是个人的学习研究方法与见解而已,但这决不是附会。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8 21:48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18 21:34
谢谢金先生关注!这仅是个人的学习研究方法与见解而已,但这决不是附会。

那么,请问杏林童子先生——就上述河图与洛书之图形,最早见于何时、哪部著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8 21:4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8 21:48
那么,请问杏林童子先生——就上述河图与洛书之图形,最早见于何时、哪部著作?

仲景《伤寒杂病论》时代有此类河图与洛书图形吗?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8 22:0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8 13:49
仲景《伤寒杂病论》时代有此类河图与洛书图形吗?

1977年安徽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文物“太乙九宫占盘”,此盘的刻画与《灵枢·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的刻画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相符,证明河图、洛书已是远古时至少也是西汉以前的产物。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02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18 22:07
1977年安徽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文物“太乙九宫占盘”,此盘的刻画与《灵枢·九宫八风篇》首图完全一致,小 ...

金栋按:河图与洛书之图形(画、像),治《易》者谓之易图


何谓易图即以推演解释《周易》八卦等起源之图像。

据文献记载,易图的首创者是宋·刘牧《易数钩隐图》(如河图洛书),稍后是邵雍《皇极经世书》(如伏羲先天图)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如太极图)。传说三者皆与宋初道士陈抟传授有关。是否如此,前人有持怀疑或否定者。或为取信于世人,而假托陈抟和麻衣道者。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中国易医学创始人、中医学家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

易图为易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易图包括符号及图像二个内容。符号指《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则有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等,皆为《易经》的主要内容。其中,符号源于殷周时期,而河图、洛书、先天图等传统皆认为图早已佚失,后经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陈抟推出。


何谓《易》学即研究推演解释《易经》与《易传》的相关著述。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北大教授朱伯崑《周易通释》说:

易学则是对《易经》所作的种种解释。广义的“易学”包括作为“十翼”的《易传》;狭义的“易学”,专指“十翼”之外对《易经》的解释。

当代著名学者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说:

严格地说,除《周易》本经以外的所有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都可称为“易传”。但由于《易传》(指“十翼”)习称孔子所作,以致可与《周易》本经并列,也就成了专称,别的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也就不好再称为“《易传》”了。这些著作我们可称之为“学”。这样,易学著作也就分成了“经”(指《周易》本经)、“传”(指《易传》,即“十翼”)、“学”(指《易经》、《易传》以外的所有易学著作)三部分。(转引朱伯崑:《易学研究中行的若干问题》,《朱伯崑论著》第834页,沈阳出版社,1998年)……今人对《周易》经传所作的注解,则属于当代易学。

易图图像,首见于宋·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即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卦变图,然唯缺太极图。

易图一词,首见于清·胡渭《易图明辨》之书名。“《易图明辨》十卷,乃专为辨定《河图》、《洛书》而作。宋初,华山道士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之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传者益神其说,又真以为龙马神龟之所负,谓伏羲由此而有先天之图。朱熹《周易本义》及《易学启蒙》前九图皆沿其说。”(胡渭撰,郑万耕点校《易图明辨·点校说明》)

胡渭《易图明辨》说:

《易》之为书,八卦焉而已。卦各具三画,上画为天,下画为地,中画为人,三才之道也。羲皇仰观而得天道,俯观而得地道,中观于两间之万物而得人道。三才之道默成于心,故立八卦以象之,因而重之,遂为六十四,所谓“兼三才而两之”也。言八卦则六十四卦在其中矣。……夫子言羲皇作《易》之由,莫备于此。《河图》、《洛书》乃仰观俯察中之一事,后世专以《图》、《书》为作《易》之由,非也。《河图》之象不传,故《周易古经》及注疏未有列《图》、《书》于前者;有之自朱子《本义》始。《易学启蒙》属蔡季通起稿(见《宋史·儒林传》),则又首本《图》、《书》,次原卦画,遂觉《易》之作全由《图》、《书》,而舍《图》、《书》无以见《易》矣。学者溺于所闻,不务观象玩辞,而唯汲汲于《图》、《书》,岂非《易》道之一厄乎?

当代易学大家刘大钧《周易概论》客观公正的评说道: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之发明。

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为“‘图’、‘书’之学”。……综观宋易,作为其突出的特点,并对后人造成深远影响的是“图”、“书”之说。……我们以为这些图,只有个别的可能为前人所有,其余或发挥前人文献资料而作,或模拟古人之图而出,有的甚至是出于对《周易》经传的错误理解。只有个别易图,如“先天图”,才对探求易旨有重要意义。

因此,绵延达七八百年的宋人“图”、“书”之说,其余大部分易图,对于阐释《周易》原旨,并无重大价值。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第四章 易图学》说:

宋代以来,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河图、洛书是八卦的源泉,因而也是整部《周易》的源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黑白点河图洛书出现以后,是否大家都承认这就是《易传》上说的河图、洛书呢?不是的。比如欧阳修,他认为河图、洛书是最妖妄的东西。他认为黄河里根本没有出过什么河图,洛河里也没有出过洛书。这是一种最激烈的意见,也是今天看来最正确的意见。

实际上,宋以后就有学者对易图有所质疑和批评。刘大钧《周易概论》说:

钱义方作《周易图说》,详论宋人所造易图,指出:“图”、“书”之出,是因《周易》而造易图,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批判了宋人所谓“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的说法,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宋人之后,公然反驳陈抟之说者,为元人陈应润。他撰《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诸图,掺杂《参同契》炉火之说,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根本不是《周易》本旨。

清儒对前人的易学成果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校勘,亦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对宋人“图”、“书”及“先天八卦”的考证,就反映出清儒治《易》的求实学风。他们认为,《周易》未经秦火,不应“图”、“书”独失,而为道家藏匿两千余年,至宋才由陈抟出来传授,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毛奇龄撰《图书原舛编》,黄宗羲撰《易学象数论》,黄宗炎撰《图书辨惑》,皆对宋人“图”、“书”之说进行了考证,力驳“图”、“书”之缪。至胡渭,又撰《易图明辨》十卷,专门考辨宋人“图”、“书”原委。

故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第四章 易图学》说:

在清代这一部分学者看来,宋明儒者的作法就是背离了圣人之道。最使他们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些易图。他们认为,那些易图,原本都是道士们的修炼图。作为一个儒者,把道士的修炼图当作圣物,实在是背叛行为。黄宗炎甚至责骂先天图的出现,是把从人家弄来的螟蛉子当成了自己的高曾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致力于考察这些易图的起源,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胡渭、毛奇龄等人,最著名的著作是胡渭的《易图明辨》。经过考察,他们指出,黑白点的河图、洛书是宋朝才出现的作品,根本不是《周易》中说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也是宋代的作品,根本不是什么伏羲所画。他们还指出,图是根据易创造出来的,不是易根据图创造出来的。他们这些结论都非常正确,至今仍为当代易学家们普遍承认。

嗟夫!岂非清儒之明智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12
金栋又按:河图、洛书到底是什么?据古籍记载,所释不一。

先秦认为是天赐之祥瑞,圣人符瑞。

汉儒有两种说法,刘歆等人认为河图是八卦、洛书是九畴;郑玄则认为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宋儒以九宫数和天地数作为卦象产生的依据而推演创造出黑白点河图、洛书,亦有两种说法,刘牧《易数钩隐图》以九宫数为河图、天地数为洛书,即图九、书十;朱熹《周易本义》与之相反,即图十、书九,正今所流行之传统的河图与洛书。

当代学者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说,传统的河图与洛书只能被认为是彼此相同的同一类图形。事实上在今天看来,不论朱熹的门徒蔡季通,还是陈抟的传人刘牧,对河图、洛书的认识从一开始可能就是一种误解,尽管二人的观点是相反的。从本质上看,宋人指定的河图、洛书其实表现的只是两个不同的布数过程,这两个图形在目前所见的古彝文文献中仍然被完整地保存着,但却并未冠以河图、洛书之名。它们不仅显示了两幅图形实际是互异的两个布数结果,而且有着共同的渊源。河图体现生成数体系的五位图,洛书体现天地数体系的九宫图,此河图与洛书,亦即《易·系辞传》所谓“洛出书”。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名词术语·中国哲学的萌芽》说:

河图洛书,在中国古代,最初指天赐的祥瑞。《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易·系辞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汉人则以河图洛书来解释《周易》八卦和《尚书·洪范》的来源。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取法于其身上的花纹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禹根据其身上的文字而作洪范九畴(据《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
另有人认为河图洛书均为伏羲作《易》之根据。南宋朱熹本道士陈抟及邵雍等人所说,于其《周易本义》首列“河图”、“洛书”,以九为洛书,十为河图。明清之际黄宗羲、清胡渭等均对宋儒说表示疑义。
据近人高亨推测,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2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7-19 02:24 编辑

刘大钧《周易概论·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说:

及至宋代,《周易》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兴旺时期。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之发明。

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下面我们谈谈作为宋人讲《易》一大发明的“图”“书”原委及其内容。

“河图”、“洛书”之名,源出《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语。

先秦确有“河图”之说,如《尚书·顾命篇》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但这“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时却从来无人谈及。《系辞》虽说圣人作《易》则之“河图”、“洛书”,但历来讲《易》者,由西汉的施、孟、梁丘、京房、费直,到东汉的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及至魏晋时的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干宝等,皆无人讲解“河图”、“洛书”是何等情形。唐人陆德明、孔颖达、李鼎祚等,在注《周易》时对“河图”、“洛书”也没有言及。

汉人如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虽曾谈及,但在他们的书中也都是一言带过,且说法往往各有不同。另外,《竹书纪年》、《礼记》、《淮南子》、《易纬·乾凿度》、《论衡》、《白虎通义》等书中提到“河图”“洛书”,亦无非是泛泛之言。只有郑玄注《系辞》,称“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若依郑注,则这“河图”“洛书”的内容,当有文字撰述,并非只是《易》图。何况郑玄此说,恐本之于纬书,纬书晚出,自然不可为据。

至宋太平兴国年间,据说由道士陈抟传“河图”、“洛书”、“先天图”等。这些奇妙复杂的图形不知陈抟得于何人,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介绍,陈抟传种放,种放传李溉,李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范谔昌传刘牧,刘牧据“河图”、“洛书”著《易数钩隐图》,其图才为一般读书人所知。“先天图”由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雍,邵雍据此著《皇极图说》,皆附会《易》义以成其说,就这样,形成了对后人影响很大的“图”“书”之学。故“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

后来,朱熹撰《周易本义》,又将“河图”、“洛书”并“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卦变”共九图列于《周易本义》。因为这“图”“书”受到了朱熹的进一步肯定。故后人虽有知其非者,因碍于朱熹的权威地位,害怕“有干清议”,故无人点破,以至元、明以来,愈演愈繁,直至后人解《易》之作,必于卷首先列“河图”、“洛书”等图,似乎这“河图”、“洛书”等,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甚至有人说,当初《周易》是据“图”、“书”而出,而不是“图”、“书”据《易》而出了。

下面从诸图中,选取《周易本义》卷首的“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方位”共四图(略)                          
如前所述,“河图”、“洛书”虽于《系辞》有载,但宋人这种由五十五个黑白圆圈组成的“河图”(其中黑圆圈三十个,白圆圈二十五个,以黑者为阴,白者为阳,“洛书”同)和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组成的“洛书”(其中白圆圈二十五个,黑圆圈二十个)则绝无证据证明它们就是《系辞》中所说“圣人则之”的河出之“图”、洛出之“书”。不但先秦无此图,两汉魏晋及唐人说《易》,亦无此图。

然考之“河图”、“洛书”中黑白圆圈的数目及其分布,恐怕也不是宋人闭门凭空臆造之作,而是附会前人《易》注而出。

宋人“河图”中五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分布,恐怕受启于《系辞》。《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同时,《汉书·律历志》说:“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

《易纬·乾坤凿度》说:“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生火,次土及金。木,仁;火,礼;土,信;水,智;金,义。又《万名经》曰:‘水土兼智信,木火兼仁惠,五事天性,训成人伦。’”我们在这不但能见到宋人“河图”所本,而且也知道了西汉人怎么以阴阳五行与仁、义、礼、智、信相匹配。据张惠言《周易郑氏注》卷下引郑玄注《系辞》说:“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虞翻亦有此说。

这些前人的注,特别是郑玄的注文,更使我们看清楚宋人“河图”所本。

而绘成“洛书”的四十五个黑白圆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此图无论纵着横着及斜着数去,其黑白圆圈之合,皆为十五。而且,代表地数的黑圈全在四个角上。《周易本义·图说》总结该图的特点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然案之《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郑玄注上面这段文字说,“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 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反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

清人胡渭按八卦方位,参照郑玄这段注文,在其《易图明辨》卷二列图如下:   
               
巽四    离九   坤二
震三    中五   兑七
艮八    坎一   乾六

胡渭依郑玄注文而作成的此图,明白地向我们揭示出宋人“洛书”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出处。所谓“洛书盖取龟象”,无非是“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是袭《乾凿度》中郑玄这段注文而造出的。

但我们今天所见“河图”、“洛书”,乃朱熹从蔡元定之说,定于《周易本义》卷首的。它们与刘牧当初所传者相反:我们今天所见“河图”,正是刘牧的“洛书”;而现在的“洛书”,却是刘牧当初的“河图”。因为这“图”“书”系陈抟一人所传,故当时即有两说(详见《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三》及《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二·易类二》其《易数钩隐图》简介。

按朱熹的说法,这“河图”、“洛书”属于“天地自然之《易》”,此外尚有“伏羲之《易》”、“文王周公之《易》”、“孔子之《易》”(《周易本义·图说》)。这样就出现了“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的不同。

“伏羲八卦方位图”,实据邵雍的“先天图”,所以又称“先天八卦方位”。其八卦位置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

“文王八卦方位图”又称“后天八卦方位”,其八卦方位已见于《说卦》。

正如“河图”,“洛书”一样,宋之前,汉唐无明确言“先天方位”者,至宋,由道家出“先天图”,并被朱熹收入《周易本义》。后人有宗之者,有反对者,特别是清人,更为此事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若考之《说卦》及汉人《易》注,我们认为宋人的“先天方位”之说,似乎并不是无源之水。

案《说卦》:“离为火,为日……为乾卦。”

《系辞》中“阴阳之义配日月”一句,荀爽注曰:“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注《文言》《坤》:“天玄而地黄。”又说:“天者,阳始于东北……地者阴始于西南。”所谓“阳始于东北”“阴始于西南”,显然是指“震”“巽”而言。荀氏此说,必有所本。《淮南子·诠言训》:“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此,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可证早在西汉之初,即有此说。文中“调适”二字,更是耐人寻味,而此说正与“先天八卦”中“震”在东北,“巽”在西南的方位相符合。

荀氏注《彖》《乾》“大明始终,六位时成”一句,又说:“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坎离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以上所引,皆据《周易集解》,下同)

《九家易》注《同人》卦亦曰:“乾舍于离,同而为日。”荀氏注曰:“乾舍于离,相与同居。”

汉人《易》注中“坎离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乾舍于离,同而为日”、“乾舍于离,相与同居”等话,使我们想起《左传·闵公二年》鲁桓公占筮的一段记载:“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据《说卦》:乾为君为父。此卦中“离”变为“乾”,与君、父同象。如按“先天八卦方位”,乾为南。若按“后天八卦方位”,则离亦为南。据此,文中“同复于父”,是否寓有“乾舍于离,同而为日”、“乾舍于离,相与同居”的意思?

据上所考,笔者以为汉乃至春秋时代的演《易》者,可能存在着一种“乾起坎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坎”的八卦运动变化说,所以说宋人“先天八卦”的方位,也不会是他们自己任意编造而出。

以上我们依据前人文献资料,初步探讨考察了宋人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八卦方位”。
[attach]13552[/attach]
[attach]13553[/attach]
[attach]1355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33
(刘大钧)重要的补充是:一九七七年春,在阜阳县双古堆发掘了西汉汝阴侯墓,在出土文物中,有一面“太乙九宫占盘”,《文物》一九七八年第八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说:“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行(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篇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的刻划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符合。”由文中第十六而“3.太乙九宫占盘”的详细介绍看,小圆盘过圆心划四条等分线,四条等分线分别由“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绕圆心刻“吏”“招”“摇”“也”四个字(连同圆心恰好为五,与“洛书”中间五个白圆圈的分布式样正同)。

由此看来,其图实与“洛书”完全相符(与“河图”并不符)。这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早在西汉之初,或者更早,就已有了与“洛书”相同的图形。宋人造“洛书”等,就是模拟前人“太乙九宫占盘”之类的图式而出,也进一步说明了宋人“图”“书”,绝非臆造。清人胡谓之考,是多么确凿!

金栋按:今本《内经》中有宋儒所谓“河图洛书”内容。《素问·金匮真言论》有所谓“河图”之数,《灵枢·九宫八风》篇有所谓“洛书”之图与数,但《内经》时代并未有这样的名称。

《金匮真言论》所谓“河图”之数(八、七、五、九、六)是五行生成数。这一套数字还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及《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明显汉代时的烙印,是汉人的附会。“河图”原型即《管子·幼官图》,“洛书”原型即汉代郑玄注《易纬·乾凿度》九宫图,出土文物(1977年,在阜阳县双古堆发掘了西汉汝阴侯墓,有一面“太乙九宫占盘”)虽证明了“洛书”早在汉代或之前就有,但当初并未有这样的名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37
[attach]13555[/attach]
[attach]13556[/attach]
[attach]1355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38
[attach]13558[/attach]
[attach]13559[/attach]
[attach]1356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39
[attach]13561[/attach]
[attach]13562[/attach]
[attach]1356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48
[attach]13564[/attach]
[attach]13565[/attach]
[attach]1356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19 02:5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7-19 02:58 编辑

[attach]13567[/attach]
[attach]13568[/attach][attach]13570[/attach]
[attach]13569[/attach]
《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 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反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

清人胡渭按八卦方位,参照郑玄这段注文,在其《易图明辨》卷二列图如下:
                 
巽四    离九   坤二
震三    中五   兑七
艮八    坎一   乾六

胡渭依郑玄注文而作成的此图,明白地向我们揭示出宋人“洛书”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出处。所谓“洛书盖取龟象”,无非是“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是袭《乾凿度》中郑玄这段注文而造出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19 04:38
dffaaoo 发表于 2018-7-18 18:57
五脏间有病理关系没有生理关系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是《内经》最主要的治疗思想之一,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含义主要有两层,其一为天地有道,其二为阴阳五行有序。化,谓造化。造化之气不可以人力代之。生长收藏,各应四时之化,也非人力所能及。因此,不能违背万物自然生化的规律。

王冰曰:“由是观之,则物之生长收藏化,必待其时也。物之成败理乱,亦待其时也。物既有之,人亦宜然。或言力必可致,而能代造化、违四时者,妄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19 04:47
dffaaoo 发表于 2018-7-18 20:16
肝不克脾也乘不脾。
肝热的症状表现实际是相关生理功能信号联级受体构象的非生理变化的结果。
如目赤, ...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如果治疗时能够效法天地变化,则疗效能如响应声,如影随形,得心应手,取效如神。独来独往就是对针刺随心应手,取效如神的意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调养身体若不取法自然规律,疾病就要发生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19 05:10
dffaaoo 发表于 2018-7-18 20:16
肝不克脾也乘不脾。
肝热的症状表现实际是相关生理功能信号联级受体构象的非生理变化的结果。
如目赤, ...

请问,先生所谓的“联级受体”都是那些成分?你这样说有何根据?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19 05:13
dffaaoo 发表于 2018-7-18 18:57
五脏间有病理关系没有生理关系

五脏间有病理关系没有生理关系
---------------------------------------------
先生这样说,您讲的是中医还是西医?您有哪些根据?请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19 06:23
         先秦认为是天赐之祥瑞,圣人符瑞。
     汉儒有两种说法,刘歆等人认为河图是八卦、洛书是九畴;郑玄则认为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河图体现生成数体系的五位图,洛书体现天地数体系的九宫图,此河图与洛书,亦即《易•系辞传》所谓“洛出书”。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名词术语•中国哲学的萌芽》说:
    河图洛书,在中国古代,最初指天赐的祥瑞。《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易•系辞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汉人则以河图洛书来解释《周易》八卦和《尚书•洪范》的来源。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取法于其身上的花纹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禹根据其身上的文字而作洪范九畴(据《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
=========================================================
      以上资料可以证明河图洛书,在秦汉之前已经存在着,只是没有图形,或者根本没有,或者已经丢失,或者不是宋朝画出的那个样子。
      张仲景知道不知道河图洛书?无从考证,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
      文化传承,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河图洛书在秦汉之前业已存在,《伤寒杂病论》中有没有河图洛书的影子,可以自说自话,可以争论。但是,《伤寒杂病论》中存在着阴阳五行,却是事实。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9 12:3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8 22:23
先秦认为是天赐之祥瑞,圣人符瑞。
     汉儒有两种说法,刘歆等人认为河图是八卦、洛书是九畴; ...

李先生说得对!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9 12:33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19 04:38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18 20:47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如 ...

谢谢千总评分、点赞支持!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9 12: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18 18:50
《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故 ...

金先生辛苦了,谢谢提供那么多的易学参考资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19 13:33
小结:
      1、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有采用。如果我们能够正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并在研究、学习《伤寒杂病论》和临床实际中加以运用,我想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或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也是如此,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法而各遂其生,却不知晓,五行学说虽然有用于中医学,但真正明白认识它的并不多,包括我自己也是如这样,若非网上争论不休我才认真学习一番,也照样受用不甚知晓。
      3、五行学说这个中医学用于处理、运算诊疗信息、数据的工具性软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用,一是看临床具体病情的需要,如脏腑整体阴阳失衡,或某些脏与脏之间关系失调等等,当用则用,不能处处套用,否则就陷入了机械论的死胡同。二是看个人的技能与悟性(或叫喜好与选择),熟悉并掌握了这个工具就多一份技能。于己于患都有益。但五行学说也有它的缺陷性,如用它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也难以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此,在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诊疗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小结较中肯客观,赞一个!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19 17:3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19 05:33
小结:
      1、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 ...

谢谢陈总点评、点赞!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0 12:39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20 09:42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8-7-19 15:17
《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条脉证是少阴热化证中心火 ...

谢谢朋友对拙文此段论述的肯定并整段引用!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1 13:03
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学习、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有采用。如果我们能够正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并在研究、学习《伤寒杂病论》和临床实际中加以运用,我想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或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1 16:39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21 05:03
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学习、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有采用。如 ...

    否定五行的人,不说话,也不看帖子,过几天同样的质疑、意会、猜疑,再发出来,再引起一场无知野蛮(谩骂),你不理他,他趾高气扬说自己胜利了,五行废除成功了。如此反复循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21 16:4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16:39
否定五行的人,不说话,也不看帖子,过几天同样的质疑、意会、猜疑,再发出来,再引起一场无知野蛮( ...

中医临床不不用五行吗,咋又用了呢,到底啥是五行,你到底懂不懂五行啊?咋说不用有你说用也有你啊?请问你让我怎么相信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1 16:51
gl0101 发表于 2018-7-21 08:46
中医临床不不用五行吗,咋又用了呢,到底啥是五行,你到底懂不懂五行啊?咋说不用有你说用也有你啊?请问 ...

   你不必相信我,我正在学习阴阳五行学说,《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学习总结,不是我写的,我正在学习,受益匪浅。
      请先生针对主贴发布自己的看法。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7-21 16:5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16:51
你不必相信我,我正在学习阴阳五行学说,《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学习总结,不是我写的,我正 ...

嗯,是需要不断学习呢。那之前的呢,对了还是错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1 17:4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08:39
否定五行的人,不说话,也不看帖子,过几天同样的质疑、意会、猜疑,再发出来,再引起一场无知野蛮( ...

是的,论坛之有这种情况。谢谢关注!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22 07:36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21 13:03
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学习、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有采用。如 ...

是确有采用,但伤寒论398条里严格来说只有3条,right?就算加到11条,还不到3%。这好比地震后有人到处说自己捐款赈灾,查下来结果是捐了一分钱。是不是捐了,当然是。但只捐一分钱也好意思拿来说事?

这就是理论(在这里,是五行究竟有没有对伤寒论起“指导作用”而不仅仅是“采用”)要不要接受实践(客观实际)检验的问题。1%的条文有些五行味就叫指导?

这就是我之后的另一个帖子所建议的:如果认为五行是伤寒论的指导思想,何不干脆弄一个新伤寒论把全部条文(或至少过半)用五行思想去重新诠释?这样既能做到言行一致,又达到新时代有所创新的目的,岂不是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22 08:0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22 03:53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8-7-21 23:36
是确有采用,但伤寒论398条里严格来说只有3条,right?就算加到11条,还不到3%。这好比地震后有人到处说 ...

这就是理论(在这里,是五行究竟有没有对伤寒论起“指导作用”而不仅仅是“采用”)要不要接受实践(客观实际)检验的问题。1%的条文有些五行味就叫指导?

一一萧先生也可以用软件在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里统计一下"唯物辩证法"的字数与占比。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7-22 09:05
大家甭激动嘛。

我一直说中医界应该向军队学习。现在解放军练兵强调实战,战争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在哪?在有一支“蓝军”,装备、技术都是最好的,就是要把“红军”打到趴下来,这样才能磨练出在未来战争中能战则必胜的军队。

中医要走向世界,不是靠翻译内经伤寒,而是要靠事实、数据和逻辑说话。所以,正义人士自觉在论坛扮演“蓝军”角色,希望能有助于大家习惯在事实、数据和逻辑上多下功夫,提高以理服人的能力,如此而已。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2 13:31
萧铁 发表于 2018-7-21 23:36
是确有采用,但伤寒论398条里严格来说只有3条,right?就算加到11条,还不到3%。这好比地震后有人到处说 ...

呵呵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2 13:31
萧铁 发表于 2018-7-22 01:05
大家甭激动嘛。

我一直说中医界应该向军队学习。现在解放军练兵强调实战,战争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跟以 ...

呵呵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2 15:11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2 15:24 编辑

伤寒论六经辨证,完全以据阴阳五行立论辨证施治的。六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命曰一阳,三阴名曰一阴。是明确:命为阳以气里,名为阴以形表。是有关生命形态方面的认识。从圣人南面而立为坐标,罗列确定了日月阴阳五行方位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六经。论中太阳病欲解时,阳明病欲解时,少阳病欲解时,。。。。。其时能外乎阴阳五行之时乎。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2 20:34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22 07:11
伤寒论六经辨证,完全以据阴阳五行立论辨证施治的。六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命曰一阳,三阴名曰一阴。 ...

朋友这个命题太大。谢谢关注!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22 20:42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22 12:50 编辑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22 07:11
伤寒论六经辨证,完全以据阴阳五行立论辨证施治的。六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命曰一阳,三阴名曰一阴。 ...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三阴三阳,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也。阴阳之数,数之则少,推之则多,至于十百千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矣,然其要归则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地下曰阴,地上曰阳。未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以阳予之正,天以生为正。正与政同。地以阴为之主,地以成为主。故生因于春,长因于夏,收因于秋,藏因于冬。此天地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天地不失其常,则天地之阴阳可数,人禀天地之气,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有数之可数也。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
圣人南面而立,前向南面,后背北方,前曰广明,广大、光明。后为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水热穴论: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少阴之上,名曰太冲阳。少阴自足上行,太阳自头下行。太阳根起于至阴,穴名,在足小指,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阳在上。广明之下,名曰太阴。阴在下。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前即上也,太阴自足上行,阳明自头下行。阳明根起于厉兑,穴名,在足大指之次指。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厥阴与少阳表里,故少阳为厥阴之表。少阳根起干窍阴,穴名,在足小指之次指。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极盛,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三经者,不得参差相失也。阳性浮,搏而勿浮,脏搏而不至太浮。命曰一阳,一阳者,三阳不失而合为一也。
帝曰:愿闻三阴。歧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阳在外,阴在内,是中为阴也。其冲在下,名曰太阴,毛际两旁,足太阴之冲门也。冲者,经气之街衡也。太阴根起干隐白,穴名,在足大指。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少阴根起于涌泉,穴名,在足心。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
厥阴行身之侧,亦在少阴之前。厥阴根起于大敦,穴名,在足大指。阴之极,阴而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纯阴也。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极盛,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三经者,不得参差相失也。阴性沉,搏而勿沉,鼓搏而不至极沉。命曰一阴,一阴者,三阴不失而合为一也。阴阳运行,冲冲流注,积至传遍六经而为一周。一日一夜,周身五十,气布于里,形固于表,而为相成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22 20:51
命曰和名曰,这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玄机吗?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2 22:13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2 22:33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2 20:42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 ...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人亦应之,何以见得?因三阴三阳,六经由人体以为应。如春季三月,从阴阳五行来说,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当时从日出东南而落西南之方位来看,是圣人南面而立坐标前方,与足外侧小趾至阴穴与之相应,为其所起。日之经天而过光照角度不高,所以说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 太阳。夏季三月,日之出处逐渐向北迁移,经天而过照射角度至高,及至圣人中身而上,圣人足趾厉兑穴与之相应,为其所起。因为坐标圣人身后为阴之处,已得光明,移光存影,位于身前。故曰太阴之前,名曰 阳明。。。。。。。。这是不是阴阳离合,阴阳五行俱体六经?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2 22:19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2 22:58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2 20:51
命曰和名曰,这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玄机吗?

阳化气以为命,阴成形而有名。一阳不尽不为鬼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2 22:45
想和杏林先生探讨一个问题:

《伤寒杂病论》里,理中汤又名人参汤,出现一方两名,可能是什么原因?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3 13:57
llyyjj 发表于 2018-7-22 14:45
想和杏林先生探讨一个问题:

《伤寒杂病论》里,理中汤又名人参汤,出现一方两名,可能是什么原因?

        我也不甚明白,我的理解是立方用意和主治的目标与治则各异,故而用药一样而方名各异:
         理中汤的立方用意我在本主帖用已谈及,意在表明太阴脾土处于五行五脏之中位,主治的目标是中土脾脏虚寒,治宜温中散寒,名曰理中汤,就是料理、调理中土之阳气,补火生土,纠正脾脏虚寒。
       而人参汤主治的目标是胸痹病中属于虚寒的证候,其症状除了喘息咳唾、胸背疼痛之外,又增加了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冲胸)之症,不但说明病势由胸膺部向下扩展到胃脘两胁之间,而且胁下之气又逆而上冲。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阳气未虚的,就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泄满降逆。二是上述症状又见四肢逆冷、倦怠少气、发音声低、脉象沉细等阳虚症状,就舍标治本,用人参汤补气温阳,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法则。
        总之,用人参汤主治的胸痹证候是胸痹病中的胸心之病波及胃脘及两胁的阳气已虚的虚寒证,治宜补气温阳,故用人参汤之名;而理中汤主治的太阴脾脏虚寒证是与胸、心无关的虚寒证,治宜温中散寒,故用理中汤之名。虽是异病同治,但治则不同,故方名各异,也有利于临床辨证鉴别。
        以上认识,不甚了了,欢迎朋友高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3 16:16
        理中汤(又名理中丸、人参汤)
【原文】
1.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   
2.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论》(396)
3.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组成与用法】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 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功效】温中健脾。
      理中汤是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的药物。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3 16:19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证态还有许多不同的类型,第5条举出两个例子,也是比较常见的不典型类型。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厚朴四两  栝蒌实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异名:理中丸。药物组成及剂量与本方同,仅剂型不同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
      心中痞:是指胃脘部位有痞塞不通之感。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本条胸痹主证,是以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为特点,病变范围已由胸膺部扩至胁下及腹,其病机虽然是“阳微阴弦”,但有虚实之异,必须辨别。
       其属实者,乃由胸阳不振,胁下阴寒之气乘虚上逆所致。病势急,临证尚可见:腹胀、大便不通、脉象弦紧;治宜通阳开结,泄满降逆。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厚朴,下气除满;桂枝,温降寒逆之气;合栝蒌、薤白宽胸宣痹,除痰降逆。
     其属虚者,系中焦阳虚,虚寒之气上逆,使胸中大气不转所致,其病势较缓,临证还可见到:倦怠少气、便溏、舌淡、脉弱。治宜温中益气培本,温散寒气。方用人参汤,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干姜温中散寒。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3 16:20
        西医的认识;
       大便秘结时,患者用力排便,使腹内压和心内压急增,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脏负荷急剧增加,极易引起心绞痛发作。长期大便干结,会使患者在排便前产生恐惧、焦虑、烦躁。使心率加快,从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
      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的病人,在心肌供血量虽未减少的情况下,可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携氧量不足而诱发心绞痛。当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及便秘等诱因直接或间接地使使本来已经硬化、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诱发心绞痛发生,这是人参汤的适应症。人参汤用于治疗胸痹病人心中痞气,闷而不通之虚证。本条的适应症是:贫血、营养不良以及体质弱老年人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绞痛。
       本条所述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心梗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及便秘等都是常见诱因。这些原因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使本来已经硬化、狭窄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造成心肌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局部坏死而发生心梗。根据不同的诱因以及不同的病理机制、不同的严重程度、伴随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的方剂,中西医的理论是一致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3 16:22
       以下诸条为非冠心病胸痛与心痛。
     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第8条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此处列出三方具有鉴别诊断之意,西医在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的时候也需要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胸廓疾病等进行鉴别。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应当属于呼吸系统疾病阻塞性肺病引起的胸痛;橘枳姜汤和胃化饮其适应症应当是胃十二指肠的慢性炎症引起的胃痛之类;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橘枳姜汤仅一味之差,大致属于一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此三方经过加减,其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不在此处讨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3 16:34
          学习中医的时候,要整篇联系起来学习。胸痹心痛有典型的类型,也有不典型的类型,还有需要鉴别的证候、疾病,三者既有联系,也需要分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胸痹是指胸痛,胸痛在西医临床实践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   胸腔、肺疾病;2  肋间神经痛;3  胃十二指肠、胰腺、胆囊疾病;4  冠心病等等。参看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人参汤的适应症,可能是心绞痛中的一种,也可能是胃肠疾病引起的胸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刀切。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3 17:0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3 08:16
理中汤(又名理中丸、人参汤)
【原文】
1.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

谢谢李先生的补充解释!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3 19:5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23 16:01 编辑

小结:
      1、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有采用。如果我们能够正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并在研究、学习《伤寒杂病论》和临床实际中加以运用,我想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或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竟然没有一个是在五行学说指导下创立的,那么,正视五行学说后,在学习《伤寒杂病论》中能收到什么样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还请楼主先生不吝赐教。谢谢!


      2、《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们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也是如此,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法而各遂其生,却不知晓,五行学说虽然有用于中医学,但真正明白认识它的并不多,包括我自己也是如这样,若非网上争论不休我才认真学习一番,也照样受用不甚知晓。
————————————————————————
      五行学说是如何日常受用的?


      3、五行学说这个中医学用于处理、运算诊疗信息、数据的工具性软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用,一是看临床具体病情的需要,如脏腑整体阴阳失衡,或某些脏与脏之间关系失调等等,当用则用,不能处处套用,否则就陷入了机械论的死胡同。二是看个人的技能与悟性(或叫喜好与选择),熟悉并掌握了这个工具就多一份技能。于己于患都有益。但五行学说也有它的缺陷性,如用它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也难以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此,在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诊疗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
      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并且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因此,研究各种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等应运而生,但什么事物中存在着象五行学说那样公式化的联系,我却从来不曾见过。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3 22:1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3 11:57
小结:      1、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 ...

呵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23 22:34
dffaaoo 发表于 2018-7-19 23:17
《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条脉证是少阴热化证中心火 ...

这是朱雀汤。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7-23 22:46
llyyjj 发表于 2018-7-22 22:45
想和杏林先生探讨一个问题:

《伤寒杂病论》里,理中汤又名人参汤,出现一方两名,可能是什么原因?

五方汤:东有青龙汤、南有朱雀汤、西有白虎汤,北有玄武汤、中有理中汤,此与五行无关。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3 22: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23 22:46
五方汤:东有青龙汤、南有朱雀汤、西有白虎汤,北有玄武汤、中有理中汤,此与五行无关。

好像说,五方五神兽(或四神兽)说早于五行学说形成,五行学说正式形成,应该以战国阴阳家学派形成为标志。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3 23:06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23 13:57
我也不甚明白,我的理解是立方用意和主治的目标与治则各异,故而用药一样而方名各异:
         ...

我是这么想的,《伤寒杂病论》里几百个方剂,不可能是张仲景一人所创,应该有三个来源:1,张仲景手头的医学资料,比如,传说中的《汤液经》之类。2,张仲景首创及当时医生与张仲景相互交流的方剂。3,后世研究、注释张仲景著作时加入的方剂,如苇茎汤等。


如此看,理中汤人参汤一方二名很好理解,不同的医生都发明了这个方剂,张仲景采用了不同来源的资料,就出现了两个名字。


从原著方剂命名看,大部分是以主药命名的,麻黄汤、桂枝汤,少数是以功效或一些特殊词汇命名。如小建中汤,或大小青龙汤等。
我猜想,张仲景搜集的许多方剂,本来就没有名字,他再著述时,按主药给取了名字。(纯属我猜想,没有依据)


另外,原著中有“理中者,理中基,此利在下焦”句,以此看,理中、建中,理解为中焦似乎更准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4 04:51
    各人有各人的意会,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理解、猜想、解读……,没有争论的必要与价值。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各自不同,为了看病、传承、业余爱好、找糟粕、显摆、拯救中医、否定中医、科学化中医……得出的结论必然不同。争论改变不了各自的意会、看法。白争论。
       更可笑的是,伤寒杂病论,看都没有看过,发起议论来飞扬跋扈……有这个时间,把原文看看多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4 07:42
   经过争论,我明白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与同道切磋,收获满满。至于那些没有收获,仍然喋喋不休,重复老问题者,我只能说:你们辛苦了,谢谢陪练。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4 08:25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7-24 00:28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23 14:46
五方汤:东有青龙汤、南有朱雀汤、西有白虎汤,北有玄武汤、中有理中汤,此与五行无关。

方位就是正在进行的运动位置,东西南北中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系立竿测影实际观测测量得到的一年四季的时间运动轨迹,以几何测量法计算得出函数常数,东方正在进行的时间运动函数常数是八分之三,运动轨迹象形青龙,西方正在进行的时间运动函数常数是九分之四,运动轨迹象形白虎,南方正在进行的时间运动函数常数是七分之二,北方正在进行的时间运动函数常数是六分之一,运动轨迹象形玄武,中间正在进行的时间运动函数常数是十分之五,运动轨迹重复,从而得出五行是时间运动规律。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4 11:16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4 11:26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4 08:25
方位就是正在进行的运动位置,东西南北中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系立竿测影实际观测测量得到的一年四季的时间 ...

阴阳五行,为天运当以日光明用方位四季五分而定之。地球生物圈土占主要成份。这就是地为阴,阴为之主理由。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是谓日为阳,南面得以向阳,方为广明。而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眼睛),是构成了圣人行为方面主要因素。后曰太冲。即在圣人由于行为方面主要因素条件控制下,行动只有前进方便,后退不方便。这就标明了天为阳,日为阳,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亦应之的天人合一的道理。太阴之后,名曰少阴,是谓冬季,日出东南而落西南,经天而过光之投射角度过低,存影圣人身后,夜长昼短。太阴之前,名曰 阳明,是谓夏季,日出东北落于西北,经天而过光之投射角度过高,存影圣人身前,昼长夜短。余类推。。。。。。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4 11:2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4 00:25
方位就是正在进行的运动位置,东西南北中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系立竿测影实际观测测量得到的一年四季的时间 ...

罗盘就是对时间运动规律的表达。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4 11:33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4 11:36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4 11:26
罗盘就是对时间运动规律的表达。

圣人南而而立,前曰广明,后曰 太冲,用罗盘能说明吗?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你能说出理由吗?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4 11:56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24 03:16
阴阳五行,为天运当以日光明用方位四季五分而定之。地球生物圈土占主要成份。这就是地为阴,阴为之主理由 ...

现在你站在太阳下看看你的投影,是投前还是投后?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4 12:29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4 13:15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4 11:56
现在你站在太阳下看看你的投影,是投前还是投后?

太阴何谓,一年四季之中,日之出处。地点不一,初出地面其投射的阴影之大有极限吗?,这阴影就正是阴阳离合所谓的太阴。日初出东南地面位于圣人前方是冬季,其时存影于圣人身后.冬季者,中身而下,地气主之,日出东南落于西南,足太阳至阴穴位与之相应。初出东北地面位于圣人身后是夏季,其时存影圣人身前。夏季者,中身而上,天气主之,日出东北落于西北,手太阳少泽穴位与之相应。不以日之当时所出所落方位以为据。便没有五行之分了。日之所出所落之处位于圣人左右为春秋二分阴阳离。此外,冬夏二至为阴阳合。阴阳离合,阴阳五行与此是不是直接相关。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4 15:55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24 12:29
太阴何谓,一年四季之中,日之出处。地点不一,初出地面其投射的阴影之大有极限吗?,这阴影就正是阴阳离 ...

是的,各有认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4 16:13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8-7-24 16:1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4 07:42
经过争论,我明白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与同道切磋,收获满满。至于那些没有收获,仍 ...

你有收获了你讲啊,整篇帖子,没看见你一句正经话,就在旁边敲杂话,风言风语,就像街头翻嘴老太太,举报你灌水的帖子刚人家发过,就想再添点。
这么大人了,怎么就不学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4 16:53
llyyjj 发表于 2018-7-24 08:13
你有收获了你讲啊,整篇帖子,没看见你一句正经话,就在旁边敲杂话,风言风语,就像街头翻嘴老太太,举报 ...

       我的收获就是写了《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以及即将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之三》,收获满满。在本论坛发布过了。先生的收获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4 16:57
      学习了《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学习总结,收获满满。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4 17:0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4 08:57
学习了《伤寒杂病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学习总结,收获满满。

谢谢李先生的顶力支持和多条补充阐释!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4 19:4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4 16:53
我的收获就是写了《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以及即将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

奥,人家六天前发表的文章,你学习了,收获了,然后写在十几年前出版的书里了。你穿越了,还是捣鬼了?会撒谎不会?


本文是讲张仲景著作里应用了五行学说的一些内容,内容不少,你要真学习了,一条一条拿出来讨论,发表你的意见,同意、不同意、补充、反对,都可以,这才是探讨学问的样子,不要就在旁边说些不着调的话。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4 23:09
对杏林先生这一段有点不理解:


《伤寒论》专治痞证的泻心汤五方,全都用“泻心”之名,而且每方都用了泻心火的黄连,还配以黄芩增强泻火之力,并与温辛之品干姜、半夏相伍,最终目的是防少阳之寒热夹杂之邪入犯太阴而固护脾胃。


本来心火之气能生脾土,但这不是生土之心火,而是太阳病误治而形成的邪火,火多则土焦,邪火甚反而伤土并与入于心下的寒邪相杂而致痞,反使脾胃受损,故而用降泻火邪之法与温散辛开之法合用消痞而固护中土,这种治法叫泻火护土法,是五行生克关系中的特殊病变情况和治法。

--------------------------------------
泻邪火以护“中土”,这个好理解。不管讲不讲五行学说,脾胃受邪火侵犯,都应该泻邪火。
泻心汤治的火,是太阳病误治形成的邪火,那么这个邪火和五行学说里的“心属火”的“火”就没有关系。
五行心属火,心有种病态是心火,病态的心火可能是内伤也也可能是外邪,我们叫邪火。
五行的火是一个意思,邪火的火是另一个意思。


我不理解的是:
这个邪火既然不是五行之心火,那么泻邪火固护中土,和五行学说的关系是什么?

另外:中土一词,非五行学说名词。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4 23:41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
这一条,其他版本是:“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中土一词,是古代一个常用词,代表中原、中国、中央等等,和五行学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如果本条“中土”一词是五行学说的概念,‘始虽恶寒,二日自止’又如何理解,是不是伤寒病有按照五行生克传变的规律?
二日自止,就是前两天恶寒,第三天开始不恶寒而发热,这是一般外感表证的规律,只是这个规律和五行学说的生克规律有何关系?这个不明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5 07:19
      这一条,其他版本是:“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中土一词,是古代一个常用词,代表中原、中国、中央等等,和五行学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
    这个说法、版本是错误的。中土一词是指中原、中央、中国,显然与万物所归不能衔接,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只有土,居中,才具有万物所归的属性!
       把自己的才智用的断章取义,文字游戏中,浪费生命,何苦呢!你在论坛里怎么会有收获??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顺理成章,符合经典,符合临床实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5 07:24
         没有万物归中央、中国、中原的说法,所以,先生意会错误。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5 09:52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25 01:55 编辑

呵呵!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5 10:45
llyyjj 发表于 2018-7-24 15:41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

朋友真会联想,张仲景讲的是伤寒阳明病,而不是讲地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7-25 11:08
llyyjj 发表于 2018-7-24 15:09
对杏林先生这一段有点不理解:

五行的火是一个意思,邪火的火是另一个意思。

我不理解的是:
这个邪火既然不是五行之心火,那么泻邪火固护中土,和五行学说的关系是什么?

另外:中土一词,非五行学说名词。
------------------------------------------------------------------------------------------------
llyyjj先生的话,让我倍感惊叹!先生是一名中医教师,这些中医的基本概念应该是烂熟于心的了,还居然发出这样的问询和断语,实在是不能不令人吃惊和感叹!这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怎么了?还是这个社会的中医怎么了?还是我晕菜了呢?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7-25 11:13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25 02:45
朋友真会联想,张仲景讲的是伤寒阳明病,而不是讲地理!

中医教授就如此糊涂,更何况老百姓,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规律,到了教授嘴里就成了谬论。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7-25 12:06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5 12:11 编辑

以动物而言,卵为单细包,虫类卵为中黄,鸟类卵为偏黄,人类为匀黄。出生之前胚胎发育以卵黄为营养;出生以后还需胚胎构健的脾胃从食物中得到营养维持生命。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5 12:45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25 04:4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5 03:08
五行的火是一个意思,邪火的火是另一个意思。

我不理解的是:

千总所言极是!如此糊涂的老师还能教出明白的学生吗?真给中医院教育增灰呀!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5 12:4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5 03:13
中医教授就如此糊涂,更何况老百姓,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规律,到了教授嘴里就成了谬论。

董先生高见!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5 18:25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5 07:08
五行的火是一个意思,邪火的火是另一个意思。

我不理解的是:

       既然讲不出用五行学说直接或间接治疗疾病的例子,那么就说明五行学说是无用的东东,既然是无用的东东,还让它存留在中医学中继续迷惑后来者,遗祸数不清的患者,岂不是在犯罪?
       如此这般,谁应该好好地闭门思过岂非一目了然?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5 18:28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25 08:45
千总所言极是!如此糊涂的老师还能教出明白的学生吗?真给中医院教育增灰呀!

        一位资深从事中医者,只求当古人的复读机,尚不自羞,却要笑话有独立思考者,——这得有多大的勇气!!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5 18:31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25 14:36 编辑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23 18:10
呵呵!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3 11:57
       小结:      1、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探讨,虽属管窥之见,但足以证明仲景对于五行学说确 ...
——————————————————————————————
      一、《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竟然没有一个是在五行学说指导下创立的,那么,正视五行学说后,在学习《伤寒杂病论》中能收到什么样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还请楼主先生不吝赐教。谢谢!
      二、五行学说是如何日常受用的?
      三、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并且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因此,研究各种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等应运而生,但什么事物中存在着象五行学说那样公式化的联系,我却从来不曾见过。
——————————————————————————————
       呵呵!

——————————————————————————
       理由哪去了?只凭自己的直感发学术帖子?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5 18:4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5 03:24
没有万物归中央、中国、中原的说法,所以,先生意会错误。

中西医融合观
重复发帖。  [color=#999999 !important]发表于 2 分钟前
[color=#999999 !important]

[color=#999999 !important]——————————————————————————————
理屈词穷了?找不到别的理由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5 20:27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7-25 12:39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5 10:3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23 11:57
       小结:      1、以上对于《伤寒杂病论》五行学说应用的探讨 ...

呵呵!刚才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问数学中哪里有什么方程,也把我问得哑口无言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7-25 20:36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8-7-25 20:37 编辑

合并回复融合观先生、千总、楼主杏林先生:

关于“阳明居中土也或居中,主土也”。这是两个版本,哪个版本正确,咱们没有考证的功力,也就不考证了,姑且把两种版本都讨论一番。大家看如何?

先说第一个版本,阳明居中土。居中土是古汉语里常有的一句话,中土的意思有几个:
1.中等的土壤。 .指冀州。 3.中原地区。 4.中国。
钱穆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有一士,曰管宁。始避于辽东,老归中土”,这里指中原地区。
《太平御览》有:“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

这些说明,中土一词,是习惯上指地理位置。杏林先生又该笑话我讲地理了,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书里出现了一个讲地理的词汇,咱们从本意讲起,应该吧?

汉语里中土是指中原或中国,是个地理词汇,那么引用到中医里,阳明作为中土,应该指什么?大家说吧,您说指什么就什么。如果大家说这里“中土”一词说不通,咱们就不要这个版本了。

再说第二个版本,“阳明居中,主土也”,这里的主土,是不是五行中土行?咱们也聊聊。

阳明,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吧,胃与脾相表里,说胃,就可以看作说脾,阳明主土,按五行学说,因为阳明是胃经,所以主土。
那么手阳明是大肠经,大肠与肺相表里。肺属金。阳明到底主金还是主土呢?还是金土都主呢?
如果说阳明主土,太阴就也主土,那么,木、火、金、水由谁主?六经能不能分配的过来,《伤寒杂病论》里有没有相关论述?
如果找到原著里类似的论述,而且和五行分属相符,咱们就以后一半版本为准。
还有: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恶寒二日后自罢,改发热了,这是外感病常见的规律。温病上就是卫分到气分,为什么到二日后恶寒自止,这和五行中的土是什么关系?我还真的不明白,也一并请教几位。

这是关于阳明主土的话题。还有一个,泻心汤泻火与心火的关系,下一条请教千总和杏林先生。这个问题复杂,融合观先生估计说不清。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7-25 20:42
llyyjj 发表于 2018-7-25 12:36
合并回复融合观先生、千总、楼主杏林先生:

关于“阳明居中土也或居中,主土也”。这是两个版本,哪个版 ...

呵呵!我感觉真不好意思问这个问题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5 21:2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25 17:30 编辑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7-25 16:27
呵呵!刚才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问数学中哪里有什么方程,也把我问得哑口无言

       一、《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竟然没有一个是在五行学说指导下创立的,那么,正视五行学说后,在学习《伤寒杂病论》中能收到什么样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还请楼主先生不吝赐教。谢谢!
      二、五行学说是如何日常受用的?
      三、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并且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因此,研究各种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等应运而生,但什么事物中存在着象五行学说那样公式化的联系,我却从来不曾见过。
——————————————————————————————
       呵呵!
——————————————————————————
       理由哪去了?只凭自己的直感发学术帖子?
————————————————————————
       呵呵!刚才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问数学中哪里有什么方程,也把我问得哑口无言
————————————————————————————
       原来先生学习了五行学说不是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而只是为了诡辩?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5 21:29
南京陈斌
大家都认为三七二十一,有人认为三七二十八,这就没有办法了~
——————————————————————————————
        真有本事,就拿出应用五行学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证据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7-25 21:39

南京陈斌
      大家都认为三七二十一,有人认为三七二十八,这就没有办法了~
——————————————————————————————
        真有本事,就拿出应用五行学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证据来?
————————————————————————————————————————
南京陈斌
      你好意思问,我都不好意思答了~反复讲,有意思吗~
————————————————————————————
      你讲的什么?讲的五行学说直接用来诊治疾病,还是间接指导诊治疾病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7-25 21:43
   五行,看西医的病,逗你玩。
   五行,看中医的病,缴费。

       你们要否定五行,你们赢了!行了吧。我向你们赔礼道歉,可以了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7-25 21:49
真理再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了。

执着可以是美德,有时也会成为悲剧。真心相劝,仅供参考。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