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6 23:14
标题: 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中医(学)在古代属于方技(之学)。科学一词,源于西方,是近二百多年的事,在中国古代属于术数与方技(之学)。在中国古代术数与方技(之学)中,既有科学,亦有迷信!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6 23:18
术数与方技——链接如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ge%3D15&page=7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6 23:21
数术与方技统称为方术,属于古代的科学技术。
李零说:“我们要知道,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是靠科学来传教。科学虽不等于方术,但在文化比较的谱系上,其位置却是对应于巫术和方术。他们的术,古代不如我们,但现代比我们发达。在科学的面前,我们的方术像巫术。”(《中国方术正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6 23:22
李零又说:“它既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源泉,也是中国古代迷信的渊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17 05:43
  中医学中的迷信,经过2000多年的实践,已经被扬弃了。

     先生举例说明,哪些是迷信?这些迷信现在的中医还在使用吗?不使用,就是已经扬弃了。
    中医与科学,已经讨论几百年了,没有必要在科学与中医之间播弄是非,纠缠不清!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0-17 06:0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10-16 22:04 编辑

真是无事生非!
说什么伤寒论与内经无关了,又说什么伤寒论与五行学说无关了,现在又说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正总要在中医药身上搞些另类的故事才满意!也不知道是什么心理?也不知道到底想把中医药怎么样?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8-10-17 08:20
因为"我"是专家啊!然而看看专家写东西能得什么结论?
那什么圣人为什么面南而立,旁征博引也没得出结论,那什么三焦有关的引用很多文字后得出内经中的三焦是膀胱?那什么中风后遗症能否治愈的论文来几段中风概念后忽然得出中风后遗症不可治愈,真的是欺负外行?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0-17 08:24
金先生的话咋听咋别扭。前言【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又说【中国古代术数与方技(之学)中,既有科学,亦有迷信!】前言不是科学,后言既有科学,自己糊糊涂涂,还是搞明白再说吧。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0-17 08:55
明华 发表于 2018-10-17 08:20
因为"我"是专家啊!然而看看专家写东西能得什么结论?
那什么圣人为什么面南而立,旁征博引也没得出结论,那 ...

圣人为什么面南而立,旁征博引也没得出结论,那什么三焦有关的引用很多文字后得出内经中的三焦是膀胱?那什么中风后遗症能否治愈的论文来几段中风概念后忽然得出中风后遗症不可治愈,真的是欺负外行?
----------------------------------------------先生这个专家太专了,连基本的知识也不知。【圣人为什么面南而立】,因为天南地北,面南以通天气,前有阳气广明而降,后有地气至阴上冲,人居天地气交之中也。【三焦是膀胱】,三焦是水道,膀胱是藏津液的州都之官,不管三焦管哪里。【中风后遗】能不能治愈,要有事实根据。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8-10-17 09:2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0-17 08:55
圣人为什么面南而立,旁征博引也没得出结论,那什么三焦有关的引用很多文字后得出内经中的三焦是膀胱?那 ...

一吐先生高见

且说那中风后遗能否治愈探讨,通遍主要是概念,然后结语得出不能治愈,然后就没然后了…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8-10-17 09:24
惊不惊奇,厉不厉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18 18:07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当地民族医学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世界传统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认识,如整体思想、体质理论等,正在影响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医学科科学。

1、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以上内容见于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19 06:33
   科学的定义100多种,各取所需,自说自话,斗嘴口水战,无聊。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0-19 08:01
请问你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一门什么科学?除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世界上还有哪些别有意义的“科学”?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0-19 08:0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8 10:07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 ...

孙广仁先生说得很好,他对中医学的认识都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而得出的,您认为孙广仁先生哪些内容是违背了现代科学的意义呢?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0-19 10:1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0-19 11:26
中医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请问中医只是古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直接放博物馆算了还挖掘整理它做啥?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0-19 11:2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8 18:07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 ...

不要那么复杂,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实际就两个,一个是医学,一个是科学。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0-22 09:18
据了解:国家花钱办了个“中医科学院”,这个单位的前身是“中医研究院”。按常理,此问题就是该由这个单位研究的,因为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我是纳税人!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10-22 18:52
古人把科学还叫“淫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19:13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10-22 18:52
古人把科学还叫“淫巧”。

《尚书》谓之“奇技淫巧”!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8-10-22 20:20
不知道金先生发这个帖子是何用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2:58
《灵枢·邪客》云: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金栋按:科学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二千年之前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只能表现为自然哲学形态。如上所云,同道认为这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吗?这是典型的“天人相应”观之自然哲学思想!

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主要是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其中不少理论奠定了今日物理学的基石。不少近代的名人,如英国科学家牛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都曾为自然哲学编写过著作。牛顿为经典物理奠基的名著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百度百科)

为何会出现《灵枢·邪客》篇这段“天人相应”之比附内容?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所云:“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及《官制象天》所云:“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即“人副天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01
天人相应: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汉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04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云:
“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节,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一时之中有三长,天之节也。人生于天而体天之节,故亦有大小厚薄之变,人之气也。”

《淮南子·天文训》云:
“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16
人之首(头)为何是圆的?足(脚)为何是方的?因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同道认为这是科学吗?为什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22 23:16
人之首(头)为何是圆的?足(脚)为何是方的?因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同道认为这是科学吗?为什么?

看看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是怎么说的。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六·人身应天地》云:
“圆者径一围三,阳奇之数;方者径一围四,阴偶之数。人首属阳居上,故圆而应天;人足属阴居下,故方而应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22 23:16
人之首(头)为何是圆的?足(脚)为何是方的?因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同道认为这是科学吗?为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
王冰注:“头圆故配天,足方故象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24
“天圆地方”之古籍记载

⑴《周髀算经·商高篇》勾股圆方术:“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赵爽(君卿)注:“圆径一而周三,方径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为勾,展方之匝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弦五。此圆方邪径相通之率,故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然则周公所问天地也,是以商高陈圆方之形,以见其象;因奇偶之数,以制其法。所谓言约旨远,微妙幽通矣。圆规之数,理之以方。方,周匝也。方正之物,出之于矩。矩,广长也”、“既以追寻情理,又可制造圆方。言矩之于物,无所不至。物有圆方,数有奇偶。天动为圆,其数奇;地静为方,其数偶。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天不可穷而见,地不可尽而观,岂能定其圆方乎?”

《周髀算经·周髀天文篇》盖天天地模型:“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赵爽注:“见(现)乃谓之象,形乃谓之法。在上故准盖,在下故拟盘。象法义同,盖盘形等。互文异器,以别尊卑;仰象俯法,名号殊矣。”

⑵《吕氏春秋·季春纪·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⑶《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而圆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掩yan)也。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于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庐辩注:“人首圆足方,因系之天地,因谓天地为方圆也。《周髀》曰:‘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也。’《淮南子》曰:‘天之圆,不中规。地之方,不中矩。’《白虎通》曰:‘天,镇也,其道曰圆。地,谛也,其道曰方。’一曰,圆谓水也。道曰方圆耳,非形也。方者阴义,而圆者阳理,故以明天地也。”

⑷《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是故人之身,首坌(音分fen。一说颁ban)而员,象天容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

⑸《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⑹《白虎通·天地》:“天圆地方不相类。”

⑺《春秋纬·元命苞》:“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

⑻《孝经·援神契》:“足方象地。”

⑼《尚书纬·考灵曜》:“天以圆覆,地以方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27
然而,现代科学已证明——地是圆形的,地不是方形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22 23:24
“天圆地方”之古籍记载
⑴《周髀算经·商高篇》勾股圆方术:“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 ...

然而,现代科学已证明——地是圆形的,地不是方形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2 23:42
金栋按:上述《邪客》篇“天圆地方”所涉及的则是古代最原始的宇宙理论——盖天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亦属于盖天说理论。

盖天说的最早文献记载,首见于数理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早记载天体理论,即宇宙结构学说之著作。盖天说又称周髀说。周髀,本意是周代测影用的圭表。髀,圭表。“髀者,股也;股者,表也。”(《晋书·天文志·天体》)

《周髀算经·商高》篇所言“天圆地方”是著名的代数“勾股论”,其本意指观测地的数理来自方,观测天的数理来自圆,引申之义为“道法天圆地方”,即“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非指天地之形状,即“道曰方圆耳,非形也”。赵注是,《吕氏春秋》、曾参、《天文训》等亦然。而天地之形状-盖天天地模型是“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即天好比覆盖在上的笠,地犹如被覆盖的盘。“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八个字之解释,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学者解释说,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恰与“天圆地方”之表面字义相吻合而混淆融于其中。在《内经》那个时代,非常有市场,受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相应”(人副天数)说之影响,被先哲们渗透引入至医学领域来解释医理——人体的生理结构“头圆足方”。先是盖天说已被当时的大儒们批判与否认,如汉代杨雄等,遂被浑天说及宣夜说代之,而《内经》所渗透之盖天说理论则非。试问,人体“头圆足方”是按照天体宇宙结构而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8-10-23 00:1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22 23:16
人之首(头)为何是圆的?足(脚)为何是方的?因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同道认为这是科学吗?为什么?

也不能说不科学,有人地是圆的就科学,但几千年前有人说地是方的,那是没有航海,没天文观测,全凭肉眼的小泛围观察,观察者也没有歪曲所见所闻,小泛围内地是方的,是正确。
就像牛顿定定律也只适用于一定的泛围,在一定泛围内是正确的。更大空间就不适合了,是不是就完全否定了呢,就应该废除了?然而没有废除

只能说,天圆地方的观察点不广。然而对人不适合吗,人那么渺小,要长多大的脚才能踏大半个地球,长出圆弧形紧贴地面的脚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8-10-23 00:2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22 23:28
然而,现代科学已证明——地是圆形的,地不是方形的!

科学也证明圆无限分割后接近方形,微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5 09:2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10-25 09:23 编辑

九宫八风太一占——中国古代星占医学,古人认为这就是科学,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请看拙文如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tra=page%3D1&page=2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5 09:2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22 23:42
金栋按:上述《邪客》篇“天圆地方”所涉及的则是古代最原始的宇宙理论——盖天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盖天说的最早文献记载,首见于数理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
[attach]14270[/attach]
[attach]14271[/attach]
[attach]1427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5 09:27
[attach]14273[/attach]
[attach]14274[/attach]
[attach]14275[/attach]
[attach]14276[/attach]
[attach]14277[/attach]
[attach]1427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5 09:59
柴胡汤 发表于 2018-10-19 10:1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attach]14279[/attach]
[attach]14280[/attach]
[attach]14281[/attach]
[attach]14282[/attach]
[attach]1428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0-25 10:01
[attach]14284[/attach]
[attach]14285[/attach]
[attach]14286[/attach]
[attach]14287[/attach]
[attach]14288[/attach][attach]14289[/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15:08
         地与地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圆的!没有证明:地是圆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16:14
        天园地方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哲学、宗教、医学、伦理道德都与这个学说有关。
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就以“人”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并以“人”的思维判断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必须有参考系,以什么为参考系呢?最直接的、最熟悉的就是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人”以不同于动物的睿智和灵气,以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为参考系,观察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企图解释宇宙的起源与人的起源,因此产生了古代的各种学说和神话。人和宇宙的起源问题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人类的未来和宇宙的未来特别是地球的未来,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全世界的有识志士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饱经忧患,中国知识分子又有“杞人忧天”的传统。
        宇宙观一直是进步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迷信邪说斗争的重要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一个在斗争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宇”就是四面八方的空间,“宙”就是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指天地万物,空间是无边无际,时间是无始无终。
         就宇宙的结构,在文明时代初期,限于科学水平和思维能力,人类只能凭直觉来判断。有趣的是,各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实际上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观察、认识宇宙),中国有“天园地方说”,欧洲有“地心说”。这是人类在认识宇宙时最初的结论。到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是第一次冲破了宗教束缚,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
          “天圆地方说”是我国古代流传的对天地结构的一种认识,又称“盖天说”。古人把天穹看成一个盖子,大地则看成方形的大块,整个天盖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则附着在天盖上,随天盖旋转,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这个说法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古钱币,多为外圆内方孔形,就隐含着这个含义;又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则是方形的,也是这个含义。许多专家认为“天园地方说”产生于商代,从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天圆地方说”并不诞生于商代,在濮阳西水坡的一个6000多年前的墓穴已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原始盖天图式。
       商代人还有了方位观念,在甲骨文中就发现了东西南北中等。在他们的观念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灵。不但在地上的各个方位有神灵,在天上也有东母和西母等方位神灵。方位观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参考系),依据太阳的运动对空间进行标定,把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16:15
        
据学者研究,“天圆地方”的观念起源于立杆测影所用晷影盘的形制。陆思贤先生说:“晷影盘必然是方中套圆,即‘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才能控制太阳东升西落的座标点,也才能保证每天太阳上中天时的晷影落在同一条南北纵线上,这是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基本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天圆地方’是一种观测天文的方法,因为天体是运行不息的,故曰‘圆’;地平作为固定不移的对照标准,故曰‘方’。所以,取法地平作为观测天体运动的标准,有如物理上作相对运动的两物体,必取一个物体作为静点(参照物)以计算之,由此而得出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周易·系辞传》记载: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古伏羲氏是父系社会的首领,他长期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低头观察大地的一切现象,发现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的,特别是太阳的运行轨道,无论用山或树作参照物,或者用插在地上的木棍作参照物,都不难发现它的轨道是圆形的。既然太阳的轨道是圆的,当然可以推知天是圆的,因为太阳是在天上运动的。他又以自己为中心(参考系)从四个方向观察大地,看到地平线是直的,四条地平线相交,从而得出结论: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说”产生于父系社会,是经过无数人、经过几万年的经验积累才得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人发明的。相传伏羲创制《河图》、《洛书》时也用了“天圆地方”这个学说。

既然天在上,地在下,那么如何解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发育呢?能够作为参照物的只有人,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作参照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参考系,因此,伏羲氏认为,天地交媾,交换位置方能生长万物,于是创立了“天地相交说”,这就是“天人合一”学说的渊源。《易经》是在“天圆地方”“天地相交说”“天人合一”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16:16
以上两个帖子,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17:01
        中国古代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与现代社会中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天地宇宙上下不超过十公里,东至日本列岛,西至罗马、西班牙;南至南洋诸岛,北至外贝加尔而已。即有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生物圈之内。
        中国古代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有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生物圈之内,各种自然变化、万事万物与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得出来的,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经过反复的社会实践验证,正确的关系保留下来,错误的关系被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必然性就大得多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0-25 19:51
如果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那么请问中医是现代意义上的医学吗?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8-11-1 15:11
先生应该先给现代科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然后根据这个定义,来评价中医的是与非?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8-11-1 15:33

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中医(学)在古代属于方技(之学)。科学一词,源于西方,是近二百多年的事,在中国古代属于术数与方技(之学)。在中国古代术数与方技(之学)中,既有科学,亦有迷信!

即便中医在古代属于术数与方技之学,即便中国古代的术数与方技之中有迷信成分,那是否就肯定的说中医中有迷信呢?这里有个偷换概念的问题,既是把中国古代术数与方技完全等同。把中医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术数与方技概念完全等同。这中国古代术数方技如同一个大圆,内中包含中医这个小圆,再把术数方技中的迷信成分纳入中医概念中,这对中医概念来说就不公平。
古代,起码是在内经时代,中医与迷信已经基本上划清了界限,主体上是唯物的,科学的。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1 16:00
果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那么请问中医是现代意义上的医学吗? 不是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8-11-1 20:1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5 07:08
地与地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圆的!没有证明:地是圆的!

地是方的,就是说地是正在运动的,站在地上感觉到正在运动。古人的感觉,现代人也可以感觉到,现代人站在地上也可以感觉到正在运动。感觉到周期性正在运动,事实上就是地球自转,也是地球一周自转,是自然规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15 07:34
溪流 发表于 2018-11-1 07:33
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中医(学)在古代属于方技(之学)。科学一词,源于西方,是近二百多年的 ...

说得好。科学就是科学,没有必要分什么现代意义的,古代意义的。中医就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就像英语是一门语言,汉语也是一门语言,二者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属于一门语言。汉语虽然历史悠久,但也没有必要分什么现代意义的,古代意义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15 21:45
中医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19 08:0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1-15 21:45
中医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

故在汉代属于方技、方伎(之学)!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8-11-21 13:40
谢谢千总版的支持!!!
有关偷换概念这类伎俩,还是少用的好。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8-11-24 19:5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1-19 08:04
故在汉代属于方技、方伎(之学)!

对,方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2-1 16:1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1-15 21:45
中医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

就科学与技术而言,西方近代注重科学而中国古代则讲实用技术,如中医学便是如此。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