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历代医家关于营卫的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2:28
标题: 历代医家关于营卫的认识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0 14:13 编辑

营卫自《内经》创立之后,很少有所发展。因为汉代以后儒学占了正宗,儒学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观念限制了解剖学的发展,尊经崇古的风气限制了科学的探索,实际上汉朝以后的中医解剖一直处于被禁止的状态,零星的解剖学实践较《内经》时代的水平都下降了很多,遑论发展了,中医的解剖学实际上在《内经》之后就衰落了,接近于灭绝。

古代的中医大都是临床的医生,他们是不去从事解剖的,大多只是跟着书本,背几个验方,便开始游医治病,中国历史上当医生也没有什么门槛,需要现在经过几年的学习,还要进行资格考试考个证的,当时谁都可以成为医生,只要他愿意,这导致当时的医生水平参差不一,鱼蛇混杂,中国历史上医生地位一直不高,属于下九流行列,知识精英更愿意从政,不屑为医,这些都限制了医学的发展,更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提高。为了应付临床的诊务,中医更关注临床的验方积累,而不是理论的探索。

不过也有少数儒生(知识阶层)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了医生,儒家注疏之风引入了医学的研究,其中高明者把《内经》的话翻来覆去的汇总阐释(意淫)一下,就可能自成一家。《内经》之后的营卫一直很少有切实的发展,甚至已经有了一些异化的倾向(意淫太多了,总有些联想过分的)。

明清以后是中西医刚刚开始交流的时期,在另一种迥异的医学形态对比下,关于营卫的认识进入了更进一步的混乱时期,一直到了现在。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2:37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5 14:44 编辑

王清任,《医林改错》,首先以解剖明示脏腑,提出卫总管、荣总管之说。卫总管类似于现代的大的动脉,荣总管类似于现代的大的静脉,王清任解剖(看剖)时候误认为动脉内无血,认为是行气之通道,卫气走行其中,其实是误解。动脉内并非无血,只是王清任看的都是尸体,没有看到血。


书名:        《医林改错》
章节:        上卷 气血合脉说
内容:       气府存气,血府存血。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长在脊骨之前,与脊骨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筋骨长。即周身气管;荣总管体薄形细,长在卫总管之前,与卫总管相连,散布头面口肢,近皮肉长,即周身血管。气在气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动转也;血自血府入荣总管,由荣总管灌入周身血管,渗于管外,长肌肉也。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如两眉棱骨后凹处,俗名两太阳,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头面之气管;两足大指次指之端,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足之气管;两手腕横纹高骨之上,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手之气管。其管有粗有细,有直有曲,各人体质不同。胳膊肘下,近手腕肉厚,气管外露者短;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气管外露者长。如外感中人,风入气管。其管必粗,按之出肤:寒入气管,管中津液必凝,凝则阻塞其气,按之跳动必慢;火入气管,火气上炙,按之跳动必急。人壮邪气胜,管中气多,按之必实大有力,人弱正气衰,管中气少,按之必虚小无力。久病无生机之人,元气少,仅止上行头面两手,无气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动。若两手腕气管上,按之似有似无,或细小如丝,或指下微微乱动,或按之不动,忽然一跳,皆是气将绝之时。此段言人之气管,生平有粗细、曲直之下同,管有短长者,因手腕之肉有薄厚也;按之大小者,虚实也;跳动之急慢者,寒火之分也。前所言,明明是脉,不言脉者,因前人不知人有左气门、右气门、血府、气府、卫总管、荣总管、津门、津管、总提、遮食、珑管、出水道,在腹是何体质?有何用处,论脏腑、包络,未定准是何物,论经络、三焦,未定准是何物,并不能指明经络是气管、血管;论脉理,首句便言脉为血府,百骸贯通,言脉是血管,气血在内流通,周而复始:若以流通而论,此处血真能向彼处流,彼处当有空隙之地,有空隙之地,则是血虚,无空隙之地咄流归于何处?古人并不知脉是气管,竟著出许多脉快,立言虽多,论部位一人一样,并无相同者。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2:49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5 14:51 编辑

卫总管好像是主动脉。

书名:        《医林改错》
章节:        上卷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内容:        欲知脏腑体质,先明出气、入气、与进饮食之道路。古人谓舌根后名曰喉,喉者候也,候气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音咽也,咽饮食人胃,即胃管上口是也。谓咽以纳食,喉以纳气,为千古不易之定论,自灵素至今四千年来,无人知其错而改正音,如咽咽饮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气之出入一节、殊欠明白。不知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权,入肺两叶,每权分九中权,每中权分九小权,每小权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彷佛麒麟菜,肺外皮亦无孔窍,其内所存,皆轻浮白沫,肺下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先贤论吸气则肺满,呼气则肺虚。此等错误,不必细辩,人气向里吸,则肚腹满大,非肺满大;气向外呼,则肚腹虚小,非肺虚小。出气、入气、吐痰、吐饮、唾津、流涎,与肺毫无干涉。肺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两边凹处,有气管两根,其粗如箸,上口在会厌之下,左曰左气门,右曰右气门,痰饮津涎,由此气管而出。古人误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为肺病者,因见其症自胸中来。再者,临症查有外感,用发散而愈;有燥痰,用清凉而愈;有积热,用攻下而愈;有气虚,用补中而愈;有阴亏,用滋阴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扬扬得意,立言著书,以为肺病无疑。不知左气门、右气门两管,由肺管两傍,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处,归并一根,如树两权归一本,形粗如箸,下行人心,由心左转出,粗如笔管,从心左后行,由肺管左边过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卫总管,俗名腰管。自腰以下,向腹长两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气府,俗名鸡冠油,如倒握鸡冠花之状。气府乃抱小肠之物,小肠在气府是横长,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此记向腹之上一管。下一管,大约是通男子之精道、女子之子宫。独此一管,细心查看,未能查验的确,所以疑似。以俟后之业医者,倘遇机会,细心查看再补。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向两肩长,对腰有两管,通连两肾,腰下有两管,通两胯。腰上对脊正中,有十一支管连脊。此管皆行气,行津液。气足火旺,将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气虚火衰,不能煎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饮。痰饮在管,总以管中之气上攻,上行过心。由肺管前气管中,出左右气门。痰饮津涎,本气管中物,古人何以误为肺中物?因不知肺管前有气管相连而长,止知痰饮津涎自胸中来,便疑为肺中物,总是未亲见脏腑之故。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人气向里吸。则气府满,气府满,则肚腹大;气向外呼,则气府虚,气府虚,则肚腹小。卫总管,行气之府,其中无血。若血归气府,血必随气而出,上行则吐血、岖血,下行则溺血,便血。卫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名曰荣总管,即血管,盛血,与卫总管长短相等,其内之血由血府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精汁详胃津门条下。前所言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2:59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5 15:11 编辑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的医家。

书名: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章节:        上卷 营卫生会
内容:        营卫即气血。而名之曰营卫者。气血以体言。营卫以用言。故必另详其义也。气血之变化。男精女经。气血之功用。阴营阳卫各有区分。尤宜详辨。此全是生人之作用。若剖视死人。则不得也。             

       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各行二十五度。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营者血也。卫者气也。血守于内。如兵家之安营。故曰营气。御于外。如兵家之护卫。故曰卫。上编言浊气归心为血。此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非刺谬也。上编浊字。指阴汁言。以阳为清。则阴为浊矣。此篇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故曰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也。营在脉中。谓营血由心。之脉管散为众管达于上下又有回脉管复回于心。总在皮膜肌肉之里。以为阳气之守也。卫在脉外谓卫气上输于肺走于脏腑外达皮毛以护卫营气为阴之外卫也。营周不休者。谓营行脉中周于通。身将人身三停内外。分为五十度。一日一夜。营血周行五十度。而复返。于肺与卫气大会
       西医谓心有左右两房。生血由左房出。有运血管由内达外。然后入回血管由外返内。复入于心。回血色紫。返心过肺管。呼气出。则吹去紫色。紫色者。炭气也。紫色已去仍变赤血。而返于心。由右房入。又由左房出。循环不休。西医此说。即内经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之实迹也。所谓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也。卫气之行则分阴阳内外。太阳在外为阳。太阴在内为阴昼则卫气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平旦行阴已尽。阳分受气。是卫气复于肺与营相会矣卫行于阳则寤。卫行于阴。则寐。故难经言卫行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而人之卧起。皆卫气出。入之验也。灵枢云。人经脉前后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为一度。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计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也。西医将脉管剖视。自谓详矣。而不能分出各经。又不能共计其长短。于回血合气之数皆无从。起算然则西医。安能如中国古法之精哉。
       营出中焦。卫气出于下焦。
       上言人受谷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似营卫皆出中焦矣。而此又别之曰。卫气出于下焦。则尤为探源之论。盖人身只此先后两天。为生化之本。营血虽生于心而取汁则在中焦。故曰营出中焦。是后天之所生化也。卫气虽统于肺。周于太阳皮毛之间。而其气之化源。则在脐下丹田气海之中。是先天之所生化也。卫出先天。督脉主之。营出后天。任脉主之。任督相贯。营卫相循。如此其精微也。旧注不知。乃谓卫气出于下焦之下字。当作上字。则诚误矣。
       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
       营卫虽生于中下二焦。然营卫之行。则统于心肺周行上下也上既言之而兹又引难经此语。取其详明。不厌烦复也。此篇前二节。出灵枢。后一节出难经。再参看十二官。男女天癸血气诸条。自能通贯。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3:05
书名: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章节:        上卷 脏腑之官
内容:       心为君主。肺在心外。以辅相之心火恐其大过。则肺有清气以保护之。如师傅之辅助其君也。故称相傅之官。究其迹象。则因心血回入于肺。得肺气吹出。血中浊气。则复变红而。返入于心。在内经乃营血与卫会于肺中之说又即相傅之官。所司职事也。西医则云。回血返入肺中。吹出血中炭气。则紫色退而变为赤血。复入于心。肺是淘汰心血之物。此即内经肺为相傅之义。但中国不名炭气。只名浊气也。心火太过。则气有余而上逆下注。心火不足。则下泄。上为饮咳。皆不得其制节之故也。惟肺制心火。使不太过。节心火。不使不及。则上气下便无不合度。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3:20
书名:        《重庆堂随笔》
章节:        书《人身图说》后
内容:        黟俞理初先生《癸巳类稿》有书泰西人身图说一首,谓彼国之脏腑与中国异,罗举数事,若辨黑白。余初阅之,以为泰西医术内景尽此矣。嗣阅《人身图说》,乃知俞氏涉猎浮文,揽其标而未究其蕴也。后又从潜斋借得泰西《人身说概》及玉田王清任《医林改错》读之,益知俞氏之谬。俞氏曰:其地人心居左,脉又发自心左。以为西人禀赋异于中国。今按《图说》并无人心居左之说,惟有一条或曰心之所当在左边,盖于此所见动与喘息。曰左边心动,是于左之穴为生活德所积,及脉络所发之根,故愈显其动胜于右边。玩其文义,似设为问答。问者疑心在左边,答者谓左边之动,乃心左穴所致,非心在左也。俞氏错会文义。至于脉发心左,则中西一例。王氏目验华人三十余尸,皆大络从心左穴出,与《灵枢》不合,与《图说》合。不知是古今之异,抑古书之讹?不得援古书而强谓彼国自有肺肠也。俞氏又曰:《图说》谓血络见,脉络不见者,血络是《灵枢》络脉,其络脉则经脉。此二说望文生义,全未理会。泰西人谓人身有二络:一血络在内,一脉络在外,相粘不离,皆有干有枝,有经有纬。《说概》及《改错》二书所验皆同。谓脉络为卫,血络为营则可,今强派脉络为干,血络为枝,岂非扪 说烛乎?俞氏又曰:公细线是时辰表中发条。今按其书中之例,一物独用者称本,诸物合用者称公,故有公膜、公管路、公细体诸名,公细线亦其一耳,不得以表中发条为解。俞又曰:中土人肺六叶,彼土四叶。按王氏目验华人肺四叶,则中国非尽六叶矣。《图说》谓肺四叶,或有五叶者,二叶之中发一小叶,则彼土亦非尽四叶矣。俞又曰:中土人肝七叶,彼土三叶。王氏目验华人肝四叶,则中土非尽七叶。《图说》谓人之肝叶或止一或止二,极多不过三,则彼土亦非尽三叶矣,俞氏又曰:中土人心七窍,彼土四窍。王氏目验华人心无窍,止有左边一窍,为大络之本,安见其为七窍也?俞氏又曰:中土人肠二,彼土人肠六。所谓六者,《图说》所述十二肠、洁肠、秽肠、瞎肠、颈肠、下直肠共为六肠。其上直肠即幽门也,下直肠即肛门也。瞎肠一头通一头塞,与颈肠在腹左右,不知是彼土所独,抑华人所同,非目睹不敢决。总之,盘旋之肠只洁、秽二肠,洁即小肠,秽即大肠,未见其为大异也。俞又曰:中土睾丸二,彼土睾丸四。又曰:儒自扪睾二,隐约其四睾之文耳。夫《图说》既隐约其文,先生安得悬揣而知其为四乎?今按《图说》论睾丸篇明言其数二,不言四也。且书中论睾丸经络最多,无一语可附会及四睾者。惟言睾丸有小体,岂因此而误耶?然前注中已明言是转折之络,似睾丸底分之小体,则小体乃激发络,非丸也。又图中绘睾丸作两囊状,分于左右,两囊宜有四丸,岂因此而误耶?然所绘是丸非囊,欲其经络分明,故离绘之分于左右,非二囊而四丸也。先生指鹿为马,反谓书之隐约其文,岂非 耶?其他不及一一致辨。先生谓此书在中国二百年矣,未有能读之者,今始得其指归,及余以原书质之,其疏略如此,是仍未之能读也。古人谓治经者必研群经,乃始可通一经。先生止见《图说》一编,故有此臆说。若见《人身说概》诸书,彼此参校,亦当贯通矣。今欲为西医内景书,迟迟不敢落笔,正恐所见西人书少,又蹈俞氏之辙耳。仁和胡琨次瑶。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3:38
书名:        《止园医话》
章节:        生理学合参卷一
内容:        血的用处最大:1.可以滋养全身。2.可以发热力,温暖身体。3.可以抵抗病毒。4.凡人之一切生活现象,全仗着它的作用。血有赤血球、白血球,混合在一起。可是白血球可以自由出入于血管壁,所以身体无论何部,有了异状,例如病菌侵入,白血球就去包围它,与它抵抗,非把它排除去了不可,若是抵抗不了,白血球受了伤,那么人也就觉着受不了病之缠绕了。中医说血为营,气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正是这个道理,可以细参。(血为营,不是说营就是血的代名词,气为卫,也不是说卫就是气的代名词。此二字乃指气血以外之脂肪而言,因为此物在脉中脉外与气血同行,有微妙的关系故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3:39
书名:        《止园医话》
章节:        生理学合参卷一
内容:        血之周流全身,系由心脏左边(左心室,发出来,先入大动脉。动脉血是鲜红的,等着周遍全身,血的功用就乏了,好象已经烧残的煤炭,火力是不中用了。此时的血已经到了极细的动脉毛细血管(乎足指尖,的尖端。由此尖端,就过入静脉毛细血管中,渐渐往回流,又总汇到大静脉血管。所以,静脉血管又叫做回血管。此时的血,全成了暗紫色,即由此静脉而回到心脏的右半边内(右心房之内),这就叫做大循环。血既回到了心的右边(右心房、,再由右边出来,流到肺动脉血管里头去。此时血皆废料,色皆暗紫。血既到了肺中,就利用肺的呼吸,呼出碳气,吸入氧气,自然把废料排出去,又添上新料(氧气)。又成了鲜红的有用之血了,于是乎再由肺静脉管,回到了心脏的左心房,再至左心室。而后再周流全身,这就叫做肺循环。(中医书说营卫交会于手太阴肺,即是说的血由心脏至肺脏循环的道理,此种研究,中西竞能相合,互证自明。)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3:41
书名:        《止园医话》
章节:        生理学合参卷一
内容:        华元化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又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云,五脏惟肺居上,破碎尚能生活,其他各脏,破则人死,不能修补。又云,诸气脸郁,皆属于肺。又云,肺主皮毛。总而言之,中医说肺主人身之气,一呼一吸,吐故纳新,与西医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说法,完全相合。并且说肺主人身之气,上下升降,无处不到,它能把清气升上来,把浊气降下去,这就是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道理,所以人能得到太太平平的清醒。若是肺出了毛病,尽不到它的责任,那么人身上的气,就清浊不分了。此说乍一看,好象与西医说不同,其实中医说的肺主皮毛,当时已经参透了西医皮肤呼吸的道理。所以说全身的气与外间周围的气,“只是一个内外流通毫无间断,并不是肺气只由口鼻呼吸。它那周身的呼吸,完全依赖着肺之活动而营其工作。比方身子一着凉,马上全身毛孔一收缩,内外就不能透气了,这个时候,肺就受了影响,就要咳、喘,鼻子就要不通气,浑身就要觉着害冷‘恶寒,,内里的热气(体温)透不出来,越积越热,所以越觉害冷,身上的热度,是越积越高。这个热太多了,就把血管和神经蒸的不好过,所以攻的头胀、头痛、项强、身疼,这就叫作外感,这就叫表证(实证)。若是用药把毛孔治开(发散),好比就象开了好多的小门一样,一霎时,内外空气一透彻,肺得其所,如同解了束缚,以上诸症,马上就好了。可见中医这肺主皮毛之说,是微妙之至了。还有清浊升降的道理,中医是说人受谷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血生于心,卫气统于肺。又说是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看这几句话,就知道中医说肺能将清气升上宋,将浊气降下去(所谓清肃之令),使人身上得到很顺序的生机,以养其生命。这个道理,无疑的就是以清浊二宇,吻合于碳气、氧气之说,它这种理想,完全与西医的组织呼吸(内呼吸,之说相合。不过科学的说法,较为确实罢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5 23:43
书名:        《止园医话》
章节:        生理学合参卷一
内容:        中医讲营卫,似即指气血而言。然其参悟活动,又非拘于气和血的实质,它那讲营卫贯通的道理,颇觉可喜,所以它说营居脉中,卫行脉外,是相辅而行。营与卫虽是二物,可是营之中亦有卫,卫之中亦有营,二者并不可分,此理虽不及西医血压说之确实,然其推测气血之相互关系,实有其微妙之理,试将调和营卫的方法,加以实验,自知此说不谬,此二字,最好与西医生理,分析脂肪及淋巴液的说法,参看自明。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6 15:34
书名:中风论
朝代:清·嘉庆
作者:熊笏
时间:公元1644-1911年

论卫气
    卫气又名人气,以其纲维群动,为知觉运动之主也。又名阳气,以其温养一身也。合而 凝之则为卫阳,此受命养生之主也。乃合呼吸天气与饮食地气所生,天气无形而至刚,卫气 兼之 》曰∶饮食入胃,浊者为卫。浊字正言其悍耳。因其悍,故不能行于脉中,而必行于脉 外,此卫阳之所以不同于营阴也。 卫气有体、有用,所谓体者,卫气之根也。其根在肾,《内经》谓卫气出于下焦,常从 足少 必有所附而始留,下焦乃脂膏最多之地,卫阳即附于脂膏中,故曰卫气出于下焦。譬如灯附 于油,则长明不息也。故后人又指为水中之火。不独人也,凡物之膏皆可燃火,则凡有生之 物莫不各有阳气附于膏中矣。所谓用者,卫气之枝叶也,其义繁多,另详于左。 其一曰∶间行于五脏则五神生。从下焦而合于上焦宗气,应于心,则生神而为喜笑;应 于肺 而为思歌。总名之曰慧也。 其一曰∶间行于六腑则水谷化。从下焦而上合于宗气,应于胃则主纳,应于胆则主决, 应于小肠则主腐化,应于大肠则主传送,应于膀胱则主渗利。总而名之,则曰三焦,所以行津化 液也。凡大小二便之开合,皆三焦卫气之所司,《难经》谓之原气。 其一曰∶出入于经络则寤寐分。方其出也,从肾脏行于少阴之分(少阴为卫气出入之门 户), 官为之用(凡阳经皆上于头);行于手经,而手为之用;行于足经,而足为之用;间行于脏, 而慧生;间行于腑,而饮食入。此卫气之出,而为寤也。两边齐出,且一时分驰者也。方其 入也,从太阳、阳跷而下走阴跷,由少阴之分而注于肾,则目合而寐矣。故寐者,无五官之 用,不在诸阳经也。无手足之用,不在手足诸经也。无饮食之需,不间行于腑也。唯从肾注 心,从心注肺,从肺注肝,从肝注脾,从脾注肾,循环而已然。虽内注于五脏,而在外之经 脉不为用,则不能丽于实而生慧,但游于虚而为梦。凡人夜之所梦,多属昼之所为者,卫气 之所习也。其呓语者亦然,此卫气之入而为寐也。亦两边齐入,且一时并收者也。若卫气欲 入于阴而寐,而勉强持之,使出而为寤,则必呵欠。《内经》谓∶阴引而下,阳引而上,阴 阳相引欠者是也。 其一曰∶卫行有浅深。卫行脉外,《内经》所谓卫外而为固者也,《难经》名为守邪之 神, 六厥阴(凡伤寒传经即此)。寅卯辰三时行三层少阳,巳午未三时行一层太阳,申酉戍三时行 二层阳明,亥子丑三时行四层太阴,子丑寅三时行五层少阴,丑寅卯三时行六层厥阴,故太 阳卫气最盛,少阳为初进,阳明为初退,若三阴则敛藏矣(此法《难经》不载,出仲师《伤 寒论》篇)。夫同此卫气,既有寤寐开合,又有行度浅深,何也?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此篇专论卫气)∶阳气者,若天之有日,故天常以日光明。可见寤寐者,譬犹日行南陆为冬 ,行北陆为夏也;浅深譬犹日出为晨,日中为午,日入为昏也。《内经》又有一刻少阳,二 刻太阳,三刻阳明,四刻三阴之法,则推求更密矣。盖卫气悍,行度迅急,故大开合之中 ,复有小开合,《内经》比之于日,诚不诬矣。 其一曰∶卫分行左右。卫气行度,但有寤寐浅深之法,并无左右交通之法。其出而为寤 也, 驰,故手足、五官之动亦无先后;其入也,一时并收,故手足、五官之静亦无先后。其浅深 也,亦然。可见卫行是左右分布矣。是以病之在卫分者,病右则不及于左,病左则不及于右 仲师云∶风则伤卫,即是指此,此中风所以独有偏枯之症也。李东垣不识此中至理,乃分左 为血,右为气,然则人身有病左不关气,右不关血乎,此等浅陋之见,诸医不能斥之,反从 而附和之,殊可怪。 以上皆从《灵》、《素》、《难经》、《金匮》诸书考证确凿,施之延医历有明效,故 记之。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6 17:4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6 09:57 编辑

近人恽铁樵《伤寒辑义按·卷一》“:因知寒暖云者,虽属气候,当以人身感觉为主,而感觉之差等又视本体之抵抗力为进退,因体察本身之抵抗力之所在与其变化,而名之曰卫气;为之界说曰:卫气者卫外者也,是故卫气强,则外界之寒暑不能侵侮,卫气弱则外界之寒暑均容易侵侮。”又说“:此抵抗力所以保卫躯体,故名之曰卫,卫不可见,故曰卫气,卫气何所附丽,曰附于营血,血之所至气亦至焉,血少即卫气弱,血无则卫气亦无,故不得血则无卫,此就卫气一方面言也。若就营血一方面言之,血之所以遇寒而不凝,遇热而不沸,全赖有卫为之调节,故营卫二字常并举,《内经》阳者卫外而为固者也,阴者内守而起亟者也,正是说的这个。又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亦是说的这个。血是在脉管中行的,故曰营行脉中,卫是血中生出来的热气,就是现在人所谓体温。血赖卫气以保护调节,而此所倚赖的东西,就是他自身所产生的,倒用得着一句韩文来注释,叫做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此是营卫两字真确解释。”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6 17:53
脉内无血,认为是行气之通道,卫气走行其中,其实不是误解。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6 17:56
脉内是行气之通道,卫气走行其中,是正解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6 18:01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6 10:03 编辑

2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营即血,卫即气。《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本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以此互参,足见卫之“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即气之“熏肤、充身、泽毛”,名目虽殊,而其言实为一物,故卫之与气,本同一体。  

《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难经·三十难》曰:“营行脉中”。而脉络者,乃为血液运行之通道。故营之与血,实异名而同类。
  
以上所言卫与气、营与血之彼此互文者,皆见于《素》《灵》诸篇。而营卫气血之奥秘,直言不讳,一语道破者,无过越人、仲景。如《难经·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伤寒·脉法》云:“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伤寒论》第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此皆明言“营为血”、“卫为气”、“血为营”、“气为卫”,故营即是血,卫即是气。

https://wenku.baidu.com/view/621 ... ?sxts=1546759744325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6 18:2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6 18:27 编辑

以上所言卫与气、营与血之彼此互文者,皆见于《素》《灵》诸篇。而营卫气血之奥秘,直言不讳,一语道破者,无过越人、仲景。如《难经·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6 20:36
王宏翰,医学原始,中西汇通第一人

《五十营》等篇,言气脉流行,自手太阴而始,至足厥阴而终,循环不已。其气常以平旦为纪,漏水下百刻,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推之则二刻行一度为一周身也。昼夜共行五十度,则每经各行五十次矣,并未尝言肺只行寅时,大肠只行卯时,又不思各经长短不同,难以分时注释。如果十二经分配十二时,则一呼只行一经,何以能八刻之一千八百息,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而四度周于身也;又何以能十二时之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五十度周于身也。所谓一时只行一经者,实理势之所必无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6 20:40
医旨绪余 上卷
二十三、宗气营气卫气说

       生生子曰: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此气搏于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胸中,即膻中,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三焦为气之父,故曰宗气出于上焦也。
       营气者,为言营运谷气,入于经隧,达于脏腑,昼夜营周不休,始于手太阴,而终于手太阴,以应刻数焉,故曰营出中焦也。又曰:营是营于中。又曰:营在脉中(世谓营为血者,非也,营气化而为血耳。中字、非中焦之中,乃经隧中、脉络中也。《内经·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始于足太阳,五十度而终于足太阳,故曰卫出下焦也。又曰:卫是卫于外。又曰:卫在脉外(此外字,亦非纯言乎表,盖言行乎经隧之外也。《内经·痹论篇》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生生子曰: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气之流行尔。是气也,具于身中,名曰宗气,又曰大气。经营昼夜,无少间断,《灵》、《素》载之,而后人莫之言也。后人只知有营卫,而不知营卫无宗气,曷能独循于经隧,行呼吸以应息数,而温分肉哉!此宗气者,当与营卫并称,以见三焦上中下皆此气而为之统宗也。《灵枢经·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中下焦也),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大气即宗气,气海即膻中)。又《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下焦)、津液(中焦)、宗气(上焦),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此出上焦为一隧也)。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此出中焦为一隧也)。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此出下焦为一隧也)”。《营卫生会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卫气篇》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讲明此三气者,自秦越人而后,惟四明马玄台《难经正义》考究极工。于宗气,则曰:自夫饮食入胃,其精微之气积于胸中,谓之宗气。宗气会于上焦,即八会之气会于膻中也。惟此宗气、主呼吸而行脉道。于营气,则曰:营气者,乃阴精之气也,即宗气之所统,犹太极之分而为阴也。此气行于昼二十五度,行于夜二十五度,始于手太阴,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而行昼行夜,十二经之阴阳皆历焉,所谓太阴主内者此也。于卫气,则曰:卫气者,阳精之气也,亦宗气之所统,犹太极之分而为阳也。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始于足太阳,五十度而复会于足太阳。引《灵枢·岁露篇》曰:“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风府者,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所谓太阳主外者此也。盖营气行阳行阴,主昼夜言;卫气行阴行阳,主阳经阴经言。营气之行于昼者,阳经中有阴经;行于夜者,阴经中有阳经。故行阴行阳,主昼夜言也。卫气则昼必止行于阳(行三阳经也),夜必止行于阴(行三阴经也),是阴阳不指昼夜言也。又谓《灵枢·五十营》等篇,言气脉流行,自手太阴而始,至足厥阴而终,循环不已,漏水下一百刻,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推之,则二刻行一度,为一周身也:昼夜共行五十度,则每经各行五十次矣。并未尝言肺止行寅时,大肠止行卯时。又不思各经长短不同,难以分时注释。如果十二经分发十二时,则一时止行一经,何以能八刻之一千八十息,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而四度周于身也?又何以能十二时之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五十度周于身也?所谓一时止行一经者,实理势之所必无也。以上考正,皆出《灵》、《素》,盖此公精究经旨,融会脉络,王冰以下,一人而已,非苦心累积不能也,观第一难一章,则可以见其概。惜乎独于三焦惑于陈无择之言,未之加察,余三复之余,微有慨焉,然终不以寸朽而弃合抱之材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8 17:27
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尔分布,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8 18:07
   谢谢分享。
      先生的归纳,综述,使我们得以了解中西医汇通派是怎么样汇通的,他们把中西医概念通过类比,直接对接,历史与实践证明,汇而不通,因此,许多说法现在都没有被采纳。
        拿营卫代替气血,甚至于代替阴阳,整个中医理论都要改写,可能性不大。
         营卫学说被忽视,先生重新整理,使之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功不可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8 18:09
   这些历史资料,非常珍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1:4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8 10:09
这些历史资料,非常珍贵。

谢谢支持。只是一小部分,还需要继续完善,希望能把这一段营卫认识的历史好好的理一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1:57
书名:        《医经原旨》
章节:        卷三 经络下第五
内容: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营运于中也;卫,护卫于外也。脉者,非气非血,其犹气血之橐 也。营属阴而主里,卫属阳而主表,故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之行,周流不休,凡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而复为大会。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复始,故曰“如环无端”也。)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卫气之行,夜则行阴分二十五度,昼则行阳分二十五度,凡一昼一夜,亦五十周于身。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昼兴夜息之义。)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此分昼夜之阴阳,以明营卫之行也。陇,盛也。昼为阳,日中为阳中之阳,故曰“重阳”;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曰”重阴”。陇,音笼。)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太阴,手太阴也。太阳,足太阳也。内言营气,外言卫气。营气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太阴,故太阴主内;卫气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太阳,故太阳主外。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度;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亦各二十五度。营、卫各为五十度,以分昼夜也。)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后为阴衰,阳生于子也;日西而阳衰,阴生于午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大会,言营卫阴阳之会也。营卫之行,表里异度,故常不相值,惟于夜半子时,阴气已极,阳气将生,营气在阴,卫气亦在阴,故万民皆瞑而卧,命曰“合阴”。合阴者,营卫皆归于脏,而会于天一之中也。平旦阴尽而阳受气,故民皆张目而起,此阴阳消息之道,常如是无已,而与天地同其纪。所谓天地之纪者,如天地日月,各有所会之纪也。天以二十八舍为纪,地以十二辰次为纪,日月以行之迟速为纪。故天与地一岁一会,如玄枵加于子宫是也;天与日亦一岁一会,如冬至日躔星纪是也;日与月则一月一会,如晦朔之同宫是也。人之营卫以昼夜为纪,故一日凡行五十周而复为大会焉。)老人不夜瞑,少壮之人不昼瞑。壮者之血气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老者之气血衰,故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抟聚不行而营气衰少矣。营气衰少,故卫气乘虚内伐。卫失其常,故昼不精;营失其常,故夜不瞑也。)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营气者,由谷入于胃,中焦受气取汁,化其精微,而上注于肺,乃自手太阴始,周行于经隧之中,故营气出于中焦。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于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按,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血气。脏腑筋骨居于内,必赖营气以资之,经脉以疏之;皮毛分肉居于外,经之所不通,营之所不及,故赖卫气以 之,孙络以濡之。而后内而精髓,外而发肤,无勿得其养者,皆营卫之化也。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营本属阴,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上者必降,故营气自上而下,亦犹天气降为雨也。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谓之营,行于外者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胃上口,即上脘也。咽为胃系,水谷之道路也。膈上曰胸中,即膻中也。其旁行者走两腋,出天池之次,循手太阴肺经之分而还于手阳明。其上行者至于舌,其下行者交于足阳明以行于中、下二焦,皆上焦之部分也。)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上焦者,肺之所居,宗气之所聚。营气者,随宗气以行于十四经脉之中。故上焦之气常与营气俱行于阳二十五度,阴亦二十五度,言昼夜周行五十度,至次日寅时复会于手太阴肺经,是为一周。然则营气虽出于中焦,而施化则由于上焦也。)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后,下也。受气者,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以注于三焦。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以奉生身,而行于经隧,是为“营气”,故曰“营出中焦”。下焦别回肠,注膀胱,则自膈膜之下至脐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泌,音秘。)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营卫之气,虽厘清浊,然皆水谷之精华,故曰“精气”。血由化而赤,莫测其妙,故曰“神气”。然血化于液,液化于气,是血之于气本为同类,而血之与汗亦非两种。但血主营,为阴为里,汗属卫,为阳为表,一表一里,无可并攻,故夺血者无取其汗,夺汗者无取其血。若表里俱夺,则不脱于阴,必脱于阳,脱则死矣,故曰“人生有两死”;然而人之生也,阴阳之气,皆不可少,未有孤阳能生,亦未有孤阴能生者,故曰“无两生”也。)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回肠,大肠也。济、 同,犹酾滤也。泌,如狭流也。别汁,分别清浊也。别回肠者,谓水谷并居于胃中,传化于小肠,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糟粕由此别行回肠,从后而出,津液由此别渗膀胱,从前而出,膀胱无上口,故云渗入。凡自水分穴而下,皆下焦之部分也。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言上口者,以渗入之处为言,非真谓有口也。如果有口则不言渗入矣。酾,音筛。)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2:49
《诸病源候论》

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4:2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0 14:16 编辑

中医书籍《疡医大全》
荣卫论

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内外卫护,互为滋养,得天地生生之道而无咎矣。然荣卫根于元气,元气固则荣卫于脉之内外,阴阳相济而无间断,自能拘血附位而功成矣。

若气在内而外不及,则血载毒出为外剥,气在外而内不续,则血载毒入为内攻,阳道虚阴往从之,阴道虚阳往从之义也。是以荣卫者,气血之德也。气血者,痘毒之庐也。痘毒者,气血之贼也。荣卫德盛,则力战其贼而庐舍全,荣卫德衰,则贼肆其虐而庐舍剥,血不能载则塌,气不能拘则陷,故痘宜调补气血,血生则内固,气益则外旺,荣血得以随气之情,培根于内,卫气得以顺血之情,保障于外矣。夫人之一身,本乎荣卫。卫者,阳气所以开阖橐龠,运动枢机者也。荣者,阴血所以充溢脏腑,灌溉肢体者也。故气虚则神机息,血虚则化源绝,然二者又不可偏胜也。夫痘疮之毒,本于五脏之液,各随经络部位,直犯荣卫而出,因即气血从之,故观其里来坚浓,窠囊充长者,气之足也;根芽红活,形色润泽者,血之足也。气血既足,则痘易发易靥,不须施治,以蹈实实之戒。如平陷嫩薄者,气之病也,干枯紫黑者,血之病也,此宜责而治之,不可因循以贻后悔。然脾胃者,气血之父也。心肾者,气血之母也。肝肺者,气血之舍也。脾纳水谷,其悍气注于肾而为气,肾舍于肺而为卫,以温肉分,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也。若卫气虚则疮不起发,其毒乘气之虚而入于肺,肺受之而为陷伏,而归于肾矣。抑脾纳水谷,其精气注于心而为血,心舍于肝而为荣,以走九窍,注六经,朝百脉也。若荣血虚则疮不光泽,其毒乘血之虚而入于肝,肝受之则为痒塌,而归于心矣。故凡治此者,气病治气,血病治血,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仍以脾胃为主,而不可犯之。凡寒凉解毒,伤胃泻心之药,不可轻用也。夫血之荣,如水之溶,周流灌溉,造化潜孚,无时止息。气之卫,如域之坚,范围充固,浩然刚大,直养无害。痘之一证,始末俱赖于荣卫,淫毒之攻侮,非血气不足以表暴,形色之呈见,非血气不能以鼎峻,囊廓之布列,非血气不能以充贯,是以气血不可相离,阴阳不可相犯,而有偏胜也。血阴宜下,气阳宜上,理之然也。若痘以阴犯阳,则气失其平,而有焦紫疔 之患;以阳凌阴,则血逐于邪,而致灰煤塌陷之危。偏胜于阳,阳为热,热伤气,气虚则为陷为伏;偏胜于阴,阴为寒,寒则气血凝滞,不能生长矣。故痘之出,最宜气血调和,是以发热之时,色将放标,欲其热缓气平,二便如常,两类不甚赤,六脉不甚洪,见点累累,根肥顶尖,色甚红活者,此气血调和之候也。自一日至二三日,口无秽气,色泽光亮,以手按之,坚累可数,日长一日,身无斑点,根脚不散者,是虽有咳嗽喷嚏,呵欠惊悸之候,亦气血冲和之证也。自四日至六日,势如桃朵着露,绽然可爱,肌不甚肿,饮食如常者,此气血充润之候也。自七日至九、十日,光润如珠,浆充神旺,顶足盘红,身虽热而不烦,口虽渴而不泻者,此气血安详之侯也。自十日至十二日,根据部结痂,蜡色有神,二便调实者,此气血坚凝之候也。自十三至十六日,身朗目开,痂毒尽脱,热亦渐退者,此气血还原之候也。如宜起胀之日,而平陷嫩薄,干枯紫黑,吐泻不时,惊搐烦闷,或 或泡;如将充灌之日,而浆清顶陷,根脚散漫,饮食少进,热极神昏,灰白无脓,或焦枯肉肿;如将收靥之日,而不结痂,泻利频作,声哑阳气促,咳嗽不食者,此皆气血为病,荣卫不周,阴阳失序,致毒内攻而脏腑绝,故气血实关乎痘,岂可忽哉!若以诸疮皆属心火,而以寒凉泻心为事,致血凝毒滞,心为君主,何能运一身之血以成功耶!

上一页:顺险逆三法说
下一页:冯氏诚求心法

搜索
更多..
《疡医大全》
作者:顾世澄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4:23
中医书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荣卫的意义

宇宙间澎力压力混合而成圆运动的大气个体,内含一开一合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疏泄则成风,收敛则成寒。人身阴阳混合而成圆运动的气体,内含一开一合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疏泄则发热,收敛则恶寒。疏泄谓之荣,收敛谓之卫。疏泄者,木火之气;收敛者,金水之气。木火之气,由内向外,有发荣之意,故曰荣;金水之气,由外向内、有卫护之意,故曰卫。荣卫者,脏腑以外,整个躯体圆运动之气之称。整个圆运动分离,则疏泄偏现而荣病,收敛偏现而卫病,分而复合,荣卫交互,圆运动恢复整个,则汗出病愈也。荣卫为风寒所伤,则荣卫分离也。分离小则病轻,分离大则病重。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4:30
中医书籍《灵素节注类编》
营卫经络总论

营卫经络者,合言之,即皮肉筋骨浅深之部位也。分言之,卫为阳,浅在表;营为阴,深在里。直者为经如川,横者为络如渠。经深在营分,络浅在卫分。卫主气,卫护于表;营主血,营运于里。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然气血由阴阳生化,阴阳互根于太极,故气血必交互营运,不能分析。血中无气,则瘀结不行;气中无血,则散漫不聚。血中之气,经气也;气中之血,络血也。故气血营运,而经络通贯,则营卫因之调和。而呈露气血之形象可见者,则名脉,因其浅深而分营卫经络,故名经脉、络脉。然卫行经脉之外,故主气;营行经脉之中,故主血。络脉在卫分,故络血为气中之血也;经脉在营分,故经气为血中之气也。所以必分营卫经络,而各有所主者,要清其气血流行次序,以察受病浅深部位也。若其阴阳各经交接之处,皆由络脉贯通,而气血始得周流一身。所以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者,营血由经流行,无分昼夜,循环于一身表里,故为营行脉中也;卫气漫溢于络脉肌腠间者,故为卫行脉外也。然其昼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周于身;夜行于阴,分二十五度周于身。平旦从阴出阳,随日而升;黄昏从阳入阴,随日而没;至夜半亥子之交,营卫之气血会合,如日月合璧。是故卫同日为阳而主气,营同月为阴而主血。以各有所主,而流行不同,故分营卫;以脉路之横直浅深不同,故分经络。如是周行一身表里,合而不可混,分而不可离,然后方可审知其病之所在而治之也。夫气血由阴阳化生,阴阳互根于太极,为人身之命蒂,而通天地之气,故其升降流行,必应天地气候,丝毫不爽者也。呜呼!非圣人垂慈,指示详悉,后世孰能明之,以救病苦哉。盖六气之邪伤人,各由门径而入,风寒湿三气,由皮腠侵络,由络流经,由经入腑脏也;暑火燥三气,由口鼻吸入躯内膜外,随气血外走营卫,内侵腑脏,是先从中道,分传表里,故诸病现证,各有不同也。又有内邪六气之病,是本脏自伤,非由外感者。如肝伤则风邪内生,而眩晕、惊厥等病现矣;心劳则火邪内生,而烦恼、消渴等病现矣;脾伤则湿邪内生,而肿胀、疲弱等病现矣;肾伤则寒邪内生,而阳痿、四逆等病现矣;肺伤则燥邪内生,而失音、干咳等病现矣。火湿相合,即同暑邪,暑由火湿二气合化故也。为因人生天地之中,禀天地之全气,故外邪内邪,病状相同,而内邪先伤本元为虚,外邪由浅入深为实,故经曰∶精气夺为虚,邪气盛为实,所以治法则迥异。此乃医经之要旨,必先熟究洞明于心,庶免误治之失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4:34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0 14:18 编辑

《普济方·针灸》
书名:普济方·针灸
朝代:明·永乐四年
作者:朱梓
时间:公元1406年

[卷一 针灸门] 流注指微针赋
    (以针医诀式流注指微为韵)
    疾居荣卫。
    荣者血也。卫者气也。由肠胃受谷化血气所为也。上焦出气。以温 分肉而养筋通腠理。中焦出气如沤。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 满。乃注络脉。乃注于经脉。阴阳以张。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 休止。切而调之。调设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总名也。百病之始。皆由风寒暑湿饥饱 劳逸而得之。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所伤各异。虚实不同。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 或着于冲任脉。或着于肠胃之膜原。邪气浸淫。不可胜论。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4:4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0 14:18 编辑

疡医大全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卫者,卫于外。所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于中,气非脉则焉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百节、万毛,昼夜循行,如环无端,以成其度,会于寸口,变见于脉。故气血者,人之神也。脉者,气血之神也。所以治病之始,五决为纪。盖五决者,五脏之色脉也。脉应于内,色应于外,其色之与脉,当相参应,故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也。凡为医先须调明色脉,况为疮科,若于此不精,虽聪慧辩博,亦不足委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4:56
存存斋医话稿

〔十六〕营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营卫非谷不能充.谷非营卫不能化.是营卫者.生身之大关键.不特营卫自病当注意.即脏腑有病.亦当顾及营卫也.内经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生.是故守经隧焉.”夫所谓经隧者.非营卫所行之道路乎.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者.是由内而外行于营卫.血气不和.百病乃生者.是由内而外行之血气.或行之不及.或行之太过.或偏于营.或偏于卫.皆为不和也.行之不及.则内不化而外不充.行之太过.则枝强而干弱.偏于营则阴胜.偏于卫则阳胜.百病乃生.自然之理也.是则营卫岂不为生身之大关键哉.医者治病.遵内经守经隧之训加意于营卫可也.读金匮要略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益见荣卫之足重矣.即如痢疾一证.有寒热表证者.咸知有关于营卫.此外则以病轻在腑.病重在脏.罔不谓内病也.而孰知王肯堂证治准绳论痢之旧积新积.归重于营卫.内经守经隧之一语.此其一端欤.取其明白易晓.特拈出以印证之.其言曰.“积有新旧之分.旧积者.气血食痰所化也.新积者.旧积已去.未几而复生也.然旧积宜下.新积禁下.其故何也.盖肠胃之熟腐水谷.转输糟粕者.皆营卫洒陈于六腑之功.今肠胃有邪.则营卫营运之度.为之阻滞.不能施化.故卫气郁而不舒.营气涩而不行.于是饮食积痰停于胃.糟粕留于肠.与气郁血涩之积.相挟而成滞下矣.必当下之.以通其壅塞.既下之后.升降仍不得行.清浊仍不能分.则卫气复郁.营气复涩.又复成新积.乌可复下之乎.但理其卫气.并和其营血.以调顺阴阳.则升降合节.积亦不滞而自化矣.”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15:15
书名: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唐容川
章节:        下卷 诊脉精要
内容:        近说肺朝百脉为华盖。五脏六腑之气。皆上薰于肺。故即肺寸口之脉。可以诊知各脏。其说亦通。而究不知营卫相会为五脏所终始。故独取寸口越人立法甚精矣。卫气之行。西医不知。营血之行。西医知之。西医云。血出心管。行于周身。转回则为紫色。受炭气故也。回血入心路经肺管。呼出之气吹之紫色。乃散复入于心此即内经营周于身之义矣。无一息不有血出于心之左房。即无一息。不有血回入心之右房。然计所出之血待其回入。亦须一日一夜特营血之行。与卫不同。营血则息息皆有出有入。卫气之行。则须行。度一周。乃复于肺。而与营血相会。此小会也。盖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必昼夜各行二十五度。乃复于肺而与营气大会故营言周于身卫则言复会于手太阴。文义显别。不可混也。营气周行脏腑内外。而皆会于肺故独取寸脉可以诊脏腑内外诸病矣。按灵枢云。人经脉前后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为一度。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度。其经脉长短之数。气行传递之路皆详于内经。脉度营气篇。兹不具论观其脉动。与气行分言则知脉是营血气附脉行昼则行。营外为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营内为行阴二十五度内经云老人夜不寐。营血虚。卫阳不得入于阴也。观此则知营卫相附之理。营周而复始。故无一息不返于肺以入心。卫行必一度。乃返于肺也。其五十度。则阴阳之。数已行尽而返于肺则名。曰大会脏腑之所终始也。以其会于肺。故即肺脉。便可诊脏腑诸病。西医不知营卫相会之处。而但知脉是血管。辨中国诊脉之非只自形其粗浅耳。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0 17:35
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0 17:37
。(营气之行,周流不休,凡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而复为大会。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复始,故曰“如环无端”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0 17:37
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复始,故曰“如环无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0 17:43
营气周流十二经脉,有始,有终,有端,营气周流十二经脉,不是环流,是迭行相贯,终而复始,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0:45
脉诀【南宋】崔嘉彦  著
人身之脉 本乎荣卫 荣者阴血 卫者阳气 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 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 阴阳之义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0:4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0 14:19 编辑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卫者卫于外。所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于中?气非脉则焉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于五臟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百节毫毛。昼夜循行,如环无端,以成其度,会于寸口,变见于脉。故曰:气血者,人之神也;脉者,气血之神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1:03
“营者血也ب卫者气也ب血守于内ب如兵家之要营ب故曰营ب气卫于外ب如兵家之护卫ب 故曰卫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1:04
中医书籍《冯氏锦囊秘录》

辨宗气卫气营气

《灵枢》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经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内外相实,如环之无端,故《经》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真万世医旨之格言也。《灵枢》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盖人身之中,惟气而已。宗气者,丹田先天之大气也,犹天地之有太极也。卫气者,建运周身之阳气也,犹太极之动而生阳也,营气者,根中守固之阴气也,犹太极之静而生阴也。天地间惟气以为升降,而水则从气者也,故天包水,水承地。一元之气升降于太虚之中,水不得而与也,故潮之往来,特随气耳,非潮自能然也。人身亦惟以气为主,而血则犹水,不可以血即为营气也,彼谓血即为营者,非经旨也。《灵枢·营卫生会》篇谓∶营气化血,以奉生身。则营气始能化血焉,何以血为营耶?故气而云宗者,无气之宗也∶气而云卫者,围表而捍外也∶气而云营者,守营而固中也。宗气也,卫气也。营气也,可不细辨欤。

上一页:辨伤寒中寒假热假胀
下一页:别症论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1:09
《素问经注节解-卷二》注云:“夫卫者气也,营者血也。经言寒伤形,而注言卫不利,是伤气矣。经言热伤气,而注言营内消,是伤血矣。明指形气,何得妄以气血颠倒,于理未惬。所谓寒伤形者,如洒淅恶寒,四肢厥冷之类,寒入肌腠,形不能胜故也;所谓热伤气者,中暑多汗,辛热耗散之类,热性酷烈,气为之烁故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1:23
书名:脉诀乳海
朝代:
作者:
时间:

[卷一] 脉赋
    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今之为医者。每断人之死。而亦未尝死。断人之生。而亦未尝生者何也。 特未于其脉细心详究之耳。如果细心详究。则死生之期。尚可断之以年月日时。脉又何尝无灵哉。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为寸关所主。 谓候心脉。当于左寸。候肝脉。当于左关。候肺脉。当于右寸。候脾脉。当于右关也。 肾即两尺分并。 五脏俱一。而肾独有二。为牝藏也。居于下焦。故分候两尺。虽有水火之别。然总之皆肾。虽分而实并也。 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 此承上文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之中。而候心肝脾肺肾之五脏。此人所易晓也。至于七诊九候。欲求其明之者。则亦难 矣。试以三部五脏。七诊九候言之。古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非今之所谓三部五脏。七诊九候也。按内经三部九 候篇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三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 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 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 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又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 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岐伯又曰。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 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经言如此。是于九候之中。而复有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三部。非古之头 手足之三部。乃寸关尺之三部也。今之所谓七诊。非古之所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之七诊也。乃一 定其心。存其神。二忌外意。无思虑。三均呼吸。定其气。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五微重于肌肉之间。取其胃 气。六沉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七察病患脉之息。数往来。是为七诊之法也。今之所谓九候。非古之所谓头候天地人。 手候天地人。足候天地人之九候也。乃寸取浮中沉。关取浮中沉。尺取浮中沉之九候也。要之古人诊脉。不专于手之寸 关尺部。凡头面手足之动脉。悉皆诊之。然不得尊今而废古。亦不得非古而是今。合古今之法而用之。斯过半矣。 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 今之为医者。动言营卫。及问其营卫之所以行。则又茫然。如是而欲识病之表里阴阳。盖亦难矣。夫营者血也。阴 也。卫者气也。阳也。此人所共晓者也。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一日一夜。各五十周于身。世人每昧于卫行脉外之旨。 谓卫气随营气而行于外。不知营自行营之道。卫自行卫之道。卫实不随营气而行也。试先以营气之行言之。内经营气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 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出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 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 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 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至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 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至于卫气之行。 则不然。卫出下焦。亦昼夜五十周于身。但于昼则行阳二十五。于夜则行阴二十五。自日出而阳隆之时。曰加房宿。盖 卯时也漏水下一刻。从足手太阳行起。水下二刻。行足手少阳。水下三刻。行足手阳明。水下四刻。行于阴分。水下五 刻。复行足手太阳。水下六刻。复行足手少阳。水下七刻。复行足手阳明。水下八刻。则又复入阴分。如此周而复始。 至漏水下五十刻。人气行于阳二十五周。日入而阴隆之时。曰加毕宿。盖酉时也。方行入阴分。初从足少阴行起。次手 少阴。次手太阴。次足厥阴。次足太阴。又复行足少阴。又复行手少阴。又复行手太阴。又复行足厥阴。又复行足太阴。 如此周而复始。至漏水下百刻。行阴亦二十五周。并昼行阳二十五周。亦共五十周于身。此卫气之所以行也。至于卫气 之合岁月日时。星宿度分。漏水刻数。细观卫气行篇。伯高之语。自可见矣。奈后世之人。注图立说。每以卫气随营气 而行者。是昧于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旨耳。不知经文所云。卫在脉外者。非随营气而行于外也。乃昼行阳二十五周。 夜行阴二十五周之谓也。或难曰。经文中有营气篇。是营中亦有气矣。而子独谓卫不入经隧之中。岂营中独无 气欤。余曰非也。经云。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夫卫犹风也。营犹水也。营血行于经隧之中。固赖气以行之。亦水由地 中行也。夫江淮河汉之水。固赖风以行。而风岂专随江淮河汉而行哉。且卫气之不随营气而行。马元台已详言之矣。但 于卫气行篇。漏水下四刻八刻。以及二十四刻。入于阴分之句。误释以为入足少阴。俱引邪客篇云。常以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不知经文所谓足少阴分者。特于其地分一过之耳。非实行足少阴经也。若谓实行足少阴经。则昼已随六 腑而行于阳。夜又随五脏而行于阴。是一昼夜间。他藏俱一行。而肾得再行矣。要之昼之所入。时于其阴分过之。夜之 所入。实于其阴经行之。而邪客篇谓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者。正以卫出下焦。下焦乃肾之地分耳。然卫气 行篇所云。水下四刻。水下八刻。水下十二刻。水下十六刻。水下二十刻。水下二十四刻。皆曰人气在阴分。不必专指 肾经言也。惟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始可直指肾经言耳。然是说也。内经诸篇已详言之。而后之学人。终不能了了于心目 者。其故有三焉。一则秦越人着难经。谓营气之行。常与卫相随。大违经旨而立图说。二则卫气行篇中。漏水下百刻。 加于人气之五十周。又人气之五十周。加于日行之四十八舍。又日行之四十八舍。加于二十八宿。又二十八宿加于十二 辰。以多加少。度数龃龉。非司天台难以悉其奇分。三则又以卫气之行不等。夜行于阴也。固在乎阴。而昼行于阳也。 则又过乎阴。有此数端。是以营卫之说。千百年来。终然隐晦。余因三思。惟欲畅明其旨。乃立三说。其一曰营气行图。 专以营气之行。从中焦起自寅时。注于手太阴肺。次第行于脏腑。循环无已。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其次曰冲气行图。 如环相似。自水下一刻。至五十刻。行阳二十五周。自五十一刻至百刻。行阴二十五周。既不妨于夜行。又不妨于昼过。 其三则曰卫气配周天图。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以人气之五十周。配日行之舍。与十二辰二十八宿度数。如是者三庶 乎千载以下。览其图。思其义。传后之学人。不致有望洋之叹耳。但营卫之行。复有说焉。先贤皆以自寅时起于手太阴 肺。遂以卯时注于手阳明大肠。以十二辰次第配十二脏腑。如是周而复始。若然。是一昼夜间止得一周于身。又安所谓 五十周于身也。况各脏腑经络有长短不同。只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穴起。至少商穴。相去不远。足太阳膀胱经。自目 内起以至至阴穴。相去甚遥。若刻定一时行一经。则脉之行也。岂因某经之长短。而故缓急之欤。愚曰。皆不然也。 所谓营卫者。乃无形之阴阳。非有形之。血气也若云有形之血气。只如有人刖一手。或刖一足。血气行至所刖之处。不 能过乎他经。必断绝而死。然亦未尝见其死者。则知非有形之血气明矣。不观内经有卫气行篇。复有营气篇。二者皆用 气字。故知其为无形之阴阳也。夫既为无形之阴阳。则不必复拘脉行之尺寸。与经络之短长。而又何妨以一时配一脏腑 也。但以一时主一脏腑则可。以一时行一经络则不可。 按营出中焦。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次第注于十二经隧之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 后图以圈内为里为脏。圈外为表为腑。于一周之中。三回入里。三回达表。所谓一日一夜。五十营是也。至于卫气亦一 日一夜五十周于身。但不随营气而行。别有行法。亦具其图于后。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1:28
书名:脉诀乳海
朝代:
作者:
时间:

[卷一] 诊脉入式歌
    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者。左手也。此言左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左寸心与小肠。动脉所出。左 关肝与胆。动脉所出。左尺肾与膀胱。动脉所出。歌内不言膀胱者。盖由 字多包括不尽也。 右肺大肠脾胃命。 右者。右手也。此言右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右寸肺与大肠。动脉所出。右 关脾与胃。动脉所出。右尺命门三焦。动脉所出。歌内不言三焦者。亦因 包括不尽也。三十六难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 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含。元气之所系 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此扁鹊之言也。戴起宗既知扁鹊之论。 何必反改肾字为命字也。当与后右手命门歌内参看。 按脉经第七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 谷神。皆现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 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 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 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 (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 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 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 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 府。合于上焦。为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 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帝门。在季胁 下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 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此言男子之脉。两尺常弱。女人反此背看者。谓惟两尺。当常盛也。至于 心肝脾肺肾。亦如男子之分。列部位。初无异也。 按经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男子负阴而抱 阳。女子负阳而抱阴。南方阳也。北方阴也。男子面南而生。则两寸在南 而得其阳。故寸脉洪大。而尺脉微弱也。女子面北而生。则两寸在北。而 得其阴。故寸脉微弱。尺脉洪大也。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 脉诀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正谓此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静。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其说已见上文。 若诊他脉覆手取。 凡诊他人之脉。医人必自覆其手。以食指候病患之寸。中指候病患之 关。无名指候病患之尺。此其常也。故曰。覆手取。戴起宗误以为病患之 手。而改为诊脉皆须仰手看。不通甚焉。 按薛立斋云脉诀之言。谓诊他。则覆手。自诊则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误 盖误认歌意。以医之覆手诊人。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后。有似此者 则去之而不辨。 要自看时仰手认。! 若诊自己之脉。亦必以食指候寸。中指候关。无名指候尺。若亦覆手以 诊。则指法颠倒矣。凡欲诊自己左手之脉。必以右手从左手背后。仰操 向上曲指取之。若诊右手之脉。以左手从右手背后仰操向上曲指取 之。则指法亦如诊他人之脉矣。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 其说已见脉赋。 大肠共肺为传送。 张世贤云。大肠者。肺之府。乃传道之官。传送不洁之物。而变化出焉。其 传道也。必待气往下行。肺主气。故共为传送也。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 之。中见太阴。 按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心与小肠为受盛。 张世贤云。心者。火之属也。火主时令。则万物皆盛小肠者。心之府。乃受 盛之官。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心属火。火能化物。糟粕受已。复化传入 大肠。故云心与小肠为受盛经曰。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 按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脾胃相通五谷消。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盖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洁古曰。脾胃 之气常通和。故曰脾胃相通五谷消也。 膀胱肾合为津庆。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五脏虽各 有其液。而所主者为肾。故曰膀胱肾合为津庆也。戴起宗谓非肾与膀 胱所专主。则谬矣。 三焦无状空为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所谓无状空有名者。此即内经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 是也。又难经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 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 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 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此焦字当读作平声。 无有月旁。故曰无状。空有名也。至于下文肾脏歌内所云。两耳通为窍。 三附在斯之三。准经脉篇为手厥阴之府。配十二经络。乃有形有 名。有经络者。其字读作去声。并有月旁。不可以无状有名之三焦。混作 有状有名有经络之三也。 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胆为清净 之府。肝开窍于目。故能通眼目为清浮也。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医者。五脏安和。则出入息匀。然后能诊他人之脉。不至差忒也。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言医者。以中指对病患之掌后高骨。转而向前。则为关脉矣。 以此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上文既以中指定其关脉。则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不言而喻矣。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中部而名之曰关者。正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而为阴阳之关隘。此又 非所论于寸关尺之三部而言之也。 按脉经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 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如征必恶寒。 而烦扰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 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 此阴阳以察病也。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弦为少阳。主半表半里。然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今弦脉见于阳部。 为少阳有火。而作头痛。此从阳化则热也。阴部见弦。则为少腹有寒痛。 此从阴化则寒也。弦为气血收敛之脉。而见于关前。则为风寒外来。见 于关后。则为阴寒内生。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要知吐兼头痛。足少阳阳明。皆有此证。倘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弦。则 为足少阳胆经之火。上攻于头。故吐而头痛也。若诊得关前之脉。数而 带洪。则为足阳明胃经之火。上攻于头。故亦吐而头痛也。阴脉见微。则 下焦之真火衰。衰则脾失其温养之源。故脾虚而作泻矣。然脐者。脾之 关也。吼有声也。 阳实应知面赤风。 关前。阳部也。面。诸阳之会也。实脉。阳火也。今阳部而见实脉。则热极生 风。故面赤而为风热也。或曰。数为热。实亦为热。同一热。何以证脉之不 同也。答曰。数脉者。火之从下而冲上也。或有虚实之分。实脉者。火之从 内而达外也。但实而无虚。 阴微盗汗劳兼有。 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则阳用事。寐则阴用事。盗汗者。人当寐时。则阳 不用事。阳不用事。而营气外泄。盗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既云阴微即泻。 而此复云阴微盗汗。何一脉而两病也。盖以其人兼有劳证。复得阴部 脉微。则为阴虚盗汗之证矣。 阳实大滑应舌强。 大则为火。实则为火有余。滑则为痰。火有余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煽。 则痰随火上关前阳部也。心居膈上。亦阳位。舌为心之外应。阳部而见 实大且滑之脉。则风火生痰。窒塞心窍。故舌因之而强也。 阴数脾热并口臭。 脾主中州。与胃为表里。虽赖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谷。行其津 液。然亦不可过旺。关后为阴。阴数则相火反乘脾土。脾热则传于胃。胃 为阳明。阳明开窍于口。故浊气上升。而口为之具矣。 阳微浮弱定心寒。 关前为阳。微浮弱为阳气衰。心主火。居于膈上。今阳部而见微浮弱脉。 则为阳气衰微。心火不足。故曰定心寒也。 阴滑食注脾家咎。 食注者。完谷不化也。滑主壅多阴。脉见滑。是脾胃失其运化之机。不能 腐熟水谷。故作食注而下矣。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夫九老。阳之数也。十老。阴之数也。欲辨关前关后阴阳之数。准难经所 云。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考平人气象论中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 五动。闰以大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释云。经脉一周于身。凡 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七十 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 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 凡人身之经脉。周身共计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 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得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 十六丈二尺。始一周于身。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于身。共计一万三千 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足大衍之数也。今脉见迟息。则犹是其脉 之行也。减平人之二。是二百七十息中。脉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较平 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尚余六丈四尺八寸。不能一周于身。而以一昼 夜五十营共计之。则一万三千五百息。而脉仅行四百八十丈。是不能 满足五十营之数矣。故曰迟也。二败者。校之迟脉。则又损一至。又损一 至。则是二百七十息中。脉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准之平人脉。尚余九 丈七尺二寸。不能一周于身。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止得六百零五 丈矣。仅平人之一半。故为败也。三迟为冷。损二至则迟而又迟矣。故曰 冷。危困也。 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六数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一至也。平人脉呼吸定息。共六寸。二百 七十息。共一千三百五十动。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于身。今诊得 脉数。是于平人脉一息五动之中。加一至也。既加一至。则二百七十息 中。加二百七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三丈二尺四寸。若以一昼夜 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一百六十二丈矣。故曰。数 也。七极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二至也。既加二至。则二百七十息中。 加五百四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六丈四尺八寸。若以一昼夜五 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故曰极也。 数则为数。六至七至。岂非热生多乎。八脱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三 至也。既加三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八百一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 行九丈七尺二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又 过行四百八十六丈矣。故曰脱也。九死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加四至 也。既加四至。则二百七十息中。加一千零八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 行十二丈九尺六寸。若以一昼夜五十营共计之。是于八百一十丈外。 又过行六百四十八丈矣。故曰死也。十归墓者。较平人一息五至而倍 加之也。息则犹是。而动数倍加。动数既倍加。则丈尺亦倍加。岂非二百 七十息中。已两周于身。而于一昼夜间。已一百周于身矣。故曰归墓也。 十一者。较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一动也。既加一倍有余。是于二 百七十息中。即行三十五丈六尺四寸。于周身外。又多行三丈二尺四 寸。若以一万三千五百息计之。则一昼夜一百营于身。又加一百六十 二丈矣。十二者。设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又多二动也。既加一倍。又多 二动。是于二百七十息中。已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是一昼夜得一百 营于身。而又过行三百二十四丈矣。此至之极也。此脉至之极。故曰绝 魂也。譬诸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若加一二十里。或可强而行之。若加 之八九十里。乃至一倍之外。则必倒毙而死矣。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 此足上文从迟而益减为损之极也。若曰三迟二败。上文已详言矣。若 损之又损。至两息一至。则平人两息。而病患脉始一至也。是一昼夜间。 脉止行得六千七百五十动。以五十营计之。止一周身而尚不足。则死 也宜矣。譬之一骑。日行百里以为常。今筋力渐衰。日行六七十里。或可 望其复壮。及日行一二十里。而尚不能。其惫也甚矣。安得望其复生哉。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此总结上文迟数损至之脉。谓迟则为冷。数则为热。其人之呼吸。脉之 尺寸。经之度数。具载于秦越人之难经中也。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 肝主风热。则火盛金衰。不能制木。则木自旺而生风。肺主气冷。则水盛 火衰。不暇制金。则金自旺而生气也。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 春弦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 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 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 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 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夏洪 者。即玉机真藏论。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 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 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 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毛者。即玉机真藏论。岐 伯曰。秋毛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 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 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石者。即玉机 真藏论。岐伯曰。冬石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 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 谓太过。病在外。其来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 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阿阿缓弱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按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 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如何得 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者。此谓不及 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 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 重强。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应变通元记。 张世贤曰。在意。专心不他杂也。他事不杂于胸中。精察脉理之微细。则 灵机自然晓悟。元微之理贯通而不忘也。灵机。脉理也。脉理活动而不 执滞。故曰灵机。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脉。皆轻手取之而即得者。浮以候表。故曰七表。 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脉。轻取之不得。重手方得。沉以候里。故曰八里。 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之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 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周流不息。五十周而复大会。阴阳相 贯。如环之无端。故血为荣气为卫。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气与血也。气 为阳。阳为卫。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经曰。人一呼脉行 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 百息。脉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营卫外行阳二十五度。内行阴亦 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1:32

濒湖脉学 校正版

■■ 四言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1:44
中医书籍《脉诀乳海》


素问九卷.为医经之祖.西晋乱后.失其第七一卷.故梁七录所载全元起诠注.皆只八卷.唐王冰谓于郭子斋堂.得受先师张公秘本.林亿等讥其以阴阳大论之文纂入.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何以言之.夫六淫之邪.以风寒热为三大纲领.考素问风论热论.病情委曲详尽.何以独阙寒论.而热论首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既云类伤寒.则有正伤寒专论可知.惜乎亡于兵火.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当时尚未亡失.是伤寒专论.散见于六经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编其残帙.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伟矣.又集先贤诊法.着成脉经.更以师承心验者.别撰脉诀.经高阳生编为歌括.以便记诵.辞俚旨深.朱子跋郭长阳伤寒补亡论.深许其高骨取关之义.何戴起宗李濒湖辈.不求其旨.但鄙其文.多见其不自量也.余夙好方术.服膺此书.思欲诠释以畅其义.庚寅之春.于广陵肆中.得脉诀乳海六册.虫啮尘湮.几难卒读.携归案头.如理乱丝.始能成诵.其作者为王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时人.亦医林中之矫矫者.以河洛之精义.发叔和之奥旨.而于营卫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论理精详.引证博雅.金元后仅见才也.惟画图立说.似近胶刻.脏腑拘例.未免沿习.言其所当然.未言其所以然也.请试明之.易本乎天地.人与天地参.其阴阳之理一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经脉.婺源江氏河洛精蕴.论之綦详.脏腑定位.西士解剖诸书.言之甚悉.而气化之理阙马.夫归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消息.礼记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所谓坤干者.商易归藏也.故系辞曰.变通配四时.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又曰.往来不穷.谓之通.又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皆此义也.汉儒每常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盖干之六阳.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阳始生.为地雷复卦.即干初九爻.十二月建丑.二阳生.为地泽临.即干九二.正月寅.三阳生.为地天泰.即干九三.二月卯.四阳生.为雷天大壮.即干九四.三月辰.五阳生.为泽天 .即干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阳充足.而为干为天.即干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阴生.为天风 卦.即坤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阴生.为天山遁.即坤六二.七月建申.三阴生.为天地否.即坤六三.八月酉.四阴生.为风地观.即坤六四.九月戌.五阴生.为山地剥.即坤六五.至十月建亥.六阴纯静.而为坤为地.即坤上六.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为万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纯阴.必待干与之交.而得其阳.然后始能生万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为首.因坤临十月亥.坤为纯阴之卦.阴极则阳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阳升于地上.为地雷复也.不知造化端倪.实不在子而在午.盖天地交而后万物生.是干坤交 之初.即为万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阳体充足.而后能交干之六阳.乃充足于四月之巳次为午.故干至五月建午.始与坤交是则干足于巳而动于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干居正南.干之外体.属火.干中含蓄阴精属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长生在巳.所谓长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干之初动于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时.干上九一.阳已升至天顶极高.不得不转而向下向下即感动坤阴之气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为第一交.六月未为二交.七月申为三交.所谓坤三索于干也.乾坤交而谓之索者.以坤本纯阴.必索于干而后有阳.始能生化也.干阳入坤而化为气.气升为云为雨.盖十二辟卦.干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干与坤交.则火入水中.而化为气.以水为质火为性试以一碗.人张口气呵之则生水故知气之形属水.而其所以能升腾行动者.则火也爻辞曰.见群龙无首吉.言气升能为云雨.故喻为龙.而干与坤三交.则干上四五之三爻.尽入于坤.而干上爻巳火之首.早入亥水之中.为育生胚胎之兆.故龙之无首吉也此天地阴阳化育之义推之与人亦然饮入于胃.由胃小肠相接处幽门.幽门之上有一窍.水饮从此窍散布下焦脂膜之中.由脂膜而渗入膀胱.膀胱无上口.故曰渗入也.气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环.吸入天之阳.呼出地之阴.吸入之气.由鼻入肺.历心引心火.从总脉管.循督脉入肾.又从肾系以达下焦胞室.挟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阳气.令人身心火.蒸动膀胱之水.化而为气.循冲任而上.化津化汗.过膈入肺.还至于口.由呼而出.斯即乾坤相交.三索之义也.明乎此.不独察水火之征兆.阴阳之盛衰.即四时伏气之病机.莫不由此悟入.若夫营卫之理.请再明之.卫者气也.卫护于外者也.营者血也.营运于中者也.但血中有气.气中有血.不可须臾相离.而其本则一.其道有三.如动一也.静一也.所以能使其动静者.又一也.太极无形.而寓三才之理.凡物皆然.不独指动静而言也.谷入于胃.其糟粕由广肠而出魄门.其精液有微丝管.吸至颈会管.过肺入心.化而为赤.此即清者为营也.其血赤由总脉管.循督脉下达.胞室.内而脏腑.外而经脉.一日夜五十周.尽八百十丈之脉道.以应呼吸漏下者.此其一也.人之饮食五味杂投.奚能无毒.胃中悍毒之气.合下焦水火蒸腾之气.由上焦气街散入微丝血管.微丝血管者.即经所谓孙络.此浊者为卫也.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卫气出于下焦者.言其生气之原.五味篇谓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者.言其出入之道也.奉心化赤.之血气.由络脉管之尾.递入孙络.与阳明悍毒之气并.布散通体皮腠之间.充肤热肉.澹渗毫毛者.此其二也.清浊混淆.赤血渐变渐紫.西士见其色紫.知其有毒.名之曰炭气.然不知其毒所从来也.孙络散布遍体.渐并渐粗.而接入回血管之尾.回血管者.即经所谓络脉也.血入回血管.内而脏腑.外而经脉.并脉管交相逆顺而行.外行于经脉者.有阴阳之别.一支沉于分肉之间.一支浮于肌腠之上.即阳络行于皮表.阴络行于皮里.而皆与脉管偕行.亦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义.此其三也.回血管内外行遍.入总回管至心.递入于肺.呼出悍气.吸入生气.紫者复化为赤.经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者.此之谓也.诊脉察病.当考诸运血脉管之营卫.外邪袭入.当考诸微丝血管.缠布周身之营卫.夫太阳主表.太阴亦主表者.盖肺为天.天包地之外.而处于上.膀胱为水.水环地之极.而处于下.膀胱主水.水阴也.肺主气.气阳也.故寒伤营.当责诸太阳.热伤卫.当责诸太阴.识此寒热之治.知所适从矣.若口鼻吸受之伏气.当考诸回血管.阳络浮于脉外者.可刺之以泄其气.阴络沉于脉内者.宜急攻之以杀其毒.观近世沙毒必刺委中诸穴.其血色微紫病轻.深紫或黑病重.故当急刺以出其血.否则毒由总回管入心.不可施救.此其证也.虽然.其道有三.而气血则一.斯乃阴阳至理.三才指归.乾坤三索.化生万类.不外乎此.然卫气篇曰.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足征阴阳之变.虽圣贤亦莫测其机.即其不变者观之.又岂可缘木以求鱼.故谓画图拘例者泥矣.如浮为表脉.而里虚者无不兼浮.沉为里脉.而表寒重者.阳气不能外达.每多沉紧.迟为阴寒.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脉反呈迟.数为阳热.若脉来浮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阴盛于下.逼阳于上.虚阳浮露之戴阳证也.脉数盛大.按之涩.而外有热证者.此名中寒.乃寒凝血脉.外证热而脉即数也.是表可主里.里可主表.寒可察热.热可察寒.阴阳变化之机.活法存乎一心.似可不拘拘于成见矣.然不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若舍绳墨.又从何处化裁运用乎.则脉诀一书.尤当深思而索玩者也.故乐为之序.

光绪辛卯初秋.石林旧隐.叶霖子雨氏.书于研医读易之斋.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2:0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0 14:12 编辑

少林七十二艺概论
  
  
  
     72艺与气血
    72艺阴阳软硬功夫,以气血为主,盖气为卫,血为营,卫为轻,营为重。人之一身皆有营卫,故曰营非卫不运,卫非营不和。然气为君,血为臣,血有不足,可以暂生,而气不生,立即死矣。人身所恃以生者此气也,今论其概:气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出入升降,全体周章,须臾不息,昼夜恒常,所以鼓血进行者,惟此气也,血者水谷之精也,化自脾胃,总统于心,受令于肝,施泄于肾,宣布于肺,循脉环行,网分赤白,灌溉周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足得之而行,所以藉气之发,从而实行滋养者,惟此血也。总之,血也,气也,能辅而行,不可或伤者,是以营卫运和,腑脏得所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饮食,滋阳生阴,六经恃此长养,百脉由此充盈,即真人之修养,靡不由此也。假使七情交致,五志妄兴,气弱血亏,失常乖戾,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卫输而不和,里失营运而不顺,则血液妄行,诸病丛生,即死亡之凶兆也。血盛则容壮,气弱则形衰,气血既难合而易亏,可不谨养乎。其养之道,即为习拳与练功,盖练功者练气也、运血也,使血液运于周身筋肉间,渐渐充实而坚强,可以卫瘴厉、御寒暑、凌波浪、撄患艰劳苦于不顾,使气随意而注,从腋肋渐达欲用之部位,同时延长其呼吸量,于是食量增加,身体顽强,智力德育与日俱进。盖练功者,体力强而意志坚。体力强而意志坚,则天下事无不足为也。简而言之,人之强弱,即气血之强弱;人这生死,即气血之生死;人这锻炼,即气血之锻炼,其关系岂浅鲜哉。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2:03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 血非气不运”(《医学真传· 气血》)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2:07
中医书籍《医述》
血证

经义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诸血者皆属于心。

○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素问》)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

哲言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金匮》)

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道经》)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然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厘清浊;得脾气之鼓运,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下归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复归于肝而为血;血不泻,统归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以奉生身,莫贵乎此。(张路玉)

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生化于心,总统于脾,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靡不由此。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则涩;生旺则诸经恃其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阴气一伤,诸变立至,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中,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移热膀胱,则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色多紫黑;热胜于阴,发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瘾疹;凝涩于皮肤,则为冷痹;蓄之在上,则喜忘;蓄之在下,则如狂;跌仆损伤,则瘀恶内聚。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此特举其所显之证而言也。(《玉机微义》)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2:4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0 14:44 编辑

总结了一圈,发现“气为卫,血为营”居然是以前中医的共识,从内经到难经、伤寒、诸病源候论再到明清民国的医家,大都是这个看法。奈何现在的基础理论会把这一重要的联系给掩饰掉了呢??!!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0 22:41
现在的气血论述基本上看不到营卫的影子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 06:58
      在各种辨证论治中,相关气、血的证与很多,关于营卫的证比较少,只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分证、营分证,而且这两个证与“卫者气也.卫护于外者也.营者血也.营运于中者也,”相距甚远。用进废退,渐出视野。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07:09
发现“气为卫,血为营”居然是以前中医的共识,从内经到难经、伤寒、诸病源候论再到明清民国的医家,大都是这个看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07:13
卫为气,营为气,是经脉的营卫的共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07:1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1 07:17 编辑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少阴心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心,阴气较少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07:15
。经脉分布于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中及手小指桡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07:1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1 07:24 编辑

手少阴心经脉中的气为营气,分布于手少阴心经脉,经穴外的气为卫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07:17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上接足太阴脾经于心中,下接手太阳小肠经于小指。经脉分布于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中及手小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极泉,末穴是少冲,左右各9穴。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1 13:33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1 06:23 编辑

陆渊雷 民国

补证 营卫

营卫亦中国之特殊学说。营属血,卫属气,尽人皆知。通常发热之病,率以为病在营卫,故桂枝汤为大论第一方,以治发热恶寒自汗,而说者以为调和营卫之药。若问营卫究是人身中何物,殊难指实。所以然者,古人但就疾病之外证,与生理之显露状态,加以推想而为之说,非由实验故也。此种推想,即恽铁樵先生所谓“形能”。恽先生常推形能为医学上最高之悟境,不知推想多于实验,其失往往过于玄虚也。今以科学的生理病理知识,读古人书,平心探索营卫之真相,则营当是血浆,卫则恽先生说为体温近是。古书言卫者,其条件多与体温不恰合。然除体温以外,实无他事物可以当卫而较胜体温者。今估以为体温,学者须知古人臆想之产品,本不能悉合科学实验。吾与此为之解释者,欲学者得工具以读古书,得续有所发明,非欲于医学中就旧名词下新定义,为一家之言之创造学说也。故营卫一类名词,他日中医真正科学化时,必须废除。


营者,环绕之义,即血液循环于全身也。字又做“荣”,谓血液所以运输荣养分也。古书言血又言营,则营虽血中之一种物质,不当即是血。血由红血球、白血球、血浆纤维素等合成,此数者虽皆循环全身,然有荣养之效者,厥惟血浆。吾故以血浆当也。古书言卫者,较难捉摸,惟《素问 调经论》言“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灵枢 本藏》言“卫气所以温分肉”,此二条,释为体温则较允惬。此恽先生所以体温当卫欤?引《内经》之文以疏释如下:《素问 痹论》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1 18:03
医医琐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 18:0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 12:33 编辑

            【古书言血又言营,则营虽血中之一种物质,不当即是血。血由红血球、白血球、血浆纤维素等合成,此数者虽皆循环全身,然有荣养之效者,厥惟血浆。吾故以血浆当也。】比较接近。
       卫,防卫功能,主要是指皮肤、粘膜的防御功能(即中医的表),所以卫分证是指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
       我们只能够说比较接近,大致如此,临床上不出错就行了。不能太精确了,这就是不可通约性。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1 18:20
素轩医语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1 18:48
原来说经络是神经是这样来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 20:39
   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早期中西医汇通派是怎么样用西医解释中医的,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按照这个方法解读、破解中医,概念直接对接,凭想象、猜测意会中医。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1 22:1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1 14:25 编辑

中风论 清·嘉庆 熊笏 公元1644-1911年

  《中风论》 内科理论著作。 ①清·熊芴撰于1821年。一卷。本书将中风病的病理、诊法及治疗等有关问题分为18论进行讨论,反映了上自《内》《难》,下迄清代的重要学术论点。并附医案数则。现有《三三医书》本。 ②吴锡璜撰。一册。阐述了吴氏对中风病病因和症候的认识,并介绍了各种病型的治疗。现有1922年上海文瑞楼本。

论经络浅深

  (此卫气所行也。卫行脉外)人身头与手足是一壳子,五脏六腑皆在壳子之内者也,十二经络皆在壳子之外者也。然此壳子又有浅深不同,今分列于后。

  第一层为太阳所行之地,手太阳二,足太阳二,阳跷二,督脉一,凡七脉为卫气极盛之地。

  第二层为阳明所行之地,手阳明二,足阳明二,凡四脉为卫气总汇之地。

  第三层为少阳所行之地,手少阳二,足少阳二,凡四脉为卫气初出之地。

  以上三层皆名为表,少阳近里,为半表半里之界。

  第四层为太阴所行之地,手太阴二,足太阴二,凡四脉为卫气初退之地。

  第五层,为少阴所行之地,手少阴二,足少阴二,凡四脉为卫气退藏之地(任脉亦在此层,当云五脉)。

  第六层为厥阴所行之地,手厥阴二,足厥阴二,凡四脉为阴尽阳生之地(过此则入脏矣)。

  以上三层皆名为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22:4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1 22:48 编辑

第一层为太阳所行之地,手太阳二,足太阳二,阳跷二,督脉一,凡七脉为营气卫气极盛之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22:4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1 22:48 编辑

手太阴二,足太阴二,凡四脉为营气卫气初退之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22:4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1 22:48 编辑

手少阴二,足少阴二,凡四脉为营气卫气退藏之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 22:4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1 22:48 编辑

手少阴二,足少阴二,凡四脉为营气卫气退退之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 03:50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1 22:44
第一层为太阳所行之地,手太阳二,足太阳二,阳跷二,督脉一,凡七脉为营气卫气极盛之地。


第一层为太阳所行之地足太阳一,足少阳一,足阳明一,督脉一,为营气卫气极盛之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 03:53
手太阴一,手少阴一,手厥阴为营气卫气极盛之地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19-1-12 06:19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11 10:48
原来说经络是神经是这样来的

神经是怎么传导的?他也没有解释,说明他的西医知识也糊涂,说:然却有异焉,就是自己糊涂,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1-12 08:45
王先生您好!感觉您的路子和王锡民教授的路子很接近呢。关键是概念,不仅是营卫的概念,和营卫相关的概念都要弄清楚。古人有古人的局限,今人有今人的眼光。祝您成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2 10:59
        我们在把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运用现代汉语表述的时候,一定力求准确。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是完全可能的。我说可能,就说是不能够完全、完美的全等,只能是相似、大致相同,比较多的重叠,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就可以了。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往往是概念直接对接,中医的肝一定与西医的肝脏进行比较;卫行脉外一定与西医的血管比对;中医的营一定与西医的血液相提并论;中医的经络一定与西医的神经拉扯……。往往是解释了一部分现象,就认为相等、通约了!而不知道概念在理论体系中与其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用西医的神经系统可以解释经络中的许多现象,就认为神经与经络等同,但是,神经系统解释不了中药归经、六经传变……,而且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经络现象。也就是说神经替代经络,在中医里理论中行不通。所以这种研究方法只能是结而不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 11:11
感觉您的路子和王锡民教授的路子很接近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2 11:12
    先天之精是受精卵,正确不正确?检验的方法就是把受精卵放到中医理论中,看看受精卵能不能代替先天之精;或者把先天之精代替受精卵,在西医理论中能不能行得通?即先天之精与精的关系、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与肾精亏虚的关系,能不能用受精卵替换?在西医理论中受精卵与精子、卵子的关系、与胚泡、胚胎、基因、胎盘……的关系,受精卵能不能被先天之精替换?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等能不能对于受精卵起作用?有没有科学实验证明或者临床实践证明等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2 11:16
   我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理论构架。由一个概念联系到另外一个概念,称之为:概念流易。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1-12 11:1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12 03:12
先天之精是受精卵,正确不正确?检验的方法就是把受精卵放到中医理论中,看看受精卵能不能代替先天之精 ...

比较一下未受精卵,与受精卵二者不同的结构和变化,就是明白一个不含有先天之精,一个含有先天之精。未受精卵不可能生长发育成新的个体,而受精卵可以生长发育。也就是说没有先天之精,就没有新的生命产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1-12 11:3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1-12 03:18
比较一下未受精卵,与受精卵二者不同的结构和变化,就是明白一个不含有先天之精,一个含有先天之精。未受 ...

中西医融合观
说一个抬杠的话,先生不要介意。克隆羊就是一个未受精的卵。
---------------------------------------------------------------------------------------
这不是抬杠。谢谢先生质疑。
克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一个个体细胞可以克隆出一个新的生命个体,这已成为事实。这个细胞确实不是受精卵,但是它可定含有这个个体的先天之精。否则,就不能完成克隆!先生以为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2 15:1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1-12 03:30
中西医融合观
说一个抬杠的话,先生不要介意。克隆羊就是一个未受精的卵。
------------------------- ...

      这个细胞确实不是受精卵,但是它可定含有这个个体的先天之精。否则,就不能完成克隆!先生以为呢?
      =====================================
      把体细胞的细胞核放到去掉细胞核的卵子里,再把这个卵子放到子宫里,发育成个体。可见体细胞核就是先生所说的先天之精。不知道对不对?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1-12 16:4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12 07:17
这个细胞确实不是受精卵,但是它可定含有这个个体的先天之精。否则,就不能完成克隆!先生以为呢? ...

谢谢回复。
您的推理和设想都很有道理,如有人能实验一下就好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2 18:1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10 22:58
在各种辨证论治中,相关气、血的证与很多,关于营卫的证比较少,只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分证、营分证 ...

辨证论治是建国后的提法,是建国后总结提出来的,真正的营卫学说边缘化,是在建国之后,中医理论重新整理以后。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2 18:3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2 11:38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9-1-12 00:45
王先生您好!感觉您的路子和王锡民教授的路子很接近呢。关键是概念,不仅是营卫的概念,和营卫相关的概念都 ...

谢谢支持。接近,不过我的路子和王锡民教授的不一样。我主张的是营卫。

关键是概念,还有和营卫相关的概念,古人有古人的局限,今人有今人的眼光。不应该只是附会某一点,而是应该和中医理论里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与合理的解释才可能是成功的,中医理论里可能只有营卫能担当这一点。

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这个想法,找出不足。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1-12 19:32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9-1-12 19:59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12 18:38
谢谢支持。接近,不过我的路子和王锡民教授的不一样。我主张的是营卫。

关键是概念,还有和营卫相关的 ...

我说您的路子和王锡民教授的路子接近,指的是您和王锡民教授对于中医概念的处理,即王锡民教授所谓的梳理。我说的古人的局限和今人的眼光,指的是古人和今人对于概念的处理,古人和今人是不一样的。今人要突破古人的局限,要胜过古人。营卫不是孤立的概念,营卫与气血、经络、藏府、阴阳、五行等概念、原理、理论相关联,所谓系统,所谓整体,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至于突破点,哪个都可以是突破点,突破了就是突破点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2 19:3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2 11:40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9-1-12 11:32
我说您的路子和王锡民教授的路子接近,指的是您和王锡民教授对于中医概念的处理,即王锡民教授所谓的梳理 ...

恕我迟钝,前面说的都能理解。

为何营卫不是?能说明理由么?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2 19:43
营卫——今人要突破古人的局限

可是这却要有一个回归的过程,因为现代的中医由于对营卫理解不充分,把营卫忽视了。现代的中医理论已经不能代表《内经》理论的原貌,必须先回归,然后才能谈发展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1-12 19:47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12 19:38
恕我迟钝,前面说的都能理解。

为何营卫不是?能说明理由么?

呵呵,手抖了一下,帖子没写完呢就发出去了。已经编辑重发。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1-12 19:48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12 19:43
营卫——今人要突破古人的局限

可是这却要有一个回归的过程,因为现代的中医由于对营卫理解不充分,把营 ...

您说的完全正确,我很赞同。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2 20:06
营卫——古人和今人对于概念的处理,古人和今人是不一样的

以卫来说吧:古人的处理:通过类比得出概念,通过对临床疾病现象的反推把握防卫系统变化的特性,通过阴阳五行术数协助建构理论,再反过来指导临床。《内经》之后,历代医家以注疏为务,大多以重复和总结《内经》的话语为宗,卫气学说实际上长期没有进展,甚至有所异化,《内经》成了中国医学理论的最高峰。

防卫系统是西医认识最晚的一个领域,在中西医交流之初,西医所长在于解剖和微生物学、以及巴甫洛夫的神经学说,但是防卫系统是被西医一直忽视的,长期存在错误的认识,这导致当时中医卫气在西医那里没有合适的对应物,中医卫气也就成了近代史中医被误解最深的概念之一,乃至于被中医自己抛弃了。

建国后卫气被边缘化,中医陷入百年困惑,中医发展滞后的关键是长期基础概念认识混乱。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1-12 20:37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12 20:06
营卫——古人和今人对于概念的处理,古人和今人是不一样的

以卫来说吧:古人的处理:通过类比得出概念, ...

同意,尤其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2 20:48
我认为中医(《内经》)是把营卫作为一对核心概念,以之为基础建构理论,而不是阴阳。经络是营卫流行的通路,五脏是影响营卫功能发挥的各个器官子系统,因为营卫的相互作用受各个脏腑的功能影响,反过来营卫的功能状态又影响各个脏腑;阴阳是用以古人用以整理营卫的一个说理工具;气血在《内经》中就是营卫,其实后代的医家也是这样认识的,只是现代的中医理论里才改了。

古人的认识受时代的局限,营卫流行的具体途径和过程在古人的条件下是没有可能研究清楚的,所以有很多臆想的成分,他不得不借助当时流行的术数来帮忙说明问题,建构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至少在《内经》理论建构的当时,它的理论是自恰的,也符合当时观测到的事实。

至于以后观察到了更多的事实,那是以后的事,理论应该随着事实的积累不断发展。不过中医没有循着《内经》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前一千年《内经》辗转存亡,差点散失掉了,《素问》到了唐朝已经散乱,缺第七一卷,《灵枢》更是到了宋朝才重新找回来,所以前一千年关键字是保存,把《内经》流传下来。后一千年中国又崇古遵经,理论上发展很少。我看到的历代中医书是在不断摘抄和重复《内经》的话,没有几个是真正搞研究的。

我们现在根据西医的知识已经知道防卫系统并不是只存在于血管以外,这本身就是对“卫行脉外”的一个突破。可笑中医还死守“卫行脉外”,不知改进。不过人体的防卫系统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西医的知识也没有这一块,我们看到的只是些散在的碎片,这是中医应该进一步弄明白的内容。

不过西医对于防卫系统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而中医卫气主要来源于临床表现的反推,西医是还原,中医是系统,两者的认识观、疾病观、乃至衍生的整个理论结构都是不同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1-12 20:57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12 20:48
我认为中医(《内经》)是把营卫作为一对核心概念,以之为基础建构理论,而不是阴阳。经络是营卫流行的通路 ...

很好,希望看到您研究的结果。其实真正研究进去了,理论研究也是很有意思的。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2 22:5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2 15:04 编辑

祝味菊 伤寒质难 病理发挥

因为当时西医还没有防卫系统的正确认识,所以近代中医对营卫的解读呈现出一派乱象。虽然祝氏明确知道营卫是人身正气、人体抵抗力,可是却在中西医对比中把人体的抵抗力归结到生温、放温之神经机能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3 06:34
      运用西医直接解释中医概念,往往行不通。【人体体温调节全在于营卫调和】这是作者的个人臆测,没有任何根据,没有参照物能够说明白。反问一句营卫怎么样调节体温的?在西医理论中体温调节有神经机制、体温调节中枢、汗腺分泌汗液蒸发、内分泌机制……。这些机制营卫怎么解释??也就是说营卫这个概念在西医体温调节理论体系中不能流易,即营卫与神经、内分泌、汗腺、蒸发散温……这些概念之间不发生关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10:12
营卫是人身正气、人体抵抗力?,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10:15
人体体温调节全在于营卫调和,反问一句营卫怎么样调节体温的?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3 10: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12 22:34
运用西医直接解释中医概念,往往行不通。【人体体温调节全在于营卫调和】这是作者的个人臆测,没有任 ...

李教授误会了。这只是呈现民国时期中医对营卫的形形色色的认识,并非代表他的观点就是对的。营是升温,卫是放温并没有中医理论依据,西医也没有升温系统,放温系统之说,当时西医对体温调节认识有局限性,并没有认识到人体温的变化和防卫系统有关系。所以中医概念在向“科学”的西医理论靠的时候,发生了很多似是而非丶牵强附会的笑话。不过,这却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境使然,当时的中西医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10:17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3 10:15
人体体温调节全在于营卫调和,反问一句营卫怎么样调节体温的?

营卫调和不是营卫调节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10:19
即营卫与神经、内分泌、汗腺、蒸发散温……这些概念之间不发生关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10:21
营卫与神经、内分泌、汗腺、蒸发散温……之间有关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3 10:24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3 10:19
即营卫与神经、内分泌、汗腺、蒸发散温……这些概念之间不发生关系??


营卫与神经、内分泌、汗腺、蒸发散温有生理的关系非生理的关系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13 10:28
中医对营卫的认识恰似于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就说是长管子,摸到腿的就说是柱子,摸到耳朵的说是扇子,摸到尾巴的说象绳子,很难摸到全体,归根结底,西医没有类似的理论,中医自己又缺乏本身应有的理论自信和清醒认知,直把西医没有证实的,皆目为虚妄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