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八纲辨证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8 07:33
标题: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主要辨的是病机(证候),而不是具体的证(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病机,是纲,而不是证。表纲、里纲、寒纲、热纲、虚纲、实纲、阴纲、阳纲,习惯称谓:阳证、阴证、里证、表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因为八纲辨证过于笼统,每一纲的范围太大,都不可能有相应的方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8 07:37
       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近人祝味菊(1884一1951),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正式提出了“八纲”之概念。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纲,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
      八纲辨证,把所有证候,千千万万的具体证,归为八个纲,显然是八大类,八纲之间相互排列组合,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相结合,变化无穷,可以涵盖中医理论中的所有疾病病症。例如:肾阴阳两虚,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等等。
      八钢,不是八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纲,而不是证,即阴纲、阳纲、表纲、里纲、寒纲、热纲、虚纲、实纲,习惯上称证。
      表纲:表寒、表热,表虚、表实。里纲:里寒、里热,里虚、里实。
      寒纲: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热纲:实热、虚热,表热、里热。
      虚纲:表虚、里虚,虚寒、虚热。实纲:实热、实寒,表实、里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8 07:38
       八纲辨证,形成的最晚,他是在其他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寻求共同点而来的。例如:虚证的主症,包含着血虚,阳虚、阴虚、气虚、肾虚,脾虚、肺气虚、心气虚……的共同点。八纲,是病机,只有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结合起来,才有实际的临床意义。例如:肾阳虚,脾气虚,热实结胸,太阳表实……。而且,这些证的命名、规范、对应方剂……都是解放后进行规范、完善的,是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起来的。
        八纲辨证,辨的是病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纲,是病机,习惯上称为“证”,而不是具体的证。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原则,证(具体的证),一定要落实到方剂上。阴证,阳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 ,这是习惯上的称谓,八纲辨证中的每一个“纲”都是一种病机,内涵浅而外延广,包含了许许多多具体的证,因此,不可能有一个方剂能够与“纲”相对应。
       八纲辨证,不是一个完整的、严格的自然科学分类系统,是一种思路,一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是以其他的具体的辨证论治表现出来的的。他与林奈分类法,生物分类法,图书馆分类法不完全一样,纲与纲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与脏腑学说相结合,形成不同的具体的证,例如:热实结胸证,阳明腑实证,脾肾阳虚证,肺阴虚证,心血虚证……。纲与纲之间是并列关系,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四个相互独立的矛盾对立面,他们之间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没有直接的相互联系。
     中西医融合,是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为基础的融合。也就是说把以上具体辨证论治中的每一个证,都要在西医理论中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对于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只做一个病理机制的概括说明。例如:虚证,在中西医对照的过程中,在西医的理论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病理状态,而且阴虚,阳虚都很难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因为虚证的范围太大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8 07:39
      请大家多多批评,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8 09:07
八纲辨证,不是一个完整的、严格的自然科学分类系统,是一种思路,一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是以其他的具体的辨证论治表现出来的的。

一一由博返约,执简驭繁,纲举目张。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8 09:11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不是具体的证候体系。具体的证候体系,还是要落实到三焦、卫气营血、脏腑、气血津液辨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8 13:33
具体的证候体系,还是要落实到脏腑气血辨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8 21:16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相对而言。把所有的疾病中的病症相对的分为阴阳两大类,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或者阴阳同时具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例如:“相兼”即指两个纲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如外感热病初期,见有表证,还须进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热,故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久病多虚证,当进一步辨其属虚寒证或虚热证。“夹杂”即指患者同时出现性质互相对立的两纲症状,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夹杂(习惯上叫表里同病)病。“转化”即指某一纲的症状向其对立的一方转化。表里之间、寒热之间、虚实之间、阴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寒证,若因病情发展或治疗不当,则病邪可由表入里,病变性质可由寒转热,最后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脏腑辨证);实证可因误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亦伤,逐渐转化为虚证(八纲辨证),虚证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痰饮或水湿、气滞或血瘀等实邪,而出现种种实证(气血津液辩证)。而且,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8 21:17
        1  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络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   表证与里证
表证   狭义实际上是指《伤寒论》中的风寒表证;广义包括温病诸卫分证。表证、里证,只在《伤寒论》中明确的表现出来。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表证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轻易治。
太阳表证,又称为表寒证,可以分为太阳表实证与太阳表虚证;卫分证又称为表热证。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已经论述了:
太阳表证-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证态
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温病卫分证-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所以,中医的表证包括冬季的风寒表证以及温病诸卫分证,实际上就是西医的感冒以及各种传染病的前驱期;或者广义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粘膜层”,仅仅是粘膜层被感染,表现出来的临床表现仅仅是各系统粘膜的刺激症状诸如:咳嗽、胃部不适、食欲减退、尿道刺激症状,甚至于皮肤紧缩感等等。
西医认为,感冒是万病之源,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看做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前驱期,特别是肺部感染的前驱期;感冒又是各种基础病的复发、加重的重要因素。这与表、卫证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即前驱期是一致的。(参考《中西医融合观》)

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外感病中的  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外感病、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半表半里证(实际上属于里证),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中医的里证包括:六经辨证中的少阳病、阳明病、三阴经病、温病中的气分证、营血分证、全部脏腑病、气血津液病症等,都属于八纲辨证中的里证。
所以,里证是指西医的各器官系统疾病的总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8 21:19
             2   中西医融合观的“表里”
        “表”是指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面,包括皮肤、粘膜。粘膜包括:消化道(包括胆囊)、呼吸道、生殖泌尿道的粘膜。在这里,我们把呼吸道、消化道、生殖泌尿道这些与外界相通连的通道,作为外环境看待,所以内、外环境的界面就是皮肤与粘膜。这个解释也适用于某些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其腔道的空间实际上也属于外环境。皮肤是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界面,粘膜也是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面。
      这样,就能够解释感冒-太阳表证的时候,除了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与泌尿道的轻度刺激症状,诸如:咳嗽、胃部不适、食欲减退、尿道刺激症状,甚至于皮肤紧缩感、畏寒、起鸡皮疙瘩、毛囊、汗腺等等变化。感冒虽然是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称为表证,这时候的“表”实际上是指皮肤与粘膜,皮肤与粘膜全部都发生了功能病变。
       皮肤与粘膜(共同构成了中医的“表”)的作用
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侵入。
2.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胃酸、唾液等,是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

        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以及肺主皮毛,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中医认为:腑为表,脏为里;脏为阴,腑为阳。在西医解剖学层面看,胃、大肠、小肠、膀胱、胆、皮毛,就是内外环境的界面。这个表里关系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藏”与相对应的腑之间关系相对密切的程度有所差别,虽然胃、大小肠、胆等等都是表,相比较之下,肝与胆,心与小肠……的关系更密切,或者更加直接相关。
        被皮肤黏膜包裹的就是“里”。所谓的半表半里,也属于“里”从西医解剖学层面看,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都有一层粘膜包裹,不仅仅与外环境隔离开来,而且与体腔分开。体腔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形成的腔道共同构成了第三间隙。
         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称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又名公共黏膜系统。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该处B细胞受抗原(Ag)刺激后能产生分泌型IgA (sIgA),执行黏膜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现已证明,遍布小肠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孤氏集合淋巴结就是黏膜免疫系统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部分。人体黏膜的表面积约400m2,是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故MALT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另外,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因此,MALT又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机构。实际上,在皮下结缔组织中包含着无数的淋巴组织、淋巴结,他们也起到滤过病原微生物、免疫的功能,与公共粘膜系统协同、相通、关系密切,起到屏障作用。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因细胞外液深居于身体内部,所以命名为“内环境”,用来区别于机体赖以生存的外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把消化道腔、呼吸道腔、泌尿生殖道腔看做外环境。
    皮肤与粘膜具有相类似的结构,表面是复层鳞状上皮,皮下是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管以及众多的淋巴结,与公共粘膜系统相类似。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9 06:35
   中医的表由表证反推而来。
   中医理论中的表证包括:伤寒论中的太阳表证;温病学中的卫分证;金匮要略中的风湿表实证。由此而知中医的表包括皮肤与粘膜及其附属组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9 06:38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20条【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21条【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以上两条,虽同是外湿的表实证,但有所不同,本条是风湿郁于肌腠,其疼痛可呈游走性,病位较浅、有化热化燥倾向,故用麻杏苡甘汤辛凉轻剂;前条是寒湿着于肌肉,以身痛而重着为主,易损伤阳气,故宜麻黄加术汤辛温发散,应善为区别。
属于西医风湿性疾病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9-1-29 09:2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06:38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20条【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 ...

两条同是外湿,第二条比第一条病位浅?听说先生研究伤寒多年,伤寒都应该倒背如流了!技术应该很高了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9 10:23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示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辨别虚实,是治疗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虚实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虚证(早期、单一)→实证→晚期虚证(虚实夹杂)。
       正气虚,西医就是指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功能低下(包括各器官系统功能性疾病)
        西医的角度:疾病分为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相对应的是虚证,器质性疾病相对应的是实证。心理性疾病,是从病因上说的,多为功能性疾病,即虚证。身心疾病是包含着功能性与器质性的疾病,肝气郁结-心身疾病应该介于虚证-功能性疾病与实证-器质性疾病之间。
         功能性疾病是与器质性疾病相对而言。功能性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心主神明失调-神经官能症),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人体自主神经分布广泛,当其功能紊乱时产生的临床症状往往呈现多样性,且与器质性疾病的早期症状相似,易被误诊为器质性疾病。一般地说,是由支配器官的神经系统的失调引起,组织结构不发生改变,病情轻微,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临床综合症。如神经官能症,它虽然可以有头疼、头晕、虚弱、失眠等症状,但脑细胞无实质性损害,CT扫描组织正常,显微镜下脑结构无异常变化。
         功能性疾病(虚证)是与器质性疾病(实证)相对而言,两者的区别并非绝对的,病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单纯性高血压,初期血压升高是单纯的,心、脑、肾均未受累及,此时为功能性的;但如未经治疗或虽经治疗仍控制不好,血压持续升高,并造成心、脑、肾等器官的实质性损害,那么,此时的高血压便转化成“器质性”病变了。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因此,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疾病。
        一般先引起功能性改变,当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和作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或功能性改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出现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往往是不可恢复、不可逆转的变化。
        “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解剖结构的病理变化,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这就叫做“器质性”疾病。其特点为:肉眼或显微镜下看到器官、组织结构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受累器官功能减退或丧失;病情严重,病程迁延,不易治愈;病灶逐渐扩大,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如肿瘤的发生部位在消化道,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呕血、便血等恶性病质征象;发生在脑部,可因肿瘤的占位而出现头疼、头晕、肢体瘫痪等病变;肿瘤压迫生命中枢,就会有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同样,冠心病可因心机缺血、缺氧、梗塞造成实质性损害,产生严重后果。
       器质性疾病的急性期,出现病变部位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功能性疾病的那些症状,临床表现居于次要地位,往往不引起注意;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期,功能性疾病的那些症状还会存在,有时候与功能性疾病需要鉴别。这与中医脏腑疾病的早期虚证→实证→晚期虚证(虚实夹杂)的过程相类似。
      虚证-功能性疾病;肝气郁结-心身疾病;实证--器质性疾病。既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循序渐进、可以转化的疾病。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9 12:0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02:23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功能性疾病是与器质性疾病相对而言。功能性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心主神明失调-神经官能症),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人体自主神经分布广泛,当其功能紊乱时产生的临床症状往往呈现多样性,且与器质性疾病的早期症状相似,易被误诊为器质性疾病。一般地说,是由支配器官的神经系统的失调引起,组织结构不发生改变,病情轻微,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临床综合症。如神经官能症,它虽然可以有头疼、头晕、虚弱、失眠等症状,但脑细胞无实质性损害,CT扫描组织正常,显微镜下脑结构无异常变化。

——心功能不全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9 13:3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9 13:33 编辑

是细胞受体构象信号病,是细胞受体器质性疾病的功能性疾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9 13:34
头疼、头晕、虚弱、失眠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9 13:34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9 13:34
头疼、头晕、虚弱、失眠等

信号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9 13:40
   一般先引起功能性改变,当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和作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或功能性改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出现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往往是不可恢复、不可逆转的变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9 16:4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9 04:04
功能性疾病是与器质性疾病相对而言。功能性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心主神明失调-神经官 ...

       心功能不全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
============================================
      这个问题,完全属于西医理论范畴。按照老的说法,心功能不全就是心力衰竭,属于器质性病变。
      新概念认为心功能不全可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个阶段,前者有心室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如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但无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尚属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的I级,属有症状心力衰竭的前期,如不进行有效治疗,迟早会发展成有症状心功能不全。

       无症状阶段,是指心脏病的病人,处于代偿期,只是没有出现症状而已。这时候心电图、胸片等已经能够检查出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因此,即就是没有症状,也已经属于器质性病变。

       所谓功能性疾病,是指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病理状态。

        许多人把中医的心气虚,认为是心衰,这是错误的。心气虚是指西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病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9 16:57
        寒热
            寒热既是病性,又是病因、病机,还是临床表现的概括。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寒证,在外感热病中是感受寒邪,在脏腑辨证中是指阳气不足,特别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热证,在外感热病中是指感受热邪,在脏腑辨证中是指阳气偏盛。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指一般情况下,概括而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寒、热是病性、病机、病因的综合;寒证、热证是一组症状、体征,寒证、热证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证侯,其西医学的解释不可简单而论,不是一两个概念谁能够概括的、说清楚的,只能够在辨证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释。寒热,寒证热证,是相对而言,既是可以区分的,又不能够绝然分开,相互能够相互转化。
         寒热是从许许多多病症中抽象、概括、推理演绎出来的,寒与热,首先是病人的感觉,其次是医生的观察,病人说感觉寒冷,医生看到病人发抖、皮肤苍白,四肢冰凉,结合脉象舌像……规定为寒证;反之,则为热证。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或热、口渴或不渴、面色白或赤、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全面的认识。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脉迟者为寒证,脉数者为热证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畏寒,是寒证的标志;不畏寒是热证的标准。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与体温升高有关系,没有可比性,没有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逻辑关联性。体温升高,例如:寒战高热、恶寒发热属于表寒证,体温一定升高;阴虚生内热,体温未必一定升高。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属于热证,热证可以分为虚热与实热。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与炎症相关。
          畏寒的病人喜热饮,取火向暖,加衣覆被,握拳屈背,甚至于寒战高热等等,这是寒证。病人呈现出寒冷的感觉,这是寒证的本质含义。西医的可能性:1  感染初期,体温上升期,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引起畏寒的感觉;2  皮下水肿,皮下血液循环减慢,产生畏寒感;3   内脏温度低,产生内寒。例如阳虚的病人,感觉到时时畏寒,喜热饮,这可能是机体产热功能下降引起的。
        畏寒的感觉与血液循环相关,与代谢的强弱相关。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产生畏寒;皮下水肿,血液循环减缓,产生畏寒。甲亢发热;甲低畏寒。胃肠道瘀血、水肿,血液循环减缓,产生胃寒……等等。运动,跑步,血液循环加快,畏寒改善;喝热茶,热水,增加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畏寒改善;附子、肉桂促进血液循环,血管扩张,改善畏寒。等等。
      畏寒与恶寒不同,虽然都具有怕冷的感觉,但是畏寒、怕冷加衣被不能够缓解者,称为恶寒,多为外感。恶寒者体温往往升高,而且恶寒越重,体温越高,甚至于寒战高烧。交感-肾上腺功能兴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畏寒,同时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体温升高。这是机体抵御寒邪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恶风、恶寒、寒战发生在外感热病中,仅是程度不同;而畏寒则多见于内伤杂病中。
       表寒与表热有时候非常难鉴别,太阳表证与卫分证有时候非常难以鉴别。即西医的普通感冒与传染病的前驱期很难鉴别。在传染病流行时期要特别注意。
        寒证还有表寒和里寒之分,某些器官功能减退,可能会导致寒证,如肝肾功能减退则容易出现寒证。而饮食不足也会导致寒证出现。里寒,用附子;外寒用桂枝、麻黄、细辛等。
     表寒常常由外感风寒所致,表寒可以导致很多病症出现,如尿频尿急等。
     里热,则是体温升高以及体温升高相应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上热下寒症   上部为热证,下部为寒症。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治宜急用白通汤回阳(参考伤寒论现代解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9 17: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08:44
心功能不全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
============================================
    ...

许多人把中医的心气虚,认为是心衰,这是错误的。心气虚是指西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病变。

——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有心气虚证,此时的心气虚是指西医的什么?属于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病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9 17:2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02:23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功能性疾病(虚证)是与器质性疾病(实证)相对而言,两者的区别并非绝对的,病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单纯性高血压,初期血压升高是单纯的,心、脑、肾均未受累及,此时为功能性的;但如未经治疗或虽经治疗仍控制不好,血压持续升高,并造成心、脑、肾等器官的实质性损害,那么,此时的高血压便转化成“器质性”病变了。

——也就是说,初期的高血压是功能性病变,是虚证?有没有实证存在?后期的高血压(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是器质性病变,是实证?有没有虚证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9 18:45
冠心病是器质性病变,心气虚是受体构象信号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9 18:5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9 22:08 编辑

心气虚是中医的,病理研究不知道心气虚是什么,不知道心气虚的多汗是什么,病理研究不知道多汗的原因是什么,病理不研究,不知道研究多汗的物质,物质结构是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30 06:10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9 09:29
功能性疾病(虚证)是与器质性疾病(实证)相对而言,两者的区别并非绝对的,病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单 ...

         器质性疾病的急性期,出现病变部位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功能性疾病的那些症状,临床表现居于次要地位,往往不引起注意;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期,功能性疾病的那些症状还会存在,有时候与功能性疾病需要鉴别。这与中医脏腑疾病的早期虚证→实证→晚期虚证(虚实夹杂)的过程相类似。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30 06:27
      在中西医比对过程中,西医的疾病是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等,也和传染病的疾病过程一样,具有潜伏期、前驱期(代偿期)、急性典型期、缓解期(稳定期)、并发症期等等不同的临床阶段。所谓的器质性疾病是指器官、系统损伤的急性典型期以及并发症期。器质性疾病的潜伏期、代偿期以及缓解期,往往表现出虚证-功能性病变的特征,在中医,这个时候往往按照虚证或者虚实夹杂进行辨证论治。西医也有这样的情况,冠心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往往症状不明确,往往表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气虚)。这个时候,西医的治疗也是不确定的,往往给与镇静药、维生素、谷氨酸之类非特异性的药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30 06:3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9 22:42 编辑

         虚证,正气虚,一定要认真考虑机体的巨大代偿功能!在代偿功能失效之后,正气才虚,而代偿功能旺盛之时,可能正气不虚,甚至于超常,例如心肌肥厚,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大等等。
     代偿功能、自愈力、抵抗力、抗损伤功能……都属于正气的范畴,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机体的调控系统参与才能够完成。(参见“太极-系统观”中相关内容)

      虚证的西医解读:1  功能性疾病包括神经官能症;2  器质性疾病的早期或者缓解期、慢性期(机体的代偿功能使得整体获得新的平衡,功能性临床表现显现出来);3  心身疾病的早期或者潜伏期、前驱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30 07:0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1-29 23:0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22:27
在中西医比对过程中,西医的疾病是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等, ...

西医也有这样的情况,冠心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往往症状不明确,往往表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气虚)。

一一心气虚证,究竟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还是冠心病(和或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潜伏期、代偿期(过程中一种非特异性的轻微病理改变阶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30 07:08
西医也有这样的情况,冠心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往往症状不明确,往往表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气虚)。

一一如果把冠心病(或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当作心脏神经官能症来诊断与治疗,在西医层面上来说事实上是一种误诊及误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30 10:00

       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积极预防冠心病发病不但成为医学界非常重视课题,而且成为大众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现在三级预防的概念应该普及,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为自己为家庭保护身体不患病或晚患病。什么是冠心病的等级预防?具体做法如下:
         一级预防: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动脉硬化形成。动脉硬化是冠心病血管狭窄的病理基础,是长期危险因素促发的,所以要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降血脂,减少高盐高热量饮食,控制体重,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多运动锻炼身体,限制吸烟饮酒。从青少年抓起,消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冠心病推迟发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30 10:21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动脉血管,如果一旦出现硬化,血管就会变窄或出现堵塞,继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等问题。冠心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应了解冠心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发现冠心病征兆,才能及时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冠心病早期的8大症状
  1.在情绪比较激动,或是劳累的时,冠心病患者会出现胸骨后或者是心脏前区的闷痛,有时会表现为紧缩样的疼痛,而且会向左肩、左臂辐射,时间持续可能在3~8分钟,休息一段时间后会有所缓解。
  2.还有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或者运动后,出现头痛、牙痛、腿痛等症状,休息后逐渐缓解。
  3.睡觉的时候,有些人枕着过高的枕头觉得舒服,而低矮的枕头就会觉得胸闷憋气,睡觉睡熟之后或是白天平卧着的时候会出现突然的胸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这个时候立即做起来或是站起来症状会有所缓解。
  4.当听到比较嘈杂的噪音时,会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
  5.心律不齐反复,或是不明原因的心跳过快,或是心跳过缓。
  6.在体力活动的时候,会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经过休息之后会得到一定缓解。
  7.吃得太饱,或是吃得过于寒冷会出现胸部疼痛、心悸的症状,还有看惊险刺激的影片时也同样如此,可能患上了冠心病。
  8.性生活中,或排便的时候用力也会出现突然的心慌、胸闷、气促,还有胸部疼痛等症状。
  以上8条是早期冠心病会出现的症状,如果您有以上一项或是几项,很不幸您可能患上了冠心病,建议您到医院及时就诊,确定是否患上了冠心病,早期的发现治疗,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冠心病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
      以上临床表现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表现一致。即使经过心电图、介入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硬化,其治疗也是预防性治疗,或者对症治疗。与急性心梗的治疗完全不同。这时候中医心气虚、心阴虚……的诸多方剂可以辨证论治使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30 10:23
   欢迎质疑。欢迎批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30 11:3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30 02:21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动脉血管,如果一旦出现硬化,血管就会变窄或出现堵塞,继而引发心肌缺 ...

以上临床表现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表现一致。即使经过心电图、介入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硬化,其治疗也是预防性治疗,或者对症治疗。

——冠心病早期轻症在临床表现上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相较多相似之处,但在病因、病理改变、转归预后、治疗上有较大区别,应当做鉴别诊断与治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30 15:43
        
       请先生以临床实际情况为据,不必担心。心绞痛一旦发生,就是典型期了,治疗立即发生改变。 中医、西医都一样。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2-1 17:36
阴虚证,其主要病理内涵是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

阳虚证,其主要病理内涵是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

气虚证,其主要病理内涵是机体能量代谢系统(以细胞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为核心)功能低下;


血瘀证,其主要病理内涵是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高凝,微循环障碍之状态。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484&extra=&page=2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2-1 17:37
心气虚证,与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2-1 17:39
相关资料,可百度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1 19:08
黄芪,中药材名。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功能主治为: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1 19:09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1 19:13
根(党参):甘,平。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祛痰止咳。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口干,自汗,脱肛,阴挺。 [5]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1 19:13
心气虚即“心气不足”。为心气虚损,功能减退,致运血无力,心动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某些虚弱病患者,以及贫血、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2-1 19:14

临床表现

症见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神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气血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1 19:26
         这些资料,没有说明心气虚是怎么回事!都是他们错误理解了的心气虚!!
         心主神明,心气虚首先表现为神明方面的症状。慢性心衰必定是虚实夹杂,而不可能是单纯的心气虚!!
        心气虚与心力衰竭,距离太远了。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与阳虚水泛证一致,属于《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1 19:33
   我们把心气虚讨论结束之后,再讨论阳虚水泛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2-3 06:18
       心气虚,发表于医理探源栏目中,请大家关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