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感冒话汗法 [打印本页]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18 10:23
标题: 感冒话汗法
一些人感冒,仅是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全身有些酸痛不适,可能不用服药,休息几天症状会自然消失,但有些人可能会随这些前期症状,很快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测量体温,都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来说,体温越高,各种自觉症状就越重,中医治感冒,当病人出现发热恶寒,体温升高病在表证时,必定要用汗法,以求病从汗解,病能速愈。

汗法,是中医八法中第一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开泄腠理,发散出汗而逐邪外出。“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在中医发展史上,张仲景创六经辨证法,《伤寒论》里有不少通过发汗来解除病邪的方药,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在麻黄汤的服法中叮嘱要“温服、覆取微似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的服法与麻黄又不同,非常讲究,“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麻黄汤与桂枝汤,病证不同,要求药后出汗的方法与量也不同,但如果深刻理解,就是必须是药后得汗,病邪乃解,如果不能得汗,病则不解。

仲景以后历代医家运用伤寒论方,用于外感病,有得有失,有的医家发现,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经过探索,在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温者,宜辛凉发表,并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法,银翘散、桑菊饮这些方剂就他们创立的。到了民国初期,张锡纯可以说是集诸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其对汗法的应用,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指出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有这样一个病案:“一个邻村病人,秋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原是大青龙汤症,医者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而烦燥益甚,几至疯狂,其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而右寸尤甚。。。。”张锡纯投以寒解汤,复怀之顷,汗出如洗而解。其治伤寒、风温,不但在初期用汗法,就是在少阳阳明时,也巧用汗法,让病邪得汗而解;少阳证为寒热往来,其证介于表里之间,宜和解不宜发汗,但张公对于此证,辨其寒热之多少,或加玄参、或加薄荷,让病邪由深出浅,由少阳透太阳,最后作汗而解。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张公皆用白虎汤,而且在白虎汤中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在使用连翘方面,张锡纯指出,治外感风热,连翘用到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为柔和绵长。一少年,风温初得,张公单用连翘一两让其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日病若失。

《伤寒论》上提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不宜发汗,但是如果遇到非发汗病邪不去,怎么解决呢?张锡纯用一病例给出了答案:一女仆,得温病十余日,下焦虚惫,外邪直趋下焦泄泻无度,昏不知人,脉数七至无边,势至垂危,以熟地二两、生山药、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一大碗,趁热徐徐灌之,尽剂而愈。曰:寒温之证,原忌黏腻滋阴、甘寒清火,以其能留邪也。而用以为发汗之之助,则能转逐邪外出,是以药在人用耳。不墨守成规,不胶柱鼓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句药在人用耳,明示张公用药之道,机圆法活,灵通无碍之境。

从现代生理学来说,汗,是人体调节体温,进行物质新陈代谢的生理表现之一,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人体通过汗腺的开合,通过汗液的排泄,把人体过高的热量排出体外,同时,机体内在进行生理活动中,一些对身体无用的代谢物质,或者一些瘀积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物质,也可以通过汗液的分解排泄,得以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机体温及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当外界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气温低、湿度高时则不容易出汗,比如当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感受寒气,人体外周血管收缩痉挛,汗腺闭塞,人体生理活动所产生的热量瘀积郁压在里面,就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感冒,无论风寒风热,都是外邪自外入,首先影响的是人体汗腺的正常功能,或是出汗通道瘀塞,或是出汗与排热不成正比,进而引发机体其他病理变化,治疗目标是急急开通邪路,祛邪外出,邪去则正安,而汗法是无疑是最直接疏通邪路,祛除邪气的治法,汗可以使体内气血郁结的地方,快速而直接地开通,气血通畅带来的结果是阴阳自和,即体内的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腠理开合有度, 邪去则正安。

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进步,西药在解热镇药的研发方面,成果很大,不少解热镇痛的片剂、颗粒、针剂以疗效确切,剂量精准容易掌握而让临床医生作为首选,而中药汤剂,由于涉及到辨证选方,同是解表发汗,伤寒温病,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方各不同,不但伤寒温病,有时让人难以分辨,即使能辨证准确,依证用方,也未必能一服即能解汗,如在感冒中,病在什么层次不用发汗?什么层次必要发汗?用辛温发法或是辛凉发汗?要微汗或要彻汗?遇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复杂病证需要发汗才能去病时,如何选方用药?这个方这个药,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要用到多少量才能达到得汗的效果?中药有效量的难以驾驭性,让不少中医对中药发汗望而却步,进而演变为对中医的汗法的临床运用与临床价值也逐步忽视了。



“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有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有汗”。 张锡纯如是说,把汗之与否推到了人体是否阴阳和的层次,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认识到汗法的深层意义,把这一基本功练好,把汗法这一中医最基本的疗法运用得也象先圣们那样出神入化,汗中有清、汗中有温、汗中有补,汗中有消,汗中有和,一法之中八法备焉,汗法,就不是只简单局限在外感病中运用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8 18:28
    西医曾经有一个说法:感冒是万病之源。有的内科医生,干了一辈子都没有把感冒说清楚。
     楼主把感冒与太阳表证、风温卫分证联系起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得心应手,实在是学贯中西。
      汗法,现在许多人不敢用,楼主的临床经验与理论求实难能可贵。
     谢谢分享。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18 21:19
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温者,宜辛凉发表,
-----------------------伤寒无温病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人参白虎汤不治温病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2:47
治感冒不用汗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2:48
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3:21
感冒后不宜大量出汗,特别是人为的,如果是退烧时的出汗,要及时擦干,防止再次受凉.

热心网友
2014-04-28 07:12
这个是中医的治疗方法 是 用流汗的方法来 排除体内的毒素 增强血液循环 的 方法 提高 身体循环的速度 来 治疗 类似发烧 感冒一样的 疾病

热心网友
2014-04-28 08:42
大量出汗是在散热,但是如果出汗过多了,会造成脱水.所以应该在感冒期间多喝水,补充水分.如果高烧不退,建议要去医院就诊.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3:21
大量出汗是在散热,但是如果出汗过多了,会造成脱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3:2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3-18 23:34 编辑

大量出汗不是排除体内的毒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3:35
感冒,无论风寒风热,都是外邪自外入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3:37
一女仆,得温病十余日,下焦虚惫,外邪直趋下焦泄泻无度,昏不知人,脉数七至无边,势至垂危,以熟地二两、生山药、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一大碗,趁热徐徐灌之,尽剂而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8 23:38
用汗法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19 09: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18 18:28
西医曾经有一个说法:感冒是万病之源。有的内科医生,干了一辈子都没有把感冒说清楚。
     楼主把感 ...


谢谢老先生与两位总版点评,个人浅薄之见,仅为抛砖引玉之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3-19 09:33
一些人感冒,仅是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全身有些酸痛不适,可能不用服药,休息几天症状会自然消失,但有些人可能会随这些前期症状,很快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测量体温,都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来说,体温越高,各种自觉症状就越重,中医治感冒,当病人出现发热恶寒,体温升高病在表证时,必定要用汗法,以求病从汗解,病能速愈。

一一应当将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区分开来处理,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在病因、病理过程、临床症状表现、转归预后、及治疗上有较大的区别。中医辨证论治处理亦不相同。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19 09:3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8 21:19
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 ...

中医界有些人独尊仲景而贬损诸家,是一种狭窄的思维在作怪。

岳美中先生曾这样说: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当时,岳美中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证,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吴鞠通叶天士肯定是读过《伤寒论》的,也肯定是临床验证过麻杏石甘汤与白虎汤诸方的,不过他们的悟性可能没你老吐高也有可能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19 09:43
dffaaoo 发表于 2019-3-18 22:48
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


先生可谓论坛表情帝,在下才疏学浅,请多多指教,还寄望先生修炼他日虚室生白,白日飞升,论坛诸君可一睹奇观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19 09:45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3-19 09:33
一些人感冒,仅是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全身有些酸痛不适,可能不用服药,休息几天症状会自然消失, ...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19 11:36
何九公 发表于 2019-3-19 09:37
中医界有些人独尊仲景而贬损诸家,是一种狭窄的思维在作怪。

岳美中先生曾这样说:专学”伤寒”,容易 ...

先生言重了。我并非贬诸家,也不轻视时方,而是读而有疑,疑而发问,惹得先生不高兴。难道有疑不问,就不是贬损诸家?
先生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连吴鞠通也承认温病是伤寒的一翼,风伤卫,寒伤营,风寒,风温都是阳邪,寒是本气之邪,温是标气之邪,能说伤寒无温病吗。
学中医,还是学经典好,不是悟性高低,而是要实事求是。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3-19 12:1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9 03:36
先生言重了。我并非贬诸家,也不轻视时方,而是读而有疑,疑而发问,惹得先生不高兴。难道有疑不问,就不 ...

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温病条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27
风池,出《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头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向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28
风池主治头痛,头晕,伤风感冒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29
列缺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出自《灵枢·经脉》。此腧穴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尿血等病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30
配合治疗咳嗽头痛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19 14:3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9 11:36
先生言重了。我并非贬诸家,也不轻视时方,而是读而有疑,疑而发问,惹得先生不高兴。难道有疑不问,就不 ...

先生想多了,论坛交流,各人风格不一,畅所其言就是,没有高兴不高兴的事,我高兴,你没我奖金,我不高兴你也不能给我罚单,大家以诚相待,平等交流就是,能从相互交流中各有所获,有益于增学识广见闻是我们上论坛的主要目的,其他负面情绪,请自我处理。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同为太阳病,有伤寒,有温病,两者表现有异,治法也不同,仲景本有已明言,我也并没胡说八道。

吴鞠通叶天士等后代温病学家,是善读《伤寒论》者,中医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是历代各个时代,不少医家不断修正完善而来,是不是经典,看其临床实用价值,不是除仲景之外余皆叛道,《伤寒论》之外,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有功于中医学的发展与完善,其著作堪称中医经典,我读中医时,老师们也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作为经典必学之课。所以不知先生所言学医还是学经典指的是什么意思。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36
百姓所说的感冒是指“普通感冒”,又称“伤风”、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多呈自限性。大多散发,冬春季节多发,但不会出现大流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37
本病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咽痛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37
表现为咳嗽头痛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19 14:38
dffaaoo 发表于 2019-3-19 14:37
表现为咳嗽头痛

风池主治头痛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19 14:42
dffaaoo 发表于 2019-3-19 14:29
列缺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出自《灵枢·经脉》。此腧穴在人 ...


谢谢指教。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20 10:31
何九公 发表于 2019-3-19 14:33
先生想多了,论坛交流,各人风格不一,畅所其言就是,没有高兴不高兴的事,我高兴,你没我奖金,我不高兴 ...

謝謝回复,本不想多说了,先生一句“以诚相待,平等交流”的态度,又激起我讨论的兴趣。

《伤寒论》397法,是中医临床之法,是中医诊治伤寒病之法,法是规则,有是病用是方,113方是伤寒发病在不同病位,针对不同病性的用方。汗法是后人对邪在表治法的总结,不是说感冒都得用汗法。

伤寒在人体六经表现不同,有经证,有腑证,有阳证,有阴证。三阴经与三阳经互为表里,表里相通,外邪侵入,治之不当,势必表里相传。比如太阳病,有伤寒,有中风,有温病,有一阳发病,有二阳,三阳合病,有太少两感,所以,一切病,尽在伤寒之中。

温病是伤寒的表现,温病条辨是伤寒的细化和发展。离开伤寒之法,就没有温病。

吴鞠通承认错悟了伤寒,寒立子时,一年首气,有寒就有六节之气。温病以气立治,论温疫尚好,论人体之病就没了根据。三焦是水道,中医是整体,离开六经,如何辨证。

以上是个人看法,不对之处请指正。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20 15:5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0 10:31
謝謝回复,本不想多说了,先生一句“以诚相待,平等交流”的态度,又激起我讨论的兴趣。

《伤寒论》39 ...

先生这样讨论非常好,看得出先生确是比较尊崇伤寒,伤寒温病,经方时方,其临床价值我已经在上面引用岳美中先生的论述作出回应,这也就是我对伤寒温病,经方时方的态度。

伤寒用六经辨,温病用卫血营血辨,这是仲景与温病学家对外感病的认识,所以先生的“一切病,尽在伤寒之中”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连仲景也在三阴三阳之外,另有《金匮》论杂病。人体之病,有外感,有内伤,有金刃虫蛇,跌仆水火之伤等等,所以不要认为一部伤寒论就能满足临床需要,能够治疗任何疾病,当现代科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的时候,希望我们中医能放开眼界,不要固步自封。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伤寒论》原文为证,仲景明言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两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伤寒与温病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把温病当伤寒治,更是要命的,吴鞠通叶天士们因为经过临床验证,才有了《温病条辨》与《温热论》。两者只要能解决临床实际需要,中医后学就应该好好学习,不应厚此薄彼。

从《伤寒论》也可看出,,三阴三阳仅为大纲,具体还需以证为目,比如太阳病,就有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汤,葛根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大小青龙汤等等,所以证有万千,伤寒113方,又岂能尽愈诸病,具体病证具体处理,这样才能不落于宽泛。

鱼刺鲠喉,现在喉科医生在喉镜下即可轻巧取除,如果我们中医还得非要三阴三阳辨证一番,那中医也实在太古董了,先生说是也不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20 22:40
         伤寒与温病争论了几百年,解放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融合为外感热病。二者相互补充,如同现在的中西医之争一样,结果是融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21 10:23
何九公 发表于 2019-3-20 15:59
先生这样讨论非常好,看得出先生确是比较尊崇伤寒,伤寒温病,经方时方,其临床价值我已经在上面引用岳美 ...

謝謝先生鼓励。中医不尊崇伤寒还叫中医吗?国有国法,人有人伦,伤寒就是中医临床之法,是中医的准则,温病时方必须守伤寒之法。中医之乱乱在无法可依。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是中医临床无法的写照。

什么是三阴三阳?是六经,是经脉,是络脉,是孙脉,由手足六经构成人体的气血通道,方有营行脉里,卫行脉外的生命运动,方有中医的人体结构。无六经还有中医的人体吗?还有生命学说吗?伤寒论的不朽就在论外邪在六经的传变,怎能说【仲景也在三阴三阳之外】?《金匮杂病》不论六经吗?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何指?伤寒以经论证,杂病以证论经。外感是邪自外入,由表向里传,内伤是邪自内生,元气自内向外出。金刃虫蛇,跌仆水火之伤,出得中医的六经之体吗?伤寒钦百病,科学再发达,人体之病,不出六经。基因水平在高明,难测生命的过程。这不是固步自封,这是事实,是大自然的造化,是西医难以逾越的羁绊。

先生说的好,【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不过,先生忽视了书名是《伤寒论》,也就是说,伤寒,温病,都是太阳经病,都在伤寒论之中。太阳为寒水之经,伤而为病,不是伤寒又会是什么?原因是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寒是本气,热是标气, 温病属于伤寒,如同先生家中有男孩和女孩,不能说男孩是你家的,女孩是别人家的吧。温病是伤寒一翼,吴鞠通尚能醒悟,先生又有什么根据要在中医中另立山头呢。sang

三阴三阳是中医的人体结构,证是病位,病性的证明,有是病用是方。是病都有病位,人体六经之外的病,是人体之病吗?先生说【鱼刺鲠喉,现在喉科医生在喉镜下即可轻巧取除,如果我们中医还得非要三阴三阳辨证一番,那中医也实在太古董了,】喉属少阴,不辨自明,不过,先生取候中之刺,还是小心为妙,免得打人命官司。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22 11:5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1 10:23
謝謝先生鼓励。中医不尊崇伤寒还叫中医吗?国有国法,人有人伦,伤寒就是中医临床之法,是中医的准则,温 ...

先生都自已说了,伤寒论是中医临床之法;汉以来二千多年,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又怎么说中医之乱乱在无法可依?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故效与不效,非无法无方之过!

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之时、位、序、量的抽象概括,那个时候,对人体组织结构及生命活动无法进行更精细的辨认与阐述,宏观上有整体性,但如果说,三阴三阳已完全破译人体结构及生命奥妙,一部伤寒可完全解决世间所有疾病,那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现代科学已经可以进行基因调控,基因编辑、基因克隆,如果我们却浸淫于太阳太阴之宽泛理念中洋洋自得,那将是离真理越来越远。

昔华佗刮骨疗毒,开颅取瘤,民间赞其神术,今中医人,取一鱼鲠于喉,即畏人命官司,今之医,其道远矣!
医道终将是能落于实处,符合临床实际才能算数,否则也就是马谡论兵,过过嘴瘾而已。


另,先生说吴鞠通后面承认自己领悟错了《伤寒论》,不知出于何书?尚望先生明示,还是读书太少,我真的没看到相关文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22 16:3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3-22 08:35 编辑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感冒,扯拉出寒温之争,扯拉出中西医之争。而正是这个感冒把伤寒与温病统一起来了,把中西医统一起来了。50年前,我在基层卫生所工作,每天接触的患者90%以上就是感冒,从婴儿到老人,不同季节,不同的基础病,不同的体质,不同的传染病前驱期,妇女的经孕胎产期间感冒……让我看到了感冒是万病之源,千万不可小嘘感冒。
        将近10年的临床实践,同时学习伤寒与温病即其他中西医知识,特别是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伤寒病等传染病的前驱期,一念之差,一个生命就结束了。我身边的医生误诊流行性出血热前驱期,一个儿童的性命陨落了!猩红热前驱期误诊为感冒,误用解热镇痛药,病情加重……这些血的教训使我深刻认识到温病卫分证辛凉解表剂与太阳表证辛温解表剂的天壤之别,解热镇痛药与抗菌素的天壤之别,也使我看到了辛温解表剂与解热镇痛药之间的共同性,深刻认识到《伤寒论》禁汗8条的实际意义,深刻认识到温病对于《伤寒论》的补充、修正作用;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

         我的中西医融合观,实际上就是从感冒这个小病上实现突破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22 23:22
何九公 发表于 2019-3-22 11:59
先生都自已说了,伤寒论是中医临床之法;汉以来二千多年,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又怎么说中医之乱乱在无法可 ...

先生前说【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后说【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之时、位、序、量的抽象概括。】你既说中医六经是抽象的,病脉证岂不抽象?汗下温和岂不抽象?抽象即是无象,无人体,无生命,先生一句话把中医否定了,还论什么中医之法呢?

伤寒随邪立法,邪进一步,病变一证,立其病治之法,仅太阳病就立178法,你守太阳之法了吗?仅仅是一个汗下温和吗?太阳少阴并病如何治,阳明少阴并病如何治,杏林先生的医案饮食反流又如何治?先生满脑的基因,克隆,难道是中医之法?什么是真理,临床有效是真理。即使基因,克隆是真理,那是西医的真理,跪在西医后面爬行,就永是奴才。

三阴三阳六经是人体六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结构,六经理论建立在中医解剖的基础上,没有解剖,怎知脏腑,经俞,营卫气血,是六经把人体系统连在一起,不是事实吗?怎说抽象?

鱼鲠于喉,你能取刺?你不是华佗,就别冒险。先生连温病条辨也没读过吗?   怎的不知羽翼伤寒,无怪把张西纯也当成温病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23 07:1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2 15:22
先生前说【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后说【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 ...

       中医学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23 10:1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23 07:13
中医学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是生命的人体医学,只有本质,没有与时俱进,生命,人体还能与时俱进?中医就是中医,开放什么?包容什么?开放包容得面目全非,还有几个中医懂内经,伤寒。先生认为我论的有失公允,尽管明说,讨论。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23 10:42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9-3-23 11:27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2 23:22
先生前说【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后说【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 ...

建议你先把“抽象”的词意弄清再发表你的言论,你有意混淆是非,臆自高贤,是一种病态心理。

鹦鹉学舌、纸上谈兵,你又焉知我不知六经合病并病如何?科学无国界,真正的医生,也不应该抱中医西医之分,只要对病人有益,临床有效,中医有效用中医,西医有效用西医,在生命面前,一切成见,都应为之让路,如果西医是真理,学习西医就成了在西医后面爬行?就永远成了西医的奴才?可见你这人为学不是为寻求真理,满脑陈旧思维意识。

我在民间基层行医近三十年,内外妇儿很多常见病均能有效治疗,鱼鲠于浅喉,取之小术也,这是一个基层医生最基本的医疗技能,不足炫之,鲠之深者,我诊所无相关设备也无这个资质,医者剑胆琴心,应谨小慎微,但也要有所担当,可为之事,前怕冒险,后怕官司、你如何为医?

羽翼伤寒,可以理解为“错悟了伤寒”?哪个老师教先生的语文?如果不老师错教,也不是先生自己误译,这可是个大问题一,学品即人品,为人处世,诚实为先,作为医者,更应具备实事求的素质,先生如此妄评,于古,是对先哲不敬,于今,是误导后学,为逞口舌之快,歪曲事实,先生的人品与学品,实在不敢恭维。

另,我不明张西纯为何人,也没说过张西纯是温病学家,不明先生此语何意。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23 11: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22 16:32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感冒,扯拉出寒温之争,扯拉出中西医之争。而正是这个感冒把伤寒与温病统一起 ...


先生这才是实事求是。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23 23:26
何九公 发表于 2019-3-23 10:42
建议你先把“抽象”的词意弄清再发表你的言论,你有意混淆是非,臆自高贤,是一种病态心理。

鹦鹉学舌 ...

不多说了,先生行医也不易,但也要纸上谈兵,纸上不谈,临床无兵。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24 11:0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3 23:26
不多说了,先生行医也不易,但也要纸上谈兵,纸上不谈,临床无兵。

知道行医不易就好,在基层二三十年,长期的临床实践,方知中西各有长短,麻黄类型汤、桂枝类汤,柴胡类汤不知经过了多少验证,就是承气汤类,除十枣汤外,其他如大小承气,桃仁承气均有验证,年青时胆大包天,用大黄牡丹汤治一肠痈,泻下半盘带脓粪便后病愈,但现在也知道,仅以仲景寥寥几句,使用诸承气汤,极易偾事,如能掌握现代医学急腹症及其他相关知识,则更能对此类病证作出更明确的鉴别诊断,可下禁下更加清楚,所以经典要精读,现代医学也不要排斥,时代在进步,〈伤寒论〉中,仲景所言某些死证,现在则末必也。所以,现代中医,不要抱着各种成见,视西医如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鞠行,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每个医生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24 21:18
大黄牡丹汤,中医方剂名。为泻下剂,寒下,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湿热瘀结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24 21:18
苔黄腻,脉滑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24 21:19
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湿热瘀结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3-24 21:19
dffaaoo 发表于 2019-3-24 21:18
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瘀结证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3-25 09:37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9-3-25 10:04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3-24 21:18
大黄牡丹汤,中医方剂名。为泻下剂,寒下,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 ...

此方出于仲景,药力峻猛,还有一方是桃核承气汤,十几年我母亲从牛背摔下,腰痛不可转侧,在床上躺了两天我哥才通知我回村接回治疗,母亲告诉平时大便通畅,天天如厕,摔伤后两天末有便意,腰痛难忍,投桃核承气一剂,药后不到半小时,腹急如厕,因腰痛活动不便,十几步远的卫生间差点都赶不及,后得下,腰痛两日即愈,现在母亲已八十多岁高龄,身体健康,天气好时还可到农田走走,老人家在村下习惯了,我曾接来城里半年,呆不住了,所以从养生的角度论,自在即是安身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