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四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5-29 17:10
标题: 四个问题
第一,科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三,医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四,中国的位置在哪里,中医的位置在哪里,你的位置在哪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9 18:20
中药的位置在哪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9 18:20
中医的位置在哪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9 18:23
中医是古代简单技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06:10
        世界观不同,信仰不同,参照系不同……答案完全不同!而且每一个答案都是相对真理,都是相对正确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07:31
   无中生有,有而化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7:33
参照系不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07:36
第一,科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三,医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四,中国的位置在哪里,中医的位置在哪里,你的位置在哪里?
============================================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无中生有,有而化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7:43
不懂参照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7:55
从运动学角度看,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对一个具体的运动学问题,我们一般从方便出发选取参考系以简化物体运动的研究。古代研究天体的运动时,很自然以地球为参考系。托勒密的“地心说”用本轮、均轮解释行星的运动。哥白尼用“日心说”解释行星的运动时,也要用本轮和均轮。从运动学角度看,“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同样好地描述行星的运动。但从研究行星运动的动力学原因的角度看,“日心说”开通了走向真理的道路。开普勒在“地心说”的基础上,把行星的圆周运动改变为椭圆运动从而扔掉了本轮、均轮的说法,开普勒并在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牛顿进一步揭示了开普勒三定律的奥秘,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概括出“万有引力”概念。我们应该注意,从运动学看所有的参考系都是平权的,选用参考系时只考虑分析解决问题是否简便。从动力学看参考系区分为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两类,牛顿定律等动力学规律只对惯性参考系成立,对不同的非惯性参考系要应用牛顿定律需引入相应的惯性力修正。

质点的机械运动表现为质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质点的位置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说的,参考系是指选来作为研究物体运动依据的一个三维的、不变形的物体(刚体)或一组物体为参考体,在参考体上选取不共面的三条相交线作为标架,再加上与参考体固连的时钟。即参考系包括参考体、标架和时钟,习惯上我们把参考体简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在参考系上还要建立坐标系,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是最常用的两种坐标形式。

牛顿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1905年,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所有的惯性参考系都是等价的,也就是说,一切物理定律在惯性参考系中都同样适用,具有相同的形式。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人们不能在任何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也就是说,不参照这个参考系外部的物体)用任何物理定律去发现这个参考系与静止的参考系有什么差别。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那么,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非惯性参考系中,又如何呢?非惯性参考系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加速度,可是,这种加速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重力(又可称为万有引力)。例如,我们在电梯中,当电梯加速下降或者减速上升时,我们会感到身体有些轻飘飘的,重量似乎减小了。我们在电梯中不看外面的参照物,并不知道电梯在加速还是减速,只感到重力在变化。

按牛顿的观点,绝对运动是相对于绝对静止参考系而言的。这就是说,自然界中存在一绝对静止的空间,即绝对空间。根据近代的观点,绝对空间并无客观意义。19世纪的物理学家为了解释J.C.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与牛顿力学中相对性原理的矛盾,曾假设空间充满一种没有质量且不流动的弹性介质“以太”(ether),电磁波被看成“以太”的振动。相对于“以太”静止的参考系就代表绝对静止的参考系。在此参考系中的电磁现象具有特殊性质,从而导致惯性坐标系对于描述电磁现象是不均等的论点。1887年A.A.迈克耳孙和E.W.莫雷发表的著名的实验结果,表明“以太”效应是不能检测到的。此后其他一些实验也表明不能找到静止参考系。因此,A.爱因斯坦指出,绝对静止是根本没有的。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两条基本假设,即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性。这两条假设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许多牛顿力学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可用狭义相对论精确地描述。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指出:包括力学、电动力学、光学等在内的物理学各定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即惯性坐标系对描述物理现象是平等的,没有特殊的绝对静止的参考系,绝对空间是无意义的。

惯性参考系

对惯性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简称惯性系。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指出,一切力学规律在相互作匀速运动而无转动的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在—个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密封座舱中的观察者,无法通过内部的力学实验来判断座舱相对于恒星是静止的还是在作匀速运动的,他只有朝窗外看才能知道,但仍然无法判断究竟是座舱还是恒星在运动。另一方面,参考系在力学上的这种等效,并非对任意运动的参考系都成立。在颠簸运行的火车里和在作匀速运动的火车里,力学运动并不服从同样的定律。在精确地写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方程时,必须考虑地球的转动。一个参考系,如果自由质点在其中作非加速运动,就称为惯性参考系或伽利略参考系,所有相互作非加速运动而无转动的参考系都是惯性参考系。

判断一个特定参考系是不是惯性系,取决于能以多大的精确度去测出这个参考系的微小加速度效应。在地面上的一般工程动力学中,由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较小,地面上一点的向心加逮度很小,可取与地球固连的坐标系作为惯性参考系。在一些必须把地球自转计算在内的问题中,例如研究陀螺仪表的漂移时,可采用地球中心坐标系作为近似的惯性参考系,其原点与地球中心重合,轴指向所认定的恒星。天文学中则采用黄道坐标系或银道坐标系作为惯性参考系。地球表面赤道上一点的向心加速度为3.4厘米/秒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0.6厘米/秒2,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转动的向心加速度约为3×10-8厘米/秒2。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所选取的惯性参考系的近似程度。

非惯性各考系

对惯性参考系作加速运动或转动的参考系,简称非惯性系。

对惯性系以不变的加速度α在运动的非惯性系,称为加速运动参考系。在此参考系中静止的物体必有力F=mα作用着。在引力场中,物体都受引力作用,因此对引力场中惯性系静止的物体也受引力作用。若另有一非惯性系,它对惯性系的加速度和这引力产生的加速度相同,则在此非惯性系中的观察者并不觉得有引力场,也不知自己有加速运动,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升降机”,说明引力场和非惯性系是等效的。

对惯性参考系转动的参考系称为转动参考系。假定惯性系静止,则与转动参考系固连的刚体运动,就是转动参考系对惯性系的运动。 [1]  

参考系和等效原理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相等一般称为等效原理。这个原理导致一个结沦:一个存在着引力场的惯性参考系和另一个作加速运动的非惯性参考系是等效的,即内部的物理实验不能区分这两种参考系,这就是爱因斯坦等效原理。以爱因斯坦“升降机”为例 [2]  ,若升降机在1g的均匀引力场中静止,另外,又在自由空间中以9.81米/秒2的加速度向上作匀加速运动,由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在上述两种情况中所作的同样的内部物理实验结果相同。里面的观察者既可认为升降机静止,且机厢内存在引力场;又可认为机厢内不存在引力场,只是升降机以9.81米/秒2的加速度向上运动。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等效导致另一种情况。若一物体在均匀引力场中自由下落,其中的质点,由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共惯性力和引力平衡。因此,同均匀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物体相固结的非旋转参考系和自由空间的惯性参考系是等效的。在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中,“失重”现象就是由于引力和离心惯性力平衡所引起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7:55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所有的惯性参考系都是等价的,也就是说,一切物理定律在惯性参考系中都同样适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8:01
取决于能以多大的精确度去测出这个参考系的微小加速度效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8:01
,“失重”现象就是由于引力和离心惯性力平衡所引起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8:04
但是航空器在轨道上的失重不是重力消失或大幅度减小的结果(事实上,在100KM高度上,地球重力仅仅比地球表面减少大约3%)。失重现象主要发生在轨道上或太空内或在其他一些不正常情况下的(远离星球或大重量物体)处于引力平衡点的零重力的环境下,这种现象应被称为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失重(假如说地球重力消失了,那么人只要轻轻一跳将会向着一个方向永远飞行下去)。

影片《卧虎藏龙》中大侠们“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绝技在太空飞行中可是易如反掌,你只要轻轻一点脚,人就会腾空而起,在空中自由的飞来飞去,本领之大,超过人们的想象。以上这种

失重
失重
现象常被人误以为是失重现象,这种现象应被称为似微重力现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8:05
你只要轻轻一点脚,人就会腾空而起,在空中自由的飞来飞去,本领之大,超过人们的想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8:06
一切物理定律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都同样适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08:0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0 10:29 编辑

中医原理,生理学原理,病理学原理,在一切医学体系都同样适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17:36
dffaaoo 发表于 2019-5-29 23:55
从运动学角度看,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对一个具体的运动学问题,我们一般从方便出发选取参考系以简化物体运 ...

先生看懂了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17:45
      惯性参考系,非惯性参考系,不适用于中医。因为人体内的各种运动(例如气机),既不是惯性运动,也不是加速度的非惯性运动。中医使用的参考系是阴阳五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17:46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因为二者使用的参考系不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17:49
       你不懂,欧乐米,巨大差异,欧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17:52
     网上再查查不可通约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7:5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5-30 17:36
先生看懂了吗?

看懂了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7:57
阴阳五行是参考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7:57
因为人体内的各种运动(例如气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7:58
气机是运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8:01
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沿着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也可认为是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8:03
除及少数例外(如盲鳗等),脊椎动物绝大多数都有封闭式循环。脊椎动物中两栖类有二心房与一心室;鱼类则只有一心房与一心室;爬行动物也有二心房与二心室,但二心室之间未完全分隔;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心脏都有两心房和两心室。这种心脏实际上形成两个泵。左心室泵血到主动脉,再到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送去养分带走代谢废物经上下腔静脉回右心房,叫做体循环,因为线路较长,也叫大循环。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静脉血从肺动脉到肺进行气体交换,放出二氧化碳,带走氧,然后经肺静脉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运回左心房,叫做肺循环,因路线较短,也叫小循环。 [2]  

部分组织液进入另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形成淋巴液,经小淋巴管逐步汇成大淋巴管,经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大淋巴管分别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形成淋巴循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8:04
形成淋巴循环是加速度,看懂了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8:08
对一切运动的描述,都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系的。参考系选取的不同,对运动的描述,或者说运动方程的形式,也随之不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8:15
阴阳五行是生理系统病理系统中反应物质及结构功能的变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18:30
dffaaoo 发表于 2019-5-30 10:15
阴阳五行是生理系统病理系统中反应物质及结构功能的变化


说点道理。说不出来了。先查查不可通约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18:3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5-30 10:32 编辑

第一,科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三,医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四,中国的位置在哪里,中医的位置在哪里,你的位置在哪里?




这是一个永恒的辩题。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8:45
你的位置在中国中医的位置在中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8:4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5-30 18:30
说点道理。说不出来了。先查查不可通约性。

你不懂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9:17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一、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概念

       库恩是在1962年出版的《利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不可通约性概念的 。他从数学中借用这个概念用来描述相继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为了说明科学革命的显著特征是新旧范式不可通约。库恩着重从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心理学的角度闸发了自己的观点:

          从科学革命中涌现出的常规科学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与以前的传统不相容,而且二者往往实际上也是不可通约的;范式的改变使科学家对 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格式塔转换(革命前科学家世界的鸭子在革命后变成了兔子),科学家在革命后知觉和视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新 世界在各处与他们先前所居住的世界彼此不可通约。也许是库恩在初始表述中直觉和隐喻起了作用,人们广泛地讨论了意义变化问题,但却忽略了不可通约性的困难。
         茌60年代末,库恩在澄清别人对不可通约性误解的同时,已逐渐开始转向从术语分类学(taxonomy)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不可通约性的意蕴,从而把不可通约性与不可翻译性(intranslatability)等同起来。在1969年日文版的《结构》一书的“后记”中,尤其是在1989年写成、1970年发表的“对批评的答复”中,库恩就是这样做的。他明确指出:

         在从一种理论到下一个理论的转换过程中,单词以难以捉摸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含义或应用条件。虽然革命前后所使用的大多数符号仍在沿用,例如力、质量、元素、化合物、细胞,但其中有些符号依附于自然界的方式已有了变化。此时,无法找到一种中性的或理想的语言,使得两种理论至少是经验结果能够不走样地“翻译”成这种语言,因而我们说相继的理论是不可通约的。
        在1982年发表的“可通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文中,库恩对他的不可通约性概念做了认真而深入的修正、阐释与发展。该文中的以下观点值得我们倍加注意。
        第 一,局部不可通约性。库恩明确指出,等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边长不可通约,圆周与半径不可通约,从而存在着没有公度(no common measure)的情况。但是没有公度并非不可比较。相反地,不可通约的量能够在任何所需要的近似度上加以比较。在用于科学理论展开的词汇表 (vocabulary)中,不可通约性隐喻地起作用。“没有公度”的短语变成了没有公共语言。于是,宣称两个理论不可通约,就是宣称不存在能够把视为句 子集合的两种理论毫无剩余或毫无损失地翻译为中性语言或另外的语言。出于同样的理由,在其隐喻形式中比在其本义形式中没有更多的使不可通约性意指不可比 较。对两个理论来说是公共的大多数术语在二者中以相同的方式起的作用。它们的意义无论可能是什么都被保存下来,它们的译文只不过是同音词 (homophonic)。只是对于小子群(通常是相互定义的)的术语和包含这些术语的句子,才产生可翻译性的问题。因此,两个理论不可通约性的主张比它 的许多批评者所设想的更有节制,这种受限制的不可通约性称为“局部不可通约性”(local incommensurability)。库恩强调指出,跨越理论变革保持其意义的术语为差异的讨论和为与理论选择有关的比较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它们甚至 能够为从中探究不可通约术语的意义提供基础。
         第二,翻译不是诠释(interpretation)。虽然实际的翻译常常或者也许总是至少包含 小的诠释,但是诠释作为一个过程毕竟与翻译不同。关于翻泽,库恩认为:翻译是懂得两种语言的人所作的事;用来翻译的语言在翻译开始之前就存在,也就是说, 翻译的事实并不改变词或短语的意义;译者要系统地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串代换给定文本中的词和词串,从而形成在另—种语言中等价的文本,注解和译者序不是 译文的部分,完美的译文不需要它们。至于诠释,库恩认为这正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实践的事业。诠释与翻译的不同在于:诠释者起初可以只要求一种语言;如 果诠释者成功了,则他便学会了那种语言;即便诠释成功,那种语言也不见得能翻译成诠释者自己的语言;利用诠释,诠释者可以找出并理解无法用诠释者的语言翻 译的字和词。
例如,在18世纪的化学中,phlogiston(燃素)有时被作为“从正在燃烧的物体释放出的物质”,有时被作为“金属化的要 素”(metallizing principle),有时还用其他说话风格提出来(它减小了空气的弹性和维持生命的性质等)。而且,与phlogiston有关的 dephlogisticated air(去燃素空气)有时指称氧本身,有时指称使大气丰富的氧,phlogisticated air通常指氧被除去的空气,它们都是用来传达18世纪化学家的信念的方式。在现代化学中,phlogiston完全消失了。Principle(要素) 失去了纯粹的化学意义(在18世纪的文献中,phlogiston被视为principle之一)。element(元素)成为同音异义词,而它在18世 纪文献中包括碳、硫黄、土和空气,它更多地像现代短语“凝聚态”(state-of-aggregation)起作用,也像现代术语“元素” (element)起作用。显而易见,这些术语不可能被现代词或短语的某些组合所代替,它们以及由它们所陈述的文献是不可翻译的。而且,这些术语构成了相 互联系或相互定义的集合,必须作为—个整体来使用和获得它们。只有如此,人们才能理解18世纪的化学是什么:它大大不同于20世纪的化学:不仅在就实物和 过程所说的东西方面不同,而且在构造和划分大部分化学世界的方式上不同。这些词汇是不可翻译的,历史学家不得不发现或发明它们的意义,以便提出他们赖以工 作的可以理解的文本,诠释就是这些术语的用法被发现的过程。
         第三,翻译的不变量(1nvariant)。不同的语言给世界强加了不同的结构。 一个指称术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问典(1exicon)网络上的一个网结,由此辐射出人们在鉴定网结术语指称对象时所用准则的标记。这些准则把某些术 语联结在一起而远离其他,从而在词典中建立起多维结构。这个结构映照出能够用这种词典描述的世界结构的诸多方面,同时也限制了可借助词典来描述的现象。在 这里库恩提请人们注意,同源结构(homologous structures)即映照同一世界的结构可以利用不同的准则联系的组合而形成。这样的同源结构维持的东西是世界的分类范畴(taxonomic categories)和它们之间的同异关系(similarity/difference relationships)。语言共同体成员具有的是词典结构的同源,词典的准则不必相同,但分类结构必须匹配。翻译的不变量正在于此。也就是说,相互 可翻译的语言的说者不需要共同具有术语,但一种语言的指称表达必须能够与另一种语言的共同指称表达相匹配,这些语言说者们所使用的词典结构必须是相同的, 不仅在—种语言之内,而且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也是如此。总之,分类学必须保持,以便提供两个共同具有的范畴和它们之间共同具有的关系。若情况不是这 样,则翻译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翻译行不通的地方,交流仍可进行,这就需要十分不同的诠释过程和语言习得。
         库恩就这样把不可通约性局域化,并把不可通约性等同于不可翻译,分析了不可翻译的原因所在,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诠释达到相互比较和相互交流。在1987年著名的三篇一组的希尔曼纪念 讲座 中,库恩认为,不可通约性观点在其实质上是正确的,但在细节上得做显著修正。他承认他把向前运动的科学家的经验模式化了,过分接近向后运动的历史学家的经验。

          第一,历史学家一般用一次跳跃包含在历史上以较小的步骤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第二,正是(科学家)群体恰好向前运动,而个人(历史学家)则向后运动,相 同的描述术语不能无批判地用于二者。例如,个人能够经历格式塔转换,但把该经历赋予群体则是—个范畴错误。库恩在这里借助历史学家的经验,重新引入了不可 通约性概念:不可通约性意味着没有公共词典、没有术语的集合能够充分而准确地陈述两个理论的所有成分。他觉得用蒯因的隐喻(不可翻译)代替他的隐喻(不可通约)更合适,认为通常不可能用目前使用的术语代替古老文本中的术语,使得如此形成的每一个陈述的真值能够恰当地适用于它的原来的真值。库恩还进一步阐述 和扩展了他的观点。他指出,语言塑造世界是通过范畴分类、同异关系对世界进行分割的结果,每一种语言形成的词典都通向一组可能世界或可能世界的集合;部分 的可翻译是存在的,但是词典的结构差异妨碍了保真翻译(truth preserving translation);在翻译失败之时,由于桥头堡(一种词典的分类范畴能被另一种词典的分类范畴覆盖)的存在,从而保证了词典的习得。
          库恩在文献中认为,他和费耶阿本德是在印刷品中首次(1962年)使用“不可通约性”术语的,国内外学术界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1991年 底我在研读爱因斯坦“自述”(1946年写成,1949年发表)的英德对照文本时发现,爱因斯坦在淡到科学理论评价的“内在完美”标准时说,理论本身的前 提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简单性”是一种“不可通约的质的相互权衡”问题。爱因斯坦用该词所指虽与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则是相关的,而且在科学哲学文献中的使用显然早于库恩十多年。
         库恩还认为他和费耶阿本德采用“不可通约性”术语是独立的:“我记不清他是在我的手稿中发现的,还是他告诉我他也使用了它。”“我使用这个词比他广泛,他对该现象的要求比我范围更广,但我们当时的重叠是很多的。”下面,我们转向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

二、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概念
        费耶阿本德是在1962年发表的“说明、还原和经验论” 的长篇论文中首次正式阐述不可通约性的。他在针锋相对地批判了正统的科学说明理论,即可推演性原理(“说明”是严格的逻辑意义上的推演过程)和意义不变性原理(“说明”决不能改变被说明者主要描述术语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其一主张意义的可变性:“知识的扩展不但导致对前期理 论数值论断的根本性修改,而且还带来它的主要描述词语的重大变化。其二否认推演的可能性:“从—个不太普遍的理论到一个较为普遍的理论,并不是一种归纳或推演,而是一种替换。”在费耶阿本德看来.从一个理论T到另一个更广泛的理论T′的革命性过渡,要涉及两项重要的变革:第一,与理论T相伴随的本体论让位于与理论T′相伴随的本体论。第二,原来为T所采用的术语,经过这种变迁之后都要改变自己的意义,即是说理论不仅是排列事实的方便图式,它们还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在这种世界观的替换、术语意义改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也就相应地呈现出不可通约的关系,这正是正统科学说明理论面临的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1975年出版的《反对方法》中,费耶阿本德展示了不可通约性的特点:“我们有一个观点(理论.框架、宇宙论、表示模式),其要素(概念、事 实、图像)依据某些构造原理组织起来,这些原理涉及某种类似“封闭圈”之类的东西:有一些事物,不违背原理(违背原理并不意味着它们针锋相对)是无法被人 讨论或“发现”的,讨论这些事物,做出它们的发现,上述原理就被中止使用)。现在,我们考虑一下支撑宇宙论(理论)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概 念)的构造原则,让我们把这些原理叫做所论理论的普遍原则,中止普遍原则意味着中止所有的事实和概念。最后,一个发现、一个陈述或一种态度,如果中止某宇 宙论(理论、框架)的某些普遍原理的使用,就是与该宇宙论不可通约的。”由此可见,中止行为是不可通约性的表现,其深藏的内部动力机制在于所谓的图式化阻 力(patterned resistance)。图式化阻力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化、模式化的东西,它能对其他模式产生自发阻抗。
          在1978 年出版的《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费耶阿本德论述了库恩的观点以及他与库恩的差异。他说:库恩注意到,不同范式(A)使用了无法产生包含、相斥、相交等通 常逻辑关系的概念;(B)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不同范式中的研究人员不仅有不同的概念,而且有不同的知觉);( C)包含不同的方法(从事研究的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以便进行研究和评介研究的成果。库恩认为,成分A、B、C合在一起使范式完全不受各种困难的影响, 使范式互相不可比较。而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却是演绎的不相交性,仅此而已,他说他从未由此推出不可比较性。相反,他试图发现对这种理论进行比较的方法,内容的比较或逼真性的比较当然不在此列,但是当然还存在着其他方法。 费耶阿本德的比较方法是形式化的比较方法,如寻找两个理论之间结构上的同型性和模型造法,借助发明更普遍的理论。
           与库恩不同,费耶阿本德几乎 没有把不可通约性等同于不可翻译性。在《惜别理性》 (1987年版)中,他针对普特南的批评指出:“我们可以像孩子那样从头学习一种语言或者一种文化,而不必通过我们的母语这一中介(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 人类学家发现这种程序的优点之后,现在开始喜欢的是现场调查而不是双语人的报告)。此外,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母语,好让它能够表达外来的概念(成功的翻译 总是改变它们从中出现的中介:满足[普特南第二点要求的]只有形式语言和旅游家的语言)。”不难看出,费耶阿本德的“成功的翻译”实际上是库恩所谓的“诠 释”,难怪他很少说不可通约性就是不可翻译性了。
          不管怎样,费耶阿本德始终坚持不可通约性观点,他甚至认为:“不可通约性命题不仅仅是哲学命题,它也是相当广泛的,往往是成功的科学程序的概括。因此,对不可通约性命题的普遍攻击不仅仅是对哲学立场的攻击(例如对哲学的‘实在论’),它也是对科 学成就中的程序的批评。”

三、对“不可通约性”的理解和评论
1.不可通约性在科学中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通约性虽然也是一个哲学命题,但它毕竟是从科学程序本身中概括出来的。也就是,它不是一种哲学外来物强加于科学之上的,而是内在于科学本身之中,即内在于科学的知识体系(语言系统)、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之中的,是科学家“生活形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正是如此。正如佐野正博所指出的,库恩在《结构》一书中把不可通约性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是关于科学的基准及定义的不可通约性。相异的范式的科学性基准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范式之间的争论在理性上就成为难以契合的东西。随着科学性基准的变化,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的不连续性也就产生了。

          第二是由于观察术语及理论术语的意义改变而导致不可通约性。

          第三是由于范式的变化,科学工作者活动的“世界”改变了,在这种意义上它也是不可通约的。

          科尔迪希(C. R. Kordig) 从观察上的根本性变化、规则性标准的根本性变化和基本意义的根本性变化三方面来理解科学革命所引起的不可通约性。牛顿--史密斯也把不可通约性的根源分为价 值的变化、规则的根本性变化和基本意义的变化三种类型。 的确,在理论的更替中,在科学的发展中,存在着费耶阿本德所说的“逻辑链条”的中断,即存在着不可通约性。
          普特南反对不可通约性概念,他认为意义不可通约的说法是荒谬的,科学术语的指称是跨理论的。诚然,跨理论的术语是存在的,但只有在词典结构相同之时;词典结构不同,术语就无法跨理论了。出于同样的理由,哈金(I. hacking)关于只要采纳实体实在论,就可以使不可通约性消失的论点站不住脚。
2.不可通约并非不可比较。
         不可通约性并不是像劳丹、夏佩尔所说的那样,意味着不可比较。库恩曾多次强调,不可通约并非不可比较。他在1988年10月23日致日本熊本女子大学教授梅 林诚尔的信中尤为详细地说明了这—点:“首先,当我谈到两个理论或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我绝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不可比较的。‘不可通约的’这个术语本身是从数学中借用来的,指的是没有公度。例如,—个等边直角三角形的边与斜边是不可通约的,因为没有一个单位使得斜边是边长的整数倍。但两者可以以任何需要的精度进行比较,斜边的长度大于边长的1.41倍而小于边长的I.42倍。‘不可通约性’应用于科学理论,意欲提示出,需要陈述一个科学理论的语言很像诗的语言,使用一种理论的语言不可能把某些陈述(但只某些)以确定真值所需要的精确性翻译为另一种理论的语言,但两者仍然是可以比较的。” 库恩指出,通过诠释或语言习得,科学家可以理解相互不可通约的理论或范式,从而可以相互比较和相互交流。
          由于费耶阿本德认为观察术语依赖于理 论,即不存在中立的事实,事实也由理论来决定,因此当理论发生变化的时候,事实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所以就内容比较理论不可能了。但是正如有关文献 所探讨的,费耶阿本德找到了形式化的比较方法。第—,寻找两个理论之间结构上的同型性,通过对有限结构要素集合的比较,以便确立二者之间存在的形式上的差 异。第二,模型构造法。设有两个不可通约的理论T和T′,费耶阿本德建议我们在T′之内建造T的模型T,然后再考虑T的命运。因为T和T′是同型的,所以只要能找到足够的证据拒斥T,就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拒斥T′。第三,借助发明更普遍的理论提供—个共同的基础,以便藉此定义两个不可通约的理论均可以接受的经验陈述。但是,费耶阿本德的形式化的比较方法是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的。
3.不可通约性强调了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在厍恩那里,不可通约性是与他的科学革命概念密不可分的。革命前后的新旧理论或范式之间是有质的不同的,是不能完全还原的,也就是不可通约的。这种质变表现在社会学、心理 学和语言学诸多方面,即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变化了,科学家个人在心理上发生了格式塔转换,科学术语的意义大为改观。不可通约性强调的正是科学发展中的质 变,它是科学革命的鲜明标识,它对逻辑经验论的归纳主义的静态的累积科学观做出了强有力的否定。
4. 不可通约性没有否认科学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
       不可通约性强调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和革命,但并不意味着科学发展的连续性的中断。如果说库恩在《结构》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还有些偏颇的话,那么他在《必要的 张力》(1979年)的序言中已意识到这种缺陷:“我写革命—书时,曾把革命说成是某些科学术语发生意义变革的事件,我还提出,变革的结果出现了观点之间 的不可通约性以及不同理论支持者之间交流的局部中断。我由此认识到,‘意义变革’是—个问题而不是一种可以加以孤立的现象。现在主要是通过蒯因的著作,我已相信不可通约性和局部交流问题可以采取另一处理方式。不同理论(或不同范式,按这个词的广义而言)适应于不同的世界。因此,他们把握彼此观点的能力,不 可避免地要受到转译过程和确定参照物的不完善性的限制。这些问题是我最关心的,希望不久对此将有更多的话说。” 果然,从80年代起,库恩在几篇颇有份量的专题论文中通过两种途径解决科学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其—是限制不可通约性的范围,指出大多数术语的指称和意义在 相互更替的理论中基本没有变化。其二是指出不可通约的两个词典尽管结构不同,但分类范畴也有相当大的覆盖面,足以保证诠释或语言习得的进行,从而是可比 较、可交流的。
         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至少肯定了科学革命过程中的三种连续性。

         其一是内在的连续性,它强调整个 人类思想史均是科学的—部分。在费耶阿本德看来,科学理论的产生决不限于直接先于新理论的旧理论背景,而是产生于整个观念的历史中。这样一来,新理论与先 行理论的表面间断性反而更鲜明地映衬出新理论与整个思想史发生的有机联系。

         其二是不可通约性导致对外在的连续性的强调。费耶阿本德认为,一门科学之所以拥 有一个内部史,就是因为它的外部史包含着多种补偿行为,这种行为在每一个转折关头都要违反具有限定功能的方法论。如果仅仅从内部看,伽利略的科学代替亚里 士多德的宇宙论当然呈现一种间断,但是若把外部力量考虑在内,若把科学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知识的增长与理论的更替都没有什么间断性。

        其三是意 义条件之间的连续性。按照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建立—种新世界观和一种与其相对应的语言是一个需要化费相当长的时间的过程,新旧世界观之间并非一种绝对真空状态。首先,在这种新世界观的创造过程必须使用意义不太明确的术语;其次,意义不太明确的术语在这—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达致明朗化;最后,也是最 重要的,每一个词都是无数线条的结合点,这些线条将该词与其他词语、句子、推理步骤以及初看荒谬但种种联系建立起来之后就会变得完全合理的行为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一个词的意义就不能仅仅决定于它本身的逻辑结构或它与外界客体的联系,而是要联系到其他词、其他思维形式,直至最终联系到整个语言的构造原理和 宇宙论假定。照此看来,庞迪(G. L. pandit)和夏佩尔指责不可通约性否定科学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是没有道理的。
5.不可通约性并非与科学实在论绝对对立。
        不可通约性与历史归纳、不充分决定(underdetermination)一起,构成了反实在论的三种类型的论据。但纵观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他们的不可通约性并未导致他们走向反实在论的立场。相反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实在沦者。
        库恩反对科学的发展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说法,但这只表示他像劳丹一样,反对所谓的认识论的实在论和收敛实在论(convergent realism),但他不仅没有反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赞同所谓的本体论的实在论(它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确定性)和语义学的实在论(它断定 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设是就世界所做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他还自称自己是内在实在论者。他认为理论是有真假的,这就要看它是否与经验事实相符合。 相互竞争的理论哪—个与事实吻合得更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他多次强调理论要与自然界比较,要与自然界契合。他强调世界在词典获得中起很大作用,类似定义的东西仅起较小作用。共同体成员不能创造其成员喜欢的无论什么范畴。被词典描述的世界是确实的,它参与到真值的决定中,把关于它的真陈述与假陈述区分开 来。费耶阿本德不欢迎认识论的实在论(理论已被证明为真)、实体实在论(强调科学理论对新实体的引入)和实证论的实在论(就实在做出判断等于断言某一特殊 “幻象”比另—幻象更为可取)。他在观察受理论统统摄、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无根本性区别的重要论点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实在边界的可移动性为基点,以把科学 视为参与活动的断语为特点、以伦理学真理尺度为最终结果的科学观与实在观——伦理学实在论。

  参考资料: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晓培  关于库恩“不可通约性”观点的思考

3.不可通约性和可比较性 《哲学研究》1987年01期

4. T.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M]. 1962
5. 伯恩斯坦  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M] 郭小平等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2, 120..
6. 王书明,万丹.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7. P. K. Feyerabend. Farewell to Reason[ M]. New York: verso Press, 1987, 295.
8. P. K. Feyerabend. Problem of Empiricism, Philosophica Papers, Volume 2 [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9.[美]费耶阿本德. 反对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10..[英]W·H·牛顿——史密斯.成素梅、殷杰译.科学哲学指南[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11.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2.T. SKuhn The Road Since Structure   《科学哲学学会会刊》1990年第2卷
13.Feyerabend. Againstmethod[M].NLB, 1975. 145.
14.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M]. 纪树立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5.http://hi.baidu.com/historywood/blog/item/30012938389c2c20b8998fde.html

相关文献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技术范式不可通约性理论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724 ( 12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语言分类系统、真值间隔和不可通约性——对库恩关于不可通约性的分类学解释之重建 - 世界哲学 - 2004 ( 5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词汇系统、真理和不可通约性--库恩的"结构之后的路"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00622 ( 5 )
附图

添加视频 | 添加图册相关影像
开放分类 我来补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9:19
。其—是限制不可通约性的范围,指出大多数术语的指称和意义在 相互更替的理论中基本没有变化。其二是指出不可通约的两个词典尽管结构不同,但分类范畴也有相当大的覆盖面,足以保证诠释或语言习得的进行,从而是可比 较、可交流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9:25
不可通约是无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9:26
在厍恩那里,不可通约性是与他的科学革命概念密不可分的。革命前后的新旧理论或范式之间是有质的不同的,是不能完全还原的,也就是不可通约的。这种质变表现在社会学、心理 学和语言学诸多方面,即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变化了,科学家个人在心理上发生了格式塔转换,科学术语的意义大为改观。不可通约性强调的正是科学发展中的质 变,它是科学革命的鲜明标识,它对逻辑经验论的归纳主义的静态的累积科学观做出了强有力的否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9:29
不可通约性强调的正是科学发展中的质 变,它是科学革命的鲜明标识,它对逻辑经验论的归纳主义的静态的累积科学观做出了强有力的否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19:30
但是在未来的病理学药理研究应用中,用中药治愈症状而治愈疾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在这种结石病炎症反应,最有可能的却是药理学研究成功了能治愈症状的新药物,治疗其中的症状,或者也配合用激素抗生素,而治愈这种疾病,
而用新的化学合成药治如心烦,气短,口干,湿,热等症状,新化学合成药一方面消除产生形成结石原因,新化学合成药一方面治愈产生炎症的,湿,热等症状,是可以治愈这种疾病的。
当然在其它各种疾病反应也都是这种治疗形式了,用新化学合成药治症状,却不会去用中药治症状,虽然新的化学合成药与中药是相同的治愈症状药理,但在应用技术方面肯定是非常不同的了。
在新化学合成药治愈症状应用中的相关技术,肯定是超过中医药治愈症状简单技术的应用的。
如对于症状种类准确性确定性,肯定是超过中医药应用,而中医简单技应用对于确定症状种类是相当困难的不准确的。
但是用新化学合成药,只能是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发展了病理信号学,及药理学,或病理信号学,成为病理学重要分枝体系,却并不能认为就是什么新医学,只是生理学,病理学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药理学新的应用部分了,如同相对论是力学新的增加部分,并不是有了什么新物理学,新力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20:31
       不可通约性,就是中国古代孔子时代的名实之争。
       你再查查:名实之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20:34
        “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融合以后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医学理论,正是库恩的科学革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0:56
等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边长不可通约,圆周与半径不可通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1:00
只有如此,人们才能理解18世纪的化学是什么:它大大不同于20世纪的化学:不仅在就实物和 过程所说的东西方面不同,而且在构造和划分大部分化学世界的方式上不同。这些词汇是不可翻译的,历史学家不得不发现或发明它们的意义,以便提出他们赖以工 作的可以理解的文本,诠释就是这些术语的用法被发现的过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1:03
于是圆周长就是



结果自然就是

C = 2π * r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1:0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0 21:14 编辑

名与实的关系


名,也就是名称。名是人对宇宙中的客观物体和想象中的物体所起的名称,是物体的符号, 以便于区别于其它物体。

实是宇宙中客观存在或者人想象中存在的物体。凡是人们已经认识的物体都有一个名称,人类还没有认识的事物当然也就没有名称,也就没有名。

名与实是有区别的。名称并不是实体,只是符号;任何客观存在的实体都是非常复杂的事物,一个符号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它本身。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1:34
后来的数学家们就想办法算出这个π的具体值,数学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的方法,也就是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求得圆接近192边型,求得圆周率大约是3.14。 [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1:3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0 21:37 编辑

圆周长=2r*3.14,半径=r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22:23
   圆周率是个无理数,所以圆周与直径之比不可通约。即没有公约数,如果有了公约数,这两个数就能够用一个数表示,这就叫做可以通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0 22:24
   无理数要比有理数多得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2:46
如果有了公约数,这两个数就能够用一个数表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2:54
库恩认为,在任何一门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各种假说和理论相互排斥,各种学派之间也没有任何共同信念,这就是前科学时期。但随着观察与实验的深入发展,总会出现一些代表性的科学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可以吸引一大批拥护者,而且还为他们留下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这样,这些代表性的成就就成为一种“范式”,科学进入了常规科学发展时期。库恩说:“常规科学”是种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可见,在库恩看来,范式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着科学发展的范围与方向的重大科学成叭,它提供给专业科学家以一种思路,形成某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共同信念。这种范式包括符号概括、模型、范例在内,具有比一般的抽象规则史优先的地位。因而,库思认为,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是受范式限制的,科学的活动就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难题或消除疑点的活动。库恩说:“正是这些因信仰范式而产生的限制,对科学的发展都成为不可缺少的。由于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范式会迫使科学家仔细而深入地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否则就不能想象”。这样,范式对科学的限制反而可以积极促使科学在一定范围内取得成就。但同时,库恩又认为,这种限制使科学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利于科学的发展。而且,解难题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科学知识的稳步扩大和精确化,即使有所成就,也毫无新颖之处。所以,随着观察与实验的深入,科学研究必须不断地揭示意料之外的新现象,逐渐发现原有范式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些难题就构成旧范式的反常。随着反常的日益增多,旧的科学范代越来越应付不了,从而陷入危机之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2:55
而且,解难题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科学知识的稳步扩大和精确化,即使有所成就,也毫无新颖之处。所以,随着观察与实验的深入,科学研究必须不断地揭示意料之外的新现象,逐渐发现原有范式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些难题就构成旧范式的反常。随着反常的日益增多,旧的科学范代越来越应付不了,从而陷入危机之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2:57
免疫病理学炎症反应之迷
一 急性炎症产生的原因,对于病理学免疫还是一个迷,并没有真正发现研究原因或起源是什么。

1当免疫检测发现在炎症反应中,巨噬对于细菌的清除功能不是细菌加强了反应是减弱的。
如生理最大的清除率是每小时清除100个细菌,如果是猜测应每小时清除为200个细菌而产生炎症,而实际反应率却是细菌小时清除不到100细菌 或更少如每小时清除20个细菌。
就可以确定,第一级之后免疫增强反应而产生炎症与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是完全不相关的,或者根本不是至今简单猜测以为的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作用的结果了。
2 当然免疫病理学研究就要有很大的迷或了,不知为何巨噬对于细菌清除率没有增强却有了免疫后级反应物质的增多,如补体的增多产生炎症,炎性水肿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2:5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0 23:00 编辑

免疫病理学研究就要有很大的迷或免疫病理学研究陷入危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0 23:0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0 23:09 编辑

是两个数关系用一个公式关系式表示,不是两个数用一个数表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1 06:22
               
(一)“不可通约性”的渊源
    不可通约性来源于数学中的“不可通约量”。 大约公元前5世纪(欧洲奴隶社会末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代希腊数学流派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相当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项重大贡献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的情形,如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即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的比为(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是不可公度的比(不可通约),这时数学出现了第一次危机,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无理数,顾名思义,与有理数相对,但是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那么它就是不能表示为整数或两整数之比的实数,如果不作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会碰到这些数的,无论是度量长度,重量,还是计时。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在研究1和2的比例中项时(若1:X=X:2,那么X叫做1和2的比例中项),怎么也想不出这个比例中项值。后来,他画一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于是,他想,X代表对角线长,那么X必定是确定的数。无论是比例中项的研究还是正方形对角线与边长的比,都得出X2=2。毕达哥拉斯学派用归谬法证明了,这个数不是有理数,它就是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对以整数为基础的毕氏哲学,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将此事保密,不准外传,并且将希帕索斯本人也扔到大海中淹死了。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了更多的无理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理数的存在已成为人们所共知的事实。

    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这时候已经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即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萌芽时期。

    1874年康托证明了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非代数数比代数数多得多!这也意味着,无形的、不是根式的无理数竟比直观的、根式的无理数多得多!数轴上代表有理数的点虽然是稠密的,任何两个有理数点之间恒有无数多有理数点,但是除有理数点外的“空隙”更多。“空隙”一旦填满,稠密概念发展成了连续的概念,数轴上点及其“空隙”与实数完全对应,无理数问题画上了永远的句号。数学家心安理得的是建立了无懈可击的实数体系,在坚实的基础上,任何闲言碎语都是不足道的。无理数所体现的完美无缺、一丝不苟的纯粹理性与无孔不入、尽人皆知的世俗应用,可谓占尽天上人间风光,正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从数学发展史看,人类对无理数的发蒙始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497)学派,但二千四百年后才产生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实数严格定义,这时无理数问题才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数”发展过程如下图: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31 06:23
            
(二)“不可通约性”概念
“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库恩晚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库恩主要将科学变化的途径与两种变迁方式进行比较。一是与语汇的变化相比较,另一是与一定形式的进化理论比较。在他的“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一文中,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的模式非常相似。古希腊有由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所体现的自然语汇,另一方面,近代早期的欧洲人有另外一种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语汇。两种语汇当然都有“运动”这一平常的概念,但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却大不相同。确切地说,每一种语汇里的“运动”都有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因此,在这一比较中,“不可通约性”即意味着“不可翻译性”。这里说的是“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而不是说根本不能翻译。例如藏象与器官,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不能等同,不能直接翻译,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并不意味着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毫不相干,肝的大小、重量、位置以及部分功能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肝主怒,怒伤肝,肝属木,肝与春季、青色、东方相对应,而西医不用这样的方法研究肝脏,因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一部分对于中、西医来说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即相互比较是没有道理的、无理的。但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如同愤怒这样激昂、剧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肝脏的损伤;肝硬化长期黄疸的病人面色呈现青色;某些肝病容易发生在春季等,都说明中医对肝的认识是有道理的,有正确的方面。随着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必定会得到更多的证实。把两大理论体系中“不可通约”的部分找出来,就为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这才是库恩“不可通约性”的伟大贡献。当把中医的无数个不确定性、模糊性、可延展性概念充填到西医的准确性、实证性、机械性点状空隙时,就像有理数与无理数融合为实数那样,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实数概念的建立,是因为数学家始终对无理数认识不清,迷惑不解,数学家从不同的方面不断的研究无理数,经过2400多年的努力,当将要把无理数研究清楚的时候,实数的概念也成熟了。换句话说,把中医的理论研究透彻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用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医学的方法、观点研究中医理论体系中与西医“不可通约”的部分,是现代医学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医学不等于近代的、西方的科学与医学,前面已经说过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具有不可通约性,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传统西医的神经系统与现代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不可通约性;肠道细菌毒素移位引起ARDSMODS与传统西医的肠道解剖、功能具有不可通约性。现代医学中的许多概念、语汇、术语都与近代西医的概念、语汇、术语“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休克,近代西医认为休克的机制是血压降低,现代医学对于休克机制的认识可以达到分子水平,如此等等。中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阴阳五行学说与唯物辩证法具有不可通约性,运气学说与系统论具有不可通约性,“天人合一”与“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可融合性,这是辩证法。

    “范式”的概念是托马斯·库恩首先使用的,它的基本含义如库恩所说:“我所谓的‘范式’,指的是公认的科学成就,在某一段时期内,它们为科学家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综合而言,所谓“范式”,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方面,它代表一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所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表示这个整体之中的一种元素,能够代替明显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对其它谜题解答的基础。库恩认为,“范式”的建立,标志着该门学科的发展已经成熟。库恩还认为,两种“范式”或两种常规科学传统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谓“不可通约性”是说,两种“范式”或两种常规科学传统所使用的理论“语言”不可能以确定真值所需要的精确性翻译为另一种理论的语言。但两者仍然是可以比较的。

    把“不可通约性”理解为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根本不能比较,不承认革命前后两个学科之间的继承性,不是库恩的原意。“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大不相同,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的完整含义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是相联系的,而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运动”这个概念在两种语汇中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非常精确的翻译。比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的“阴阳”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阴阳”与“矛盾”是密切联系的概念,当古代的阴阳学说发生科学革命向辨证唯物哲学转变时,必须看到“阴阳”与“矛盾”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生物医学模式中疾病的概念与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疾病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当发现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或者传统科学与新的科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时,说明科学革命已经到来。提出“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就说明新的现代医学革命就要到来,新的医学范式(模式)已趋成熟。

    “形上学”与“形下学”,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局部与全面,还原论与系统论,特殊性与共同性,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偶然与必然,相对与绝对,阴与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都是处于统一体中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矛中有盾,盾中有矛,矛与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是不平衡的。在某一时段矛盾的一方占主导地位,在另一时段矛盾的另方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决定着该时段事物的性质;矛盾着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对矛盾在空间层面上的认识。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在时间层面的运动是进化。系统的进化是扬弃、包容与涵盖,矛盾双方的每一次转化,都是系统的一次进步。系统的每一次进步都把矛盾双方的优点吸收进来,把可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包容与涵盖起来,把那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扬弃掉。这样矛盾运动进化由量变到质变,直至新的系统代替旧系统。当新系统代替旧系统时,新、旧系统之间就具有了不可通约性。我们用这样的观点看待中、西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现代医学是有别于近代西医与中医的新系统,如果西医是有理数的话,那么中医就是无理数,现代医学就是实数。正是无理数这种非点状的特性充填了点状有理数之间的无数空隙,实数数轴才成为完美无缺、流畅连续的直线,实现了数学家追求和谐、完美世界的梦想。只有中医的“形上性”才能弥补西医的“形下性”,他们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可融合性。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有人把阴阳学说与辩证唯物主义,把五行学说与现代的系统论,把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式不加分析的等同看待,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两种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任何事物、系统内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正因为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才能把各子系统区分开来;也正是因为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可融合性,才能处于统一体中。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相辅相成的。

    必须在全面理解库恩范式的本意与具体背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所谓的“不可通约”的实质。库恩是从科学史的角度赋予了范式以科学革命的中介地位,“不可通约”客观地阐明了范式的历史性特点,它意味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信念的内涵、“科学成就”及解题方式,不仅具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因而,如果泛泛地、机械地理解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必然会陷入相对主义的误区。

    任何科学理论都会有缺陷。自从库恩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以来,不断受到各个方面的严厉批评。其缺点在于范式一旦被科学共同体所采纳,就可以毫不理会经验事实的冲击,成为凝固的僵化的模式。作为观念体系的范式,本意在给科学革命的研究中提供一个赖以依据的尺度,以及说明科学革命本身的整体性质。“但不幸我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得太大,竟包括集团所有和共同规定”(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第319页)以致于包括了科学中的一切,这就难免给人以用科学传统本身说明科学的同义反复、循环论证的印象。最激进的不可通约论者,否认科学进步,他们声称每一个科学革命都涉及参考系的改变,而不是沿着某条共同路径上的参考系前进。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革命的传承性,过分地强调了革命后科学对革命前科学的批判与扬弃,使人们感觉到革命前的科学与迷信、错误很难区别。按照不可通约性的理论,西医把中医看作迷信、不科学、完全错误,没有把中医看作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只看到西医可以发展为现代医学,认为中医与科学、西医、现代医学是完全断裂的,没有沟通的方法,也没有中介及桥梁,只有在中国自生自灭,不可能进入现代医学的范畴内。所以,不可通约性必须与连续性、可融合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论。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后来被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得等人继承、修正和发展。

    关于不可通约性,从1962年发表已经40多年了,到现在还在争论。到底相对论跟牛顿经典力学可不可以通约,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的科学能不能通约,到现在还在争论,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管争论结果如何,经典力学发展到相对论是不可阻挡的,“不可通约性”也不可能阻挡科学的发展。但是,“不可通约性”可以发现新的科学范式的出现,这是它的伟大贡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11
1874年康托证明了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非代数数比代数数多得多!这也意味着,无形的、不是根式的无理数竟比直观的、根式的无理数多得多!数轴上代表有理数的点虽然是稠密的,任何两个有理数点之间恒有无数多有理数点,但是除有理数点外的“空隙”更多。“空隙”一旦填满,稠密概念发展成了连续的概念,数轴上点及其“空隙”与实数完全对应,无理数问题画上了永远的句号。数学家心安理得的是建立了无懈可击的实数体系,在坚实的基础上,任何闲言碎语都是不足道的。无理数所体现的完美无缺、一丝不苟的纯粹理性与无孔不入、尽人皆知的世俗应用,可谓占尽天上人间风光,正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1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 09:36 编辑

系统论与还原,系统也是还原的。

有些人以为在研究科学中只有物质还原,是不能完全研究清楚物质的结构功能及物质功能结构的变化的。
1确实,实际有些结构物质的变化,仅以实验检测这种方式是很难知道全部物质的。
2系统研究本身也并不能清楚这些变化是什么,
二 实际应是在以生理学病理学有限还原生理,病理,物质结构功能的研究基础,建立相应的生理学,病理学,物理化学反应数学公式,以预知预测计算,生理病理反应,预测计算生理病理物质的变化,而不是用什么空的系统论预测,那些研究系统论的是逻辑能力太差,不懂真正的科学研究,想投机取巧只能是空费时间了。
1就是研究生理系统病理系统中反应物质及结构功能的变化后,建立的数学公式计算的结果还应是还原的生理或病理化学反应物,在生理学病理反应就是一些分子离子物质,只不过这些生理或病理物质的发现,不是以直接检测或反应之后发现,而在病理反应反应之前预先以公式计算得到的。
三中医中药也一定是还原的不是什么系统论研究可以说明的
1与中药有关的病理反应结构病理反应构象变化及用用中药才能治愈的症状和相关受体象构病理反应恢复的都是还原科学物理化学要研究的,并不是能以什么系统论可以研究清楚的。
四中医药的宏观是古代一切简单技术共有的特点,是因为科学不发达的不得以免为其难表现。
1并不能认为宏观技术有什么优越性,只能表示技术的原始落后,但对于中医药却又是相对的不落后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18
病理反应物质结构变化比生理反应物质多得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19
无理数所体现的完美无缺、一丝不苟的纯粹理性与无孔不入、尽人皆知的世俗应用,可谓占尽天上人间风光,正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2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1 10:40 编辑

一 流体酶合成反应,最有可能就是肾脏的某种腺体中合成的。
启动相流体酶合成反应关信号物质必定存在。
而关于流体酶合成产生的调节是由流体酶的密度变化大小调节的。
1当流体酶在人体腔内整体密度数值大于要求最大值时,流体酶本身产生的离子将与肾相关受体结合以拮抗阻止流体酶结合反应的产生。
2而又在人体腔内流体酶密度小于最小值时,流体酶离子可以与肾相关受体结合启动流体酶合成反应。
3但是像免疫细胞的对于流体酶应不属于常态生理反应,是一种临时性的生理反应,其对于酶合成的激活是抗原或细菌病毒感染有关,细菌病毒是激活流体酶合成反应信号物质,而常态生理反应激活流体酶合成反应形式及物质与免疫激活物质不是相同生理物质。
4
5
6
7
8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2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1 09:30 编辑

流体酶作用假说所体现的完美无缺、一丝不苟的纯粹理性与无孔不入、未来尽人皆知的生理病理应用,可谓占尽天上人间风光,正是流体酶假说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46
从数学发展史看,人类对无理数的发蒙始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497)学派,但二千四百年后才产生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实数严格定义,这时无理数问题才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09:49
生理反应物质结构是有理数,病理反应物质结构变化是无理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22:11
,前面已经说过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具有不可通约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22:12
当将要把无理数研究清楚的时候,实数的概念也成熟了。换句话说,把中医的理论研究透彻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22:16
。中医认为肝主怒,怒伤肝,肝属木,肝与春季、青色、东方相对应,而西医不用这样的方法研究肝脏,因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一部分对于中、西医来说是“不可通约”的,它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22:20
研究中医的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22:2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31 22:57 编辑

一中医不是实用技术或实用效率相对较差的古代简单技术
二因为中医实验效率差中医就更不可能是什么成熟技术
三中医从古代到现在也都是实验或试验性质的简单技术
四由于是古代简单技术中医是不可能有科学的理论,只有简单猜测的验总结。
五中药有特殊的药理作用并不被现代药理研究说明,
六建立与中医药有关的理论假说,
七中医药应用部分只是生理学病理学中的一部分反应相关,不代表全部的生理学病理反应。
八无理数有理数中都有中医药理相关部分,中医药不能代表其中一个的全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22:38
就是现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理论也并不算是真正的科学理论或科学研究理论。
中医药这种古代简单技术更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技术了。
另外科学理论一旦变成技术发明,真正能应用的只是科学技术了,科学理论并不能直接指导技术应用。
有人说中医有理论可以指导应用,那肯定是没有学好中医药技术,不会应用中医药技术,才认为中医有什么理论可以产生作用。
实际只是中医药经验的技术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31 22:4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 22:58 编辑

在中医药相关科学原理没有研究清楚之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医药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或将中医药变成科学技术。
中医药就只能还是简单技术的应用。
一  如果将中医药研究清楚后发明的新技术,就一定会替代现有的中医药简单技术及简单猜测经验论说。

就像农民种地用现代技术与工具了传统的种地农具简单技术一定被废除了。
中医药简单技术诸如脉诊舌诊阴阳等,一定会变成生理,病理学,药学理新的概念科学理论,变成科学技术理论替代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6 18:02
   楼主一言不发。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9-6-7 04:39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9-6-7 04:57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5-31 22:45
在中医药相关科学原理没有研究清楚之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医药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或将中医药变成科学 ...

技与理不可混,农业生产技术可改,农作物生理这方面的经验认识不能改变。冬种小麦夏种豆能不遵循吗?现代科技能研究为什么小麦不能在夏季种吗?这是古人所认识的物竞天择之理。、无从研究,故道 法自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7 09:30
现代科技能研究为什么小麦不能在夏季种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7 09:31
能研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7 09:53
这是古人所认识的物竞天择之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7 09:56
是古人简单经验认识,不是认识原理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19-6-8 06:25
中医在医院的诊室中,中药在药房的药橱内,还有呼吸的人在家中!!!不是么???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6-8 06: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5-30 18:31
第一,科学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
第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起源是什么,在哪里?[/back ...

啊,你有答案吗,希望看到你的答案呢,结果没看到。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6-8 07:2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6-6 18:02
楼主一言不发。

我问你答,看有没有人答,没有人答。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6-8 07:24
张诚敬 发表于 2019-6-8 06:25
中医在医院的诊室中,中药在药房的药橱内,还有呼吸的人在家中!!!不是么???

答非所问,你不知道,没看明白我问的啥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9 06:05
gl0101 发表于 2019-6-7 23:22
我问你答,看有没有人答,没有人答。

   我们都答不出来,请教先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9 06:09
gl0101 发表于 2019-6-7 23:24
答非所问,你不知道,没看明白我问的啥吧?

你自己都不知道、不明白你问的是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9 06:11
     gl0101 是什么?来源于哪里?你自己回答!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9-6-9 13:4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6-9 06:11
gl0101 是什么?来源于哪里?你自己回答!

gl101,是各种原素组成一个复合物质,它来源于宇宙,……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15
从来处来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1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9 14:48 编辑

没有人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9 14:1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9 14:47 编辑

不着边际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9-6-11 16:4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6-9 06:05
我们都答不出来,请教先生。

知道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