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华传统国学: [打印本页]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7 10:25
标题: 中华传统国学:
道教认为,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肉体)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魂魄)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道教名家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非常积极的探索修仙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炼学说和修炼方法,他们的精神动力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度己之外,还要度人。所以,道教一直说“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还有个得道二字。


“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那么修道之人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法,去造福人类,就能像仙人那样成为大智大慧者。因此,学道、修道者,不仅要延续生命,做到肉体的健康长寿,还要成为大智慧者,生化精神(也就是魂魄),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以达到死后的精神(魂魄)的永存。


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在立教时,将传统的民间巫术及神仙信仰和道教思想为一体,完整了道教的信仰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老子想尔注》又说“道意贱死贵仙。”珍爱生命和追求健康长寿,既是道教劝善成仙生命伦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的。


道教徒总是向往自由逍遥,及生命与大道合一的神仙生活,相信通过修道、悟道及炼养,不仅可使精神生命(魂魄)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使生理的生命(肉体)达到脱胎换骨。而作为一个道教徒,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含义,才能在修行中真正体悟到大道的精髓。


首先道教是把人看成是形、气、神或命与性的统一体。在对人的基本结构的认识上,道家通过形气神理论和性命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理论)从而完成对人的纵横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完整把握。在对人生历程的认识上道家提出了一套从先天一气到胎儿、婴儿、孩儿、成年并最终死亡成鬼或修道成仙的完整过程的理论。


在对人生特性和人生价值观的认识上道教认为,人生存在生难永恒性、形体滞碍性、苦痛常伴性、祸福无常性等一系列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而人要从根本上摆脱这些有限性和局限性惟有修道以成仙。所以道教将成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之后,有许多成仙的途径与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丹药、房中术、存神(也叫冥想)等等。然而通过历代前辈高真们的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系统的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


所以自东晋以后,天师许逊就《灵剑子》一书提出了修炼内丹借以成仙的方法。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茅山派道士苏元朗、云阳派道士张果老、灵宝派道士钟离权也非常重视内丹术,他们在许逊的观点之上提出了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魂魄)与外在炼形体(手提)和服食丹药相结合,基本上达到了三合一修炼的境界。张果老还注解的《阴符经》撰写的《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以及钟离权写的《灵宝毕法》都是当时修仙的秘笈。


修炼内丹成仙的方法到了宋代算是一个高峰。再此之前,天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里面就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提出了要想成仙,就必须从培养自己的品德开始。而修品德又称谓外修,但外修是为内修打基础的,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进入修“真”的深层领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道”。


所以《真诰》里面说:“不修道德,乃学道无成。”《金莲仙史》也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所以宋代金丹派道士张紫阳根据自身修修仙经验写出了《悟真篇》,在修仙需要道德的基础上开始提出了修炼内丹成仙除了道德之外,也要修炼功德的说法,表示没有功德的人,练内丹也是没用的,把修仙和个人的功德修为有机系统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堵塞掉了那些不修功德的人的成仙途径。


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也在稍晚一些时候也提出了修仙也要以内丹为首要任务,主张性命双修,明心见性。性就是指人的心性、思想、性格等。命指人的身体、生命、命运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认为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神生命(魂魄)和生理生命(肉体)的双重融合,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修仙是一个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时并重的事情。


当然这里讲性命双修,也并非单独的要长生不死,人终归是要死的,历史上记载了很多的道士长寿,并没有记载一个道士不死,所以这里还要牵扯到一个道教生死观的问题,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


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所以要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 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张紫阳和王重阳开启了中国修仙历程的派别南北区分。到了元代全真派道士陈致虚在修仙著作《金丹大要》里面提出了“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分阶段的练习法门。陈致虚还比较迷信“阴阳双修之法,男女交媾之术”这种修仙的理论,并且加以实践,一般比较遭受后人的诟病。当然主要反对者来自于明朝著名文学家,《金瓶梅》的疑似作者王世贞。


由于古时内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这样就封闭了普通人的修仙途径,所以在古代除了加入道教,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之外,基本没有另外的修炼途径。


后人总结了修仙的一些必需的要素:“财侣法地”:财,就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在修道的初级阶段,要把心思和时间在最大程度上用来修行,相应的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维持日常生活,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很难修道的。俗话说无财不足以养道,就是这个意思。


侣,就是同修、道友,在修仙时候作为互相扶持的护法者,防止邪魔外道的侵袭;法,就是教法,方法。修仙要得法,不得法,就是盲修瞎练,容易走火入魔;地,就是修仙的场所,修仙讲究风水跟人要适应,要搭配,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某地的气场或者磁场跟人本身发出的磁场是否相符合。


道家讲“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应”就是这个道理。当你修到一定程度与修行的地点达到感应一致的时候,再想往上修就很难了。这也是很多高真经常变换修行地点的原因。道门中修行对“地”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你要想修仙,必须要懂得风水。


道教修仙,除了符咒、内外丹法之外,种种戒律教义也对修仙者有明确的制约,《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要求道士不与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而且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除了达到道教“不争”的教义要求之外,道士的修行和处世还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道教认为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心志的昏乱。所以,综合上面的说法,道教修仙是一个多方面结合并重的过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7 10:58
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所以要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5 16:27
本人是加拿大藉,在中国出生长大,现在生活在多伦多,职业是商人,我在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都生活过,可谓见多识广,多伦多市是全世界各国人聚汇之地,卧虎藏龙之地,亦系仙凡混居之地!。。。。。。。。。以上的废话是说明本人没有必要骗人!
楼主认为世上无鬼仙人仙,你错了,这世上真的有仙人!本人见过地仙一级的仙人,就是可以阳神出窍那一彶。据我所知,那个地仙有五十几个师兄弟都是仙人!而排各他排在后面,但我没有见过他的师兄弟,仙人和凡人有什么分别?和你我一样,吃喝拉睡穿衣开车爱钱财,不同之处是他头脸能发出一寸左右的黄光,他双眼能射出一尺多长的黄光。我见过他两次,我想收我为徒,我拒绝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5 16:28
不同之处是他头脸能发出一寸左右的黄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5 16:29
他双眼能射出一尺多长的黄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6 06:58
       道教,属于宗教,封建迷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6 06:59
         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宋史》立“道学传”。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2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3

道教概况

编辑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3
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4

道教历史

编辑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4

发端起源



道教始祖轩辕黄帝
道教始祖轩辕黄帝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 “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5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3]  

   


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

葛洪炼丹图
葛洪炼丹图
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所以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天下;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4]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5]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6

繁荣兴盛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想黄老的辉煌时代,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对道家的回归。如果说寇谦之对道教改革未完成与彻底,那么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盛唐高道辈出,孙思邈的《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李淳风的《乙巳占》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的《坐忘论》、《天隐子》、《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提出的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教义、修炼、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

全真道祖师吕洞宾
全真道祖师吕洞宾
仪上相互融合,以终南山少阳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为道教主流。 [6]  
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以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内丹学经过全真教的陈抟、张伯端等真人的发扬而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全真道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7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北京白云观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北京白云观

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数不胜数、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道教的创立史载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仙,道教所用的道历,就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的。今(公元二零一四年)是道历4711年。老子著《道德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

   


广泛传播

道教在明朝时期正式传入台湾。日占时期,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出现“佛道一家”的景象。台湾道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

太上老君、重阳帝君与全真七子雕像合影
太上老君、重阳帝君与全真七子雕像合影
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
香港道教在明朝开始活跃。1961年成立的道教联合会,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纯阳派三大派别,供奉的神灵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吕祖、妈祖、观音。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1999年澳门道教协会成立,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道教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区。道教在少数民族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信仰道教为主的有壮、瑶、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纳西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道教全真派也传入日韩朝、东南亚、欧美等国,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拥有大量的信众,全真教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道教主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6 15:47

神仙传记

《山海经》、《游仙诗》、《楚辞》、《穆天子传》、《五岳真形图》、《列仙传》 、《海内十洲记》 、《玄中记》、《神仙传》 、《墉城集仙录》 、《洞仙传》 、《续仙传》 、《三洞群仙录》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神仙感遇传》 、《博物志》 、《三洞珠囊》、《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太平广记》、《玄品录》

   


历代道藏

陆静修的《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和原则,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类为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 [9]  1996至2004年,国内百位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成了49册的《中华道藏》。 [10]  

   


神仙谱系

编辑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 [7]  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03:5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7 04:04 编辑

胡孚琛 修持丹道的年龄和条件
2018-09-06  山高仁为...   阅 391  转 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展开全文


道童按:本文摘自胡孚琛教授早期的著作《道学通论》,论调不一定苟同,但至少的是能抛砖引玉,执其象,明其义则福德可增。

修持内丹功法要具备有缘、有学、有钱、有闲等条件,丹经上讲法、财、侣、地四要件。'

法'已讲过,其次是财,修道没有一笔钱财,则无法保证集会、旅行、衣食、医疗、图书、

器物等用度。

丹经上有鼓励丹士到名都大邑依附有财有势者以法换财共同修炼的话,这是讲修同类阴阳丹法者需特殊环境并求势要者保护。所谓'要贪天上宝,须用世间财',因财力不足抱道终身者多,因而求外护为丹家之大事。

今天丹功修炼传往世界发达国家,要组织修道团体并建立学道、传道、修道的文化产业基地,更需有较大的财力物力。再次是侣,丹功修炼需要护法和道侣同修同证,不适宜一个人孤独进行。在现代社会里更应该结成团体,共同创造修炼的条件。最后是地,即修炼的居室和环境。首先在大环境上要避开谤道者的干扰,选择道学文化气氛浓厚的地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04:0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7 04:05 编辑

伯端《悟真篇》云:'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妻财抛下非君有,罪业将行难自期。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是愚痴。

'其《石桥歌》又云:'莫因循,莫贪鄙,火急寻师觅玄指。在生若不学修真,未必来生甚胎里。'张伯端《悟真篇序》以为'人身难得,光景易迁',如不及早省悟,修习丹道,老死将至,'虽悔何及'?道门修命之法,'有易遇而难成者',如导引、吐纳等健身术,只可辟病,'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事必难成'。'夫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

内丹功成,则一得永得,名列仙班,因之要急寻师求诀,'下手速修犹太迟'!这就是说,丹家提倡修道越早越好,最好是男子 16 岁前,女子 14 岁前,元精未泄、月经未潮便习丹功,为上根利器,可一步到大周天,直接修持炼炁化神的中关仙术。丹书上说人世间有数世修炼,生有仙根,能自觉修炼丹道的孩子,这种宗教性的话难以确证。但依我的看法,内丹学是一种知识阶层的学问,小孩子无这种学养,很难自觉研习丹道。这种事不妨试一试,看谁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谢自然、韩湘子那样的仙姑仙童。丹家需要至少三年五载的'活死人'功夫,并非等闲之辈可以做到。因之,我认为闻道越早越好,但真正入手修炼,以 48~60 岁这段时间比较合适。

丹经沿袭《黄帝内经》的观点,男子论八,二八一十六岁精通,八八六十四岁纯阴之体;女子论七,二七一十四岁天癸至,七七四十九岁至更年期,天癸绝。我将人的一生以 12 年为阶段划分为不同时期,以论丹道之理。自出生至 12 岁,为童年,乃发育时期,相当十二辟卦之复卦至夬卦之间,是元阳渐增将满之期。6 岁之前人之童心应如一片混沌,6 岁之后虽知识渐开,亦当天真纯朴,其知识增长仅以培养记忆力为主。12~24 岁,为少年,乃学习时期。其中女子 14 岁月经初潮,男子 16 岁阳精将动,相当乾卦,应尽早闻知丹道,以保元精。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04:04
人至 24 岁,知识渐长,人近成熟,相当姤卦,关窍既开,天真已凿,应拜师求诀,先锁阳关行筑基功,方可体健少病。24~36 岁,为青年,乃探索时期,应选定人生目标,在学问和事业上抓住机遇,敢想敢闯,不怕挫折,不达目标决不休止。其中 32 岁为遁卦,人生欲望亦达高潮,心情躁动不安。36 岁是生命力和智慧的顶峰时期。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人生的道路重在拼搏,30~40 岁正是创造力最强的时候,切莫错过。每个人一生有没有创造和成就,全看这段时间人体生命和心灵潜能的激发。36~48 岁,为壮年,乃奋斗时期。此间应为社会建立功业,完成自己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40 岁为否卦,元阳耗尽一半,身体渐觉疲乏。48 岁为观卦,生乎四阴,肝肾亏损,必须修道以自救。48~60 岁,为衰年,乃收获时期。这是由壮年至老年的转换阶段,人生事业达到高峰,但人体精力走下坡路,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转衰,疾病呈象,进入更年期,经历着心理和生理的巨大波动。56岁为剥卦,生乎五阴,元阳将尽,是人体生命的'中点',再不修道将错过机会。人生至此,应急作退步之想,终养好父母,安置好子女,筹集财物,结交道友,人手行功。60~72 岁,为老年,乃定局时期。

60 岁恰值一甲子,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一种返还现象,童年时期的脾气和人格又会重现,如在此之前丹功修炼有成,正好利用这一生理特征得返老还童之效。这也说明我们确定 48~60 岁为丹功入室时期是有科学根据的。另外,64 岁以后 10 年,为人一生中之死亡率高峰期,过了这个'定局时期'的老年阶段,人体的生理、心理状况会重新稳定下来,内分泌恢复正常。因之在这之前先修丹功以抗衰老,为安全度过死亡高潮期,确有实际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生压力过大,55~65 岁即已提前进入死亡高峰期,一些著名学者、艺术家、企业家英年早逝者颇多,更需要求师修道以自救。64岁为坤卦,元阳耗尽,性功能衰退,而后修道无望了。然各人体质不同,难一概而论,如精炁未竭,八十老翁尚可返还。72~84 岁为晚年,乃交班时期,须安置好后事,专心修道,以尽天年。据我的推算,人的自然寿命应为 56 岁的两倍,即 112 岁。人能借丹道以养生,则可尽 112 岁的天年。

普通人自 48 岁之后渐趋衰老,但切不可将'衰老'二字放在心上,应'不觉老之将至'为好。我之确定 48~60 岁为修道时期,除从内丹学本身的规律着眼外,尚考虑到社会功利的因素。人生来到世间,如不能为自己的同类作点贡献,不为民族和国家建立功业,虽活千年,又有何益?试想我中华民族一大批精英,都以毕生精力闭门求仙,则经济繁荣、政治革新、科技进步靠何人推进?当然那些专门研究内丹学的科学家,或自幼出家的道士等宗教职业者,又当别论。

另外,人不到48 岁,社会经历或学养不够,名利心未淡化,不能勘破世情,也很难下决心从事内丹修炼的大型人体系统工程。

内丹修炼工程旷日持久,修道者一是要有见地,即弄清内丹学的理论体系;二是要有修证,即懂得内丹法诀并着手修炼取得丹功体验;三是要有行愿,即立诚心、恒心并发大誓愿。见地、修证、行愿三者,行愿最重要。人不到一定年龄,俗缘未了,也是难以发大誓愿专心修道的。内丹家要完成人类自我改造的旷古大业,必须树立献身科学,求证大道的真诚信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7 06:24
宗教,封建迷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7 06:46

国学

基本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折叠 渊源演变       折叠 涵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7 07:17
          国学,以文字记载为据,系统、理论化的国学应该是易经。
          国学,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丰富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9-6-17 07:19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9-6-17 07:2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6-17 06:46
国学

基本概念

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中学为体是指中华文化(包括中医)的灵魂(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西学为用是指用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解决西方科学文化所有的问题。当然,也包括用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解决中华文化(包括中医)自身的问题及中医与西方科学(包括西医)汇通的问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7 07:54
       《易经·系辞下传》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④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
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
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⑤,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盖
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
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⑥。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0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6-17 06:24
宗教,封建迷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1]  

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09

宗与教

编辑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即谓宗门指教外别传之禅门,以禅乃离言教,采以心传心之方式传宗;教门指依大小乘之经论等言教而立之教宗,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均属之,相对于禅家而言,称之为教家。又有以宗为法相宗所说之八宗、华严宗所说之十宗;以教指天台所言之四教或八教、华严所判立之五教等;另有以教指三藏十二分教之一切经教,故知宗教一词可说涵盖佛教全体之意。

自西方学术思想东传之后,一般皆以佛教所习用之‘宗教’一词作为英、德、法等西语religion之译语。religion系由拉丁语religio而来,其语源有各种异说。或认为由ligare(结)之动词而来,含有神与人结合之意;或由 legare(整理)之动词变化而来,表示严肃及仪礼之意。

religio一语,最原始之意义是指对超自然事物之畏怖、不安等感情而言,其后则有成为感情对象的超自然之事物,及成为感情外在表现的仪礼之意,由之更进而指团体性与组织性之信仰、教义、仪礼之体系。亦即人类对具有超人威力之神秘力量或现象赋予意义,视之为绝对理想之主体,并生起畏怖、神圣、信赖、归依、尊崇之念,进而实行祭祀、祈祷、礼拜等之仪礼,将戒律、信条等列为日常生活之规范,以期安心立命及向上发展完美之人格。

宗教之成立,其种类甚多,型态亦有种种不同,有现存者,亦有已衰微乃至不存者。其型态可大别为个人心理之宗教与集团社会之宗教。个人心理之宗教,指个人独自之宗教信念与体验,而不论其是否参与特定之宗教组织,或具有何种特定之信仰型态。若经由个人之虔诚信仰、深切体验,而积极向他人弘传,集合具有相同信仰之人群,即成为宗教团体,产生新兴宗教,主倡者称为此宗之开祖。若致力于对固有宗教之改革运动,则称改革者。

   


分类

集团社会之宗教,若由宗教发达史分类,可概分为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一)原始宗教,又称部族宗教,太古时代之宗教及未开化社会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

(二)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行于部族、民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犹太教、中国之道教、儒教等。多与所处地域之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之关系,而未必有宗教开祖或依据之经典,如日本神道,并无特定之教,而系以原始宗教为基础,根据国家组织而发展。又如我国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适合国民之传统,故难以传入他国。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依信仰对象之不同,可将宗教概分为三类: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同人智之发达,渐对自然神赋予意义、理想,次第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进化之社会中亦并行不悖。或有由一神教发展为多神教者,即对具有种种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将其性格分别独立,成为最高神之权化分身,而个别崇拜之,如佛教之教祖佛陀,于其智慧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文殊菩萨、势至菩萨,于慈悲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观世音菩萨,于实践愿行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普贤菩萨。又观世音菩萨为随机度众乃有三十三身之化现,如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罥索观音、柳叶观音、水月观音等。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他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论(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自法律观点言宗教: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具有多种功能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 [2]  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3]  

   


列举

编辑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4]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5]  。”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孔子以后不久,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墨翟曾称儒教为“道教”,因为儒者们奉行着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中国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儒者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圣教”。“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6]

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的孔教运动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因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道挨凌夷,法守集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

革命人士主张不再尊儒,而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成立孔教会,呼吁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支持。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神道设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清时被扭曲。

由于在东汉形成了“儒教国家”,“儒教的国教化”得以完成。“儒教国家”形成的指标应包括四点:1.作为正统思想的儒教体制的形成;2.儒教一尊体制的确立;3.儒教渗透到中央及地方官僚阶层并为他们所接受;4.儒教统治的形成。在这四个指标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指标是在章帝时期举行的白虎观会议上确立的;第二和第三个指标,则是在东汉初期就已经确立的。

换言之,东汉时期“儒教国家”的形成可以从章帝时期的白虎观会议上找到答案。“儒教国家”通过重新解释其所依据的经义来适应时代的变化,皇帝由儒教得到其支配正统性,并利用具有儒教教养的文人官僚和与他们同样出身的在地势力来进行统治,这种传统中国固有的国家支配体制,一直延续至道教、佛教隆盛之后。东汉“儒教国家”的支配体制与儒教的关系,是传统中国国家支配的理念基础。 [6]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教派之一,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7]  。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它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三清祖师
三清祖师
学术界所说的道教,它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8]  
   


佛教



佛像
佛像
佛典上总讲:中国有大乘根器,是佛法归处。象雄文化是佛教的起源,现今,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布丹、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仍然有很多象雄文明中产生的宗教文化的遗迹和寺庙、僧侣,从藏区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中国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

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它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是指从印度传往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聚居区的佛教。由于它是从印度往南传播,

法界佛教总会,前身为中美佛教总会
法界佛教总会,前身为中美佛教总会
所以被称为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南传佛教主要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经典。
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指我国西藏、内

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佛教宗派,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佛教之俗:戴佛戴菩萨戴念珠,烧香拜佛,放生,法事。

佛教之教:为尔等下地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信徒一问,法师和尚就下地狱为信徒找答案。

为何如此说,人的分别心本就是地狱,法师和尚为世人解惑,就要动用他的分别心,就因你一问生出种种思考。

整部佛经为何如此繁琐,因佛经多讲修行的岔路,甘为世人下地狱,甘为我等分别岔路因何岔。(同于基督教耶稣担负众人之罪)

佛教之宗:放下分别心,放下我执 [9]  

与其他宗教相较,佛教之教义哲学与实践法门所呈现者较符合合理性之要求,而最足以显示出佛教的宗教意义之合理性者为‘法’(梵dharma,巴dhamma),包括三大要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10
具有多种功能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 [2]  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10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 [2]  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11
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12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4]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12
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13
dffaaoo 发表于 2019-6-15 16:29
他双眼能射出一尺多长的黄光。

属于宗教,封建迷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21
中国五大宗教是指在中国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形成中华民族风范,拥有一定规模性和区域性而形成具有一定地位的信教教别,它们分别是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中国人习惯上称之为中国五大宗教。(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不是两个宗教,而是一个宗教的两个派别,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别同属基督教(基督宗教),中国五大宗教所称的基督教并非是指包括三大派别的基督教(基督宗教)总称,而是专指“新教”,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现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23
回顾历史,继承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2014年3月27日,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重要演讲,列举各宗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6:23
列举各宗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7 17:30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有好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宗教的本质是封建迷信,长期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7:53
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社会新闻科学奖得主韦德“人类进化三部曲之三”。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为信仰的本质、道德本能、宗教行为的进化、音乐、舞蹈和催眠、祖先的信仰、改造、宗教之树、道德信任和贸易、宗教生态学、信仰与冲突、信仰和国家、信仰的未来。作者力图通过唤起情感上的为共同的事业奉献的公共仪式,期待宗教将人们结合在一起以采取集体行动。 [1]

信仰的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目录信息编辑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1
宗教不是一个大众的错误,而是一种本能的真理,为人所感知,被人所表述。
——欧内斯特·勒南
把宗教称为本能并不是说它的某些部分是虚幻的,而是指它比普通习俗更加根深蒂固,更具遗传性,在出生时就被智力发展所偏爱,印刻在基因之中。
——埃德伍德·O.威尔逊
宗教的本质·5
宗教信仰的社会和个人本质·8
宗教的定义·13
宗教的文化发展·15
第二章 道德本能·19
人隶属于社会。他的道德观因此而来。他的是非观也不例外。这种感觉是他本质的一部分,就像听觉、视觉和感觉一样……如果让一个农夫和一个教授来裁决一个道德案例,农夫同样能够正确地判断,常常会做得比教授还好,因为他还没有被人为的标准所误导。
——托马斯·杰斐逊
道德直觉和“有轨电车问题”·26
道德情感的起源·30
人类道德·36
第三章 宗教行为的进化·39
人类大脑因相信上帝而进化。他们不是因为相信生物学而进化。在大脑的进化过程中,在整个史前历史中,接受超自然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这与生物学截然不同,生物学是现代的产物,并不是以遗传程序为基础的。
——爱德华·O.威尔逊
生者不知死者的语言,死者死后会说话,死者的对话充满火焰,远非生者的语言所能描述。
——T.S.艾略特,“小吉丁”
宗教的共同或普遍特征·41
宗教行为和遗传学·44
从男性主导到平等主义·46
宗教和超自然·53
昂贵的信号·59
宗教是对进化的适应还是其副产品?·63
宗教行为和群体选择·68
宗教行为如何产生·75
第四章
音乐、舞蹈和恍惚·79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所带给人们的宗教安慰,比一千个牧师的祈祷还要多。曾几何时,比起神学博士来说,音乐大师离上帝更近。
——欧文·查德威克
音乐,语言和信仰·88
拜访神灵·91
第五章 古代宗教·99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原始社会中,传统对于一个社团至关重要,没有什么比其成员的步调一致和循规蹈矩更为重要。只有严格遵循先辈留下的学问和知识,才能维持秩序和文化。任何松懈都会削弱群体的和谐,损害它的文化传统,以致威胁到它的生存。
——布罗尼斯拉夫·马利诺夫斯基
桑人的康复舞蹈仪式·103
安达曼岛人的舞蹈·108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宗教习俗·111
人类学家和宗教的起源·119
第六章 转变·125
古代村民把舞蹈看成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它对宗教经历的重要性体现在舞者队列之中。队列中整齐划一的人物形象是社会成员平等的意识表达……共同起舞产生了团结,提供教育,把文化信息代代相传。
——优素福·加芬克尔,农业黎明时的舞蹈
瓦哈卡山谷中的宗教转变·128
旧世界里古代宗教的衰退·13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17:54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1
宗教不是一个大众的错误,而是一种本能的真理,为人所感知,被人所表述。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9-6-17 21:53
中西医融合观
没有儒教,只有儒学、儒家。儒学不是宗教。  发表于 4 小时前
----------------
说得对!
楼主不知道道家学说和道教不是一回事,瞎扯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22:0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7 22:11 编辑

楼主不知道道家学说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7 22:08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9-6-17 21:53
中西医融合观
没有儒教,只有儒学、儒家。儒学不是宗教。  发表于 4 小时前
----------------


瞎扯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23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3D1&_dsign=9a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24
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孔子以后不久,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墨翟曾称儒教为“道教” [7]  ,因为儒者们奉行着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中国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儒者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圣教”。“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 [8]  

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的孔教运动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因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道挨凌夷,法守集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革命人士主张不再尊儒,而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成立孔教会,呼吁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支持。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神道设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25
、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2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8 00: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6-17 17:30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 ...


中医不长期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30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32
太医院为古代医疗机构名称,继承于隋唐的太医署、宋朝的太医局,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但与太医署、太医局不同,其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服务于帝王皇室等上层社会。

其管理官员和医师等的职称常有变动,名目不一。如金设太医院提点、使、副使、判官等官职,总管全院的各类事务,并选拔技术优良的人员充任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等职。元太医院先后有宣差、尚医监提点等,其他有关职称繁多,不及备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32
但与太医署、太医局不同,其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服务于帝王皇室等上层社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33
太医院其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服务于帝王皇室等上层社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36
不是宗教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3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8 00:43 编辑

神权法思想编辑 锁定 讨论999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43

中国古代

编辑

在中国,从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教会和教权。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和封建皇权的,目的在于使王权和皇权神化。它最早盛行于夏、商、西周奴隶制时期。

君“受命于天”  当时以国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极力宣扬他们是秉承“皇


天”的旨意来统治人民的。如说:“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先王

有服,恪谨天命”,“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等。这种“受命于天”的君

权神授思想,有利于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并赋予他们以神圣不可侵

犯的绝对权威。 [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44
中国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发展到殷商进入高峰。殷商的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随着殷王权力的加强,当时的宗教迷信中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所有国家大事,甚至是否用刑,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鬼神祈祷和请示。中国的甲骨


文主要就是殷王及其代理人(专职史官)向上帝和祖先进行占卜而刻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卜辞。如“贞(卜问):王闻不惟辟,贞:王闻惟辟”;“兹人井(刑)不”。

表面看来,似乎殷王完全是遵照上帝旨意进行统治,实际上只不过是给殷王的

命令涂上一层神意的油彩。 [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45
是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为封建统治服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58

谱系

编辑

昊天上帝创世化育万民,自先秦起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祇。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圣教尊敬的神仙是仁义圣道的体现。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够祭祀的公神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这些神祇在道教里供平民崇拜,道教里的高级神祇除了三清,大多数来自儒教,品级也与儒教类似,天神比地神尊贵,也比人神尊贵。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0:59
宋明理学家们所鼓吹的理欲之辩,是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禁欲主义,成为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的精神枷锁和强化封建礼教的工具,因而受到当时以及后来的一些进步思想家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1:00

名词解释

编辑

理与欲

中国伦理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理是必然的规律与准则,在与欲相对时,主要指道德原则和规范;欲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欲望。理与欲的对立,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一书:“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意谓人为物欲所诱惑,不能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就是灭掉天理而穷极嗜欲。先秦时期就有纵欲、无欲和节欲等主张,当时与欲对立的观念是“道”。宋元明清时期,理与欲的关系问题成为当时伦理学讨论的中心问题。

   


具体内容

编辑

宋明理学中的理欲之辩,形成于张载和程颢、程颐,集大成于朱熹、王守仁。张载把理欲问题同人性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天地之性是天理的体现,气质之性是人欲的表现,他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返天理,反对徇人欲。程颢、程颐又把理欲问题与所谓古圣贤相传的“道心”、“人心”联系起来,认为“道心”是天理、善的根源,“人心”是人欲、恶的渊薮。朱熹严辨理欲,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影响

编辑

宋明理学家们所鼓吹的理欲之辩,是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禁欲主义,成为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的精神枷锁和强化封建礼教的工具,因而受到当时以及后来的一些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南宋的胡宏提出“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反对禁欲。陈亮认为情欲由于本性。叶则反对以天理与人欲作为划分“圣”、“狂”的标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理寓于欲,把反对理欲之辩的斗争提到一个新水平。他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他认为把天理与人欲统一起来还是对立起来,是“圣学、异端之大界”。清代思想家戴震对宋明理学家们的存理去欲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批判。他认为,理源于欲,欲之中节便是理,而离欲无理;道德不过是感情欲望的适当满足,恶生于私而不是生于欲。他要求“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并揭露和控诉了理学家们存理去欲是“以理杀人”。这些思想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1:0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8 01:09 编辑

楼主不知道道家学说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1:0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8 01:07 编辑

班门弄斧,在圣人面前念《三字经》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1:10
道教里的高级神祇除了三清,大多数来自儒教,品级也与儒教类似,天神比地神尊贵,也比人神尊贵。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1:12
中国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发展到殷商进入高峰。殷商的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1:13
殷商的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1:15
宗教的本质是封建迷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03:00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16:23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16:26
宗教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8 17:59
dffaaoo 发表于 2019-6-18 08:26
宗教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这个说法是对的。封建统治者的宣传,则完全相反。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9 15:48
封建社会中医,更多的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22:18
陈撄宁赞成《扬善刊》刊登上海钱心君的《仙佛判决书》并曰:“钱君是根据三民主义判决的,孔子最重民生,孟子最重民权,况且儒家出於道家,道家始於黄帝,黄帝就是中华民族之代表者。”《仙佛判决书》简要内容如下:“
一、仙道是爱国的,佛法是亡国的;
二、仙道是强种保种的,佛法是弱种灭种的;
三、仙道是有抵抗精神的,佛法是一切不抵抗的;
四、仙道是积极的,佛法是消极的;
五、仙道是土产国货,佛法是外来洋货;
六、仙道是科学的,佛法是迷信的;
七、仙道是建设的,佛法是破坏的;
八、仙道是乐观的,佛法是悲观的;
九、仙道是要实证的,佛法是尚空谈的;
十、仙道是男女平等的,佛法是重男轻女的;
十一、仙道是阴阳互根的,佛法是孤阴寡阳的;
十二、仙道是性命双修的,佛法是不知有命的;
十三、仙道是要肉体长存服务社会的,佛法是要肉体速灭抛弃社会的;
十四、仙道是合乎人情的,佛法是不近人情的;
十五、仙道是唯生的,佛法是唯死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22:18
仙道是要肉体长存服务社会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22:19
仙道是合乎人情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22:19
佛法是尚空谈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6:11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佛,菩萨,罗汉在现实中就是普通人,他们手无缚鸡之力,连基本谋生的本事都没有,终日要靠乞讨和布施过日子,他们一样的生老病死,生了病要看医生,衣食住行,生活用度都和常人没什么区别,总而一句话,印度人心中的涅槃就是死后佛国的精神世界,他们体证涅槃的永恒寂静就是死亡,而对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印度人从来不寻求改变,佛教继承婆罗门的理论,他们认为人世间一切因果规律就是业障,没必要改变什么,而甘于在牛粪垃圾上睡觉,甘于受别人奴役,历史上英国人殖民统治印度二百年,大炮一来,所有的佛和菩萨都要跪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6:11
而我们中华仙人则不然。

中华道家的仙人就是长生不老的人,能作用于现实世界,而且还具有一定特异能力,敢于死亡抗争,我命由己不由天,敢与上帝夺权,而不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讲的死后境界。

我们中华道学是集古圣先贤之智慧,合天地自然之理,应阴阳之大顺,更接近一种朴素的古代自然科学观,这一点更要说明。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6:12


中华道教承认形而下的现实社会,认为人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神仙就是肉身不坏,所以道教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维护自己的健康。而佛教则认为肉体是臭皮囊,是累赘,是障碍,而是一味追求心性的超脱,乃至认为人的肉身就五蕴聚散,其因与果皆是无常、苦、无我的,人生的一切经历都是苦,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6:12
神仙就是肉身不坏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6:13
道教承认人生的一切经历都是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6:14
佛教认为人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6:16
而对于现实世界的一切神仙从来不寻求改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06:40
        宗教,说到底就是封建迷信,为统治者服务。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凡是在中国的宗教,都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宗教中国化。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1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4 05:56 编辑

道教生了病要看医生,衣食住行,生活用度都和常人没什么区别,总而一句话,道教人死后和印度人心中的涅槃就是死后佛国的精神世界没什么区别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1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4 03:44 编辑

事实上,这些道教人在现实中就是普通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1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4 02:04 编辑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1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4 02:06 编辑

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2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4 02:03 编辑

只研究实际有关的练习方法及人体生理反应,这些是人体科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03:4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4 03:47 编辑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1]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2-3]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03:53
二是卜筮不过三。古代中国人民卜筮是为了求吉利,但有时并不是一卜就能得到吉兆,一卜不吉可以再卜、三次卜筮得到的如果仍不是吉兆,就不能再进行再卜、三卜,三次筮等到的如果仍不是吉兆,就不能再进行第四次。古代中国人民认为。即使进行第四次得到了吉兆也不灵验了。因此,通常情况下卜三次还不是吉兆的话,要进行的事情就暂时中止,待择吉日再卜。这就叫卜筮不过三。后人常说事不过三,当是从“筮不过三”音而来。

三是卜筮不相袭。卜筮是先筮而后卜,筮之不吉,可以再卜,如果卜之还不吉,就不能再筮。古代中国人民认为卜为象,筮为数。物先有象后有数,象数不能倒置。因此,即便卜之不吉,可以再卜,但却不能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03:56
卜筮宇宙信息场效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04:32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2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