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1-24 07:32
标题: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是中医经典的注释性著作。金成无己注,约成书于宋绍兴十四年 (1144)。《宋史·艺文志》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刻本、明熊氏种德堂校刊本、明万历二十七年 (1599)赵开美校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光绪六年(1880)扫叶山房刊本等。人民卫生出版社多次出版排印本。
        成无己(约1066—1156),聊摄(今山东聊城)人,金代医学家。生于宋嘉祐、治平年间,其后聊摄入于金地,遂为金人。成氏家世儒医,《医林列传》记述他“性识明敏,记问赅博”。对医术颇为精通,被赞为“治病百无一失”。金皇统二年(1142)与名医严器之邂逅,相与论医,出其所著《伤寒明理论》,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方面,归纳分析《伤寒论》的50个证候,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后又著成《注解伤寒论》这一部重要的伤寒著作。
        本书10卷,22篇。卷1注释 “辨脉”、“平脉”两篇;卷2注释“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3注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卷4注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卷5注释“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卷6注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卷7注释“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和“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卷8注释“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卷9注释“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卷10注释“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在注释中,主要参阅了《内经》、《难经》的学术观点,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阐发。《伤寒论》一书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但原书详于述症、设方、用药,对病因、病理和方药理论的论述则显简略,并且由于文辞古奥,给医家学习带来了困难。成氏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探本求源,去阐述《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书中不仅运用上述医学经典中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去解释《伤寒论》的条文,而且根据《内经》的药性理论和治则学说去阐明《伤寒论》的方药。这种注解方法,一方面使《伤寒论》这部方书之祖,第一次获得理论性的阐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 《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从《伤寒论》所反映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得以解明。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注释《伤寒论》的著作。该书的问世,对《伤寒论》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伤寒论》的主要传本。书中的理论发明,也颇受医家推崇。严器之在本书序文中称: “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明代医家王肯堂也认为:“解释仲景书者,惟成无己最为详明。”书中虽然也存在着随文顺释、注解不当和自相矛盾之处,但仍不失为注释《伤寒论》 的范本,对研究 《伤寒论》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1-24 07:37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把《伤寒论》与《内经》、《难经》融为一体了。 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1-24 07:38
        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在注释中,主要参阅了《内经》、《难经》的学术观点,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阐发。《伤寒论》一书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但原书详于述症、设方、用药,对病因、病理和方药理论的论述则显简略,并且由于文辞古奥,给医家学习带来了困难。成氏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探本求源,去阐述《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书中不仅运用上述医学经典中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去解释《伤寒论》的条文,而且根据《内经》的药性理论和治则学说去阐明《伤寒论》的方药。这种注解方法,一方面使《伤寒论》这部方书之祖,第一次获得理论性的阐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 《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从《伤寒论》所反映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得以解明。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12-1 13:40
学习了!论述正确!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