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古代中医的治病疗效远低于现代中医 ——揭开“中医一代不如一代”的谎言

[复制链接]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6:5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6-14 18:05 编辑

        二、西汉时期大多数中医治病疗效低下
      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大多数中医的治病疗效低下。
     
《汉书•艺文志》对于使用中草药治病的经方派的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药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语译: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衡量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功用,依照气候感应的适宜用药情况,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来疏通郁闭,解除蕴结,使身体恢复正常。至于治疗失当的医生,用热药加重热证,用寒药加重寒证,使精气内伤,不显现在外表,这是严重错误的治法。所以谚语说:“有病不去治疗,常如同得到中等水平的医生治疗一样。”
      

      分析:这一段文字的含义是说,西汉时期使用经方治病可粗略分为三个等级:如果治疗得当,就可恢复正常,这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如果治疗失当,寒热不分,就会加重病情,这是指医术低下的庸医误治。所以当时有谚语说:“有病不找医生治疗,经常相当于请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的治疗效果。”可见文中将医生的治病水平分成上等医(良医)、中等医和下等医(庸医)三个等级。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意思很明了:请一个中等治病水平的医生(简称“中等医”)治病,其治病效果与不治疗是一样的。那么,怎样理解“治与不治效果都一样”呢?作者以为:如果患了小病,请中等医是可以治好的,但不治也能自愈,所以,治与不治都一样;如果患了重病,不治肯定好不了,就是请中等医来治疗,结果也同样治不好,所以,治与不治还是一样。换言之,小病不治也能自愈,中等医只能治小病,故请他治疗没有意义;重病不能自愈,而中等医治不了重病,所以请他来治疗也没有意义。
      

      既然中等医治病没有意义,那么,下等医治病疗效更差,还不如中等医,只能治坏,不能治好。由此可见,中等医与下等医实际上都是庸医。
      

      下面可参考事物的正态分布规律图,大多数事物的正态分布都表现为中间鼓、两头尖的分布状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四楼这个正态分布图是一个属于“普遍真理”级别的人类社会智慧结晶,值得再深入探讨。 首先,在任何时代,甚至任何专业,只要有足够大的数据群体,都会呈现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正[常]态分布(也叫bell cur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15 15:27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6:5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6-18 17:39 编辑

      一、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原来治不了重病
      
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勃海郡郑人,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扁鹊医术高超,擅治各科疾病,人称“神医扁鹊”。

      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神医扁鹊诊治过的三个典型病人。第一位病人是赵简子。赵简子病了,昏迷五天不省人事,众人皆忧惧。扁鹊诊视后见脉象正常,认为不出三天就会痊愈。结果过了二天半,赵简子就苏醒如常。这个例子记载的是,扁鹊诊脉断病技术高超,准确度高,病人自然苏醒,但并不是指其治病技术高明。

      第二位病人是虢太子。虢太子刚死去半天,不醒人事,扁鹊诊为“尸蹶”,认为是阴阳气血逆乱所致。于是叫他的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取百会穴下针。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然后又采用两胁下药熨,再加上汤剂,进一步调和阴阳,仅二十天身体恢复就和从前一样了。因此天下的人都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复活。实际上,这个病人所患之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休克,系脑神经功能严重障碍所致,属于针刺治疗适应症,只要手法得当,即可令其立即苏醒。所以,这个病例与救治那种真正难治的危重病不同,因为危重病不是针刺能解决的。
      

      笔者虽未救治过这种休克半天的病人,但却曾救治过数十位因手术紧张导致的“虚脱性休克”病人,也救治过几位因大怒或低血糖、低血压导致的“虚脱性休克”病人,只要手法适当,一般可使其在几分钟或十分钟恢复正常。

      第三位病人是齐桓候,扁鹊通过望诊就能判断齐桓候病情的预后,非常准确。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进见齐桓候,站了一会儿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齐桓候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齐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齐桓候,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齐桓候不理睬。扁鹊离开后,齐桓候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齐桓候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齐桓候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齐桓候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齐桓候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齐桓候于是病死了。这个病例说明了扁鹊判断病情发展和预后非常准确,但表达的却是扁鹊没有治疗危重病的医术能力。

      从该传记介绍的三个病例来看,其中两例属于诊断病情准确,并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只有另一例是治愈,也只是治愈了一个简单的脑神经功能障碍性休克而已,这样的治病技术在当今已不是难事。值得指出的是,传记中并没有看到一例治愈危重病的记载,恰恰相反,所记载的一例危重病患者,扁鹊还治不了,结果逃走了。

      由此可知,所谓的神医扁鹊“医术高超”,擅治各科疾病,其治病范围也只不过限于当今的慢性病范围而已,并不能包治百病,也治不了威胁生命的危重病。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危重到一定程度,他就不敢给治了,而是选择逃走,因为他清楚自己治不好这样的重病。特别是在他的心目中,还把病在骨髓的重病类,看成是不在医生治病范围,而是“司命神”说了算。由此可见,其治病医术,充其量也就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效上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高于其它医生罢了,但并不具备救治危重病的能力,更不能起死回生。

点评

猜测  发表于 2018-6-21 17:45
1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6:5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6-19 05:37 编辑

      盲目崇古、厚古薄今,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通病。世人皆知,《黄帝内经》本身就是一部托名“黄帝”的书,并非黄帝本人所作。《黄帝内经》之所以托名黄帝,《淮南子·修务训》说的很清楚:“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心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由此可见,托名著述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之故。

     《黄帝内经》书中的内容,也存在着厚古薄今的思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夸张地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语译:“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活到百岁以上,而且行动不显衰老;如今的人,年龄到了半百,行动就都已现出衰老的迹象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事实上,上古之人不可能都活百岁,因为古代儿童夭折、成人早逝是普遍现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儿童死亡率还很高,部分资料显示,仅结核病的死亡率就高于200/10 万。显然,“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不实之词,说了假话,是崇古情结在作怪。看了这句话,才知今天中医人的盲目崇古,原来是继承了《黄帝内经》厚古薄今的陋习,有其历史渊源。不过,这段文字所说的 “今人”(汉代)半百而衰,倒是印证了我国“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民间俗语,还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今天,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岁,较民国时期平均寿命35岁已翻了一番,与古代“人活七十古来稀”相比,可谓大幅度提高。不难想象,在寿命大幅度提高的原因当中,除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今天的治病能力远远高于古代。有资料表明,自古代一直到民国时期青霉素问世之前,感染性、传染疾病一直都是导致儿童和成人夭折的直接原因,妇女难产也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这里姑且不谈现代医学治病技术在国人寿命提高中的保驾作用,就现代中医治病技术,恐怕也并非古代中医所能相提并论。


      近十几年来,中医界刮起了一股复古泥古、固步自封、反对创新、反对科学化之歪风,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经常可看到一些厚古薄今的中医文章,这些文章甚至把中医疗效总体不高归罪于学习西医,起个名字叫做“中医西化”,以此大造舆论,甚至称中医院校培养的都是“中医的掘墓人”。


      那么,这种“今不如古”的宣传是否站得住脚呢?难道古代中医治病的水平直真的高过现代中医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翻阅了古今的部分文献,终于找到了答案,得出的恰恰是一个相反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从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的故事算起,《汉书•艺文志》对于西汉医术的记载、《伤寒论》中记载的东汉治病水平,到金元朱丹溪愤而学医的经历,以及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提出废医论为止,原来这5个朝代的中医治病救命水平无一不是低下的。在这些朝代中,虽然也曾有过极个别的名医大家,并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著作,但是,他们的精湛医术的复盖面却远远不能抵消大多数庸医治病无效或坏病所带来的高死亡率。可见自古以来,庸医多、名医少的事实从未就没有真正改变过。这些历史真象和铁的事实,足以证明崇古者们编织的“今不如古”以及“中医西化”导致中医治病疗效下降是谬论,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真实的历史真象是,自四大经典问世之后的2000多年来,历代医家对于中医理论和治病技术都有发展和提高,明显弥补了中医四大经典的不足。姑且不谈中医理论和治病技术的发展,仅从历代本草和方剂数目的增加上,就足以看出历代中医发展的轨迹。


      从中医方剂上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只有119方,《伤寒杂病论》中有301个方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已达7500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有16834方,明代《普济方》中达61739方,而现代《中医方剂大辞典》载方已达10万个方剂。


      从本草上看,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载药只有365种,宋代的《本草衍义》(公元 1116 年)载药460 种,明代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载有药物1892种。再看当代,南京中医药大学编撰的《中药大辞典》收载药物6008味。


      历代本草和中医方剂数目上的大幅度增加,这些铁的事实说明什么?说明后世医家并没有停留在张仲景《伤寒论》的治病水平上而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地创新和向前发展。从创新的处方不断增多的事实看,足以说明后世可治疗的病证越来越多。以此推论,后世的医术一直在不断超越古人,现代中医也一直不断超越古代中医。


      下面,从有关资料中逐一探讨古人的治病水平。如有不当之处,请以事实为据,不吝指正。











点评

信口开河  发表于 2018-6-21 17:4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18:55 , Processed in 0.0526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