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0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3 19:3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日期:2009-07-06 作者:施嘉奇 来源:文汇报


颜老在中医大师传承班讲课。  金昊
颜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青年时代的颜德馨  
  
颜老生活照 (除署名外均资料照片)  
颜老在查房。            

    本报首席记者  施嘉奇
   
题记
   
    他生于名医世家,其父颜亦鲁得到孟河学派的真传;他自己年过九旬,行医60载,前不久被授予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的称号,可谓功成名就。但此刻的他,颜德馨,全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依然无法安心颐养天年,他说:“中医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候,再不救就要晚了。我也想像徐根宝复兴足球那样从娃娃抓起,可是时间很紧迫了。”
   
    谈起中医的困境,这位九旬老人的语速明显加快。在他眼里,当代的中医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整个中医体系出现了严重西化、内涵弱化、自信不再的危险局面。“中医当自强!”颜老说,“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颜老清楚地知道,抢救中医的任务困难重重,他只身面对的和挑战的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这位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凭着对中医事业的挚爱,发誓要竭尽所能地付出。他说:“听起来有点悲壮和凄凉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
   
    感觉上,这位老人似乎独自在挑战一个巨大的风车。不过,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困难,他说:“中医有点积重难返了,现在谈改变太困难了。但是总是要有人去做。”
   
    谈了2个多小时,从他家出来,出现在我脑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谁来帮帮颜老?”今天当中医是要勇气的,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更要像颜老一样甘于奉献。
   
中医已然“不中不西”
   
    前几年,颜德馨亲历了一件让他感到悲凉的事情。那时,有一位香港老板想建一所中医医院,提倡传统的纯中医,这位老板派人在上海、广东、北京转了一大圈,遍访各大中医医院,可最后却失望而归。他得到的报告是:“现在已经没有纯中医了!”
   
    颜德馨最后见到了这位遍寻中医之人。对方告诉颜老:“现代的中医们讲的都是蛋白、细胞、细菌,看的是检验报告,开的是中成药。”
   
    中医已经被严重西医化了。在各大中医特色医院里,门诊也许是仅存的还有一点中医模样的地方,那里的医生还在号脉、开汤剂,可一旦进入病房,就会让人震惊不已:中医师们开的是抗生素,不用四诊,直接开化验单,一切都被严重西医化。
   
    更让颜老感到伤心的是,一些高学历中医师竟然不会“望、闻、问、切”。在一次职称评审中,颜老发现一些中医博士竟然不懂四诊八纲,不懂辨证论治,只在实验室里度过了3年的求学生涯。
   
    “中医已经不中不西。”颜德馨哀叹道,“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
   
    近年来,颜德馨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要求各方抢救中医。“经过这些年大家的努力,国家和政府对中医的支持力度已经越来越大,从政策层面上看,谋求中医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了。”
   
    他认为,现在的最大问题不是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中医自己。其中两大表现最为严重:一是中医西化;另一个则是废医存药。
   
    “中药,现在似乎变得跟中医没有关系了。黄连素、麻黄素好像已经是一种西药。如今流行的舆论氛围是,中药是好的,中医不行了。”颜德馨感到困惑不已,难道已经不再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了吗?这是不对的,中药就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观点下使用。
   
国医大师须植根中华文化
   
    看到问题本源后,颜德馨一刻也没有停歇。他利用自己在中医界的影响力,2008年11月更是促成了“中医大师传承班”在同济大学开班,这个项目目前是国家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颜德馨在开班仪式上表示,“中医西化”已成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致命伤,只有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先做好原汁原味的继承,中医才不致消亡。
   
    颜德馨的这番话,浓缩了自己行医70载所有的感慨。那么,什么是原汁原味的继承,当下又该如何继承呢?也许,人们可以从颜老成为国医大师的历程中,发现点什么。
   
    颜德馨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裔,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其父颜亦鲁也是一代名医,师承孟河学派,擅长治疗肠胃病和妇科疾病。对颜德馨而言,父亲既是严父,更是良师。父亲常说:“知医必先明道,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学习中医的前提。”
   
    7岁起,颜德馨就开始读书习字,启蒙从读经典开始。尽管有些经书深奥难懂,但父亲的理论是,读书要“猛火煮,慢火炖”。“猛火煮”,强调的是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打好理论根底;“慢火炖”,指的是不要死读书,而是要在学习时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反复研习,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在颜德馨看来,中医主体来源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个靓丽的瑰宝。“过去讲学医,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他认为,中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皆著书立言,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且多折射出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彰显了中医形象辨证思维。
   
    除此之外,好的中医从来也是不保守的。除了读经、读史、读医,颜德馨还在小学毕业后,学习自然科学、逻辑学等其它方面的理论知识。上世纪初,父亲更是鼓励颜德馨报考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这位慈父明白,学习中医要广开学路。
   
    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期间,他得以跟着各大中医名家学习,抄方和搜集整理医方医案,他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拘一家,兼学不同流派,不同科别,师从多人。
   
    “中医教育是大问题,要改变现状,一定要从中医教育开始。”颜德馨决心拾回中医学习的本来面貌,在大师传承班内,学生们不仅要在门诊抄方,更要学习国学,他们与上师大的一级教授联手开课,让学生们学古文,知道教、儒教、佛教等知识,读中国经典著作,尽可能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医教育缺乏文化熏陶
   
    遗憾的是,颜德馨和他的大师班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他说,国内有中医药大学多所,但在人才培养方式与中医特色、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的中医高等学府内,学生入学后先接触的是西医理论,解剖、生理等西医的课程大约占了总课程量的60%左右。中医大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古文。西化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培养,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也使得学生对于中医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于迅速理解。
   
    “在那里,培养的不是中医大学生,而是不中不西的盖浇饭学生。”颜德馨认为,这样的教育既没有教好中医,也没有教好西医。这种西医化的状况持续多年,造成了眼下既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又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的高层次中医人才日益匮乏。再加上目前整体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也不利于中医发展,医生们更愿意使用西药以规避医疗纠纷。
   
    “中医不是不要学西医的,而是应该强调怎么学。”颜德馨认为,即便是“医圣”张仲景活到现在,想必也会借助CT等现代化设备。也就是在“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可在加一诊的时候,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颜老说,中医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也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它们都藏于中医数千年的经典论著里,因此学好经典著作,无疑是学习中医的关键。可现在的学生学经典、读经典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没有时间学是问题,没有心思认真学是更大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接触中医后,又觉得传统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以理解。长期以往,造成了师授双方皆重“西”轻“中”的局面。
   
中西医结合必须设门槛
   
    在中医界,成为“盖浇饭”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可怕的是中医内涵的滑坡。以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提法叫中西医结合,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中西医结合呢?颜老对此也困惑不已。
   
    前不久,他在香山科学会议上遇到了卫生部部长陈竺,他对部长说:“中西医结合一定要下一个定义,要有一道门槛,不是谁都可以挂中西医结合的牌子的。”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一门精英医学,而不是普及医学。”颜德馨认为,当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要中西医结合,那个时候的本意是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形成一门中国独有的医学分支。“要汇通,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颜德馨认为,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一定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的扎实功底,才可能将两者很好地加以汇通。“现在的一部分状况是,90%的西医加10%的中医,或者90%的中医加10%的西医,就可以称为中西医结合了。”颜老说,“这就像盖浇饭,干烧面,往饭上加一点浇头即可。”
   
    中西医结合提倡多年,由于无人把关,少设门槛,其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化,而且使得业内鱼龙混杂。“中西医结合不是某个医生、医院挂块牌子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做出成绩来。从理论和临床上都要做出研究。”
   
    对于真正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生而言,他的学习生涯必将漫长而艰辛,而现有的体制下,要培养此类精英医生的难度非常之大。
   
    颜老说,中医就这样不断地彷徨、徘徊着。“现在的政策是中西医并重。”他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中医不应该在结合中被忽略,在结合中被矮化。
   
    在谈及中西医结合被曲解的过程中,颜老不经意地又提到刚刚流行的“治未病”概念。他说:“要吸取中西医结合的经验,尽量避免‘治未病’理念的走样。”他认为,中医的“治未病”绝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预防、保健,它其实是一门深厚的理论,贯穿于中医整个预防治疗过程之中。病前要防,病中、病后亦要“治未病”。
   
    “不要再将‘治未病’的理论简单化了,只讲预防是不全面的理解。”颜德馨希望醇厚的中医内涵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严重曲解。因为,每一次曲解,伤害的都是中医界本身。
   
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问题格外沉重,但今天却不应该沉沦。颜德馨说:“现在一定要努力起来,救救中医。除了外人帮忙外,更需要中医界自己站起来。”
   
    中医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颜德馨说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治好了很多重症、急症。上千年来,帮助中华民族抵御疾病的力量中,中医作用不容忽视。
   
    他仍然记得,当年跟着父亲四处行医时候的情景。那时候,病人大多危重。医生行医常常从早到晚,星夜当空,颜德馨仍然手提着灯笼跟着父亲,一家一家去看病,问诊、开方、煎药……若病人情况危重,一天之后必定再来复诊。忙起来,一晚要走上十几户人家。走进最后一位病人家中时,往往已是第二天清晨,颜德馨手提的灯笼上还写着昨天的日期,看着依然跳动的火苗,似乎一天又延长了。
   
    “中医从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为什么现在会变成康复、保健的代名词了呢?怎么就比西医差了呢?”颜老百思不得其解。
   
    他记得,有一次应邀去其他医院会诊,当时患者情况很危急,治疗方案不够明确,同时用着内服、外用的西药多达21种。颜德馨在看舌苔、把脉等细致诊疗后,果断地提出,将所有的西药全部停掉,改用中药桂枝汤进行治疗。结果,三付药之后,患者奇迹般地出现了好转。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颜德馨更是涉足血液病的治疗,主攻白血病和血小板减少症。为了寻求可靠的中医疗法,他深入钻研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将血液病与中医气血理论结合研究,并投入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观察、实验等等,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SARS正在肆虐流行。2003年4月,84岁高龄的颜德馨勇挑重担,奔走在第一线,担任华东地区中医药“防非”科研协作组首席专家。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此前不久,颜德馨由于不慎跌倒受伤,刚刚完成全髋置换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他战胜了感染、肝损、失血、心衰等多道难关。尚在恢复期中的颜老就这样投身SARS的防治工作,他参加制定了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创制了“扶正祛邪方”。他还提出,由于地域、患者体质的不同,“非典”治疗要辨证论治。
   
    “我胆子大,所以比较敢治急病、重病吧。”其实,颜老的胆大源于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应该相信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自己对抗疾病的能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在医学领域找到生机的。”
   
    “我还在给人看病,看重病。每看好一个病人,就是守住中医一方阵地啊!”说这句话时,颜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悲凉。
   
传统中医需要实习基地
   
    守住中医的土地,是多年来颜德馨一直在努力奋斗的。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里,有一座破旧的老楼,那是颜老奋斗了几十年才建起的中医楼,而如今中医楼风光不在。不过,颜老没有灰心,他告诉记者,半年后很有可能会成立“颜德馨中医医院”,他希望那里能够成为姓“中”的医学领地。
   
    “没了中医楼,又有了中医医院,我坚守的中医事业又有了新的开始。”颜德馨早就与中医融为了一体,这似乎成了他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
   
    颜老期望,未来的中医医院能够成为专属于传统中医的实习基地。在那里,医生们能够写中医医案、开汤剂、治重病,病房内充满了中医的味道。
   
    “我们关键要拿出几个病例来,要告诉世人中医有明确的疗效。”他坚信,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在危重疾病的抢救中、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都必须坚守中医的特色。只有这样,中医的血脉才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在颜德馨中医医院尚未规划的时候,适合中医实习的基地少之又少。“现在的学生去医院实习,学到的大多是西医。”一些带教老师甚至干脆对学生说,中药没用,就给病人吃西药。
   
    在这样的氛围里实习,即便学生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一点中医知识,也会被临床现状所淡化,最终抛诸脑后。结果是,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用四个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加黄连素。
   
    “我们需要一大批献身中医的人啊。”颜老曾经在1999年2月,行医60周年之际,依然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致力于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遗憾的是,老人的一己之力仍属薄弱。他为中医医院招聘人才,可是困难重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年已九旬,颜老仍饱含激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
   
颜德馨独创衡法体系
   
    衡法治则,是颜德馨创立的学术理论,主要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平其不平,调其偏胜,达到新的动态平衡。颜德馨的理论依据来自《内经》:“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阐述。
   
    从建国后到“文革”之前,颜德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的治疗,在实践过程中,颜德馨已经初步萌发了“衡”的思想——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从而达致平衡。
   
    他领悟到,气血通过全身一切的组织器官,是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引起脏腑病变,疾病丛生。
   
    “文革”后复出的第二年,颜德馨就出版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一书,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颜老还将这套理论用于抗衰老领域,明确了以调整气血法延缓衰老,这与过去补肾、健脾等方法抗衰老的理论截然不同。
   
    他发现,人体的血液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很大,老年血液病患者的血粘度普遍粘稠,都有明显瘀血体征,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而且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也都是瘀血病例的体现。
   
    颜老运用衡法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法成效显著。有一位徐姓的女华侨,曾经做过冠心病介入治疗,但术后心绞痛依然频发,颜老用温阳活血法给与治疗,结果这位病人心绞痛明显减少,病症以后也未复发。
   
    2001年,上海市卫生局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颜德馨成为学术带头人。此后,市科委组织专家通过了“脑梗灵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8
发表于 2009-7-14 18:33:3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拜读了!颜老是值得敬重的国医大师!
  “现在,有很多搞中医的人不热爱中医、不相信中医,自己看不起自己,把中医当成西医的附属品。”这才是当前中医药界的悲哀!天行健,国医当自强不息!传统中医来自民间,植根于黎民百姓之中,治病救人,济世扶贫,应当充分发挥广大民间中医作用,祖国传统医学才能代代相传,才能做好继承创新工作,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扭转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问题!
27
发表于 2009-7-14 07:13:2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老是真正的中医大师。
     颜老〝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也只有我们自己。〞讲得好!自己不争气、不与现代社会和自然科学接轨,就是变相自杀。
    笔者就是致力于中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现代社会接轨的。本人的文稿以西医都可以看懂的表述方式,把中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实践价值,讲述到最佳的程度。希望有人比我论述的更好,但必须让西医和现代科技人能接受:中医药学的优点,只有让竞争对手西医都认可,才是最好的中医。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7:01:5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德馨教授:大医忧患大业后继乏人     时间: 2005-4-18  

  日前,记者来到了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颜德馨家里,这是一处散发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住宅,雪白的墙壁衬着明清样式的红木家具,显得十分素雅。
  颜老热情地把记者领进了书房,开始娓娓道起了他从医的经历、他的家庭、他对中医事业的关注和与广东中医界合作的期望。
  不久前,颜老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拿下一个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项目———中医防治急性热病应急网络,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非典、登革热、禽流感等急性热病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以指导临床实践,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就是广东省中医院。
  “这个项目很多人想拿,但又不敢拿。”颜老说,“现在医院里,西医看急性病,中医看慢性病已经形成了习惯,中医接触急性发热病人的机会太少,都快把老祖宗治疗热性病的本事全丢掉了。这个担子很重,但我不怕,医生就是要有责任感,要有大元帅的气度,敢于和疾病作斗争。”一番话掷地有声,84岁的颜老,依然雄心万丈。
  两代名医
  《颜氏家训》主要是强调克己复礼,对此,颜德馨一直谨记在心,宽容待人,保持心胸豁达。颜德馨夫妇给儿孙们的家训也是“宽容、知足、健康”六字。
  颜德馨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裔,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其父颜亦鲁也是一代名医,得孟河医派真传,擅长治疗肠胃病和妇科疾病。父亲的医学思想自然对颜德馨产生了影响,比如在膏方上,颜德馨喜用苍术,这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脾胃乃后天之本,没有脾胃的吸收,什么药都没用。”颜老强调。
  但父亲对颜德馨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为人道德方面。颜氏先祖颜之推曾著《颜氏家训》,非常有名,颜亦鲁也常拿《家训》教导子女,“《颜氏家训》主要是强调克己复礼。”颜老说,“颜回曾问孔子何者为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为人要谦虚,尊重他人。”对此颜德馨一直谨记在心,宽容待人,保持心胸豁达,“古人说,仁者寿,确实如此。”颜老笑着说,也许,能够在84岁的高龄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晰,手脚灵便,宅心仁厚也是秘诀之一吧。
  注重家教的传统也被颜德馨传承了下来。颜老共有7个子女,每年除夕,散居在各地的子女和孙辈都要聚到上海颜老家里共迎新年,而颜氏夫妇则会向儿孙们赠字,借此进行教育。去年除夕,颜氏夫妇赠予儿孙们的是“宽容、知足、健康”六字,依然延续了《颜氏家训》中的思想。
  创立体系
  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面对磨难,有人逐渐消沉,有人却能从中汲取力量,颜德馨就是后一种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中医治疗血液病领域已经很有名气的颜德馨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迫停止诊务,下放到“五七干校”锻炼。但在“靠边站”的十年中,颜德馨对中医的认识却得到了升华,为他日后“衡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文革”开始后,颜德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异常艰苦,除了肉体上的折磨,还有不断的批斗和精神上的折磨。这时,颜德馨的病人们给了他很大的精神支持。有一次,颜德馨被批斗说他是“卖假药”的,好多病人马上反驳:“你们不要瞎讲,我们就是相信颜医生。”这些话语让颜老感动不已。入夜后,寒风凛冽,还是不断有病人来找颜德馨,颜老便设法偷偷跑出去给病人看病。病人的支持给了颜德馨极大的鼓励,他想,既然人民信任我的医术,我就应该给广大的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建国后到“文革”之前,颜德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的治疗,在实践过程中,颜德馨已经初步萌发了“衡”的思想———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从而达致平衡。那么这种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能不能延伸到其它疾病的治疗上去?颜德馨想到了《内经》上有这样两句话:“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中医有阴阳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颜老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渐渐领悟到气血流行全身,乃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这样势必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病变,所以治病养生,当重气血。由此,颜德馨对中医的体会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文革”后复出的第二年,颜德馨就出版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一书,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衡法”的提出给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曾有一位病人来找颜老看病,他长期患性功能衰退,以致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对于这种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是补肾,但这位病人吃了很多补肾的药都没有用,颜老运用“衡法”治则,采用疏肝、理气、化淤的方法,几副药下去,病人十几年的老毛病就好了,夫妻感情得到了恢复,两人也有了爱情的结晶。
  大师忧患
  中国本土的中药生产,从选种、种植、采集、炮制,乃至包装,都存在问题。但从中医发展整体上看,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心的方面,中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别人是拿不走的。
  但由于社会缺乏重视,年轻人又越来越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热爱中医,不愿意献身于中医事业,中医接班人就成了大问题。
  虽然颜老为人豁达,但谈到中医发展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仍让他痛心疾首。比如在中药贸易方面,中国已远远落后于日本。“典型的如中国的六神丸,被日本人拿走了药方,改名叫救心丸,一年的出口额就是3亿美元。”颜老说。而中国本土的中药生产,从选种、种植、采集、炮制,乃至包装,都存在问题。
  但从中医发展整体上看,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心的方面,“中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别人是拿不走的。即使有人拿走了药方,但不懂辨证治疗,也没有用处。”颜老说。
  真正让颜老苦恼的是中医事业的接班人问题。如何寻找到在医术、精神、思想方面都能继承颜老衣钵的人,确实不容易。
  颜老说,中医基本理论简单的说是“一、二、五、六”,一是指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是说看病要一元论,要抓住主要矛盾;二指中医看病要用两分法,按阴阳、气血、经络、虚实,辨证的看;五是五行相生相克要懂;六是指六经,太阳、阳明、少阳与太阴、少阴、厥阴,“一、二、五、六”作为一个中医必须要懂,但要从西医的角度去理解,很难。
  “社会缺乏重视,年轻人又越来越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些学习中医的人本身就对中医理论有怀疑,不热爱中医,不愿意献身于中医事业,中医接班人就成了大问题。”颜老叹息道。
  一次,颜老与广东中医界的泰斗———邓铁涛谈起了培养接班人的困难,引起了邓老和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的共鸣,三方一拍即合,在广东省中医院建立起中医实习基地,随后又开展了广东中医界向全国名老中医“拜师学艺”的活动,着力在广东培养中医事业的接班人。广东中医界的热忱打动了颜老,他表示愿意拿出全部的心血来培养广东的中医人才。
  杏林名医薪传岭南篇③
  颜德馨
  本期名医颜德馨  广东徒弟杨志敏 严夏
  人物档案
  颜德馨,1920年11月生于江苏丹阳,13岁开始学习中医典籍《素问》,16岁插班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就读。1939年毕业后进入上海自立私人诊所。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第一届黄浦“卫协”执行委员及秘书组组长,兼中医师业务组组长等职。颜德馨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成果丰富,2003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特授予终身成就奖。现为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学术成就
  颜德馨是中医“衡法”治则的创始人,临床上立足于气血学说,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历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多部。著有《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膏方真迹》等。
弟子眼中的大师
  去年SARS肆虐期间,我正在香港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进行“抗非典”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我一时也感到非常焦虑,打电话向颜老请教,颜老大胆地鼓励我:“没有中医拿不下来的病,有老师在,你怕什么!”一席话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颜老一直向我们这些弟子强调,不要光学习他的一方一药,还要注意培养面对疾病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念,以及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使命感,而在我看来,这也正是颜老身上最宝贵的品质。“甘将心血勤耕耘,期卜它年一片红”,这是颜老为中医传承穷尽一生心力的写照。


 
健康报  弟子眼中的大师
  去年SARS肆虐期间,我正在香港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进行“抗非典”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我一时也感到非常焦虑,打电话向颜老请教,颜老大胆地鼓励我:“没有中医拿不下来的病,有老师在,你怕什么!”一席话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颜老一直向我们这些弟子强调,不要光学习他的一方一药,还要注意培养面对疾病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念,以及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使命感,而在我看来,这也正是颜老身上最宝贵的品质。“甘将心血勤耕耘,期卜它年一片红”,这是颜老为中医传承穷尽一生心力的写照。


 
健康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8:1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德馨中医心脑病诊治精粹(国医大师医论医案集第一辑)  
作 者: 李俊德    点击查询作者其它作品  
出版社:人民卫生
日 期:2009年5月
开 本:16
装 帧:简装
ISBN :7117114207
分 类: 中 医 类 > 中 药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7:5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 (颜德馨的医案医论与验方) 程十发封面图,题字
作者:颜德馨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品相:九成
库存量:1
售价:45.00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7:2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逐湿运脾治疗脂肪肝
余曾于1962年患急性黄疸型肝炎,谷丙转氨酶高达500u,住院期间,除服清热解毒方外,连续用葡萄糖加胰岛素冲击疗法,遂致湿困脾阳,健运失司。证见身面虚浮,胁痛绵绵,痰多白沫,清晨须咯去盈碗后方能纳谷,精神萎顿,体重由65kg阡陡增至82.5kg。院外会诊拟为:“脂肪肝”,疗养数月,竟无寸效,多次复查BSP试验,均高出10%,用护肝保肝,症情有增无减。自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肝无功,转以治脾,自疏方逐湿运脾饮,凡一月,浮肿先退,痰沫既消,胃纳大增,脸色红润,复查BSP已低于5%。“逐湿运脾饮”即五苓散加苍术,是仿许叔微《本事方》而制,许氏述其少年时曾患悬饮,备尝温补、逐水之剂不效,自揣脾土恶湿,水留则湿著,用苍术燥脾胜湿,连服三月而愈。从中获得启发,症因土壅侮木起,疏土则木茂矣,一月后改以苍术研末,每次吞服9g,体气健复,至今三十余年从未再发。后用此法治脂肪肝多例,亦验。并将单味苍术制成“健脾片”,施于临床治疗脾气阜敦,肝气受制者,功胜保肝护肝之品,实践证明,古人所谓“健脾不如运脾,运脾莫过苍术”,洵不诬也。
  人生一小天地,呼吸升降,象法天地。脾胃中土主分清泌别,饮食入胃,精气输归行春夏之令,滋养五脏;升已而降,行秋冬之令,传化糟粕。譬之天地之气,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二气协和风调雨顺,若仅有地气上升,必令天气窒塞,仅有天气下降,必致地气淖泽,升降失职,乖舛立至。肝与春令生发之气相应,辨虚实发病传变规律,肝木为水土所湮,生机匮乏。苍术入脾胃,善解湿郁,升则健脾,降则和胃,大气一转,云翳蔽日可豁然开朗。来自众多的报道,脂肪肝因肝炎后长期应用高糖、高能量饮食,体重过度增加是一大致病根源,与中医土壅木萎的病机是相符的,逐湿运脾饮、运脾片制方之旨均立足于兹,所以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药。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6:3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中医药抢救异型输血
异型输血引起之溶血反应,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肝功能损害、肺部感染,可用“急瘀症”命名之,其瘀有别于“久病多瘀”。在短时间内气血凝结,症势凶险,现代医学多以抗休克、利尿、抗感染、防止出血等综合抢救措施,但尚无一种有效的针对性药物,也很少考虑中医中药的参与。故尔对中医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王某,女,28岁,第一胎因妊娠中毒症行剖腹产,术中出血较多而误输异型血200ml,3h后多汗少尿,恶心呕吐,高热39°C,烦躁不安,心率106次/min,血压170/110mmHg。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血球2.4×1012/L,血色素72g/L,白血球14.9×109/L,中性0.81淋巴0.19,钾3.43mmol/L,钠132mmol/L,氯96mmol/L,非蛋白氮60.7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54.5,血游离血红蛋白107mg/L,尿镜检:蛋白少许,红血球(++),白血球(+),比重1.015。肝功:谷丙转氨酶165U/L,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絮状试验(-),蛋白倒置。邀余会诊,脉弦数,舌红苔薄,拟为产后百脉空虚,异型之血入客,凝结为瘀,瘀热燥灼营阴,呈正虚邪实之侯,亟予清营化瘀,理气利尿,扶正达邪。处以生脉散,洋参为君,加大剂量丹参、丹皮、紫草、桃仁、山楂化瘀解凝,辅以紫雪丹、连翘、山栀泄热润燥,琥珀、沉香利尿。二剂凶势已趋平稳,改紫雪丹为广犀角,五帖热退身和,唯现气阴两虚本象,转益气养阴收功。
  由此可见,活血化瘀是适合异型输血后病理变化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时,凝集原与相对的凝集素互相作用,造成红细胞互相凝集和大量破坏,血红蛋白从红细胞逸出,游离在血浆中,引致广泛性毛细血管渗血,使血液内固有之凝血物质大量消耗,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等降低而产生溶血。实验室所见,血液具浓、粘、聚的瘀血特征。活血化瘀疗法对异型输血抢救成功,为解决诸如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哮喘症状持续不止、中毒性肺炎及脑炎等“急瘀症”提供了线索,为中医内科急症抢救开创了活血化瘀治疗的新途径。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3:0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遗尿失禁新解
遗尿多见于童稚,失禁多见于老人,以肾司二便,膀胱主约束,故前人谓其与肾与膀胱相关。余则从肝、从肺辨治遗尿、尿失禁患者,取得颇为满意的疗效。
  1.从肝论治
  足厥阴肝环阴器,下元之病,亦于肝脉攸关。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藏血以养其体,疏气以遂其用。若肝失疏泄,初则气滞,久成血瘀,足厥阴肝脉气血失于宣通,气血不养前阴,以致膀胱失约,尿遗不止。余临证习用血府逐瘀汤,寓疏肝理气于行血之中,以顺肝之条达,气血畅通,则不治遗尿而尿遗自止,如兼有下元亏损者,常加紫石英、韭菜子;气机下陷者,则加升麻、白茧壳。
  2.从肺论治
  肺为相辅之官,治节出焉,统辖一身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肺又为水之上源,与膀胱通气化,故肺气宣发,气行则水行,津液四布,水道通畅。小溲之通闭,与肺关系至密,若肺气壅滞,气化不及州都,膀胱失约,则遗尿不止,临床习用麻杏石甘汤出入,以清宣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启州都之气化,通上而达下。兼气机膹郁者,加枳壳、桔梗;气虚而滞者,加黄芪、党参、升麻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4日 06:53am 时添加 -=-=-=-=-
以“通”为补治胃痛
胃脘痛以胃院饱胀疼痛,嘈杂泛酸,纳便不调为主证。由胃气不和,府气少运所引起,治胃院疼,重在“通”之一字,但强调通又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法,故当活法活用,随机应变。
  (1)注意胃府的和降通达:胃为阳士,多气多血,故有阳明阳府之称,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谷为职,经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有“胃以通为补”之说。然胃之通降,既赖阳气之温运,亦赖津液之滋润,一般阳明通降失司之因有四:
  ①胃火过亢:经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胃火灼盛,热积胃府,通降失司,于是胃痛及呕酸,嘈杂易饥,口干口苦之症悉由所起,热者清之,故常用左金丸加山栀、蒲公英以清胃家之太过,佐芦根、花粉、石斛、沙参、等甘寒以滋阳明之液,参入八月扎、娑罗字、檀香、麦芽等以疏肝理气,消胀止痛,常效。若呕酸甚,加入海螵蛸、白螺蛳壳以制酸,或佐生姜、半夏而成辛开苦降之法,泻心胃之火,复阳明之用。
  ②脾胃湿滞:湿困中焦,遏阻清阳,胃气不展,失之通降,则见胃痛,伴以脘闷,纳呆,或见呕酸、吐轻涎。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故胃湿之萌,过在脾土。此外,素嗜酒醴之人,每多患此。酒者,质寒性热,胃火旺者,从阳化热,成为湿热蕴积之侯。中阳虚者,从阴化寒,而成湿困府阳之证。治湿阻中焦,余平素最喜用苍术一味。元代朱震亨曰:“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用,又能总解诸郁……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余临证习以苍术为君,辅以川朴、陈皮、姜半夏、白茯苓等以健脾运中,偏寒者加桂枝、干姜、挟热者加黄苓、山栀、川连,其他如党参、白术之健脾补虚,木香、香附、甘松之理气止痛,均随证酌情而投。
  ③胃阳不足:阳虚生寒,寒性凝泣,气行不畅,府阳失运,证见胃痛以及饱胀,反胃呕酸,形寒不渴,舌淡脉细,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见此证,用药则以温通,盖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通而走者不能祛其寒,可用釜底加薪,温通胃阳之法。药用附子、桂枝、吴萸、毕拨、毕澄茄、干姜、半夏、公丁香等,气滞者加川朴、枳壳;挟食者加鸡金、神曲、陈皮;若寒客厥阴之络而兼少腹胀痛,加入乌药、茴香之类,尤其是附子一味,常谓只能温肾阳,其实胃寒得附子,尤如釜底加薪,则火能生土,坎阳鼓动,中宫大健,则胃之通降功能得复矣。
  ④燥土失润:前贤谓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宜降故也,故若胃阴不足,津液亏乏,失其本来下降之性,则府气上逆,发为脘痛,兼见嗌干、恶心呕吐,常用清养胃阴之法,药用酸甘滋润,使津液来复,胃之通降始复。如木瓜、白芍、乌梅、麦芽、石斛、沙参等品,可加入佛手柑、绿萼梅、醋制香附以舒胃用。
  (2)详辨病在气分血分:胃脘疼痛虽有属虚属实之异,或寒或热之别,然在起病之初,总属气机郁滞,或由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由脾胃气滞,升降矢司,久之气病及血,血因气瘀,于是络道不利,气血俱病。故当注意病在气分血分之别,凡病入血络者,常见胃痛如刺,久发不已,按之尤剧,或曾呕血、黑便,唇舌紫黯,瘀积不消,难拨其根。临床常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桃仁、赤芍,甚则用隔下逐瘀汤破积逐瘀,推陈致新,挟热者加红藤、丹皮;挟寒者加炮姜、桂枝;中焦虚寒加理中汤。由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诸如木香、郁金、娑罗子等理气消胀之品均酌情选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4日 06:55am 时添加 -=-=-=-=-
脏躁辨治当分虚实
“脏躁”属情志之病,多见于女性。历代医者皆从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入手,不可不谓偏颇单一。临证所见,脏躁一证,大多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脏阴不足,干燥躁动,必致肝郁气滞,心火偏亢,气滞则血瘀,火盛则灼津,病情复杂,变生多端,故谓脏躁辨治,当分虚实。大凡情绪不宁,胸胁胀痛,烦闷急躁,易怒善哭,失眠多梦,脉实形盛者,此乃实证。缘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所致,治当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所谓“木郁者达之”“血瘀者逐之”,投血府逐瘀汤多能奏绩。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2:2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医之医
解放前,医生私人开业,各自为政,中青年医生阅历不多,在业务上求一咨询之门实不可少。海上有著名的“医之医”两人,皆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能为后学析疑解难,深为医林称颂。一为程门雪医师,一为盛心如医师,两公业务不繁,但医者登门求教者则络绎不绝。作者亦深受其益,虽时过境迁已四十余载,记忆犹新,感德不忘。
  忆悬壶之初,有吴某者,以大咯血住某医院,多日未效,延余作亲友随访(解放前医院内无中医地位)。患者咯血,盈盆盈碗,呻吟烦燥,脉数,舌苔黄,热象显著乃投犀角地黄汤加味,两易其方皆未见效。而乌犀尖价昂,颇感惶然,遂趋谒盛老,嘱于原方加大黄再进,药后血止神安,令人心折。又治一久热不退之患者,汗后遍投攻腑、化浊、育阴等法都不为功,请益成老,嘱以小柴胡汤加甜茶叶、马鞭草,两剂热退。后将此法用于多例不明原因之发热,皆有效验。一叶之师,终身难忘。余经“医之医”教导而得益者,尚有石楠叶之治头痛;天竺子、腊梅花、凤凰衣之治小儿百咳;白茅花蒸豆腐之治大咯血,以及苍白术广泛运用于内科杂病;附子的振衰救绝等等,沿用至今而不废。数十年来余承先贤之遗风,乐于课徒,循循善诱,以报吾师。缅怀之余,愿我同道发扬尊师爱徒好作风,齐为提高中医素质作出应有的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05:20 , Processed in 0.0602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