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5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5 17:5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题词 中医学 中医科学 营卫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 证的本质 血液 组织液
中医学与中医科学 有关中医学的各种争论都明确表达了一个信息:中医学不是科学,但含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中医学向科学转化就应该有新的名称——中医科学。
中医科学的建立  对中医现代化的各种不同理解,构成了我们对建立中医科学的完整诉求,既要保持中医理论的特点,又要符合科学的要求。因此,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流需要一个关键切入点,这也是中医科学建立的基础,我们认为营卫学说或者营卫气血学说的现代性阐释是这一切入点。
《内经》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具体落实到对人体的研究描述,则认为阴阳即营卫,营卫即气血。内经时代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说吸收了当时文化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解剖学。然而,从古至今,大家对“血”即血液众口一词,对“气”却众说纷纭。以现代生理学观念看,如果“血”意味着血液,那么相对应的“气”就意味着组织液。因此中医科学的物质基础也就出现了,营(血)卫(气)即血液和组织液,中医学对营(血)卫(气)——阴阳的描述与生理学对血液和组织液的描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如互根互用,循环无端,此消彼长……。
为什么是组织液血液(营卫/阴阳),而不是基因,基因组,蛋白质组?我们认为,分子生物学是近来生命科学还原主义的极至,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拐点——否极泰来,基因决定论的整体性欠缺才导致基因组学的产生,基因组学的整体性欠缺才导致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而蛋白质组是一个细胞内全部蛋白的表达,这一个细胞对整个人体的代表性,显然弱于组织液和血液,组织液和血液更是体内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的“环境”,人类基因组学研究表达出的“每个人都是他的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的深层内涵,也将支持进一步对组织液和血液的整体性研究。血液通过循环系统周流全身,与各处的器官组织细胞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整体性远大于单一的一个细胞。或者说其携带的整体性信息量远大于一个细胞。
而且现代分析仪器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采集和定性定量客观描述这一信息的可能。指纹图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中药研究方面,中药血清药化学对指纹图谱的应用也已经开始。我们对血液和组织液指纹图谱的研究将是中医科学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证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点,证本质的研究也就有了他的基于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客观规范化表达和实验基础。
中医科学的命名  我们不赞同“统一医学”的命名,毛泽东认为“中西医的问题应当结合,最好的榜样是效法鲁迅,鲁迅的光彩不在于翻译,而在于他的创新,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式的,但是中国的。”在西方科学仍然绝对主导着世界科学的今天,统一医学更多意味着复杂性系统性科学对中医学和中医科学的贡献,而没能充分体现出中医科学在未来对系统性复杂性科学将作出的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仍命名为中医科学。
中医科学创立的意义  中医科学的创立,对中医学的当代发展,对中医中药的理论实践意义重大。
“随着中医药学的振兴,随着东方生命科学的振兴,我们相信,在21世纪一个东方文明全面复兴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药的振兴将带来东方文明的全面复兴》
14
发表于 2003-12-9 20:2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欲速则不达!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12-9 19:0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回三七生、小虫:
我是先好修行、后学悟中医的,于形上一关还是有点文字了解的,对于清虚脱换之理法自认尚有心得、只是定力太差,亟待努力。
潘桂娟、刘力红等倡导回归传统,有复古之嫌;现在的京剧、相声;魏晋书法、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曾经有过颠峰的品种,都是一样,再不能重上旧的颠峰,佛道也是如此,《高僧传》记载中,宋以前的高僧远远多于以后的;。宋及以后成就大的修行者,多半是融合佛道理法修炼而成。我赞同思想方法的复古,而不是形式上的;即使政府采纳他们的意见,中医发展也是困难重重,首先,无论中医的群体还是我个人,都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属于阳春白雪,掌握起来难度太大,刘绍武先生中年时曾弃熟练使用多年的时方不用,专用经方,疗效显著,后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在80岁,行医近60载时,尚认为殊难理解、应用六经标本中气理论。陈修园、郑寿全、吴佩衡、范中林、唐宗海及三七生诸位虽有才高妙识,大家恐难学到;曹颖甫的高妙,弟子也难学到。
因此古来很多人就追求秘方,以求速效,这自是等而下之的办法,但在当今整个社会信用危机的情况下,仍属上选。因此,今人追求秘方,以求速效的远多于前、远甚于前。几成中医、中医院生存之必杀计。为求保密为求利益,中医的传承大受影响,各地中医院都如此。修炼成三七生这样的一个中医,以现在的情况、需要什么样的智力、多少资金、什么样的条件、多少年才可以?考虑到回报期,多少市民家庭会支持儿女学中医?医院接收的情况?中医临床很需要经验的,年轻人怎么成长?川耗子也有类似的忧虑。
同级西医互相保守的弊端有上级克制,上级有实验室、药厂克制,实验室、药厂有其他实验室、药厂和基础学科的克制,……而中医就太缺乏相关领域的生克制化,现在中医的基础学科有那些,他们对中医进展的帮助有多大,研究中国文化文、史、哲和各种技艺……的人有几个人喜欢中医,用中医,%?
各位大概都赞同易经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现在易经具体应用技术如子午流注、八字、奇门、紫薇等的推演已经实现电脑化,有值得中医借鉴的地方吗,专家诊断系统?此前开发的多种中医内科专家诊断系统,为何很少被应用。很多中医大家认为伤寒论理法森严,它是否更适合被计算机模拟,此前开发的多种中医内科专家诊断系统,与专家本人诊断的符合率可高达95%,低的也高于85%。可以认为专家的思维可以被模拟,此后专家诊断系统很少被应用,可否认为专家诊断系统的普适性不够,改变专家的思维方法即辨证方法,能否提高专家诊断系统的普适性,哪一种辨证方法的普适性更高?这就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比较研究的任务。
我以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更适合被计算机模拟,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之间的区别可以参看各位论者的文章,三七生的辨证方法思维应该可以被计算机模拟,那样我们学习起来就快了。
中医临床技术需要时间积累,象美国和中国的飞行员用计算机模拟飞行系统进行训练那样,未来2、3年(?)的中医也可以用计算机模拟辨证、诊治系统进行训练,积累时间积累经验就快多了。三七生、小虫及其他热爱中医的同志如果有条件,应该多为此努力。
过去的专家诊断系统多是针对一个病种/脏腑,哪一种可以针对百病?八纲、六经、脏腑;其他的可以放弃了。如汗牛充栋的中国古籍,现在还有多少人有兴趣有能力有条件看,我们需要对中医区分那些是适合推广的、那些是适合保存保护的,[DISABLELBCODE]
12
发表于 2003-12-7 22:5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回 jlzhhj 先生:
  
   在回答前,我先问您一句,您到底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建议咱们只谈中医问题。
1、“您说谁见了月,”
            ——中医的月,在这个坛上,我个人认为见到的老师有:杏林萧客,三七生,五积散,志一……很多!
2、“传统意义上的寒温之争,谁服了谁”
   
     什么意思?——您是想说谁也说不服谁,所以就不必说了吗?同意。
3、刘先生的书我没看过,也不想比优劣。着意的重点似乎应该是尽量了解谁都能干啥,适于干啥。然后用之。
4、是《楞严经》,当然皆是正道,且皆“第一”。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契机契理,就是第一。
    但这是在讲“那个”原本如此的“妙有”、“真空”。中医及其传承方法还是在不太妙的那个“有”的范围内,所以是有高下的。不要用佛法比喻。我未见月,勉强说了这些心中大是不安,不知有没有犯妄语戒,以后咱们还是不要谈了为好,我是肯定不再跟您说这些了。
5、“不在指上作意似,那还要用佛经(禅宗之《坛经》替代五祖以前的《楞严经》,是多此一举?)来印证干嘛,”
   ——印正是祖师的事情,不是用经印证。这个咱们不懂,也不要再谈了。
6、“利根的走顿法,钝根的走渐法,并不矛盾,
人们使用大型纺织设备的同时,也欢迎刺绣大师辈出,”——完全同意。
7、“有清一代,朴学的大发展对中医界重新重视内经伤寒论意义很大吧,”——我不懂这个。也没有明白您这句话的意思。
   个人认为“朴学”尽管是个很难作的学问,朴学大师也很可敬,但仅就朴学而言,是典型的“小人儒”学科。(子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不是现代意义的“小人”,一虫之见,勿再论)
8、“我胡思乱想是强项”——从学中医的朋友的角度建议一句:于己不利呀——不利于见到各种月,静一静何如?圣人象天以养头,天者,清净光明者也。
9、“我建议咱们先求同,再议异”——遵命!
10“实际临床能力还需要多跟您和三七生等诸位老师学习”——好想法!不过有能跟我学,否则您就惨透了——幸好我还没在这里发病案。那咱们就一起向各位老师那里去求同吧
11、“至少我们是极端热爱中医的,有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
     ——强烈要求握握手!又一个同志出现了!
12、先从背《伤寒论》开始如何?
  
11
发表于 2003-12-7 22:1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jlzhhj兄,既然是自家人以后就不客气了,观兄于三教九流之术也多有涉猎,怎于形上一关粘缚若是?为形所累,难臻上乘,还望勇猛提撕,痛下一拶,莫为西医浅识所惑。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20:5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回小虫:
您说谁见了月,
传统意义上的寒温之争,谁服了谁,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优劣,请看刘惠生(刘绍武之子)的论述,你赞同吗,
古语“脏腑如能语、医生面如土”,
《楞严经》(?)25位菩萨的25种法门皆为正道嘛,
怎么能保证自己不是误会了别人,
不在指上作意似,那还要用佛经(禅宗之《坛经》替代五祖以前的《楞严经》,是多此一举?)来印证干嘛,
利根的走顿法,钝根的走渐法,并不矛盾,
人们使用大型纺织设备的同时,也欢迎刺绣大师辈出,
有清一代,朴学的大发展对中医界重新重视内经伤寒论意义很大吧,
这句话确有语病。我应该多交代些,受宫玉海《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及其它文章影响,我对自汉至隋唐的医学史有些新看法,暂时没空写出来。
我建议咱们先求同,再议异,(你可以多推荐点自己赞赏的文章和书籍——多谢)可能会较快的解决问题,我胡思乱想是强项,实际临床能力还需要多跟您和三七生等诸位老师学习,还希望不吝赐教。
至少我们是极端热爱中医的,有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
以我粗劣的看法,药王在书中记载他曾经自服验证的方子中很少伤寒论的方,
另伤寒论的方来自汤液经法,——胡希恕早年的观点并得到敦煌卷子陶宏景辅行诀的印证,自汉至隋唐的医学家多受益于此,见莫枚士的《研经言》,
我说的是瓦解,非解构。[DISABLELBCODE]
9
发表于 2003-12-6 22:23: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3/12/06 06:17pm 发表的内容:
...历史上,诸多经方派、伤寒大家的弟子中,得望老师项背者有几人?
         历史上“诸多经方派、伤寒大家”是怎么产生的呀?
8
发表于 2003-12-6 21:0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jlzhhj 老师 您好:以后叫我小虫就好。请别管我叫“老师”了,在这个坛上,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学生。
1、“……有人乘船渡河,上岸后还背着船,其实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因为智慧不够嘛,但这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必须经过 有为才能达到无为,得“意”之后才能忘“形”,组织液血液固非气血,但已是正“指”。”
     
   
       RE:  有因指见月者,有因指反不见月者,徒在指上作意似可不必。
             愚以为您现在是指外添指。自己都不曾见月,还谈什么指的“正”与不正呀。
2、“自汉至隋唐,天竺、波斯、西域的医学逐渐回输华夏,由《黄帝内经》及《伤寒论》造就的整体及辨证观念已经被瓦解”
        RE  1、这句话有语病。(、西域的医学逐渐回输  )   
      
            2、您对药王的理解恐有严重偏差,请再读。
               药王《大医精诚》言:“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您看看药王是想说明《内经》、《伤寒》被解构了,还是想说明那些“愚者”不“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只会“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3-12-6 19:21: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三七生、三教小虫、闷儿、玄隐子、健康使者诸师:在下也是信而好古,不仅好古、且好上古,就中医而言,唐宋以后的中医都不放在眼里,“金元四大家不过得仲景之一隅,……”;。
您了解陆久芝《世补斋医书》怎么评价温病的吗?当代姜春华截断扭转法治疗温病的论述情况,以及和陆久芝《世补斋医书》的观点有何异同?
自汉至隋唐,天竺、波斯、西域的医学逐渐回输华夏,由《黄帝内经》及《伤寒论》造就的整体及辨证观念已经被瓦解,《千金要方》里面多有体现,千古药王孙思邈怎么看待张仲景的《伤寒论》?《千金翼方》:“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此种情况就因为以上原因导致。“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正、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
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此情况与我们自命传统中医者批判现代所谓中西医结合、西医及现代中医何其相似?
但是“《伤寒大论》,,旧法方正、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老子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当今自命传统中医者有几人敢自认为上士?[DISABLELBCODE]
6
 楼主| 发表于 2003-12-6 18:17: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科学的创立——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我一直推崇周潜川先生,以留学海外学现代科学的知识背景,回国后比绝大多数未出过国和没有现代科学的知识背景的人,还要珍惜国之瑰宝——佛道与中医,并倾自己的所有挖掘、学习、整理、传授,可惜弟子中除廖厚泽,卓立者有几人?廖厚泽的弟子中,卓立者又有几人?
历史上,诸多经方派、伤寒大家的弟子中,得望老师项背者有几人?[DISABLELBCOD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20:22 , Processed in 0.0537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