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4 15:3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的医学观!!
也许,你有着非凡的医学思想,总没有机会说出口;也许,你的导师,你的大学,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医学灼见。
这里不需要你太谦虚,狂妄点没有人指责,任性点显得可爱。你就话话实说,将医论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
因为,我发现上网的朋友,多是牛了,谁也不服谁,很有天才。好现象!就让你一吐为快!而不是背后里撒野!
元旦将至,请你,将你的,你老师的,你大学的,你周围的,众多牛人的医学观点,拿出来晒在网上,也许一不小心,就可出本新书------
《中医牛人的新思想》
定价:66元!
要求:
1 简短,不超过二千字
2 详略得当
3 可以是设想,可以是发表的论文,可以是论著
4 总之,突出创新二字
5 并留下联系方式:E-mail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3:46pm 时添加 -=-=-=-=-
先晒我自己的:
多年来,致力于让大家非常不满意的数学模型与中医研究,故弄玄虚提出“模型中医学”。
主要观点:
1.在医学界首创“脏腑演化律”课题研究。
提出了“脏腑命名原则”、“狭义脏腑演化律”、“广义脏腑演化律”,以及“内源性脏腑”、“外源性脏腑”、脏腑五分法(脏、腑、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奇恒脏腑)等全新概念。在脏腑形态学上,还原了心为“腑”的资格,让真实的形态学的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作了系统的定位。
2.推导出形态脏腑演化公式表达
在中国医学史上,历史性地提出了三才、五行,“一体两制”。揭示出脏腑以奇数演化的千古秘密。推出了精确的脏腑演化公式。
3.力争统一中医理论
将中医的“元气、太极、阴阳、三才、五行、五脏、七脏、九脏、十一经……统一到同一个公式中,达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境界。即有形的“器”、无形的“气”,均统一在同一个演化公式中。这是历史上的首创。
4.提出了三阴三阳“六态”说
从严格的逻辑学与广泛的生命演化考证,论证了中医安身立命的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最基本的六大时空基态。“开、阖、枢”,是解读《伤寒论》的钥匙。《伤寒论》六经病,本质上是任何病邪作用于人体后开发出的六大病理时空态,而不是六条经络病或六组脏腑病。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就是破除疾病赖以存在的病态,恢复生理意义的三阴三阳之生态。三阴三阳,是远远高于经络、脏腑之上的时空概念。三阴三阳,是任何辨证的底片或基态。
5.发明了负压贴敷疗法治疗胃病
即在胃脘,将胃区病气聚集,并打开病区孔穴,然后再局部敷药膏,再配合内服中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被群众称为“六付胃”。
6.发明截流冲击疗法
受大河截流发电的启示,提出人体在一定操作下,可被迫提供“治疗能”,所以借此发明了“截流冲击疗法”。即在四肢一定部位,人为用止血带扎压截流,治疗一些疾病。
7.精于健康设计
提出治病重在“辨态论治”,然后才是“辨证论治”的新理念。疾病是全方位的综合“态”。它具有显然的时空性、一过性。治病就是消灭“现在”时“态”。当时态前移,人体多不病或变得年轻;反之,当时态后移,人体多病重或短寿。
每一病,都与一个“态”相勾结。提出正态、负态健康法。正在酝酿成立全国首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健康设计研究中心”。
8.妄想破解道生论、太极说
从生命演化的层次上,破释了“道、太极、一、易”哲学内涵。认为此等哲学化概念,非生命演化,不能达其义;浮于哲学泛说,没有任何意义。道、易,是同语词,指代生命演化一个类“种子”的一团“混元”物质态。而太极、一,也是同语词,是类种子里的高度统一的“精卵物质”或基因。
9.用数学方式求证了三才、五行的本质同一性
用可靠精确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生命最大的秘密:呈奇数而演。一行、三行、五行、七行、九行……终于统一在同一个公式中。这就从本质的层次上,论证了,三才、五行、一体两制。是一个东西的不同的演化层次或能级。三才贡献了三阴三阳,五行贡献了中医理论核心。
10.用数学公式,论证了脏腑与官窍高度统一性
五脏对应五官;七脏对应七窍;九脏对应九窍。有严格的数学论证;有精确的几何图示。说明,在脏腑、感官、孔窍,背后有相同的演化数学公式。有重大的生命演化要义。
11.找到了骨骼演化总定律,并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骨骼,是生命演化最具有数学天才的“奇恒之腑”,它先后呈“阴阳偶对”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又“奇偶”配对而按三才而化呈“三角恋”;然后又以不大于“5”为演化为最大公约数。显示出惊人相似的上帝造人的“预谋”。
12.动物、植物,总演化公式的推导
13.正与多方人员合作(学术界),提出并研究"生物演化模型统一论"“宇宙演化模型统一论”。提出宇宙“位格演化定律”。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4:21pm 时添加 -=-=-=-=-
先发现再说!!!!先提出再说!!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4:29pm 时添加 -=-=-=-=-
自我评价:
观点不一定对,但我确实在用心想问题!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3:54: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下面引用由再来2007/12/24 09:30pm 发表的内容: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20/content_7110296.htm
时评:莫把“恶搞”当创新  
2007年11月20日 1013  来源:人民日报  

...
------
创新中是有恶搞,但不等于科学创新出了问题,而是我们思想或文化出了问题。如文革老毛的全民批孔,就是恶搞!!但不是创新!!
15
发表于 2007-12-24 21:3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20/content_7110296.htm

时评:莫把“恶搞”当创新  
2007年11月20日 10:34:13  来源:人民日报  

  
    “恶搞”,仿佛成了某种社会特征,至今已不新鲜了。一开始,是冲着某些演艺“大腕”。比如把一部大片演绎成“馒头血案”之类。恶搞者,在江湖上拥戴者众,一夜之间也成了大腕。继而就遍地狼藉了,解构诗人的、颠覆红色经典的、揪出名人挖苦调侃的,恶搞种种,不一而足。
    在网络时代,成名的渴望被轻易
地放大,而成名的底蕴则明显不足。于是,恶搞的追击目标,便往往是成名已久的经典。这是惠而不费、借鸡下蛋的“妙招”,更是成名的捷径。于是,恶搞经典者趋之若鹜。

    更何况一些饱食“快餐文化”、挣扎在题山文海中长大的孩子们,对高头讲章的严肃敬而远之,一遇戏谑、戏说、戏弄,便觉津津有味。更何况看到听到的“经典”或“名家”或“大腕”,如今可以轻而易举地踩在脚下,且变形到夸张可笑的地步,自然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上流行的某些恶搞,也并非毫无是处。在有的时候,成了文艺批评的一种独特形式,能听到年轻人的真实心声。

    但是,多数的恶搞,是让人不能够接受的。

    邻国有公司开发过一款冠以“红楼”的电脑游戏,居然让林黛玉进了青楼卖笑。很多网友闻讯亦拍案而起。毕竟,对祖先的文化,对记忆中“最美的一部经典”,总有不容亵渎之处。

    然而,不幸的是,《红楼梦》似乎是最为频繁惨遭恶搞的牺牲品。生前“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死后以一部经典之作,非但滋养了一批出版家、红学家和艺术家,更让一些人乱折腾。

    更加不幸的是,最近,有名导演、名演员集体参与的所谓“明星版”舞台剧《红楼梦》,冠以“大型话剧交响史诗”、“明星大腕云集”之称,吊足了观众胃口,然而,到了现场人们才发现,如此兴师动众、声势浩大,居然也有恶搞意味,服装仿佛布袋戏,人物竟说起了上海话和英语,主题含混不明,难怪观众纷纷离场以示不满——这是一个令人警觉的信号。

    据说,尽管明星荟萃,尽管导演此前创作经验丰富,但是,演出前一个月,才定下主演;演出前夕众演员在场地上还“找不到北”、洋相百出。单凭这样的态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次严肃的艺术创作。

    是的,人们或许可以容忍名画蒙娜丽莎被画上胡子,可是人们不能容忍被画上胡子的蒙娜丽莎还自称“经典”。恶搞,不能失去文化底线,遑论侵入大雅之堂。如果,连我们奉为艺术家的人们,连主流艺术园地,都失去了对经典的敬重,都可以随意而轻率地肢解经典;如果,当年曹雪芹们“十载披阅”、字字血泪才创造出来的心血之作,被而今的“艺术家们”翻着兰花指、打着创新的旗号颠覆,泱泱华夏文明又怎能薪火相传?

    说穿了,动辄拿着经典折腾,还是缺乏创新的底气与自信。(李泓冰)

14
发表于 2007-12-24 21:01: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还有三本书稿已在江湖上流传着,不知先生是否有所悉闻。这三部书稿的书名为《开启数码中医之门》、《迈进数码中医的殿堂》及《品味数码中医》。
    宇宙间万事万物均有五行,主流的中医为什么独取物质的五行属性作为中药(含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去疗病,而不能取信息中(如数字中)的五行信息去疗病?
    上述三本书简而言就是告诉人们用具有五行属性的数字配方,可以轻易玩转众多顽症,包括一些中西两大主流感棘手的顽症。
    当然,仅是玩转一些顽症并不是这些书精华的全部,其最为精华的是展示了数字化后的中医完全可以在多基因治疗、原位干细胞治疗、免疫介导性疾病的治疗乃至“三流运转”的控制等目前西医研究的前沿领域全面超越西医。

-=-=-=-=- 以下内容由 乾坤数码中医2007年12月24日 09:03pm 时添加 -=-=-=-=-
上述三本书的内容提要均可以在网上找到,在百度用书名进行搜索就行了。
13
发表于 2007-12-24 17:4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络病学》无聊极了
算是本卖药的书
别人送了俩本  不想要了 送不出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7:1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吴以岭大牛,让中医界很有脸!!

摘自《中国医药报》 近日,在北京举行了由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专家参加的“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学术研讨会。会上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就中医络病学说的起源,中医络病学说的三维立体网络假说以及中医络病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关系作了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会后记者就络病学说及其“三维立体网络假说”的有关内容采访了吴以岭教授。
    记:您对中医络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是什么?
    吴:清代名医叶天士时期络病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人络”是对“络病”一体系的一大贡献。而我们提出的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假说”则是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生理功能和运行等方面对络脉的全方位解构。也可以说只有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解析,络病学说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记:您所说的络脉与传统中医学所说络脉之间有什么区别?
    吴:传统中医学上讲,人体的经络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统领一身气血运行。而络脉又可分为经络之络和血络之络,血络亦称脉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两者分工协作,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我以为,络脉作为经络中较小的分支,更多的是指小动脉和微循环,包括了细动脉、毛细血管到细静脉,也包括了毛细血管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血管伴。
     记:您所研究的中医络病学说中的络脉所包含的网络层次是怎样的?
     吴:络脉犹如网络纵横交错,遍布周身,内络脏腑,外络肢节,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百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庞大网络体系。中医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如树枝样逐层分化。《灵枢·脉度》中提出了络脉有大络、孙络等层次之分,并把浮行于体表的叫作浮络,有血液充盈的称为血络。在后来的医学家们对络脉的网络层次又做了进一步阐述,清代名医喻昌在《医门法律·络脉论》中更明确地指出,经脉以下的络脉网络有四层次,即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分支有十五大络,大络又分支为一百八十细络,细络再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的分支连系着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从而构成网状的循环通路。由上可见,中医络脉是一个由经脉分出,按层次细化的庞大的网络体系,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比十二经脉更为广泛的作用。
    记:在您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中医络脉存在空间位置,那么中医络脉的空间位置又是怎样的?
    吴:庞大繁杂的网络体系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分布是有规律性的,凡循行于皮肤体表的络脉称为“阳络”,循行于脏腑体内的络脉称为“阴络”,经脉位于阳络和阴络的中间。在《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有描述说“阳络伤则血外溢”,就是指阳络损伤可出现体表和体表黏膜的出血。阴络循行于脏腑体内,随其分布区域不同而称为心络、肝络、肾络、肺络、脾络、胃络、脑络等,其敷布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所在区域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
    记:中医络脉又是怎样运行的呢?您是如何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中医络脉理论进行研究的?
    吴:气血在络脉中的运行有一定的速度,过速则气血妄行,过慢则气滞血瘀。鉴于经络
之气的运行包括了神经传导在内,在经绍实质尚未证实之前,可把神经传导速度作为运行经气的经络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脉络运行血液的速度涉及心跳快慢、心脏收缩力的强弱、血管舒缩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在应用中医脉络气血理论指导辨证治疗的同时,充分吸收了现代医学关于血管和血液的各种最新研究进展,将对血管功能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研究应用于络病研究中,从而得到启发,使我对中医脉络理论的研究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记:您所提出的络脉的“三维立体假说”是怎样的?
    吴:我们通过研究络脉的网络结构,空闻位置以及络脉的运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的“中医络脉三维立体网络学说”,认为络脉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一个立体网络,人体通过这一网络运行气血,以濡养全身。  
    记:中医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
    吴:中医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首先是络脉瘀阻。络脉瘀阻是疾病经较长时间发展的慢性病理过程,叶天士曾描述为“久病必治络,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究其发病原因,可有脉络(血管)本身的病变。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就是指风寒可导致血络收缩,血气稽迟,闭塞不通。也可由血瘀或湿痰(血脂增高)引起。《成方便读》中也曾有“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既不仁且不用”的说法。其次是络脉绌急。络脉绌急是指受寒、情志刺激、过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收缩、痉挛状态,导致卒然不通。《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脉络绌急和现代医学的血管痉挛概念基本吻合,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液中缩血管活性物质升高,舒血管活性物质降低。此外还有络虚不荣。络虚不荣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络咏气血阴阳的损伤,导致络脉不够充盈,失于荣养。所谓“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就是针对这点说的。
    记:用中医络病学说解释心脑血管的发病机理与传统中医血瘀证对心脑血管疾病解释的区别在哪里?
    吴:国内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活血化阏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以血瘀证来解释心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和冶疗方法,而实际上中医络病和血瘀证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尽相同的两个病机概念。血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大热等原因,导致血瘀而血行不畅,包括了新病血瘀和久病血瘀。而络病则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很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病理状态,包括了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及络虚不荣等病理。新病血瘀不在络脉瘀阻的范围内,而久病血瘀入络与络脉瘀阻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反映了血液瘀滞、粘稠凝聚、运行不畅的状态,但是,不能反映络脉 自身的病变,也就是说,瘀血症不能包括络病中络脉 绌急的病理变化。
    记: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指的是什么样的疾病?
    吴: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主要是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类的疾病。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慢性血管病后期的结果是引发心脑疾病,如出现心绞痛、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而这些都是动脉硬 化导致的结果,而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调节着动脉壁的平衡,使血液中脂类等物质不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并且可以抗粘附。血管内皮可以分泌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是扩血管物质,内皮素使血管收缩,正常情况下二者维持着血管的收缩平衡。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类等物质在血管壁大量沉积时,粘附基因也会迁移到血管壁上,从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并且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分泌增高,引起血管收缩、痉挛。络脉瘀阻反映了血液的粘稠凝聚。而实验研究证实络脉绌急反映的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动脉硬化和血清一氧化氮的降低,血浆内皮素增高引起血管痉挛。通过这一理论的研究结果,较传统认为冠心病、脑血栓为血瘀症更能切合冠心病、脑血栓的病理。   文/高成森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5:11pm 时添加 -=-=-=-=-
吴以岭,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疑难病杂志》总编辑。
    从事中医络病理论研究二十余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经专家鉴定认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主编《络病学》、《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专著,正在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用的《络病学》教材,发起建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神经肌肉疾病研究已鉴定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研制国家级新药5个。其中治疗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形成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系列中药新药,通心络胶囊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络病理论创新研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度新闻人物。
    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0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二十余人,主编医学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个人)1项,省部级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5:13pm 时添加 -=-=-=-=-
评论:
中医只要创新求异,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吴教授作得非常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6:4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朱汉章教授生平简历2007-07-02 22:47朱汉章, 1949-2006 ,男,汉族,原籍江苏。
1949 年 8 月 20 日 ,出生于江苏沭阳。
1955 年,入校学习。
1967 年,高中毕业。
1968 年,在沭阳县沭城镇人民医院从事初级医务工作,从师学医。
1976 年,调入沭阳县中医院工作。同年发明了小针刀疗法。
1978 年,获大学本科学历(中央两部一局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于 1978 年举行全国中医选拔考试,凡被录取者承认本科中医学历,转为国家技术干部 16 级,定为医师职称。朱汉章在本次考试中被录取)。同年定为医师职称,并升任沭阳县中医院副院长。
1981 年,调入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工作,晋升主治医师,担任小针刀疗法科研课题负责人。
1984 年,被聘为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常务理事。
1984 年,任江苏省南京金陵中医骨伤科医院院长。
1985 年,被聘为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聘为副理事长。
1988 年,被聘为中国骨伤杂志社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8 年,发明的新型手术针刀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989 年,被聘为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研究会客座教授。
1991 年,出任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小针刀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被泰中医药促进会聘为名誉顾问。
1992 年,经中国科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成立,朱汉章任理事长(现称主任委员)。
1993 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任该院附属长城医院业务院长。
1995 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刀医学培训学校校长。
2000 年,被聘为美国科学院应激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中医跌打伤科协会名誉顾问。
2001 年,被聘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洲执照针灸医师公会学术顾问、美洲中医药针灸协会学术顾问。
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行星命名局为表彰朱汉章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将宇宙中小犬星座一颗星 ( 经纬 7hl 9m 36s 赤纬 11.l 4 '; ) 命名为朱汉章星。
2002 年,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针灸学院针刀医学中心主任。
2004 年,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针刀医学分会会长。
2005 年,任 973 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针刀松解疗法”课题组组长。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4:44pm 时添加 -=-=-=-=-
评价:
一把小刀针,让中医界牛遍天下无敌手!!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6:37: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石学敏
  石学敏,中国工程院惟一一位针灸院士,其所创的“醒脑开窍法”挽救了许多中风患者的生命,也为他赢得了“鬼斧神针”的美誉。“丹芪偏瘫胶囊”和“醒脑开窍法”是石氏中风单元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2005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16种违法广告中,“丹芪偏瘫胶囊”赫然其中。一时间,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怀疑:醒脑开窍是假的吧?丹芪偏瘫胶囊还能用吗?
  看着自己辛苦研制的成果受到质疑,这位享誉中外的老医学工作者,在想些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专访了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所长石学敏院士。
  和石教授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他平缓的语气,淡淡的微笑,以及特有的“石氏幽默”,让人无法相信坐在面前的就是曾因治愈阿尔及利亚国某部部长、被誉为新中国的第一位“针灸大使”、享有“鬼斧神针”之称的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
  醒脑开窍针刺法-开创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
  一位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机关干部,因脑中风全身瘫痪,病情非常严重,石院士经过认真检查后,果断为他提出“2个月治疗,1个月恢复”的计划,并且亲自指导对他的治疗。3个月后,他出院时,不仅基本生活可自理,而且可游泳50米,还完成了中央党校的全部课程。
  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45岁妇女,曾经是一位护士,脑中风合并四肢瘫痪,在国内治疗了3年,仍然无明显好转。后辗转来到中国,经石院士诊治后,不到2个月,病情就得到了恢复,出院的时候,生活已基本能自理。
  这些人的治疗,都是在石院士倡导的“中风单元”里完成的,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院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1995年,“醒脑开窍针刺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国家科委向全国推荐,2003年作为国家中医药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来源:中国药港网)
  相关链接:
  石学敏简介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20余部。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来源:家庭医药)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4:39pm 时添加 -=-=-=-=-
评论:
什么叫大师---大胆提出不同于他人观点的人!!而且勇于承担这种风险!!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6:20: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山东中医药大学,群“牛”灿烂:
孙广仁教授,提出----阴气学说
王新陆教授,提出----脑血辩证
刘昭纯教授,提出----血瘀生风学说
乔明琦教授,提出----多情交织致病说
张其明教授,提出----数理中医学
-----
不详之处,请该校网友补充!!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4:35pm 时添加 -=-=-=-=-
评论:
心随风浮去,唯有忆大师!!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6:13: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晒晒你的,你大学的,你周围人的----

张其成
 
--------------------------------------------------------------------------------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男,1959年9月20日生,安徽歙县人,公共事业管理系客座教授。
  专业: 医史文献学(医学人文学、医学哲学方向)、中国哲学史(易学方向)
  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后导师,图书馆副馆长,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大学兼职: 北京大学  哲学系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南京大学  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学会兼职: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等
  学历:
  1978-1980年徽州师专中文系学生,获大专文凭
  1983-1985年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学生,获本科文凭
  1985-1988年北京中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硕士生,获医学硕士学位
  1994-199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7-199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中医学博士后工作
  教学:  博士后1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5名。
  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课程。
  主讲《中国哲学史》、《中医哲学》、《医古文》等课程。
  科研:  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1、《新安名医考证研究》安徽省科委项目,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新安名医疑难病治法研究》安徽省科委项目,获安徽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中医药学与儒道佛思想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4、《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
 现承担科研课题1项:《中医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课题。
  奖励:
  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1993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十佳青年(1994年)
  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年)
  北京大学立青奖(1995年)
  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年)
  安徽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
专著:
《易道主干》(第二版)(中国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名《易道:中华文化主干》)
《易图探秘》(第二版)(中国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名《易符与易图》)
《象数易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易学与中医》(第二版)(中国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名《东方生命花园》)
《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华夏出版社  2001年12月)
《阴阳五行新探》(待出)   
主编:
《易学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2年),《易经应用大百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等
副主编、合著:
《中医药文化通览》(合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论医中儒道佛》(副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论文: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及国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 以下内容由 xyxyxy2007年12月24日 04:33pm 时添加 -=-=-=-=-
评价:
张其成先生,是中国当代很难再找出一个比他更明白“易”学的大师级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26 09:40 , Processed in 0.0625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